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徽章制造裝置、徽章及徽章制造裝置中的擠壓模的安裝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徽章及制造該徽章的徽章制造裝置,所述徽章具有外蓋和背蓋,通過將外蓋的周邊折彎后壓緊到背蓋的周邊上從而將外蓋嵌合到背蓋上。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徽章具有外蓋和背蓋,其中,外蓋包括大致圓形的表面板和從該表面板向下方延伸的周邊,背蓋包括大致圓形的背面板和從該背面板向上方延伸的周邊,將設(shè)置在外蓋上面的圖樣紙和具有透明性的罩體的周圍夾在外蓋的周邊和背蓋的周邊之間,再將該外蓋的周邊折彎后壓緊到該背蓋的周邊上,從而使該外蓋的周邊抵接于背蓋的周邊。例如日本特公昭61-32005號公報(專利文獻1)所示,用于制造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徽章的徽章制造裝置包括底座、固定在底座上的臂、安裝在臂的前端并通過手柄上下移動的壓模組件、可自由轉(zhuǎn)動地設(shè)置在底座上的平板、以及設(shè)置在平板上的第一承模組件和第二承模組件。壓模組件通過利用手柄而旋轉(zhuǎn)的小齒輪、以及與小齒輪相嚙合的齒條進行上下移動。
該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徽章制造裝置在其第二承模組件上形成有將外蓋的周邊向背蓋的周邊側(cè)折彎的加工臺,在該加工臺上形成有大致環(huán)狀的加工傾斜邊。該第二承模組件的加工傾斜邊的傾斜角度全部相同,并將外蓋的周邊向外蓋的大致中心位置折彎。這樣,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徽章制造裝置由于使外蓋的周邊向大致中心位置側(cè)折彎,所以表面板彎曲成圓頂狀,且形狀整齊,從而可使罩板緊貼在表面板上。
在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徽章制造裝置中,因為不能簡單地拆卸利用手柄進行上下移動的壓模組件和設(shè)置在平板上的第一承模組件及第二承模組件,所以,當壓模組件、第一承模組件及第二承模組件損壞時,存在著無法更換新的組件的問題。而且,由于無法更換壓模組件、第一承模組件及第二承模組件,所以還存在著無法制造大小不同的徽章的問題。此外,還存在著由于不了解手柄的力的加減程度而一旦力加得過大就會損壞徽章的問題。
另外,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徽章制造裝置是用于制造圓盤形的徽章,所以存在著不能制造多角形徽章的問題。即,在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徽章制造裝置中,為了能夠制造多角形的徽章,必須要形成具有多角形加工傾斜邊的加工臺,該多角形加工傾斜邊可將多角形表面板的周邊折彎。在該多角形加工傾斜邊上形成直線傾斜邊和角部傾斜邊。當利用該直線傾斜邊將表面板的周邊折彎時,因為表面板的周邊相對于折彎線是沿大致直角方向折彎而不能朝向大致中心位置折彎,所以不能使表面板彎曲成圓頂狀,而是彎曲成波形,因此存在著無法均勻制造的問題。在表面板彎曲成波形時,則無法使罩板緊貼在表面板上,當在表面板和罩板之間放置印刷有文字、圖案、花紋或這些的綜合表示內(nèi)容的圖樣紙時,則存在著圖樣紙會移動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鑒于上述技術(shù)缺陷,本發(fā)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徽章制造裝置,其可以簡單地拆卸第一承模及第二承模,并可以更換為新的第一承模及第二承模。另外,本發(fā)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徽章制造裝置,其可以簡單地拆卸擠壓模,并可以更換為新的擠壓模。此外,本發(fā)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徽章制造裝置,其可以簡單地拆卸第一承模、第二承模及擠壓模,并可以更換為大小不同的其他第一承模、第二承模及擠壓模,從而可以制造尺寸不同的徽章。另外,本發(fā)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徽章制造裝置,其可以使大于成形加工所需擠壓力的那部分擠壓力在擠壓模上不發(fā)生作用。
此外,鑒于上述技術(shù)缺陷,本發(fā)明的第五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角形徽章,其表面板彎曲成圓頂狀且形狀整齊,可以使罩板緊貼在表面板上,從而在表面板和罩板之間放置圖樣紙而不會發(fā)生移動。另外,本發(fā)明的第六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制造上述徽章的徽章制造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具有外蓋和背蓋的徽章,其包括底座;可承載所述外蓋的第一承模;可承載所述背蓋的第二承模;安裝部件,其設(shè)有所述第一承模及所述第二承模;擠壓模,與所述第一承模及所述第二承模分別獨立地卡合以制造所述徽章;以及擠壓軸,使所述擠壓模移動以與所述第一承?;蛩龅诙心?ê?。其中,所述安裝部件通過拆裝裝置(安裝裝置)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滑動臺上,該滑動臺可往復(fù)移動地安裝在所述底座的上面。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二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礎(chǔ)上,所述拆裝裝置(安裝裝置)包括卡合所述安裝部件的一側(cè)的卡合裝置(卡合部件)、以及鎖固所述安裝部件的另一側(cè)的鎖固裝置(鎖固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三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礎(chǔ)上,所述第一承模及所述第二承模設(shè)置在安裝部件上,并配置在所述滑動臺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四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個的基礎(chǔ)上,所述擠壓模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所述擠壓軸的下端。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五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具有外蓋及背蓋的徽章,其包括底座、設(shè)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承模、與所述承模卡合以制造所述徽章的擠壓模、以及使所述擠壓模移動以與所述承??ê系臄D壓軸,其中,所述擠壓模通過磁力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所述擠壓軸的下端。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六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具有外蓋和背蓋的徽章,其包括底座、可往復(fù)移動地設(shè)置在底座上面的滑動臺、配置在所述滑動臺的往復(fù)方向兩側(cè)的第一承模和第二承模、分別與所述第一承模和所述第二承模接合以制造徽章的擠壓模、以及使所述擠壓模移動以與所述第一承模或所述第二承模接合的擠壓軸,其中,所述擠壓模通過磁力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所述擠壓軸的下端。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七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在第五或第六方面的基礎(chǔ)上,還設(shè)置有脫離裝置,用于使通過磁力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所述擠壓軸下端的所述擠壓模從所述擠壓軸的下端脫離。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八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在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任一個的基礎(chǔ)上,所述擠壓模包括與所述第一承模接合的外層框、以及與所述第二承模接合的內(nèi)層框,外層框在上部形成有導(dǎo)孔,內(nèi)層框在上部形成有導(dǎo)向凸起,該導(dǎo)向凸起由外層框的導(dǎo)孔引導(dǎo),從而內(nèi)層框可自由上下移動地設(shè)置在外層框內(nèi)。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九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具有外蓋及背蓋的徽章,其包括底座、設(shè)置在底座上面的承模、與所述承模接合以制造所述徽章的擠壓模、以及使所述擠壓模移動以與所述承模接合的擠壓軸。其中,所述擠壓軸包括外螺紋部,該外螺紋部與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上的內(nèi)螺紋部相螺合且可在軸向上移動,該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上方;在擠壓軸向上方移動且擠壓模抵接于固定部件之前,該外螺紋部從固定部件的內(nèi)螺紋部中脫開,從而使擠壓軸空轉(zhuǎn)。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十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在第九方面的基礎(chǔ)上,所述擠壓軸包括所述外螺紋部和未形成外螺紋的無螺紋部,該無螺紋部用于在擠壓軸向上方移動且擠壓模抵接于固定部件之前,使該外螺紋部從固定部件的內(nèi)螺紋部脫開,從而使擠壓軸空轉(zhuǎn)。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十一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具有外蓋及背蓋的徽章,其包括底座;配置在底座上面的承模;固定在底座上方的固定部件;擠壓軸,具有與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上的內(nèi)螺紋部螺合且可沿軸向移動的外螺紋部;擠壓模,設(shè)置在擠壓軸下端,與所述承??ê弦灾圃旎照拢灰约安僮餮b置,使擠壓軸在軸向上移動。其中,在操作裝置和擠壓軸之間設(shè)置有將施加在操作裝置上的操作力傳遞給擠壓軸的離合器;當在所述操作裝置上施加大于等于規(guī)定值的操作力時,該離合器使所述操作裝置相對于所述擠壓軸空轉(zhuǎn)。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十二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在第十一方面的基礎(chǔ)上,離合器包括通過彈性部件而偏壓的卡扣凸起、以及可解除地卡合該卡扣凸起的卡扣凹部;卡扣凸起或卡扣凹部中的一個設(shè)置在操作裝置上,卡扣凸起或卡扣凹部中的另一個設(shè)置在安裝于擠壓軸上的旋轉(zhuǎn)體上;該旋轉(zhuǎn)體與所述操作裝置連接,以使所述卡扣凸起和所述卡扣凹部相卡合。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十三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在第一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個的基礎(chǔ)上,所述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以下徽章將用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形成的片體承載于所述外蓋的表面板上,且在該片體和所述外蓋的表面板之間放置印刷有文字、圖案、花紋或者是這些的綜合表示內(nèi)容的圖樣紙。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十四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是一種通過嵌合第一背蓋和第一外蓋來制造徽章的徽章制造裝置,其包括底座;可滑動地設(shè)置在底座上的滑動臺;第一安裝部件,將用于承載所述第一外蓋的第一外蓋承模和用于承載所述第一背蓋的第一背蓋承模連接成一體;以及安裝裝置(拆裝裝置),將所述第一安裝部件可拆裝地安裝在所述滑動臺上。其中,通過所述安裝裝置(拆裝裝置)將所述第一安裝部件安裝在所述滑動臺上,從而使所述第一外蓋承模及所述第一背蓋承模與所述滑動臺一起滑動,并其使其交替地移動到徽章制造位置上,從而可制造所述徽章。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十五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在第十四方面的基礎(chǔ)上,還包括通過與所述第一外蓋承模及所述第一背蓋承模相卡合從而可制造所述徽章的擠壓裝置(擠壓模),所述徽章制造位置位于該擠壓裝置(擠壓模)的大致正下方。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十六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在第十四或十五方面的基礎(chǔ)上,所述第一安裝部件可以與第二安裝部件進行交換,該第二安裝部件用于將適合于承載與所述第一外蓋不同的第二外蓋的第二外蓋承模和適合于承載與所述第一背蓋不同的第二背蓋的第二背蓋承模連接成一體。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十七方面的徽章是由具有外蓋和背蓋的多角形徽章,外蓋包括多角形表面板和從該表面板向下方延伸的周邊,周邊包括直線部和連接直線部的彎曲的角部;背蓋包括多角形背面板和從該背面板向上方延伸的周邊,該周邊包括直線部和連接直線部的彎曲的角部;外蓋安裝到背蓋中,并使其周邊的角部壓緊于背蓋的周邊的角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十八方面的徽章是具有外蓋、背蓋和片體的多角形徽章,外蓋包括多角形表面板和從該表面板向下方延伸的周邊,該周邊包括直線部和連接直線部的彎曲的角部;片體承載于外蓋的表面板上;背蓋包括多角形背面板和從該背面板向上方延伸的周邊,該周邊包括直線部和連接直線部的彎曲的角部;外蓋安裝在背蓋中,并使其周邊的角部壓緊于背蓋的周邊的角部,用外蓋的周邊和背蓋的周邊夾持所述片體的周邊。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十九方面的徽章在第十八方面的基礎(chǔ)上,片體由透明性的材料形成,在該片體和所述外蓋的表面板之間放置印刷有文字、圖案、花紋或者這些的綜合表示內(nèi)容的圖樣紙。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二十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第十七、十八或十九方面的徽章,其包括底座、設(shè)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承模以及與所述承模接合以制造所述徽章的擠壓模,其中,承模包括承載所述背蓋的承載臺、以及設(shè)置在承載臺周圍且將外蓋的周邊向背蓋的周邊側(cè)折彎的加工臺;加工臺包括將外蓋的周邊的直線部折彎的直線傾斜邊和將外蓋的周邊的角部折彎的角傾斜邊,利用角傾斜邊使外蓋的周邊的角部壓緊于背蓋的周邊的角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二十一方面的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十七、第十八或十九方面的徽章,其包括底座、設(shè)置在底座上的第一承模及第二承模、以及分別與所述第一承模及所述第二承模接合以制造所述徽章的擠壓模,其中,第一承模具有承載所述外蓋的第一承載臺;第二承模具有承載所述背蓋的第二承載臺、以及設(shè)置在第二承載臺周圍且使外蓋的周邊向背蓋的周邊側(cè)折彎的加工臺;加工臺具有將外蓋的周邊的直線部折彎的直線傾斜邊和將外蓋的周邊的角部折彎的角傾斜邊,通過角傾斜邊使外蓋的周邊的角部壓緊于背蓋的周邊的角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二十二方面提供一種徽章制造裝置中的擠壓模的安裝方法,該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具有外蓋和背蓋的徽章,其包括底座;滑動臺,可往復(fù)移動地安裝在底座的上面;適合于承載所述外蓋的第一承模及適合于承載所述背蓋的第二承模,其分別配置在所述滑動臺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擠壓模,分別與所述第一承模及所述第二承模獨立地接合以制造徽章;擠壓軸,位于所述滑動臺的上方,且在下端設(shè)置有與所述擠壓模連接的連接裝置(磁體),所述擠壓軸通過在軸向上往復(fù)移動可使所述下端靠近或離開所述滑動臺;操作裝置,使所述擠壓軸在軸向上往復(fù)移動;以及罩體,防止向所述擠壓軸的大致正下方靠近。該徽章制造裝置中的擠壓模的安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所述擠壓模承載到所述承模中的任一個上的步驟;通過滑動所述滑動臺,從而使所述擠壓模及承載有所述擠壓模的承模向所述擠壓軸的大致正下方移動的步驟;通過操作所述操作裝置使所述擠壓軸的下端靠近所述滑動臺,從而利用所述連接裝置(磁體)將所述擠壓模連接到所述擠壓軸下端的步驟。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二十三方面提供一種徽章制造裝置中的擠壓模的安裝方法,該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具有外蓋和背蓋的徽章,其包括底座;滑動臺,可往復(fù)移動地設(shè)置在底座的上面;適合于承載所述外蓋的第一承模及適合于承載所述背蓋的第二承模,分別配置在所述滑動臺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擠壓模,分別獨立地與所述第一承模和所述第二承模接合以制造徽章;擠壓軸,位于所述滑動臺的上方且在下端設(shè)置有與所述擠壓模連接的連接裝置(磁體),該擠壓軸通過在軸向上往復(fù)移動可使所述下端靠近或離開所述滑動臺;操作裝置,使所述擠壓軸在軸向上往復(fù)移動;以及罩體,防止向所述擠壓軸的大致正下方靠近。該徽章制造裝置中的擠壓模的安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第一承模上承載所述外蓋的步驟;將所述擠壓模放置到承載有所述外蓋的所述第一承模上的步驟;通過滑動所述滑動臺使所述擠壓模及承載有所述擠壓模的所述第一承模向所述擠壓軸的大致正下方移動的步驟;通過操作所述操作裝置使所述擠壓軸的下端靠近所述滑動臺,從而利用所述連接裝置(磁體)將所述擠壓模連接到所述擠壓軸下端的步驟。
另外,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缺陷,本發(fā)明包括以下技術(shù)方案。
第一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下述徽章,該徽章包括外蓋和背蓋,外蓋具有大致圓形的表面板和從該表面板向下方延伸的周邊,背蓋具有大致圓形的背面板和從該背面板向上方延伸的周邊,將外蓋嵌入到背蓋中并使該背蓋的周邊和該外蓋的周邊相抵接,該徽章制造裝置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承模,配置在底座的上面;固定部件,通過支柱固定在底座的上部;擠壓軸,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上且可沿上下方向移動;擠壓模,設(shè)置在擠壓軸的下端,與所述承模接合以制造徽章;以及操作裝置,用于操作擠壓軸。其中,承模設(shè)置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于底座上的安裝部件上。
第二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下述徽章,該徽章包括外蓋和背蓋,外蓋具有大致圓形的表面板和從該表面板向下方延伸的周邊,背蓋具有大致圓形的背面板和從該背面板向上方延伸的周邊,將外蓋嵌入到背蓋中并使該背蓋的周邊和該外蓋的周邊相抵接,該徽章制造裝置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滑動臺,可往復(fù)移動地設(shè)置在底座的上面;第一承模和第二承模,設(shè)置在滑動臺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固定部件,通過支柱固定在底座的上部;擠壓軸,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上且可沿上下方向移動;擠壓模,設(shè)置在擠壓軸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承模和所述第二承模接合以制造徽章;以及操作裝置,用于操作擠壓軸。其中,第一承模和第二承模設(shè)置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滑動臺上的安裝部件上。
第三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下述徽章,該徽章包括外蓋和背蓋,外蓋具有大致圓形的表面板和從該表面板向下方延伸的周邊,背蓋具有大致圓形的背面板和從該背面板向上方延伸的周邊,將外蓋嵌入到背蓋中并使該背蓋的周邊和該外蓋的周邊相抵接,該徽章制造裝置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承模,配置在底座的上面;固定部件,通過支柱固定在底座的上部;擠壓軸,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上且可沿上下方向移動;擠壓模,設(shè)置在擠壓軸的下端,與所述承模接合以制造徽章;以及操作裝置,用于操作擠壓軸。其中,擠壓模通過磁力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擠壓軸的下端。
第四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下述徽章,該徽章包括外蓋和背蓋,外蓋具有大致圓形的表面板和從該表面板向下方延伸的周邊,背蓋具有大致圓形的背面板和從該背面板向上方延伸的周邊,將外蓋嵌入到背蓋中并使該背蓋的周邊和該外蓋的周邊相抵接,該徽章制造裝置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滑動臺,可往復(fù)移動地設(shè)置在底座的上面;第一承模和第二承模,設(shè)置在滑動臺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固定部件,通過支柱固定在底座的上部;擠壓軸,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上且可沿上下方向上移動;擠壓模,設(shè)置在擠壓軸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承模和所述第二承模接合以制造徽章;以及操作裝置,用于操作擠壓軸。其中,擠壓模通過磁力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擠壓軸的下端。
第五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下述徽章,該徽章包括外蓋和背蓋,外蓋具有大致圓形的表面板和從該表面板向下方延伸的周邊,背蓋具有大致圓形的背面板和從該背面板向上方延伸的周邊,將外蓋嵌入到背蓋中并使該背蓋的周邊和該外蓋的周邊相抵接,該徽章制造裝置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滑動臺,可往復(fù)移動地設(shè)置在底座的上面;第一承模和第二承模,設(shè)置在滑動臺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固定部件,通過支柱固定在底座的上部;擠壓軸,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上且可沿上下方向移動;擠壓模,設(shè)置在擠壓軸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承模和所述第二承模接合以制造徽章;以及操作裝置,用于操作擠壓軸。其中,第一承模和第二承模設(shè)置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滑動臺上的安裝部件上,擠壓模通過磁力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擠壓軸的下端。
第六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一至第五技術(shù)方案中任一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在所述外蓋的表面板上承載有片體,使外蓋嵌入背蓋中并將所述片體的周邊夾持在該背蓋的周邊和該外蓋的周邊之間。
第七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四、第五或第六技術(shù)方案中任一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擠壓模包括與第一承模接合的外層框、以及與第二承模接合的內(nèi)層框,外層框在其上部形成有導(dǎo)孔,內(nèi)層框在其上部形成有導(dǎo)向凸起,該導(dǎo)向凸起由外層框的導(dǎo)孔引導(dǎo),從而內(nèi)層框可自由上下移動地設(shè)置在外層框內(nèi)。
第八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六或第七技術(shù)方案中任一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第一承模包括承載外蓋的第一承載臺、以及設(shè)置在第一承載臺的周圍且承載片體的引導(dǎo)臺,引導(dǎo)臺設(shè)置成可自由上下移動,并利用彈性部件使其向上方偏置;第二承模包括承載背蓋的第二承載臺和加工臺,該加工臺設(shè)置在第二承載臺的周圍,使外蓋的周邊向背蓋的周邊側(cè)彎曲,并使片體的周邊夾在外蓋的周邊和背蓋的周邊之間,引導(dǎo)臺設(shè)置成可自由上下移動,并利用彈性部件使其向上方偏置。
第九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八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擠壓模包括外層框和設(shè)置在外層框內(nèi)且比外層框淺的內(nèi)層框,內(nèi)層框設(shè)置在擠壓軸的下端,而且在擠壓模上設(shè)置有轉(zhuǎn)換部件,其根據(jù)第一承?;虻诙心5奈恢脕磙D(zhuǎn)換被擠壓軸擠壓的外層框或內(nèi)層框,當?shù)谝怀心N挥跀D壓模的大致正下方時,轉(zhuǎn)換部件與外層框的上端抵接并被擠壓軸擠壓,移動滑動臺后,當?shù)诙心N挥跀D壓模的大致正下方時,轉(zhuǎn)換部件從外層框的上端脫開而不受擠壓軸擠壓,當使第一承模位于擠壓模的大致正下方時,操作操作裝置使擠壓軸向下方移動后,外層框向下方移動并與第一承模的引導(dǎo)臺相接觸,克服彈性部件的彈性下壓引導(dǎo)臺,沿著外蓋的周邊折彎片體,當使第二承模位于擠壓模的大致正下方時,操作操作裝置使擠壓軸向下方移動后,內(nèi)層框向下方移動并與第二承模的加工臺相接觸,克服彈性部件的彈性下壓加工臺,使外蓋的周邊向背蓋的周邊側(cè)折彎,并使片體的周邊夾在外蓋的周邊和背蓋的周邊之間。
第十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九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擠壓模包括擠壓模本體、外層框及內(nèi)層框,外層框及內(nèi)層框通過磁力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擠壓模本體上。
第十一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十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在擠壓模本體上設(shè)置有脫離裝置,可使通過磁力安裝的外層框克服磁力而脫離。
第十二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一至第十一技術(shù)方案中任一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擠壓軸具有與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上的內(nèi)螺紋部相螺合且可在軸向上移動的外螺紋部,擠壓軸在其下端可自由轉(zhuǎn)動地設(shè)置有擠壓模,在其上部設(shè)置有用作操作裝置的操作手輪。
第十三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十二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在擠壓部向上方移動且擠壓模抵接于固定部件之前,外螺紋部從固定部件的內(nèi)螺紋部脫開,從而擠壓軸空轉(zhuǎn)。
