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用鼠固定筒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實驗用鼠固定筒,包括筒體,筒體的前端開設入口,筒體的后端密封,筒體內活動安裝堵頭,堵頭底面中部位置設有分隔塊,堵頭沿筒體的長度方向開設鼠頭定位孔,鼠頭定位孔是前小后大的孔,鼠頭定位孔的前部為通孔,筒體內固定安裝分隔凸塊,分隔凸塊位于筒體底面中間位置,并且位于分隔塊后方,分隔凸塊與分隔塊相對應,筒體頂面沿長度方向開設滑槽,筒體后端的中部開設連接槽,連接槽的頂端與滑槽的后端相通,滑槽的前端與入口相通,筒體上安裝鎖定機構,鎖定機構穿過滑槽與堵頭連接。本實用新型還具有結構簡潔緊湊、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簡便的優(yōu)點。
【專利說明】實驗用鼠固定筒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實驗用固定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實驗用鼠固定筒。
【背景技術】
[0002]使用小鼠做取血或尾部靜脈注射的醫(yī)學實驗時,需將小鼠固定在容器內,并將其尾部露出?,F(xiàn)有的固定小鼠的容器一般為圓筒形金屬絲網(wǎng)。這種絲網(wǎng)筒不僅容易對小鼠造成傷害,還很難使小鼠固定不動,小鼠易在容器內翻轉,造成尾部轉動,因此,在對小鼠進行取血或靜脈注射時,成功率較低,實驗成本過高。例如,藥效實驗中,需分多次對同一只小鼠進行注射,以分析藥效,此過程中,只要有一次注射失敗,之前的實驗工作將前功盡棄,需做重整個實驗。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實驗用鼠固定筒。
[0004]本實用新型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實驗用鼠固定筒,包括筒體,筒體的前端開設入口,筒體的后端密封,筒體內活動安裝堵頭,堵頭底面中部位置設有分隔塊,堵頭沿筒體的長度方向開設鼠頭定位孔,鼠頭定位孔是前小后大的孔,鼠頭定位孔的前部為通孔,筒體內固定安裝分隔凸塊,分隔凸塊位于筒體底面中間位置,并且位于分隔塊后方,分隔凸塊與分隔塊相對應,筒體頂面沿長度方向開設滑槽,筒體后端的中部開設連接槽,連接槽的頂端與滑槽的后端相通,滑槽的前端與入口相通,筒體上安裝鎖定機構,鎖定機構穿過滑槽與堵頭連接。
[0005]為進一步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所述的堵頭底部開設凹槽,凹槽與鼠頭定位孔相通。所述的筒體的側面外壁上設有固定柱。所述鎖定機構由螺栓和緊固蓋連接構成,堵頭螺紋連接螺栓的一端,螺栓的另一端經(jīng)滑槽伸出筒體外與緊固蓋固定連接。所述的緊固蓋下端設置墊圈,墊圈能與滑槽頂部配合將緊固蓋與筒體鎖定。所述筒體的前端為前大后小的漸縮狀。所述筒體的前端的頂面開設V形導向槽,V形導向槽與滑槽相通,V形導向槽對應的筒體底面上設有導向板。
[0006]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小鼠放入筒體內后,將小鼠的頭部固定于堵頭的鼠頭定位孔內,并使小鼠的兩前肢放入分隔塊兩側,使小鼠的后肢分別位于分隔凸塊兩側。這樣,光滑的筒體既不會傷害小鼠,還可將小鼠的身體牢牢固定在筒體內,使其無法翻轉或前后移動,從而能提高對小鼠進行取血或注射的成功率。本實用新型還具有結構簡潔緊湊、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簡便的優(yōu)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實驗用鼠固定筒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中筒體左端為前端,右端為后端;圖2是沿圖1的A-A線剖視圖;圖3是圖2的左視放大圖;圖4是圖1的后視圖。
[0008]附圖標記:1筒體2堵頭3分隔凸塊4鼠頭定位孔5分隔塊6滑槽7緊固蓋8螺栓9固定柱10連接槽11墊圈12凹槽13通孔14入口 15導向板16V形導向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09]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實驗用鼠固定筒,如圖1所示包括筒體I。筒體I的前端開設入口 14,筒體I的后端密封。筒體I內活動安裝堵頭2。如圖3和圖4所示,堵頭2底面中部位置設有分隔塊5。堵頭2沿筒體I的長度方向開設鼠頭定位孔4。鼠頭定位孔4是前小后大的孔,以便符合小鼠頭部的外形,既能更好的定位,又可盡量減輕小鼠的不適感,有利于實驗順利進行。鼠頭定位孔4的前部為通孔13,方便小鼠呼吸。筒體I內固定安裝分隔凸塊3,分隔凸塊3位于筒體I底面中間位置,并且位于分隔塊5后方。分隔塊5可使小鼠頭部伸入鼠頭定位孔4后,小鼠的兩前肢被分隔塊5隔開,使小鼠的前肢不會亂動。分隔凸塊3可使小鼠的后肢分別位于分隔凸塊兩側,避免小鼠后肢亂動。分隔凸塊3與分隔塊5相對應,以便能將小鼠正確定位,保證其血液循環(huán)正常。如圖1所示,筒體I頂面沿長度方向開設滑槽6。如圖2所示,筒體I后端的中部開設連接槽10,連接槽10的頂端與滑槽6的后端相通。這種結構可以使小鼠的尾巴平伸出筒體1,避免小鼠尾巴因卷曲導致血液循環(huán)出問題,從而,方便在小鼠的尾巴上注射或取血?;?的前端與入口 14相通。如圖2所示,滑槽6和連接槽10構成一條L形的鼠尾導向槽。鼠尾導向槽的作用是:當工作人員將小鼠放入入口 14時,使小鼠的尾部能較為順利地滑入滑槽6,隨著小鼠沿筒體I下移,鼠尾會自然滑至連接槽10內,達到小鼠在筒體I內,鼠尾伸出筒體I外的目的,從而,可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將小鼠放入容器內容易,將鼠尾露出容器外難的問題。所述的固定筒可大幅減化固定小鼠和取出鼠尾的工作,可有效節(jié)省實驗時間,提聞實驗效率。為方便觀察小鼠在筒體I內的情況,筒體I可選用透明材料制做。
