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飼喂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適宜在大中型家禽飼養(yǎng)場中使用的器具,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以在禽舍內飼喂家禽且使禽舍的飼養(yǎng)率有效提高的飼喂盤。
背景技術:
目前,大中型家禽(如雞)的飼養(yǎng)場中一般使用飼喂盤來飼喂家禽。為安裝該飼喂盤,禽舍內設有可升降的多根水平圓形供料管和處于供料管上方的對應根水平裸露電線(電線上的電壓為800~1000伏、電流強度為2~10毫安,為安全電流),每根供料管內有用來輸送飼料的絞龍,每根供料管的下側均布多個便于飼料落下的落料口(一般為方形落料口)。
該飼喂盤的結構為它有上下布置的掛帽、掛架、外殼、圓形底盤。
掛架大體為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狀空心圓筒體,圓筒體的上端有開口向上且相互對稱的兩個大半圓形缺口。
外殼由水平布置的上端板和圓形下箍圈、均布在兩者周向之間的多個豎直狀格柵條構成。相鄰兩個格柵條之間的間隙就是家禽的一個采食位(一般為12個或14個)。
底盤與下箍圈相適配且兩者之間為活動連接(一般為卡接),底盤內的中心區(qū)域有與其共中心線且錐頂指向上端板的空心圓錐。
掛架穿經(jīng)上端板中心與外殼固定連接,且掛架的上中部處于上端板上方、下端處于上端板與底盤之間。
掛架的下部安裝一個調節(jié)套,調節(jié)套由與空心圓錐相適配的空心圓臺、連通在空心圓臺頂端的圓形豎直接管構成,空心圓臺套在圓錐外,圓形豎直接管的上部通過定位結構可升降地套在掛架的下部外,使得調節(jié)套與掛架連通,且調節(jié)套處于上端板和底盤之間。
定位結構可采取常規(guī)的多種結構形式(如掛架的外柱面下部有豎直布置的多個凹坑、多個靜齒或有周向布置的多個豎直凹槽,圓形豎直接管內有與所述凹坑、靜齒或凹槽對應相適配的一個凸起、一個動齒或多個豎直凸柱;又如掛架的外柱面下部有外螺紋,圓形豎直接管內有與所述外螺紋相適配的內螺紋)。
掛帽的上端設有用來穿接裸露電線的過線通道,掛帽的相對兩側豎直板下端各設有相互對稱且開口向下的一個小半圓形缺口。掛帽與掛架之間為活動連接(一般為插接),每個小半圓形缺口與掛架上的同側大半圓形缺口對接以形成完整的一個圓形口,且掛帽和掛架之間形成與禽舍內的供料管相適配的圓柱狀掛接通道,過線通道和掛接通道的走向相同。
在禽舍內安裝該飼喂盤的具體步驟為1、從掛架上拆下掛帽;2、掛架通過兩個大半圓形缺口貼靠在一根水平圓形供料管的外柱面下側,且掛架的上端與該供料管上的一個落料口相通;3、在掛架上重新安裝掛帽并使其貼靠在該供料管的外柱面上側,這樣,借助掛帽和掛架之間的圓柱狀掛接通道使得該飼喂盤掛接到該供料管上,為防止該飼喂盤沿該供料管軸向移動和/或在該供料管上轉動,還必須在該供料管上安裝與該飼喂盤的掛帽和掛架緊密接觸的兩個倒U形螺栓;4、借助過線通道使得掛帽與對應的一根裸露電線穿接(此舉可阻止家禽站到該飼喂盤上),這時該飼喂盤安裝完畢;5、繼續(xù)進行1、至4、的步驟,以在該供料管和對應的一根裸露電線之間按等距方式掛接該飼喂盤;6、如此周而復始,在其余供料管和對應根裸露電線之間重復進行1、至5、的步驟,直至所有的供料管和對應根裸露電線之間掛滿該飼喂盤為止。
飼喂家禽時,對供料管、裸露電線進行升降以上下移動該飼喂盤,使該飼喂盤距禽舍地面的高度與相應日齡家禽的身高相適應;上下移動或旋動調節(jié)套來調整其與底盤之間的間隙,從而控制單位時間內進入底盤的飼料數(shù)量,以滿足相應日齡家禽的飼喂需要。
由于該飼喂盤的結構設計上有不足之處,導致其存在以下缺陷1、眾所周知,對于圓和橢圓來說,當圓的直徑尺寸與橢圓的長軸尺寸相同時,圓的面積較大。因外殼的下箍圈和底盤的形狀均為圓形,這樣,該飼喂盤在禽舍內與供料管掛接時,其在禽舍地面上的投影面積較大,加之還必須要在相鄰兩供料管上的相鄰兩個飼喂盤之間留下供家禽吃飼料的足夠空隙(即要使所述的相鄰兩個飼喂盤之間最窄處的距離也能滿足家禽的飼喂需要),這樣,該飼喂盤被掛接后,導致相鄰兩供料管之間的間距較大,故面積固定的禽舍內所能安裝的供料管的根數(shù)較少,使得安裝在禽舍內的該飼喂盤數(shù)量勢必較少,以至禽舍內所能飼喂的家禽數(shù)量較少。因此,采用該飼喂盤使得禽舍的飼養(yǎng)率較低,間接提高了禽舍投資和飼養(yǎng)成本,這種負面影響對于大中型家禽飼養(yǎng)場來說尤為突出,給飼養(yǎng)場帶來較大的經(jīng)濟損失。
2、在調整調節(jié)套與底盤之間的間隙時,因調節(jié)套處于外殼的上端板和底盤之間,故操作者的兩手必須經(jīng)外殼的相鄰兩個格柵條之間的間隙(即采食位)進入外殼內才能上下移動或旋動調節(jié)套,另外,因調節(jié)套上沒有設置用以表明其和底盤之間間隙的數(shù)字,故操作者無法準確得知所述間隙的大小,這些導致所述間隙的調整操作很不方便。
