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駕駛員專用包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駕駛員專用包,涉及生活用品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包類生活用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駕駛員專用包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就包類的生活用品而言,可說是品種繁多、應有盡有。但是,適應并方便駕駛員使用的包卻沒有。本使用新型就是在認真而充分的調查、了解、分析、總結各種包類公知技術基礎上,從適應并方便駕駛員使用的角度出發(fā)而研制成功的。
實用新型的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適應并方便駕駛員使用的駕駛員專用包。通過從市場上購置的拉鎖、尼龍搭扣、連接扣定型部件,以及新設置的主包體、附包體、附包蓋、腰掛體、連接帶、提帶、松緊帶各部件,并對上述各部件進行有機地連接與結合而構成本實用新型。通過本實用新型,達到既可以固定在腰帶上又可以隨手提拿、既可以裝紙幣又可以裝硬幣、既可以裝手機又可以裝其它物品、既可以裝汽車證件又可以裝其它證卡而適應并方便駕駛員使用的專用包的目的。本實用新型可達到預期目的。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駕駛員專用包,包括拉鎖、尼龍搭扣、連接扣,還設置有主包體、附包體、附包蓋、腰掛體、連接帶、提帶、松緊帶;所述拉鎖為片體上設置有或開或合的卡牙鏈狀結構,所述尼龍搭扣為片體上設置有尼龍粘接搭扣絲狀結構,所述連接扣為設置有既可以扣合為一體又可以脫扣而分離的扣合與分離卡扣狀結構,所述主包體、附包體均為長方體的包狀結構,所述附包蓋為長方片狀結構,所述腰掛體為硬質的長方片狀結構,所述連接帶、提帶均為長方帶狀結構,所述松緊帶為設置有彈性線的長方帶狀結構;所述駕駛員專用包的主包體與附包體、主包體的前上邊沿與附包蓋、主包體的后上邊沿與腰掛體、主包體的左側后上邊沿與穿裝在連接扣一端的連接帶兩端邊、穿裝在連接扣另一端的提帶兩端邊的自身、主包體與拉鎖、主包體后片的內例與松緊帶、附包體的前片正面與尼龍搭扣、附包蓋內側面的下端與尼龍搭扣、主包體后片的外側面與尼龍搭扣、腰掛體的內側面與尼龍搭扣均以縫制的方式相連接,所述駕駛員專用包附包體前片正面上的尼龍搭扣與附包蓋內側面上的尼龍搭扣、主包體后片外側面上的尼龍搭扣與腰掛體內側面上的尼龍搭扣均以相互粘接的方式相聯(lián)接。
所述主包體的左側后上邊沿或右側后上邊沿與穿裝在連接扣一端的連接帶兩端邊以縫制的方式相連接。
所述主包體、附包體、附包蓋、腰掛體均為加厚的結構。
所述腰掛體為兩個。
由于采用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使得本實用新型獲得了如下有益效果1、由于本實用新型設置有腰掛體而以附掛的方式可以固定在腰帶上,同時還由于本實用新型設置有提帶,該提帶也可以附掛在腰帶上,這樣,使得專用包處于雙保險的狀態(tài)下;另外,本實用新型還設置有連接扣,可通過該連接扣將專用包取下來,以次可隨手攜帶專用包,從而獲得了駕車時固定在腰間、辦事時拿在手中而適應并方便駕駛員使用的有益效果。
2、由于本實用新型設置有主包體、附包體、以及主包體內的松緊帶,主包體及附包體內可以存放紙幣、硬幣、手機、物品,主包體后片的內側面與松緊帶之間可以存放汽車證件、各種證卡,從而獲得了可以使存放物品條理性強的有益效果。
3、由于本實用新型設置有拉鎖、附包蓋、尼龍搭扣,從而獲得了包體嚴密、固定牢靠的有益效果。
4、由于本實用新型設置有連接扣,從而獲得了可以將提帶隨時取下或安裝而使用方便的有益效果。
5、由于本實用新型的研制成功,從而獲得了適應并方便駕駛員工作特點的專用包新產品的有益效果;同時還獲得了可以適應其他相關人群使用的有益效果6、由于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科學合理、結構簡單巧妙、使用方便靈巧、效果明顯突出,從而獲得了便于制作而成本低、使用方便而利于推廣的有益效果。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的主視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在打開附包蓋狀態(tài)下的主視示意圖;以該圖可以對附包體及附包蓋上的尼龍搭扣體現的更為清晰。
圖3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的左視示意圖;圖中的虛線表示松緊帶。
圖4為本實用型具體實施方式
在沒有安裝連接帶、連接扣、提帶狀態(tài)下的俯視示意圖。
圖5為圖4中A-A向的剖面主視示意圖;以該圖可以對主包體后片的內側面上縫制的松緊帶體現的更為清晰;圖中的虛線表示主包體后片與松緊帶以豎向縫制方式而進行縫制的縫制線。
圖6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的后視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在打開腰掛體狀態(tài)下的后視示意圖;以該圖可以對主包體后片外側面及腰掛體內側面上縫制的尼龍搭扣體現的更為清晰。
