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敞開,在該敞開部分內嵌有圓板狀的限制部281。由此,如圖3以及圖4所示,在所述第一閥部件251的所述軸向54下側設置有與向所述軸向54下方移動了的所述第二閥部件252抵接的位置限制部282。
[0069]如圖2所示,在所述限制部281的中央設置有圓形的貫通孔291,通過該貫通孔291構成經由所述規(guī)定的開口 271與所述第一開口 212連通的第二開口。由此,在設置了所述位置限制部282的所述限制部281上,在從所述軸向觀察時與所述第二閥部件252重疊的位置上,設置有所述貫通孔291。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對在所述限制部281上設置了圓形的貫通孔291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由凹部構成。
[0070]所述第一閥部件251具有連接所述密封緊貼部261與所述位置限制部282的多個連接部301,各連接部301以包圍所述第二閥部件252的方式配置在該第二閥部件252的外周部。
[0071]所述各連接部301在所述第二閥部件252的周向上隔開間隔設置,所述各連接部301的外側面以如下方式構成:所述各連接部301的外側面位于比所述密封緊貼部261的外緣以及所述位置限制部282的外緣靠所述徑向273外側的位置。
[0072]在所述各連接部301之間設置有側部開口部311。通過各側部開口部311構成經由所述規(guī)定的開口 271與所述第一開口 212連通的所述第二開口。
[0073]容納所述閥結構體221的所述閥結構體容納部222具有沿所述軸向54延伸的內周圓筒面321,由所述連接部301的外側面構成的包絡面具有與所述內周圓筒面321隔開微小間隙地延伸的外周圓筒面322。
[0074]并且,與所述軸向54正交的方向的大小被設定成:所述閥結構體容納部222的內徑尺寸比所述第一閥部件251的外徑尺寸大,并且設定成:所述第一閥部件251的內徑尺寸比所述第二閥部件252的外徑尺寸大。由此,在比所述各連接部301靠內側的區(qū)域與比所述各連接部301靠外側的區(qū)域形成有流體能夠流通的流通部。
[0075]這樣的第一閥部件251為所述密封緊貼部261與所述連接部301通過單一材料一體形成的連成一體的部件,構成所述位置限制部282的所述限制部281通過壓入以及鉚接而被機械地固定于所述各連接部301的下端部。
[0076]如圖4所示,所述第二閥部件252具有傾斜部401,在所述第二閥部件252與所述位置限制部282接觸的狀態(tài)下,從所述軸向54下方觀察時,傾斜部401從所述第二閥部件252與所述位置限制部282的接觸部隨著朝向所述徑向273外側而向所述軸向54上方傾斜。由此,所述第二閥部件252以所述第二閥部件252的下側隨著朝向下方而水平方向截面積變小的方式構成,且所述第二閥部件252以如下方式構成:形成有在所述第二閥部件252呈開閥狀態(tài)時在所述軸向54下側與所述第二閥口 231連通的第二閥頂起用空間402。
[0077]以如下方式構成:如圖1所示,在該電磁閥裝置I的所述第一閥口 201連接有供給油壓的作為油壓發(fā)生機構的油栗以及利用油壓而動作的作為被供給油壓的裝置的油壓離合器,且以如下方式構成:在所述第二閥口 231連接有保持油壓的作為蓄壓機構的蓄壓器。
[0078]由此,以如下方式構成:在所述基端側閥室65中,在所述電磁螺線管23呈非勵磁狀態(tài)時,從所述第一閥口 201施加油壓,在該第一閥口 201側的油壓變得比與大氣連通的所述泄壓通路63側的大氣壓高時,如圖1以及圖2所示,所述壓力保持閥72受到該壓力差而向所述軸向54上方后退,并在此時以如下方式構成:所述壓力保持閥72的所述第二錐形閥芯82落座于所述第二錐形閥密封部103從而切斷所述第一閥口 201與所述泄壓通路63的連通。
[0079]此時,以如下方式構成(圖示省略):構成所述閥結構體221的所述第一閥部件251以及所述第二閥部件252承受來自所述第一閥口 201的油壓,向所述第二閥口 231偵叭即所述軸向54下方移動來進行開閥,從而以如下方式構成:能夠將從所述第一閥口 201供給的油壓導入所述蓄壓器。
