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植物栽培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油橄欖立體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油橄欖(學名:Olea europaea)是一種木樨科木樨欖屬常綠喬木。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地區(qū),如:希臘、意大利、突尼斯、西班牙等?,F(xiàn)在世界各國均引種栽培。1950年前,有極少油橄欖傳入中國,在福建、臺灣、云南、甘肅、四川、重慶等地栽植。1956-1962年被列入中國國家引種計劃,先后由蘇聯(lián)、阿爾巴尼亞引進苗木1800株和部分種子。自1973年起,在初步引種成功的區(qū)域,逐步發(fā)展生產栽培,在其適宜種植區(qū)已經有了較大規(guī)模的種植。
油橄欖有較高食用價值,含豐富優(yōu)質食用植物油—油橄欖油,為著名亞熱帶果樹和重要經濟林木。橄欖果直接冷壓后,油水自然分離出果油,沒有經過任何化學處理,含有豐富的脂溢性維生素A、D、E、K,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80%以上,營養(yǎng)學家譽之為“可以吃的化妝品”。橄欖油中的維生素A能滋潤干燥的皮膚,防止皮膚起皺;維生素D能促進人體代謝,保護及強化皮膚彈性,預防小皺紋發(fā)生;維生素E能促使血液循環(huán)暢通,抑制皮膚老化及彈性下降;維生素K能使皮膚有自然彈性,吸收皮下多余脂肪。
全世界有10多個國家栽培油橄欖,而油橄欖出口不超過6個國家,出口總量僅占總產量的20%左右。意大利是世界上油橄欖出口大國,其出口總產量的30%左右,其余80%在國內銷售;中國是油橄欖進口大國每年進口量都在萬噸以上,國內銷售市場很大。根據(jù)資料分析,2013年世界橄欖油總產量327萬噸,世界年人均消費0.463千克,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倡每人25克/天。我國年消費總量3.99萬噸,人均消費只有0.030千克,中國年總產量僅有5000多噸。每年需進口 3.45萬噸。按世界消費水平0.463千克/人計算,年缺口量為58.43萬噸。以單產33kg/畝計算,需增加1770萬畝才能達到世界消費水平。由此可見,中國國內銷售市場潛力極大。因此,油橄欖的生產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但在油橄欖的種植中,存在下述問題,平地中種植油橄欖,幼年期生長過快,結果期發(fā)育緩慢或衰弱,生理落葉嚴重,花芽量少,座果率低。研究認為,生長勢弱或早衰,主要是油橄欖與當?shù)氐臍夂蚝屯寥赖倪m應性、通風、透光有密切關系,特別當根系發(fā)展的空間受到限制、樹冠相互遮陽時,生長不良,甚至很快出現(xiàn)衰敗的現(xiàn)象。
CN 103210812 A中公開了一種油橄欖壟作栽培方法,該方法中對于油橄欖的種植環(huán)境的改善通過挖槽式栽植坑,但這種方法適合平地使用,而不適合在坡地使用,CN 103999682 A公開了一種油橄欖樹高廂壟作種植方法,該方法雖然是在坡地上種植,但挖土做壟的工作量較大。
所以,需要進一步探尋適合油橄欖栽培措施與根系生長發(fā)育和產量之間的關系,提出有效提高油橄欖產量的方法。
