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發(fā)酵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茶葉發(fā)酵機,包括上料裝置、發(fā)酵筒及出料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通道豎向設置,出料通道內設有多個吹風孔及多根直桿,所述吹風孔設置在出料通道的壁面上,通過管路與氣源連接,直桿一端固定在出料通道的內壁上,另一端在出料通道中懸空,且所述多根直桿在出料通道自上至下呈螺旋式排列。本實用新型的茶葉發(fā)酵機對出料后的茶葉作進一步的吹散和打散處理,充分保障了茶葉濕度均勻,有利于提高其發(fā)酵的品質。
【專利說明】茶葉發(fā)酵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茶葉加工【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茶葉發(fā)酵機構。
【背景技術】
[0002]發(fā)酵是茶葉由綠葉變紅的主要過程,是形成紅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到茶葉的質量和品質。發(fā)酵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和化學變化過程,其實質是進一步促進多酚類在原催化作用下起氧化聚合作用,其它化學成分也相應發(fā)生深刻變化,形成紅茶的特有的色、香、味。在發(fā)酵過程中,由于酶的催化用,氧化成茶黃素和茶紅素。
[0003]傳統(tǒng)工藝中,半發(fā)酵、全發(fā)酵茶葉生產,是通過特殊工藝(搖青)后,放入裝配有空調機的專用制青發(fā)酵房,設置一定的溫度,讓茶葉在發(fā)酵房內自行發(fā)酵。但由于茶葉產區(qū)分布寬廣,地理位置、氣候溫差等各種自然條件差異大,茶葉中所含的水分和化學成分也不相同。僅通過空調機以及加熱裝置來調節(jié)發(fā)酵房的溫度,難以保證茶葉的發(fā)酵質量,容易出現茶葉沒有發(fā)酵好的情況。且在保障溫度條件的同時,空調機會抽走水分,導致茶葉出現嚴重脫水,或者茶葉已經達到發(fā)酵標準,茶葉中水分過多等情況?,F有的發(fā)酵裝置,不能有效的進行茶葉水分含量的調控,發(fā)酵房內的溫度也不易掌握,而且發(fā)酵房內長期封閉保溫,空氣混濁,出現異味,也會造成發(fā)酵房內缺氧,影響發(fā)酵效果。
[0004]因此新型的茶葉發(fā)酵機逐漸涌現,可在發(fā)酵過程中進行控溫的同時,對茶葉補充水份,以克服傳統(tǒng)工藝的缺陷。但現有茶葉發(fā)酵機的改進主要集中于發(fā)酵筒,而忽略了進料及出料的階段。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發(fā)酵機出/入料裝置進行改進,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進一步提高茶葉發(fā)酵品質的茶葉發(fā)酵機。
[0006]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0007]—種茶葉發(fā)酵機,包括上料裝置、發(fā)酵筒及出料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通道豎向設置,出料通道內設有多個吹風孔及多根直桿,所述吹風孔設置在出料通道的壁面上,通過管路與氣源連接,直桿一端固定在出料通道的內壁上,另一端在出料通道中懸空,且所述多根直桿在出料通道內自上至下呈螺旋式排列。
[0008]作為上述方案進一步的技術改進:
[0009]銜接發(fā)酵筒出料口與出料通道的過渡通道內設有攪拌器,用于打散出料,打散后的出料在出料通道內掉落的過程中,充入的氣流會將茶葉進一步吹散,充分保障了茶葉濕度的均勻分布。
[0010]所述攪拌器包括一轉軸及分布在轉軸上的若干直桿或板條,所述轉軸一端與旋轉電機連接。
[0011]作為優(yōu)選,出料通道內的充入的氣體可采用氮氣,不會將茶葉氧化,安全可靠,易于實現。故所述氣源設為氮氣存儲、輸送或發(fā)生設備,且為保證吹散效果,可選擇高壓氣源,或在氣流管路中設置增加設備。
[0012]進一步的,每個吹風孔對應一個直桿,直桿水平設置,與對應的吹風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出料通道為圓柱形。
[0013]所述上料裝置包括上料斗與螺旋傳送帶,所述發(fā)酵筒包括滾筒與滾筒安裝支架,上料裝置的出料口與滾筒的進料口連接。
[0014]所述滾筒的中軸線處安裝有轉軸,該轉軸的一端與驅動電機相連,一端安裝在支架上,且該轉軸上固定有用于打散茶葉的條板;所述滾筒筒壁上分布著通孔,滾筒內壁設有螺旋狀的導流條,滾筒的上方設置有水分補充管,所述水分補充管靠近滾筒表面的一側上開設有若干個噴孔,所述滾筒的下方設置有蒸汽補充管,蒸汽補充管靠近滾筒表面的一側上開設有若干個噴孔。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6]結構簡易,操作方便,容易實施制造以及在現有機器的基礎上進行改造,且改造成本低,適合推廣使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8]附圖中標號表示:1、上料裝置;11、上料斗;12、螺旋傳送帶;2、支架;3、滾筒;31、轉軸;311、驅動電機;32、條板;33、導流條;34、水分補充管;35、蒸汽補充管;36、出料口 ;
4、出料通道;41、攪拌器;42、直桿;43、進風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為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介紹。
