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匹配電路50包括第三電容C3、第四電感L4、第五電感L5和第三參考地GND3,所述第三電容C3 —端與所述輻射體10電性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四電感L4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五電感L5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四電感C4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饋入端20電性連接,所述第五電感L5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參考地GND3電性連接。
[0047]請參閱圖3C,在可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匹配電路50包括第四電容C4、第六電感L6和第四參考地GND4,所述第六電感L6包括第一連接端P1、第二連接端P2和第三連接端P3,所述第四電容C4 一端與所述輻射體10電性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接端Pl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連接端P2與所述第一饋入端20電性連接,所述第三連接端P3與所述第四參考地GND4電性連接。
[0048]在可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匹配電路60與所述輻射體10的具體結(jié)構(gòu)形態(tài)有關(guān)。其中,所述福射體10可以是單極天線形態(tài)、倒F天線(Inverted-F Antenna,IFA)形態(tài)、環(huán)狀天線形態(tài)、縫隙天線形態(tài)中的一種或多種的組合。所述第二匹配電路60可以為由電容、電感、電阻等無源器件相互并聯(lián)或/和串聯(lián)組成的電路結(jié)構(gòu)。
[0049]請參閱圖4,在可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三匹配電路70包括第七電感L7和第五電容C5,所述第七電感L7 —端與所述福射體10電性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五電容C5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五電容C5的另一端與所述接地端40電性連接??梢岳斫猓龅谌ヅ潆娐?0還可以是由電感、電容相互并聯(lián)或/和串聯(lián)組成的其他電路結(jié)構(gòu),其中,所述第三匹配電路70應(yīng)至少包括一電感。
[0050]可以理解,所述通信終端200可以是具有金屬邊框或/和金屬背殼結(jié)構(gòu)的終端,并且所述金屬邊框的一部分或/和金屬背殼的一部分作為所述輻射體10的一部分。通過對所述輻射體10單獨饋入所述第一饋入信號,并結(jié)合所述第一匹配電路50和第三匹配電路70,使所述天線系統(tǒng)100工作于近場通信模式;或?qū)λ鲚椛潴w10單獨饋入所述第二饋入信號,并結(jié)合所述第二匹配電路60,使所述天線系統(tǒng)100工作于遠場通信模式。因此,無需改變所述輻射體10的結(jié)構(gòu)即可實現(xiàn)所述天線系統(tǒng)100在所述近場通信模式和遠場通信模式之間的切換。
[0051]本實用新型所述天線系統(tǒng)100通過在現(xiàn)有的遠場通信天線系統(tǒng)上增加所述第一匹配電路50、第二匹配電路60及第三匹配電路70,并通過所述第一饋入端20接收第一饋入信號,以使所述天線系統(tǒng)100在所述第一饋入信號的作用下工作于近場通信模式,通過所述第二饋入端30接收第二饋入信號,以使所述天線系統(tǒng)100在所述第二饋入信號的作用下工作于遠場通信模式,從而實現(xiàn)遠場通信天線和NFC天線的共用,無需設(shè)計單獨的NFC天線,可有效控制該天線系統(tǒng)100及通信終端200的整體尺寸和復(fù)雜度,并降低生產(chǎn)成本。
[0052]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dāng)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quán)利范圍,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可以理解實現(xiàn)上述實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實用新型權(quán)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于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
【主權(quán)項】
1.一種天線系統(tǒng),用于發(fā)射和接收無線通信信號,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線系統(tǒng)包括輻射體、第一饋入端、第二饋入端、接地端、第一匹配電路、第二匹配電路和第三匹配電路,所述第一饋入端、第二饋入端和接地端間隔設(shè)置,所述輻射體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饋入端、第二饋入端和接地端一側(cè),所述第一饋入端通過所述第一匹配電路與所述輻射體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饋入端通過所述第二匹配電路與所述輻射體電性連接,所述接地端通過所述第三匹配電路與所述輻射體電性連接,所述第一饋入端用于接收第一饋入信號,所述天線系統(tǒng)在所述第一饋入信號的作用下工作于近場通信模式,所述第二饋入端用于接收第二饋入信號,所述天線系統(tǒng)在所述第二饋入信號的作用下工作于遠場通信模式。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天線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匹配電路用于在所述天線系統(tǒng)工作于近場通信模式時抵消所述天線系統(tǒng)的原有感抗,并增加所述天線系統(tǒng)的電阻,以及用于在所述天線系統(tǒng)工作于遠場通信模式時實現(xiàn)所述第二饋入信號與所述第一饋入信號及第一饋入信號參考地的隔離。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天線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匹配電路用于在所述天線系統(tǒng)工作于遠場通信模式時實現(xiàn)所述天線系統(tǒng)的阻抗匹配;所述第三匹配電路用于在所述天線系統(tǒng)工作于近場通信模式時使所述天線系統(tǒng)諧振于近場通信的工作頻率。4.