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農(nóng)藥混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農(nóng)藥混合物 本發(fā)明涉及增效有效的農(nóng)藥組合物,該組合物一方面含有雙酰胺,另一方面含有已知的殺真菌活性成分,并因此非常適用于防治不希望的動物害蟲如昆蟲和螨蟲,以及不希望的植物致病性真菌。
文獻中提出了某些農(nóng)藥組合物,例如WO03/015518、WO04/067528和WO2006/007595。然而,這些已知的組合物在有害生物防治領域中的性能不完全令人滿意。
還已知咪唑、三唑、甲氧基丙烯酸酯和苯胺衍生物、二甲酰亞胺和其他的雜環(huán)化合物具有殺真菌作用,可用于防治真菌。所述殺真菌劑描述于例如″The Pesticide Manual″[The Pesticide Manual-AWorld Compendium;Thirteenth Edition;EditorC.D.S.Tomlin;The 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uncil]或者在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上網(wǎng)址http://www.alanwood.net/pesticides/下的″Compendium ofPesticide Common Names″中。這些物質(zhì)的作用在希望的低用量下也不總是充分。
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了具有良好的殺蟲、殺螨和殺真菌性能的新的農(nóng)藥組合物,其中除含有助劑外,還含有如下的活性成分 a)作為成分(A)的式I化合物
其中 R1是鹵素,C1-C4鹵代烷基或C1-C4鹵代烷氧基; R2是鹵素或C1-C4烷基; R3是鹵素或氰基;和 R4是C1-C4烷基;和 b)作為成分(B)的增效有效量的至少一種選自下組的活性成分唑類,嘧啶醇類,2-氨基嘧啶類,嗎啉類,苯胺基嘧啶類,吡咯類,苯基酰胺類,苯并咪唑類,二甲酰亞胺類,羧酰胺類,胍類,甲氧基丙烯酸酯類,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N-鹵代甲硫基四氫鄰苯二甲酰亞胺類,含銅化合物,硝基酚衍生物,有機磷衍生物,式F-1化合物
其中R5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 和式F-2化合物
其中R6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 和式F-3的外消旋化合物(順式)
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4的外消旋化合物(反式)
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5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3(順式)和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的差向異構(gòu)體混合物,其中式F-3(順式)外消旋化合物與式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比率是1000∶1至1∶1000并且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6化合物
其中R8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7的外消旋化合物(反式)
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8的外消旋化合物(順式)
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9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7(反式)和F-8(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式F-7外消旋化合物(反式)與式F-8外消旋化合物(順式)的比率是2∶1至100∶1并且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 和式F-10化合物
其中R10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1外消旋化合物(反式)
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2外消旋化合物(順式)
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3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11(反式)和F-12(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混合物, 并且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4化合物
和化合物活化酯、敵菌靈、benthiavalicarb、殺稻瘟菌素、滅螨猛、地茂散、百菌清、環(huán)氟菌胺、霜脲氰、二氯萘醌、雙氯氰菌胺、噠菌酮、氯硝胺、乙霉威、烯酰嗎啉、SYP-LI90(氟嗎啉)、二氰蒽醌、噻唑菌胺、土菌靈、惡唑菌酮、咪唑菌酮、氰菌胺、三苯錫、嘧菌腙、氟啶胺、氟吡菌胺、磺菌胺、環(huán)酰菌胺、藻菌磷、惡霉靈、異丙菌胺、IKF-916(氰霜唑)、春雷霉素、磺菌威、metrafenone、戊菌隆、四氯苯酞、多抗霉素、烯丙苯噻唑、霜霉威、proquinazid、咯喹酮、喹氧靈、五氯硝基苯、硫磺、tiadinil、咪唑嗪、三環(huán)唑、嗪胺靈、有效霉素、苯酰菌胺(RH7281)和mandipropamid。
取代基定義中出現(xiàn)的烷基可以是直連或支鏈的,例如是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仲丁基、異丁基和叔丁基。鹵代烷基和鹵代烷氧基是由所述烷基衍生而來的。
鹵素通常是氟、氯、溴或碘,優(yōu)選氟或氯。與其他含義結(jié)合的鹵素如鹵代烷基或鹵代烷氧基中的鹵素同樣如此。
鹵代烷基優(yōu)選鏈長1-4個碳原子。鹵代烷基是例如氟代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氯甲基、二氯甲基、三氯甲基、2,2,2-三氟乙基,2-氟乙基、2-氯乙基、五氟乙基、1,1-二氟-2,2,2-三氯乙基、2,2,3,3-四氟乙基和2,2,2-三氯乙基;優(yōu)選三氯甲基、二氟氯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和二氯氟甲基。
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組合物含有選自下組的化合物作為成分(A) 式A-1化合物
和式A-2化合物
和式A-3化合物
和式A-4化合物
和式A-5化合物
和式A-6化合物
和式A-7化合物
和式A-8化合物
和式A-9化合物
和式A-10化合物
和式A-11化合物
和式A-12化合物
和式A-13化合物
和式A-14化合物
和式A-15化合物
和式A-16化合物
和式A-17化合物
和式A-18化合物
和式A-19化合物
和式A-20化合物
和式A-21化合物
和式A-22化合物
和式A-23化合物
和式A-24化合物
和式A-25化合物
和式A-26化合物
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組合物還含有下列化合物作為成分(B) 唑,選自氧環(huán)唑、聯(lián)苯三唑醇、糠菌唑、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烯唑醇、氟環(huán)唑、腈苯唑、氟喹唑、氟硅唑、粉唑醇、己唑醇、抑霉唑、亞胺唑、種菌唑、葉菌唑、腈菌唑、稻瘟酯、戊菌唑、丙硫菌唑、啶斑肟、咪鮮胺、丙環(huán)唑、硅氟唑、戊唑醇、四氟醚唑、三唑酮、三唑醇,氟菌唑和滅菌唑;或 嘧啶醇,選自環(huán)丙嘧啶醇、氯苯嘧啶醇和氟苯嘧啶醇;或 2-氨基嘧啶,選自乙嘧酚磺酸酯、二甲嘧酚和乙嘧酚;或 嗎啉,選自十二環(huán)嗎啉、苯銹啶、丁苯嗎啉、螺環(huán)菌胺和十三嗎啉;或 苯胺基嘧啶,選自嘧菌環(huán)胺、嘧菌胺和嘧霉胺;或 吡咯,選自拌種咯和咯菌腈;或 苯基酰胺,選自苯霜靈、呋霜靈、甲霜靈、R-甲霜靈、呋酰胺和惡霜靈;或 苯并咪唑,選自苯菌靈、多菌靈、咪菌威、麥穗寧和噻菌靈;或 二甲酰亞胺,選自乙菌利、菌核利、異菌脲 甲菌利、procymidone和乙烯菌核利或 羧酰胺,選自煙酰胺、萎銹靈、甲呋酰胺、氟酰胺、滅銹胺、氧化萎銹靈、penthiopyrad和噻氟菌胺;或 胍,選自雙胍鹽、多果定和雙胍辛胺;或 甲氧基丙烯酸酯,選自嘧菌酯、醚菌胺(SSF129)、烯肟菌酯、氟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肟菌酯、肟醚菌胺、啶氧菌酯和唑菌胺酯;或 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選自福美鐵、代森錳鋅、代森錳、代森聯(lián)、丙森鋅、福美雙、代森辛和福美鋅;或 N-鹵代甲硫基四氫鄰苯二甲酰亞胺,選自敵菌丹、克菌丹、苯氟磺胺、氟氯菌核利、滅菌丹和甲苯磺酰胺;或 銅化合物,選自波爾多液、氫氧化銅、王銅,硫酸銅、氧化銅、代森錳銅和喹啉銅;或 硝基酚衍生物,選自二硝酯和異丙消;或 有機磷衍生物,選自敵瘟磷、異稻瘟凈、敵瘟靈、氯瘟磷、吡菌磷和甲基立枯磷;或選自活化酯、敵菌靈、benthiavalicarb、殺稻瘟菌素、滅螨猛、地茂散、百菌清、環(huán)氟菌胺、霜脲氰、二氯萘醌、雙氯氰菌胺、噠菌酮、氯硝胺、乙霉威、烯酰嗎啉、SYP-LI90(氟嗎啉)、二嗪農(nóng)、噻唑菌胺、土菌靈、惡唑菌酮、咪唑菌酮、氰菌胺、三苯錫、嘧菌腙、氟啶胺、氟吡菌胺、磺菌胺、環(huán)酰菌胺、藻菌磷、惡霉靈、異丙菌胺、IKF-916(氰霜唑)、春雷霉素、磺菌威、metrafenone、戊菌隆、四氯苯酞、多抗霉素、烯丙苯噻唑、霜霉威、proquinazid、咯喹酮、喹氧靈、五氯硝基苯、硫磺、tiadinil、咪唑嗪、三環(huán)唑、嗪胺靈、有效霉素、苯酰菌胺(RH7281)和mandipropamid的化合物、或選自下式化合物的化合物式F-1化合物
其中R5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2化合物
其中R6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3的外消旋化合物(順式)
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4的外消旋化合物(反式)
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5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F-3(順式)和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的差向異構(gòu)混合物,其中式F-3(順式)外消旋化合物與式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比率是1000∶1至1∶1000,并且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6化合物
其中R8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7外消旋化合物(反式)
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8外消旋化合物(順式)
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9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7(反式)和F-8(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式F-7(反式)外消旋化合物與式F-8(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比率是2∶1至100∶1,并且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 和式F-10化合物
其中R10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1(反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2(順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3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11(反式)和F-12(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混合物,并且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4化合物
式I化合物是已知的,描述于例如WO03/015518或WO04/067528中。
進一步優(yōu)選的農(nóng)藥組合物除含有助劑外,由作為活性成分的下列化合物組成 a)作為成分(A),式I化合物
其中 R1是鹵素,C1-C4鹵代烷基或C1-C4鹵代烷氧基; R2是鹵素或C1-C4烷基; R3是鹵素或氰基;和 R4是C1-C4烷基;和 b)作為成分(B),增效有效量的至少一種選自下組的活性成分唑類、嘧啶醇類、2-氨基嘧啶類、嗎啉類、苯胺基嘧啶類、吡咯類、苯基酰胺類、苯并咪唑類、二甲酰亞胺類、羧酰胺類、胍類、甲氧基丙烯酸酯類、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N-鹵代甲硫基四氫鄰苯二甲酰亞胺類、含銅化合物、硝基酚衍生物、有機磷衍生物、式F-1化合物
其中R5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2化合物