第十四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下述徽章,該徽章包括外蓋和背蓋,外蓋具有大致圓形的表面板和從該表面板向下方延伸的周邊,背蓋具有大致圓形的背面板和從該背面板向上方延伸的周邊,將外蓋嵌入背蓋中以使該背蓋的周邊與該外蓋的周邊相抵接,該徽章制造裝置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承模,配置在底座的上面;固定部件,通過支柱固定在底座的上部;擠壓軸,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上且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動;擠壓模,設(shè)置在擠壓軸的下端,與所述承模接合以制造徽章;以及操作裝置,用于操作擠壓軸。其中,在操作裝置和擠壓軸之間設(shè)置有將操作裝置的轉(zhuǎn)矩傳遞給擠壓軸的離合器,該離合器可以傳遞用于將外蓋或背蓋成形加工時的擠壓力提供給擠壓模的擠壓軸的轉(zhuǎn)矩,而在外蓋或背蓋的成形加工結(jié)束時,不能傳遞將成形加工時以外的擠壓力向擠壓模提供的擠壓軸的轉(zhuǎn)矩。
第十五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十四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離合器包括利用彈性部件偏置的卡扣凸起和可解除地卡扣該卡扣凸起的卡合凹部,卡扣凸起設(shè)置在操作裝置或擠壓軸中的任一個上,卡合凹部設(shè)置在操作裝置或擠壓軸中的另一個上。
第十六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下述徽章,該徽章包括外蓋和背蓋,外蓋具有大致圓形的表面板和從該表面板向下方延伸的周邊,背蓋具有大致圓形的背面板和從該背面板向上方延伸的周邊,將外蓋嵌入背蓋中并使該背蓋的周邊與該外蓋的周邊相抵接,該徽章制造裝置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滑動臺,可往復(fù)移動地設(shè)置在底座的上面;第一承模和第二承模,設(shè)置在滑動臺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固定部件,通過支柱固定在底座的上部;擠壓軸,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上且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動;上下滑動部件,設(shè)置在擠壓軸的下部;擠壓模,通過磁力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上下滑動部件上,與所述第一承模和第二承模接合以制造徽章;以及操作裝置,用于操作擠壓軸。其中,擠壓模包括與第一承模接合的外層框和與第二承模接合的內(nèi)層框,外層框在其上部形成有導(dǎo)孔,在其上面具有吸附在上下滑動部件上的磁體,內(nèi)層框在其上部形成有導(dǎo)向凸起,該導(dǎo)向凸起由外層框的導(dǎo)孔引導(dǎo),從而內(nèi)層框可自由上下移動地設(shè)置在外層框內(nèi),并由所述擠壓軸的下端擠壓導(dǎo)向凸起。
第十七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十六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在所述外蓋的表面板上承載有片體,將外蓋嵌入背蓋中,并所述片體的周邊夾持在該背蓋的周邊和該外蓋的周邊之間。
第十八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十四或十七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第一承模包括承載外蓋的第一承載臺和設(shè)置在第一承載臺周圍且承載片體的引導(dǎo)臺,引導(dǎo)臺設(shè)置成可自由上下移動,并利用彈性部件向上方偏置;第二承模包括承載背蓋的第二承載臺和加工臺,該加工臺設(shè)置在第二承載臺的周圍,使外蓋的周邊向背蓋的周邊側(cè)折彎,并使片體的周邊夾在外蓋的周邊和背蓋的周邊之間,加工臺設(shè)置成可自由上下移動,并利用彈性部件使其向上方偏置。
第十九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十八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在上下滑動部件上設(shè)置有根據(jù)第一承?;虻诙心5奈恢枚D(zhuǎn)換由擠壓軸擠壓的外層框或內(nèi)層框的轉(zhuǎn)換部件,當?shù)谝怀心N挥跀D壓模的大致正下方時,轉(zhuǎn)換部件與上下滑動部件抵接并由擠壓軸擠壓外層框,移動滑動臺后,當?shù)诙心N挥跀D壓模的大致正下方時,轉(zhuǎn)換部件從上下滑動部件脫開,內(nèi)層框處于不受擠壓軸擠壓的狀態(tài),當使第一承模位于擠壓模的大致正下方時,操作操作裝置使擠壓軸向下方移動后,外層框向下方移動并與第一承模的引導(dǎo)臺相接觸,克服彈性部件的彈性而下壓引導(dǎo)臺,沿著外蓋的周邊折彎片體,當使第二承模位于擠壓模的大致正下方時,操作操作裝置使擠壓軸向下方移動后,內(nèi)層框向下方移動并與第二承模的加工臺相接觸,克服彈性部件的彈性而下壓加工臺,將外蓋的周邊向背蓋的周邊側(cè)折彎,并使片體的周邊夾在外蓋的周邊和背蓋的周邊之間。
第二十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十九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在上下滑動部件上設(shè)置有脫離裝置,使通過磁力安裝的擠壓模克服磁力而卸下。
第二十一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十九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脫離裝置包括設(shè)置在擠壓模周圍的環(huán)、使環(huán)壓接于上下滑動部件的彈性部件、以及克服彈性部件的彈性使環(huán)從上下滑動部件上脫離從而卸下擠壓模的操作裝置。
第二十二技術(shù)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所述第一至二十一技術(shù)方案記載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基礎(chǔ)上,其特征為片體由透明性的材料構(gòu)成,在該片體和所述外蓋的表面板之間放置印刷有文字、圖案、花紋或這些的綜合表示內(nèi)容的圖樣紙。
圖1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的一個實施例的整體立體圖。
圖2是說明圖1的動作的整體立體圖。
圖3是說明圖1的動作的整體俯視圖。
圖4是圖1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5是表示第一承模的整體主視剖視圖。
圖6是說明圖5的動作的整體主視剖視圖。
圖7是表示第二承模的整體主視剖視圖。
圖8是說明圖7的動作的整體主視剖視圖。
圖9是徽章制造裝置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10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的整體立體分解圖。
圖11是圖10的組裝后的整體立體圖。
圖12是圖11的側(cè)剖視圖。
圖13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裝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14是在圖13的安裝裝置上安裝別針后的狀態(tài)下的立體示意圖。
圖15是將圖14的安裝裝置安裝到背蓋上后的徽章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16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裝裝置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17是將安裝有夾緊板的圖16的安裝裝置安裝到背蓋上后的徽章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18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裝裝置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19是將安裝有磁性板的圖18的安裝裝置安裝到背蓋上后的徽章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20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其他實施例的整體立體圖。
圖21是從另一角度看到的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立體圖。
圖22是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操作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圖23是圖22的操作裝置的俯視圖。
圖24是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拆裝環(huán)的局部立體圖。
圖25是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上下滑動部件的仰視圖。
圖26是表示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滑動臺的立體說明圖。
圖27是說明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動作的局部剖視圖。
圖28是說明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動作的局部剖視圖。
圖29是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30是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31是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32是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33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的一個實施例的整體立體圖。
圖34是說明圖33的動作的整體立體圖。
圖35是說明圖33的動作的整體俯視圖。
圖36是圖33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37是表示第一承模的整體主視剖視圖。
圖38是說明圖37的動作的整體主視剖視圖。
圖39是表示第二承模的整體主視剖視圖。
圖40是說明圖39的動作的整體主視剖視圖。
圖41是徽章制造裝置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42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的整體立體分解圖。
圖43是圖42的組裝后的整體立體圖。
圖44是圖43的側(cè)剖視圖。
圖45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裝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46是在圖45的安裝裝置上安裝別針后的狀態(tài)下的立體示意圖。
圖47是將圖46的安裝裝置安裝到背蓋上后的徽章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48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裝裝置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49是將安裝有夾緊板的圖48的安裝裝置安裝到背蓋上后的徽章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50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裝裝置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51是將安裝有磁性板的圖50的安裝裝置安裝到背蓋上后的徽章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52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其他實施例的整體立體圖。
圖53是從另一角度看到的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立體圖。
圖54是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操作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圖55是圖54的操作裝置的俯視圖。
圖56是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拆裝環(huán)的局部立體圖。
圖57是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上下滑動部件的仰視圖。
圖58是表示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滑動臺的立體說明圖。
圖59是說明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動作的局部剖視圖。
圖60是說明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動作的局部剖視圖。
圖61是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62是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63是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64是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圖6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立體圖。
圖66是圖65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67是圖65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68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多角形徽章的整體立體分解圖。
圖69是圖68的組裝后的整體立體圖。
圖70是沿圖69的X-X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照圖1至圖9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的一個實施例進行說明。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立體圖。圖2是說明圖1的動作的整體立體圖。圖3是說明圖1的動作的整體俯視圖。圖4是圖1的整體側(cè)剖視圖。圖5是表示第一承模的整體主視剖視圖。圖6是說明圖5的動作的整體主視剖視圖。圖7是表示第二承模的整體主視剖視圖。圖8是說明圖7的動作的整體主視剖視圖。圖9是徽章制造裝置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徽章制造裝置1用于制造下述徽章,該徽章包括外蓋201,具有大致圓形的表面板202和從該表面板202向下延伸的周邊203;以及背蓋205,具有大致圓形的背面板206和從該背面板206向上延伸的周邊209。并且,將外蓋201嵌入到背蓋205中,使該背蓋205的周邊209與該外蓋201的周邊203相抵接。
該徽章制造裝置1包括底座2;滑動臺100,可往復(fù)移動地設(shè)置在底座2的上面;第一承模110和第二承模140,配置在滑動臺100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固定部件20,通過支柱16、17固定在底座2的上部;擠壓軸30,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20上且可沿上下方向移動;擠壓模40,設(shè)置在擠壓軸30的下端,與所述所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和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接合以制造徽章200;操作裝置32,用以操作擠壓軸30。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以及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設(shè)置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上,該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滑動臺100上。擠壓模40通過磁力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擠壓軸30的下端。
徽章制造裝置1用于制造下述徽章200,該徽章200在所述外蓋201的表面板202上承載片體213,并將外蓋201嵌入背蓋205,使所述片體213的周邊209夾持在該背蓋205的周邊209和該外蓋201的周邊203之間。
所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包括承載外蓋201的第一承載臺111和設(shè)置在第一承載臺111的周圍且承載片體213的引導(dǎo)臺125;該引導(dǎo)臺125設(shè)置成可自由上下移動,并利用彈性部件113向上方偏置。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包括承載背蓋205的第二承載臺141以及設(shè)置在第二承載臺141周圍的加工臺155,該加工臺155將外蓋201的周邊203向背蓋205的周邊209側(cè)折彎,以使片體213的周邊夾持在外蓋201的周邊203和背蓋205的周邊209之間;該加工臺155設(shè)置成可自由上下移動,并利用彈性部件156向上方偏置。
擠壓模40包括擠壓模本體40A、外層框42以及設(shè)置在外層框42內(nèi)且比外層框42淺的內(nèi)層框51,外層框42及內(nèi)層框51利用磁力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擠壓模本體40A上。在擠壓模本體40A上設(shè)置有脫離裝置26,該脫離裝置26使利用磁力安裝的外層框42及內(nèi)層框51克服磁力而脫離。另外,在擠壓模40上設(shè)置有轉(zhuǎn)換部件80,該轉(zhuǎn)換部件80根據(jù)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的位置,在擠壓軸30開始沿軸向向下方移動時轉(zhuǎn)換外層框42、內(nèi)層框51各自開始向下方移動的時間。即,當?shù)谝怀心?第一外蓋承載模)110位于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時,隨著擠壓軸30向下方移動,轉(zhuǎn)換部件80使外層框42和內(nèi)層框51也同時向下方移動。
在移動滑動臺100使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位于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時,隨著擠壓軸30向下方移動,轉(zhuǎn)換部件80首先只令內(nèi)層框51向下方移動,在擠壓軸30向下方移動一定距離后再令外層框42移動。因此,當?shù)谝怀心?第一外蓋承載模)110位于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時,操作操作裝置32使擠壓軸30向下方移動,于是外層框42和內(nèi)層框51開始同時向下方移動,當外層框42與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的引導(dǎo)臺125接觸后,克服彈性部件113的彈性壓下引導(dǎo)臺125,從而沿著外蓋201的周邊203將片體213折彎。
另外,在使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位于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時,操作操作裝置32使擠壓軸30向下方移動后,則首先內(nèi)層框51開始向下方移動,在擠壓軸30向下方移動一定距離后外層框42再開始移動。并且,當擠壓軸30向下方移動時,外層框42和內(nèi)層框51都與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的加工臺155接觸,克服彈性部件156的彈力壓下加工臺155,將外蓋201的周邊203向背蓋205的周邊209側(cè)折彎,使片體213的周邊夾持在外蓋201的周邊203和背蓋205的周邊209之間。
所述片體213由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形成,在該片體213和所述外蓋201的表面板202之間,也可放置印刷有文字、圖案、花紋或這些的綜合表示內(nèi)容的圖樣紙211。
所述擠壓軸30具有與固定部件20上所設(shè)置的內(nèi)螺紋部25相螺合且可沿軸向移動的外螺紋部33,下端可自由旋轉(zhuǎn)地設(shè)置有擠壓模40,在上部可設(shè)置用作操作裝置的操作手輪32。并且,在擠壓軸30向上方移動且擠壓模40抵接于固定部件20之前,外螺紋部33從固定部件20的內(nèi)螺紋部25中脫開,從而擠壓軸30空轉(zhuǎn)。
再進一步詳細說明徽章制造裝置1,在此之前參照圖10至圖19說明徽章的實施方式。圖10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的整體立體分解圖。圖11是圖10的組裝后的整體立體圖。圖12是圖11的側(cè)剖視圖。圖13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裝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14是在圖13的安裝裝置上安裝別針后的狀態(tài)下的立體示意圖。圖15是將圖14的安裝裝置安裝到背蓋上后的徽章的整體側(cè)剖視圖。圖16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裝裝置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17是將安裝有夾緊板的圖16的安裝裝置安裝到背蓋上后的徽章的整體側(cè)剖視圖。圖18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裝裝置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19是將安裝有磁性板的圖18的安裝裝置安裝到背蓋上后的徽章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徽章200包括周邊209朝上的背蓋205、周邊203朝下的外蓋201以及安裝裝置220。將外蓋201的周邊203折彎從而將背蓋205安裝到外蓋201上,且在背蓋205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安裝孔207。安裝裝置220、230、240可安裝在衣服、帽子、提包等被安裝物上,并設(shè)置有可自由旋轉(zhuǎn)地安裝到所述背蓋205的安裝孔207中的安裝軸221、231、241。
下面進一步說明徽章。如圖11所示,徽章200包括本體200a和安裝裝置220。本體200a包括外蓋201、背蓋205、圖樣紙211以及片體213。外蓋201在加工前具有彎曲的表面板202,周邊203相對于表面板202向下折彎成大致直角。背蓋205在加工前具有形成了安裝孔207的背面板206,該安裝孔207用于安裝安裝裝置220,周邊209相對于背面板206向上折彎成大致直角或更大的角度,在背面板206上形成有圓形凹部208。
圖樣紙211為圓形的紙,可以是從雜志等上剪下來的。片體213由具有透明性的較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并且,也可直接在片體213上印刷文字、圖案、花紋或者這些的綜合表示內(nèi)容。此時,也可以沒有圖樣紙?;照卤倔w200a形成以下結(jié)構(gòu)在外蓋201的上面疊放圖樣紙211和片體213,將外蓋201的周邊203折彎以使圖樣紙211和片體213的周邊夾在外蓋201的周邊203和背蓋205的周邊209之間。在安裝孔207的周邊上朝向內(nèi)側(cè)突出形成有一對卡扣爪210、210。
如圖13至圖15所示,安裝裝置220包括基板222、在基板222的表面223上形成的大致L字形的卡扣部225、以及在基板222的背面226的大致中央位置突出形成的安裝軸221,該安裝裝置220由合成樹脂一體成形。對安裝裝置220進行以下安裝在卡扣部225上安裝別針229,將安裝軸221插入到背蓋205的安裝孔207中并與背蓋205的凹部208相嵌合。安裝軸221插入安裝孔207后,與形成在安裝孔207周邊上的卡扣爪210、210相卡扣。
如圖16、圖17所示,安裝裝置230包括基板232、在基板232的表面233大致中央位置形成的一對大約呈U字形的軸承片234、234、以及在基板232的背面235大致中央位置突出形成的安裝軸231,該安裝裝置230由合成樹脂一體成形。安裝裝置230通過支軸236在一對軸承片234、234之間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夾緊板237,并利用彈簧等彈性部件238使夾緊板237的一端237a壓接于基板232的背面235。
即,夾緊板237具有安裝在所述一對軸承片234、234之間的一對大致U字形的軸承片239、239,在一對軸承片234、234之間和一對軸承片239、239之間插入支軸236,從而夾緊板237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到基板232上。將安裝軸231插入背蓋205的安裝孔207,并與背蓋205的凹部208相嵌合。安裝軸231插入安裝孔207后,與形成在安裝孔207周邊上的卡扣爪210、210相卡扣。
如圖18和圖19所示,安裝裝置240包括基板242、以及在基板242的背面243大致中央位置突出形成的安裝軸241,并由合成樹脂一體成形。對安裝裝置240進行以下安裝在基板242的表面245上通過粘合劑安裝磁性板246,將安裝軸241插入背蓋205的安裝孔207并與背蓋205的凹部208相嵌合。安裝軸241插入安裝孔207后,與形成在安裝孔207周邊上的卡扣爪210、210相卡扣。
以下對徽章制造裝置1進行詳細說明。底座2由合成樹脂一體成形,包括上壁3以及在上臂3的周邊上形成的彎曲周壁5,上臂3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コ字形的導(dǎo)槽6。導(dǎo)槽6具有底壁7和側(cè)壁9、10,在側(cè)壁9、10的上部形成有導(dǎo)向凸起9a、10a。并且,在底座2的上壁3的背面大致中央位置,在夾持著導(dǎo)槽6且與導(dǎo)槽6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的兩側(cè)形成有與導(dǎo)槽6的底壁7大致等高的凸臺11、12,凸臺11、12形成有延伸至上壁3的貫穿孔11a、12a。
在底座2的導(dǎo)槽6的底壁7上設(shè)置有在垂直于導(dǎo)槽6的方向(左右方向)上的截面大致為コ字形的補強部件15。該補強部件15由鋼材制成。補強部件15與凸臺11、12相抵接,在與凸臺11、12的貫穿孔11a、12a位置相同的兩側(cè)形成有孔15a、15b。在底座2上立設(shè)有截面大致為圓形的支柱16、17。支柱16、17由鋼材制成。
一個支柱16通過在其下部形成的外螺紋部16a貫穿凸臺11的貫穿孔11a及補強部件15的孔15a并利用螺母18鎖緊,從而大致垂直地固定在凸臺11和補強部件15上。另一支柱17通過在其下部形成的外螺紋部17a貫穿凸臺12的貫穿孔12a及補強部件15的孔15b并利用螺母19鎖緊,從而大致垂直地固定在凸臺12和補強部件15上。
在底座2的上部通過支柱16、17基本上水平地固定有截面大致為H形的固定部件20。固定部件20由聚碳酸酯等具有耐久性、耐磨性的硬質(zhì)合成樹脂材料一體成形。一個支柱16通過將在其上部形成的外螺紋部16b穿過在固定部件20的一端形成的孔20a并利用螺母21鎖緊,從而將固定部件20固定。另一支柱17通過將在其上部形成的外螺紋部17b穿過在固定部件20的另一端形成的孔20b并利用螺母22鎖緊,從而將固定部件20固定。
固定部件20在其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倒三角形的加厚部23,該加厚部23形成有內(nèi)螺紋部25。擠壓軸30由聚碳酸酯等具有耐久性、耐磨性的硬質(zhì)合成樹脂材料一體成形,并形成有可與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20上的內(nèi)螺紋部25螺合、且可沿軸向移動的外螺紋部33,在下端可自由轉(zhuǎn)動地設(shè)置有擠壓模40,在上部設(shè)置有用作操作裝置的操作手輪32。