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天線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匹配電路包括第一電感、第一電容和第一參考地,所述第一電感一端與所述輻射體電性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電容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一饋入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一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參考地連接。5.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天線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匹配電路包括第二電感、第三電感、第二電容和第二參考地,所述第二電感一端與所述輻射體電性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電感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電容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三電感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饋入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參考地電性連接。6.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天線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匹配電路包括第三電容、第四電感、第五電感和第三參考地,所述第三電容一端與所述輻射體電性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四電感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五電感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四電感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饋入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五電感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參考地電性連接。7.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天線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匹配電路包括第四電容、第六電感和第四參考地,所述第六電感包括第一連接端、第二連接端和第三連接端,所述第四電容一端與所述輻射體電性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接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連接端與所述第一饋入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三連接端與所述第四參考地電性連接。8.如權(quán)利要求1-7任意一項所述的天線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匹配電路包括第七電感和第五電容,所述第七電感一端與所述輻射體電性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五電容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五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接地端電性連接。9.一種通信終端,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設(shè)置第一信號源、第二信號源和系統(tǒng)接地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終端還包括天線系統(tǒng),所述天線系統(tǒng)包括輻射體、第一饋入端、第二饋入端、接地端、第一匹配電路、第二匹配電路和第三匹配電路,所述第一饋入端、第二饋入端和接地端間隔設(shè)置,所述輻射體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饋入端、第二饋入端和接地端一側(cè),所述第一饋入端通過所述第一匹配電路與所述輻射體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饋入端通過所述第二匹配電路與所述輻射體電性連接,所述接地端通過所述第三匹配電路與所述輻射體電性連接,所述第一信號源與所述第一饋入端電性連接,用于為所述天線系統(tǒng)提供第一饋入信號,所述第二信號源與所述第二饋入端電性連接,用于為所述天線系統(tǒng)提供第二饋入信號,所述系統(tǒng)接地面與所述接地端電性連接,用于為所述天線系統(tǒng)提供接地,所述天線系統(tǒng)在所述第一饋入信號的作用下工作于近場通信模式,所述天線系統(tǒng)在所述第二饋入信號的作用下工作于遠場通信模式。10.如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線系統(tǒng)為如權(quán)利要求2-7任意一項所述的天線系統(tǒng)。11.如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匹配電路包括第七電感和第五電容,所述第七電感一端與所述輻射體電性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五電容的一端電性連接,所述第五電容的另一端與所述接地端電性連接。
【專利摘要】天線系統(tǒng)及應(yīng)用該天線系統(tǒng)的通信終端,包括輻射體、第一饋入端、第二饋入端、接地端、第一匹配電路、第二匹配電路和第三匹配電路,所述第一饋入端、第二饋入端和接地端間隔設(shè)置,所述輻射體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饋入端、第二饋入端和接地端一側(cè),所述第一饋入端通過第一匹配電路與輻射體電性連接,所述第二饋入端通過第二匹配電路與輻射體電性連接,所述接地端通過第三匹配電路與輻射體電性連接,所述第一饋入端用于接收第一饋入信號,所述天線系統(tǒng)在第一饋入信號的作用下工作于近場通信模式,所述第二饋入端用于接收第二饋入信號,所述天線系統(tǒng)在第二饋入信號的作用下工作于遠場通信模式。所述天線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遠場通信天線和近場通信天線共用。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通信終端。
【IPC分類】H01Q5/50, H01Q5/35
【公開號】CN204760546
【申請?zhí)枴緾N201520407417
【發(fā)明人】趙寧, 馮斌, 羅益州
【申請人】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