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的是一種農業(yè)殺菌劑技術領域的制劑,具體的說,涉及的是一種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背景技術:
小麥是小麥系植物的統(tǒng)稱,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面條等食物;發(fā)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或生質燃料。小麥富含淀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維生素C等。全世界有43個國家,有35%-40%的人口以小麥為主要糧食。據(jù)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2004年統(tǒng)計,全世界小麥收獲面積32.36億畝(1畝約為667平米),單產(chǎn)193.8千克/畝,總產(chǎn)6.27億噸。主要種植于華北地區(qū),中國南方則較少種植小麥,小麥是中國最重要的口糧之一,種植面積達到2.1億畝,小麥產(chǎn)業(yè)發(fā)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
小麥白粉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是威脅小麥生產(chǎn)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各主要產(chǎn)麥國均有分布,我國山東沿海、四川、貴州、云南發(fā)生普遍,為害也重。近年來該病在東北、華北、西北麥區(qū),亦有日趨嚴重之勢。該病可侵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發(fā)病重時穎殼和芒也可受害。
由于于白粉病病原生理小種多樣鑒定困難、外界試驗環(huán)境不一致和黃瓜種質差異,研究小麥種質的白粉病抗性的遺傳作用機理進行抗病育種工作非常復雜。而且,即便選用抗病的小麥品種,由于不同國家地區(qū)間白粉菌的種類差異,都有可能造成此病仍然發(fā)生,因此,對于小麥白粉病的防治主要側重于化學防治?,F(xiàn)有的殺菌劑位點作用方式單一,病菌在藥劑的選擇壓力下極易產(chǎn)生抗藥性。且長期大量使用,使得抗藥性、高殘留、污染環(huán)境等不利影響日益突。本專利的發(fā)明目的即利用天然無毒植物地錦草全株提取物制備的水劑來控制小麥白粉病的發(fā)生
經(jīng)過對現(xiàn)有技術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田小衛(wèi)等《一株放線菌次生代謝產(chǎn)物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中發(fā)現(xiàn),報道放線菌NO.24發(fā)酵液對小麥白粉病有顯著的防效。楊三維等《幾種植物源粗提物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用溫室盆栽法測定了幾種植物粗提物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發(fā)現(xiàn)大黃,黃連等粗提物對小麥白粉病有明顯的防治效果。但是其只對植物材料做了簡單的提取,未見對小麥白粉病進行添加增效劑的制劑化的研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使其對小麥白粉病具有較高的防治效果,可直接用于防治此種病害,且具有無公害、無污染和無殘毒的特點,避免化學農藥的危害
本發(fā)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種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所述農藥包括大戟科植物提取液濃縮物、增溶劑、水。它們所占農藥重量的百分比含量分別是:大戟科植物浸膏15—45%,增溶劑1—20%,其余為水。
優(yōu)選地,所述的大戟科植物浸膏,是將大戟科植物修剪或是自然脫落下來的枝、莖、葉、花、果實的一種或幾種混合物。
優(yōu)選地,所述大戟科植物是烏桕、油桐、算盤子、麻風樹、秋楓、重陽木、一品紅、虎刺梅、地錦草、木薯、蓖麻中的一種或是幾種。
優(yōu)選地,所述增溶劑,是指可降低表面張力,增加濕潤性,粘著性及滲透性的農藥助劑(茶皂素、有機硅類表面活性劑、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吐溫類表面活性劑)的一種。
本發(fā)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種上述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的制備方法,所述方法為:將大戟科植物的枝、莖、葉、花、果實的一種或幾種混合物烘干后磨成粉末,再以有機溶劑作為浸提溶劑,采用減壓濃縮的方法得到大戟科植物浸膏;加入增溶劑和水,按照常規(guī)工藝,制成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植物源生物農藥。
優(yōu)選地,所述的烘干是指:于40—50度下烘干。
優(yōu)選地,所述的粉末是指:20—40目的顆粒狀粉末。
優(yōu)選地,所述的有機溶劑是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中的一種或幾種。
優(yōu)選地,所述的浸提為浸提1—7天。
優(yōu)選地,所述的減壓濃縮是指:將浸提后得到的粗提液抽真空減壓到-0.1個大氣壓并置于40—60度下水浴,是粗提液濃縮為浸膏。
本發(fā)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種上述植物源農藥的應用,即通過噴霧的方法直接施用到植物上,用于小麥白粉病的防治。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植物源農藥源于大戟科植物提取物,大戟科植物可以是枝、莖、葉、花、果實的一種或幾種混合物,更好的,可以采用大戟科植物修剪或是自然脫落下來的枝、莖、葉、花、果實作為原料,其對環(huán)境無污染,對人畜安全,是一種天然環(huán)保綠色的植物源殺菌劑,并且其提取工藝特別簡單,無需特別的儀器,回收后的溶劑還可以重復利用。本發(fā)明植物源農藥通過噴霧的方法直接施用到植物上,可用于小麥白粉病的防治。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將有助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發(fā)明。應當指出的是,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
預防小麥白粉病的盆栽試驗