3、調節(jié)套的圓臺雖套在底盤內的圓錐外以將飼料在底盤上攤開,但因調節(jié)套外壁周向沒有設置指向底盤外緣且起阻擋作用的多個分料板,使得底盤的周向無法被均勻分成彼此隔開的多個進食區(qū)域,故使用時,飼料通過供料管上的落料口落下,先進入掛架、調節(jié)套中,再進入調節(jié)套的圓臺和圓錐之間,最后借助于其自重攤在底盤上,使得飼料不能均勻地分布在底盤上,這樣當家禽的嘴部經(jīng)外殼上的采食位伸到底盤的與該采食位對應的區(qū)域內吃食時,其嘴部能伸到相鄰或較遠采食位所對應的區(qū)域內去與其它家禽搶食,從而引起家禽之間的爭斗,家禽受傷事件屢出不窮,影響了家禽的正常生長和按時出欄,飼養(yǎng)場常因此遭受經(jīng)濟損失。
4、為防止該飼喂盤沿供料管軸向移動和/或在供料管上轉動,還必須在供料管上安裝與該飼喂盤的掛帽和掛架緊密接觸的兩個倒U形螺栓,這樣在禽舍內安裝該飼喂盤時,勞動強度大,也很不方便。
5、該飼喂盤上沒有設置用以封閉掛架上端的阻擋件,故該飼喂盤所處的工作狀態(tài)(接料狀態(tài)或停止接料狀態(tài))由供料管的工作狀態(tài)來決定(詳細說就是當禽舍內的供料管供料時,飼料會進入其上所掛接的全部該飼喂盤中;而當禽舍內的供料管停止供料時,其上所掛接的全部該飼喂盤就會停止接料),導致禽舍內供料管上所掛接的全部該飼喂盤只能被動地同時接料或同時停止接料,換言之,該飼喂盤不能主動而單個獨立地實現(xiàn)接料或停止接料,這樣就無法根據(jù)飼喂的實際需要對單個獨立的該飼喂盤的工作狀態(tài)進行方便地調整。
當禽舍內的飼養(yǎng)量發(fā)生變化且幅度較大時,雖然根據(jù)禽舍內家禽數(shù)量的變化情況較為準確地計算出需要調整工作狀態(tài)的該飼喂盤數(shù)量,但因無法調整單個獨立的該飼喂盤的工作狀態(tài),故只能調整大致根數(shù)的供料管的工作狀態(tài),因此,這種調整相當粗略,以至調整后禽舍內仍處于接料狀態(tài)的該飼喂盤無法恰當?shù)剡m應飼養(yǎng)量的變化(詳細說就是調整后將會出現(xiàn)不能滿足飼喂實際需求的兩種不利局面,一種是導致禽舍內所述該飼喂盤的數(shù)量偏少,以至禽舍內供料不足而使家禽之間的相互搶食程度進一步加劇,另一種是導致禽舍內所述該飼喂盤的數(shù)量偏多,以至禽舍內供料過量而造成飼料的浪費;換言之,調整后很難出現(xiàn)既讓家禽吃得飽又不致于浪費飼料的這種理想局面)。這樣降低了飼養(yǎng)場的日常管理水平和經(jīng)濟效益。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用以在禽舍內飼喂家禽且使禽舍的飼養(yǎng)率有效提高的飼喂盤。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飼喂盤,它有上下布置的掛帽、掛架、外殼、橢圓形底盤,掛架大體為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狀空心體,外殼由水平布置的上端板和橢圓形下箍圈、均布在兩者周向之間的多個豎直狀格柵條構成,底盤與下箍圈相適配且兩者之間為活動連接,底盤和下箍圈的長軸之間、短軸之間均對應地保持走向一致,掛架穿經(jīng)上端板與外殼連接,掛帽與掛架之間為活動連接,且掛帽和掛架之間形成與禽舍內的水平供料管相適配的掛接通道。
采用以上的技術方案后,設定本飼喂盤的橢圓形底盤(或橢圓形下箍圈)的長軸尺寸與現(xiàn)有飼喂盤的圓形底盤(或圓形下箍圈)的直徑尺寸相同,這樣,本飼喂盤在禽舍內與供料管掛接時,其在禽舍地面上的投影面積較小。設定禽舍的面積相等、供料管的規(guī)格相同,并確保相鄰兩供料管上的相鄰兩個本飼喂盤之間最窄處的距離與現(xiàn)有技術中對應的相鄰兩個現(xiàn)有飼喂盤之間最窄處的距離相同,這樣,本飼喂盤被掛接后,導致相鄰兩供料管之間的間距較小,故禽舍內所能安裝的供料管的根數(shù)較多,使得安裝在禽舍內的本飼喂盤數(shù)量勢必較多,以至禽舍內所能飼喂的家禽數(shù)量較多。因此,采用本飼喂盤使得禽舍的飼養(yǎng)率有效提高,間接降低了禽舍投資和飼養(yǎng)成本,這給飼養(yǎng)場帶來較大的經(jīng)濟效益。
作為本發(fā)明的改進,上端板底面中心設有上端與上端板相通、下端敞口且制有內螺紋的下伸空心圓柱;掛架由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筒狀體、設于筒狀體內且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輸料方管構成,筒狀體有依次相接的上中下三部分;筒狀體的上部由左右對稱的兩個豎直狀延伸體、接在兩個延伸體的前端之間和后端之間且大體前后對稱的兩個空心連接體、左右對稱地處在兩個延伸體之間且接在兩個連接體之間的兩個下彎弧形板構成,每個連接體的上端有內外相接且下凹的兩個大半圓形板,其中靠內的大半圓形板的面積小于靠外的大半圓形板的面積,且靠內的大半圓形板低于靠外的