[0010]固定實驗用鼠的過程:
[0011]①由筒體I內取出堵頭2,將小鼠以頭部向前尾部向后的方向,由入口 14放入筒體I內,并使小鼠背部朝向滑槽6,小鼠進入入口 14時,其尾部會自然進入滑槽6內,通過拉動鼠尾,可將小鼠順利拉至筒體I底部,通過拉動鼠尾移動小鼠比傳統(tǒng)的推小鼠入容器更易操作,小鼠也不易掙扎。
[0012]②將小鼠移至筒體I后端時,鼠尾由連接槽10伸出筒體I夕卜,此時,可將筒體I豎起,使小鼠無法沿光滑的筒壁向上爬,將堵頭2重新放入筒體I內,小鼠頭部進入鼠頭定位孔4內,用定位機構將堵頭2與筒體I鎖定,即將小鼠鎖定。小鼠在筒體I內,由于分隔凸塊3與分隔塊5的作用,因此,小鼠在筒體I內無法翻轉,方便進行實驗。
[0013]如圖2所示,所述鎖定機構可由螺栓8和緊固蓋7連接構成。堵頭2螺紋連接螺栓8的一端,螺栓8的另一端穿過滑槽6固定安裝緊固蓋7。這種結構通過緊固蓋7與筒體I的配合將堵頭2的位置鎖定,從而,可以根據(jù)小鼠體形大小調整堵頭2的鎖定位置,方便固定任何體形的小鼠。所述的鎖定機構還可以是定位銷和定位孔配合的機構,但是,這種機構的調整范圍有限,難以精確地調整堵頭2的位置。小鼠固定后,或受壓力過大,或過于寬松,都會直接影響實驗效果。
[0014]所述的堵頭2底部與分隔凸塊3相對的一側開設凹槽12,凹槽12與鼠頭定位孔4相通。這種結構與小鼠的生理結構相適合,使小鼠在實驗中不會因身體受擠壓而掙扎。凹槽12還可對小鼠起導向作用,方便小鼠將頭伸進鼠頭定位孔4。
[0015]為方便與實驗設備配合連接固定,所述的筒體I滑槽6兩側的外壁上可分別安裝數(shù)個固定柱9。這種結構方便筒體I與相應的設備固定。
[0016]所述的緊固蓋7下端設置墊圈11,墊圈11安裝在螺栓8上,墊圈11位于滑槽6上部。這種結構使堵頭2滑動時,避免緊固蓋7與筒體I產生摩擦,從而導致緊固蓋7磨損,提高了緊固蓋7的使用壽命。
[0017]所述筒體I的前端為前大后小的漸縮狀,以便能將小鼠順利放入筒體I內。為進一步增加放小鼠入筒體I時鼠尾進入滑槽6的概率,確保操作簡便快捷,如圖1所示,所述筒體I的前端的頂面開設V形導向槽16, V形導向槽16與滑槽6相通。V形導向槽16對應的筒體I底面上設有導向板15。導向板15可輔助小鼠進入筒體I內。
[0018]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并不限制于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實施例的范圍內。本實用新型未詳盡描述的技術內容均為公知技術。
【權利要求】
1.實驗用鼠固定筒,其特征在于:包括筒體(1),筒體(I)的前端開設入口(14),筒體(O的后端密封,筒體(I)內活動安裝堵頭(2),堵頭(2)底面中部位置設有分隔塊(5),堵頭(2)沿筒體(I)的長度方向開設鼠頭定位孔(4),鼠頭定位孔(4)是前小后大的孔,鼠頭定位孔(4)的前部為通孔(13),筒體(I)內固定安裝分隔凸塊(3),分隔凸塊(3)位于筒體(I)底面中間位置,并且位于分隔塊(5)后方,分隔凸塊(3)與分隔塊(5)相對應,筒體(I)頂面沿長度方向開設滑槽(6),筒體(I)后端的中部開設連接槽(10),連接槽(10)的頂端與滑槽(6)的后端相通,滑槽(6)的前端與入口(14)相通,筒體(I)上安裝鎖定機構,鎖定機構穿過滑槽(6)與堵頭(2)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驗用鼠固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堵頭(2)底部開設凹槽(12),凹槽(12)與鼠頭定位孔(4)相通。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驗用鼠固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體(I)的側面外壁上設有固定柱(9)。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驗用鼠固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機構由螺栓(8)和緊固蓋(7)連接構成,堵頭(2)螺紋連接螺栓(8)的一端,螺栓(8)的另一端經(jīng)滑槽(6)伸出筒體(I)外與緊固蓋(7)固定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實驗用鼠固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緊固蓋(7)下端設置墊圈(11),墊圈(11)能與滑槽(6)頂部配合將緊固蓋(7)與筒體(I)鎖定。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驗用鼠固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I)的前端為前大后小的漸縮狀。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實驗用鼠固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I)的前端的頂面開設V形導向槽(16),V形導向槽(16)與滑槽(6)相通,V形導向槽(16)對應的筒體(I)底面上設有導向板(15)。
【文檔編號】A61D3/00GK203953866SQ201420341557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6月25日
【發(fā)明者】李曉峰 申請人:李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