其中R6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3(順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5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3(順式)外消旋化合物與式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的差向異構(gòu)混合物,其中式F-3(順式)外消旋化合物與式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比率是1000∶1至1∶1000,并且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6化合物
其中R8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7(反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8(順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9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7(反式)和F-8(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式F-7(反式)與F-8(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比率是2∶1至100∶1,并且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 和式F-10化合物
其中R10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1(反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2(順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3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11(反式)外消旋化合物與式F-12(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差向異構(gòu)混合物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4化合物
和化合物活化酯、敵菌靈、benthiavalicarb、殺稻瘟菌素、滅螨猛、地茂散、百菌清、環(huán)氟菌胺、霜脲氰、二氯萘醌、雙氯氰菌胺、噠菌酮、氯硝胺、乙霉威、烯酰嗎啉、SYP-LI90(氟嗎啉)、二氰蒽醌、噻唑菌胺、土菌靈、惡唑菌酮、咪唑菌酮、氰菌胺、三苯錫、嘧菌腙、氟啶胺、氟吡菌胺、磺菌胺、環(huán)酰菌胺、藻菌磷、惡霉靈、異丙菌胺、IKF-916(氰霜唑)、春雷霉素、磺菌威、metrafenone、戊菌隆、四氯苯酞、多抗霉素、烯丙苯噻唑、霜霉威、proquinazid、咯喹酮、喹氧靈、五氯硝基苯、硫磺、tiadinil、咪唑嗪、三環(huán)唑、嗪胺靈、有效霉素、苯酰菌胺(RH7281)和mandipropamid。
成分(B)也是已知的、描述于例如下列出版物中 氧環(huán)唑(60207-31-0)、聯(lián)苯三唑醇[70585-36-3]、糠菌唑[116255-48-2]、環(huán)丙唑醇[94361-06-5]、苯醚甲環(huán)唑[119446-68-3]、烯唑醇[83657-24-3]、氟環(huán)唑[106325-08-0]、腈苯唑[114369-43-6]、氟喹唑[136426-54-5]、氟硅唑[85509-19-9]、粉唑醇[76674-21-0]、己唑醇[79983-71-4]、抑霉唑[35554-44-0]、亞胺唑[86598-92-7]、種菌唑[125225-28-7]、葉菌唑[125116-23-6]、腈菌唑[88671-89-0]、稻瘟酯[101903-30-4]、戊菌唑[66246-88-6]、丙硫菌唑[178928-70-6]、啶斑肟[88283-41-4]、咪鮮胺[67747-09-5]、丙環(huán)唑[60207-90-1]、硅氟唑[149508-90-7]、戊唑醇[107534-96-3]、四氟醚唑[112281-77-3]、三唑酮[43121-43-3]、三唑醇[55219-65-3]、氟菌唑[99387-89-0]、滅菌唑[131983-72-7]、環(huán)丙嘧啶醇[12771-68-5]、氯苯嘧啶醇[60188-88-9]、氟苯嘧啶醇[63284-71-9]、乙嘧酚磺酸酯[41483-43-6]、二甲嘧酚[5221-53-4]、乙嘧酚[23947-60-6]、十二環(huán)嗎啉[1593-77-7]、苯銹啶[67306-00-7]、丁苯嗎啉[67564-91-4]、螺環(huán)菌胺[118134-30-8]、十三嗎啉[81412-43-3]、嘧菌環(huán)胺[121552-61-2]、嘧菌胺[110235-47-7]、嘧霉胺[53112-28-0]、拌種咯[74738-17-3]、咯菌腈[131341-86-1]、苯霜靈[71626-11-4]、呋霜靈[57646-30-7]、甲霜靈[57837-19-1]、R-甲霜靈[70630-17-0]、呋酰胺[58810-48-3]、惡霜靈[77732-09-3]、苯菌靈[17804-35-2]、多菌靈[10605-21-7]、咪菌威[62732-91-6]、麥穗寧[3878-19-1]、噻菌靈[148-79-8]、乙菌利[84332-86-5]、菌核利[24201-58-9]、異菌脲[36734-19-7]、甲菌利[54864-61-8]、腐霉利[32809-16-8]、乙烯菌核利[50471-44-8]、煙酰胺[188425-85-6]、萎銹靈[5234-68-4]、甲呋酰胺[24691-80-3]、氟酰胺[66332-96-5]、滅銹胺[55814-41-0]、氧化萎銹靈[5259-88-1]、penthiopyrad[183675-82-3]、噻氟菌胺[130000-40-7]、雙胍鹽[108173-90-6]、多果定[2439-10-3][112-65-2](free base)、雙胍辛胺[13516-27-3]、嘧菌酯[131860-33-8]、醚菌胺[149961-52-4]、烯肟菌酯{Proc.BCPC、Int.Congr.、Glasgow、2003、1、93)、氟嘧菌酯[361377-29-9]、醚菌酯[143390-89-0]、苯氧菌胺[133408-50-1]、肟菌酯[141517-21-7]、肟醚菌胺[248593-16-0]、啶氧菌酯[117428-22-5]、唑菌胺酯[175013-18-0]、福美鐵[14484-64-1]、代森錳鋅[8018-01-7]、代森錳[12427-38-2]、代森聯(lián)[9006-42-2]、丙森鋅[12071-83-9]、福美雙[137-26-8]、代森鋅[12122-67-7]、福美鋅[137-30-4]、敵菌丹[2425-06-1]、克菌丹[133-06-2]、苯氟磺胺[1085-98-9]、氟氯菌核利[41205-21-4]、滅菌丹[133-07-3]、甲苯氟磺胺[731-27-1]、波爾多液[8011-63-0]、氫氧化銅[20427-59-2]、王銅[1332-40-7]、硫酸銅[7758-98-7]、氧化銅[1317-39-1]、代森錳銅[53988-93-5]、喹啉銅[10380-28-6]、二硝酯[131-72-6]、異丙消[10552-74-6]、稻瘟磷[17109-49-8]、異稻瘟凈[26087-47-8]、稻瘟靈[50512-35-1]、氯瘟磷[36519-00-3]、吡菌磷[13457-18-6]、甲基立枯磷[57018-04-9]、活化酯[135158-54-2]、敵菌靈[101-05-2]、benthiavalicarb[413615-35-7]、殺稻瘟菌素[2079-00-7]、滅螨猛[2439-01-2]、地茂散[2675-77-6]、百菌清[1897-45-6]、環(huán)氟菌胺[180409-60-3]、霜脲氰[57966-95-7]、二氯萘醌[117-80-6]、雙氯氰菌胺[139920-32-4]、噠菌酮[62865-36-5]、氯硝胺[99-30-9]、乙霉威[87130-20-9]、烯酰嗎啉[110488-70-5]、SYP-LI90(氟嗎啉)[211867-47-9]、二氰蒽醌[3347-22-6]、噻唑菌胺[162650-77-3]、土菌靈[2593-15-9]、惡唑菌酮[131807-57-3]、咪唑菌酮[161326-34-7]、氰菌胺[115852-48-7]、三苯錫[668-34-8]、嘧菌腙[89269-64-7]、氟啶胺[79622-59-6]、氟吡菌胺[239110-15-7]、磺菌胺[106917-52-6]、環(huán)酰菌胺[126833-17-8]、藻菌磷[39148-24-8]、惡霉靈[10004-44-1]、異丙菌胺[140923-17-7]、IKF-916(氰霜唑)[120116-88-3]、春雷霉素[6980-18-2]、磺菌威[66952-49-6]、metrafenone[220899-03-6]、戊菌隆[66063-05-6]、四氯苯酞[27355-22-2]、多抗霉素[11113-80-7]、烯丙苯噻唑[27605-76-1]、霜霉威[25606-41-1]、proquinazid[189278-12-4]、咯喹酮[57369-32-1]、喹氧靈[124495-18-7]、五氯硝基苯[82-68-8]、硫磺[7704-34-9]、tiadinil[223580-51-6]、triazoxide[72459-58-6]、三環(huán)唑[41814-78-2]、嗪胺靈[26644-46-2]、有效霉素[37248-47-8]、苯酰菌胺(RH7281)[156052-68-5]、mandipropamid[374726-62-2]、式F-1化合物
其中R5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WO2004/058723);式F-2化合物
其中R6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WO2004/058723); 式F-3外消旋化合物(順式)
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WO2004/035589); 式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WO2004/035589);式F-5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3(順式)外消旋化合物與式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的差向異構(gòu)混合物,其中式F-3(順式)外消旋化合物與式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比率是1000∶1至1∶1000并且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WO2004/035589);式F-6化合物
其中R8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WO2004/035589);式F-7(反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WO03/074491);式F-8(順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WO03/074491);式F-9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7(反式)和F-8(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式F-7(反式)與F-8(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比率是2∶1至100∶1(WO03/074491)并且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 式F-10化合物
其中R10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WO2004/058723);式F-11(反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WO03/074491);式F-12(順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WO03/074491);式F-13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11(反式)外消旋化合物與式F-12(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差向異構(gòu)混合物,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WO03/074491);式F-14化合物
(WO2004/058723)。
活性成分后的方括號內(nèi)的參考文獻,例如[3878-19-1],表示具體的化學文摘登記號。
