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茶葉制作方法,具體為一種大葉子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雷山綠茶采摘春季細嫩的一芽二葉原料,采用機滾炒機炒干的方式,生產的綠茶傳統(tǒng)粟香型,受到顧客喜愛。但是進入夏季以后,茶葉生長快速,傳統(tǒng)的采摘和加工存在以下缺點難以克服:
一是茶葉采摘下樹率低,很多原料采摘不快老在樹枝上;
二是茶葉加工品質下降,茶色枯黃,口感上苦澀味重,茶葉纖維素高,難以炒成卷曲的條形;
三是傳統(tǒng)制作綠茶的銷售價格低,周期短。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葉子茶的制作方法及其制作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xiàn):一種大葉子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工藝步驟:
(1)原葉采摘:在谷雨季節(jié)到立秋時間段內采摘龍井或福鼎大白二種品種的茶葉,采摘的茶葉要求一芽三葉,有梗有嫩度,長度約4-6厘米,且采摘勻速,并在天氣晴進行采摘,雨霧天氣不采摘;
(2)萎凋:將步驟(1)中采摘的鮮葉,均勻的在萎凋架上薄薄的鋪開一層,萎凋約2—10個小時,具體時間根據(jù)鮮葉的水份度來決定,鮮葉進行萎凋處理約失水20%左右;
(3)日曬:將步驟(2)中處理的茶葉,選擇上午9—10點或者下午5點左右的陽光,進行輕微的曬25分鐘左右;在正午時進行日曬處理時,應使用遮陽網,進行防曬處理,防止茶葉曬傷,且中間翻動一次;
(4)搖青:將步驟(3)中日曬處理后的茶葉,放入竹制搖青機或者竹篩內搖動,使茶葉邊緣細胞破碎,并將茶青放入室內靜置20-30分鐘,讓茶葉輕微發(fā)酵,且整個過程中室內溫度保持在23-28攝氏度;
(5)手工殺青:將步驟(4)處理的茶葉放入電炒鍋內,進行手工殺青處理,電炒鍋溫度保持在210-230攝氏度,每次投葉量為0.4-0.5kg;
(6)手工揉捻:將步驟(5)殺青處理的茶葉,進行簡單冷卻,并用手進行揉捻,揉捻的力度由輕到重逐步增大,使葉片逐步軟化,葉細胞全部破壞,并揉出茶汁;
(7)復炒悶黃:將步驟(6)將揉捻好的茶葉放入電炒鍋內,進行復炒,然后趁熱悶黃,其中電炒鍋溫度保持在160-200攝氏度之間;
(8)手工捆綁:采用棕樹的葉子撕成細線,烘到半干,將步驟(7)中處理的茶葉進行捆綁定型;
(9)烘干:將步驟(8)捆綁的茶葉,放入烘干機內進行初烘干處理,烘干溫度為110攝氏度,并進行冷卻;在將烘干機溫度調節(jié)至90攝氏度進行復烘直至茶葉足干,再將烘干機溫度調節(jié)至100攝氏度進行提香和定型處理,使茶葉的水分控制在4%-5%,并呈現(xiàn)出熟茶果香和蘭花香的香味。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該發(fā)明一種大葉子茶的制作方法,(1)春末至秋初的季節(jié),采摘一芽三葉的大原料制作茶產品,易采摘,產量高,提高了茶葉的下樹率,給廣大茶農帶來了積極可觀的經濟效益。采摘此原料,畝產量增加鮮葉100斤左右,每畝增收300元以上。
(2)此茶采用全手工制作,味道具有獨創(chuàng)性。在市場需求量大的情況下,可采用機械搖青、機械殺青、機械揉捻,機械理條,再加上人工輔助整理捆綁定型,再有機械烘干提香,可達到批量生產的要求。