大半圓形板,每個連接體的內側板大體為下彎月牙形的豎直板,兩個下彎弧形板接在兩個連接體的內側板之間的左端和右端,兩個連接體之間和兩個下彎弧形板之間形成下端為方形口的一個軸向凹進;筒狀體的中部由接在兩個豎直狀延伸體和兩個空心連接體下端的豎直狀空心圓筒體、設在空心圓筒體外柱面下端的水平環(huán)形承載凸臺構成;筒狀體的下部為接在承載凸臺的底面外緣、曲率半徑相同且前后對稱的兩個豎直狀外凸柱面瓦;輸料方管的上端與兩個下彎弧形板和兩個連接體的內側板的下端固接,使得輸料方管與軸向凹進密封連通,輸料方管的下端高于兩個柱面瓦的下端;筒狀體的上中部穿過下伸空心圓柱、上端板后處于上端板上方,而輸料方管的下端、兩個柱面瓦的下端處于上端板和底盤之間;調整套穿過筒狀體的上部、筒狀體中部的豎直狀空心圓筒體與下伸空心圓柱旋接后套在筒狀體中部的水平環(huán)形承載凸臺和筒狀體下部的兩個柱面瓦外,該調整套大體為上下兩端開口的空心圓筒體,其內柱面與筒狀體中部的水平環(huán)形承載凸臺和筒狀體下部的兩個柱面瓦間隙配合,其內柱面的上端有與筒狀體上部和筒狀體中部的豎直狀空心圓筒體間隙配合的一個水平環(huán)形擔置凸臺,且水平環(huán)形擔置凸臺和水平環(huán)形承載凸臺上下疊接,調整套的外柱面上部有處于上端板上方且外徑大于下伸空心圓柱內孔直徑的一個水平環(huán)形轉動凸臺、外柱面下部制有與下伸空心圓柱的內螺紋相適配的外螺紋,轉動凸臺上均布多個水平狀搬手。
在調整掛架與底盤之間的間隙時,借助于本飼喂盤的重力和經(jīng)掛架落到底盤上的飼料重力,所述的水平環(huán)形擔置凸臺和水平環(huán)形承載凸臺緊密接觸,故操作者的兩手在外殼的上端板上方就能通過水平狀搬手來旋動調整套以帶動掛架升降,這導致所述間隙的調整操作很方便。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底盤的長軸為左右走向、短軸為前后走向,底盤內的中心區(qū)域有錐頂指向上端板的橢圓錐,且橢圓錐和底盤的長軸之間、短軸之間均對應地保持走向一致;
分料斗由與橢圓錐相適配的空心斗體、固設在斗體外壁周向的多個分料板、連通在斗體頂端的方形豎直接管構成,斗體套在橢圓錐外,分料板指向底盤的外緣,接管的上部套在輸料方管的下部外,使得接管與輸料方管連通;轉動凸臺上有表明分料斗和底盤之間間隙的多個數(shù)字。
因套在橢圓錐外的斗體外壁周向固設指向底盤外緣的多個分料板,使得底盤的周向被均勻分成彼此隔開的多個進食區(qū)域,故使用時,飼料通過供料管上的落料口落下,先經(jīng)掛架的軸向凹進和輸料方管、分料斗的豎直接管進入分料斗的斗體和橢圓錐之間,最后借助于分料板使得進入每個進食區(qū)域的飼料數(shù)量大體保持一致,使得飼料均勻地分布在底盤上,這樣家禽的嘴部經(jīng)外殼上的采食位只能伸到底盤的相應進食區(qū)域內吃食,且受該進食區(qū)域兩側分料板的阻擋,家禽的嘴部無法伸到相鄰的進食區(qū)域內去與其它家禽搶食,不會因搶食而引起家禽之間的爭斗,家禽受傷事件大為減少,確保了家禽的正常生長和按時出欄,飼養(yǎng)場不會因此遭受經(jīng)濟損失。
另外,因掛架的輸料方管與分料斗的接管連通,故旋動調整套可帶動掛架、分料斗升降,加之轉動凸臺上有表明分料斗和底盤之間間隙的多個數(shù)字,故旋動調整套以調整分料斗與底盤之間的間隙時,操作者可準確得知所述間隙的大小,這導致所述間隙的調整操作更加方便。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固定套安裝在筒狀體上部的軸向凹進內,該固定套由下凹的大半圓形板、連通在大半圓形板下端的中部區(qū)域且與禽舍內水平供料管上的落料口相通的方形插管構成,大半圓形板下端的前后兩側有對稱于方形插管的兩個腰圓孔,大半圓形板的外柱面兩上端處均有等寬于該大半圓形板且左右對稱的一個搭接條,大半圓形板的前后兩側擔在筒狀體上部靠內的兩個大半圓形板上,且大半圓形板的內柱面與筒狀體上部靠外的兩個大半圓形板的內柱面大體共同一曲面,兩個搭接條擔在筒狀體上部的兩個下彎弧形板的上端,方形插管與輸料方管相通。
為與固定套上對稱于方形插管的兩個腰圓孔相適配,應在禽舍內水平供料管上每一落料口的長度方向兩側邊處各設有向下延伸的一個豎直定位爪。因此,借助掛帽和掛架之間的圓柱狀掛接通道使得本飼喂盤掛接到供料管上后,方形插管與供料管上的落料口相通,落料口長度方向兩側邊處的豎直定位爪插在兩個腰圓孔中。這時,本飼喂盤便安裝完畢。
如上所述可知,由于供料管上每一落料口處的兩個豎直定位爪與每一固定套(實質上是每一本飼喂盤)上的兩個腰圓孔適配插接,因此有效防止了本飼喂盤沿供料管軸向移動和/或在供料管上轉動,無須象現(xiàn)有技術那樣要安裝兩個起緊固作用的倒U形螺栓,這樣在禽舍內安裝本飼喂盤時,勞動強度小,也很方便。
作為本發(fā)明更進一步的改進,筒狀體上部任意一個連接體的內外側板上各開有相互對通的一個水平長方孔,方形插管中與所述內側板平行且靠近的那一側板的相應處開有一個穿孔,穿孔的長度大體等于方形插管中左右兩側板之間的距離,兩個水平長方孔、穿孔的長度相同;
