專利名稱:紐扣機用頂出小凸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紐扣機的零部件,具體涉及一種紐扣機上固定于第二鼓頂出中心桿的頂出小凸輪。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紐扣機第二鼓的頂出桿上設置有小凸輪,現(xiàn)有小凸輪的結構參見圖1、2、3。該種小凸輪是靠左右擺動來頂出頂針和對接紐扣,靠鼓頭的轉動來甩出紐扣的?,F(xiàn)有的雙鼓紐扣機工作時,鼓頭是在不斷地轉動著的,多個頂針在各夾頭內(nèi)也在不停地往復運動,如果夾頭內(nèi)有大量的灰塵,頂針就不活動了,但鼓頭還在繼續(xù)轉動,那就會導致小凸輪與多個頂針之間相互碰撞,使頂針彎曲或三角破裂。另外,紐扣厚薄不同(一般為2-8mm),如果生產(chǎn)薄的紐扣后,再生產(chǎn)厚的紐扣,不換一副短的頂針,頂針太長,夾頭和頂針之間不成比例,也會導致小凸輪破裂或頂針彎曲,造成機器停機,明顯降低生產(chǎn)效益,這些都是現(xiàn)有紐扣機存在的缺陷。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紐扣機用頂出小凸輪,以解決現(xiàn)有小凸輪容易與頂針碰撞,導致小凸輪破裂或頂針彎曲的缺陷。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為,一種紐扣機用頂出小凸輪,包括左平臺;右弧形斜面,右弧形斜面與頂針相配合工作,用于對接紐扣和甩出紐扣;在左平臺和右弧形斜面上分別設有左、右固定孔,用于將頂出小凸輪的底面與紐扣機頂出中心桿固定。進一步地,所述左、右固定孔為沉孔。左平臺的沉孔,使固定用螺釘?shù)母叨冉档?,避免甩出紐扣時碰到另一個頂針,從而避免頂針損壞。更進一步,頂出小凸輪中心還設有一弧面,該弧面可以為圓弧面。該中心的弧面, 讓位于頂針,可避免小凸輪與其它右弧形斜面沒有接觸的頂針碰撞,并與中心桿相配合。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由于該頂出小凸輪為半圓狀,在中心處設有弧面,從而不容易損壞頂針和整臺機器的零部件,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提高了企業(yè)效益。小凸輪僅設有一右弧形斜面,從而可與頂針協(xié)調(diào)工作,實現(xiàn)紐扣的對接和甩出。
圖1是現(xiàn)有紐扣機的小凸輪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圖1的主視圖;圖3是圖2的仰視圖;圖4是本發(fā)明紐扣機的整體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頂出小凸輪在二鼓鼓頭的位置示意圖;圖6是本發(fā)明頂出小凸輪的安裝示意3
圖7是本發(fā)明頂出小凸輪的立體圖;圖8是本發(fā)明頂出小凸輪的主視圖;圖9是本發(fā)明頂出小凸輪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4、5所示,紐扣機包括鼓頭1和箱體2,在箱體2內(nèi)設有驅(qū)動裝置。鼓頭1包括一鼓鼓頭4和二鼓鼓頭3。如圖5示,在二鼓鼓頭3的頂出中心桿31上部固定有頂出小凸輪6,二鼓頂針32成90度分布在二鼓鼓頭3的各夾頭內(nèi)。二鼓鼓頭3設有落料風管5。本發(fā)明的紐扣機用頂出小凸輪,包括左平臺61和右弧形斜面62,在左平臺61和右弧形斜面62上分別設有左、右固定孔63、64,用于將小凸輪6的底面與紐扣機頂出中心桿 31固定。上述固定孔63、64為沉孔。左平臺的沉孔63,使固定用螺釘?shù)母叨冉档?,避免頂針損壞。頂針32—般成90度分布在鼓頭上。右弧形斜面62與頂針32相互配合工作,用于對接紐扣和甩出紐扣。小凸輪中心設有一弧面65,該弧面65為圓弧面。該中心的弧面65,讓位于頂針, 可避免小凸輪與其它右弧形斜面沒有接觸的頂針碰撞,并與中心桿相配合。圖6所示為小凸輪在頂出中心桿31上的安裝位置圖。頂出中心桿31 —端與頂出活動塊33相連,另一端通過沉頭螺釘固定有頂出小凸輪6,在頂出中心桿31上設置有頂出彈簧34。
權利要求
1.一種紐扣機用頂出小凸輪,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平臺(61);右弧形斜面(62),右弧形斜面(62)與頂針(32)相配合工作,用于對接紐扣和甩出紐扣;在左平臺(61)和右弧形斜面(62)上分別設有左、右固定孔(63、64),用于將頂出小凸輪(6)的底面與紐扣機頂出中心桿(31)固定。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頂出小凸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固定孔(63、64)為沉孔。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頂出小凸輪,其特征在于,該頂出小凸輪中心還設有一弧面(65)。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頂出小凸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65)為圓弧面。
全文摘要
一種紐扣機用頂出小凸輪,包括左平臺;右弧形斜面,右弧形斜面與頂針相配合工作,用于對接紐扣和甩出紐扣;在左平臺和右弧形斜面上分別設有左、右固定孔,用于將小凸輪的底面與紐扣機頂出中心桿固定。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由于該頂出小凸輪為半圓狀,在中心處設有弧面,從而不容易損壞頂針和整臺機器的零部件,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提高了企業(yè)效益。小凸輪僅設有一右弧形斜面,從而可與頂針協(xié)調(diào)工作,實現(xiàn)紐扣的對接和甩出。
文檔編號A44B1/06GK102217819SQ20101014735
公開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4月15日
發(fā)明者鄭海平, 鄭海波 申請人:鄭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