本發(fā)明特別優(yōu)選的組合物含有下列化合物作為活性成分式A-1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或式A-2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3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4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5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6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7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8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9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0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1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2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3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4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5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6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7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8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9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20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21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22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23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24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25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26化合物和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本發(fā)明更加特別優(yōu)選的組合物含有下列成分作為活性成分 式A-1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3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4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5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6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7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8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9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0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1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2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3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4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5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6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7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8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9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0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1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2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3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4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5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6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
本發(fā)明特別優(yōu)選的組合物除含有助劑外,由作為活性成分的下列化合物組成式A-1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或式A-2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3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4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5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6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7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8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9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0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1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2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3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4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5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6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7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8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19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20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21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22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23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24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25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或式A-26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化合物(B)的化合物。
本發(fā)明更加特別優(yōu)選的組合物除含有助劑外,由作為活性成分的下列化合物組成 式A-1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化合物和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3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4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5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6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7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8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9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0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1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2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3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4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5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6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7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8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19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0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1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2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3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4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5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或 式A-26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 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
(Z)本發(fā)明更加特別優(yōu)選的組合物除含有助劑外,由作為活性成分的下列化合物組成 式A-1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2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3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4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5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6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7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8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9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10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11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12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13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14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15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16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17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18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19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20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21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22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23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24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25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26化合物和咯喹酮;或 