阻擋件由適配于所述三個孔的水平擋板和接在擋板一端的豎直推板構成,擋板的另一端穿過兩個水平長方孔、穿孔后進入方形插管的內腔中,擋板的長度使其另一端和方形插管中與所述內側板平行且遠離的另一側板接觸,擋板的寬度等于方形插管中左右兩側板之間的距離,以致方形插管得到封閉。
因阻擋件的水平擋板導致方形插管得到封閉(實質上是將掛架的上端予以封閉),加之方形插管與供料管上的落料口相通,這樣,從方形插管的內腔中抽出水平擋板或向方形插管的內腔中插入水平擋板,將使本飼喂盤相應地處于接料狀態(tài)或處于停止接料狀態(tài),故本飼喂盤所處的工作狀態(tài)(接料狀態(tài)或停止接料狀態(tài))通過改變水平擋板的位置即可實現(xiàn),導致禽舍內供料管上所掛接的本飼喂盤能主動而單個獨立地實現(xiàn)接料或停止接料,這樣,可根據(jù)飼喂的實際需要對本飼喂盤的工作狀態(tài)進行方便地調整。
當禽舍內的飼養(yǎng)量發(fā)生變化且幅度較大時,先根據(jù)禽舍內家禽數(shù)量的變化情況較為準確地計算出需要調整工作狀態(tài)的本飼喂盤數(shù)量,然后依據(jù)該數(shù)量逐一改變等同數(shù)量的水平擋板的位置,以調整對應數(shù)量的本飼喂盤的工作狀態(tài),因此,這種調整相當精確,以至調整后禽舍內仍處于接料狀態(tài)的本飼喂盤可恰當?shù)剡m應飼養(yǎng)量的變化(即調整后可最大程度滿足飼喂的實際需求,換言之,調整后很容易出現(xiàn)既讓家禽吃得飽又不致于浪費飼料的這種理想局面)。這樣有效提高了飼養(yǎng)場的日常管理水平和經(jīng)濟效益。
圖1是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式的俯視圖;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圖3是圖2的B-B剖視圖;圖4是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式中的掛架的俯視圖;圖5是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式中的掛架的主視圖;圖6是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式中的掛架從其前側自上而下看的軸測圖;圖7是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式中的掛架從其后側自上而下看的軸測圖;圖8是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式中的固定套的主視圖;圖9是圖8的C-C剖視圖;圖10是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式中的固定套的俯視圖;圖11是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式中的固定套的左視圖;圖12是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式中的分料斗自下而上看的軸測圖;圖13是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式中的底盤自上而下看的軸測圖;圖14是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式中的外殼自下而上看的軸測圖;圖15是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式中的掛帽從其右側自下而上看的軸測圖;圖16是本發(fā)明最佳實施方式中的阻擋件從前往后看的軸測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方式進行具體描述參見圖1、圖2、圖3,本發(fā)明由掛帽5、掛架4、固定套8、阻擋件6、調整套3、分料斗7、外殼2、底盤1組成,且掛帽5、掛架4、外殼2、底盤1上下布置。
外殼2的結構還可參見圖14。外殼2由水平布置的上端板2a和下箍圈2b、均布在兩者周向之間的16個豎直狀格柵條2c構成。上端板2a的表面左側設有尖端指向上端板2a中心的一個箭頭(如圖1所示),上端板2a的底面中心設有上端與上端板2a相通、下端敞口且制有內螺紋的下伸空心圓柱2d,所述內螺紋采用間斷矩形螺紋。下箍圈2b的形狀為橢圓形,下箍圈2b的長軸為左右走向、短軸為前后走向,下箍圈2b長軸走向的左端設有一個扣爪2e、長軸走向的右端通過兩個橫向水平延伸桿2f接有一個縱向水平掛桿2g、短軸走向的前后兩端各設有一個扣爪2e。相鄰兩個格柵條2c之間的間隙就是家禽的一個采食位,共計16個。
