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頂二次頂出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汽車配件生產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斜頂二次頂出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進步,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也越來越迅速,汽車配件的加工也更加完善,汽車殼體在注塑完成后都需要進行脫模抽芯,原來都是直接通過斜頂將汽車殼體與模具脫離,由于一些產品的成型部分上會存在二次折彎,單獨使用斜頂抽芯時二次折彎部分會跟隨斜頂一起運動,造成二次折彎部分變形或者抽芯不能完成,甚至損壞產品,二次折彎部分結構一般變化多端,單一的頂芯不能適應,同時斜頂在頂升的過程中不穩(wěn)定,容易出現晃動,導致注塑好的汽車殼體發(fā)生變形甚至損壞,另外,現有的斜頂桿在頂升的過程中存在機械慣性,沒有定位,容易使斜頂超行程工作,嚴重威脅產品的質量。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用效果好的斜頂二次頂出結構。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斜頂二次頂出結構,包括:斜頂座和設置在斜頂座內的斜頂桿,在所述斜頂座的底部設置有頂升裝置,在所述斜頂座的上端設置有斜擠出槽,所述斜頂桿的下端與頂升裝置相連接,所述斜頂桿的上端伸入斜擠出槽內與斜頂相連接,在所述斜頂桿的一側設置有斜導向桿,所述斜導向桿的兩端分別通過螺釘固定設置在斜頂座上,在所述斜導向桿的中部設置有第一導向塊,在所述第一導向塊上設置有與斜頂桿相互配合的第一斜導向孔,在所述斜導向桿上端的斜頂座上設置有第二導向塊,在所述第二導向塊上設置有與斜頂桿相互配合的第二斜導向孔,在所述第二斜導向孔下端的斜頂桿上設置有與第二導向塊相互配合的限位塊,在所述斜擠出槽下端的斜頂座內設置有與其相互連通的直擠出槽,在所述斜頂的下端內部設置有定位腔,在所述定位腔一側的斜頂座上設置有端蓋,在所述定位腔和端蓋內滑動設置有橫向頂桿,所述橫向頂桿的一端穿過端蓋伸入到直擠出槽內,在所述橫向頂桿的另一端設置有螺栓,在所述螺栓上設置有與其相互配合的螺帽,在所述螺帽上設置有頂芯,在所述定位腔內的橫向頂桿上設置有定位塊和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的一端與定位塊相抵,所述復位彈簧的另一端與斜頂座相抵。
[0005]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上述斜頂二次頂出結構,采用斜頂桿和橫向頂桿相互配合,能夠對產品的成型部分和二次折彎部分同時進行抽芯,保證產品不會發(fā)生變形,二次折彎部分使用的頂芯可以更換,能夠適應不同產品的需求,使用效果好,同時通過第一斜導向孔和第二斜導向孔兩次導向作用使斜頂桿在頂升的過程中保持固定方向,不會發(fā)生晃動,運行穩(wěn)定可靠,同時在斜頂桿上設置限位塊能夠避免斜頂桿在頂升的過程中存在的機械慣性,在脫模抽芯時能夠有效保證產品的質量。
【附圖說明】
[0006]圖1為本發(fā)明斜頂二次頂出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07]圖2為圖1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08]圖中:1、斜頂座,2、斜頂桿,3、頂升裝置,4、斜擠出槽,5、斜頂,6、斜導向桿,7、螺釘,8、第一導向塊,9、第一斜導向孔,10、第二導向塊,11、第二斜導向孔,12、限位塊,13、直擠出槽,14、定位腔,15、端蓋,16、橫向頂桿,17、螺栓,18、螺帽,19、頂芯,20、定位塊,21、復位彈簧,22、工件成型部分,23、工件二次折彎部分。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詳細描述一下本發(fā)明的具體內容。
[0010]如圖1、圖2所示,斜頂二次頂出結構,包括:斜頂座I和設置在斜頂座I內的斜頂桿2,在所述斜頂座I的底部設置有頂升裝置3,在所述斜頂座I的上端設置有斜擠出槽4,所述斜頂桿2的下端與頂升裝置3相連接,所述斜頂桿2的上端伸入斜擠出槽4內與斜頂5相連接,在所述斜頂桿2的一側設置有斜導向桿6,所述斜導向桿6的兩端分別通過螺釘7固定設置在斜頂座I上,在所述斜導向桿6的中部設置有第一導向塊7,在所述第一導向塊8上設置有與斜頂桿2相互配合的第一斜導向孔9,在所述斜導向桿6上端的斜頂座I上設置有第二導向塊10,在所述第二導向塊10上設置有與斜頂桿2相互配合的第二斜導向孔11,在所述第二斜導向孔11下端的斜頂桿2上設置有與第二導向塊10相互配合的限位塊12,在所述斜擠出槽4下端的斜頂座I內設置有與其相互連通的直擠出槽13,在所述斜頂5的下端內部設置有定位腔14,在所述定位腔14 一側的斜頂座I上設置有端蓋15,在所述定位腔14和端蓋15內滑動設置有橫向頂桿16,所述橫向頂桿16的一端穿過端蓋15伸入到直擠出槽13內,在所述橫向頂桿16的另一端設置有螺栓17,在所述螺栓17上設置有與其相互配合的螺帽18,在所述螺帽18上設置有頂芯19,在所述定位腔14內的橫向頂桿16上設置有定位塊20和復位彈簧21,所述復位彈簧21的一端與定位塊20相抵,所述復位彈簧21的另一端與斜頂座I相抵。