式A-1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2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3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4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5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6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7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8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9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10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11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12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13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14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15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16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17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18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19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20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21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22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23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24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25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26化合物和環(huán)丙唑醇;或 式A-1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2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3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4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5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6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7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8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9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10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11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12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13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14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15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16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17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18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19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20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21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22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23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24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25化合物和嘧菌酯;或 式A-26化合物和嘧菌酯。
上述本發(fā)明其他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Z)可另外含有選自下組的殺蟲劑作為進一步的活性成分(C) 噻蟲嗪(792)、阿維菌素(1)、甲胺基甲維菌素(291)、λ-氯氟氰菊酯(198)、氯氟氰菊酯(196)和七氟菊酯(769)。
化合物(C)在″The Pesticide Manual″[The Pesticide Manual-A World Compendium;Thirteenth Edition;EditorC.D.S.Tomlin;The 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uncil]中提及,它們在其中于上文中對于特定化合物(B)的圓括號內(nèi)給出的編號下描述;例如,化合物″阿維菌素″在編號(1)下描述。
現(xiàn)已意外地發(fā)現(xiàn)本發(fā)明的活性成分混合物不僅加和性地增加了對通常期望防治的害蟲和真菌的作用譜,而且獲得了增效作用,這在兩方面擴大了化合物(A)和化合物(B)的作用范圍。首先,降低了化合物(A)和化合物(B)的施用量,同時其作用仍同樣保持良好。其次,即使在兩種單個化合物在如此低的施用量范圍下變得完全無效時,活性成分混合物仍舊獲得了高度的害蟲和真菌防治作用。這一方面實質(zhì)上擴大了可以防治的害蟲和真菌譜,并且另一方面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然而,除了對農(nóng)藥活性的實際增效作用外,本發(fā)明農(nóng)藥組合物還具有其它出人意料的優(yōu)點,該優(yōu)點也可以在廣義上描述為增效活性。例如,可以防治使用單個化合物(A)或單個化合物(B)不能防治、或不能足夠有效地防治的有害生物。本發(fā)明的活性成分混合物還受到植物的更好耐受,也就是說,例如,相比單個化合物(A)和(B)而言,該混合物顯示了降低的植物毒性。例如,還可以在不同的發(fā)育階段防治害蟲,這不同于用某些單個化合物(A)和(B)防治的情形,這是因為這些單個化合物僅可以用作例如殺成蟲劑或僅作為殺幼蟲劑針對高度特異性的幼蟲階段。此外,在某些情形下,本發(fā)明的農(nóng)藥組合物在其生產(chǎn)期間表現(xiàn)出更好的性能,例如在研磨或混合期間,在儲存或其使用期間。
在有害生物防治領域,本發(fā)明組合物顯示了具有相當有利的殺生物譜的有價值的預防和/或治療活性,即使是在低濃度下,并且同時受到溫血生物、魚和植物的良好耐受。本發(fā)明組合物尤其有效地對抗所有或單個發(fā)育階段的常規(guī)敏感的動物害蟲,以及抗性動物害蟲,例如昆蟲和蜱螨目的典型害蟲。本發(fā)明組合物的殺蟲或殺螨活性可以以例如立即出現(xiàn)或僅在某一時間段例如在蛻皮期間出現(xiàn)的害蟲死亡率來直接顯示,或以例如減少產(chǎn)卵和/或孵化率來間接顯示,良好活性對應于至少50至60%的死亡率。例如,通過適當?shù)剡x擇化合物(B),還可以另外獲得本發(fā)明組合物的例如殺藻、驅(qū)蠕蟲、殺鳥、殺細菌、殺軟體動物、殺線蟲、植物活化、殺鼠或殺病毒作用。
所述動物害蟲包括,例如 蜱螨目(Acarina)、例如 粗腳粉螨(Acarus siro)、柑橘瘤癭螨(Aceria sheldoni)、斯氏針刺癭螨(Aculus schlechtendali)、花蜱屬(Amblyomma spp.)、隱喙蚍屬(Argas spp.)、牛蜱屬(Boophilus spp.)、短須螨屬(Brevipalpus spp.)、苜宿苔螨(Bryobia praetiosa)、Calipitrimerus spp.、恙螨(Chorioptes spp.)、雞皮刺螨(Dermanyssus gallinae)、鵝耳櫪始葉螨(Eotetranychus carpini)、癭螨屬(Eriophyes spp.)、玻眼蜱屬(Hyalomma spp.)、硬蚍屬(Ixodes spp.)、Olygonychus pratensis、喙蜱屬(Ornithodorosspp.)、紅蜘蛛屬(Panonychus spp.)、橘銹螨(Phyllocoptrutaoleivora)、側(cè)多食跗線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瘁螨屬(Psoroptes spp.)、扇頭蜱屬(Rhipicephalus spp.)、根螨屬(Rhizoglyphus spp.)、疥螨屬(Sarcoptes spp.)、線螨屬(Tarsonemus spp.)和紅葉螨屬(Tetranychus spp.); 虱目(Anoplura)、例如 血虱屬(Haematopinus spp.)、長顎虱屬(Linognathus spp.)、虱屬(Pediculus spp.)、癭綿蚜屬(Pemphigus spp.)和根瘤蚜屬(Phylloxera spp.); 鞘翅目(Coleoptera)、例如 扣甲屬(Agriotes spp.)、花象甲屬(Anthonomus spp.)、甜菜隱食甲(Atomaria linearis)、甜菜莖跳甲(Chaetocnema tibialis)、香蕉根象甲屬(Cosmopolites spp.)、象蟲屬(Curculio spp.)、皮蠹屬(Dermestes spp.)、條葉甲屬(Diabrotica spp.)、植瓢蟲屬(Epilachna spp.)、Eremnus spp.、馬鈴薯甲蟲(Leptinotarsadecemlineata)、稻象甲屬(Lissorhoptrus spp.)、鰓金龜屬(Melolontha spp.)、Orycaephilus spp.、草莓根象甲(Otiorhynchusspp.)、Phlyctinus spp.、麗金龜屬(Popillia spp.)、跳甲屬(Psylliodes spp.)、動根蠹屬(Rhizopertha spp.)、金龜甲科(Scarabeidae)、米象屬(Sitophilus spp.)、麥蛾屬(Sitotrogaspp.)、擬步行蟲屬(Tenebrio spp.)、擬谷溫屬(Tribolium spp.)和皮蠹屬(Trogoderma spp.); 雙翅目(Diptera)、例如 伊蚊屬(Aedes spp.)、Antherigona soccata、Bibio hortulanus、麗蠅屬(Calliphora erythrocephala)、實蠅屬(Ceratitis spp.)、金蠅屬(Chrysomyia spp.)、庫蚊屬(Culex spp.)、疽蠅屬(Cuterebraspp.)、實蠅屬(Dacus spp.)、黃猩猩果蠅(Drosophilamelanogaster)、廁蠅屬(Fannia spp.)、馬蠅屬(Gastrophilusspp.)、舌蠅屬(Glossina spp.)、皮蠅屬(Hypodermas pp.)、Hyppobosca spp.、潛蠅屬(Liriomyza spp.)、綠蠅屬(Lucilia spp.)、豆干黑潛蠅屬(Melanagromyza spp.)、蒼蠅屬(Musca spp.)、狂蠅屬(Oestrus spp.)、Orseolia spp.、瑞典麥桿蠅(Oscinella frit)、甜菜潛葉蠅(Pegomyia hyoscyami)、春麥蠅屬(Phorbia spp.)、蘋實蠅(Rhagoletis pomonella)、蕈蠅屬(Sciara spp.)、螫蠅屬(Stomoxysspp.)、虻屬(Tabanus spp.)、Tannia spp.和大蚊屬(Tipula spp.); 異翅亞目(Heteroptera)、例如 臭蟲屬(Cimex spp.)、可可瘤盲蝽(Distantiella theobroma)、紅蝽屬(Dysdercus spp.)、Euchistus spp.、褐盾蝽屬(Eurygasterspp.)、稻緣蝽屬(Leptocorisa spp.)、綠蝽屬(Nezara spp.)、網(wǎng)蝽屬(Piesma spp.)、紅腹獵蝽屬(Rhodnius spp.)、可可褐盲蝽(Sahlbergella singularis)、稻黑蝽屬(Scotinophara spp.)和錐蝽屬(Triatoma spp.); 同翅目(Homoptera)、例如 綿紛虱(Aleurothrixus floccosus)、粉虱屬(Aleyrodesbrassicae)、圓盔蚧屬(Aonidiella spp.)、蚜科(Aphididae)、蚜蟲屬(Aphis spp.)、圓盾蚧屬(Aspidiotus spp.)、甘薯粉虱(Bemisiatabaci)、蠟蚧屬(Ceroplaster spp.)、茶褐圓蚧(Chrysomphalusaonidium)、薔薇輪蚧(Chrysomphalus dictyospermi)、褐軟蚧(Coccushesperidum)、微葉蟬屬(Empoasca spp.)、蘋果綿蚜(Eriosomalanigerum)、紅斑葉蟬屬(Erythroneura spp.)、Gascardia spp.、灰稻虱屬(Laodelphax spp.)、Lecanium corni、蠣蚧屬(Lepidosaphesspp.)、Macrosiphus spp.、瘤額蚜屬(Myzus spp.)、Nephotettix spp.、褐飛虱屬(Nilaparvata spp.)、Parlatoria spp.、癭綿蚜屬(Pemphigus spp.)、臀紋粉蚧屬(Planococcus spp.)、桑白蚧屬(Pseudaulacaspis spp.)、粉蚧屬(Pseudococcus spp.)、葉虱屬(Psylla spp.)