[0020]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茶葉發(fā)酵機,包括上料裝置1、發(fā)酵筒及出料通道4,所述發(fā)酵筒包括滾筒3與固定安裝滾筒3的支架2。
[0021]所述上料裝置I包括上料斗11和螺旋傳送帶12,上料裝置I的出料口與滾筒3的進料口連接,滾筒3的中軸線處安裝有轉軸31,轉軸31的一端與驅動電機311相連,另一端安裝在支架2上,轉軸31上固定有若干用于打散茶葉的板條32。所述滾筒3的筒壁上密布有通孔,滾筒3內壁上設有螺旋狀的導流條33,滾筒3的上方設置有水分補充管34,水分補充管34管靠近滾筒3表面的一側上開設有若干個噴孔,滾筒3的下方設置有蒸汽補充管35,蒸汽補充管35靠近滾筒3表面的一側上開設有若干個噴孔。
[0022]滾筒3的出料口 36通過橫向的過渡通道與垂直布置的出料通道4連接,所述過渡通道內設有攪拌器41,所述攪拌器41包括一轉軸及分布在轉軸上的若干直桿,轉軸一端與設置在通道外的電機連接。
[0023]所述出料通道4內設有多個吹風孔43及多根直桿42,所述吹風孔43設置在出料通道的壁面上,通過管路與高壓氮氣氣源連接。直桿42—端固定在出料通道4的內壁上,另一端在出料通道4中懸空,所有直桿42在出料通道自上至下內呈螺旋式排列,且每個直桿41對應一個吹風孔43,直桿42水平設置,與與其對應的吹風孔43位于同一水平高度。[0024]本實用新型在茶葉發(fā)酵過程中,可以對茶葉進行均勻的攪拌、打散,有利于茶葉的均勻發(fā)酵和提高茶葉的品質,另外可以實現發(fā)酵過程中自動補充水分、低壓水蒸汽和通風,保證了發(fā)酵環(huán)境下所需的溫度和濕度,進一步提高茶葉的品質,另外在滾筒3的出料口 36,能夠對發(fā)酵的茶葉進行進一步的打散,打散的茶葉在掉落的過程中,高壓氣源能夠對茶葉進行進一步的吹散,保證茶葉的濕度均勻,有利于提高其發(fā)酵品質。
[0025]工作原理:使用時,在料斗11的上料口放入茶葉,經螺旋傳送帶12的傳送至滾筒3內,滾筒3在轉軸31的帶動下轉動,在導流條33的作用下將茶葉向前推送,同時條板32對翻炒的茶葉進行打散,進行水分及蒸汽的補充。翻炒后的茶葉從滾筒出料口 36通過過渡通道進入出料通道4,在過渡通道中再次經攪拌器41打散掉落至出料通道4內,再經過直桿42的打散,同時在高壓氣源的吹散下進行進一步的加工。
[0026]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
1.一種茶葉發(fā)酵機,包括上料裝置、發(fā)酵筒及出料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通道豎向設置,出料通道內設有多個吹風孔及多根直桿,所述吹風孔設置在出料通道的壁面上,通過管路與氣源連接,直桿一端固定在出料通道的內壁上,另一端在出料通道中懸空,且所述多根直桿在出料通道內自上至下呈螺旋式排列。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茶葉發(fā)酵機,其特征在于,銜接發(fā)酵筒出料口與出料通道的過渡通道內設有用于打散出料的攪拌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茶葉發(fā)酵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器包括一轉軸及分布在轉軸上的若干直桿或板條,所述轉軸一端與旋轉電機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茶葉發(fā)酵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源為氮氣存儲、輸送或發(fā)生設備。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茶葉發(fā)酵機,其特征在于,每個吹風孔對應一個直桿,直桿水平設置,與對應的吹風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茶葉發(fā)酵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通道為圓柱形。
7.根據權利要求1-6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一種茶葉發(fā)酵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裝置包括上料斗與螺旋傳送帶,所述發(fā)酵筒包括滾筒與滾筒安裝支架,上料裝置的出料口與滾筒的進料口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茶葉發(fā)酵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滾筒的中軸線處安裝有轉軸,該轉軸的一端與驅動電機相連,一端安裝在支架上,且該轉軸上固定有用于打散茶葉的條板;所述滾筒筒壁上分布著通孔,滾筒內壁設有螺旋狀的導流條,滾筒的上方設置有水分補充管,所述水分補充管靠近滾筒表面的一側上開設有若干個噴孔,所述滾筒的下方設置有蒸汽補充管,蒸汽補充管靠近滾筒表面的一側上開設有若干個噴孔。
【文檔編號】A23F3/08GK203776064SQ201420188622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18日
【發(fā)明者】劉文科, 惠節(jié), 梁恩勝, 孫長飛, 王濤, 潘汝良 申請人:江蘇海事職業(yè)技術學院, 劉文科, 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