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熱器冷卻風扇70等。
[0084]動力從安裝于車體框架I前部的變速器20經(jīng)由左右延伸的前輪驅動軸24傳遞到所述行駛裝置2的前輪2F。也就是說,動力從前輪驅動軸24經(jīng)由減速箱25及支承于減速箱25的前車軸2a傳遞到前輪2F,減速箱25以進入到在前輪2F的朝向機體內方側的面上形成的凹入部位的狀態(tài)配備。
[0085]由此,前輪2F經(jīng)由前車軸2a被傳遞所述發(fā)動機3的動力,以被繞水平橫向軸心xl驅動旋轉的方式安裝,并且前輪2F由非轉向車輪構成,該非轉向車輪由左右方向寬度及直徑都比后輪2R大的輪胎車輪構成。
[0086]如圖1及圖3所示,所述后輪2R在車體框架I的后部設于以繞前后方向軸心(未圖示)左右擺動自如的方式安裝的后輪支承框架(未圖示)的左右兩端側。另外,后輪2R由轉向車輪構成,轉向車輪具備能夠繞上下擺動軸心yI進行轉向操作的后車軸2bο該后輪2R由左右方向寬度及直徑設定為比所述前輪2F小的輪胎車輪構成,繞后車軸2b的水平橫向軸心x2轉動。
[0087]在自走機體的左右兩橫向側部,在比谷物箱5靠下方側以位于前輪2F與后輪2R之間而覆蓋機體橫向側部的方式設有外裝罩9 (相當于側部罩)。
[0088]外裝罩9被支承為能夠繞設于上端邊附近的沿著前后方向的擺動支點Zl起伏擺動,能夠在寬幅的罩面9A沿著上下方向的封閉姿勢和該罩面9A沿著水平方向的敞開姿勢之間切換姿勢。該外裝罩9的具體結構見后述。
[0089]〔收割處理裝置〕
[0090]如圖1至圖3所示,在搭載于車體框架I的脫粒裝置4的前側,設有繞沿著左右方向的橫向軸心進行升降動作的收割處理裝置17。
[0091]該收割處理裝置17具備對脫粒裝置4供給割取的莖桿等作物的供給設備17A、將植立莖桿等的作物穗尖側撥入的撥禾輪17B、將株根側切斷的收割裝置17C以及將割取的作物向收割寬度方向的中央部聚集的橫向輸送攪龍17D,將作物割取而送入供給設備17A,供給到脫粒裝置4。
[0092]供給設備17A在方筒狀的殼體內部裝備著在前后方向上轉動的環(huán)狀帶狀的輸送體,將送入的收割作物向后上方輸送,但未圖示。供給設備17A對作物的輸送方向是沿著脫粒裝置4內的脫粒筒40的脫粒筒旋轉軸心PO (參照圖3)的前后方向,并構成為,隨著供給設備17A部分的升降動作,撥禾輪17B、收割裝置17C及橫向輸送攪龍17D也能夠進行升降動作。
[0093]〔脫粒裝置〕
[0094]如上所述,脫粒裝置4在車體框架I上以脫粒筒旋轉軸心PO沿著前后方向的方式配設。該脫粒裝置4在前后方向上配備于前輪2F與后輪2R的前后方向間隔內,在左右方向上,該脫粒裝置4也以位于左右的前輪2F及后輪2R的間隔寬度內的狀態(tài)配設。
[0095]另外,如圖1所示,脫粒裝置4的下表面處于比非轉向車輪即前輪2F的前車軸2a稍低、比轉向車輪即后輪2R的后車軸2b稍高的位置。也就是說,脫粒裝置4的下表面位于與非轉向車輪即前輪2F的前車軸2a、或轉向車輪即后輪2R的后車軸2b大致相同的高度。
[0096]如此配設的脫粒裝置4以脫粒裝置4的脫粒筒旋轉軸心PO相對于機體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線CL向左側偏移的狀態(tài)配設。由于脫粒裝置4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線存在于與配設于內部的脫粒筒40的前后方向的脫粒筒旋轉軸心pO相同的位置,因此,整個脫粒裝置4也以相對于機體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線CL向左側偏移的狀態(tài)配設。
