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茶葉加工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六堡茶做形方法。
背景技術:
六堡茶為黑茶的一種,主要產自廣西的梧州地區(qū),屬于堿性食品。傳統(tǒng)的六堡茶加工工藝是將經過初制的六堡茶毛茶渥堆發(fā)酵、汽蒸、壓制后,將六堡茶茶葉長時間放置于陳化窖內陳化,一般陳化時間為6~10年,才能得到的品質較好的六堡茶。
六堡茶在發(fā)酵前要進行做形,在傳統(tǒng)工藝中,做形是通過工人雙手推揉來實現。
對于工業(yè)化的批量生產來說,通過人工做形效率太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六堡茶做形方法,其做形效果好,加工效率高。
本發(fā)明的具體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六堡茶做形方法,將殺青后的茶葉加入到做形設備中進行做形;做形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的做形溫度為100-110℃,做形時間為3-4min;第二階段的做形溫度為70-80℃,做形時間為4-6min。
在上述的六堡茶做形方法中,所述的做形設備包括筒體,所述的筒體內設有可沿筒體上下移動且與筒體內徑相適應的下揉板,所述的筒體的上方設有可延伸到筒體內部且可沿筒體上下移動的上揉板,所述的上揉板的下表面設有多個半橢圓形的第一揉球,所述的下揉板的上表面設有多個半球形的第二揉球,所述的第一揉球的長徑與上揉板重合,所述的第一揉球的長徑為4-8cm,所述的第一揉球的短徑為長徑的1/2;所述的第二揉球的直徑為3-5cm;所述的下揉板上連接有用于驅動下揉板上下來回運動的第一驅動機構,所述的上揉板上連接有用于驅動上揉板轉動的第二驅動機構;所述的第一揉球內設有可變溫的加熱絲;
下揉板和上揉板之間的間距最小時為2-3cm,當下揉板移動到和上揉板最小間距時,停止15-20s;每上下移動一個周期為30-35s;上揉板的轉動速度為10-15r/min。
在上述的六堡茶做形方法中,所述的下揉板的直徑與上揉板的直徑相等,所述的上揉板的直徑為20-30cn;每三個第一揉球首位連接形成一個揉搓環(huán),上揉板上設有4個揉搓環(huán),所述的第二揉球均勻分布在所述的上揉板的下表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fā)明的方法結合做形設備可以達到良好的做形效果,階段性的控溫做形可以保持六堡茶較好的外部形態(tài),特別是將第一揉球設置為揉搓環(huán),模擬手部肌肉,可以更好的提高做形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做形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做形設備的結上揉板的仰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做形設備的結下揉板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任何限制。
實施例1
如圖1至3所示,一種六堡茶做形方法,將殺青后的茶葉加入到做形設備中進行做形;做形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的做形溫度為100-110℃,做形時間為3-4min;第二階段的做形溫度為70-80℃,做形時間為4-6min;所述的做形設備包括筒體1,所述的筒體1內設有可沿筒體1上下移動且與筒體1內徑相適應的下揉板2,所述的筒體1的上方設有可延伸到筒體1內部且可沿筒體1上下移動的上揉板3,所述的上揉板3的下表面設有多個半橢圓形的第一揉球4,所述的下揉板2的上表面設有多個半球形的第二揉球5,所述的第一揉球4的長徑與上揉板3重合,所述的第一揉球4的長徑為4-8cm,所述的第一揉球4的短徑為長徑的1/2;所述的第二揉球5的直徑為3-5cm;所述的下揉板2上連接有用于驅動下揉板2上下移動的第一驅動機構,所述的上揉板3上連接有用于驅動上揉板3轉動的第二驅動機構;所述的下揉板2的直徑與上揉板3的直徑相等,所述的上揉板3的直徑為20-30cn;每三個第一揉球4首位連接形成一個揉搓環(huán)6,上揉板3上設有4個揉搓環(huán)6,所述的第二揉球5均勻分布在所述的上揉板3的下表面,所述的第一揉球4內設有可變溫的加熱絲,在第一階段,加熱絲使第一揉球的溫度為100-110℃,第二階段加熱絲使第一揉球的溫度為70-80℃。下揉板和上揉板之間的間距最小時為2-3cm,當下揉板移動到和上揉板最小間距時,停止15-20s;每上下移動一個周期為30-35s;上揉板的轉動速度為10-15r/min。
在使用過程中,通過第一驅動機構驅動下揉板2上下來回移動,通過第二驅動機構驅動上揉板3轉動,上揉板3和下揉板2最近距離時其相互間距預留2-3cm,以防將茶葉過度揉搓,具體間距要根據茶葉的量來調整。通過上述設置,達到良好的做形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范圍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