如圖5所示,在擠壓軸30向上方移動且擠壓模40抵接于固定部件20之前,外螺紋部33從固定部件20的內(nèi)螺紋部33中脫開,從而擠壓軸30形成空轉(zhuǎn)。即,在擠壓軸30的下部設(shè)置有未形成外螺紋部33的無螺紋部34。操作手輪32在其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矩形安裝孔,在該安裝孔中嵌入在擠壓軸30的上部形成的矩形軸,從而將操作手輪32安裝在擠壓軸30的上部。
在擠壓軸30的下端設(shè)置有與后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相接合的擠壓模40。擠壓模40包括擠壓模本體40A、外層框42以及內(nèi)層框51。擠壓模本體40A具有形成板狀的上下滑動部件41,在該上下滑動部件41的上面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圓形凸起40B,在上下滑動部件41的下面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圓形凹部40C。
另外,在上下滑動部件41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開口40D,該開口40D連通圓形凸起40B的大致中心和圓形凹部40C的大致中心。并且,在上下滑動部件41的下面,大致以圓形凹部40C的中心為中心突出形成有環(huán)狀導(dǎo)向壁40E。在上下滑動部件41的下面、且環(huán)狀導(dǎo)向壁40E內(nèi),安裝有具有磁力的環(huán)狀磁體87。該磁體87由磁鐵、磁性橡膠等磁性元件制成。
擠壓軸30在無螺紋部34的下部形成有擠壓部60。擠壓部60的直徑與所述開口40D的直徑大致相同,并能插入到開口40D中。即,通過將擠壓部60插入開口40D,從而擠壓軸30可相對于擠壓模本體40A向下移動。另外,在擠壓軸30向下移動,使擠壓部60插入開口40D直至形成于無外螺紋部34上部的凸緣部65抵接于開口40D的周邊時,擠壓軸30將不能相對于擠壓模本體40A繼續(xù)向下移動,而是擠壓軸30和擠壓模本體40A作為一體向下移動。擠壓部60的下部通過形成半徑比擠壓軸30的半徑小一些的圓柱形,從而設(shè)置成卡合凹部57。
在設(shè)置在擠壓軸30下端、即擠壓部60下部的圓柱形卡合凹部57的端部上,通過螺釘69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有安裝部件77。安裝部件77可自由拆裝地設(shè)置在所述擠壓模本體40A的圓形凹部40C中,在其上面形成有圓形凸起78,在其下面周邊形成有環(huán)狀導(dǎo)向凸起79。圓形凸起78與所述開口40D直徑大致相同且能夠插入到開口40D中。因此,在安裝部件77與擠壓軸30一起向下移動、且擠壓軸40的擠壓部60插入開口40D時,安裝部件77從擠壓模本體40A向下移動該插入的距離。另外,安裝部件77在其下面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凹部74,在該凹部74內(nèi)收納有所述螺釘69的頭部。在安裝部件77的下面、且環(huán)狀導(dǎo)向凸起79內(nèi),安裝有具有磁力的圓板形磁體88。該磁體88由磁鐵、磁性橡膠等磁性元件形成。
外層框42形成環(huán)狀,下端為環(huán)狀的擠壓部50,上面形成有收容凹部45,該收容凹部45內(nèi)安裝有由鐵等強磁體形成的磁體46。外層框42由安裝部件77的導(dǎo)向凸起79引導(dǎo),并利用磁體46吸附安裝到在擠壓模本體40A下面安裝的環(huán)狀磁體87上。另外,磁體87是鐵等強磁體,而磁體46可以是磁鐵、磁性橡膠等磁性元件。
內(nèi)層框51設(shè)置在外層框42內(nèi),且比外層框42淺。內(nèi)層框51在其下面形成有彎曲部52,在彎曲部52的周邊上形成有與后述徽章的外蓋201的周邊203相抵接的抵接邊53。內(nèi)層框51在其上面形成有收容凹部55,該收容凹部55內(nèi)安裝有由鐵等強磁體形成的磁體56。內(nèi)層框51由磁體56吸附安裝到在安裝部件77下面安裝的磁體88上。另外,磁體88是鐵等強磁體,而磁體56可以是磁鐵、磁性橡膠等磁性元件。
上下滑動部件41形成板狀,在其左右方向的兩端上設(shè)置有可引導(dǎo)其在所述支柱16、17上自由滑動的導(dǎo)孔71、72,利用該導(dǎo)孔71、72的引導(dǎo)可以只在上下方向上移動。在上下滑動部件41的一端一體成形有可確認其位置的指示板。在擠壓模40上還設(shè)置有轉(zhuǎn)換部件80,其根據(jù)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的位置,當擠壓模30開始沿軸向向下移動時,轉(zhuǎn)換外層框42、內(nèi)層框51各自開始向下方移動的時間。
在擠壓模40、即上下滑動部件41的圓形凸起40B上形成有軸承部75,在該軸承部75上通過螺釘76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有轉(zhuǎn)換部件80。轉(zhuǎn)換部件80包括凸臺部81,通過螺釘76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在軸承部75上;第一臂部件82,設(shè)置在凸臺部81上;半環(huán)狀的卡合部83,設(shè)置在第一臂部件82上,可卡合于所述擠壓部60的卡合凹部57;以及第二臂部件85,設(shè)置在與第一臂部件82大致相反側(cè)的凸臺81的位置上。在第二臂部件85上形成有長孔形的卡合槽86。
在一個支柱16上可自由擺動地設(shè)置有擺動部件90,并使該擺動部件90與擠壓模40一起上下移動。擺動部件90包括凸臺部91,安裝在支柱16上;腕部92,設(shè)置在凸臺部91的一側(cè);以及彈簧掛鉤93,設(shè)置在凸臺部91的另一側(cè)。在腕部92上大致垂直地設(shè)置有卡合軸95??ê陷S95的上部95a卡合于所述轉(zhuǎn)換部件80的卡合槽86,下部95b從上下滑動部件41上形成的長孔44中突出,且下部95b設(shè)有卡合桿98。
在上下滑動部件41的后部設(shè)有彈簧掛鉤96,在該彈簧掛鉤96和擺動部件90的彈簧掛鉤93之間安裝有彈簧97,利用該彈簧97的彈性,轉(zhuǎn)換部件80的卡合部83可通過擺動部件90壓接并卡合于擠壓部60的卡合凹部57。在固定部件20和擠壓模40間的支柱16、17上設(shè)有螺旋彈簧狀的彈性部件35、36,利用該彈性部件35、36使擠壓模40(上下滑動部件41)向下方偏置,從而擠壓軸30的外螺紋部33向與固定部件20的內(nèi)螺紋部25螺合的方向加壓。
在擠壓模40A、具體地說是上下滑動部件41上設(shè)置有脫離裝置26,該脫離裝置26可使利用磁力安裝的外層框42克服磁力而脫離。脫離裝置26包括擠壓桿27,可自由滑動地設(shè)置在大致垂直地形成于圓形凸起40B上的導(dǎo)孔37內(nèi);操作鈕28,設(shè)置在擠壓桿27的上端;以及彈簧狀的彈性部件29,設(shè)置在圓形凸起40B和操作鈕28之間,纏繞在擠壓桿27上并使擠壓桿27向上方偏置。
在底座2的導(dǎo)槽6中可往復(fù)移動地設(shè)置有滑動臺100。滑動臺100包括底壁105、設(shè)置在底壁105前端的前壁101、設(shè)置在底壁105后端的后壁103、設(shè)置在底壁105左端的左壁106、以及設(shè)置在底壁105右端的右壁107。前壁101上設(shè)有手持件102,后壁103上設(shè)有手持件104。
左壁106和右壁107上形成有卡合邊106a、107a,可自由滑動地卡合于導(dǎo)槽6的側(cè)壁9、10上形成的導(dǎo)向凸起9a、10a,滑動臺100只能在底座2的前后方向上滑動。另外,左壁106上還形成有與所述卡合軸95的卡合桿98相卡合的前卡合壁99a和后卡合壁99b。在右壁107上形成有與后述卡扣板172的卡扣凸起175相卡扣的第一卡扣凹部176和第二卡扣凹部177。
在滑動臺100的底壁105上可自由拆裝地安裝有包括后面詳述的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和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的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形成平板狀,前端邊緣192形成半圓形。在底壁105上形成有周壁195,該周壁195形成有嵌合該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的嵌合凹部194。在周壁195的后端設(shè)有用于卡合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的后端邊緣193的大致L字形的卡合部件(卡合裝置)196。另外,在周壁195的半圓形的前端設(shè)有用于鎖固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的前端邊緣192的鎖固片(鎖固裝置)197,以及設(shè)置在鎖固片(鎖固裝置)197和前壁101之間且向鎖固鎖固片(鎖固裝置)197的方向偏壓的彈簧狀的彈性部件198。
在所述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上設(shè)置有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和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并使其分別位于滑動臺100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包括承載外蓋201的第一承載臺111、以及設(shè)置在第一承載臺111的周邊且重疊承載圖樣紙211和片體213的引導(dǎo)臺125,引導(dǎo)臺125可自由上下移動地設(shè)置,并通過彈性部件113向上方偏置。第一承載臺111包括平緩彎曲的上壁115、在上壁115的周邊下部形成的周壁116、以及在上壁115的下面大致中央位置形成的筒狀固定軸117。
第一承載臺111的周壁116的下部與設(shè)置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上的環(huán)狀導(dǎo)向凸起118相嵌合,固定軸117的下端與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上形成的凸臺部119的凹部120相嵌合,將螺釘122從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的背面穿過形成于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上的通孔后螺紋鎖緊到固定軸117上,從而將第一承載臺111固定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上。
引導(dǎo)臺125形成環(huán)狀,在上部形成有將圖樣紙211和片體213重疊承載的環(huán)狀承載部126、以及在承載部126的周邊形成且引導(dǎo)圖樣紙211和片體213的周邊的引導(dǎo)壁127。在該引導(dǎo)臺125的引導(dǎo)壁127內(nèi)嵌合所述外層框42的擠壓部50,且擠壓部50壓接于承載部126。并且,在承載部126的內(nèi)側(cè)下面形成有沿著第一承載臺111的周壁116上下滑動的筒部129。
引導(dǎo)臺125還具有在所述第一承載臺111的周壁116內(nèi)上下移動的導(dǎo)向筒體132。導(dǎo)向筒體132具有可自由滑動地插設(shè)所述第一承載臺111的固定軸117的導(dǎo)孔130。導(dǎo)向筒體132的下端和筒部129的下端通過連接片133連接成一體。該連接片133插入到在第一承載臺111的周壁116上朝上下方向凹陷形成的長槽135中。
所述第一承載臺111的上壁115和引導(dǎo)臺125的承載部126大致等高,在上壁115和承載部126之間形成有用于插入外蓋201的折彎的周邊203的間隙136。引導(dǎo)臺125通過纏繞在第一承載臺111的固定軸117上的彈簧(彈性部件)113向上方偏置。
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包括承載背蓋205的第二承載臺141和加工臺155,該加工臺155設(shè)置在第二承載臺141的周邊,將外蓋201的周邊203向背蓋205的周邊209側(cè)折彎,以使圖樣紙211和片體213的周邊夾在外蓋201的周邊203和背蓋205的周邊209之間。加工臺155可自由上下移動地設(shè)置,并利用彈性部件156向上方偏置。第二承載臺141包括形成有圓形凹部142的上壁143、在上壁143的周邊下部形成的周壁145、以及在上壁143的下面大致中央位置形成的筒狀固定軸146。
第二承載臺141的周壁145的下部與設(shè)置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上的環(huán)狀導(dǎo)向凸起148相嵌合,固定軸146的下端與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上形成的凸臺部149的凹部150相嵌合,從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的背面將螺釘152穿過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上形成的通孔后螺紋鎖緊到固定軸146上,從而將第二承載臺141固定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上。
加工臺155形成環(huán)狀,在上部形成有卡合臺階部157,在該卡合臺階部157上嵌入金屬環(huán)159。在該金屬環(huán)159上形成有傾斜邊160,該傾斜邊160使外蓋201的周邊203向背蓋205的周邊209側(cè)折彎,以使圖樣紙211和片體213的周邊向內(nèi)側(cè)折彎并夾在外蓋201的周邊203與背蓋205的周邊209之間。另外,也可在加工臺155的上部直接形成傾斜邊160。
在傾斜邊160的上部形成有與所述外層框42的擠壓部50相嵌合的凹部161。在卡合臺階部157的下部形成有沿著第二承載臺141的周壁145上下滑動的筒部162。加工臺155還具有在所述第二承載臺141的周壁145內(nèi)上下移動的導(dǎo)向筒體163。
導(dǎo)向筒體163具有可自由滑動地插設(shè)所述第二承載臺141的固定軸146的導(dǎo)孔165。導(dǎo)向筒體163的下端和筒部162的下端通過連接片167連接成一體。該連接片167插入到在第二承載臺141的周壁145上朝上下方向凹陷形成的長槽169中。加工臺155利用纏繞在第二承載臺141的固定軸146上的彈簧(彈性部件)156向上方偏置。
在底座2上設(shè)置有用于定位滑動臺100的定位部件170。定位部件170設(shè)置在導(dǎo)槽6的附近,具有被彈簧狀的彈性部件178壓接的卡扣板172,該彈性部件178利用螺釘173而安裝,在卡扣板172的下面形成有卡扣凸起175。
滑動臺100形成有卡扣于所述卡扣板172的卡扣凸起175上的第一卡扣凹部176和第二卡扣凹部177。當卡扣板172的卡扣凸起175卡扣于滑動臺100的第一卡扣凹部176時,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位于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當卡扣板172的卡扣凸起175卡扣于滑動臺100的第二卡扣凹部177時,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位于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
并且,當?shù)谝怀心?第一外蓋承載模)110位于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時,滑動臺100的前卡合壁99a與轉(zhuǎn)換部件80的卡合軸95的卡合桿98相卡合,半環(huán)狀的卡合部83克服彈簧97的彈性且以軸承部75為中心向一個方向轉(zhuǎn)動,并與擠壓部60的卡合凹部57相卡合。由此,因為即使擠壓軸30向下方移動,擠壓部60也不能穿過開口40D,所以當擠壓軸30開始向下方移動時,安裝部件77(及通過磁力安裝在安裝部件77上的內(nèi)層框51)和擠壓模本體40A(及通過磁力安裝在擠壓模本體40A上的外層框42)開始同時向下方移動。當?shù)诙心?第一背蓋承載模)140位于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時,滑動臺100的后卡合壁99b與轉(zhuǎn)換部件80的卡合軸95的卡合桿98相卡合,半環(huán)狀的卡合部83克服彈簧97的彈性且以軸承部75為中心向另一個方向轉(zhuǎn)動,并從擠壓部60的卡合凹部57上脫開。由此,當擠壓軸30開始向下方移動時,首先擠壓軸30的擠壓部60插入開口40D,使安裝部件77(及通過磁力安裝在安裝部件77上的內(nèi)層框51)相對于擠壓模本體40A向下方移動該插入的距離。并且,當擠壓軸30向下方移動且擠壓部60上部的凸緣部65抵接于開口40D的周邊時,擠壓模本體40A(及通過磁力安裝在擠壓模本體40A上的外層框42)開始向下方移動。
180為罩體。罩體180通過螺釘?shù)劝惭b在底座2上,并在前部和后部形成第一開口181和第二開口182,以便不妨礙滑動臺100滑動,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從第一開口181進出,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從第二開口182進出。通過該罩體180,可防止當?shù)谝怀心?第一外蓋承載模)110移動到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即可與擠壓模40卡合的位置時手侵入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附近,此時,因為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從第二開口182向罩體180的外部突出,所以可放置背蓋。并且,當?shù)诙心?第一背蓋承載模)140移動到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即可與擠壓模40卡合的位置時,也可防止手侵入到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附近。并且,在罩體180上形成有可以看到上下滑動部件41的指示板的長孔,通過從該長孔觀察指示板,可確認擠壓模40的位置。
下面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1的作用加以說明。把持設(shè)置在滑動臺100的前壁101上的手持件102,從罩體180的第一開口181拉出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將外蓋201放置到第一承載臺111的上壁115上后,周邊203進入到上壁115和承載部126之間的間隙136內(nèi)。接著,在圖樣紙211上疊放片體213后,將圖樣紙211放置到引導(dǎo)臺125的承載部126上。并且,在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上承載有外層框42及內(nèi)層框51。
把持前壁101上的手持件102,推入滑動臺100后,卡扣板172的卡扣凸起175卡扣于滑動臺100的第一卡扣凹部176,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位于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從罩體180的第二開口182中突出。在將操作手輪32向一個方向旋轉(zhuǎn)后,擠壓軸30正向旋轉(zhuǎn),外螺紋部33通過彈性部件35、36螺合于固定部件20的內(nèi)螺紋部25,擠壓軸30向下方移動。當擠壓軸30開始向下方移動時,設(shè)置在擠壓軸30下部的擠壓部60將要穿過開口40D,但因為轉(zhuǎn)換部件80的卡合部83阻止其穿過,所以設(shè)置在擠壓軸30下端的安裝部件77不能相對于擠壓模本體40A向下方移動,即,擠壓模本體40A和安裝部件77開始同時向下方移動。當擠壓軸30繼續(xù)向下方移動時,設(shè)置在擠壓模本體40A下面的磁體86和設(shè)置在外層框42上面的磁體46相接觸,從而外層框42通過磁力吸附到擠壓模本體40A上。
當擠壓軸30繼續(xù)向下移動時,吸附在擠壓模本體40A上的外層框42的擠壓部50與引導(dǎo)臺125的引導(dǎo)壁127嵌合,并壓接于承載部126,從而克服彈性部件113的彈性下壓引導(dǎo)臺125。重疊承載于引導(dǎo)臺125上的片體213和圖樣紙211的周邊向下方折彎,并與承載于第一承載臺111上的外蓋201的周邊203相抵接。通過擠壓軸30繼續(xù)向下移動,設(shè)置在第一承載臺111上的內(nèi)層框51上面的磁體56與設(shè)置在安裝部件77下面的磁體88相接觸,內(nèi)層框51通過磁力吸附在安裝部件77上。此時,可通過觀察指示板確認擠壓模40的位置。
在將操作手輪32向另一個方向旋轉(zhuǎn)時,擠壓軸30反向旋轉(zhuǎn),即擠壓軸30利用外螺紋部33向上方移動。與此同時,整個擠壓模40向上方移動,上下滑動部件41也向上方滑動。此時,由于外層框42及內(nèi)層框51通過磁力分別吸附在擠壓模本體40A及安裝部件77上,所以也與上下滑動部件41一起向上方移動。在片體213和圖樣紙211的周邊向下方折彎并與周邊203相抵接狀態(tài)下,外蓋201插設(shè)在外層框42內(nèi)同時上升,并從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中脫離。因為在擠壓部60接觸加厚部23之前,擠壓軸30的外螺紋部33從固定部件20的內(nèi)螺紋部25中脫開,所以擠壓軸30空轉(zhuǎn),擠壓模40不再向上方移動,從而擠壓部60不會壓接于加厚部23,因此擠壓部60及擠壓模40不會損壞。
當在從罩體180的第二開口182中突出的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的第二承載臺141的上壁143上承載背蓋205并將周邊209朝向上方時,將周邊209引導(dǎo)定位于加工臺155的筒部162的內(nèi)面,以使安裝別針229的安裝孔207能通過凹部142得到保護。
當把持后壁103的手持件104,將滑動臺100推入時,滑動臺100的第二卡扣凹部177與卡扣板172的卡扣凸起175相卡合,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位于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從罩體180的第一開口181中突出。當?shù)诙心?第一背蓋承載模)140位于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時,后卡合壁99b與轉(zhuǎn)換部件80的卡合軸95的卡合桿98相卡合,半環(huán)狀的卡合部83克服彈簧97的彈性同時以軸承部75為中心轉(zhuǎn)動,從而從擠壓部60的卡合凹部57上脫開。
當將操作手輪32向一個方向旋轉(zhuǎn)時,如上所述,擠壓軸30正向旋轉(zhuǎn),擠壓軸30開始向下方移動。于是,設(shè)置在擠壓軸30下部的擠壓部60穿過開口40D,安裝部件77及內(nèi)層框51相對于擠壓模本體40A向下方移動。此時,內(nèi)層框51的抵接邊53抵接于外蓋201的上端邊緣,將外蓋201下壓到外層框42的下面附近。當擠壓軸30繼續(xù)向下移動時,設(shè)置在擠壓模40上的凸緣部65抵接于開口40D周邊,由此擠壓模本體40A及外層框42開始向下方移動。當擠壓軸30進一步向下移動時,外層框42與加工臺155相抵接,從而克服彈性部件156的彈性力下壓加工臺155。基本上與此同時,利用內(nèi)層框51下壓到外層框42的下面附近的片體213和圖樣紙211的周邊抵接于加工臺155的傾斜邊160,并向內(nèi)側(cè)折彎,接著外蓋201的周邊203也壓接于該傾斜邊160。
擠壓軸30繼續(xù)向下方移動,當移動到加工臺155的下端抵接于滑動臺100而加工臺155不能下壓的程度時,外蓋201的周邊203通過傾斜邊160進一步向內(nèi)側(cè)折彎,片體213和圖樣紙211的周邊通過傾斜邊160及第二承載臺141的周邊折彎到朝向上方的程度。此時,第二承載臺141上的背蓋205嵌入外蓋201,并使片體213和圖樣紙211的周邊夾在背蓋205的周邊209和外蓋201的周邊203之間,由此制造徽章本體200a。
當向另一方向旋轉(zhuǎn)操作手輪32時,擠壓軸30反向旋轉(zhuǎn),擠壓軸30向上方移動。與此同時,整個擠壓模40向上方移動,上下滑動部件41也向上方滑動。在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上仍然承載有徽章本體200a。把持設(shè)置在滑動臺100的后壁103上的手持件104,從罩體180的第二開口182中拉出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從而可簡單地從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中取出徽章本體200a。在徽章本體200a的安裝孔207中插入所述安裝裝置220(或230、240)的安裝軸221(或231、241),由此制成徽章200。
上述徽章制造裝置1根據(jù)所要制造的徽章200的大小可簡單地更換擠壓模40的外層框42及內(nèi)層框51、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及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由于外層框42利用磁體87和磁體46的吸附而安裝,所以通過施加大于等于該磁力的分離力即可簡單地從擠壓模本體40A卸下外層框42。并且,如圖4所示,當克服彈性部件29的彈性將脫離裝置26的操作鈕28壓下時,擠壓桿27的前端將外層框42的一側(cè)壓下,并從磁體87上脫離,從而可簡單地將外層框42從擠壓模本體40A上卸下。同樣地,由于內(nèi)層框51利用磁體88和磁體56的吸附而安裝,所以通過施加大于等于該磁力的分離力即可從擠壓模本體40A上卸下內(nèi)層框51。
如圖9所示,所述徽章制造裝置1由于要改變所要制造的徽章200的大小,所以利用磁體87和磁體88的磁力將比所述外層框42大的外層框42a及比所述內(nèi)層框51大的內(nèi)層框51a安裝在擠壓模本體40A上。由于所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及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均設(shè)置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滑動臺100上的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上,所以可更加簡單地進行更換。即,通過拆裝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可同時拆裝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和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例如圖9所示,只要將設(shè)置有比所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大的第一承模(第二外蓋載模)110a及比所述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大的第二承模(第二背蓋載模)140a的安裝部件(第二安裝部件)191a安裝在滑動臺100上即可。
因為徽章制造裝置1由固定部件20、支柱16、17以及補強部件15形成大致口字形的框架,所以強度得到了提高,可在該強化后的框架內(nèi)進行沖壓作業(yè)。并且,當使擠壓軸30旋轉(zhuǎn)時,擠壓模40將會下降,相對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將會上升,通過來自擠壓模40與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雙方的夾持壓力來制造徽章本體200a,所以不會擠壓底座2,從而沒有必要為此而將其放置在穩(wěn)定的地方,即使放置在不穩(wěn)定的地方,也可以例如用手扶著底座2進行作業(yè)。并且,因為利用外螺紋部33擠壓擠壓模40,所以可以減小作業(yè)空間。
再參照圖20至圖32對徽章制造裝置301進行說明。圖20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其他實施例的整體立體圖。圖21是從另一角度看到的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立體圖。圖22是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操作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圖23是圖22的操作裝置的俯視圖。圖24是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拆裝環(huán)的局部立體圖。圖25是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上下滑動部件的仰視圖。圖26是表示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滑動臺的立體說明圖。圖27是說明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動作的局部剖視圖。圖28是說明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動作的局部剖視圖。圖29至圖32是圖20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側(cè)剖視圖。另外,由于底座2及支柱16、17與上述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在底座2的上部通過支柱16、17基本上水平地固定有截面大致為コ字形的固定部件320。固定部件320由聚碳酸酯等具有耐久性、耐磨性的硬質(zhì)合成樹脂材料一體成形。一個支柱16將在其上部形成的外螺紋部16b穿過在固定部件320的一端形成的孔,并通過螺母21鎖緊,從而將固定部件320固定。另一個支柱17將在其上部形成的外螺紋部17b穿過在固定部件320另一端形成的孔,并通過螺母22鎖緊,從而將固定部件320固定。