(3)雷山大葉子茶的制作方法,采用反復多次提香,茶葉達到足干,并采用半發(fā)酵技術,茶葉的香氣穩(wěn)定,干茶外形獨特,色澤灰褐,茶葉無須放在保鮮室里保存,可在自然常溫下三年左右,茶葉越陳越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的說明,但是下文中的具體實施方式不應當做被理解為對本體發(fā)明的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在本發(fā)明基礎上顯而易見地作出的各種改變和變化,應該均在發(fā)明的范圍之內。
一種大葉子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工藝步驟:
(1)原葉采摘:在谷雨季節(jié)到立秋時間段內采摘龍井或福鼎大白二種品種的茶葉,采摘的茶葉要求一芽三葉,有梗有嫩度,長度約4-6厘米,且采摘勻速,并在天氣晴進行采摘,雨霧天氣不采摘;
(2)萎凋:將步驟(1)中采摘的鮮葉,均勻的在萎凋架上薄薄的鋪開一層,萎凋約2—10個小時,具體時間根據(jù)鮮葉的水份度來決定,鮮葉進行萎凋處理約失水20%左右;
(3)日曬:將步驟(2)中處理的茶葉,選擇上午9—10點或者下午5點左右的陽光,進行輕微的曬25分鐘左右;在正午時進行日曬處理時,應使用遮陽網,進行防曬處理,防止茶葉曬傷,且中間翻動一次;
(4)搖青:將步驟(3)中日曬處理后的茶葉,放入竹制搖青機或者竹篩內搖動,使茶葉邊緣細胞破碎,并將茶青放入室內靜置20-30分鐘,讓茶葉輕微發(fā)酵,且整個過程中室內溫度保持在23-28攝氏度;
(5)手工殺青:將步驟(4)處理的茶葉放入電炒鍋內,進行手工殺青處理,電炒鍋溫度保持在210-230攝氏度,每次投葉量為0.4-0.5kg;
(6)手工揉捻:將步驟(5)殺青處理的茶葉,進行簡單冷卻,并用手進行揉捻,揉捻的力度由輕到重逐步增大,使葉片逐步軟化,葉細胞全部破壞,并揉出茶汁;
(7)復炒悶黃:將步驟(6)將揉捻好的茶葉放入電炒鍋內,進行復炒,然后趁熱悶黃,其中電炒鍋溫度保持在160-200攝氏度之間;
(8)手工捆綁:采用棕樹的葉子撕成細線,烘到半干,將步驟(7)中處理的茶葉進行捆綁定型;
(9)烘干:將步驟(8)捆綁的茶葉,放入烘干機內進行初烘干處理,烘干溫度為110攝氏度,并進行冷卻;在將烘干機溫度調節(jié)至90攝氏度進行復烘直至茶葉足干,再將烘干機溫度調節(jié)至100攝氏度進行提香和定型處理,使茶葉的水分控制在4%-5%,并呈現(xiàn)出熟茶果香和蘭花香的香味。
實施例
在2015年試驗生產的基礎上,2016年在烏龍茶生產加工輕微發(fā)酵技術和黃茶悶黃技術的啟發(fā)下,在雷山縣境內,采摘當?shù)氐南牟枰谎咳~的成熟茶青原料,成功的研制出一款具有烏龍茶香的馥郁花香,又兼具綠茶清純甘鮮口感的雷山雷山大葉子茶,深受喜愛。
此茶采摘的原料為具有嫩度的一芽三葉,長度為5厘米左右,制作形成的優(yōu)點:一是茶葉下樹率高,提高產量,降低原料成本;二是制成茶產品口感獨特,在香氣上具有了大葉茶特有的清茶和花香,在茶葉是有綠茶的清純甘鮮,又耐于沖泡,7泡有余香;三是在造型上具有美觀大方、自然的大葉子茶的特點,讓人眼前一亮。
以上描述僅為本申請的較佳實施例以及對所運用技術原理的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申請中所涉及的發(fā)明范圍,并不限于上述技術特征的特定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案,同時也應涵蓋在不脫離所述發(fā)明構思的情況下,由上述技術特征或其等同特征進行任意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術方案。例如上述特征與本申請中公開的(但不限于)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特征進行互相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