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特提出本發(fā)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油橄欖立體種植方法。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油橄欖立體種植方法,所述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選地:
選取坡地,在所述坡地表面平整出呈階梯狀分布的若干臺地,深翻臺地;
(2)挖坑:
在整理好的臺地表面挖出用以種植油橄欖的栽植坑,一層臺地上挖一排栽植坑,在所述栽植坑的底部埋設排水設備;
(3)回填:
在所述栽植坑中填入用于種植油橄欖的土壤,所述土壤高出臺地地面10-20厘米;
(4)種植:
將油橄欖幼苗栽植進栽植坑內,苗根展開平放在坑內土面上,苗放好后加土到根頸處,壓緊苗木周圍土壤,培土成圓形土盤,澆足定根水,在土盤面上覆蓋一層稻草保濕,同時在幼苗旁邊設立支柱固定幼苗;
本發(fā)明方案中的種植規(guī)格為4m×4m,每畝種植42株;而常規(guī)種植規(guī)格為5m×4m,每畝種植33株,所以,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比常規(guī)種植每畝可以多植9株油橄欖,因而可增加畝產量;
(5)管理:
幼苗種植后10-15天澆1次清糞水,促進新根生長,選擇在雨后土壤充分濕潤時施肥;結果樹每年施4次有機肥;分別為花前肥、壯果肥、采果肥,最后一次于立冬后結合清園除草施1次過冬肥;每年冬季采果后,進行一次擴穴工作,擴穴深度50―60厘米,穴溝寬30―40厘米,擴穴范圍在栽植坑外,或樹冠投影外圍;每年在樹冠幅內進行2―3次松土除草,松土深度小樹宜淺,深度不超過5厘米。松土范圍距離樹干20―30厘米,成年樹松土深度10―20厘米;
(6)采摘:
在果實充分成熟,果色呈黑色時進行采摘。
確定油橄欖果實最佳采摘時機是油橄欖具有優(yōu)良生產加工工藝的基礎。我國油橄欖在果實成熟度判別和采摘時機確定過程中存在管理粗放、采摘時機不合理等問題,很大程度上影晌和制約了油橄欖產品及橄欖油質量的提高。因此果實成熟度判別和最佳采摘時機確定是油橄欖栽培管理的重要任務。本發(fā)明選擇的油橄欖最佳采摘期為果實充分成熟,果色呈黑色時。
優(yōu)選地,步驟(1)中選取的坡地土壤為中性或微堿性的沙質土壤,所述土壤的孔隙度為35%-40%,滲透性為80-150mm/h,pH值為7-8,砂粒>40%,粘粒<30%。。
優(yōu)選地,步驟(1)中選取的坡地的坡度為30-50度,坡面朝向南面、東南面或西南面。
優(yōu)選地,步驟(1)中所述臺地的地面寬度為3-5米,優(yōu)選為4米;所述深翻臺地的深翻深度≥1米。
優(yōu)選地,步驟(2)所述栽植坑的坑深為1.0-1.2米,坑寬為1.0-1.5米,所述栽植坑之間的距離為4米。
優(yōu)選地,步驟(2)所述排水設備為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的管壁上設有若干用以將栽植坑中的水排泄除去和通氣的孔洞,所述排水管道鋪設在栽植坑的最低處,在所述排水管道上覆蓋種植用土壤。
優(yōu)選地,步驟(3)所述在所述栽植坑中填入種植油橄欖的土壤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A.在栽植坑底部先鋪一層厚20-30厘米的沙子、砂礫石、煤炭渣混合的第一混合物;
B.在第一混合物上鋪一層厚20-30厘米的木屑與曬干粉碎的樹葉混合的第二混合物;
C.在第二混合物上鋪一層厚40-50厘米的有機肥、生石灰、沙子和栽植坑挖出的熟土混合的第三混合物;
D.在第三混合物上鋪一層厚10-20厘米的栽植坑挖出的熟土。
優(yōu)選地,步驟A中的沙子、砂礫石和煤炭渣的質量比為1:1:1,所述砂礫石和煤炭的大小為3-8厘米。