固定部件320在其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凸臺部323,該凸臺部323形成有內(nèi)螺紋部325。擠壓軸330由聚碳酸酯等具有耐久性、耐磨性的硬質(zhì)合成樹脂材料一體成形,并形成有可與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320上的內(nèi)螺紋部325螺合、且可在軸向上移動的外螺紋部333,擠壓軸330在下端可自由轉(zhuǎn)動地設(shè)置有擠壓模341,在上部設(shè)置有操作裝置310。
如圖29所示,在擠壓軸330向上移動且上下滑動部件341抵接于固定部件320之前,外螺紋部333從固定部件320的內(nèi)螺紋部325中脫開,從而擠壓軸330形成空轉(zhuǎn)。即,在擠壓軸330的下部設(shè)置有未形成外螺紋部333的無螺紋部334。擠壓軸330在其上端形成有六角軸331,在其下端設(shè)置有與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接合的擠壓模340。
如圖22、23、29所示,操作裝置310包括操作手輪311和離合器400。操作手輪311包括圓盤狀的上殼體312、下蓋313及上蓋314。上殼體312具有上壁315以及設(shè)置在上壁315的周邊且從環(huán)狀側(cè)壁317向上周邊延伸的連壁316,連壁316為方便握住而形成有凸部。上壁315在其下面設(shè)置有環(huán)形導(dǎo)向壁318。導(dǎo)向壁318以規(guī)定間隔在八個位置上形成有卡扣凹部319。在上殼體312的上壁315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軸承孔326。
上蓋314彎曲形成圓頂狀,并嵌入所述上壁315的側(cè)壁317內(nèi)。下蓋313形成圓板狀,在大致中心位置設(shè)有凸臺部328,該凸臺部328形成有軸承孔327。通過將螺釘329插入在下蓋313的四個位置上形成的通孔304內(nèi),并與在操作手輪311的上壁315下面的四個位置上形成的螺孔305螺合,從而將下蓋313安裝到操作手輪311的下部;操作手輪311內(nèi)形成有收容空間306。
離合器400可自由轉(zhuǎn)動地收容在收容空間306內(nèi),包括圓盤狀的旋轉(zhuǎn)體401、形成在旋轉(zhuǎn)體401的大致中心位置的旋轉(zhuǎn)軸402、可自由進退地設(shè)置在旋轉(zhuǎn)體401的周邊四個位置上的卡扣凸起403、以及將卡扣凸起403向突出方向偏置的彈性部件405。旋轉(zhuǎn)軸402可自由轉(zhuǎn)動地樞接于上壁315的軸承孔326和下蓋313的軸承孔327,在下面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截面為六角形狀的安裝孔406,在上面形成有與安裝孔406連通的螺釘貫穿孔407。
旋轉(zhuǎn)體401還形成有呈反射狀延伸的引導(dǎo)凹部410。引導(dǎo)凹部410與形成在旋轉(zhuǎn)體401周邊上的開口411相連通,在引導(dǎo)凹部410的兩側(cè)形成有卡合槽412、412。所述卡扣凸起403的前端形成半圓形,前端可自由脫離地卡扣于導(dǎo)向壁318的卡扣凹部319,后端設(shè)置有與卡合槽412、412相卡合的卡合凸起413、413。
在引導(dǎo)凹部410內(nèi)設(shè)置有彈簧狀的彈性部件405,卡扣凸起403利用該彈性部件405向突出方向偏置??弁蛊?03在施加大于等于規(guī)定值的外力時,可以克服彈性部件405的彈性而退讓。該卡扣凸起403在卡合凸起413、413抵接于卡合槽412、412的兩端的范圍內(nèi)進退。
通過將擠壓軸330的六角軸331嵌入到離合器400的安裝孔406內(nèi),并將螺釘336通過螺釘貫穿孔407螺入到在六角軸331上端形成的螺孔335內(nèi),從而將所述操作裝置310安裝在擠壓軸330上。
在擠壓軸330的下端設(shè)置有與所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接合的擠壓模340。擠壓模340具有外層框342和內(nèi)層框351,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上下滑動部件341上。上下滑動部件341形成板狀,在該上下滑動部件341的上面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圓形凸起340B,在上下滑動部件341的下面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圓形凹部340C。
在上下滑動部件341的大致中心位置還形成有連通圓形凸起340B的大致中心和圓形凹部340C的大致中心的開口340D。并且,在上下滑動部件341的下面大致以圓形凹部340C的中心為中心突出形成有環(huán)狀導(dǎo)向壁340E。在上下滑動部件341的下面且環(huán)狀導(dǎo)向壁340E內(nèi)安裝有具有磁力的環(huán)狀磁體387。該磁體387由磁鐵、磁性橡膠等磁性元件形成。
擠壓軸330在無螺紋部334的下部形成有嵌合部360。嵌合部360形成與所述開口340D的直徑大致相同的直徑,且可插入到開口340D內(nèi)。即,通過嵌合部360插入到開口340D內(nèi),從而擠壓軸330可相對于上下滑動部件341向下方移動。使擠壓軸330向下方移動,在嵌合部360插入到在無螺紋部334上部形成的凸緣部365抵接于開口340D周邊時,擠壓軸330不能再繼續(xù)相對于上下滑動部件341向下方移動,而是擠壓軸330和上下滑動部件341作為一體向下方移動。嵌合部360的下部形成有半徑比擠壓軸330的半徑小一些的卡合軸357。
在嵌合部360的下端、即卡合軸357的端部通過螺釘69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有擠壓部件377。擠壓部件377可自由滑動地設(shè)置在所述上下滑動部件341的圓形凹部340C內(nèi),在上部形成有卡合凹部378,在下面周邊形成有環(huán)狀的導(dǎo)向凸起379。擠壓部件377形成與所述開口340D大致相同的直徑,且可插入到開口340D內(nèi)。因此,當擠壓部件377與擠壓軸330一起向下方移動,且擠壓軸330的嵌合部360插入開口340D時,擠壓部件377可從上下滑動部件341開始向下方移動該插入的距離。當所述導(dǎo)向凸起379抵接于開口340D周邊時,將不再向上方突出。
而且,擠壓部件377在大致中心位置形成具有臺階部的卡合孔374,在該卡合孔374內(nèi)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卡合所述卡合軸357,座367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在卡合孔374上,在座367及卡合軸357上螺入螺釘69,從而擠壓部件377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在擠壓軸330下端。
在上下滑動部件341的下面且導(dǎo)向凸起340E的周邊形成有環(huán)狀的導(dǎo)向壁340F。該導(dǎo)向壁340F的前部將局部切開,在該切開部分上形成大致三角形的引導(dǎo)壁340G。在該導(dǎo)向壁340F和導(dǎo)向凸起340E之間設(shè)置有拆裝環(huán)380。
拆裝環(huán)380包括嵌合到所述引導(dǎo)壁340G內(nèi)的嵌入片381、以及以等間距在內(nèi)周邊的四個位置上突出形成的突片382。突片382從形成在導(dǎo)向壁340E上的凹口385向?qū)虮?40E內(nèi)突出,與形成在磁體387上的凹部388相嵌合。突片382和磁體387大致構(gòu)成同一平面。
拆裝環(huán)380的嵌合片381通過螺釘391安裝在擠壓桿390的下端。擠壓桿390可自由滑動地安裝在形成于上下滑動部件341上面的凸臺392的導(dǎo)孔393中。擠壓桿390還在上部形成有頭部395,并通過纏繞在該頭部395和凸臺392之間的彈簧狀彈性部件396向上方偏壓,拆裝環(huán)380壓接于上下滑動部件341的下面。
在底座上可自由拆裝地安裝有由前半體421和后半體422構(gòu)成的罩體420。在前半體421上形成有第一開口423,在后半體422上形成有第二開口425。在前半體421的上部設(shè)置有臺階部426。在臺階部426上配設(shè)有操作鈕430。操作鈕430在下部一體形成有支軸431,在支軸431的下端利用螺釘433安裝有擠壓軸432。擠壓軸432通過纏繞在操作鈕430和臺階部426之間的支軸431上的彈簧狀彈性部件435壓接于臺階部426的背面。并且,在前半體421上利用卡扣片437可自由拆裝地安裝有覆蓋臺階部426的裝飾罩436。
擠壓模340包括外層框342、以及可自由滑動地安裝在外層框342內(nèi)且比外層框342淺的內(nèi)層框351。外層框342具有圓筒狀的周壁343、在周壁343的下端外周邊上形成的擠壓部件346、以及在周壁343上端形成的上壁347。在上壁347上形成有大致圓形的凹部348,該凹部348內(nèi)安裝有環(huán)狀磁體349。磁體349只要可與所述磁體387相吸附即可,由磁鐵、磁性橡膠、強磁體等磁性元件形成。在上壁347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導(dǎo)孔344。
內(nèi)層框351包括呈倒置碗狀的彎曲部352;抵接邊353,在彎曲部352的下部周邊形成,且抵接于外蓋201的周邊203;以及頸部354,在彎曲部352的上部形成,且由外層框342的導(dǎo)孔344引導(dǎo)而自由滑動。在該頸部354上利用螺釘357安裝有同樣可由導(dǎo)孔344引導(dǎo)而自由滑動的滑動部件355,在滑動部件355的上端外周邊上形成有與外層框342的上壁347相卡合的卡合凸起356。因此,內(nèi)層框351可在卡合凸起356和彎曲部352抵接于上壁347的范圍內(nèi)相對于外層框342上下滑動,并利用自身重量使卡合凸起356卡合于上壁347。由此,通過在外層框342內(nèi)安裝內(nèi)層框351,從而不會發(fā)生只丟失其中一個,或者外層框和內(nèi)層框組合錯誤等不良情況。
擠壓模440比所述擠壓模340大,包括外層框442、和可自由滑動地安裝在外層框442內(nèi)且比外層框442淺的內(nèi)層框451。外層框442包括呈倒置碗狀的外彎曲部443、在外彎曲部443的下端外周邊上形成的擠壓部446、在外彎曲部443上部形成的圓筒狀周壁445、以及在周壁445上端形成的上壁447。在上壁447上形成有大致呈圓形的凹部448,在該凹部448內(nèi)安裝有所述磁體349。在上壁447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導(dǎo)孔444。
內(nèi)層框451包括呈倒置碗狀的彎曲部452;抵接邊453,在彎曲部452的下部周邊上形成,且抵接于外蓋201的周邊203;以及頸部454,在彎曲部452的上部形成,且由外層框442的導(dǎo)孔444引導(dǎo)其自由滑動。在該頸部454上通過螺釘457安裝有同樣可由導(dǎo)孔444引導(dǎo)而自由滑動的滑動部件455,在滑動部件455的上端外周邊上形成有與外層框442的上壁447相卡合的卡合凸起456。因此,內(nèi)層框451可在卡合凸起456和彎曲部452抵接于上壁447的范圍內(nèi)相對于外層框442上下滑動,并利用自重使卡合凸起456卡合于上壁447。由此,通過在外層框442內(nèi)安裝內(nèi)層框451,從而不會發(fā)生僅遺失其中一個,或者外層框和內(nèi)層框組合錯誤等不良情況。
上下滑動部件341形成板狀,在左右方向的兩端設(shè)置有可引導(dǎo)其在所述支柱16、17上自由滑動的導(dǎo)孔371、372,通過該導(dǎo)孔371、372引導(dǎo)而僅能沿上下方向移動。在上下滑動部件341的一端一體成形有用于確認其位置的指示板361。該指示板361可從形成在罩體420的前半體421上的長孔362中進行觀察。并且,在上下滑動部件341上設(shè)置有轉(zhuǎn)換部件80,該轉(zhuǎn)換部件80根據(jù)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的位置,通過允許或阻礙擠壓軸330的嵌合部360向開口340D插入,從而進行以下狀態(tài)的轉(zhuǎn)換隨著擠壓軸330向下方移動而向下方移動的部分僅為上下滑動部件341及外層框342,以及隨著擠壓軸330向下方移動而向下方移動的部分為上下滑動部件341、外層框342、擠壓部件377及內(nèi)層框351。
在上下滑動部件341上利用螺釘76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有轉(zhuǎn)換部件80。轉(zhuǎn)換部件80包括凸臺部81,利用螺釘76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第一臂部件82,設(shè)置在凸臺部81上;半環(huán)狀的卡合部83,設(shè)置在第一臂部件82上,且可與所述擠壓部件377的卡合凹部378相卡合;以及第二臂部件85,設(shè)置在與第一臂部件82大致相反側(cè)的凸臺部81的位置上。其中,在第二臂部件85上形成有長孔形的卡合槽86。
在一個支柱16上可自由擺動地設(shè)置有擺動部件90,該擺動部件90可與上下滑動部件341一起上下移動。擺動部件90包括安裝在支柱16上的凸臺部91、設(shè)置在凸臺部91的一側(cè)的腕部92、以及設(shè)置在凸臺部91的另一側(cè)的彈簧掛鉤93。在腕部92上大致垂直地設(shè)置有卡合軸95??ê陷S95的上部95a與所述轉(zhuǎn)換部件80的卡合槽86相卡合,下部95b從形成于上下滑動部件41上的長孔44中突出,下部95b設(shè)置有卡合桿98。
在上下滑動部件341的后部設(shè)置有彈簧掛鉤96,在該彈簧掛鉤96和擺動部件90的彈簧掛鉤93之間安裝有彈簧97,利用該彈簧97的彈性,轉(zhuǎn)換部件80的卡合部83通過擺動部件90壓接并卡合于擠壓部件377的卡合凹部378。在固定部件320和上下滑動部件341間的支柱16、17上設(shè)置有螺旋彈簧狀的彈性部件35、36,利用該彈性部件35、36使上下滑動部件341向下方偏置,從而向擠壓軸330的外螺紋部333螺合于固定部件320的內(nèi)螺紋部325的方向施加壓力。
滑動臺100及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與上述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但是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的大致中間位置形成有約呈梯形的折彎部199,利用該折彎部199對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進行補強,且由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成型的成型部件不向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移動,或者由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成型的成型部件不向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移動。
下面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301的作用進行說明。用手把持設(shè)置在滑動臺100的前壁101上的手持件102,從罩體420的第一開口181中拉出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將外蓋201放置到第一承載臺111的上壁115上后,周邊203進入到上壁115與承載部126之間的間隙136內(nèi)。接著,在圖樣紙211上疊放片體213后,將圖樣紙211放置到引導(dǎo)臺125的承載部126上。并且,在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上承載有外層框342以及可自由滑動地安裝在外層框342內(nèi)的內(nèi)層框351。
用手把持前壁101上的手持件102,推入滑動臺100后,卡扣板172的卡扣凸起175卡扣于滑動臺100的第一卡扣凹部176,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位于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從罩體420的第二開口182中突出。在將操作手輪311向一個方向旋轉(zhuǎn)時,擠壓軸330正向旋轉(zhuǎn),外螺紋部333利用彈性部件35、36螺合于固定部件320的內(nèi)螺紋部325,擠壓軸330向下方移動。由于轉(zhuǎn)換部件80的卡合部83阻礙設(shè)置在擠壓軸330下部的嵌合部360穿過開口40D,所以擠壓部件377不會相對于上下滑動部件341向下方移動。但是,因為轉(zhuǎn)換部件80的卡合部83與上下滑動部件341的上面相抵接,所以擠壓軸330向下方移動,通過嵌合部360擠壓轉(zhuǎn)換部件80的卡合部83,從而上下滑動部件341與擠壓軸330一起向下方滑動,并下壓擠壓模340。通過擠壓軸330繼續(xù)向下移動,從而設(shè)置在上下滑動部件341下面的磁體387與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上的外層框342上的磁體349相接觸,外層框342吸附到上下滑動部件341上。
外層框342的擠壓部件346嵌合于引導(dǎo)臺125的引導(dǎo)壁127,并壓接于承載部126,克服彈性部件113的彈性而下壓引導(dǎo)臺125。內(nèi)層框351因為相對于外層框342為自由狀態(tài),所以不會擠壓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重疊承載于引導(dǎo)臺125上的片體213和圖樣紙211的周邊向下方折彎,并與承載于第一承載臺111上的外蓋201的周邊203相抵接。此時,利用罩體420可防止手侵入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附近。該擠壓模340的下壓位置可通過察看指示板361而予以確認。
在將操作手輪311向另一個方向旋轉(zhuǎn)時,擠壓軸330反向旋轉(zhuǎn),即擠壓軸330利用外螺紋部333向上方移動。與此同時,上下滑動部件341和吸附在上下滑動部件341上的外層框342、安裝在外層框342內(nèi)的內(nèi)層框351也向上方滑動。在片體213和圖樣紙211的周邊向下方折彎并與周邊203相抵接的狀態(tài)下,外蓋201插設(shè)在外層框342內(nèi)并上升,從而從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中脫離。因為在嵌合部360接觸凸臺部323之前,擠壓軸330的外螺紋部333從固定部件320的內(nèi)螺紋部325中脫開,所以擠壓軸330空轉(zhuǎn),擠壓模340不再向上方移動,從而嵌合部360不會壓接到凸臺部323上,由此嵌合部360及擠壓模340不會損壞。
在從罩體420的第二開口182中突出的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的第二承載臺141的上壁143上承載背蓋205并使其周邊209朝向上方時,將周邊209引導(dǎo)并定位于加工臺155的筒部162的內(nèi)面,以使安裝別針229的安裝孔207能通過凹部142得到保護。
當把持后壁103的手持件104,將滑動臺100推入時,滑動臺100的第二卡扣凹部177與卡扣板172的卡扣凸起175相卡合,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位于擠壓模340的大致正下方,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從罩體420的第一開口423中突出。當?shù)诙心?第一背蓋承載模)140位于擠壓模40的大致正下方時,后卡合壁99b與轉(zhuǎn)換部件80的卡合軸95的卡合桿98相卡合,半環(huán)狀的卡合部83克服彈簧97的彈性同時以軸承部75為中心轉(zhuǎn)動,從而從擠壓部件377的卡合凹部367中脫開。
當向一個方向旋轉(zhuǎn)操作手輪311時,如上所述,擠壓軸330正向旋轉(zhuǎn),擠壓軸330向下方移動。此時因為轉(zhuǎn)換部件80的卡合部83從擠壓部件377的卡合凹部367中脫開,所以設(shè)置在擠壓軸330下部的嵌合部360穿過開口340D。與此同時,擠壓部件377相對于上下滑動部件341向下方移動,并與擠壓模340的內(nèi)層框351的頸部354相抵接,從而下壓內(nèi)層框351。內(nèi)層框351的抵接邊353抵接于外蓋201的上端邊緣并將外蓋201下壓至外層框342的下面附近。當擠壓軸330進一步向下移動時,通過擠壓軸330的凸緣部365抵接于開口340D的周邊,從而上下滑動部件341及外層框342也和擠壓軸330一起開始向下方移動。當擠壓軸330繼續(xù)向下方移動時,外層框342與加工臺155相抵接,從而克服彈性部件156的彈性力而下壓加工臺155。大致與此同時,由內(nèi)層框351下壓至外層框342的下面附近的片體213和圖樣紙211的周邊抵接于加工臺155的傾斜邊160,并向內(nèi)側(cè)折彎,接著外蓋201的周邊203也壓接于該傾斜邊160。
在擠壓軸330繼續(xù)向下方移動,直至加工臺155的下端抵接于滑動臺100從而不能再下壓加工臺155的程度時,外蓋201的周邊203通過傾斜邊160進一步向內(nèi)側(cè)折彎,片體213和圖樣紙211的周邊通過傾斜邊160及第二承載臺141的周邊折彎至朝向上方的程度。此時,第二承載臺141上的背蓋205嵌入外蓋201,并使片體213和圖樣紙211的周邊夾在背蓋205的周邊209和外蓋201的周邊203之間,由此制造徽章本體200a。
此時,即使進一步旋轉(zhuǎn)操作手輪331,對操作手輪311施加規(guī)定值以上的外力以使擠壓軸330向下方移動,但因為設(shè)置在所述操作手輪311內(nèi)的離合器400上的卡扣凸起403從卡扣凹部319中脫離,所以操作手輪311相對于擠壓軸330空轉(zhuǎn),從而不會損壞擠壓模340及徽章200。
當向另一方向旋轉(zhuǎn)操作手輪331時,擠壓軸330反向旋轉(zhuǎn),即擠壓軸330向上方移動。與此同時,上下滑動部件341也向上方滑動。在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上仍然承載有徽章本體200a。把持設(shè)置在滑動臺100的后壁103上的手持件104,從罩體420的第二開口182中拉出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從而可簡單地從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中取出徽章本體200a。在徽章本體200a的安裝孔207中插入所述安裝裝置220(或230、240)的安裝軸221(或231、241),由此制成徽章200。
上述徽章制造裝置301根據(jù)所要制造的徽章200的大小可簡單地更換擠壓模340。當克服彈性部件435的彈性將設(shè)置在罩體420上的操作鈕430壓下時,通過支軸431、擠壓軸432、擠壓桿390克服彈性部件396的彈性將拆裝環(huán)380下壓,在拆裝環(huán)380上,突片382可克服磁體387和磁體349的吸附作用,從而可簡單地卸下擠壓模340。
如圖28所示,上述徽章制造裝置1由于要改變所要制造的徽章200的大小,所以通過磁體387和磁體349的磁力將比所述擠壓模340大的擠壓模440安裝到上下滑動部件341上。由于上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及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均設(shè)置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于滑動臺100上的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上,所以可更加容易地進行更換。即,可以同時拆裝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和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例如圖28所示,只要將設(shè)置有比所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大的第一承模(第二外蓋載模)110a及比所述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大的第二承模(第二背蓋載模)140a的安裝部件(第二安裝部件)191a安裝在滑動臺100上即可。
另外,參照圖33至圖41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的一個實施例。圖3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立體圖。圖34是說明圖33的動作的整體立體圖。圖35是說明圖33的動作的整體俯視圖。圖36是圖33的整體側(cè)剖視圖。圖37是表示第一承模的整體主視剖視圖。圖38是說明圖37的動作的整體主視剖視圖。圖39是表示第二承模的整體主視剖視圖。圖40是說明圖39的動作的整體主視剖視圖。圖41是徽章制造裝置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徽章制造裝置501用于制造下述徽章700,該徽章700具有外蓋701和背蓋705,其中,外蓋701具有大致圓形的表面板702和從該表面板702向下方延伸的周邊703,背蓋705具有大致圓形的背面板706和從該背面板706向上方延伸的周邊709,將外蓋701嵌入到背蓋705中,使該背蓋705的周邊709和該外蓋701的周邊703相抵接。
該徽章制造裝置501包括底座502;滑動臺600,可往復(fù)移動地設(shè)置在底座502的上面;第一承模610和第二承模640,配置在滑動臺600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固定部件520,通過支柱516、517固定在底座2的上部;擠壓軸530,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520上且可沿上下方向移動;擠壓模540,設(shè)置在擠壓軸530的下端,通過與所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和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接合而制造徽章700;以及操作裝置532,用以操作擠壓軸530。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以及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設(shè)置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于滑動臺600上的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擠壓模540通過磁力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擠壓軸530的下端。
徽章制造裝置501用于制造下述徽章700,該徽章700在所述外蓋701的表面板702上承載有片體713,將外蓋701嵌入到背蓋705中,使所述片體713的周邊夾持在該背蓋705的周邊709和該外蓋701的周邊703之間。
所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包括承載外蓋701的第一承載臺611、以及設(shè)置在第一承載臺611的周邊且承載片體713的引導(dǎo)臺625;引導(dǎo)臺625可自由上下移動地設(shè)置,并利用彈性部件613向上方偏置。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包括承載背蓋705的第二承載臺641以及加工臺655;該加工臺655設(shè)置在第二承載臺641的周邊上,并將外蓋701的周邊703向背蓋705的周邊709側(cè)折彎,以使片體713的周邊夾在外蓋701的周邊703和背蓋705的周邊709之間;加工臺655可自由上下移動地設(shè)置,并利用彈性部件656向上方偏置。
擠壓模540包括擠壓模本體540A、外層框542以及設(shè)置在外層框542內(nèi)且比外層框542淺的內(nèi)層框551,外層框542及內(nèi)層框551利用磁力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擠壓模本體540A上。在擠壓模本體540A上設(shè)置有脫離裝置526,該脫離裝置526可使通過磁力安裝的外層框542及內(nèi)層框551克服磁力而脫離。并且,在擠壓模540上設(shè)置有轉(zhuǎn)換部件580,該轉(zhuǎn)換部件580根據(jù)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的位置,在擠壓軸530開始沿軸向向下移動時轉(zhuǎn)換外層框542、內(nèi)層框551各自開始向下方移動的時間。即,當?shù)谝怀心?第一外蓋承載模)610位于擠壓模540的大致正下方時,隨著擠壓軸530向下方移動,轉(zhuǎn)換部件580使外層框542和內(nèi)層框551同時向下方移動。