[0097]與脫粒裝置4相同,向脫粒裝置4供給收割作物的所述供給設備17A以相對于機體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線CL向左側偏移的狀態(tài)配設,如圖3所示,所述供給設備17A配設于在俯視時與變速器20局部重疊的位置,變速器20相對于機體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線CL向右偏移。
[0098]排桿處理裝置16 —體地安裝于脫粒裝置4的后部,將脫粒處理后的排桿切斷并向機外排出。
[0099]脫粒裝置4形成為在機體前后方向上較長的矩形箱狀,在其前端部具備清選機41 (參照圖10)。該清選機41的具備送風葉片的清選機軸41a向脫粒殼體4A的橫向右外側伸出,在該清選機軸41a的伸出部位,安裝有用于接受從發(fā)動機3向脫粒裝置4傳遞的動力的脫粒輸入帶輪41b。
[0100]在該脫粒裝置4中未并列設置副清選機,而是僅使用所述清選機41對清選部位送風。
[0101]在脫粒裝置4的內部,以被繞前后方向的脫粒筒軸40a驅動旋轉的方式配備有脫粒筒40,該脫粒筒40用于對從所述供給設備17A側送入的收割作物進行脫粒處理。除了該脫粒筒40之外,還配備有分選處理裝置42等,該分選處理裝置42與所述清選機41的送風作用一起對在所述脫粒筒40中經(jīng)過脫粒處理的收割作物進行擺動分選處理。
[0102]〔谷物箱〕
[0103]如圖1至圖3所示,谷物箱5在駕駛室15的后方側橫跨箱支承臺13和脫粒裝置4的上側而設置,箱支承臺13立設于車體框架I上的橫向右側部,脫粒裝置4位于車體框架I上的橫向左側部。
[0104]谷物箱5在底部框50的上側安裝有箱狀的箱主體51,底部框50是將方管等各種鋼材組裝起來而形成為格子狀,箱主體51具有橫跨機體左右方向上的大致整個寬度的左右方向寬度。
[0105]這些底部框50與箱主體51 —體地連結,并被設于箱支承臺13的上端部的擺動支軸52支承為能夠繞前后方向的擺動軸心z2擺動。
[0106]如圖1至圖3及圖11、圖12所示,箱支承臺13在脫粒裝置4的橫向右側方部位在前輪2F與后輪2R之間配備在車體框架I上。該箱支承臺13具備配設在距脫粒裝置4較遠一側的外支柱13A和配設在比其靠近脫粒裝置4 一側的內支柱13B。這些外支柱13A的下端部與內支柱13B的下端部固定于車體框架1,并且外支柱13A與內支柱13B的各上端部連結于上部框13C。谷物箱5的相當于左右方向上的一端側的谷粒排出口 5A側的端部以能夠繞前后方向的擺動軸心z2起伏擺動的方式連結支承于該上部框13C。
[0107]并且,在箱支承臺13的內支柱13B與谷物箱5的底部框50之間,夾設有液壓驅動式的減振筒53。利用該減振筒53的伸縮動作,能夠使谷物箱5繞所述擺動軸心z2起伏擺動,從而在箱主體51的底面處于水平或者大致水平姿勢的貯留姿勢和底面立起的排出姿勢之間變更姿勢。
[0108]如圖11及圖12所示,在具備箱支承臺13的車體框架I上,在發(fā)動機3的后方側,利用箱支承臺13的下側空間而設有設備搭載臺26和容易用于維護等作業(yè)的作業(yè)用空間si ο
[0109]在設備搭載臺26上,設置有后述的壓縮機3C,并且以位于該壓縮機3C的機體內方側的狀態(tài)設有閥單元27,以位于這些壓縮機3C及閥單元27的后方側的方式搭載有電池28。作業(yè)用空間Si在設備搭載臺26的后端與散熱器7的前端之間相比車體框架I的橫向外側端更靠機體內方側形成,站在地面上的作業(yè)人員在進入到作業(yè)用空間Si的狀態(tài)下,能夠進行前方側的設備搭載臺26上的設備和后方側的散熱器7周邊的維護。
[0110]這些設備搭載臺26及作業(yè)用空間Si在外裝罩9為封閉姿勢時,橫向外側被位于這些設備搭載臺26及作業(yè)用空間Si的外側的外裝罩9覆蓋,若外裝罩9被切換到敞開姿勢,則橫向外側敞開。
[0111]〔駕駛室〕
[0112]如圖1及圖3所示,駕駛室15搭載設置于車體框架I上立設的駕駛部框架11。
[0113]由此,駕駛室15在比前輪2F的外徑的上緣高的位置、且比前輪2F的后緣靠前方側的位置經(jīng)由駕駛部框架11支承于車體框架I。