優(yōu)選地,步驟B中的木屑與曬干粉碎的樹葉的質量比為1:1。
優(yōu)選地,步驟C中的有機肥用量為20-30公斤,生石灰的用量為3-4公斤,沙子的用量為15-20公斤,所述有機肥肥為羊糞或豬糞。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fā)明的種植方法,可使油橄欖果園擁有合理的種植密度,從而改善果園內的通風透光度,保持理想株型,且本種植方法有利于灌溉、排水、集中施肥, 有利于油橄欖根系生長,使油橄欖植株健壯,比普通果園的種植密度提高27%,產量增加25%以上。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下面結合優(yōu)選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下面所具體描述的內容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應以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油橄欖立體種植方法,該方法內容如下:
(1)選地:選取坡地,選取的坡地的坡度為30-50度,坡面朝向南面、東南面或西南面;選取的坡地土壤為中性或微堿性的沙質土壤,所述土壤的孔隙度為35%-40%,滲透性為80-150mm/h,pH值為7-8,砂粒>40%,粘粒<30%;在坡地表面平整出呈階梯狀分布的若干臺地,平整出的臺地的地面寬度為3-5米,優(yōu)選為4米;深翻臺地;深翻深度≥1米;
(2)挖坑:在整理好的臺地表面挖出用以種植油橄欖的栽植坑,一層臺地上挖一排栽植坑,在栽植坑的底部埋設排水設備;栽植坑的坑深為1.0-1.2米,坑寬為1.0-1.5米,栽植坑之間的距離為3米;排水設備為排水管道,在排水管道的管壁上設有若干用以將栽植坑中的水排泄除去和通氣的孔洞,排水管道鋪設在栽植坑的最底處,在排水管道上覆蓋種植用土壤;
(3)回填:在栽植坑中填入用于種植油橄欖的土壤,填入的土壤高出臺地地面10-20厘米;在栽植坑中填入用于種植油橄欖的土壤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A.在栽植坑底部先鋪一層厚20-30厘米的沙子、砂礫石、煤炭渣混合的第一混合物;沙子、砂礫石和煤炭的質量比為1:1:1,砂礫石和煤炭渣的大小為3-8厘米;
B.在第一混合物上鋪一層厚20-30厘米的木屑與曬干粉碎的樹葉混合的第二混合物;木屑與曬干粉碎的樹葉的質量比為1:1;
C.在第二混合物上鋪一層厚40-50厘米的有機肥、生石灰、沙子和栽植坑挖 出的熟土混合的第三混合物;有機肥用量為20-30公斤,生石灰的用量為3-4公斤,沙子的用量為15-20公斤,所用的有機肥為羊糞或豬糞;
D.在第三混合物上鋪一層厚10-20厘米的栽植坑挖出的熟土;
回填以后的坑槽略高出地面10-20厘米,坑槽經灌水下沉后正好與地面相平,不至于因坑槽下沉后造成栽植過深,這樣回填的坑槽,栽植時根系都在熟土層,不與肥料接觸,不會產生肥害。隨著幼樹根系下伸生長,可以吸收到下部充足的養(yǎng)分,能促進幼樹旺盛生長和早結果。
(4)種植:將油橄欖幼苗栽植進栽植坑內,苗根展開平放在坑內土面上,苗放好后加土到根頸處,壓緊苗木周圍土壤,培土成圓形土盤,澆足定根水,在土盤面上覆蓋一層稻草保濕,同時在幼苗旁邊設立支柱固定幼苗;本發(fā)明方案中的種植規(guī)格為4m×4m,每畝種植42株;而常規(guī)種植規(guī)格為5m×4m,每畝種植33株,所以,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比常規(guī)種植每畝可以多植9株油橄欖,因而可增加畝產量;