移動滑動臺600,在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位于擠壓模540的大致正下方時,隨著擠壓軸530向下方移動,轉(zhuǎn)換部件580首先只令內(nèi)層框551向下方移動,當擠壓軸530向下方移動一定距離后,再令外層框542移動。由此,當使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位于擠壓模540的大致正下方時,運用操作裝置532使擠壓軸530向下方移動,于是外層框542和內(nèi)層框551開始同時向下方移動,外層框542在與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的引導(dǎo)臺625接觸后,克服彈性部件613的彈性下壓引導(dǎo)臺625,從而沿著外蓋701的周邊703折彎片體713。
另外,當?shù)诙心?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位于擠壓模540的大致正下方時,運用操作裝置532使擠壓軸530向下方移動后,首先內(nèi)層框551開始向下移動,當擠壓軸530向下移動一定距離后,外層框542開始移動。并且,當擠壓軸530開始向下移動時,外層框542和內(nèi)層框551均與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的加工臺655接觸,并克服彈性部件656的彈性下壓加工臺655,從而將外蓋701的周邊703向背蓋705的周邊709側(cè)折彎,使片體713的周邊夾持在外蓋701的周邊703和背蓋705的周邊709之間。
所述片體713由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形成,在該片體713和所述外蓋701的表面板702之間也可放置印刷有文字、圖案、花紋或這些的綜合表示內(nèi)容的花紋紙711。
所述擠壓軸530具有與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520上的內(nèi)螺紋部525螺合、且可沿軸向移動的外螺紋部533,在擠壓軸530的下端可自由轉(zhuǎn)動地設(shè)置有擠壓模540,在上部設(shè)置有用作操作裝置的操作手輪532。并且,在擠壓軸530向上方移動且擠壓模540抵接于固定部件520之前,外螺紋部533從固定部件520的內(nèi)螺紋部525中脫開,從而擠壓軸530空轉(zhuǎn)。
下面將對501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但在此之前首先參照圖42至圖51對徽章的實施方式加以說明。圖42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的整體立體分解圖。圖43是圖42的組裝后的整體立體圖。圖44是圖43的側(cè)剖視圖。圖45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裝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46是表示在圖45的安裝裝置上安裝別針后的狀態(tài)下的立體示意圖。圖47是將圖46的安裝裝置安裝到背蓋上后的徽章的整體側(cè)剖視圖。圖48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裝裝置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49是將安裝有夾緊板的圖48的安裝裝置安裝到背蓋上后的徽章的整體側(cè)剖視圖。圖50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裝裝置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51是將安裝有磁性板的圖50的安裝裝置安裝到背蓋上后的徽章的整體側(cè)剖視圖。
徽章700包括周邊709朝上的背蓋705、周邊703朝下的外蓋701以及安裝裝置720。將外蓋701的周邊703折彎從而將背蓋705安裝到外蓋701上,且在背蓋705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安裝孔707。安裝裝置720、730、740可安裝在衣服、帽子、提包等被安裝物上,并設(shè)置有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在所述背蓋705的安裝孔707中的安裝軸721、731、741。
下面進一步說明徽章。如圖43所示,徽章700包括本體700a和安裝裝置720。本體700a具有外蓋701、背蓋705、花紋紙711以及片體713。外蓋701在加工前具有彎曲的表面板702,周邊703相對于表面板702朝下折彎成大致直角。背蓋705在加工前具有背面板706,該背面板706形成有用于安裝安裝裝置720的安裝孔707,周邊709相對于背面板706朝上折彎成大致直角或更大的角度,在背面板706上形成有圓形的凹部708。
圖樣紙711為圓形的紙,也可以是從雜志等上剪切下來的。片體713由具有透明性的較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另外,也可以直接在片體713上印刷文字、圖案、花紋或者這些的綜合表示內(nèi)容。此時,也可以沒有圖樣紙?;照卤倔w700a形成以下結(jié)構(gòu)在外蓋701的上面疊放圖樣紙711和片體713,將外蓋701的周邊703折彎,使圖樣紙711和片體713的周邊夾在外蓋701的周邊703和背蓋705的周邊709之間。在安裝孔707的周邊上朝向內(nèi)側(cè)突出形成有一對卡扣爪710、710。
如圖45至47所示,安裝裝置720包括基板722、在基板722的表面723形成的大致L字形的卡扣部725、以及在基板722的背面726的大致中央位置突出形成的安裝軸721,并由合成樹脂一體成形。安裝裝置720在卡扣部725上安裝有別針729,安裝軸721插入到705的安裝孔707中并與背蓋705的凹部708嵌合。安裝軸721插入安裝孔707后,與形成于安裝孔707周邊上的卡扣爪710、710相卡合。
如圖48、49所示,安裝裝置730包括基板732、在基板732的表面733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的一對大致U字形的軸承片734、734、以及在基板732的背面735的大致中央位置突出形成的安裝軸731,并由合成樹脂一體成形。安裝裝置730在一對軸承片734、734之間通過支軸736可自由旋轉(zhuǎn)地安裝有夾緊板737,夾緊板737的一端737a通過彈簧等彈性部件738壓接于基板732的背面735。
即,夾緊板737具有安裝在所述一對軸承片734、734之間的一對大致為U字形的軸承片739、739,在一對軸承片734、734之間和一對軸承片739、739間插入支軸736,從而夾緊板737可自由旋轉(zhuǎn)地安裝到基板732上。將安裝軸731插入背蓋705的安裝孔707后,與安裝孔707的周邊上形成的卡扣爪710、710相卡扣。
如圖50、51所示,安裝裝置740包括基板742、以及在基板742的背面743的大致中央位置突出形成的安裝軸741,并由合成樹脂一體成形。對安裝裝置740進行以下安裝在基板742的表面745上通過粘合劑安裝磁性板746,將安裝軸741插入背蓋705的安裝孔707,并與背蓋705的凹部708嵌合。安裝軸741插入安裝孔707后,與安裝孔707的周邊上形成的卡扣爪710、710相卡扣。
下面,對徽章制造裝置501進行詳細說明。底座502由合成樹脂一體成形。包括上壁503和在上壁503周邊上形成的彎曲周壁505,在上壁503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コ字形的導(dǎo)槽506。導(dǎo)槽506包括底壁507、側(cè)壁509、510,在側(cè)壁509、510的上部形成有導(dǎo)向凸起509a、510a。并且,在底座502的上壁503的背面的大致中央位置,夾持著導(dǎo)槽506且與導(dǎo)槽506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的兩側(cè)形成有與導(dǎo)槽506的底壁507大致相同高度的凸臺511、512。在凸臺511、512上形成有延伸至上壁503的貫穿孔511a、512a。
在底座502的導(dǎo)槽506的底壁507上,沿著與導(dǎo)槽506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設(shè)置有截面大致呈コ字形的補強部件515。該補強部件515由鋼材形成。補強部件515與凸臺511、512抵接,在和凸臺511、512的貫穿孔511a、512a相同位置的兩側(cè)形成有孔515a、515b。在底座502上立設(shè)有截面大致為圓形的支柱516、517。支柱516、517由鋼材形成。
一個支柱516通過在其下部形成的外螺紋部516a貫穿凸臺511的貫穿孔511a及補強部件515的孔515a,并利用螺母518鎖緊,從而大致垂直地固定在凸臺511及補強部件515上。另一支柱517通過在其下部形成的外螺紋部517a貫穿凸臺512的貫穿孔512a及補強部件515的孔515b,并利用螺母519鎖緊,從而大致垂直地固定在凸臺512及補強部件515上。
在底座502的上部通過支柱516、517基本上水平地固定有截面大致呈H字形的固定部件520。固定部件520由聚碳酸脂等具有耐久性、耐磨性的硬質(zhì)合成樹脂一體成形。一個支柱516通過在其上部形成的外螺紋部516b貫穿在固定部件520的一端形成的孔520a,并利用螺母521鎖緊,從而將固定部件520固定。另一支柱517通過在上部形成的外螺紋部517b貫穿在固定部件520的另一端形成的孔520b,并利用螺母522鎖緊,從而將固定部件520固定。
固定部件520在大致中央位置形成倒三角形的加厚部523,在該加厚部523上形成有內(nèi)螺紋部525。擠壓軸530由聚碳酸脂等具有耐久性、耐磨性的硬質(zhì)合成樹脂一體成形,并形成有與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520上的內(nèi)螺紋部525螺合、且可沿軸向移動的外螺紋部533,該擠壓軸530在下端可自由轉(zhuǎn)動地設(shè)置有擠壓模540,在上部設(shè)有用作的操作裝置的操作手輪532。
如圖37所示,在擠壓軸530向上方移動且擠壓模540抵接于固定部件520之前,外螺紋部533從內(nèi)螺紋部533中脫開,擠壓軸530形成空轉(zhuǎn)。即,在擠壓軸530的下部設(shè)置有未形成外螺紋部533的無螺紋部534。操作手輪532在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矩形的安裝孔,在該安裝孔中嵌入在擠壓軸530上部形成的矩形軸,從而將操作手輪532安裝在擠壓軸530的上部。
在擠壓軸530的下端設(shè)置有與后述的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或第二承模(第二外蓋載模)640接合的擠壓模540。擠壓模540包括擠壓模本體540A、外層框542以及內(nèi)層框551。擠壓模本體540A具有形成板狀的上下滑動部件541,在上下滑動部件541的上面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圓形凸起540B,在上下滑動部件541的下面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圓形凹部540C。
在上下滑動部件541的大致中心位置還形成有連通圓形凸起540B的大致中心和圓形凹部540C的大致中心的開口540D。另外,在上下滑動部件541的下面,大致以圓形凹部540C的中心為中心突出形成有環(huán)狀的導(dǎo)向壁540E。在上下滑動部件541的下面且環(huán)狀導(dǎo)向壁540E內(nèi)安裝有具有磁力的環(huán)形磁體587。該磁體587由磁鐵、磁性橡膠等磁性元件形成。
擠壓軸530在無螺紋部534的下部形成有擠壓部560。擠壓部560的直徑與所述開口540D的直徑大致相同,且可插入開口540D。即,通過擠壓部560插入開口540D,從而擠壓軸530可相對于擠壓模本體540A向下方移動。并且,在擠壓軸530向下方移動,且擠壓部560插入開口540D直至在無螺紋部534上部形成的凸緣部565抵接于開口540D的周邊時,擠壓軸530相對于擠壓模本體540A不能繼續(xù)向下方移動。擠壓軸530和擠壓模本體540A作為一體向下方移動。擠壓部560的下部通過形成半徑比擠壓軸530的半徑小一些的圓柱形從而設(shè)置卡合凹部557。
在擠壓軸530的下端、即設(shè)置在擠壓部560下部的圓柱形卡合凹部557的端部上,利用螺釘569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有安裝部件577。安裝部件577可自由解脫地設(shè)置在所述擠壓模本體540A的圓形凹部540C內(nèi),在上面形成有圓形凸起578,在下面周邊上形成有環(huán)狀的導(dǎo)向凸起579。圓形凸起578的直徑與所述開口540D的直徑大致相同,且可以插入開口540D。因此,在安裝部件577與擠壓軸530一起向下方移動,且擠壓模540的擠壓部560插入開口540D時,安裝部件577從擠壓模本體540A向下方移動該插入的距離。并且,安裝部件577在下面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凹部574,在該凹部574內(nèi)收容有所述螺釘569的頭部。在安裝部件577的下面且環(huán)形的導(dǎo)向凸起579內(nèi)安裝有具有磁力的圓板狀磁體588。該磁體588由磁鐵、磁性橡膠等磁性元件形成。
外層框542形成環(huán)狀,下端為環(huán)形的擠壓部550,上面形成有收容凹部545,在該收容凹部545內(nèi)安裝有由鐵等強磁體形成的磁體546。外層框542由安裝部件577的導(dǎo)向凸起579引導(dǎo),并利用磁體546吸附安裝到擠壓模本體540A下面所安裝的環(huán)形磁體587上。另外,磁體587是鐵等強磁體,而磁體546可以是磁鐵、磁性橡膠等磁性元件。
內(nèi)層框551設(shè)置在外層框542內(nèi),且比外層框542淺。內(nèi)層框551在下面形成有彎曲部552,在彎曲部552的周邊形成有與后述徽章的外蓋701的周邊703抵接的抵接邊553。內(nèi)層框551在上面形成有收容凹部555,在該收容凹部555內(nèi)安裝有由鐵等強磁體形成的磁體556。內(nèi)層框551通過磁體556吸附安裝到安裝部件577下面所安裝的磁體588上。另外,磁體588是鐵等強磁體,而磁體556可以是磁鐵、磁性橡膠等磁性元件。
上下滑動部件541形成板狀,在其左右方向的兩端設(shè)置有可引導(dǎo)其在所述支柱516、517上自由滑動的導(dǎo)孔571、572,利用該導(dǎo)孔571、572的引導(dǎo)只能在上下方向上移動。在上下滑動部件541的一端一體成形有用于確認其位置的指示板。并且,在擠壓模540上還設(shè)有轉(zhuǎn)換部件580,其根據(jù)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的位置,在擠壓軸530開始沿軸向向下移動時,轉(zhuǎn)換外層框542、內(nèi)層框551分別開始向下方移動的時間。
在擠壓模540、即上下滑動部件541的圓形凸起540B上形成有軸承部575,在該軸承部575上利用螺釘576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轉(zhuǎn)換部件580。該轉(zhuǎn)換部件580包括凸臺部581,利用螺釘576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在軸承部575上;第一臂部件582,設(shè)置在凸臺部581上;半環(huán)形的卡合部583,設(shè)置在第一臂部件582上,且可與所述擠壓部560的卡合凹部557卡合;以及第二臂部件585,設(shè)置在與第一臂部件582大致相反側(cè)的凸臺部581的位置上。在該第二臂部件585上形成有長孔形的卡合槽586。
在一個支柱516上自由轉(zhuǎn)動地設(shè)置有擺動部件590,并使其與擠壓模540一起上下移動。擺動部件590包括安裝在支柱516上的凸臺部591、設(shè)置在凸臺部591一側(cè)的腕部592、以及設(shè)置在凸臺部591另一側(cè)的彈簧掛鉤593。在腕部592上大致垂直地設(shè)置有卡合軸595??ê陷S595的上部595a與所述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槽586卡合,下部595b從形成于上下滑動部件541上的長孔544中突出,在下部595b設(shè)置有卡合桿598。
在上下滑動部件541的后部設(shè)置有彈簧掛鉤596,在該彈簧掛鉤596和擺動部件590的彈簧掛鉤593之間安裝有彈簧597,利用該彈簧597的彈性,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部583通過擺動部件590壓接并卡合于擠壓部560的卡合凹部557。在固定部件520和擠壓模540之間的支柱516、517上設(shè)置有螺旋彈簧狀的彈性部件535、536,并利用該彈性部件535、536使擠壓模(推壓裝置)540(上下滑動部件541)向下方偏壓,從而向擠壓軸530的外螺紋部533與固定部件520的內(nèi)螺紋部525螺合的方向加壓。
在擠壓模本體540A、具體來說是上下滑動部件541上設(shè)置有脫離裝置526,該脫離裝置526使利用磁力安裝的外層框542克服磁力而脫離。脫離裝置526包括擠壓桿527,可自由滑動地設(shè)置在大致垂直地形成于圓形凸起540B上的導(dǎo)孔537中;操作鈕528,設(shè)置在擠壓桿527的上端;以及彈簧狀彈性部件529,設(shè)置在圓形凸起540B和操作鈕528之間,纏繞在擠壓桿527上,使擠壓桿527向上方偏置。
在底座502的導(dǎo)槽506上可往復(fù)移動地設(shè)置有滑動臺600?;瑒优_600包括底壁605,設(shè)置在底壁605前端的前壁601;設(shè)置在底壁605后端的后壁603;設(shè)置在底壁605左端的左壁606;以及設(shè)置在底壁605右端的右壁607。在前壁601上設(shè)置有手持件602,在后壁603上設(shè)置有手持件604。
在左壁606和右壁607上形成有卡合邊606a、607a,該卡合邊606a、607a可自由滑動地與形成在導(dǎo)槽506的側(cè)壁509、510上的導(dǎo)向凸起509a、510a卡合,滑動臺600只能在底座502的前后方向上移動。并且,在左壁606上形成有與所述卡合軸595的卡合桿598卡合的前卡合壁599a和后卡合壁599b。在右壁607上形成有與后述的卡扣板672的卡扣凸起675相卡扣的第一卡扣凹部676和第二卡扣凹部677。
在滑動臺600的底壁605上可自由拆裝地安裝有后面詳細敘述的、具有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及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的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形成平板狀,前端邊緣692形成半圓形。在底壁605上形成有周壁695,該周壁695形成有用于嵌合該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的嵌合凹部694。在周壁695的后端設(shè)有可卡合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的后端邊緣693的大致L字形的卡合部件(卡合裝置)696。并且,在周壁695的半圓形的前緣設(shè)置有鎖固片(鎖固裝置)697,鎖固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的前端邊緣692;以及彈簧狀的彈性部件698,配置在鎖固片(鎖固裝置)697和前壁601之間,將鎖固片(鎖固裝置)697向鎖固方向偏置。
在所述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設(shè)置有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和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并使其位于滑動臺600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包括第一承載臺611,承載外蓋701;以及引導(dǎo)臺625,設(shè)置在第一承載臺611的周邊上,且重疊承載圖樣紙711和片體713。引導(dǎo)臺625可自由上下移動地設(shè)置,并利用彈性部件613向上方偏置。第一承載臺611包括平緩彎曲的上壁615、在上壁615的周邊下部形成的周壁616、以及在上壁615的下面大致中央位置形成的筒狀固定軸617。
第一承載臺611其周壁616的下部與設(shè)置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的環(huán)形導(dǎo)向凸起618相嵌合,其固定軸617的下端與形成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的凸臺部619的凹部620相嵌合,從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的背面將螺釘622穿過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形成的通孔后螺紋鎖緊到固定軸617上,從而將第一承載臺611固定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
引導(dǎo)臺625形成環(huán)狀,在其上部形成有環(huán)形的承載部626,重疊承載圖樣紙711和片體713;以及引導(dǎo)壁627,在承載部626的周邊上形成,引導(dǎo)圖樣紙711和片體713的周邊。在該引導(dǎo)臺625的引導(dǎo)壁627上嵌合有所述外層框542的擠壓部550,擠壓部550壓接于承載部626。并且,在承載部626的內(nèi)側(cè)下面形成有沿著第一承載臺611的周壁616上下滑動的筒部629。
引導(dǎo)臺625還具有在所述第一承載臺611的周壁616內(nèi)上下移動的導(dǎo)向筒體632。導(dǎo)向筒體632具有可自由滑動地插設(shè)所述第一承載臺611的固定軸617的導(dǎo)孔630。導(dǎo)向筒體632的下端和筒部629的下端通過連接片633連接成一體。該連接片633插入到在第一承載臺611的周壁616上朝向上下方向凹陷形成的長槽635中。
所述第一承載臺611的上壁615和引導(dǎo)臺625的承載部626大致等高,在上壁615和承載部626之間形成有用于插入外蓋701的折彎的周邊703的間隙636。引導(dǎo)臺625通過纏繞在第一承載臺611的固定軸617上的彈性部件613向上方偏置。
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包括承載背蓋705的第二承載臺641;以及加工臺655,設(shè)置在第二承載臺641的周邊上,將外蓋701的周邊703折向背蓋705的周邊709側(cè),使圖樣紙711和片體713的周邊夾在外蓋701的周邊703和背蓋705的周邊709之間。加工臺655可自由上下移動地設(shè)置,并利用彈性部件656向上方偏置。第二承載臺641包括上壁643,形成有圓形凹部642;周壁645,在上壁643的周邊下部形成;以及筒狀的固定軸646,在上壁643的下面大致中央位置形成。
第二承載臺641其周壁645下部與設(shè)置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的環(huán)形引導(dǎo)凸起648嵌合,其固定軸646的下端與形成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的凸臺部649的凹部650嵌合,從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的背面開始將螺釘652穿過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形成的通孔后螺紋鎖緊到固定軸646上,從而將第二承載臺641固定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
加工臺655形成環(huán)狀,在上部形成有卡合臺階部657,在該卡合臺階部657上嵌入金屬環(huán)659。該金屬環(huán)659上形成有傾斜邊660,該傾斜邊660將外蓋701的周邊703向背蓋705的周邊709側(cè)折彎,使圖樣紙711和片體713的周邊向內(nèi)側(cè)折彎并夾在外蓋701的周邊703和背蓋705的周邊709之間。另外,在加工臺655的上部也可以形成傾斜邊660。
在傾斜邊660的上部形成有凹部661,該凹部661與所述外層框542的擠壓部550相嵌合。在卡合臺階部657的下部形成有沿著第二承載臺641的周壁645上下滑動的筒部662。另外,加工臺655具有在所述第二承載臺641的周壁645內(nèi)上下移動的導(dǎo)向筒體663。
導(dǎo)向筒體663具有可自由滑動地插設(shè)所述第二承載臺641的646的導(dǎo)孔665。導(dǎo)向筒體663的下端和筒部662的下端利用連接片667連接成一體。該連接片667插入到在第二承載臺641的周壁645上朝上下方向凹陷形成的長槽669中。加工臺655通過纏繞在第二承載臺641的固定軸646上的彈簧(彈性部件)656向上方偏置。
在底座502上設(shè)置有用于定位滑動臺600的定位部件670。定位部件670具有卡扣板672,該卡扣板672設(shè)置在導(dǎo)槽506的附近且被利用螺釘673而安裝的彈簧狀的彈性部件678壓接,在卡扣板672的下面形成有卡扣凸起675。
滑動臺600形成有與所述卡扣板672的卡扣凸起675卡扣的第一卡扣凹部676和第二卡扣凹部677。當卡扣板672的卡扣凸起675卡扣于滑動臺600的第一卡扣凹部676時,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位于擠壓模(推壓裝置)540的大致正下方,當卡扣板672的卡扣凸起675卡扣于滑動臺600的第二卡扣凹部677時,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位于擠壓模(推壓裝置)540的大致正下方。
當?shù)谝怀心?第一外蓋承載模)610位于擠壓模540的大致正下方時,滑動臺600的前卡合壁599a與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軸595的卡合桿598卡合,半環(huán)形的卡合部583克服彈簧597的彈性且以軸承部575為中心向一個方向旋轉(zhuǎn),從而卡合于擠壓部560的卡合凹部557。由此,因為即使擠壓軸530向下方移動,擠壓部560也不能穿過開口540D中,所以,當擠壓軸530向下方移動時,安裝部件577(以及利用磁力安裝在安裝部件577上的內(nèi)層框551)和擠壓模本體540A(以及利用磁力安裝在擠壓模本體540A上的外層框542)開始同時向下方移動。當?shù)诙心?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位于擠壓模(擠壓裝置)540的大致正下方時,滑動臺600的后卡合壁599b與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軸595的卡合桿598卡合,半環(huán)形的卡合部583克服彈簧597的彈性且以軸承部575為中心向另一方向轉(zhuǎn)動,從而從擠壓部560的卡合凹部557中脫開。由此,當擠壓軸530向下方移動時,首先,擠壓軸530的擠壓部560插入開口540D,安裝部件577(以及利用磁力安裝在安裝部件577上的內(nèi)層框551)相對于擠壓模本體540A開始向下方移動該插入的距離。擠壓軸530繼續(xù)向下方移動,當擠壓部560上部的凸緣部565抵接于擠壓模開口540D的周邊時,擠壓模本體540A(以及利用磁力安裝在擠壓模本體540A上的外層框542)開始向下方移動。
罩體680為蓋體,罩體680利用螺釘?shù)劝惭b在底座502上,為了不妨礙滑動臺600的滑動,在前部和后部形成有第一開口681和第二開口682,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從第一開口681中進出,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從第二開口682中進出。在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移動到擠壓模540的大致正下方、即可與擠壓模540卡合的位置時,通過該罩體680可防止手侵入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附近,此時,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從第二開口682向罩體680的外部突出,所以可以放置背蓋。另外,當?shù)诙心?第一背蓋承載模)640移動到擠壓模540的大致正下方、即可與擠壓模540卡合的位置時,通過該罩體680可防止手侵入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附近。并且,在罩體680上形成有可看到上下滑動部件541的指示板的長孔,通過從該長孔觀察指示板可以確認擠壓模(擠壓裝置)540的位置。
接著,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501的作用進行說明。把持設(shè)置在滑動臺600的前壁601上的手持件602,從罩體680的第一開口681中拉出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將外蓋701放置到第一承載臺611的上壁615上后,周邊703進入到上壁615和承載部626之間的間隙636內(nèi)。接著,在圖樣紙711上疊放片體713后,將圖樣紙711放置到引導(dǎo)臺625的承載部626上。并且,在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上承載有外層框542及內(nèi)層框551。
把持前壁601上的手持件602,推入滑動臺600后,卡扣板672的卡扣凸起675卡扣于滑動臺600的第一卡扣凹部676,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位于擠壓模540的大致正下方,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從罩體680的第二開口682中突出。在將操作手輪532向一個方向旋轉(zhuǎn)后,擠壓軸530正向旋轉(zhuǎn),外螺紋部533通過彈性部件535、536螺合于固定部件520的內(nèi)螺紋部525,擠壓軸530向下方移動。當擠壓軸530開始向下移動時,設(shè)置在擠壓軸530下部的擠壓部560將要穿過開口540D,但因為轉(zhuǎn)換部件80的卡合部583阻止其穿過,所以設(shè)置在擠壓軸530下端的安裝部件577不能相對于擠壓模本體540A向下方移動,即,擠壓模本體540A和安裝部件577開始同時向下方移動。當擠壓軸530繼續(xù)向下方移動時,設(shè)置在擠壓模本體540A下面的磁體586和設(shè)置在外層框542上面的磁體546相接觸,從而外層框542通過磁力吸附到擠壓模本體540A上。