、棉蚧(Pulvinaria aethiopica)、圓盾蚧屬(Quadraspidiotus spp.)、縊管屬(Rhopalosiphum spp.)、盔蚧屬(Saissetia spp.)、葉蟬屬(Scaphoideus spp.)、麥二叉蚜屬(Schizaphis spp.)、Sitobion spp.、溫室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木虱(Trioza erytreae)和桔盾蚧(Unaspis citri); 膜翅目(Hymenoptera)、例如 Acromyrmex、切葉蟻屬(Atta spp.)、莖蜂屬(Cephus spp.)、葉蜂屬(Diprion spp.)、鋸節(jié)葉蜂科(Diprionidae)、云杉葉蜂(Gilpiniapolytoma)、葉蜂屬(Hoplocampa spp.)、田蟻屬(Lasius spp.)、蟻屬(Monomorium pharaonis)、鋸角葉蜂屬(Neodiprion spp.)、水蟻屬(Solenopsis spp.)和胡蜂屬(Vespa spp.); 等翅目(Isoptera)、例如 Reticulitermes spp.; 鱗翅目(Lepidoptera)、例如 長翅卷蛾屬(Acleris spp.)、小卷蛾屬(Adoxophyess pp.)、透翅蛾屬(Aegerias pp.)、地老虎屬(Agrotis spp.)、棉葉波紋夜蛾(Alabama argillaceae)、Amylois spp.、黎豆夜蛾(Anticarsiagemmatalis)、黃卷蛾屬(Archips spp.)、銀帶卷葉蛾屬(Argyrotaeniaspp.)、夜蛾屬(Autographa spp.)、玉米楷夜蛾(Busseola fusca)、粉斑螟(Cadra cautella)、桃小食心蟲(Carposina nipponensis)、禾草螟屬(Chilo spp.)、卷蛾屬(Choristoneura spp.)、葡萄果蠹蛾(Clysia ambguella)、稻縱卷螟屬(Cnaphalocrocis spp.)、卷葉蛾屬(Cnephasia spp.)、Cochylis spp.、鞘蛾屬(Coleophora spp.)、Crocidolomia binotalis、蘋果異形小卷蛾(Cryptophlebialeucotreta)、豆小卷蛾屬(Cydia spp.)、異草螟屬(Diatraea spp.)、展葉松夜蛾(Diparopsis castanea)、金剛鉆屬(Earias spp.)、粉斑螟屬(Ephestia spp.)、松花小卷蛾屬(Eucosma spp.)、Eupoeciliaambiguella、黃毒蛾屬(Euproctis spp.)、切根蟲屬(Euxoas pp.)、小卷葉額屬(Grapholita spp.)、Hedya nubiferana、棉鈴蟲屬(Heliothis spp.)、菜心野螟(Hellula undalis)、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番茄蠹蛾(Keiferia lycopersicella)、旋紋潛蛾(Leucoptera scitella)、細蛾屬(Lithocollethis spp.)、花翅小卷蛾(Lobesia botrana)、毒蛾屬(Lymantria spp.)、潛蛾屬(Lyonetia spp.)、天幕毛蟲屬(Malacosoma spp.)、甘藍夜蛾(Mamestra brassicae)、煙草天蛾(Manduca sexta)、冬尺蛾屬(Operophtera spp.)、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超小卷蛾屬(Pammene spp.)、褐卷蛾屬(Pandemis spp.)、小眼夜蛾(Panolisflammea)、棉紅鈴蟲(Pectinophora gossypiela)、馬鈴薯麥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菜粉蝶(Pieris rapae)、菜粉蝶屬(Pieris spp.)、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巢蛾屬(Prays spp.)、三化螟屬(Scirpophaga spp.)、大螟屬(Sesamia spp.)、長須卷蛾屬(Sparganothis spp.)、斜紋夜蛾屬(Spodoptera spp.)、透翅蛾屬(Synanthedon spp.)、帶蛾屬(Thaumetopoea spp.)、卷葉蛾屬(Tortrix spp.)、粉紋夜蛾(Trichoplusia ni)和巢蛾屬(Yponomeutaspp.); 食毛目(Mallophaga)、例如 Damalinea spp.和嚙毛虱屬(Trichodectes spp.); 直翅目(Orthoptera)、例如 蜚蠊屬(Blatta spp.)、小蠊屬(Blattella spp.)、螻蛄屬(Gryllotalpa spp.)、馬得拉蜚蠊(Leucophaea maderae)、飛蝗屬(Locusta spp.)、大蠊屬(Periplaneta spp.)和蚱蜢屬(Schistocercaspp.); 嚙蟲目(Psocoptera)、例如 粉嚙蟲屬(Liposcelis spp.); 蚤目(Siphonaptera)、例如 角葉蚤屬(Ceratophyllus spp.)、櫛首蚤屬(Ctenocephalidesspp.)和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纓翅目(Thysanoptera)、例如 花薊馬屬(Frankliniella spp.)、條薊馬屬(Hercinothripsspp.)、非洲桔硬薊馬(Scirtothrips aurantii)、帶薊馬屬(Taeniothrips spp.)、棕黃薊馬(Thrips palmi)和棉薊馬(Thripstabaci);以及 纓尾目(Thysanura)、例如 西洋衣魚(Lepisma saccharina)。
對例如如下類別的線蟲害蟲可以顯示殺線蟲作用根結(jié)線蟲、孢囊形成線蟲、莖線蟲或葉線蟲; 絲蟲(Filariidae)或Setariidae科害蟲;或 鉤口線蟲(Ancylostoma)害蟲、尤其是犬鉤蟲(Ancylostomacaninum)、癭線蟲(Anguina)、滑刃線蟲(Aphelenchoides)、禽蛔屬(Ascaridia)、蛔蟲(Ascaris)、Bunostumum、毛細線蟲(Capillaria)、夏柏特線蟲(Chabertia)、古柏線蟲(Cooperia)、網(wǎng)尾線蟲(Dictyocaulus)、絲蟲(Dirofilaria)、尤其是犬惡絲蟲(Dirofilaria immitis)、莖線蟲(Ditylenchus)、球異皮線蟲(Globodera)、尤其是馬鈴薯異皮線蟲(Globodera rostochiensis)、血矛線蟲(Haemonchus)、異刺線蟲(Heterakis)、胞囊線蟲(Heterodera)、尤其是燕麥胞囊線蟲(Heterodera avenae)、大豆胞囊線蟲(Heterodera glycines)、甜菜胞囊線蟲(Heteroderaschachtii)或三葉草胞囊線蟲(Heterodera trifolii)、長針線蟲(Longidorus)、根結(jié)線蟲(Meloidogyne)、尤其是南方根結(jié)線蟲(Meloidogyne incognita)或爪哇根結(jié)線蟲(Meloidogynejavanica)、細頸線蟲(Nematodirus)、Oesophagostonum、奧斯脫線蟲(Ostertagia)、尖尾線蟲(Oxyuris)、副蛔(Parascaris)、短體線蟲(Pratylenchus)、尤其是Pratylenchus neglectans或北方根腐線蟲(Pratylenchus penetrans)、穿孔線蟲(Radopholus)、尤其是相似穿孔線蟲(Radopholus similis)、圓線蟲(Strongyloides)、圓線蟲(Strongylus)、弓蛔蟲(Toxascaris)、弓首線蟲(Toxocara)、尤其是犬弓首線蟲(Toxocara canis)、毛刺線蟲屬(Trichodorus)、毛線線蟲(Trichonema)、毛圓線蟲屬(Trichostrongylus)、鞭蟲屬(Trichuris)、尤其是犬鞭蟲(Trichuris vulpis)、小墊刃線蟲屬(Tylenchulus)、尤其是半穿刺線蟲(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鉤蟲(Uncinaria)或劍線蟲屬(Xiphinema)。
本發(fā)明組合物可以用于防治,即抑制或消滅尤其是在植物,更尤其是在農(nóng)業(yè)、園藝和林業(yè)中的有用植物和觀賞植物,或在這類植物的部分例如果實、花、葉、莖、塊莖或根上出現(xiàn)的上述類型的害蟲,并且在某些情形下,后來長出的植物部分仍舊受到保護以免受這些害蟲的侵害。
本發(fā)明的組合物對屬于下列綱的植物致病性真菌有效半知菌綱(特別是葡萄孢屬、Pyricularia、長蠕孢屬、鐮孢屬、殼針孢屬、尾孢屬、小尾孢屬和鏈格孢屬);擔子菌綱(例如絲核菌屬、Hemileia、柄銹菌屬);子囊菌綱(例如黑腥菌屬,白粉菌屬、叉絲單囊殼屬、Monilinia、鉤絲殼屬);對卵菌綱特別有效(例如疫霉屬、霜霉屬,盤梗霉屬、腐霉屬,單軸霉屬)。
目標作物尤其是谷類,例如小麥、大麥、黑麥、燕麥、水稻、玉米和高梁;甜菜,例如糖用甜菜和飼用甜菜;水果,例如梨果、核果和槳果,例如蘋果、梨、李子、桃、杏、櫻桃,以及漿果,例如草莓、樹莓和黑莓;豆科植物,例如菜豆、扁豆、豌豆和大豆;油料植物,例如油菜、芥菜、罌粟、橄欖、向日葵、椰子、蓖麻油、可可和花生;葫蘆科植物,例如金瓜(marrows)、黃瓜、甜瓜;纖維植物,例如棉花、亞麻、大麻和黃麻;柑橘類水果,例如桔子、檸檬、柚子和中國柑桔;蔬菜類,例如菠菜、萵苣、蘆筍、卷心菜、胡蘿卜、洋蔥、西紅柿、馬鈴薯和辣椒;樟科植物,例如鱷梨、肉桂和樟腦;以及煙草、堅果、咖啡、茄子、甘蔗、茶、胡椒、葡萄、蛇麻子、香蕉、天然橡膠植物和觀賞植物。
目標作物可以是常規(guī)作物或基因改性作物(“GM植物”或“GMOs”)。
因此,本發(fā)明的組合物還適用于抗除草劑、抗害蟲和/或抗真菌的有用植物的轉(zhuǎn)基因作物,尤其是谷類、棉花、大豆、糖用甜菜、糖用甘蔗、種植園作物(例如柑橘類水果、咖啡、香蕉)、油菜、玉米和稻。
抗除草劑作物應理解為包括通過常規(guī)育種或遺傳工程方法使其耐受除草劑或除草劑類(例如ALS-、GS-、EPSPS-、PPO-和HPPD-抑制劑)的作物。通過常規(guī)育種方法使其耐受例如咪唑啉酮類化合物例如甲氧咪草煙的作物的實例為Clearfield夏油菜(canola)。通過遺傳工程方法使其耐受除草劑的作物的實例為對例如草甘膦或草銨膦具有抗性的玉米品種,其分別以商品名RoundupReady和LibertyLink市售。
在本發(fā)明中,抗害蟲和/或抗真菌的轉(zhuǎn)基因有用植物顯然應理解為包括除具有害蟲抗性和/或真菌抗性外,還具有除草劑耐受性的有用植物。在耐受除草劑的有用植物中,本發(fā)明優(yōu)選對草甘膦、草銨膦-銨鹽、ALS(乙酰乳酸合酶)抑制劑,如磺酰脲類如氟嘧磺隆、氟磺隆和三氟啶磺隆,或溴苯腈具有耐受性的有用植物,例如Btll玉米或HerculexI玉米。
本發(fā)明的抗害蟲轉(zhuǎn)基因作物應理解為指通過利用重組DNA技術(shù)轉(zhuǎn)化的植物,其能合成一種或多種選擇性作用毒素,例如來產(chǎn)生毒素的細菌,尤其是芽孢桿菌屬的細菌的已知毒素。
可通過所述轉(zhuǎn)基因植物表達的毒素包括,例如殺蟲蛋白質(zhì),例如來自于枯草芽孢桿菌或日本甲蟲芽孢桿菌;或來自于蘇云金芽孢桿菌的殺蟲蛋白質(zhì),如δ-內(nèi)毒素,例如CryIA(b),CryIA(c),CryIF,CryIF(a2),CryIIA(b),CryIIIA,CryIIIB(b1)或Cry9c,或植物殺蟲蛋白質(zhì)(VIP),例如VIP1、VIP2、VIP3或VIP3A;或細菌-共生線蟲的殺蟲蛋白質(zhì),例如光桿狀菌屬或致病桿菌屬,如發(fā)光光桿狀菌、嗜線蟲致病桿菌;由動物產(chǎn)生的毒素,如蝎毒素、蜘蛛毒素、黃蜂毒素和其他昆蟲特異性神經(jīng)毒素;由真菌產(chǎn)生的毒素,如鏈霉菌毒素;植物凝集素,如豌豆凝集素、大麥凝集素或雪花蓮凝集素;凝集素類;蛋白酶抑制劑,如胰蛋白酶抑制劑、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馬鈴薯貯存蛋白(patatin)、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木瓜蛋白酶抑制劑;核糖體失活蛋白(RIP),如蓖麻蛋白、玉米-RIP、相思豆毒蛋白、絲瓜籽毒蛋白、皂草毒素蛋白或異株瀉根毒蛋白;類固醇代謝酶,如3-羥基類固醇氧化酶、蛻皮類固醇-UDP-糖基-轉(zhuǎn)移酶、膽固醇氧化酶、蛻皮激素抑制劑、HMG-COA-還原酶,離子通道阻斷劑,如鈉通道或鈣通道阻斷劑,保幼激素酯酶,利尿激素受體、二苯乙烯合成酶、聯(lián)芐合成酶、幾丁酶和葡聚糖酶。
在本發(fā)明范圍內(nèi),δ-內(nèi)毒素例如CryIA(b),CryIA(c),CryIF,CryIF(a2),CryIIA(b),CryIIIA,CryIIIB(b1)或Cry9c,或植物殺蟲蛋白(VIP),例如VIP1,VIP2,VIP3或VIP3A顯然應理解為還包括混合毒素、截短(truncated)毒素和改性毒素。混合毒素是通過那些蛋白質(zhì)的不同功能區(qū)的新組合重組產(chǎn)生的(見,例如WO02/15701)。截短毒素的實例是截短的CryIA(b),如下文所述,其在Syngenta SeedsSAS的Bt11玉米中表達。就改性毒素來說,天然存在的毒素的一個或多個氨基酸被置換。在這種氨基酸置換中,優(yōu)選將非天然存在的蛋白酶識別序列插入毒素中,例如在CryIIIA055的情況下,一種組織蛋白酶-D-識別序列被插入CryIIIA毒素(見WO03/018810)。
上述毒素或能合成上述毒素的轉(zhuǎn)基因植物的實例公開于例如EP-A-0374753,WO93/07278,WO95/34656,EP-A-0427529,EP-A-451878和WO03/052073。
上述轉(zhuǎn)基因植物的制備方法是本領域技術(shù)人員通常已知的,描述于例如上述出版物中。CryI-型脫氧核糖核酸及其制備已知于例如WO95/34656,EP-A-0367 474,EP-A-0401 979和WO90/13651。
轉(zhuǎn)基因植物中所含毒素使得植物對有害昆蟲有耐受性。所述昆蟲可以存在于任何昆蟲分類群,但尤其是通常在甲蟲(鞘翅目)、雙翅昆蟲(雙翅目)和蝴蝶(鱗翅目)中發(fā)現(xiàn)的。