底盤1的結構還可參見圖13。與下箍圈2b(如圖14所示,以下同)相適配的底盤1的形狀為橢圓形,底盤1的長軸為左右走向、短軸為前后走向,這樣底盤1和下箍圈2b的長軸之間、短軸之間均對應地保持走向一致。底盤1內的中心區(qū)域有錐頂指向上端板2a(如圖14所示)的空心橢圓錐1a,且橢圓錐1a和底盤1的長軸之間、短軸之間均對應地保持走向一致。橢圓錐1a的外壁在橢圓錐1a的長軸走向中段靠近錐頂處設有前后對稱的兩個凸起1c,橢圓錐1a的外壁在每個凸起1c的左右兩側靠近錐底處均設有左右對稱的兩個豎直定位板1d,且左側的兩個豎直定位板1d前后對稱、右側的兩個豎直定位板1d也前后對稱。底盤1長軸走向的右端設有一個掛鉤1b,其寬度小于兩個延伸桿2f(如圖14所示)之間的距離。
分料斗7的結構還可參見圖12。分料斗7由與橢圓錐1a(如圖13所示)相適配的空心斗體7a、固設在斗體7a外壁周向的8個分料板7b、連通在斗體7a頂端的方形豎直接管7c構成,斗體7a的內壁設有適配于四個豎直定位板1d(如圖13所示)的四個空心凸臺體7d,接管7c的前后側面中部各開有相互對通的一個方形出料孔7e。
掛架4的結構還可參見圖4、圖5、圖6、圖7。掛架4大體為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狀空心體,掛架4由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筒狀體、設于筒狀體內且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輸料方管4v構成,筒狀體有依次相接的上中下三部分。
筒狀體的上部由左右對稱的兩個豎直狀延伸體、接在兩個延伸體的前端之間和后端之間且大體前后對稱的兩個空心連接體、左右對稱地處在兩個延伸體之間且接在兩個連接體之間的兩個下彎弧形板4a構成。
每個延伸體由縱向方形豎直板4b、豎直狀的折彎板、設在折彎板下端且從前向后依次相接的外凸曲面板4c、外凸曲面板4d、外凸曲面板4e構成。豎直板4b的上側中段有一定位缺口4b′。折彎板由從前向后依次相接且相鄰折角均大體為90度的縱向豎直板4f、橫向豎直板4g、縱向豎直板4h、橫向豎直板4i、縱向豎直板4j構成。豎直板4f和豎直板4j等高。豎直板4h的上端有向內的一個等長折彎段4h′,折彎段4h′的上端與豎直板4b高度方向的中部相接,豎直板4h的長度略大于豎直板4b的長度。豎直板4b高于豎直板4f和豎直板4j,豎直板4b與豎直板4g和豎直板4i之間均留有間隙。
每個連接體由內側板4k、外側板、設在內側板4k和外側板上端之間的大半圓形板4l和大半圓形板4m構成。內側板4k大體為下彎月牙形的橫向豎直板。外側板由橫向豎直板4n、設在豎直板4n下端的外凸曲面板4o構成。大半圓形板4l、大半圓形板4m內外相接且下凹,其中大半圓形板4l的面積小于大半圓形板4m的面積,且大半圓形板4l低于大半圓形板4m。
對于前側的那個連接體來說,大半圓形板4m的寬度大于每個延伸體中的豎直板4f的寬度,大半圓形板4m的外柱面兩上端與兩個延伸體中的豎直板4f的內側面上部相接,使得大半圓形板4m低于兩個豎直板4f;豎直板4n與兩個豎直板4f等高,其上端有開口向上以連接大半圓形板4m的一個大半圓形缺口,其左右兩端與兩個豎直板4f相接,曲面板4o的左右兩端與兩個延伸體中的曲面板4c相接;曲面板4o的上端開有一個水平長方孔4p、內側板4k的相應位置處開有與水平長方孔4p相互對通的一個水平長方孔4k′;大半圓形板4m上與長方孔4p的左右兩側邊位置相應處各開有一個方孔,左側方孔中安裝下端超過長方孔4p的一個豎直板4q,右側方孔中安裝下端超過長方孔4p的一個豎直板4r,豎直板4q的內側有與其等長且指向豎直板4r的一個凸柱。
對于后側的那個連接體來說,大半圓形板4m的寬度大于每個延伸體中的豎直板4j的寬度,大半圓形板4m的外柱面兩上端與兩個延伸體中的豎直板4j的內側面上部相接,使得大半圓形板4m低于兩個豎直板4j;豎直板4n與兩個豎直板4j等高,其上端有開口向上以連接大半圓形板4m的一個大半圓形缺口,其左右兩端與兩個豎直板4j相接,曲面板4o的左右兩端與兩個延伸體中的曲面板4e相接。
兩個弧形板4a左右對稱地處在兩個豎直板4b之間且接在兩個內側板4k之間的左端和右端,任意一側弧形板4a的上端與兩個大半圓形板4l的同側上端平齊。兩個連接體之間和兩個弧形板4a之間形成下端為方形口的一個軸向凹進4s。
筒狀體的中部由接在兩個豎直狀延伸體和兩個空心連接體下端的豎直狀空心圓筒體4t、設在空心圓筒體4t外柱面下端的水平環(huán)形承載凸臺4u構成,空心圓筒體4t的上端與相互對稱的兩個曲面板4o、兩個曲面板4c、兩個曲面板4d及兩個曲面板4e的下端連接。
筒狀體的下部為接在承載凸臺4u的底面外緣、曲率半徑相同且前后對稱的兩個豎直狀外凸柱面瓦4w,兩個柱面瓦4w的上部各開有相互對通的一個方形孔4w′。
輸料方管4v的上端與兩個弧形板4a和兩個內側板4k的下端固接,使得輸料方管4v與軸向凹進4s密封連通,輸料方管4v的下端高于兩個柱面瓦4w的下端,輸料方管4v的前后側板下部各開有相互對通且對應于方形孔4w′的一個方形落料孔4v′。