[0114]在駕駛室15內配備有操縱操作用的方向盤15a和駕駛座15b等,通過方向盤15a的操作來操作后輪2R轉向。在該駕駛室15內配備有操縱操作用及作業(yè)操作用的各種操作件以及儀表類,但未圖示。
[0115]〔動力傳遞構造〕
[0116]接下來,對將發(fā)動機3的動力向脫粒裝置4和散熱器冷卻風扇70等傳遞的動力傳遞構造進行說明。
[0117]〔發(fā)動機的構造〕
[0118]首先,對發(fā)動機3的構造進行說明,如圖3、圖5、圖6及圖10所示,發(fā)動機3以曲軸(未圖示)沿著機體左右方向的狀態(tài)配設于車體框架I上的靠右外側的部位。
[0119]在發(fā)動機3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側(機體內方側),以軸線方向沿著機體左右方向的狀態(tài),設有與飛輪3A —起作為第一輸出部的輸出帶輪30 (相當于發(fā)動機輸出旋轉體)。在發(fā)動機3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端側(機體外方側),突出有作為第二輸出部的輸出軸31,在該輸出軸31上安裝有第二輸出帶輪31a、第三輸出帶輪31b及第四輸出帶輪31c。
[0120]作為輸出發(fā)動機3的動力的第一輸出部,具備飛輪3A和安裝于該飛輪3A并與飛輪3A —體地構成的輸出帶輪30。
[0121]在飛輪3A上,如圖6所示,在與發(fā)動機3所在一側相反的一側的面上形成有嵌合凹部3Aa,該嵌合凹部3Aa凹入以供輸出帶輪30的外周緣嵌入。并且,在該嵌合凹部3Aa,嵌入有比輸出帶輪30的外周部更向徑向上的內側延伸的內向凸緣狀的對置安裝面30b部分。在該凹口構造的嵌入狀態(tài)下,飛輪3A與輸出帶輪30經(jīng)由連結用螺栓3Ab能夠裝卸地進行螺栓連結。
[0122]輸出帶輪30在圓筒狀的外周部形成有三處V字狀剖面的帶槽30a,該三處帶槽30a用于卷繞第一傳動帶32A,第一傳動帶32A是環(huán)狀轉動帶的一個例子,由三根V形帶的組構成。在該帶槽30a中卷繞第一傳動帶32A,從而進行從發(fā)動機3向變速器20的動力傳遞。
[0123]根據(jù)該構造,能夠在相比輸出帶輪30的卷繞第一傳動帶32A的外周面更靠半徑方向上的內側的部位,將輸出帶輪30連結于飛輪3A。因此,輸出帶輪30的外周面的外徑可以不受輸出帶輪30相對于飛輪3A的連結部位的位置帶來的限制,能夠將卷繞第一傳動帶32A的外周面的位置設定為任意的大小。其結果,能夠將輸出帶輪30的外周面上卷繞第一傳動帶32A的部位的外徑設定為足夠大的直徑。
[0124]在此,若考慮輸出帶輪30與第一傳動帶32A伴隨著旋轉的摩擦,則可看出以下這種相關關系。
[0125]也就是說,第一,通過輸出帶輪30的大徑化,使其與第一傳動帶32A之間的接觸面積變大,實現(xiàn)了該方面的摩擦力的增加。
[0126]第二,認為旋轉中的輸出帶輪30與第一傳動帶32A的摩擦力是接觸面上的摩擦系數(shù)與因作用于第一傳動帶32A的離心力的反作用而產(chǎn)生的向心力之積。在帶的材質、截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向心力的大小通過旋轉半徑與角速度之積而變動,因此,摩擦力也通過輸出帶輪30的旋轉半徑或角速度的變化而變動。這樣,如果增大旋轉半徑或角速度,則摩擦力也增大,如果角速度不變,摩擦力也會通過旋轉半徑的大徑化而變大。
[0127]并且,如果輸出帶輪30與第一傳動帶32A的接觸面上的摩擦力變大,則相對于第一傳動帶32A的張緊載荷能夠根據(jù)其增大程度而相應減少,因此能夠使相對于第一傳動帶32A的張緊載荷的值減小。
[0128]這樣,如果能夠使相對于第一傳動帶32A的張緊載荷的值減小,就能夠對安裝有飛輪3A的曲軸(未圖示),減輕因第一傳動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