[0080]而且,在所述油栗停止而所述第一閥口 201的油壓變得比所述第二閥口 231的油壓低時,例如在車輛停車時使發(fā)動機停止的所謂的怠速熄火時等,如圖2所示,以如下方式構成:構成所述閥結構體221的所述第一閥部件251以及所述第二閥部件252承受來自所述第二閥口 231的油壓,而向所述第一閥口 201側、即所述軸向54上方移動來進行閉閥,從而以如下方式構成:能夠保持導入所述蓄壓器的油壓。即,以如下方式構成:在所述第一閥口 201的壓力比所述第二閥口 231的壓力低、且所述電磁螺線管23呈非勵磁狀態(tài)時,借助于所述壓力的差,所述第一閥部件251與所述第一密封部213緊貼,所述第二閥部件252與所述第二密封部272緊貼,從而成為閉閥狀態(tài)。
[0081]接下來,當在所述油栗停止的狀態(tài)下向所述油壓離合器供給油壓時,如圖1以及圖3所示,通過對所述電磁螺線管23通電勵磁,所述柱塞53開始向所述軸向54下方移動。
[0082]于是,如圖3所示,對于所述電磁閥結構體221,通過所述柱塞53的向所述軸向54下方的初始移動,所述頂推部91按壓所述第二閥部件252,使該第二閥部件252向所述軸向54下方移動,以此解除所述第二閥部件252與所述第二密封部272的緊貼狀態(tài)。由此,以如下方式構成:在所述第一閥口 201與第二閥口 231之間形成有第一流路501。
[0083]然后,若所述柱塞53進一步向所述軸向54下方移動,則如圖4所示,所述第二閥部件252與所述位置限制部282抵接,所述第一閥部件251與所述第二閥部件252 —同向所述軸向54下方移動,以此解除了所述第一閥部件251的所述密封緊貼部261與所述第一密封部213的緊貼狀態(tài)。由此,如圖4以及圖5所示,以如下方式構成:在所述第一閥口 201與所述第二閥口 231之間除形成有所述第一流路501以外還追加形成有第二流路511。
[0084]此時,以如下方式構成(參照圖1):如圖4所示,在所述基端側閥室65中,所述壓力保持閥72向所述軸向54下方移動,從而該壓力保持閥72的所述第一錐形閥芯81落座于所述第一錐形閥密封部102,切斷了所述第一閥口 201與所述泄壓通路63的連通。
[0085]在涉及以上結構的本實施方式中,在閥結構體221呈閉閥狀態(tài)時,通過柱塞53向軸向54下方的初期移動,來使該柱塞53按壓第二閥部件252而進行打開動作,以此能夠在第一閥口 201與第二閥口 231之間形成第一流路501。
[0086]并且,通過所述柱塞53的進一步移動,所述第二閥部件252與第一閥部件251的位置限制部282抵接。這樣,由于該第一閥部件251向所述軸向54下方移動而進行打開動作,因此能夠在所述第一閥口 201與所述第二閥口 231之間追加形成有第二流路511。
[0087]像這樣,在使所述第二閥部件252進行打開動作的初始階段,由于只形成有所述第一流路501,因而能夠抑制使所述第二閥部件252進行打開動作的操作力。
[0088]之后,通過追加形成所述第二流路511,能夠形成由所述第一流路501和所述第二流路511構成的流路。由此,能夠確保所期望的通流量。
[0089]因此,能夠確保所期望的流量而不會使電磁螺線管23大型化。
[0090]而且,由于所述柱塞53與所述第一閥部件251以及所述第二閥部件252通過分體部件構成,因此能夠可靠地確保各閥部件251、252在閉閥時的密封狀態(tài)而無須要求零件設計、加工以及組裝精度。
[0091]因此,能夠提供一種可以可靠地確保密封狀態(tài)而不依賴于零件、加工以及組裝精度的電磁閥裝置I。
[0092]并且,由于能夠將所述閥結構體221內部作為流路,因此能夠順利地進行蓄壓和蓄壓釋放。
[0093]而且,由于能夠將構成所述閥結構體221的多個連接部301的周向之間作為流通部,因此能夠實現(xiàn)流量的增加。
[0094]而且,所述連接部301的外側面位于比所述密封緊貼部261的外緣以及所述位置限制部282的外緣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由此,能夠增加釋放所述第一密封部213時的流量。
[0095]并且,所述第一閥部件251為所述密封緊貼部261與所述連接部301通過單一材料一體形成的連成一體的部件,構成所述位置限制部282的所述限制部281通過壓入以及鉚接被機械地固定在所述各連接部301的下端部。
[0096]由此,能夠實現(xiàn)組裝工序的簡化。
當前第3頁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