如下來自不同分類學組的有害昆蟲是在玉米作物上尤其常見的 歐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European corn borer、 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black cutworm 谷實夜蛾(Helicoverpa zea)、corn earworm 草地夜蛾(Spodoptefa frugiperda)、fall armyworm 西南玉米桿草螟(Diatraea grandiosella)、southwestern cornborer 南美玉米苗斑螟(Elasmopalpus lignosellus)、lessercornstalk borer 小蔗桿草螟(Diatraea saccharalis)、sugarcane borer 玉米根螢葉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western cornrootworm 長角葉甲(Diabrotica longicornis barberi)、northern cornrootworm 黃瓜十一星葉甲(Diabrotica undecimpunctata howardi)、southern corn rootworm 叩甲屬(Melanotus spp.)、wireworms 圓頭犀金龜(Cyclocephala borealis)、northern masked chafer(蠐螬) 南方圓頭犀金龜(Cyclocephala immaculata)、southern maskedchafer(蠐螬) 日本弧麗金龜(Popillia japonica)、Japanese beetle 玉米跳甲(Chaetocnema pulicaria)、corn flea beetle 玉米尖隱喙象(Sphenophorus maidis)、maize billbug 玉米葉蚜(Rhopalosiphum maidis)、corn leaf aphid 玉米根蚜(Anuraphis maidiradicis)、corn root aphid 麥長蝽(Blissus leucopterus leucopterus)、chinch bug 赤脛黑蝗(Melanoplus femurrubrum)、red-legged grasshopper 黑蝗(Melanoplus sanguinipes)、migratory grasshopper 灰地種蠅(Hylemya platura)、seedcorn maggot 玉米斑潛蠅(Agromyza parvicornis)、corn blotch leafminer 玉米黃呆薊馬(Anaphothrips obscurus)、grass thrips 賊蟻(Solenopsis milesta、thief ant) 二斑葉螨(Tetranychus urticae)、two-spotted spider mite 含有一個或多個編碼殺蟲劑抗性和表達一種或多種毒素的基因的轉(zhuǎn)基因植物是已知的,其中一些是市場上可買到的。所述植物的實例是YieldGard(玉米品種,表達CryIA(b)毒素);YieldGardRootworm(玉米品種,表達CryIIIB(b1)毒素);YieldGard Plus(玉米品種,表達CryIA(b)和CryIIIB(b1)毒素);Starlink(玉米品種,表達Cry9(c)毒素);Herculex I(玉米品種,表達CryIF(a2)毒素和獲得對除草劑草銨膦銨鹽耐藥性的酶phosphinothricin N-乙?;D(zhuǎn)移酶(PAT));NuCOTN 33B(棉花品種,表達CryIA(c)毒素);Bollgard I(棉花品種,表達CryIA(c)毒素);Bollgard II(棉花品種,表達CryIA(c)和CryIIA(b)毒素);VIPCOT(棉花品種,表達VIP毒素);NewLeaf(馬鈴薯品種,表達CryIIIA毒素);NatureGard和Protecta。
所述轉(zhuǎn)基因作物的其他實例是 1.Bt11玉米,來自Syngenta Seeds SAS,Chemin de l′Hobit27,F(xiàn)-31 790 St.Sauveur,法國,登記號C/FR/96/05/10。遺傳改性的玉蜀黍,通過轉(zhuǎn)基因表達截短的CryIA(b)毒素,使之能抵抗歐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和Sesamia nonagrioides)的侵襲。Bt11玉米還轉(zhuǎn)基因表達PAT酶以獲得對除草劑草銨膦銨鹽的耐受性。
2.Bt176玉米,來自Syngenta Seeds SAS,Chemin de l′Hobit27,F(xiàn)-31790 St.Sauveur,F(xiàn)rance,登記號C/FR/96/05/10。遺傳改性的玉蜀黍,通過轉(zhuǎn)基因表達CryIA(b)毒素使之能抵抗歐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 and Sesamia nonagrioides)的侵襲。Bt176玉米還轉(zhuǎn)基因表達PAT酶以獲得對除草劑草銨膦銨鹽的耐受性。
3.MIR604玉米,來自Syngenta Seeds SAS,Chemin de l′Hobit27,F(xiàn)-31790 St.Sauveur,法國,登記號C/FR/96/05/10。通過轉(zhuǎn)基因表達改性的CryIIIA毒素使之具有昆蟲抗性的玉米。此毒素是通過插入組織蛋白酶-D-蛋白酶識別序列而改性的Cry3A055。所述轉(zhuǎn)基因玉米的制備描述于WO03/018810。
4.MON863玉米,來自Monsanto Europe S.A.270-272 Avenuede Tervuren,B-1150 Brussels,比利時,登記號C/DE/02/9。MON863表達CryIIIB(b1)毒素,并且對某些鞘翅目昆蟲有抗性。
5.IPC531棉花,來自Monsanto Europe S.A.270-272 Avenuede Tervuren,B-1150 Brussels,比利時,登記號C/ES/96/02。
6.1507玉米,來自Pioneer Overseas Corporation,AvenueTedesco,7B-1160 Brussels,比利時,登記號C/NL/00/10。遺傳改性的玉米,表達蛋白質(zhì)Cry1F以獲得對某些鱗翅目昆蟲的抗性和PAT蛋白質(zhì)以獲得對除草劑草銨膦銨鹽的耐受性。
7.NK603×MON810玉米,來自Monsanto Europe S.A.270-272Avenue de Tervuren,B-1150 Brussels,比利時,登記號C/GB/02/M3/03。通過遺傳改性的品種NK603和MON810雜交,由常規(guī)育種的雜交玉米品種構(gòu)成。NK603×MON810玉米轉(zhuǎn)基因表達由土壤桿菌屬菌株CP4獲得的CP4 EPSPS蛋白質(zhì),使之耐除草劑Roundup(含有草甘膦),以及由蘇云金芽孢桿菌庫爾斯塔克亞種獲得的CryIA(b)毒素,使之耐某些鱗翅目昆蟲,包括歐洲玉米螟。
昆蟲抗性植物的轉(zhuǎn)基因作物還描述于BATS(Zentrum fürBiosicherheit und Nachhaltigkeit,Zentrum BATS,Clarastrasse13,4058 Basel,Switzerland)Report 2003,(http://bats.ch)。
在本發(fā)明中,抗真菌轉(zhuǎn)基因作物應理解為指通過利用重組DNA技術(shù)轉(zhuǎn)化的植物,其能合成具有選擇性作用的抗病原物質(zhì),例如所謂的“致病相關蛋白”(PRPs,參見例如EP-A-0392225)。這類抗病原物質(zhì)和能合成這類抗病原物質(zhì)的轉(zhuǎn)基因植物的實例已知于例如EP-A-0392 225、WO95/33818和EP-A-0 353 191。生產(chǎn)這類轉(zhuǎn)基因植物的方法是本領域技術(shù)人員通常已知的,并且描述于例如上述文獻中。
可以通過所述轉(zhuǎn)基因植物表達的抗病原物質(zhì)包括離子通道阻斷劑,例如鈉和鈣通道阻斷劑,例如病毒性KP1、KP4或KP6毒素;1,2二苯乙烯合酶;聯(lián)芐合酶;幾丁質(zhì)酶;葡聚糖酶;所謂的“致病相關蛋白”(PRPs,參見例如EP-A-0392 225);由微生物產(chǎn)生的抗病原物質(zhì),例如肽抗生素或雜環(huán)抗生素(參見例如WO95/33818)或涉及植物病原體防御的蛋白質(zhì)或多肽因子(所謂的“植物病害抗性基因”,描述于WO03/000906中)。本發(fā)明組合物其它應用領域為保護儲藏貨物和儲藏室,并且保護原材料,例如木材、紡織品、地面覆蓋物或建筑,并且還用于衛(wèi)生領域,尤其是保護人體、家畜和生產(chǎn)性家畜以對抗所述類型的害蟲。
在衛(wèi)生領域,本發(fā)明的組合物具有防治外寄生物例如硬體扁虱、軟體扁虱、疥螨、恙螨、蠅類(螫咬和舔咬)、寄生的蒼蠅幼蟲、白虱、頭虱、鳥虱和跳蚤的活性。
所述寄生蟲的實例為 虱目(Anoplurida)盲虱屬(Haematopinus spp.)、長顎虱屬(Linognathus spp.)、虱屬(Pediculus spp.)和陰虱屬(Phtirusspp.)、管虱屬(Solenopotes spp.)。
食毛目咬虱(Mallophagida)毛羽虱屬(Trimenopon spp.)、Menopon spp.、巨羽虱屬(Trinoton spp.)、牛羽虱屬(Bovicolaspp.)、Werneckiella spp.、Lepikentron spp.、畜虱屬(Damalinaspp.)、嚙毛虱屬(Trichodectes spp.)和貓羽虱屬(Felicola spp.)。
雙翅目(Diptera)和長角亞目(Nematocerina)和直角短喙象亞目(Brachycerina)、例如伊蚊屬(Aedes spp.)、斑按蚊屬(Anophelesspp.)、庫蚊(Culex spp.)、蚋屬(Simulium spp.)、全毛真蚋(Eusimulium spp.)、白蛉(Phlebotomus spp.)、羅蛉屬(Lutzomyiaspp.)、庫蠓(Culicoides spp.)、斑虻(Chrysops spp.)、瘤虻(Hybomitra spp.)、黃虻屬(Atylotus spp.)、虻屬(Tabanus spp.)、麻虻屬(Haematopota spp.)、Philipomyia spp.、蜂虱蠅屬(Braulaspp.)、蠅屬(Musca spp.)、齒股蠅屬(Hydrotaea spp.)、螫蠅(Stomoxys spp.)、黑角蠅屬(Haematobia spp.)、Morellia spp.、廁蠅(Fannia spp.)、舌蠅屬(Glossina spp.)、麗蠅屬(Calliphoraspp.)、綠蠅屬(Lucilia spp.)、金蠅屬(Chrysomyia spp.)、污蠅屬(Wohlfahrtia spp.)、麻蠅屬(Sarcophaga spp.)、狂蠅屬(Oestrus spp.)、皮蠅(Hypoderma spp.)、胃蠅屬(Gasterophilusspp.)、虱蠅(Hippobosca spp.)、鹿羊虱蠅屬(Lipoptera spp.)和蜱蠅屬(Melophagus spp.)。
蚤目(Siphonapterida)、例如、蚤屬(Pulex spp.)、櫛首蚤屬(Ctenocephalides spp.)、鼠蚤(Xenopsylla spp.)、和角葉蚤(Ceratophyllus spp.)。
異翅亞目(Heteropterida)、例如、臭蟲屬(Cimex spp.)、吸血獵蝽屬(Triatoma spp.)、Rhodnius spp.、和全圓蝽屬(Panstrongylusspp.)。
蜚蠊目(Blattarida)、例如東方非蠊(Blatta orientalis)、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德國小蠊(Blattelagermanica)和非蠊屬(Supella spp.)。
螨亞類(Acarida)和后胸氣門目(Metastigmata)和中胸氣門目(Mesostigmata)、例如、隱喙蜱屬(Argas spp.)、喙蜱屬(Ornithodorusspp.)、耳殘喙蜱(Otobius spp.)、硬蜱(Ixodes spp.)、花蜱屬(Amblyomma spp.)、牛蜱屬(Boophilus spp.)、革蜱屬(Dermacentorspp.)、血厲螨屬(Haemophysalis spp.)、璃眼蜱(Hyalomma spp.)、頭蜱屬(Rhipicephalus spp.)、雞皮刺螨(Dermanyssus spp.)、瑞立絳蟲(Raillietia spp.)、肺刺螨屬(Pneumonyssus spp.)、胸孔螨屬(Sternostoma spp.)和瓦螨屬(Varroa spp.)。
Actinedida(前氣門亞目(Prostigmata))和疥螨亞目(Acaridida(Astigmata))、例如螨屬(Acarapis spp.)、姬螯螨屬(Cheyletiellaspp.)、Ornithocheyletia spp.、Myobia spp.、疥螨(Psorergatesspp.)、蠕螨屬(Demodex spp.)、沙螨屬(Trombicula spp.)、兔牦螨屬(Listrophorus spp.)、粉螨屬(Acarus spp.)、酪螨屬(Tyrophagusspp.)、嗜木螨(Caloglyphus spp.)、Hypodectes spp.、翼衣螨屬(Pterolichus spp.)、瘁螨屬(Psoroptes spp.)、皮癢螨屬(Chorioptes spp.)、耳癩螨屬(Otodectes spp.)、疥螨屬(Sarcoptesspp.)、痂螨屬(Notoedres spp.)、疙螨屬(Knemidocoptes spp.)、氣囊螨屬(Cytodites spp.)和雞雛螨屬(Laminosioptes spp.)。
本發(fā)明組合物還適用于保護材料免受害蟲的侵襲、例如木材、紡織品、塑料、粘合劑、膠、油漆、紙和板、皮革、地面覆蓋物和建筑。
本發(fā)明組合物可以用于例如防治如下害蟲甲蟲例如北美家天牛(Hylotrupes bajulus)、綠虎天牛(Chlorophorus pilosis)、家具竊蠹(Anobium punctatum)、報死竊蠹(Xestobium rufovillosum)、梳角細脈竊蠹(Ptilinuspecticornis)、石斛屬(Dendrobiumpertinex)、松竊囊(Ernobius mollis)、Priobium carpini、褐粉蠹(Lyctus brunneus)、Lyctus africanus、南方粉蠹(Lyctusplanicollis)、櫟粉蠹(Lyctus linearis)、柔毛粉蠹(Lyctuspubescens)、Trogoxylon aequale、鱗毛粉蠹(Minthes rugicollis)、材小蠹屬(Xyleborus spec.)、Tryptodendron spec.、咖啡黑長蠹(Apate monachus)、槲長蠹(Bostrychus capucins)、Heterobostrychus brunneus、長蠹屬(Sinoxylon spec.),竹長蠹(Dinoderus minutus)、以及膜翅目昆蟲、例如大樹蜂(Sirexjuvencus)、云杉大樹蜂(Urocerus gigas)、泰加大樹蜂(Urocerusgigas taignus)和Urocerus augur、以及白蟻類例如Kalotermesflavicollis、麻頭堆砂白蟻(Cryptotermes brevis)、印巴結(jié)構(gòu)木異白蟻(Heterotermes indicola)、黃肢散白蟻(Reticulitermesflavipes)、Reticulitermes santonensis、Reticulitermeslucifugus、達爾文溴白蟻(Mastotermes darwiniensis)、內(nèi)華達古白蟻(Zootermopsis nevadensis)和臺灣乳白蟻(Coptotermesformosanus)、以及糖虱(bristletails)例如西洋衣魚(Lepismasaccharina)。