(5)管理:幼苗種植后的10-15天施1次清肥水,促進新根生長,選擇在雨后土壤充分濕潤時施肥;結果樹每年施3-4次肥;分別為花前肥、壯果肥、采果肥,最后一次于立冬后結合清園除草施1次過冬肥;
油橄欖定植后每年冬季采果后,進行一次擴穴工作,擴穴深度50―60厘米,穴溝寬30―40厘米,擴穴范圍在定植坑外,或樹冠投影外圍;
每年在樹冠幅內進行2―3次松土除草,松土深度小樹宜淺,深度不超過5厘米,松土范圍距離樹干20―30厘米,成年樹松土深度10―20厘米,過深易損傷根系。
(6)采摘:在果實充分成熟,果色呈黑色時進行采摘。
確定油橄欖果實最佳采摘時機是油橄欖具有優(yōu)良生產加工工藝的基礎。我國油橄欖在果實成熟度判別和采摘時機確定過程中存在管理粗放、采摘時機不合理等問題,很大程度上影晌和制約了油橄欖產品及橄欖油質量的提高,因此果實成熟度判別和最佳采摘時機確定是油橄欖栽培管理的重要任務,本發(fā)明選 擇的油橄欖最佳采摘期為果實充分成熟,果色呈黑色時。
實施例1
在選地,挖坑,回填步驟采用本發(fā)明方法種植的油橄欖樹與在這些步驟未采用本發(fā)明方法種植的油橄欖樹在根系生長發(fā)育情況方面的對比:
采用本發(fā)明方法種植油橄欖的步驟如下:
(1)選地:選取坡地,坡地的坡度為40度,坡面朝向南面;選取的坡地土壤為中性或微堿性的沙質土壤,土壤的孔隙度為40%,滲透性為100mm/h,pH值為8,砂粒為50%,粘粒為20%;在坡地表面平整出呈階梯狀分布的若干臺地,臺地的地面寬度為4米;深翻臺地;深翻深度為1.5米;
(2)挖坑:在整理好的臺地表面挖出用以種植油橄欖的栽植坑,一層臺地上挖一排栽植坑,在栽植坑的底部埋設排水管道;栽植坑的坑深為1.2米,坑寬為1.2米,栽植坑之間的距離為4米;排水管道的管壁上設有若干用以將栽植坑中的水排泄除去和通氣的孔洞,排水管道鋪設在栽植坑的最底處,在所述排水管道上覆蓋種植用土壤;
(3)回填:在栽植坑中填入種植油橄欖的土壤,填入的土壤最后高出臺地地面15厘米,填入土壤的步驟如下:
A.在栽植坑底部先鋪一層厚30厘米的沙子、砂礫石、煤炭渣混合的第一混合物;沙子、砂礫石和煤炭渣的質量比為1:1:1,所述砂礫石和煤炭渣的大小為3-8厘米;
B.在第一混合物上鋪一層厚30厘米的木屑與曬干粉碎的樹葉混合的第二混合物;木屑與曬干粉碎的樹葉的質量比為1:1;
C.在第二混合物上鋪一層厚50厘米的有機肥、生石灰、沙子和栽植坑挖出的熟土混合的第三混合物;有機肥用量為30公斤,生石灰的用量為4公斤,沙子的用量為20公斤,本實施例中有機肥采用羊糞;
D.在第三混合物上鋪一層厚10厘米的栽植坑挖出的熟土;
回填以后的坑槽略高出地面,坑槽經灌水下沉后正好與地面相平,不至于因坑槽下沉后造成栽植過深,這樣回填的坑槽,栽植時根系都在熟土層,不與肥料接觸,不會產生肥害。隨著幼樹根系下伸生長,可以吸收到下部充足的養(yǎng)分,能促進幼樹旺盛生長和早結果。
(4)種植:將油橄欖幼苗栽植進栽植坑內,苗根展開平放在坑內土面上,苗放好后加土到根頸處,壓緊苗木周圍土壤,培土成圓形土盤,澆足定根水,在土盤面上覆蓋一層稻草保濕,同時在幼苗旁邊設立支柱固定幼苗;
本發(fā)明方案中的種植規(guī)格為4m×4m,每畝種植42株;而常規(guī)種植規(guī)格為5m×4m,每畝種植33株,所以,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比常規(guī)種植每畝可以多植9株油橄欖,因而可增加畝產量;
(5)管理:幼苗種植后10-15天澆1次清糞水,促進新根生長,選擇在雨后土壤充分濕潤時施肥;結果樹每年施4次肥;分別為花前肥(3-4月)、壯果肥(5-6月)、采果肥(7-8月),最后一次于立冬后結合清園除草施1次過冬肥;