當擠壓軸530繼續(xù)向下方移動時,吸附在擠壓模本體540A上的外層框542的擠壓部550與引導(dǎo)臺625的引導(dǎo)壁627嵌合,并壓接于承載部626,從而克服彈性部件613的彈性下壓引導(dǎo)臺625。重疊承載于引導(dǎo)臺625上的片體713和圖樣紙711的周邊向下方折彎,并與承載于第一承載臺611上的外蓋701的周邊703相抵接。通過擠壓軸530繼續(xù)向下方移動,設(shè)置在第一承載臺611上的內(nèi)層框551上面的磁體556與設(shè)置在安裝部件577下面的磁體588接觸,內(nèi)層框551通過磁力吸附在安裝部件577上。此時,可通過觀察指示板來確認擠壓模540的位置。
當向另一方向旋轉(zhuǎn)操作手輪532時,擠壓軸530反向旋轉(zhuǎn),擠壓軸530利用外螺紋部533向上方移動。與此同時,整個擠壓模540向上方移動,上下滑動部件541也向上方滑動。此時,由于外層框542及內(nèi)層框551通過磁力分別吸附到擠壓模本體540A及安裝部件577上,所以也與上下滑動部件541一起向上移動。在片體713和圖樣紙711的周邊向下方折彎且與周邊703相抵接狀態(tài)下,外蓋701插設(shè)在外層框542內(nèi)并上升,從而從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中脫離。在擠壓部560接觸加厚部523之前,因為擠壓軸530的外螺紋部533從固定部件520的內(nèi)螺紋部525中脫開,所以擠壓軸530空轉(zhuǎn),擠壓模540不再向上方移動,從而擠壓部560不會壓接于加厚部523,因此擠壓部560及擠壓模540不會損壞。
在從罩體680的第二開口682中突出的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的第二承載臺641的上壁643上承載背蓋705并使其周邊709朝上時,將周邊709引導(dǎo)定位至加工臺655的筒部662的內(nèi)面,以使安裝別針729的安裝孔707能通過凹部642得到保護。
當把持后壁603的手持件604,將滑動臺600推入時,滑動臺600的第二卡扣凹部677與卡扣板672的卡扣凸起675相卡合,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位于擠壓模540的大致正下方,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從罩體680的第一開口681中突出。當?shù)诙心?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位于擠壓模540的大致正下方時,后卡合壁599b與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軸595的卡合桿598相卡合,半環(huán)狀的卡合部583克服彈簧597的彈性同時以軸承部575為中心轉(zhuǎn)動,從而從擠壓部560的卡合凹部557中脫離。
在將操作手輪532向一個方向旋轉(zhuǎn)時,如上所述,擠壓軸530正向旋轉(zhuǎn),即擠壓軸530開始向下方移動。于是,設(shè)置在擠壓軸530下部的擠壓部560插入開口540D,并使安裝部件577及內(nèi)層框551相對于擠壓模本體540A向下方移動。此時,內(nèi)層框551的抵接邊553抵接于外蓋701的上端邊緣,將外蓋701下壓至外層框542的下面附近。當擠壓軸530繼續(xù)向下移動時,設(shè)置在擠壓模540上的凸緣部565抵接于開口540D周邊,由此擠壓模本體540A及外層框542開始向下方移動。當擠壓軸530進一步向下移動時,外層框542與加工臺655相抵接,從而克服彈性部件656的彈性力下壓加工臺655。基本上與此同時,利用內(nèi)層框551下壓到外層框542的下面附近的片體713和圖樣紙711的周邊抵接于加工臺655的傾斜邊660并向內(nèi)側(cè)折彎,接著外蓋701的周邊703也壓接于該傾斜邊660。
擠壓軸530繼續(xù)向下方移動,當移動到加工臺655的下端與滑動臺600抵接而加工臺655不能下壓的程度時,外蓋701的周邊703被傾斜邊660進一步向內(nèi)側(cè)折彎,片體713和圖樣紙711的周邊被傾斜邊660以及第二承載臺641的周邊折彎到朝向上方的程度。此時,第二承載臺641上的背蓋705嵌入外蓋701,并使片體713和圖樣紙711的周邊夾在背蓋705的周邊709和外蓋701的周邊703之間,由此制造徽章本體700a。
當向另一方向旋轉(zhuǎn)操作手輪532時,擠壓軸530反向旋轉(zhuǎn),即即擠壓軸530向上移動。與此同時,整個擠壓模540向上移動,上下滑動部件541也向上滑動。在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上仍然承載有徽章本體700a。把持設(shè)置在滑動臺600的后壁603上的手持件604,從罩體680的第二開口682中拉出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從而可以簡單地從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中取出徽章本體700a。在徽章本體700a的安裝孔707中插入所述的安裝裝置720(或730、740)的安裝軸721(或731、安裝軸741),由此制成徽章700。
所述徽章制造裝置501根據(jù)所要制造的徽章700的大小可簡單地更換擠壓模540的外層框542以及內(nèi)層框551、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以及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外層框542利用磁體587和磁體546的吸附而安裝,所以,通過施加大于等于該磁力的分離力即可簡單地從擠壓模本體540A上卸下外層框542。并且,如圖36所示,當克服彈性部件529的彈性將脫離裝置526的操作鈕528按下時,擠壓桿527的前端壓下外層框542的一側(cè)并從磁體587上分離,從而可以簡單地從擠壓模本體540A上卸下外層框542。同樣,內(nèi)層框551也利用磁體588和磁體556的吸附而安裝,所以通過施加大于等于該磁力的分離力即可簡單地從擠壓模本體540A上卸下。
如圖41所示,所述徽章制造裝置501由于要改變所要制造的徽章700的大小,所以利用磁體587和磁體588的磁力將比所述外層框542大的外層框542a以及比所述內(nèi)層框551大的內(nèi)層框551a安裝在擠壓模本體540A上。所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和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同時設(shè)置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于滑動臺600上的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因此可以更加簡單地進行交換。即,通過拆裝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可以同時拆裝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和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例如圖41所示,只要將設(shè)置有比所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大的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a以及比所述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大的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a的安裝部件(第二安裝部件)691a安裝在滑動臺600上即可。
徽章制造裝置501由固定部件520、支柱516、517以及補強部件515形成大致口字形的框架,所以提高了強度,從而可以在該強化后的框架內(nèi)進行沖壓作業(yè)。并且,在旋轉(zhuǎn)擠壓軸530時,擠壓模(推壓裝置)540下降,相對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上升,利用來自擠壓模540和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雙方的夾持壓力來制造徽章本體徽章700a,所以不會擠壓底座502,因此,不必為此而將其放置到穩(wěn)定的地方,即使放置在不穩(wěn)定的地方,也可以例如用手扶著底座502進行作業(yè)。并且,利用外螺紋部533來擠壓擠壓模540,所以可以減小作業(yè)空間。
參照圖52至圖64對徽章制造裝置801進行說明。圖52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其他實施例的整體立體圖。圖53是從另一角度看到的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立體圖。圖54是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操作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圖55是圖54的操作裝置的俯視圖。圖56是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拆裝環(huán)的局部立體圖。圖57是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上下移動部件的仰視圖。圖58是表示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滑動臺的立體說明圖。圖59是說明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動作的局部剖視圖。圖60是說明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動作的局部剖視圖。圖61至圖64是圖52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側(cè)剖視圖。另外,由于底座502及支柱516、517與上述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在底座502的上部通過支柱516、517基本上水平地固定有截面大致為コ字狀的固定部件820。固定部件820由聚碳酸酯等具有耐久性、耐磨性的硬質(zhì)合成樹脂材料一體成形。一個支柱516通過在其上部形成的外螺紋部516b貫穿在固定部件820的一端形成的孔,并利用螺母521鎖緊,從而將固定部件820固定。另一支柱517通過在其上部形成的外螺紋部517b貫穿在固定部件820的另一端形成的孔,并利用螺母522鎖緊,從而將固定部件820固定。
固定部件820在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凸臺部823,在該凸臺部823上形成內(nèi)螺紋部825。擠壓軸830由聚碳酸酯等具有耐久性、耐磨性的硬質(zhì)合成樹脂材料一體成形,并形成有可與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820上的內(nèi)螺紋部825螺合、且可沿軸向移動的外螺紋部833,擠壓軸830在下端可自由轉(zhuǎn)動地設(shè)置有上下滑動部件841,在上部設(shè)置有操作裝置810。
如圖61所示,在擠壓軸830向上方移動且上下滑動部件841抵接于固定部件820之前,外螺紋部833從固定部件820的內(nèi)螺紋部825中脫開,擠壓軸830形成空轉(zhuǎn)。即,在擠壓軸830的下部設(shè)置有未形成外螺紋部833的無螺紋部834。擠壓軸830在其上端形成六角軸831,在其下端設(shè)置有與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接合的擠壓模840。
如圖54、55、61所示,操作裝置810包括操作手輪811和離合器900。操作手輪811包括圓盤狀的上殼體812、下蓋813和上蓋814。上殼體812包括上壁815、以及設(shè)置在上壁815的周邊上且從環(huán)形側(cè)壁817向上周邊延伸的連壁816,連壁816為方便握住而形成有凸部。上壁815在其下面設(shè)置有環(huán)形導(dǎo)向壁818。導(dǎo)向壁818以規(guī)定間隔在八個位置上形成有卡扣凹部819。在上殼體812的上壁815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軸承孔826。
上蓋814折彎形成圓頂狀,并嵌入到所述上壁815的側(cè)壁817內(nèi)。下蓋813形成圓板狀,在大致中心位置設(shè)有凸臺部828,該凸臺部828形成有軸承孔827。通過將螺釘829插入在下蓋813的四個位置上形成的通孔804,并與在操作手輪811的上壁815下面的四個位置上形成的螺孔805相螺合,從而將下蓋813安裝在操作手輪811的下部;在操作手輪811內(nèi)形成收容空間806。
離合器900可自由轉(zhuǎn)動地收容在收容空間806內(nèi),包括圓盤狀的旋轉(zhuǎn)體901、在旋轉(zhuǎn)體901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的轉(zhuǎn)軸902、可自由進退地設(shè)置在旋轉(zhuǎn)體901周邊的四個位置上的卡扣凸起903、以及將卡扣凸起903向突出方向偏壓的彈性部件905。轉(zhuǎn)軸902可自由旋轉(zhuǎn)地樞接于上壁815的軸承孔826和下蓋813的軸承孔827中,在下面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截面為六角形狀的安裝孔906,在上面形成有與安裝孔906連通的螺釘通孔907。
另外,旋轉(zhuǎn)體901形成有呈放射狀延伸的引導(dǎo)凹部910。引導(dǎo)凹部910與形成在旋轉(zhuǎn)體901周邊上的開口911相連通,在引導(dǎo)凹部910的兩側(cè)形成有卡合槽912、912。所述卡扣凸起903的前端形成半圓形,且前端可解除地卡扣于導(dǎo)向壁818的卡扣凹部819,后端設(shè)置有與卡合槽912、912相卡合的卡合凸起913、913。
在引導(dǎo)凹部910內(nèi)設(shè)置有彈簧狀的彈性部件905,卡扣凸起903通過該彈性部件905向突出方向偏置??弁蛊?03在被施加規(guī)定值以上的外力時,可克服905的彈性而退讓。該卡扣凸起903在卡合凸起913、913抵接于卡合槽912、912的兩端的范圍內(nèi)進退。
通過將擠壓軸830的六角軸831嵌入離合器900的安裝孔906內(nèi),并使螺釘836通過螺釘通孔907螺入六角軸931的上端所形成的螺孔835,從而將所述操作裝置810安裝在擠壓軸830上。
在擠壓軸830的下端設(shè)置有與所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接合的擠壓模840。擠壓模840具有外層框842及內(nèi)層框851,且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上下滑動部件841上。上下滑動部件841形成板狀,在該上下滑動部件841上面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圓形凸起840B,在上下滑動部件841的下面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圓形凹部840C。
另外,在上下滑動部件841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連通圓形凸起840B的大致中心和圓形凹部840C的大致中心的開口840D。并且,在上下滑動部件841的下面大致以擠壓模(推壓裝置)840C的中心為中心突出形成有環(huán)狀導(dǎo)向壁840E。在上下滑動部件841的下面且環(huán)狀導(dǎo)向壁840E內(nèi)安裝有具有磁力的環(huán)狀磁體887。該磁體887由磁鐵、磁性橡膠等磁性元件形成。
擠壓軸830在無螺紋部834的下部形成有嵌合部860。嵌合部860形成與所述開口840D大致相等的直徑,并可插入開口840D。即,通過嵌合部860插入開口840D,由此擠壓軸830可相對于上下滑動部件841向下方移動。并且,當擠壓軸830向下移動,嵌合部860插入至在無螺紋部834的上部形成的凸緣部865抵接于開口840D時,擠壓軸830不能再繼續(xù)相對于上下滑動部件841向下移動,而是擠壓軸830和上下滑動部件841作為一體向下移動。嵌合部860的下部形成有半徑比擠壓軸830的半徑小一些的卡合軸857。
在嵌合部860的下端、即卡合軸857的端部通過螺釘569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有擠壓部件877。擠壓部件877可自由滑動地設(shè)置在所述上下滑動部件841的圓形凹部840C內(nèi),在上部形成有卡合凹部878,在下面周邊形成有環(huán)狀的導(dǎo)向凸起879。擠壓部件877形成與所述開口840D大致相同的直徑,且可插入開口840D。因此,當擠壓部件877與擠壓軸830一起向下移動,擠壓軸830的嵌合部860插入開口840D時,擠壓部件877從上下滑動部件841向下移動該插入的距離。所述導(dǎo)向凸起879抵接于開口840D的周邊后將不再向上方突出。
并且,擠壓部件877在大致中心位置形成具有臺階部的卡合孔874,在該卡合孔874內(nèi)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卡合有所述卡合軸857,座867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在卡合孔874中,在座867及卡合軸857中螺入螺釘569,從而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在擠壓軸830的下端。
在上下滑動部件841的下面且導(dǎo)向凸起840E的周邊形成有環(huán)狀的導(dǎo)向壁840F。該導(dǎo)向壁840F的前部將局部切開,該切開部分上形成大致三角形的引導(dǎo)壁840G。在該導(dǎo)向壁840F和導(dǎo)向凸起840E之間設(shè)置有拆裝環(huán)880。
拆裝環(huán)880包括嵌合到所述引導(dǎo)壁840G內(nèi)的嵌合片881、以及在內(nèi)周邊的四個位置上以等間距突出形成的突片882。突片882從形成在導(dǎo)向凸起840E上的凹口885向?qū)蛲蛊?40E內(nèi)突出,并與形成在磁體887內(nèi)的凹部888相嵌合。突片882和磁體887基本構(gòu)成同一平面。
拆裝環(huán)880的嵌合片881通過螺釘891安裝在擠壓桿890的下端。擠壓桿890可自由滑動地安裝在上下滑動部件841的上面所形成的凸臺892的導(dǎo)孔893內(nèi)。擠壓桿890還在上部形成有頭部895,通過纏繞在該頭部895和凸臺892之間的彈簧狀彈性部件896向上方偏置,拆裝環(huán)880壓接于上下滑動部件841的下面。
在底座502上可自由拆裝地安裝有由前半體921和后半體922構(gòu)成的罩體920。在前半體921上形成有第一開口923,在后半體922上形成有第二開口925。在前半體921的上部設(shè)置有臺階部926。在臺階部926上配設(shè)有操作鈕930。操作鈕930在下部一體形成有支軸931,在支軸931的下端通過螺釘933安裝有擠壓軸932。擠壓軸932通過纏繞在操作鈕930和臺階部926間的支軸931上的彈簧狀彈性部件935而壓接于臺階部926的背面。另外,在前半體921上通過卡扣片937可自由拆裝地安裝有罩蓋臺階部926的裝飾罩936。
擠壓模840包括外層框842、以及可自由滑動地安裝在外層框842內(nèi)且比外層框842淺的內(nèi)層框851。外層框842包括圓筒形周壁843、在周壁843的下端外周邊上形成的擠壓部件846、以及在周壁843的上端形成的上壁847。在上壁847上形成有大致為圓形的凹部848,在該凹部848中安裝有環(huán)狀的磁體849。磁體849只要可與所述磁體887相吸附即可,由磁鐵、磁性橡膠、強磁體等磁性部件形成。在上壁847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導(dǎo)孔844。
內(nèi)層框851包括呈倒置碗狀的彎曲部852;抵接邊853,在彎曲部852的下部周邊形成,且抵接于徽章的外蓋701的周邊703;以及頸部(導(dǎo)向凸起)854,在彎曲部852的上部形成,且由外層框842的導(dǎo)孔844引導(dǎo)而自由滑動。在該頸部(導(dǎo)向凸起)854上通過螺釘857安裝有同樣可由導(dǎo)孔844引導(dǎo)而自由滑動的滑動部件855,在滑動部件855的上端外周邊上形成有與外層框842的上壁847相卡合的卡合凸起856。因此,內(nèi)層框851可在卡合凸起856和彎曲部852抵接于上壁847的范圍內(nèi)相對于外層框842上下滑動,并且利用自身重量使卡合凸起856卡合于上壁847。由此,通過在外層框842內(nèi)安裝內(nèi)層框851,從而不會發(fā)生僅遺失兩者中的一個,或者外層框和內(nèi)層框組合錯誤等不良狀況。
擠壓模940比所述擠壓模840大,包括外層框942、以及可自由滑動地安裝在外層框942內(nèi)且比外層框942淺的內(nèi)層框951。外層框942包括形成倒置碗狀的外彎曲部943;擠壓部946,在外彎曲部943的下端外周邊上形成;圓筒形周壁945,在外彎曲部943的上部形成;以及上壁947,在周壁945的上端形成。在上壁947上形成有大致圓形的凹部948,在該凹部948中安裝有所述磁體849。在上壁947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有導(dǎo)孔944。
內(nèi)層框951包括形成倒置碗狀的彎曲部952;抵接邊953,在彎曲部952的下部周邊形成,且抵接于徽章的外蓋701的周邊703;以及頸部(導(dǎo)向凸起)954,在彎曲部952的上部形成,且由外層框942的導(dǎo)孔944引導(dǎo)而自由滑動。在該頸部(導(dǎo)向凸起)954上通過螺釘957安裝有同樣由導(dǎo)孔944引導(dǎo)而自由滑動的滑動部件955,在滑動部件955的上端外周邊上形成有與外層框942的上壁947相卡合的卡合凸起956。因此,內(nèi)層框951可在卡合凸起956和彎曲部952抵接于上壁947的范圍內(nèi)相對于外層框942上下滑動,且利用自重使卡合凸起956卡合于上壁947。由此,通過在外層框942內(nèi)安裝內(nèi)層框951,從而不會發(fā)生僅遺失兩者中的一個,或外層框和內(nèi)層框組合錯誤等不良狀況。
上下滑動部件841形成板狀,在左右方向的兩端設(shè)置有引導(dǎo)其在所述支柱516、517上自由滑動的導(dǎo)孔871、872,該導(dǎo)孔871、872只能引導(dǎo)上下方向的移動。在上下滑動部件841的一端一體形成有用于確認其位置的指示板861。該指示板861可從形成于罩體920的前半體921上的長孔862中進行觀察。并且,在上下滑動部件841上設(shè)置有轉(zhuǎn)換部件580,其根據(jù)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或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的位置,通過允許或阻礙擠壓軸830的嵌合部860插入開口840D,從而執(zhí)行以下兩種狀態(tài)之間的轉(zhuǎn)換其中一種狀態(tài)是隨著擠壓軸830向下方的移動而向下方移動的部分僅為上下滑動部件841和外層框842;另一種狀態(tài)是隨著擠壓軸830向下方的移動而向下方移動的部分為上下滑動部件841、外層框842、擠壓部件877以及內(nèi)層框851。
在上下滑動部件841上利用螺釘576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有轉(zhuǎn)換部件580。轉(zhuǎn)換部件580包括凸臺部581,利用螺釘576可自由轉(zhuǎn)動地安裝;第一臂部件582,設(shè)置凸臺部581上;半環(huán)形卡合部583,設(shè)置在第一臂部件582上,且可卡合于所述擠壓部件877的卡合凹部878;以及第二臂部件585,設(shè)置在與第一臂部件582大致相反側(cè)的凸臺部581的位置上。其中,在第二臂部件585上形成有長孔狀的卡合槽586。
在一個支柱516上可自由擺動地設(shè)置有可與上下滑動部件841一起上下移動的擺動部件590。擺動部件590包括安裝在支柱516上的凸臺部591、設(shè)置在凸臺部591的一側(cè)的腕部592、以及設(shè)置在凸臺部591的另一側(cè)的彈簧掛鉤593。在腕部592上大致垂直地設(shè)置有卡合軸595??ê陷S595的上部595a卡合于所述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槽586,下部595b從形成于上下滑動部件541上的長孔544中突出,且在下部595b上設(shè)置有卡合桿598。
在上下滑動部件841的后部設(shè)有彈簧掛鉤596,在該彈簧掛鉤596和擺動部件590的彈簧掛鉤593之間安裝有彈簧597。利用該彈簧597的彈性,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部583通過擺動部件590壓接并卡合于擠壓部件877的卡合凹部878。在固定部件820與上下滑動部件841之間的支柱516、517上設(shè)置有螺旋彈簧狀的彈性部件535、536,利用該彈性部件535、536使上下滑動部件541向下方偏置,從而向擠壓軸830的外螺紋部833與固定部件820的內(nèi)螺紋部825相螺合的方向施加壓力。
因為滑動臺600及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與上面所述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但是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的大致中間位置形成有約呈梯形的折彎部699,通過該折彎部699對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進行補強,而且,由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成型的成型部件不能移動到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上,或者由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成型的成型部件不能移動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上。
下面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801的作用進行說明。把持設(shè)置在滑動臺600的前壁601上的手持件602,從罩體920的第一開口681中拉出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將外蓋701放置在第一承載臺611的上壁615上,于是周邊703進入到上壁615和承載部626之間的間隙636中。接著,在花紋紙711上疊放片體713后,將花紋紙711放置到引導(dǎo)臺625的承載部626上。并且,在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上承載外層框842和可自由滑動地安裝在外層框842內(nèi)的內(nèi)層框851。
把持前壁601上的手持件602,推入滑動臺600后,卡扣板672的卡扣凸起675卡扣于滑動臺600的第一卡扣凹部676,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位于擠壓模540的大致正下方,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從罩體920的第二開口682中突出。將操作手輪811向一個方向旋轉(zhuǎn)后,擠壓軸830正向旋轉(zhuǎn),利用彈性部件535、536使外螺紋部833螺合于固定部件820的內(nèi)螺紋部825,擠壓軸830向下方移動。因為利用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部583阻礙設(shè)置在擠壓軸830下部的嵌合部860穿過開口840D,所以擠壓部件877不會相對于上下滑動部件841向下移動。但是,因為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部583與上下滑動部件541的上面抵接,所以擠壓軸830向下方移動,并通過使嵌合部860擠壓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部583,從而上下滑動部件841與擠壓軸830一起向下方滑動,并下壓擠壓模840。并且,由于擠壓軸830向下方移動,從而設(shè)置在上下滑動部件841下面的磁體887和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上的外層框842上的磁體849相接觸,于是外層框842吸附到上下滑動部件841上。
外層框842的擠壓部件846嵌合于引導(dǎo)臺625的引導(dǎo)壁627,且壓接承載部626,從而克服彈性部件613的彈性下壓引導(dǎo)臺625。內(nèi)層框851因為相對于外層框842處于自由狀態(tài),所以不會擠壓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疊放在引導(dǎo)臺625上的片體713和花紋紙711的周邊向下方折彎,并抵接于第一承載臺611上所承載的外蓋701的周邊703。此時,利用罩體920可防止手侵入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的附近。該擠壓模840的下壓位置可通過觀察指示板861來加以確認。