分別稱取烏桕、油桐、算盤子、秋楓、重陽木、地錦草、木薯中植物修剪或是自然脫落下來的枝、莖、葉、花、果實的一種或幾種混合物,50℃烘干,磨成粉末,共100g(其中烏桕占10%、油桐10%、算盤子10%、秋楓30%、重陽木10%、地錦草20%、木薯10%),在玻璃缸中用65%乙酸乙酯1L分3次密封浸泡提取(0.5,0.25,0.25L),每次浸泡24h,過濾、合并濾液。用旋轉蒸發(fā)器50℃減壓濃縮后得到大戟科植物濃縮浸膏。配成含15%濃縮浸膏,1%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及水補齊至100%水劑,得到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
用上述的防治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對小麥白粉病進行預防實驗,試驗方法采用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4部分:防治小麥白粉病試驗盆栽法(NY/T 1156.4-2006)。在盆栽實驗中預防效果分別達到80.6%(稀釋100倍),70.32%(稀釋150倍),62.3%(稀釋200倍)。
實施例2
預防小麥白粉病的盆栽試驗
分別稱取烏桕、一品紅、虎刺梅、地錦草、木薯中植物修剪或是自然脫落下來的枝、莖、葉、花、果實的一種或幾種混合物,50℃烘干,磨成粉末,共100g(其中烏桕占30%、一品紅10%、虎刺梅20%、地錦草30%、木薯10%),50℃烘干,磨成粉末,在玻璃缸中用70%乙醇1L分3次密封浸泡提取(0.5,0.25,0.25L),每次浸泡24h,過濾、合并濾液。用旋轉蒸發(fā)器50℃減壓濃縮后得到大戟科植物濃縮浸膏。配成含20%濃縮浸膏,8%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及水補齊至100%水劑,得到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
用本發(fā)明的防治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對小麥白粉病進行預防實驗,試驗方法采用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4部分:防治小麥白粉病試驗盆栽法(NY/T 1156.4-2006)。在盆栽實驗中預防效果分別達到87.6%(稀釋100倍),80.32%(稀釋150倍),74.3%(稀釋200倍)。
實施例3
治療小麥白粉病的盆栽試驗
分別稱取烏桕、算盤子、一品紅、地錦草、蓖麻中植物修剪或是自然脫落下來的枝、莖、葉、花、果實的一種或幾種混合物,50℃烘干,磨成粉末,共100g(其中烏桕占30%、算盤子11%、一品紅19%、地錦草20%、蓖麻20%),在玻璃缸中用70%石油醚1L分3次密封浸泡提取(0.5,0.25,0.25L),每次浸泡24h,過濾、合并濾液。用旋轉蒸發(fā)器50℃減壓濃縮后得到大戟科植物濃縮浸膏。配成含45%濃縮浸膏,20%吐溫及水補齊至100%水劑,得到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
用本發(fā)明的防治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用本發(fā)明的防治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對小麥白粉病進行治療實驗,試驗方法采用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4部分:防治小麥白粉病試驗盆栽法(NY/T 1156.4-2006)。在盆栽實驗中治療效果分別達到89.23%(稀釋100倍),78.52%(稀釋200倍)。
實施例4
預防小麥白粉病的盆栽試驗
分別稱取烏桕、油桐、麻風樹、秋楓、重陽木、木薯、蓖麻中植物修剪或是自然脫落下來的枝、莖、葉、花、果實的一種或幾種混合物,經(jīng)過40℃烘干,磨成粉末,共100g(其中烏桕占10%、油桐7%、麻風樹13%、秋楓30%、重陽木10%、木薯10%、蓖麻20%)在玻璃缸中用70%正丁醇1L分3次密封浸泡提取(0.5,0.25,0.25L),每次浸泡24h,過濾、合并濾液。用旋轉蒸發(fā)器50℃減壓濃縮后得到大戟科植物濃縮浸膏。配成含40%濃縮浸膏,15%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及水補齊至100%水劑,得到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
用本發(fā)明的防治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對小麥白粉病進行預防實驗,試驗方法采用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4部分:防治小麥白粉病試驗盆栽法(NY/T 1156.4-2006)。在盆栽實驗中預防效果分別達到81.72%(稀釋100倍),76.13%(稀釋150倍),68.75%(稀釋200倍)。
實施例5
預防小麥白粉病的盆栽試驗
分別稱取龍骨、蓖麻、地錦草中植物修剪或是自然脫落下來的枝、莖、葉、花、果實的一種或幾種混合物,經(jīng)過40℃烘干,磨成粉末,共100g(其中龍骨占30%、蓖麻30%、地錦草40%)在玻璃缸中用70%乙醇1L分3次密封浸泡提取(0.5,0.25,0.25L),每次浸泡24h,過濾、合并濾液。用旋轉蒸發(fā)器50℃減壓濃縮后得到大戟科植物濃縮浸膏。配成含30%濃縮浸膏,11%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及水補齊至100%水劑,得到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
用本發(fā)明的防治白粉病的植物源農藥,對小麥白粉病進行預防實驗,試驗方法采用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4部分:防治小麥白粉病試驗盆栽法(NY/T 1156.4-2006)。在盆栽實驗中預防效果分別達到88.86%(稀釋100倍),75.13%(稀釋200倍)。
上述實施例只是簡單列舉了不同條件下防治的效果,其中各成分的含量、提取的溶劑的性質、濃縮物的含量、以及增溶劑的種類和含量的變化、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方式(治療、預防)不同都能極大的影響殺菌效果。上述實施例可以看出,本發(fā)明中含有較多變量,不能根據(jù)某一變量的變化來判斷其與防治效果之間的關系,是通過多個變量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實現(xiàn)殺菌的。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這并不影響本發(fā)明的實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