油橄欖定植后每年冬季采果后,進行一次擴穴工作,擴穴深度60厘米,穴溝寬40厘米,擴穴范圍在定植坑外,或樹冠投影外圍;
每年在樹冠幅內進行3次松土除草,松土深度小樹宜淺,深度不超過5厘米,松土范圍距離樹干30厘米,成年樹松土深度20厘米,過深易損傷根系。
(6)采摘:在果實充分成熟,果色呈黑色時進行采摘。
選擇定植后第3年的樹試驗,試驗地為山坡地,所有果樹的管護措施相同;參試品種為佛奧、萊星、鄂植8號、豆果;各品種隨機選擇20株,其中每個品種選10株種植按照本發(fā)明方法種植,10株不按照本發(fā)明方法種植,試驗統(tǒng)計位置為以樹干為中心的圓周線處,圓周半徑為1米,在圓周線上任意選擇相互垂直的四點,在每一點統(tǒng)計100立方厘米的土中須根的數(shù)量,表土10-30厘米范圍內水平根的條數(shù)和根莖大小。表1中為定植后第3年各品種10株樹的平均須根數(shù)量,水平根的條數(shù)和根莖大小。
表1
實施例2
種植方法同實施例1,選擇定植后第3年的樹試驗,試驗地為山坡地,所有果樹的管護措施相同;參試品種為豆果、佛奧、萊星、鄂植8號;各品種隨機選擇20株,其中每個品種選10株種植按照本發(fā)明方法種植,10株不按照本發(fā)明方法種植,統(tǒng)計定植后第3年的油橄欖根系長度。表2中為采用本發(fā)明方法和未采用本發(fā)明方法種植的油橄欖樹在定植后第3年的油橄欖的根系長度。
表2
實施例3
種植方法同實施例1,選擇定植后第7年的樹試驗,試驗地為山坡地,所有果樹的管護措施相同;參試品種為豆果、佛奧、萊星、鄂植8號;各品種隨機選擇20株,其中每個品種選10株種植按照本發(fā)明方法種植,10株不按照本發(fā)明方法種植,統(tǒng)計定植后第7年的油橄欖的座果率。表3中為采用本發(fā)明方法和未采用本發(fā)明方法種植的油橄欖樹在定植后第7年的座果率。
表3
實施例4
種植方法同實施例1,選擇定植后第7年的樹試驗,試驗地為山坡地,所有果樹的管護措施相同;參試品種為豆果、佛奧、萊星、鄂植8號;各品種隨機選擇20株,其中每個品種選10株種植按照本發(fā)明方法種植,10株不按照本發(fā)明方法種植,統(tǒng)計定植后第7年的油橄欖的單株年結果畝產量。表4中為采用本發(fā)明方法和未采用本發(fā)明方法種植的油橄欖樹在定植后第7年的單株年結果畝產量。
表4
通過上述4組對比試驗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本發(fā)明種植方法,在地塊選取,栽植坑處理及回填土壤改良方面做了改進,在地塊選取方面充分利用了植物的邊際效應,呈層狀排列的臺地,一層臺地只種植一排油橄欖,油橄欖的種植呈現(xiàn)出立體種植,每排油橄欖都可以充分進行光合作用,果樹之間的透光率和通風率得到有效提高,且每畝種植油橄欖的數(shù)量從平地的33株提高到現(xiàn)在坡地的42株,種植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每畝產量;在栽植坑處理方面,為 防止坑內積水對樹根的影響,在坑內預埋排水設備,使得下雨或雪形成的積水可以及時排到坑外,防止樹根浸漬在水中而爛根,使得果樹的地下部分可以良好的生長,從而有利于延長果樹的壽命,提高果樹產量;本發(fā)明還對回填的土壤進行了改良,保證了種植土壤符合油橄欖的生長需要,同時輔以適時肥料,適時管理,因而顯著降低油橄欖樹根系早衰及腐爛程度,保障果樹正常生長,提高了油橄欖的產量。另外,本發(fā)明所用肥料,均為有機肥,不施化學肥料,保證了油橄欖的質量。
顯然,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是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