圖中的標號1、主包體,2、附包體,3、附包蓋,4、腰掛體,5、連接帶,6、提帶,7、松緊帶,8、拉鎖,9、尼龍搭扣,10、連接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正如說明書附圖所示一種駕駛員專用包,包括拉鎖8、尼龍搭扣9、連接扣10,還設置有主包體1、附包體2、附包蓋3、腰掛體4、連接帶5、提帶6、松緊帶7;所述拉鎖8為片體上設置有或開或合的卡牙鏈狀結構,所述尼龍搭扣9為片體上設置有尼龍粘接搭扣絲狀結構,所述連接扣10為設置有既可以扣合為一體又可以脫扣而分離的扣合與分離卡扣狀結構,所述主包體1、附包體2均為長方體的包狀結構,所述附包蓋3為長方片狀結構,所述腰掛體4為硬質的長方片狀結構,所述連接帶5、提帶6均為長方帶狀結構,所述松緊帶7為設置有彈性線的長方帶狀結構;所述駕駛員專用包的主包體1與附包體2、主包體1的前上邊沿與附包蓋3、主包體1的后上邊沿與腰掛體4、主包體1的左側后上邊沿與穿裝在連接扣10一端的連接帶5兩端邊、穿裝在連接扣10另一端的提帶6兩端邊的自身、主包體1與拉鎖8、主包體1后片的內側與松緊帶7、附包體2的前片正面與尼龍搭扣9、附包蓋3內側面的下端與尼龍搭扣9、主包體1后片的外側面與尼龍搭扣9、腰掛體4的內側面與尼龍搭扣9均以縫制的方式相連接,所述駕駛員專用包附包體2前片正面上的尼龍搭扣9與附包蓋3內側面上的尼龍搭扣9、主包體1后片外側面上的尼龍搭扣9與腰掛體4內側面上的尼龍搭扣9均以相互粘接的方式相聯(lián)接。
所述主包體1的左側后上邊沿或右側后上邊沿與穿裝在連接扣10一端的連接帶5兩端邊以縫制的方式相連接。
所述主包體1、附包體2、附包蓋3、腰掛體4均為加厚的結構。
所述腰掛體4為兩個。
在上述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分別對主包體1的左側后上邊沿及右側后上邊沿與穿裝在連接扣10一端的連接帶5兩端邊以縫制的方式相連接進行了制作,均收到了預期的良好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業(yè)的普通技術人員,均可按說明書附圖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順暢地實施本實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術內容,而作出的些許更動、修飾與演變的等同變化,均為本實用新型的等效實施例;同時,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技術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變化的更動、修飾與演變等,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范圍內。
本實用新型制作完畢后進行了試用性考核,經試用性考核,獲得了預期的良好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駕駛員專用包,包括拉鎖(8)、尼龍搭扣(9)、連接扣(10),其特征在于還設置有主包體(1)、附包體(2)、附包蓋(3)、腰掛體(4)、連接帶(5)、提帶(6)、松緊帶(7);所述拉鎖(8)為片體上設置有或開或合的卡牙鏈狀結構,所述尼龍搭扣(9)為片體上設置有尼龍粘接搭扣絲狀結構,所述連接扣(10)為設置有既可以扣合為一體又可以脫扣而分離的扣合與分離卡扣狀結構,所述主包體(1)、附包體(2)均為長方體的包狀結構,所述附包蓋(3)為長方片狀結構,所述腰掛體(4)為硬質的長方片狀結構,所述連接帶(5)、提帶(6)均為長方帶狀結構,所述松緊帶(7)為設置有彈性線的長方帶狀結構;所述駕駛員專用包的主包體(1)與附包體(2)、主包體(1)的前上邊沿與附包蓋(3)、主包體(1)的后上邊沿與腰掛體(4)、主包體(1)的左側后上邊沿與穿裝在連接扣(10)一端的連接帶(5)兩端邊、穿裝在連接扣(10)另一端的提帶(6)兩端邊的自身、主包體(1)與拉鎖(8)、主包體(1)后片的內側與松緊帶(7)、附包體(2)的前片正面與尼龍搭扣(9)、附包蓋(3)內側面的下端與尼龍搭扣(9)、主包體(1)后片的外側面與尼龍搭扣(9)、腰掛體(4)的內側面與尼龍搭扣(9)均以縫制的方式相連接,所述駕駛員專用包附包體(2)前片正面上的尼龍搭扣(9)與附包蓋(3)內側面上的尼龍搭扣(9)、主包體(1)后片外側面上的尼龍搭扣(9)與腰掛體(4)內側面上的尼龍搭扣(9)均以相互粘接的方式相聯(lián)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駕駛員專用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包體(1)的左側后上邊沿或右側后上邊沿與穿裝在連接扣(10)一端的連接帶(5)兩端邊以縫制的方式相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駕駛員專用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包體(1)、附包體(2)、附包蓋(3)、腰掛體(4)均為加厚的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駕駛員專用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腰掛體(4)為兩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駕駛員專用包,涉及包類技術領域。有拉鎖、尼龍搭扣、連接扣,還有主包體、附包體、附包蓋、腰掛體、連接帶、提帶、松緊帶;主包體與附包體、附包蓋、腰掛體、連接帶、拉鎖、松緊帶均縫制連接,連接扣一端穿裝連接帶、另一端穿裝提帶、提帶兩端頭縫制,附包體前片正面、附包蓋內側面、主包體后片外側面、腰掛體內側面均與尼龍搭扣縫制連接,附包體前片上及附包蓋內側面上、主包體后片外側面上及腰掛體內側面上的尼龍搭扣均相互粘接。以駕駛員裝物專用。結構巧、方便、成本低。
文檔編號A45C13/00GK2852794SQ200520132930
公開日2007年1月3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1月15日
發(fā)明者李友才 申請人:李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