固定套8的結構還可參見圖8、圖9、圖10、圖11。固定套8由下凹的大半圓形板8a、連通在大半圓形板8a下端的中部區(qū)域且與禽舍內水平供料管上的落料口相通的方形插管8b構成。大半圓形板8a下端的前后兩側有對稱于插管8b的兩個腰圓孔8e,大半圓形板8a的外柱面兩上端處均有等寬于大半圓形板8a且左右對稱的一個搭接條8c;插管8b中與開有水平長方孔4k′的內側板4k(如圖7所示,以下同)平行且靠近的前側板的相應處開有一個穿孔8d,穿孔8d的長度大體等于插管8b中左右兩側板之間的距離,且穿孔8d、長方孔4k′、長方孔4p(如圖4、圖5、圖6所示)的長度相同。
掛帽5的結構還可參見圖15。掛帽5大體為下端敞口的空心異形圓錐體,其尖形上端設有用來穿接裸露電線且前后走向的過線通道5c、其方形下部具有前后兩側的豎直板5a和左右兩側的豎直板5b(為增加掛帽5的強度,還可在每個豎直板5a的內側另設與其隔開的一個加強板)。
掛帽5的前后兩側豎直板5a之間的距離大體等于兩側豎直板4n(如圖4、圖5、圖6、圖7所示)之間的距離。前后兩側豎直板5a的下端各設有前后對稱且開口向下的一個小半圓形缺口。
掛帽5的左右兩側豎直板5b外側面之間的距離大體等于兩側豎直板4b(如圖4、圖5、圖6、圖7所示,以下同)內側面之間的距離。
掛帽5的左右兩側各開有穿過同側豎直板5b中段、相互對稱且高于同側豎直板5b的一個徑向凹進。每個徑向凹進由內側豎直板5d、前后兩側的豎直板5e圍合而成,豎直板5d的下端高于每個豎直板5e的下端,且每個豎直板5e中處在豎直板5d下方的內側面5e′為外凸的圓弧面。每個徑向凹進的豎直板5d上端接有與同側豎直板4b的定位缺口4b′(如圖4、圖6、圖7所示)相適配的舌簧。舌簧由接在豎直板5d上端的折板5f、固設在折板5f外側折彎處的傾斜延伸板5g構成,延伸板5g的下端面位于折板5f的下端面之上,折板5f的豎直段5f′在常態(tài)下超出同側豎直板5b,按動延伸板5g,可使豎直段5f′進入凹進內。
掛帽5的左右兩側豎直板5b上各設有前后對稱于同側凹進且適配于同側豎直板4b的兩個插槽。每個插槽由上下相對、彼此間隔且等長的折形耳板5h、折形耳板5i構成,兩個耳板5h的下端面位于同側折板5f的下端面之下。兩個插槽外端之間的距離等于同側豎直板4b的長度。
調整套3的結構可參見圖1、圖2、圖3。調整套3大體為上下兩端開口的空心圓筒體。其內柱面與承載凸臺4u(還可如圖4、圖5、圖6、圖7所示)和兩個柱面瓦4w(還可如圖5、圖6、圖7所示)間隙配合,其內柱面的上端有與筒狀體上部和空心圓筒體4t(還可如圖4、圖5、圖6、圖7所示)間隙配合的一個水平環(huán)形擔置凸臺3a,調整套3的外柱面上部有外徑大于下伸空心圓柱2d(還可如圖14所示,以下同)內孔直徑的一個水平環(huán)形轉動凸臺3b、外柱面下部制有與下伸空心圓柱2d的內螺紋相適配的外螺紋和一個定位凸頭(圖中未示出)。轉動凸臺3b上均布4個水平狀搬手3b′、表面設有12個數(shù)字,所述數(shù)字為2、4、6、8、10、12、14、16、18、20、22、24。
阻擋件6的結構還可參見圖16。阻擋件6由適配于水平長方孔4p(如圖4、圖5、圖6所示)、水平長方孔4k′(如圖7所示)、穿孔8d(如圖8、圖9、圖11所示)的水平方形擋板6a和接在擋板6a前端的豎直推板6b構成,擋板6a長度方向的左側均布與豎直板4q(如圖4、圖6、圖7所示)上的凸柱相適配的三個凹口6a′。
參見圖1、圖2、圖3,筒狀體的上中部穿過下伸空心圓柱2d、上端板2a后處于上端板2a上方,而輸料方管4v的下端、兩個柱面瓦4w的下端處于上端板2a和底盤1之間。
斗體7a套在橢圓錐1a外,橢圓錐1a外壁的四個定位板1d與斗體7a內壁的四個凸臺體7d接觸,橢圓錐1a外壁的兩個凸起1c與斗體7a的內壁之間有間隙。8個分料板7b指向底盤1的外緣。接管7c的上部套在輸料方管4v的下部外并將兩落料孔4v′封閉,而輸料方管4v的下端將兩出料孔7e封閉,使得接管7c與輸料方管4v連通,這樣,掛架4、分料斗7就上下相通。借助每個柱面瓦4w上部的方形孔4w′,可對接管7c和輸料方管4v進行方便地裝卸。
調整套3穿過筒狀體的上部、空心圓筒體4t與下伸空心圓柱2d旋接后套在承載凸臺4u和兩個柱面瓦4w外,擔置凸臺3a和承載凸臺4u上下疊接,轉動凸臺3b處于上端板2a上方且其表面的數(shù)字是用以表明分料斗7和底盤1之間間隙的,單位為毫米,調整套3、兩個柱面瓦4w的下端與斗體7a之間均留有間隙。這樣,掛架4穿經(jīng)下伸空心圓柱2d、上端板2a并通過調整套3與外殼2連接。
固定套8自兩個豎直板4b之間穿過后安裝在軸向凹進4s內。大半圓形板8a的前后兩側擔在兩個大半圓形板4l上,且大半圓形板8a的內柱面與兩個大半圓形板4m的內柱面大體共同一曲面,兩個搭接條8c擔在兩個弧形板4a的上端,插管8b與輸料方管4v相通。
擋板6a的后端穿過長方孔4p、豎直板4q和豎直板4r(圖3中未示出)之間、長方孔4k′、穿孔8d后進入插管8b的內腔中,擋板6a的長度使其后端和插管8b中的后側板(該板與開有長方孔4k′的內側板4k平行且遠離)接觸,擋板6a的寬度等于插管8b中左右兩側板之間的距離,以致插管8b得到封閉。擋板6a的后端在進入插管8b內腔的過程中,擋板6a的三個凹口6a′(圖中未示出)先后與豎直板4q上的凸柱卡合,使得擋板6a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三次定位。