當向另一方向旋轉(zhuǎn)操作手輪811時,擠壓軸830反向旋轉(zhuǎn),利用外螺紋部833使擠壓軸830向上方移動。與此同時,上下滑動部件841、吸附在上下滑動部件841上的外層框842以及安裝在外層框842內(nèi)的內(nèi)層框851也都向上方滑動。在片體713和花紋紙711的周邊向下方折彎并抵接于周邊703的狀態(tài)下,外蓋701插設(shè)在外層框842內(nèi)并上升,從而從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中脫離。在嵌合部860接觸凸臺部823時,擠壓軸830的外螺紋部833從固定部件820的內(nèi)螺紋部825中脫開,所以擠壓軸830空轉(zhuǎn),擠壓模840不向上方移動,嵌合部860不會壓接到凸臺部823上,因此不會損壞嵌合部860以及擠壓模840。
在從罩體920的第二開口682中突出的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的第二承載臺641的上壁643上承載背蓋705并使周邊709朝上時,將周邊709引導(dǎo)并定位至加工臺655的筒部662的內(nèi)面,以使安裝別針729的安裝孔707通過凹部642得到保護。
當把持后壁603的手持件604,推入滑動臺600時,卡扣板672的卡扣凸起675卡合于滑動臺600的第二卡扣凹部677,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位于擠壓模840的大致正下方,第一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10從罩體920的第一開口923中突出。當?shù)诙心?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位于擠壓模540的大致正下方時,后卡合壁599b卡合于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軸595的卡合桿598,半環(huán)形卡合部583克服彈簧597的彈性且以軸承部575為中心轉(zhuǎn)動,從而從擠壓部件877的卡合凹部867中脫離。
當向一個方向旋轉(zhuǎn)操作手輪811時,如上所述,擠壓軸830正方向旋轉(zhuǎn),即擠壓軸830向下移動。此時,因為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部583從擠壓部件877的卡合凹部867中脫離,所以設(shè)置在擠壓軸830下部的嵌合部860穿過開口840D。與此同時,擠壓部件877相對于上下滑動部件841向下方移動,并與擠壓模840的內(nèi)層框851的頸部(導(dǎo)向凸起)854相抵接,從而下壓內(nèi)層框851。內(nèi)層框851的抵接邊853抵接于外蓋701的上端邊并將外蓋701下壓至外層框842的下面附近。當擠壓軸830繼續(xù)向下方移動時,由于擠壓軸830的凸緣部865抵接于開口840D的周邊,從而上下滑動部件841以及外層框842也與擠壓軸830一起開始向下方移動。當擠壓軸830進一步向下方移動時,外層框842與加工臺655抵接,并克服彈性部件656的彈性力下壓加工臺655。基本上與此同時,利用內(nèi)層框851下壓至外層框842的下面附近的片體713和花紋紙711的周邊抵接于加工臺655的傾斜邊660并向內(nèi)側(cè)折彎,接著,外蓋701的周邊703也壓接于該傾斜邊660。
擠壓軸830繼續(xù)向下方移動,當移動到加工臺655的下端抵接于滑動臺600從而不能再下壓加工臺655時,外蓋701的周邊703通過傾斜邊660進一步向內(nèi)側(cè)折彎,片體713和花紋紙711的四周通過傾斜邊660以及第二承載臺641周邊折彎至朝向上方的程度。此時,第二承載臺641上的背蓋705嵌入到外蓋701中,并使片體713和花紋紙711的周邊夾在背蓋705的周邊709和外蓋701的周邊703之間,由此制造徽章本體700a。
此時,即使進一步旋轉(zhuǎn)操作手輪831,對操作手輪811施加規(guī)定值以上的外力以使擠壓軸830向下方移動,但因為設(shè)置在所述操作手輪811中的離合器900上的卡扣凸起903從卡扣凹部819中脫離,所以操作手輪811相對于擠壓軸830空轉(zhuǎn),從而不會損壞擠壓模840以及徽章700。
當向另一方向旋轉(zhuǎn)操作手輪811時,擠壓軸830反向旋轉(zhuǎn),即擠壓軸830向上方移動。與此同時,上下滑動部件841也向上方滑動。在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上仍然承載有徽章本體700a。把持設(shè)置在滑動臺600的后壁603上的手持件604,從罩體920的第二開口682中拉出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從而可簡單地從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中取出徽章本體700a。在徽章本體700a的安裝孔707中插入所述安裝裝置720(或730、740)的安裝軸721(或731、741),從而制成徽章700。
所述徽章制造裝置801可以根據(jù)所要制造的徽章700的大小簡單地更換擠壓模840。當克服彈性部件935的彈性將設(shè)置在罩體920上的操作鈕930按下時,通過支軸931、擠壓軸932、推出桿890,克服彈性部件896的彈性將拆裝環(huán)880壓下,在拆裝環(huán)880上,突片882可克服磁體887和磁體849的吸附,從而可以很容易地卸下擠壓模840。
如圖60所示,所述徽章制造裝置501為了改變所要制造的徽章700的大小,利用磁體887和磁體849的磁力將比所述擠壓模840大的擠壓模940安裝在上下滑動部件841上。因為所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及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均設(shè)置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于滑動臺600上的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所以可更加簡單地進行更換。也就是說,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和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可同時拆裝。例如如圖60所示,只需將設(shè)置有比所述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大的第一承模(第二外蓋載模)610a以及比所述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大的第二承模(第二背蓋載模)640a的安裝部件(第二安裝部件)691a安裝在滑動臺600上即可。
在上述實施例中,雖然對圓盤形徽章及制造圓盤形徽章的徽章制造裝置進行了說明,但使用上述徽章制造裝置也能制造多角形的徽章。下面參照圖65至圖70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多角形徽章及可制造多角形徽章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實施例進行說明。圖6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整體立體圖。圖66是圖65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局部立體圖。圖67是圖65的徽章制造裝置的局部剖視圖。圖68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多角形徽章的整體立體分解圖。圖69是圖68的組裝后的整體立體圖。圖70是沿圖69的X-X線的剖視圖。
徽章1000形成多角形,包括外蓋1001、背蓋1011以及片體1007。外蓋1001具有多角形的表面板1002和從該表面板1002向下方延伸的周邊1003,周邊1003具有直線部1004A、1004B以及連接直線部1004A、1004B的角部1005。片體1007承載于外蓋1001的表面板1002上。
背蓋1011具有多角形的背面板1012和從該背面板1012向上方延伸的周邊1013,周邊1013包括直線部1014A、1014B以及連接直線部1014A、1014B的角部1015。通過將周邊1003的角部1005壓接于背蓋1011的周邊1013的角部1015,從而將外蓋1001安裝在背蓋1011上,所述片體1007的周邊夾持在外蓋1001的周邊1003和背蓋1011的周邊1013之間。
片體1007由透明性材料形成,在該片體1007和所述外蓋1001的表面板1002之間放置印刷有文字、圖案、花紋或這些的綜合表示內(nèi)容的圖樣紙1017。
進一步對徽章進行說明?;照?000形成矩形,包括外蓋1001、背蓋1011、圖樣紙1017以及片體1007。外蓋1001在加工前具有矩形表面板1002,周邊1003相對于表面板1002向下折彎成大致直角。周邊1003朝向下方,具有相對的較長直線部1004A、相對的較短直線部1004B、以及連接直線部1004A和直線部1004B的彎曲角部1005。
背蓋1011在加工前具有矩形背面板1012,周邊1013相對于背面板1012向上折彎成大致直角。周邊1013朝向上方,具有相對的較長直線部1014A、相對的較短直線部1014B、以及連接直線部1014A和直線部1014B的彎曲角部1015。背面板1012上形成有用于安裝安裝裝置1020的安裝孔1021,還形成有矩形凹部1022。在安裝孔1021的周邊朝向內(nèi)側(cè)形成有卡扣邊1023。
圖樣紙1017為矩形的紙,也可以是從雜志等上剪切下來的。片體1007由透明性的較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矩形形狀。而且,在片體1007上可直接印刷文字、圖案、花紋或這些的綜合表示內(nèi)容。此時也可以沒有花紋紙。
徽章1000形成以下結(jié)構(gòu)在外蓋1001的上面疊放有圖樣紙1017和片體1007,將外蓋1001的周邊1003折彎,使圖樣紙1017和片體1007的周邊夾持在外蓋1001的周邊1003和背蓋1011的周邊1013之間。另外,周邊1003的角部1005的折彎角度比直線部1004A、1004B大,因此,角部1005壓緊于背蓋1011的角部1015。
在徽章1000上安裝有安裝裝置1020。安裝裝置1020包括矩形的基板1025以及在基板1025的背面1026大致中央位置突出形成的安裝軸1027,并由合成樹脂一體成形。在基板1025的表面1028上形成有如圖45至圖47所示的大致為L字形的卡扣部。對安裝裝置1020進行以下安裝在卡扣部上安裝別針,將安裝軸1027插入背蓋1011的安裝孔1021,并與背蓋1011的凹部1022嵌合。安裝軸1027插入安裝孔1021后,與在安裝孔1021周邊上形成的卡扣邊1023相卡合。另外,安裝裝置1020還可以形成圖48、49所示的夾子式,或者形成圖50、51所示的磁吸式。
進一步對制造多角形徽章1000的徽章制造裝置801所使用的第一承模1110以及第二承模1140進行詳細說明?;照轮圃煅b置801包括底座502;設(shè)置在底座502上的第一承模1110和第二承模1140;以及擠壓模1040,分別與所述第一承模1110和第二承模1140接合以制造所述徽章1000。第一承模1110具有承載所述外蓋1001的第一承載臺1111。第二承模1140具有承載所述背蓋1011的第二承載臺1141和加工臺1155,該加工臺1155設(shè)置在第二承載臺1141的周邊上,并將外蓋1001的周邊1003向背蓋1011的周邊1013側(cè)折彎。
加工臺1155具有將外蓋1001的周邊1003的直線部1004A、直線部1004B折彎的直線傾斜邊1161、1162、以及將外蓋1001的周邊1003的角部1005折彎的角傾斜邊1163,并利用角傾斜邊1163將外蓋1001的周邊1003的角部1005壓緊于背蓋1011的周邊1013的角部1015。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設(shè)有第一承模1110和第二承模1140,并使其位于滑動臺600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如上所述,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滑動臺600的底壁605上。
第一承模1110包括承載外蓋1001的第一承載臺1111、以及設(shè)置在第一承載臺1111的周邊上且重疊承載圖樣紙1017和片體1007的引導(dǎo)臺1125,引導(dǎo)臺1125設(shè)置成可自由上下移動,并利用彈性部件1113向上方偏置。第一承載臺1111包括平緩彎曲且大致為矩形的上壁1115;周壁1116,在上壁1115周邊的下部形成;以及筒狀的固定軸1117,在上壁1115的下面大致中央位置形成。
第一承載臺1111的周壁1116的下部與設(shè)置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的矩形導(dǎo)向凸起1118相嵌合,固定軸1117的下端與形成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的凸臺部1119的凹部1120相嵌合,從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的背面將螺釘622貫穿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形成的通孔,并螺紋鎖緊到固定軸1117上,從而將第一承載臺1111固定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
引導(dǎo)臺1125形成矩形,在其上部形成有矩形承載部1126,重疊承載圖樣紙1017和片體1007;以及引導(dǎo)壁1127,在承載部1126的周邊上形成,引導(dǎo)圖樣紙1017和片體1007的周邊。在該引導(dǎo)臺1125的引導(dǎo)壁1127上嵌合有后述外層框1042的擠壓部件1046,從而將擠壓部件1046壓接于承載部1126。另外,在承載部1126的內(nèi)側(cè)下面形成有沿第一承載臺1111的周壁1116上下滑動的矩形筒部1129。
引導(dǎo)臺1125還具有在所述第一承載臺1111的周壁1116內(nèi)上下移動的導(dǎo)向筒體1132。導(dǎo)向筒體1132具有可自由滑動地插設(shè)所述第一承載臺1111的固定軸1117的導(dǎo)孔1130。導(dǎo)向筒體1132的下端和矩形筒部1129的下端通過連接片1133連接為一體。該連接片1133插入到在第一承載臺1111的周壁1116上沿上下方向凹陷形成的長槽1135中。
所述第一承載臺1111的上壁1115和引導(dǎo)臺1125的承載部1126高度大致相同,在上壁1115和承載部1126之間形成有可供外蓋1001的彎折周邊1003插入的間隙1136。引導(dǎo)臺1125利用纏繞在第一承載臺1111的固定軸1117上的彈性部件1113向上方偏置。
第二承模1140包括第二承載臺1141,承載背蓋1011;以及加工臺1155,設(shè)置在第二承載臺1141周邊上,將外蓋1001的周邊1003向背蓋1011的周邊1013側(cè)折彎,以使圖樣紙1017和片體1007的周邊夾持在外蓋1001的周邊1003和背蓋1011的周邊1013之間。該加工臺1155設(shè)置成可自由上下移動,并利用彈性部件1156向上方偏置。第二承載臺1141包括大致矩形的上壁1143,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凹部1142;周壁1145,在上壁1143的周邊下部形成;以及筒形固定軸1146,在上壁1143的下面大致中央位置形成。
第二承載臺1141其周壁1145的下部與設(shè)置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的矩形導(dǎo)向凹部1148相嵌合,其固定軸1146的下端與形成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的凸臺部1149的凹部1150相嵌合,并從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的背面使螺釘652貫穿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形成的通孔,再螺紋鎖緊到固定軸1146上,由此將第二承載臺1141固定在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上。
加工臺1155形成大致矩形形狀,在上部形成有卡合臺階部1157,在該卡合臺階部1157上嵌合有矩形的金屬環(huán)1159。在該金屬環(huán)1159上形成有將外蓋1001的周邊1003向背蓋1011的周邊1013側(cè)折彎的傾斜邊1160,以使圖樣紙1017和片體1007的周邊折入內(nèi)側(cè)并夾持在外蓋1001的周邊1003和背蓋1011的周邊1013之間。另外,也可以不在加工臺1155的上部形成傾斜邊1160。
所述傾斜邊1160包括第一直線傾斜邊1161、第二直線傾斜邊1162、以及連接第一直線傾斜邊1161和第二直線傾斜邊1162的彎曲的角傾斜邊1163。第一直線傾斜邊1161和第二直線傾斜邊1162的傾斜角度大致相同。角傾斜邊1163的傾斜角度比第一直線傾斜邊1161和第二直線傾斜邊1162的傾斜角度大。
在傾斜邊1160的上部形成有可嵌合后述外層框1042的擠壓部件1046的凹部1165。在卡合臺階部1157的下部形成有可沿著第二承載臺1141的周壁1145上下滑動的矩形筒部1166。并且,加工臺1155具有在所述第二承載臺1141的周壁1145內(nèi)上下移動的導(dǎo)向筒體1167。
導(dǎo)向筒體1167具有可自由滑動地插設(shè)所述第二承載臺1141的固定軸1146的導(dǎo)孔1169。導(dǎo)向筒體1167的下端和筒部1166的下端通過連接片1170連接成一體。該連接片1170插入到在第二承載臺1141的周壁1145上沿上下方向凹陷形成的長槽1171中。加工臺1155通過纏繞在第二承載臺1141的固定軸1146上的彈簧(彈性部件)1156向上方偏置。
擠壓模1040包括外層框1042、以及可自由滑動地安裝在外層框1042內(nèi)且比外層框1042淺的內(nèi)層框1051。外層框1042包括矩形且為筒狀的周壁1043、在周壁1043的下端外周邊上形成的擠壓部件1046、以及在周壁1043的上端形成的矩形上壁1047。上壁1047形成有大致圓形的凹部1048,在該凹部1048中安裝有環(huán)形的磁體1049。磁體1049只要可與所述磁體887相吸附即可,由磁鐵、磁性橡膠、強磁體等磁性元件形成。在上壁1047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導(dǎo)孔1044。另外,在周壁1043的前后設(shè)有卡合凸起1059、1059。
內(nèi)層框1051包括矩形的板部1052;矩形的抵接邊1053,在矩形板部1052的下部周邊形成,且抵接于徽章1000的外蓋1001的周邊1003;以及頸部(導(dǎo)向凸起)1054,在矩形板部1052的上部形成,且可由外層框1042的導(dǎo)孔1044引導(dǎo)而自由滑動。在該頸部(導(dǎo)向凸起)1054上通過螺釘1057安裝有同樣可由導(dǎo)孔1044引導(dǎo)而自由滑動的滑動部件1055,在滑動部件1055的上端外周邊上形成有與外層框1042的上壁1047相卡合的卡合凸起1056。因此,內(nèi)層框1051可在卡合凸起1056和矩形板部1052抵接于上壁1047的范圍內(nèi)相對于外層框1042上下滑動,且利用自身重量使卡合凸起1056卡合于上壁1047。這樣,通過在外層框1042內(nèi)安裝內(nèi)層框1051,從而不會發(fā)生僅遺失其中一個,或者內(nèi)層框和外層框組合錯誤等情況。
下面,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801的作用加以說明。把持設(shè)置在滑動臺600的前壁601上的手持件602,從罩體920的第一開口681中拉出第一承模1110,將外蓋1001放置在第一承載臺1111的上壁1115上后,周邊1003進入到上壁1115和承載部1126間的間隙1136內(nèi)。接著,在圖樣紙1017上疊放片體1007后,將圖樣紙1017放置到引導(dǎo)臺1125的承載部1126上。并且,在第一承模1110上承載外層框1042和可自由滑動地安裝在外層框1042內(nèi)的內(nèi)層框1051。
用手把持前壁601的手持件602,推入滑動臺600后,卡扣板672的卡扣凸起675卡合于滑動臺600的第一卡扣凹部676,第一承模1110位于擠壓模1040的大致正下方,第二承模1140從罩體920的第二開口682中突出。當將操作手輪811向一個方向旋轉(zhuǎn)時,擠壓軸830正向旋轉(zhuǎn),利用彈性部件535、536使外螺紋部833螺合于固定部件820的內(nèi)螺紋部825,擠壓軸830向下方移動。因為利用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部583來防止設(shè)置在擠壓軸830下部的嵌合部860穿過開口840D,所以擠壓部件877相對于上下滑動部件841不向下方移動。但是,因為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部583與上下滑動部件541的上面相抵接,所以,通過擠壓軸830向下方移動,且嵌合部860擠壓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部583,由此上下滑動部件841與擠壓軸830一起向下方移動,將擠壓模1040壓下。并且,通過擠壓軸830向下方移動,設(shè)置在上下滑動部件841下面的磁體887與第一承模1110上的外層框1042上的磁體1049相接觸,從而外層框1042吸附在上下滑動部件841上。
外層框1042的擠壓部件1046與引導(dǎo)臺1125的引導(dǎo)壁1127相嵌合并壓接于承載部1126,從而克服彈性部件1113的彈性下壓引導(dǎo)臺1125。內(nèi)層框1051相對于外層框1042為自由狀態(tài),所以不會擠壓第一承模1110。重疊承載于引導(dǎo)臺1125上的片體1007和圖樣紙1017的周邊向下方折彎,并與承載于第一承載臺1111上的外蓋1001的周邊1003相抵接。此時,利用罩體920可防止手侵入到第一承模1110的附近。該擠壓模1040的下壓位置可通過觀察指示板861來進行確認。
當向另一方向旋轉(zhuǎn)操作手輪811時,擠壓軸830逆向旋轉(zhuǎn),并利用外螺紋部833使擠壓軸830向上方移動。與此同時,上下滑動部件841、吸附在上下滑動部件841上的外層框1042、以及安裝在外層框1042內(nèi)的內(nèi)層框1051也向上方移動。在片體1007和圖樣紙1017的周邊向下方折彎并抵接于周邊1003的狀態(tài)下,外蓋1001插設(shè)在外層框1042內(nèi)且上升,從而從第一承模1110中脫離。在嵌合部860與凸臺部823接觸之前,擠壓軸830的外螺紋部833從固定部件820的內(nèi)螺紋部825中脫開,所以擠壓軸830空轉(zhuǎn),擠壓模1040不再向上方移動,嵌合部860不會壓接凸臺部823,因此嵌合部860以及擠壓模1040不會損壞。
在從罩體920的第二開口682中突出的第二承模1140的第二承載臺1141的上壁1143上承載背蓋1011并使其周邊1013朝上時,將周邊1013引導(dǎo)定位于加工臺1155的筒部1166的內(nèi)面,以使安裝別針的安裝部能通過凹部1142得到保護。
在把持后壁603的手持件604,將滑動臺600推入后,卡扣板672的卡扣凸起675卡合于滑動臺600的第二卡扣凹部677,第二承模1140位于擠壓模1040的大致正下方,第一承模1110從罩體920的第一開口923中突出。當?shù)诙心?140位于擠壓模1040的大致正下方時,后卡合壁599b卡合于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軸595的卡合桿598,半環(huán)形卡合部583克服彈簧597的彈性且以軸承部575為中心轉(zhuǎn)動,從而從擠壓部件877的卡合凹部867中脫離。
當將操作手輪811向一個方向轉(zhuǎn)動時,如上所述,擠壓軸830正向旋轉(zhuǎn),即擠壓軸830向下方移動。此時,因為轉(zhuǎn)換部件580的卡合部583從擠壓部件877的卡合凹部867脫離,所以設(shè)置在擠壓軸830下部的嵌合部860穿過開口840D。與此同時,擠壓部件877相對于上下滑動部件841向下方移動,與擠壓模1040的內(nèi)層框1051的頸部(導(dǎo)向凸起)854抵接,從而下壓內(nèi)層框1051。內(nèi)層框1051的抵接邊1053抵接于外蓋1001的上端邊緣,將外蓋1001下壓到外層框1042的下面附近。另外,當擠壓軸830向下移動時,擠壓軸830的凸緣部865抵接于開口840D的周邊,由此上下滑動部件841以及外層框1042也與擠壓軸830一起開始向下方移動。并且,當擠壓軸830向下移動時,外層框1042與加工臺1155相抵接,并克服彈性部件1156的彈力下壓加工臺1155。大致與此同時,利用內(nèi)層框1051使下壓到外層框1042的下面附近的片體1007和圖樣紙1017的周邊向內(nèi)側(cè)折彎且抵接于加工臺1155的傾斜邊1160,接著,外蓋1001的周邊1003也壓接于該傾斜邊1160。
擠壓軸830進一步向下方移動,當移動到加工臺1155的下端抵接于滑動臺600從而不能繼續(xù)下壓加工臺1155時,外蓋1001的周邊1003通過傾斜邊1160進一步向內(nèi)側(cè)折彎,片體1007和圖樣紙1017的周邊通過傾斜邊1160以及第二承載臺1141的周邊折彎到朝向上方的程度。此時,第二承載臺1141上的背蓋1011嵌合于外蓋1001,并將片體1007和圖樣紙1017的邊緣夾持在背蓋1011的周邊1013和外蓋1001的周邊1003之間,由此制成徽章1000。
加工臺1155的傾斜邊1160包括第一直線傾斜邊1161、第二直線傾斜邊1162以及角傾斜邊1163,第一直線傾斜邊1161將外蓋1001的直線部1004A向內(nèi)側(cè)折彎,第二直線傾斜邊1162將外蓋1001的直線部1004B向內(nèi)側(cè)折彎,角傾斜邊1163將外蓋1001的角部1005向內(nèi)側(cè)折彎。此時,因為角傾斜邊1163的傾斜角比第一直線傾斜邊1161和第二直線傾斜邊1162的傾斜角大,所以角部1005比直線部1004A以及直線部1004B更加向內(nèi)側(cè)折彎,從而角部1005壓緊到背蓋1011的角部1015上。外蓋1001的直線部1004A以及直線部1004B折彎到抵接于背蓋1011的直線部1014A以及直線部1014B,或者與背蓋1011的直線部1014A以及直線部1014B之間具有很小的間隙。這樣,將外蓋1001的角部1005折彎至壓緊于背蓋1011的角部1015,由此制成徽章1000。角部1005比直線部1004A和直線部1004B更加彎曲,所以朝向表面板1002的大致中心位置的作用力更大,從而將表面板1002整形成圓頂形,由此成形外蓋1001。
此時,即使進一步操作操作手輪831,對操作手輪831施加規(guī)定值以上的外力以使擠壓軸830向下方移動,但因為設(shè)置在所述操作手輪631內(nèi)的離合器900上的卡扣凸起903從卡扣凹部819中脫離,所以操作手輪831相對于擠壓軸830空轉(zhuǎn),從而不會損壞擠壓模1040以及徽章700。
當向另一方向旋轉(zhuǎn)操作手輪831時,擠壓軸830逆向旋轉(zhuǎn),即擠壓軸830向上方移動。與此同時,上下滑動部件841也向上方移動。第二承模1140仍然承載徽章1000。把持設(shè)置在滑動臺600的后壁603上的手持件604,從罩體920的第二開口682拉出第二承模1140,從而可以很容易地從第二承模1140中取出大致呈矩形的徽章1000。在徽章1000的安裝孔1021中插入所述安裝裝置1020的安裝軸1027,由此制成徽章1000。
所述徽章制造裝置801可以簡單地更換擠壓模1040。當克服彈性部件935的彈性將設(shè)置在罩體920上的操作鈕930按下時,通過支軸931、擠壓軸932、推出桿890克服彈性部件896的彈性下壓拆裝環(huán)880,在拆裝環(huán)880上突片882克服磁體887與磁體849的吸附,從而可以很容易地卸下擠壓模1040。如圖57所示,因為卡合凸起1059、1059與上下滑動部件841的導(dǎo)向壁840E上所形成的凹口885、885相扣合,所以將擠壓模1040定位使其不能轉(zhuǎn)動,從而安裝在上下滑動部件841上。
所述徽章1000形成矩形形狀,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三角形、六角形等具有可抵壓的角部的多角形。
發(fā)明的效果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因為設(shè)有可將第一承模和第二承模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滑動臺上的安裝部件,所以可獲得簡單地拆卸安裝部件、簡單地更換第一承模和第二承模的效果。另外,根據(jù)并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擠壓模可通過磁力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擠壓軸的下端,所以通過施加大于等于該磁力的外力后就可簡單地拆卸擠壓模,且可簡單地更換擠壓模。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可簡單地更換第一承模、第二承模和擠壓模,所以只要預(yù)先準備大小不同的各種制造部件,就可以很容易地制造出大小不同的各種徽章。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不但具有上述效果,而且因為擠壓模包括擠壓模本體、外層框以及內(nèi)層框,且外層框以及內(nèi)層框通過磁力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擠壓模本體上,所以通過大于等于該磁力的外力就可以使外層框和內(nèi)層框從擠壓模本體上脫離,并能通過磁力簡單地安裝大小不同的外層框以及內(nèi)層框,從而具有可改變所要制造的徽章大小的效果。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還設(shè)置有脫離裝置,該脫離裝置可使利用磁力安裝的外層框克服磁力而脫離擠壓模本體,所以可更加簡單地從擠壓模本體上卸下外層框。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的擠壓軸具有與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上的內(nèi)螺紋部相螺合、且可沿軸向移動的外螺紋部,在擠壓軸的下端可自由轉(zhuǎn)動地設(shè)置有擠壓軸,在上部設(shè)置有用作操作裝置的操作手輪,所以,在旋轉(zhuǎn)擠壓軸時,擠壓模下降,相對地第一承?;虻诙心I仙?,由此通過來自擠壓模和第一承模或第二承模兩者的挾持壓力來制造徽章,從而不會發(fā)生以往的擠壓底座的情況,因此可以不必放置到穩(wěn)定的地方,即使在不穩(wěn)定的地方也可進行作業(yè),并且,因為利用外螺紋部來擠壓擠壓模,所以可減小作業(yè)空間。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在擠壓軸向上方移動,且擠壓模抵接于固定部件之前,外螺紋部從固定部件的內(nèi)螺紋部中脫開,擠壓軸形成空轉(zhuǎn),所以可不必擔心擠壓模壓接到固定部件而導(dǎo)致?lián)p壞。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為多角形,包括外蓋和背蓋,外蓋周邊的角部壓接于背蓋周邊的角部,所以作用在外蓋的表面板上的力大致朝向中心側(cè),從而表面板可以整形為圓頂狀。