[0011]上述斜頂二次頂出結構使用時,啟動頂升裝置3,頂升裝置3向上頂升斜頂桿2,斜頂桿2同時在第一導向塊8上的第一斜導向孔9和第二導向塊10上的第二斜導向孔11內滑動,此時斜頂桿2的頂升方向固定,斜頂桿2帶動斜頂5將工件成型部分22頂開,在斜頂桿2頂升的同時橫向頂桿16在直擠出槽13內傾斜上升,橫向頂桿16的左端受到直擠出槽13內壁的擠壓,橫向頂桿16向右運動推動頂芯19頂開工件的二次折彎部分23,橫向頂桿16帶動定位塊20向右運動擠壓復位彈簧21,當橫向頂桿16脫離直擠出槽13進入到斜擠出槽4內時,工件成型部分22與斜頂5分離,工件二次折彎部分23與頂芯19分離,斜頂桿2繼續(xù)上升能夠順利完成抽芯動作。抽芯完成后,復位彈簧21推動定位塊20復位,從而推動橫向頂桿16復位,斜頂桿2在頂升裝置3的作用下復位到斜頂座I內。
[0012]上述斜頂二次頂出結構,采用斜頂桿和橫向頂桿相互配合,能夠對產品的成型部分和二次折彎部分同時進行抽芯,保證產品不會發(fā)生變形,二次折彎部分使用的頂芯可以更換,能夠適應不同產品的需求,使用效果好,同時通過第一斜導向孔和第二斜導向孔兩次導向作用使斜頂桿在頂升的過程中保持固定方向,不會發(fā)生晃動,運行穩(wěn)定可靠,同時在斜頂桿上設置限位塊能夠避免斜頂桿在頂升的過程中存在的機械慣性,在脫模抽芯時能夠有效保證產品的質量。
【主權項】
1.斜頂二次頂出結構,包括:斜頂座(I)和設置在斜頂座(I)內的斜頂桿(2),在所述斜頂座(I)的底部設置有頂升裝置(3),在所述斜頂座(I)的上端設置有斜擠出槽(4),所述斜頂桿(2)的下端與頂升裝置(3)相連接,所述斜頂桿(2)的上端伸入斜擠出槽(4)內與斜頂(5)相連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斜頂桿(2)的一側設置有斜導向桿(6),所述斜導向桿(6)的兩端分別通過螺釘(7)固定設置在斜頂座(I)上,在所述斜導向桿(6)的中部設置有第一導向塊(7),在所述第一導向塊(8)上設置有與斜頂桿(2)相互配合的第一斜導向孔(9),在所述斜導向桿(6)上端的斜頂座(I)上設置有第二導向塊(10),在所述第二導向塊(10)上設置有與斜頂桿(2)相互配合的第二斜導向孔(11),在所述第二斜導向孔(11)下端的斜頂桿(2)上設置有與第二導向塊(10)相互配合的限位塊(12),在所述斜擠出槽(4)下端的斜頂座(I)內設置有與其相互連通的直擠出槽(13),在所述斜頂(5)的下端內部設置有定位腔(14),在所述定位腔(14)一側的斜頂座(I)上設置有端蓋(15),在所述定位腔(14)和端蓋(15)內滑動設置有橫向頂桿(16),所述橫向頂桿(16)的一端穿過端蓋(15)伸入到直擠出槽(13)內,在所述橫向頂桿(16)的另一端設置有螺栓(17),在所述螺栓(17)上設置有與其相互配合的螺帽(18),在所述螺帽(18)上設置有頂芯(19),在所述定位腔(14)內的橫向頂桿(16)上設置有定位塊(20)和復位彈簧(21),所述復位彈簧(21)的一端與定位塊(20)相抵,所述復位彈簧(21)的另一端與斜頂座(I)相抵。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斜頂二次頂出結構,包括:斜頂座和設置在斜頂座內的斜頂桿,在所述斜頂座的底部設置有頂升裝置,在所述斜頂座的上端設置有斜擠出槽,所述斜頂桿的下端與頂升裝置相連接,所述斜頂桿的上端伸入斜擠出槽內與斜頂相連接,在所述斜頂桿的一側設置有斜導向桿,所述斜導向桿的兩端分別通過螺釘固定設置在斜頂座上,在所述斜導向桿的中部設置有第一導向塊,在所述第一導向塊上設置有與斜頂桿相互配合的第一斜導向孔,在所述斜導向桿上端的斜頂座上設置有第二導向塊,在所述第二導向塊上設置有與斜頂桿相互配合的第二斜導向孔,在所述第二斜導向孔下端的斜頂桿上設置有與第二導向塊相互配合的限位塊。
【IPC分類】B29C45/33, B29C45/40
【公開號】CN105538614
【申請?zhí)枴緾N201610046121
【發(fā)明人】蔣志玲, 郭大勇, 陳磊磊
【申請人】江蘇金紅達實業(yè)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4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