掛帽5插裝在掛架4的筒狀體的上部。豎直板4b插在同側的兩個插槽中、該板的定位缺口4b′中卡有同側折板5f的豎直段5f′,同側兩個插槽的耳板5i卡在豎直板4b與同側的豎直板4g(圖2中未示出)和豎直板4i之間的兩個間隙中(圖2中可看到左右兩側后部的兩個耳板5i的相關連接情況);豎直板5b被同側徑向凹進隔開的前后兩段的底面與同側折彎板中的豎直板4f、豎直板4j的頂面接觸(圖3中可看到左側豎直板5b的前后兩段底面的相關連接情況);豎直板5a被其下端的小半圓形缺口隔開的左右兩段底面與同側豎直板4n被其上端的大半圓形缺口隔開的左右兩段頂面接觸(圖3中可看到前后兩側豎直板5a的左段底面的相關連接情況)。這時,掛帽5得到定位,每個豎直板5a下端的小半圓形缺口與同側豎直板4n上端的大半圓形缺口對接以形成完整的一個圓形口,且掛帽5和掛架4(具體講應為筒狀體的上部)之間形成與禽舍內的供料管(圖中未示出)相適配且前后走向的圓柱狀掛接通道9,可見,過線通道5c和掛接通道9的走向相同。
掛鉤1b經(jīng)兩個延伸桿2f之間套在掛桿2g上,使得底盤1與下箍圈2b鉸接,底盤1與下箍圈2b適配貼靠且兩者之間通過三個扣爪2e相扣合。上端板2a表面的箭頭指向轉動凸臺3b表面的數(shù)字為6,這表明分料斗7和底盤1之間的間隙為6毫米。該間隙可通過旋動調整套3來調整,從而控制單位時間內進入底盤1的飼料數(shù)量,以滿足相應日齡家禽的飼喂需要。
借助掛帽5和掛架4之間的掛接通道9使得本飼喂盤掛接到一根供料管上后,插管8b與該供料管上的一個落料口相通,該落料口長度方向兩側邊處的兩個豎直定位爪插在兩個腰圓孔8e中;再借助過線通道5c使得掛帽5與對應的一根裸露電線穿接。這時,本飼喂盤便安裝完畢。
使用時,飼料通過供料管上的落料口落入插管8b、輸料方管4v、接管7c內,再進入斗體7a和橢圓錐1a之間,最后借助于分料板7b使得其均勻地分布在底盤1的周向上,這樣供料管內的飼料便落到底盤1上。
另外,順時針旋動調整套3以帶動掛架4向下移動,還可使兩落料孔4v′與兩出料孔7e對應相通(圖中未示出)。此時使用,落入輸料方管4v內的飼料中的一部分將經(jīng)兩落料孔4v′和兩出料孔7e直接流到斗體7a的外壁上,再通過上與兩出料孔7e對應的那兩個分料板7b落到底盤1上,這樣,所述飼料將到達底盤1長軸走向的中段外緣,以滿足較小日齡家禽的飼喂需要。
底盤1、外殼2、調整套3、掛架4、掛帽5、阻擋件6、分料斗7、固定套8分別采用整體注塑方式制成。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即底盤和下箍圈的形狀為橢圓形,且底盤和下箍圈的長軸之間、短軸之間均對應地保持走向一致)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型和改進,這些也應視為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飼喂盤,有上下布置的掛帽(5)、掛架(4)、外殼(2)、底盤(1),掛架(4)大體為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狀空心體,外殼(2)由水平布置的上端板(2a)和下箍圈(2b)、均布在兩者周向之間的多個豎直狀格柵條(2c)構成,底盤(1)與下箍圈(2b)相適配且兩者之間為活動連接,掛架(4)穿經(jīng)上端板(2a)與外殼(2)連接,掛帽(5)與掛架(4)之間為活動連接,且掛帽(5)和掛架(4)之間形成與禽舍內的水平供料管相適配的掛接通道(9),其特征在于底盤(1)和下箍圈(2b)的形狀為橢圓形,且底盤(1)和下箍圈(2b)的長軸之間、短軸之間均對應地保持走向一致。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飼喂盤,其特征在于上端板(2a)底面中心設有上端與上端板(2a)相通、下端敞口且制有內螺紋的下伸空心圓柱(2d);掛架(4)由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筒狀體、設于筒狀體內且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輸料方管(4v)構成,筒狀體有依次相接的上中下三部分;筒狀體的上部由左右對稱的兩個豎直狀延伸體、接在兩個延伸體的前端之間和后端之間且大體前后對稱的兩個空心連接體、左右對稱地處在兩個延伸體之間且接在兩個連接體之間的兩個下彎弧形板(4a)構成,每個連接體的上端有內外相接且下凹的大半圓形板(4l)、大半圓形板(4m),其中大半圓形板(4l)的面積小于大半圓形板(4m)的面積,且大半圓形板(4l)低于大半圓形板(4m),每個連接體的內側板(4k)大體為下彎月牙形的豎直板,兩個弧形板(4a)接在兩個內側板(4k)之間的左端和右端,兩個連接體之間和兩個弧形板(4a)之間形成下端為方形口的一個軸向凹進(4s);筒狀體的中部由接在兩個豎直狀延伸體和