本發(fā)明的農(nóng)藥組合物為例如含有本發(fā)明活性成分混合物之一的乳油、懸乳劑、直接噴霧或稀釋的溶液、可涂覆的糊劑、稀釋乳液、用于噴霧施用的粉劑、可溶性粉劑、可分散性粉劑、可濕性粉劑、粉劑、顆粒劑或在聚合物中的膠囊劑,根據(jù)欲施用的目標和主要的環(huán)境來選擇制劑類型。
活性成分混合物以純物質(zhì)形式用于組合物中,例如特定粒徑的固體活性成分混合物,或優(yōu)選與至少一種制劑工業(yè)中的常規(guī)助劑,例如增容劑,例如溶劑或固體載體,或表面活性化合物(表面活性劑)一起使用。本發(fā)明的組合物含有任意混合比的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通常一種成分比另一種過量。通常,活性成分(A)和混合配對成分(B)的混合比(重量比)是1∶2000-2000∶1,特別是200∶1-1∶200。
適宜的溶劑為例如任選部分氫化的芳族烴類,優(yōu)選含有8至12個碳原子的烷基苯餾分,例如二甲苯混合物、烷基化萘或四氫化萘,脂族或脂環(huán)族烴類,例如烷屬烴或環(huán)己烷,醇類,例如乙醇、丙醇或丁醇,糖醇及其醚和酯類,例如丙二醇、二丙二醇醚、乙二醇或乙二醇單甲基或單乙基醚,酮類,例如環(huán)己酮、異佛爾酮或雙丙酮醇,強極性溶劑類,例如N-甲基-吡咯烷-2-酮、二甲亞砜或N,N-二甲基甲酰胺,水,植物油或環(huán)氧化的植物油,例如菜籽油、蓖麻油、椰子油或大豆油,或環(huán)氧化的菜籽油、蓖麻油、椰子油或大豆油,以及硅油。
用于例如粉劑和可分散性粉劑中的固體載體通常為天然礦物填料,例如方解石、滑石、高嶺土、蒙脫石或硅鎂土。為了改善其物理性能,還可以加入高分散性的硅酸或高分散性的吸附性聚合物。適宜的粒狀吸附性載體是多孔類型的,例如浮石、破碎的磚、海泡石或膨潤土;適宜的非吸附性載體是方解石或砂。此外,可以使用大量的無機或有機的粒狀材料,尤其是白云石或粉碎的植物殘余物。
根據(jù)待配制的活性成分混合物的性質(zhì),適宜的表面活性化合物為具有良好乳化性能、分散性能和濕潤性能的非離子、陽離子和/或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或表面活性劑混合物。如下所列的表面活性劑應僅看作實例;大量通常用于制劑工藝并且適用于本發(fā)明的更多的表面活性劑描述于相關文獻中。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優(yōu)選為脂族或脂環(huán)族醇、飽和或不飽和脂肪酸或烷基酚的聚乙二醇醚衍生物,所述的衍生物含有約3至約30個乙二醇醚基團和在(環(huán))脂族烴部分約8至約20個碳原子,以及在烷基酚的烷基部分約6至約18個碳原子。其它適宜的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為聚環(huán)氧乙烷與聚丙二醇、乙烯基二氨基聚丙二醇或在烷基鏈中含有1至約10個碳原子的烷基聚丙二醇的水溶性加成物,其中加成物含有約20至約250個乙二醇醚基團和約10至約100個丙二醇醚基團。這些化合物通常含有1至約5個乙二醇單元/丙二醇單元。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實例為壬基酚聚乙氧基乙醇、蓖麻油聚乙二醇醚、聚丙二醇/聚環(huán)氧乙烷加成物、三丁基苯氧基聚乙氧基乙醇、聚乙二醇和辛基苯氧基聚乙氧基乙醇。聚氧乙烯脫水山梨糖醇的脂肪酸酯,例如聚氧乙烯脫水山梨糖醇三油酸酯也是適宜的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優(yōu)選為季銨鹽,所述季銨鹽通常含有作為取代基的至少一個約C8-約C20烷基基團,以及作為其它取代基的(未經(jīng)取代或鹵代的)低級烷基或羥基低級烷基或芐基基團。所述鹽優(yōu)選以鹵化物、甲基硫酸鹽或乙基硫酸鹽形式。其實例為硬脂酰三甲基氯化銨和芐基二(2-氯乙基)乙基溴化銨。
適宜的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為例如水溶性皂類和水溶性合成的表面活性化合物。適宜的皂類為例如含有約10至約22個碳原子的脂肪酸的堿金屬鹽、堿土金屬鹽或(未經(jīng)取代或經(jīng)取代的)銨鹽,例如油酸或硬脂酸、或可以從例如椰子油或松油中獲得的天然脂肪酸混合物的鈉鹽或鉀鹽;可以提及的還有脂肪酸甲基?;撬猁}。然而,更通常使用合成的表面活性劑,尤其是脂肪酸磺酸鹽、脂肪酸硫酸鹽、磺化的苯并咪唑衍生物或烷芳基磺酸鹽。脂肪酸磺酸鹽和脂肪酸硫酸鹽通常以堿金屬、堿土金屬或(未經(jīng)取代或經(jīng)取代的)銨鹽形式來使用,并且通常包含含有約8至約22個碳原子的烷基基團,這還包括酰基基團的烷基部分;可以提及的實例為木質(zhì)素磺酸、十二烷基硫酸或由天然脂肪酸獲得的脂肪醇硫酸鹽混合物的鈉鹽或鈣鹽。這些化合物還包括硫化和磺化脂肪醇鹽/環(huán)氧乙烷的加成物的鹽?;腔讲⑦溥蜓苌飪?yōu)選包含2個磺酸基團和1個含有約8至約22個碳原子的脂肪酸基團。烷基芳基磺酸鹽的實例為十二烷基苯磺酸、二丁基萘磺酸或萘磺酸和甲醛的縮合物的鈉鹽、鈣鹽或三乙醇銨鹽。還適宜的是相應的磷酸鹽,例如對-壬基酚與4至14mol的環(huán)氧乙烷的加成物的磷酸酯的鹽、或磷脂。
本發(fā)明的組合物通常含有0.1至99%,尤其是0.1至95%的本發(fā)明活性成分混合物和1至99.9%,尤其是5至99.9%的至少一種固體或液體助劑,對于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劑而言,通常組合物的0至25%、優(yōu)選0.1至20%(百分比均按重量計)可能是表面活性劑。盡管市售產(chǎn)品通常優(yōu)選是濃縮的形式,但最終用戶通常施用稀釋制劑,該稀釋制劑具有明顯較低的活性成分濃度。
優(yōu)選的制劑具有尤其是如下的組成(%=重量百分比) 乳油 活性成分混合物 1至90%,優(yōu)選5至20% 表面活性劑 1至30%,優(yōu)選10至20% 溶劑 5至98%,優(yōu)選70至85% 粉劑 活性成分混合物 0.1至10%,優(yōu)選0.1至1% 固體載體 99.9至90%,優(yōu)選99.9至99% 懸浮劑 活性成分混合物 5至75%,優(yōu)選10至50% 水 94至24%,優(yōu)選88至30% 表面活性劑 1至40%,優(yōu)選2至30% 可濕性粉劑 活性成分混合物 0.5至90%,優(yōu)選1至80% 表面活性劑 0.5至20%,優(yōu)選1至15% 固體載體 5至99%,優(yōu)選15至98% 顆粒劑 活性成分混合物 0.5至30%,優(yōu)選3至15% 固體載體 99.5至70%,優(yōu)選97至85% 本發(fā)明組合物還可以含有其它的固體或液體助劑,例如穩(wěn)定劑如植物油或環(huán)氧化的植物油(例如環(huán)氧化的椰子油、菜籽油或豆油),消泡劑如硅油,防腐劑,粘度調(diào)節(jié)劑,粘合劑,增粘劑或肥料。
本發(fā)明組合物以本來就已知的方法來進行制備,在缺乏助劑的情形下,例如通過粉碎、過篩和/或擠壓固體活性成分混合物來進行制備,在存在至少一種助劑的情形下,例如通過將活性成分混合物與助劑/多種助劑緊密混合和/或磨碎來進行制備。本發(fā)明還涉及用于制備這些組合物的方法,并且涉及將化合物(A)和化合物(B)用于制備這些組合物的用途。
本發(fā)明還涉及施用這些組合物的方法,即防治所述類型的害蟲和真菌的方法,例如噴霧、彌霧、噴粉、涂覆、拌種、撒播或澆注的方法,這些方法是根據(jù)預期的目標和主要的環(huán)境來選擇的,并且涉及將這些組合物用于防治所述類型的害蟲的用途。典型的濃度比率為0.1至l000ppm,優(yōu)選0.1至500ppm的活性成分混合物。每公頃的施用量通常為1至2000g活性成分混合物/公頃,尤其是10至1000g/ha,優(yōu)選為20至600g/ha。該施用量可以在較大范圍內(nèi)變化并且取決于土壤性質(zhì)、施用方法(葉部施用;拌種;施用至種畦)、作物、欲防治的害蟲、主要的氣候條件,以及由施用方法所控制的其它因素,施用時間和目標作物。
施用于作物保護領域的優(yōu)選方法是施用至植物的葉片(葉部施用),施用次數(shù)和施用量取決于受所述害蟲和/或真菌侵襲的危險性。然而,若用液體制劑浸漬植物所在地或若將活性成分混合物以固體形式混入植物所在地,例如混入土壤,即以顆粒形式(土壤施用),活性成分混合物還可以通過根部滲入植物(內(nèi)吸作用)。在水稻作物中,所述顆粒劑可以以計算量施用至浸水的稻田。
本發(fā)明組合物還適用于保護植物繁殖材料免受所述類型的害蟲和真菌的侵襲,例如種子材料,例如果實、塊莖或谷粒,或植物秧苗??梢栽诜N植前用該組合物處理繁殖材料例如可以在播種前將種子材料進行拌種。該組合物還可以通過用液體組合物浸漬種子?;蛲ㄟ^用固體組合物涂覆種子粒來施用于種子粒(涂覆)。當種植繁殖材料時,該組合物還可以施用于種植位置,例如在播種期間施用于種畦。本發(fā)明還涉及處理植物繁殖材料的方法,并且涉及如此處理過的植物繁殖材料。
下面的實施例旨在說明本發(fā)明。它們不限制本發(fā)明。所示的溫度以攝氏度計。
制劑實施例(%=重量百分比;活性成分比例=重量比) 實施例F1乳油 a)b)c) 活性成分混合物[化合物(A)∶化合物(B)=1∶3] 25% 40% 50% 十二烷基苯磺酸鈣5% 8% 6% 蓖麻油聚乙二醇醚(36mol的環(huán)氧乙烷) 5% - - 三丁基苯氧基聚乙二醇醚(30mol的環(huán)氧乙烷) - 12% 4% 環(huán)己酮 - 15% 20% 二甲苯混合物65% 25% 20% 任何所需濃度的乳液可以通過用水稀釋所述濃縮物來制得。
實施例F2溶液 a)b)c)d) 活性成分混合物 80% 10% 5% 95% [化合物(A)∶化合物(B)=1∶10] 乙二醇單甲基醚 20% - - - 聚乙二醇(分子量400) - 70% - - N-甲基吡咯烷-2-酮- 20% - - 環(huán)氧化椰子油 - - 1% 5% 輕質(zhì)汽油(沸程160-190°)- - 94% - 該溶液適合以微滴劑形式施用。
實施例F3顆粒劑 a)b)c)d) 活性成分混合物[化合物(A)∶化合物(B) 5% 10% 8% 21% =2∶1] 高嶺土 94% -79% 54% 高分散性硅酸 1%-13% 7% 硅鎂土 - 90% -18% 將活性成分混合物溶解于二氯甲烷中,將溶液噴到載體上,并且隨后真空蒸出溶劑。
實施例F4粉劑a)b) 活性成分混合物[化合物(A)∶化合物(B)=1∶1]2% 5% 高分散性硅酸 1% 5% 滑石 97% - 高嶺土-90% 即刻可用的粉劑是通過將載體與活性成分混合物緊密混合來獲得的。
實施例F5可濕性粉劑 a)b)c) 活性成分混合物[化合物(A)∶化合物(B)= 25% 50% 75% 1∶7.5] 木質(zhì)素磺酸鈉5%5%- 月桂基硫酸鈉3%- 5% 二異丁基萘磺酸鈉- 6%10% 辛基苯氧基聚乙二醇醚(7-8mol的環(huán)氧乙烷) - 2%- 高分散性硅酸5%10% 10% 高嶺土 62% 27% - 將活性成分混合物與添加劑相混合,并且在適宜的研磨器中將混合物進行充分研磨,獲得可濕性粉劑,該可濕性粉劑可以用水稀釋以獲得任何所需濃度的懸浮液。
實施例F6擠出顆粒劑 活性成分混合物[化合物(A)∶化合物(B)=1∶4] 10% 木質(zhì)素磺酸鈉 2% 羧甲基纖維素 1% 高嶺土 87% 將活性成分混合物與添加劑相混合,并且將混合物進行研磨、用水濕潤、擠出并且粒化,并且將顆粒劑進行氣流干燥。
實施例F7涂覆顆粒劑 活性成分混合物[化合物(A)∶化合物(B)=1∶2] 3% 聚乙二醇(分子量200) 3% 高嶺土 94% 在混合器中,將細研磨的活性混合物均勻涂覆至用聚乙二醇濕潤的高嶺土上,獲得無塵涂覆的顆粒劑。
實施例F8懸浮劑 活性成分混合物[化合物(A)∶化合物(B)=2∶7] 40% 乙二醇 10% 壬基苯氧基聚乙二醇醚(15mol的環(huán)氧乙烷) 6% 木質(zhì)素磺酸鈉10% 羧甲基纖維素1% 37%甲醛水溶液 0.2% 硅油(75%水乳液) 0.8% 水 32% 將細研磨的活性成分混合物與添加劑緊密混合,獲得懸浮劑,通過用水稀釋可以獲得任何所需濃度的懸浮液。
通常更實用的是將化合物(A)和化合物(B)進行分別配制,隨后在施用前將獲得的制劑以所需的混合比合并于撒藥機中需要量的水中,為“桶混物”的形式。
生物實施例(%=重量%,除非另有說明) 只要化合物(A)和化合物(B)的活性成分混合物的作用We大于單獨施用化合物(A)和單獨施用化合物(B)的作用之和,則存在增效作用 We>X+Y 然而,含有一種化合物(A)和一種化合物(B)的特定的活性成分混合物的預期作用We還可以如下計算出來(參見COLBY,S.R.,“Calculating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response ofherbicide combinations”,Weeds 15,第20-22頁,1967) 其中 X=與未處理對照(=0%)相比,在施用量為p kg/公頃下,用化合物(A)處理的死亡百分比。
Y=與未處理對照相比,在施用量為q kg/公頃下,用化合物(B)處理的死亡百分比。
We=在施用量為p+q kg/公頃的施用量下,用化合物(A)和化合物(B)處理的預期作用(與未處理對照相比的死亡百分比)。
當實際觀察到的作用大于預期值We,則存在增效作用。
實施例B1對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作用 用豆蚜侵染豌豆苗,隨后用含有400ppm的活性成分混合物的噴霧混合物進行噴霧,并且隨后在20℃下進行培養(yǎng)。3天和6天后進行評價。通過將經(jīng)處理的植物與未處理的植物上的死亡蚜蟲數(shù)進行比較,確定種群減少率(%活性)。
在該試驗中,本發(fā)明的活性成分混合物顯示良好的活性。
實施例B2對帶斑黃瓜葉甲(Diabrotica balteata)的作用 用含有400ppm的活性成分混合物的水乳液噴霧混合物噴霧玉米苗。待噴霧層干燥后,用10頭帶斑黃瓜葉甲幼蟲(2齡)接種玉米苗,隨后置于塑料容器中。處理6天后進行評價。通過將經(jīng)處理的植物與未經(jīng)處理的植物上的死亡幼蟲數(shù)進行比較,確定種群減少率(%活性)。