因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整形為彎曲的圓頂形,所以可使蓋板緊貼到表面板上,從而可以在表面板和蓋板之間不可移動地放置圖樣紙。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徽章制造裝置利用加工臺的角傾斜邊壓接于外蓋周邊的角部來制造徽章,所以施加在外蓋的角部上的力朝向表面板的中心側(cè),因而可以制造將表面板的形狀整形成大致圓頂狀的多角形徽章。
產(chǎn)業(yè)上的可利用性本發(fā)明適用于可簡單地加工、成形作為用別針等固定到衣服、帽子等上的裝飾品而使用的金屬制徽章的徽章制造裝置。
符號說明1 徽章制造裝置 2 底座3 上壁 5 周壁6 導(dǎo)槽 7 底壁9 側(cè)壁 9a 導(dǎo)向凸起10 側(cè)壁 10a 導(dǎo)向凸起11 凸臺 11a 貫穿孔12 凸臺 12a 貫穿孔15 補強部件 15a 孔15b 孔 16 支柱16a 外螺紋部 16b 外螺紋部17 支柱 17a 外螺紋部17b 外螺紋部 18 螺母19 螺母 20 固定部件20a 孔 20b 孔21 螺母 22 螺母23 加厚部 25 內(nèi)螺紋部26 脫離裝置 27 擠壓桿28 操作鈕 29 彈性部件30 擠壓軸 32 操作手輪(操作裝置)33 外螺紋部 34 無螺紋部35 彈性部件 36 彈性部件37 導(dǎo)孔 40 擠壓模(擠壓裝置)
40A 擠壓模本體40B 圓形凸起40C 凹部 40D 開口40E 導(dǎo)向壁41 上下滑動部件42 外層框44 長孔45 收容凹部 46 磁體(連接裝置)50 擠壓部51 內(nèi)層框52 彎曲部53 抵接邊55 收容凹部 56 磁體(連接裝置)57 卡合凹部 60 擠壓部65 凸緣部69 螺釘71 導(dǎo)孔 72 導(dǎo)孔74 凹部 75 軸承部76 螺釘 77 安裝部件78 圓形凸起 79 導(dǎo)向凸起80 轉(zhuǎn)換部件 81 凸臺部82 第一臂部件83 卡合部85 第二臂部件86 卡合槽87 磁體(連接裝置)88 磁體(連接裝置)90 擺動部件 91 凸臺部92 腕部 93 彈簧掛鉤95 卡合軸95a 上部95b 下部 96 彈簧掛鉤97 彈簧 98 卡合桿
99a 前卡合壁 99b 后卡合壁100 滑動臺 101 前壁102 手持件 103 后壁104 手持件 105 底壁106 左壁 106a 卡合邊107 右壁 107a 卡合邊110 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110a 第一承模(第二外蓋承載模)111 第一承載臺 113 彈性部件115 上壁 116 周壁117 固定軸 118 導(dǎo)向凸起119 凸臺部 120 凹部122 螺釘 125 引導(dǎo)臺126 承載部 127 引導(dǎo)壁129 筒部 130 導(dǎo)孔132 導(dǎo)向筒體 133 連接片135 長槽 136 間隙140 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140a 第二承模(第二背蓋承載模)141 第二承載臺 142 凹部143 上壁 145 周壁146 固定軸 148 導(dǎo)向凸起149 凸臺部 150 凹部
152 螺釘 155 加工臺156 彈性部件(彈簧) 157 卡合臺階部159 金屬環(huán) 160 傾斜邊161 凹部 162 筒部163 導(dǎo)向筒體 165 導(dǎo)孔167 連接片 169 長槽170 定位部件 172 卡扣板173 螺釘 175 卡扣凸起176 第一卡扣凹部 177 第二卡扣凹部178 彈性部件 180 罩體181 第一開口 182 第二開口191 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191a 安裝部件(第二安裝部件)192 前端邊緣 193 后端邊緣194 嵌合凹部 195 周壁196 卡合部件(卡合裝置) 197 鎖固片(鎖固裝置)198 彈性部件 200 徽章200a 徽章本體 201 外蓋202 表面板 203 周邊205 背蓋 206 背面板207 安裝孔 208 凹部209 周邊 210 卡扣爪211 圖樣紙 213 片體
220 安裝裝置 221 安裝軸222 基板 223 表面225 卡扣部226 背面229 別針 230 安裝裝置231 安裝軸232 基板233 表面 234 軸承片235 背面 236 支軸237 夾緊板237a 一端238 彈性部件 239 軸承片240 安裝裝置 241 安裝軸242 基板 243 背面245 表面 246 磁性板301 徽章制造裝置 304 通孔305 螺孔 306 收容空間310 操作裝置 311 操作手輪312 上殼體313 下蓋314 上蓋 315 上壁316 連壁 317 側(cè)壁318 導(dǎo)向壁319 卡扣凹部320 固定部件 323 凸臺部325 內(nèi)螺紋部 326 軸承孔327 軸承孔328 凸臺部329 螺釘 330 擠壓軸
331 六角軸333 外螺紋部334 無螺紋部 335 螺孔336 螺釘 340 擠壓模(擠壓裝置)340B 圓形凸起 340C 圓形凹部340D 開口 340E 導(dǎo)向壁340F 導(dǎo)向壁中 340G 引導(dǎo)壁341 上下滑動部件 342 外層框343 周壁 344 導(dǎo)孔346 擠壓部件 347 上壁348 凹部 349 磁體(連接裝置)351 內(nèi)層框352 彎曲部353 抵接邊354 頸部355 滑動部件 356 卡合凸起357 卡合軸357 螺釘360 嵌合部365 凸緣部367 座374 卡合孔377 擠壓部件 378 卡合凹部379 導(dǎo)向凸起 380 拆裝環(huán)381 嵌合片382 突片385 凹口 387 磁體(連接裝置)388 凹部 390 擠壓件391 螺釘 392 凸臺393 導(dǎo)孔 395 頭部
396 彈性部件 400 離合器401 旋轉(zhuǎn)體 402 旋轉(zhuǎn)軸403 卡扣凸起 405 彈性部件406 安裝孔 407 螺釘貫穿孔410 引導(dǎo)凹部 411 開口412 卡合槽 413 卡合凸起420 罩體 421 前半體422 后半體 423 開口425 開口 426 臺階部430 操作鈕 431 支軸432 擠壓軸 433 螺釘435 彈性部件 436 裝飾罩437 卡扣片 440 擠壓模(擠壓裝置)442 外層框 443 外彎曲部444 導(dǎo)孔 445 周壁446 擠壓部 447 上壁448 凹部 451 內(nèi)層框452 彎曲部 453 抵接邊454 頸部 455 滑動部件456 卡合凸起 457 螺釘501 徽章制造裝置 502 底座503 上壁 505 周壁506 導(dǎo)槽 507 底壁
509 側(cè)壁 509a 導(dǎo)向凸起510 側(cè)壁 510a 導(dǎo)向凸起511 凸臺 511a 貫穿孔512 凸臺 512a 貫穿孔515 補強部件 515a 孔515b 孔 516 支柱516a 外螺紋部 516b 外螺紋部517 支柱 517a 外螺紋部517b 外螺紋部 518 螺母519 螺母 520 固定部件520a 孔 520b 孔521 螺母 522 螺母523 加厚部 525 內(nèi)螺紋部526 脫離裝置 527 擠壓桿528 操作鈕 529 彈性部件530 擠壓軸 532 操作手輪(操作裝置)533 外螺紋部 534 無螺紋部535 彈性部件 536 彈性部件537 導(dǎo)孔 540 擠壓模(擠壓裝置)540A 擠壓模本體 540B 圓形凸起540C 凹部 540D 開口540E 導(dǎo)向壁 541 上下滑動部件542 外層框 542a 外層框
544 長孔 545 收容凹部546 磁體(連接裝置) 550 擠壓部551 內(nèi)層框 551a 內(nèi)層框552 彎曲部 553 抵接邊555 收容凹部 556 磁體(連接裝置)557 卡合凹部 560 擠壓部565 凸緣部 569 螺釘571 導(dǎo)孔 572 導(dǎo)孔574 凹部 575 軸承部576 螺釘 577 安裝部件578 圓形凸起 579 導(dǎo)向凸起580 轉(zhuǎn)換部件 581 凸臺部582 第一臂部件 583 卡合部585 第二臂部件 586 卡合槽587 磁體(連接裝置) 588 磁體(連接裝置)590 擺動部件 591 凸臺部592 腕部 593 彈簧掛鉤595 卡合軸 595a 上部595b 下部 596 彈簧掛鉤597 彈簧 598 卡合桿599a 前卡合壁 599b 后卡合壁600 滑動臺 601 前壁602 手持件 603 后壁
604 手持件 605 底壁606 左壁 606a 卡合邊607 右壁 607a 卡合邊610 第一承模(第一外蓋承載模)610a 第一承模(第二外蓋承載模)611 第一承載臺 613 彈性部件615 上壁 616 周壁617 固定軸 618 導(dǎo)向凸起619 凸臺部 620 凹部622 螺釘 625 引導(dǎo)臺626 承載部 627 引導(dǎo)壁629 筒部 630 導(dǎo)孔632 導(dǎo)向筒體 633 連接片635 長槽 636 間隙640 第二承模(第一背蓋承載模)640a 第二承模(第二背蓋承載模)641 第二承載臺 642 凹部643 上壁 645 周壁646 固定軸 648 導(dǎo)向凸起649 凸臺部 650 凹部652 螺釘 655 加工臺656 彈性部件(彈簧) 657 卡合臺階部659 金屬環(huán) 660 傾斜邊
661 凹部 662 筒部663 導(dǎo)向筒體 665 導(dǎo)孔667 連接片 669 長槽670 定位部件 672 卡扣板673 螺釘 675 卡扣凸起676 第一卡扣凹部 677 第二卡扣凹部678 彈性部件 680 罩體681 第一開口 682 第二開口691 安裝部件(第一安裝部件)691a 安裝部件(第二安裝部件)692 前端邊緣 693 后端邊緣694 嵌合凹部 695 周壁696 卡合部件(卡合裝置)697 鎖固片(鎖固裝置)698 彈性部件 700 徽章700a 徽章本體 701 外蓋702 表面板 703 周邊705 背蓋 706 背面板707 安裝孔 708 凹部709 周邊 710 卡扣爪711 圖樣紙 713 片體720 安裝裝置 721 安裝軸722 基板 723 表面
725 卡扣部 726 背面729 別針730 安裝裝置731 安裝軸 732 基板733 表面734 軸承片735 背面736 支軸737 夾緊板 737a 一端738 彈性部件739 軸承片740 安裝裝置741 安裝軸742 基板743 背面745 表面746 磁性板801 徽章制造裝置804 通孔805 螺孔806 收容空間810 操作裝置811 操作手輪812 上殼體 813 下蓋814 上蓋815 上壁816 連壁817 側(cè)壁818 導(dǎo)向壁 819 卡扣凹部820 固定部件823 凸臺部825 內(nèi)螺紋部826 軸承孔827 軸承孔 828 凸臺部829 螺釘830 擠壓軸831 六角軸 833 外螺紋部834 無螺紋部835 螺孔
836 螺釘 840 擠壓模(擠壓裝置)840B 圓形凸起 840C 圓形凹部840D 開口 840E 導(dǎo)向壁840F 導(dǎo)向壁 840G 引導(dǎo)壁841 上下滑動部件 842 外層框843 周壁 844 導(dǎo)孔846 擠壓部件 847 上壁848 凹部 849 磁體(連接裝置)851 內(nèi)層框 852 彎曲部853 抵接邊 854 頸部(導(dǎo)向凸起)855 滑動部件 856 卡合凸起857 卡合軸 857 螺釘860 嵌合部 865 凸緣部867 座 874 卡合孔877 擠壓部件 878 卡合凹部879 導(dǎo)向凸起 880 拆裝環(huán)881 嵌合片 882 突片885 凹口 887 磁體(連接裝置)888 凹部 890 擠壓桿891 螺釘 892 凸臺893 導(dǎo)孔 895 頭部896 彈性部件 900 離合器910 旋轉(zhuǎn)體 902 轉(zhuǎn)軸
903 卡扣凸起 905 彈性部件906 安裝孔907 螺釘通孔910 引導(dǎo)凹部 911 開口912 卡合槽913 卡合凸起920 罩體 921 前半體922 后半體923 開口925 開口 926 臺階部930 操作鈕931 支軸932 擠壓軸933 螺釘935 彈性部件 936 裝飾罩937 卡扣片940 擠壓模(擠壓裝置)942 外層框943 外彎曲部944 導(dǎo)孔 945 周壁946 擠壓部947 上壁948 凹部 951 內(nèi)層框952 彎曲部953 抵接邊954 頸部(導(dǎo)向凸起)955 滑動部件956 卡合凸起 957 螺釘1000 徽章 1001 外蓋1002 表面板1003 周邊1004A 直線部1004B 直線部1005 角部 1007 片體1011 背蓋 1012 背面板
1013 周邊 1014A 直線部1014B 直線部1015 角部1017 圖樣紙1020 安裝裝置1021 安裝孔1022 凹部1023 卡扣邊1025 基板1026 背面 1027 安裝軸1028 表面 1040 擠壓模(擠壓裝置)1042 外層框1043 周壁1044 導(dǎo)孔 1046 擠壓部件1047 上壁 1048 凹部1049 磁體(連接裝置)1051 內(nèi)層框1052 矩形板部 1053 抵接邊1054 頸部(導(dǎo)向凸起)1055 滑動部件1056 卡合凸起 1057 螺釘1059 卡合凸起 1110 第一承模1111 第一承載臺1113 彈性部件1115 上壁 1116 周壁1117 固定軸1118 導(dǎo)向凸起1119 凸臺部1120 凹部1125 引導(dǎo)臺1126 承載部1127 引導(dǎo)壁1129 矩形筒部1130 導(dǎo)孔 1132 導(dǎo)向筒體1133 連接片1135 長槽
1136 間隙 1140 第二承模(承模)1141 第二承載臺 1142 凹部1143 上壁 1145 周壁1146 固定軸 1148 導(dǎo)向凹部1149 凸臺部 1150 凹部1155 加工臺 1156 彈性部件1157 卡合臺階部 1159 金屬環(huán)1160 傾斜邊 1161 第一直線傾斜邊1162 第二直線傾斜邊 1163 角傾斜邊1165 凹部 1166 筒部1167 導(dǎo)向筒體 1169 導(dǎo)孔1170 連接片 1171 長槽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具有外蓋和背蓋的徽章,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可承載所述外蓋的第一承模;可承載所述背蓋的第二承模;安裝部件,設(shè)有所述第一承模和所述第二承模;擠壓模,分別獨立地卡合于所述第一承模和所述第二承模以制造所述徽章;以及擠壓軸,使所述擠壓模移動以卡合于所述第一承?;蛩龅诙心#黄渲?,所述安裝部件通過拆裝裝置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滑動臺上,該滑動臺可往復(fù)移動地安裝在所述底座的上面。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徽章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拆裝裝置包括卡合裝置,卡合所述安裝部件的一側(cè);以及鎖固裝置,鎖固所述安裝部件的另一側(cè)。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徽章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模和所述第二承模設(shè)置在安裝部件上,并配置在所述滑動臺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徽章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擠壓??勺杂刹鹧b地安裝在所述擠壓軸的下端。
5.一種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具有外蓋及背蓋的徽章,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承模,設(shè)置在所述底座上;擠壓模,與所述承??ê弦灾圃焖龌照?;以及擠壓軸,使所述擠壓模移動以與所述承模相卡合;其中,所述擠壓模通過磁力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所述擠壓軸的下端。
6.一種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具有外蓋和背蓋的徽章,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滑動臺,可往復(fù)移動地設(shè)置在底座的上面;第一承模和第二承模,配置在所述滑動臺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擠壓模,分別與所述第一承模和所述第二承模接合以制造徽章;以及擠壓軸,使所述擠壓模移動以與所述第一承?;蛩龅诙心=雍?;其中,所述擠壓模通過磁力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所述擠壓軸的下端。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或6所述的徽章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還設(shè)置有脫離裝置,用于使通過磁力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所述擠壓軸下端的所述擠壓模從所述擠壓軸的下端脫離。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徽章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擠壓模包括外層框,與所述第一承模接合;以及內(nèi)層框,與所述第二承模接合;其中,外層框在其上部形成有導(dǎo)孔;內(nèi)層框在其上部形成有導(dǎo)向凸起,該導(dǎo)向凸起由外層框的導(dǎo)孔來引導(dǎo),從而內(nèi)層框可自由上下移動地設(shè)置在外層框內(nèi)。
9.一種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具有外蓋及背蓋的徽章,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承模,配置在底座的上面;擠壓模,與所述承模相接合以制造所述徽章;以及擠壓軸,使所述擠壓模移動以與所述承模相接合;其中,所述擠壓軸具有外螺紋部,該外螺紋部與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上的內(nèi)螺紋部相螺合且可沿軸向移動,所述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上方;在擠壓軸向上方移動且擠壓模抵接于固定部件之前,該外螺紋部從固定部件的內(nèi)螺紋部中脫開,從而擠壓軸空轉(zhuǎn)。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徽章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擠壓軸包括所述外螺紋部;以及未形成外螺紋的無螺紋部,在擠壓軸向上方移動且擠壓模抵接于固定部件之前,使該外螺紋部從固定部件的內(nèi)螺紋部脫開,從而使擠壓軸空轉(zhuǎn)。
11.一種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具有外蓋及背蓋的徽章,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承模,配置在底座的上面;固定部件,固定在底座的上方;擠壓軸,具有與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上的內(nèi)螺紋部螺合且可沿軸向移動的外螺紋部;擠壓模,設(shè)置在擠壓軸的下端,與所述承??ê弦灾圃旎照拢灰约安僮餮b置,用于使擠壓軸沿軸向移動;其中,在操作裝置和擠壓軸之間設(shè)置有將施加在操作裝置上的操作力傳遞給擠壓軸的離合器;當在所述操作裝置上施加大于等于規(guī)定值的操作力時,該離合器使所述操作裝置相對于所述擠壓軸空轉(zhuǎn)。
1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徽章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離合器包括通過彈性部件而偏壓的卡扣凸起;以及可解除地卡扣該卡扣凸起的卡扣凹部;其中,卡扣凸起或卡扣凹部中的一個設(shè)置在操作裝置上;卡扣凸起或卡扣凹部中的另一個設(shè)置在擠壓軸上所安裝的旋轉(zhuǎn)體上;該旋轉(zhuǎn)體連接于所述操作裝置,使所述卡扣凸起和所述卡扣凹部相卡合。
1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徽章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以下徽章,將用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形成的片體承載于所述外蓋的表面板上,且在該片體和所述外蓋的表面板之間放置印刷有文字、圖案、花紋或者這些的綜合表示內(nèi)容的圖樣紙。
14.一種徽章制造裝置,通過嵌合第一背蓋和第一外蓋來制造徽章,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滑動臺,可自由滑動地設(shè)置在底座上;第一安裝部件,將適合于承載所述第一外蓋的第一外蓋承模和適合于承載所述第一背蓋的第一背蓋承模連接成一體;以及安裝裝置,用于將所述第一安裝部件可拆裝地安裝到所述滑動臺上;其中,通過利用所述安裝裝置將所述第一安裝部件安裝到所述滑動臺上,從而使所述第一外蓋承模及所述第一背蓋承模與所述滑動臺一起滑動,并其使其交替地移動到徽章制造位置上,由此可制造所述徽章。
1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4所述的徽章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通過與所述第一外蓋承模及第一背蓋承模相卡合從而可制造所述徽章的擠壓裝置,所述徽章制造位置為該擠壓裝置的大致正下方位置。
1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徽章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部件可以與第二安裝部件進行交換,該第二安裝部件用于將適合于承載與所述第一外蓋不同的第二外蓋的第二外蓋承模、以及適合于承載與所述第一背蓋不同的第二背蓋的第二背蓋承模連接成一體。
17.一種徽章,是具有外蓋和背蓋的多角形徽章,其特征在于外蓋具有多角形表面板和從該表面板向下方延伸的周邊,周邊具有直線部和連接直線部的彎曲的角部;背蓋具有多角形背面板和從該背面板向上方延伸的周邊,該周邊具有直線部和連接直線部的彎曲的角部;外蓋安裝在背蓋中,并使外蓋的周邊的角部壓緊到背蓋的周邊的角部上。
18.一種徽章,是具有外蓋、背蓋和片體的多角形徽章,其特征在于外蓋具有多角形表面板和從該表面板向下方延伸的周邊,該周邊具有直線部和連接直線部的彎曲的角部;片體承載于外蓋的表面板上;背蓋具有多角形背面板和從該背面板向上方延伸的周邊,該周邊具有直線部和連接直線部的彎曲的角部;外蓋安裝在背蓋中,并使外蓋的周邊的角部壓緊于背蓋的周邊的角部,所述片體的周邊夾持在外蓋的周邊和背蓋的周邊之間。
1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8所述的徽章,其特征在于片體由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形成,在該片體和所述外蓋的表面板之間放置印刷有文字、圖案、花紋或者這些的綜合表示內(nèi)容的圖樣紙。
20.一種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權(quán)利要求17、18或19所述的徽章,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承模,設(shè)置在所述底座上;以及擠壓模,與所述承模接合以制造所述徽章;其中,承模包括承載所述背蓋的承載臺、以及設(shè)置在承載臺的周圍且將外蓋的周邊向背蓋的周邊側(cè)折彎的加工臺;加工臺具有將外蓋的周邊的直線部折彎的直線傾斜邊、以及將外蓋的周邊的角部折彎的角傾斜邊,利用角傾斜邊使外蓋的周邊的角部壓緊到背蓋的周邊的角部上。
21.一種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權(quán)利要求17、18或19所述的徽章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設(shè)置在底座上的第一承模及第二承模;以及擠壓模,分別與所述第一承模及所述第二承模接合以制造所述徽章;其中,第一承模具有承載所述外蓋的第一承載臺;第二承模具有承載所述背蓋的第二承載臺、以及設(shè)置在第二承載臺的周圍且使外蓋的周邊向背蓋的周邊側(cè)折彎的加工臺;加工臺具有將外蓋的周邊的直線部折彎的直線傾斜邊、以及將外蓋的周邊的角部折彎的角傾斜邊,并通過角傾斜邊使外蓋的周邊的角部壓緊于背蓋的周邊的角部。
22.一種徽章制造裝置中的擠壓模的安裝方法,該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具有外蓋和背蓋的徽章,其特征在于所述徽章制造裝置包括底座;滑動臺,可往復(fù)移動地設(shè)置在底座的上面;適合于承載所述外蓋的第一承模及適合于承載所述背蓋的第二承模,其分別配置在所述滑動臺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擠壓模,分別與所述第一承模和所述第二承模獨立地接合以制造徽章;擠壓軸,位于所述滑動臺的上方,且在下端設(shè)置有與所述擠壓模連接的連接裝置,所述擠壓軸通過在軸向上往復(fù)移動可使所述下端靠近或離開所述滑動臺;操作裝置,使所述擠壓軸在軸向上往復(fù)移動;以及罩體,防止靠近所述擠壓軸的大致正下方;所述徽章制造裝置中的擠壓模的安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所述擠壓模承載到所述承模中的任一個上的步驟;通過滑動所述滑動臺,使所述擠壓模及承載有所述擠壓模的承模向所述擠壓軸的大致正下方移動的步驟;以及通過操作所述操作裝置使所述擠壓軸的下端靠近所述滑動臺,從而利用所述連接裝置將所述擠壓模連接到所述擠壓軸下端的步驟。
23.一種徽章制造裝置中的擠壓模的安裝方法,該徽章制造裝置用于制造具有外蓋和背蓋的徽章,其特征在于所述徽章制造裝置包括底座;滑動臺,可往復(fù)移動地設(shè)置在底座的上面;適合于承載所述外蓋的第一承模及適合于承載所述背蓋的第二承模,分別配置在所述滑動臺的往復(fù)方向的兩側(cè);擠壓模,分別獨立地與所述第一承模和所述第二承模接合以制造徽章;擠壓軸,位于所述滑動臺的上方,在下端設(shè)置有與所述擠壓模連接的連接裝置,該擠壓軸通過在軸向上往復(fù)移動可使所述下端靠近或離開所述滑動臺;操作裝置,使所述擠壓軸在軸向上往復(fù)移動;以及罩體,防止向所述擠壓軸的大致正下方靠近;所述徽章制造裝置中的擠壓模的安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第一承模上承載所述外蓋的步驟;將所述擠壓模安裝到承載有所述外蓋的所述第一承模上的步驟;通過滑動所述滑動臺,使所述擠壓模及承載有所述擠壓模的所述第一承模向所述擠壓軸的大致正下方移動的步驟;以及通過操作所述操作裝置使所述擠壓軸的下端靠近所述滑動臺,從而利用所述連接裝置將所述擠壓模連接到所述擠壓軸下端的步驟。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可簡單地更換第一、第二承模及擠壓模且可制造各種尺寸的徽章的徽章制造裝置,以及表面板彎曲成圓頂狀且形狀整齊的多角形徽章及其制造裝置。徽章制造裝置(1)包括設(shè)置在底座(2)上面的滑動臺(100),設(shè)置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于滑動臺(100)上的安裝部件(191)上的第一和第二承模(110)、(140),通過支柱(16)、(17)固定在底座(2)上部的固定部件(20),設(shè)置在固定部件(20)上且可上下移動的擠壓軸(30),通過磁力自由拆裝地安裝在擠壓軸(30)下端且與第一和第二承模(110)、(140)接合以制造徽章(200)的擠壓模(40),以及操作擠壓軸(30)的操作裝置(32)。
文檔編號A44C3/00GK1750772SQ20048000426
公開日2006年3月22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1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3年2月14日
發(fā)明者三宅須香子, 金子健兒, 小島香織, 桃井由貴枝, 風見敬一, 菊地憲悅, 田村光雄, 小川巖吉 申請人:株式會社萬代, 菊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