兩個空心連接體下端的豎直狀空心圓筒體(4t)、設在空心圓筒體(4t)外柱面下端的水平環(huán)形承載凸臺(4u)構成;筒狀體的下部為接在承載凸臺(4u)的底面外緣、曲率半徑相同且前后對稱的兩個豎直狀外凸柱面瓦(4w);輸料方管(4v)的上端與兩個弧形板(4a)和兩個內側板(4k)的下端固接,使得輸料方管(4v)與軸向凹進(4s)密封連通,輸料方管(4v)的下端高于兩個柱面瓦(4w)的下端;筒狀體的上中部穿過下伸空心圓柱(2d)、上端板(2a)后處于上端板(2a)上方,而輸料方管(4v)的下端、兩個柱面瓦(4w)的下端處于上端板(2a)和底盤(1)之間;調整套(3)穿過筒狀體的上部、空心圓筒體(4t)與下伸空心圓柱(2d)旋接后套在承載凸臺(4u)和兩個柱面瓦(4w)外,調整套(3)大體為上下兩端開口的空心圓筒體,其內柱面與承載凸臺(4u)和兩個柱面瓦(4w)間隙配合,其內柱面的上端有與筒狀體上部和空心圓筒體(4t)間隙配合的一個水平環(huán)形擔置凸臺(3a),且擔置凸臺(3a)和承載凸臺(4u)上下疊接,調整套(3)的外柱面上部有處于上端板(2a)上方且外徑大于下伸空心圓柱(2d)內孔直徑的一個水平環(huán)形轉動凸臺(3b)、外柱面下部制有與下伸空心圓柱(2d)的內螺紋相適配的外螺紋,轉動凸臺(3b)上均布多個水平狀搬手(3b′)。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飼喂盤,其特征在于底盤(1)的長軸為左右走向、短軸為前后走向,底盤(1)內的中心區(qū)域有錐頂指向上端板(2a)的橢圓錐(1a),且橢圓錐(1a)和底盤(1)的長軸之間、短軸之間均對應地保持走向一致;分料斗(7)由與橢圓錐(1a)相適配的空心斗體(7a)、固設在斗體(7a)外壁周向的多個分料板(7b)、連通在斗體(7a)頂端的方形豎直接管(7c)構成,斗體(7a)套在橢圓錐(1a)外,分料板(7b)指向底盤(1)的外緣,接管(7c)的上部套在輸料方管(4v)的下部外,使得接管(7c)與輸料方管(4v)連通;轉動凸臺(3b)上有表明分料斗(7)和底盤(1)之間間隙的多個數(shù)字。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飼喂盤,其特征在于固定套(8)安裝在軸向凹進(4s)內,固定套(8)由下凹的大半圓形板(8a)、連通在大半圓形板(8a)下端的中部區(qū)域且與禽舍內水平供料管上的落料口相通的方形插管(8b)構成,大半圓形板(8a)下端的前后兩側有對稱于插管(8b)的兩個腰圓孔(8e),大半圓形板(8a)的外柱面兩上端處均有等寬于大半圓形板(8a)且左右對稱的一個搭接條(8c),大半圓形板(8a)的前后兩側擔在兩個大半圓形板(4l)上,且大半圓形板(8a)的內柱面與兩個大半圓形板(4m)的內柱面大體共同一曲面,兩個搭接條(8c)擔在兩個弧形板(4a)的上端,插管(8b)與輸料方管(4v)相通。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飼喂盤,其特征在于筒狀體上部任意一個連接體的內側板(4k)、外側板上開有相互對通的水平長方孔(4k′)、水平長方孔(4p),插管(8b)中與所述內側板(4k)平行且靠近的那一側板的相應處開有一個穿孔(8d),穿孔(8d)的長度大體等于插管(8b)中左右兩側板之間的距離,長方孔(4k′)、長方孔(4p)、穿孔(8d)的長度相同;阻擋件(6)由適配于所述三個孔的水平擋板(6a)和接在擋板(6a)一端的豎直推板(6b)構成,擋板(6a)的另一端穿過長方孔(4p)、長方孔(4k′)、穿孔(8d)后進入插管(8b)的內腔中,擋板(6a)的長度使其另一端和插管(8b)中與所述內側板(4k)平行且遠離的另一側板接觸,擋板(6a)的寬度等于插管(8b)中左右兩側板之間的距離,以致插管(8b)得到封閉。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以在禽舍內飼喂家禽的飼喂盤。它有上下布置的掛帽、掛架、外殼、橢圓形底盤,掛架大體為上下兩端開口的豎直狀空心體,外殼由水平布置的上端板和橢圓形下箍圈、均布在兩者周向之間的多個豎直狀格柵條構成,底盤與下箍圈相適配且兩者之間為活動連接,底盤和下箍圈的長軸之間、短軸之間均對應地保持走向一致,掛架穿經(jīng)上端板與外殼連接,掛帽與掛架之間為活動連接,且掛帽和掛架之間形成與禽舍內的水平供料管相適配的掛接通道。因此,采用本飼喂盤使得禽舍的飼養(yǎng)率有效提高,間接降低了禽舍投資和飼養(yǎng)成本,給飼養(yǎng)場帶來較大的經(jīng)濟效益。
文檔編號A01K39/01GK1732764SQ20041003554
公開日2006年2月15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8月12日
發(fā)明者魯紹務, 靳傳道, 徐趙, 周鍔, 胡濟順, 王雷 申請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