在該試驗中,本發(fā)明的活性成分混合物顯示良好的活性。
實施例B3對煙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的作用(葉部施用) 用含有400ppm活性成分混合物的含水乳液噴霧混合物噴霧幼小的大豆植物。待噴霧層變干后,用10頭煙芽夜蛾毛蟲(1齡)接種植物,隨后將其置于塑料容器中。處理6天后進行評價。通過將經(jīng)處理的植物與未經(jīng)處理的植物上所死亡的毛蟲數(shù)和取食損害進行比較,確定種群減少率和取食損害降低率(%活性)。
在該試驗中,本發(fā)明的活性成分混合物顯示良好的活性。
實施例B4對煙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的作用(施用至卵) 用含有400ppm活性成分混合物的含水乳液噴霧混合物噴霧置于棉花上的煙芽夜蛾卵。8天后,通過與未處理對照區(qū)相比較,評價卵孵化率和毛蟲的存活率(種群減少%)。
在該試驗中,本發(fā)明的活性成分混合物顯示良好的活性。
實施例B5對桃蚜(Myzus persicae)的作用(葉部施用) 用桃蚜侵染豌豆幼苗,隨后用含有400ppm活性成分混合物的噴霧混合物進行噴霧,隨后于20℃下進行培養(yǎng)。3和6天后進行評價。通過將經(jīng)處理的植物與未處理的植物上的死亡蚜蟲數(shù)進行比較,確定種群減少率(%活性)。
在該試驗中,本發(fā)明的活性成分混合物顯示良好的活性。
實施例B6對桃蚜(Myzus persicae)的作用(內(nèi)吸施用) 用桃蚜侵染豌豆幼苗;隨后將根部置于含有400ppm活性成分混合物的噴霧混合物中,隨后將幼苗于20℃下培養(yǎng)。3和6天后進行評價。通過將經(jīng)處理的植物與未處理的植物上的死亡蚜蟲數(shù)進行比較,確定種群減少率(%活性)。
在該試驗中,本發(fā)明的活性成分混合物顯示良好的活性。
實施例B7對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毛蟲的作用 用含有400ppm活性成分混合物的含水乳液噴霧混合物噴霧幼小的甘藍植株。待噴霧層變干后,用10頭小菜蛾毛蟲(3齡)在植株上繁殖,隨后將其置于塑料容器中。處理3天后進行評價。通過將經(jīng)處理的植株與未經(jīng)處理的植株上所死亡的毛蟲數(shù)和取食損害進行比較,確定種群減少率和取食損害降低率(%活性)。
在該試驗中,本發(fā)明的活性成分混合物顯示良好的活性。
實施例B8對棉貪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毛蟲的作用 用含有400ppm活性成分混合物的含水乳液噴霧混合物噴霧幼小的大豆植物。待噴霧層變干后,用10頭棉貪夜蛾毛蟲(3齡)在植物上繁殖,隨后將其置于塑料容器中。處理3天后進行評價。通過將經(jīng)處理的植物與未經(jīng)處理的植物上所死亡的毛蟲數(shù)和取食損害進行比較,確定種群減少率和取食損害降低率(%活性)。
在該試驗中,本發(fā)明的活性成分混合物顯示良好的活性。
實施例B9對棉貪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L2的作用 用60ml樣本溶液噴霧四周齡的棉花植物(Gossypium barbadensevar.Stoneyille)。第二天,將葉片置于含有濕潤的濾紙的培替氏培養(yǎng)皿中并將10只L2幼蟲置于葉片上。培替氏培養(yǎng)皿用紗布覆蓋并用蓋子封閉,置于25℃、40-60%相對濕度和16L8D條件下。4天后評價死亡的和活的幼蟲(每個處理評價30只昆蟲)。本發(fā)明的活性成分混合物的增效作用的實例在下表中給出 表B1 表B2 表B3 實施例B10對豆蚜(Aphis craccivora)(若蟲)的作用 用60ml樣本溶液噴霧14天齡的菜豆植物(Vicia faba var.Wittkiens)。第二天,切割3.5cm葉碟并置于含有2ml瓊脂(2%)的培替氏培養(yǎng)皿中,將5-10只成年蚜蟲置于葉片上。用紗布覆蓋培替氏皿并蓋上蓋子,倒置。第二天,將所有成年蚜蟲取出,僅有若蟲留在葉片上,處于20℃、60%相對濕度和16L8D條件下。4天后對死亡的和活的蚜蟲進行評價(3次重復/處理)。本發(fā)明的活性成分混合物的增效作用的實例在下表中給出 表B4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農(nóng)藥組合物,除含有助劑外,含有下列成分作為活性成分
a)作為成分(A)的式I化合物
其中
R1是鹵素、C1-C4鹵代烷基或C1-C4鹵代烷氧基;
R2是鹵素或C1-C4烷基;
R3是鹵素或氰基;和
R4是C1-C4烷基;和
b)作為成分(B)的增效有效量的至少一種選自下組的活性成分唑類、嘧啶醇類、2-氨基嘧啶類、嗎啉類、苯胺基嘧啶類、吡咯類、苯基酰胺類、苯并咪唑類、二甲酰亞胺類、羧酰胺類、胍類、甲氧基丙烯酸酯類、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N-鹵代甲硫基四氫鄰苯二甲酰亞胺類、含銅化合物、硝基酚衍生物、有機磷衍生物、式F-1化合物
其中R5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
和式F-2化合物
其中R6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
和式F-3的外消旋化合物(順式)
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4的外消旋化合物(反式)
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5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3(順式)和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的差向異構(gòu)體混合物,其中式F-3(順式)外消旋化合物與式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比率是1000∶1至1∶1000并且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6化合物
其中R8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7的外消旋化合物(反式)
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8的外消旋化合物(順式)
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9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7(反式)和F-8(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式F-7外消旋化合物(反式)與式F-8外消旋化合物(順式)的比率是2∶1至100∶1并且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
和式F-10化合物
其中R10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1外消旋化合物(反式)
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2外消旋化合物(順式)
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3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11(反式)和F-12(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混合物,
并且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4化合物
和化合物活化酯,敵菌靈,benthiavalicarb,殺稻瘟菌素,滅螨猛,地茂散,百菌清,環(huán)氟菌胺,霜脲氰,二氯萘醌,雙氯氰菌胺,噠菌酮,氯硝胺,乙霉威,烯酰嗎啉,SYP-LI90(氟嗎啉),二氰蒽醌,噻唑菌胺,土菌靈,惡唑菌酮,咪唑菌酮,氰菌胺,三苯錫,嘧菌腙,氟啶胺,氟吡菌胺,磺菌胺,環(huán)酰菌胺,藻菌磷,惡霉靈,異丙菌胺,IKF-916(氰霜唑),春雷霉素,磺菌威,metrafenone,戊菌隆,四氯苯酞,多抗霉素,烯丙苯噻唑,霜霉威,proquinazid,咯喹酮,喹氧靈,五氯硝基苯,硫磺,tiadinil,咪唑嗪,三環(huán)唑,嗪胺靈,有效霉素,苯酰菌胺(RH7281)和mandipropamid。
2.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組合物,其含有選自下組的化合物作為成分(A)
式A-1化合物
和式A-2化合物
和式A-3化合物
和式A-4化合物
和式A-5化合物
和式A-6化合物
和式A-7化合物
和式A-8化合物
和式A-9化合物
和式A-10化合物
和式A-11化合物
和式A-12化合物
和式A-13化合物
和式A-14化合物
和式A-15化合物
和式A-16化合物
和式A-17化合物
和式A-18化合物
和式A-19化合物
和式A-20化合物
和式A-21化合物
和式A-22化合物
和式A-23化合物
和式A-24化合物
和式A-25化合物
和式A-26化合物
3.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組合物,其含有選自嘧菌酯、啶氧菌酯、環(huán)丙唑醇、苯醚甲環(huán)唑、噻菌靈、丙環(huán)唑、咯菌腈、嘧菌環(huán)胺、丁苯嗎啉、苯銹啶、咯喹酮、甲霜靈、R-甲霜靈和百菌清的化合物作為成分(B)。
4.權(quán)利要求1所述農(nóng)藥組合物,除含有助劑外,由作為活性成分的下列化合物組成,
a)作為成分(A),作為組合物中僅有的殺蟲劑的式I化合物
其中
R1是鹵素、C1-C4鹵代烷基或C1-C4鹵代烷氧基;
R2是鹵素或C1-C4烷基;
R3是鹵素或氰基;和
R4是C1-C4烷基;和
b)作為成分(B)的增效有效量的至少一種選自下組的活性成分唑類、嘧啶醇類、2-氨基嘧啶類、嗎啉類、苯胺基嘧啶類、吡咯類、苯基酰胺類、苯并咪唑類、二甲酰亞胺類、羧酰類、胍類、甲氧基丙烯酸酯類、二硫代氨基甲酸酯、N-鹵代甲硫基四氫鄰苯二甲酰亞胺類、含銅化合物、硝基酚衍生物、有機磷衍生物、式F-1化合物
其中R5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2化合物
其中R6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3(順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5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3(順式)與式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的差向異構(gòu)混合物,其中式F-3(順式)外消旋化合物與式F-4(反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比率是1000∶1至1∶1000,并且其中R7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6化合物
其中R8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7(反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8(順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9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7(反式)和F-8(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式F-7(反式)外消旋化合物與F-8(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比率是2∶1至100∶1,并且其中R9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
和式F-10化合物
其中R10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1(反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2(順式)外消旋化合物
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3化合物
其構(gòu)成了式F-11(反式)與式F-12(順式)外消旋化合物的差向異構(gòu)混合物,其中R11是三氟甲基或二氟甲基;和式F-14化合物
和化合物活化酯、敵菌靈、benthiavalicarb、殺稻瘟菌素、滅螨猛、地茂散、百菌清、環(huán)氟菌胺、霜脲氰、二氯萘醌、雙氯氰菌胺、噠菌酮、氯硝胺、乙霉威、烯酰嗎啉、SYP-LI90(氟嗎啉)、二氰蒽醌、噻唑菌胺、土菌靈、惡唑菌酮、咪唑菌酮、氰菌胺、三苯錫、嘧菌腙、氟啶胺、氟吡菌胺、磺菌胺、環(huán)酰菌胺、藻菌磷、惡霉靈、異丙菌胺、IKF-916(氰霜唑)、春雷霉素、磺菌威、metrafenone、戊菌隆、四氯苯酞、多抗霉素、烯丙苯噻唑、霜霉威、proquinazid、咯喹酮、喹氧靈、五氯硝基苯、硫磺、tiadinil、咪唑嗪、三環(huán)唑、嗪胺靈、有效霉素、苯酰菌胺(RH7281)和mandipropamid。
5.一種控制植物致病性微生物、昆蟲和蜱螨目或預防所述侵襲的方法,包括將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組合物施用于感染的或受威脅的地點。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增效有效的農(nóng)藥組合物,該組合物一方面含有雙酰胺,另一方面含有已知的殺真菌活性成分,并因此非常適用于防治不希望的動物害蟲如昆蟲和螨,以及不希望的植物致病性真菌。
文檔編號A01N43/56GK101170906SQ200680015150
公開日2008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4月8日
發(fā)明者A·C·杜頓, R·G·霍爾, A·簡格納特 申請人:先正達參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