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類防治作物細菌病害的噁二唑砜類化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化工和農藥,具體技術是一類噁二唑砜類化合物應用于防治作物細菌病害。
背景技術:
由病原細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是植物的一類主要病害,全世界有記載的共有500多種,其中青枯病、軟腐病、細條病、壞腐病以及白葉枯病等都是世界性重要病害。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作物品種的改變以及設施農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等因素的共同影響,農作物細菌病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加重,同時缺乏有效的化學防治藥劑,導致農作物細菌病害一旦大規(guī)模發(fā)生就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農作物細菌病害的所導致的腐爛、畸形、枯萎、斑點、變色等,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和品質。甜瓜細菌性果斑病在一些地區(qū)造成的產量損失常年在30%左右,嚴重時達到70%,甚至全田重新耕翻改種其他作物。煙草青枯病是煙草病害中發(fā)生最普遍而嚴重的一種,是一種破壞維管束的系統(tǒng)性病害,是煙草病害中發(fā)生最普遍和最嚴重的一種。此病1880年首次發(fā)現于美國,曾迫使美國一些農場停止種煙,現此病已成為熱帶和亞熱帶煙區(qū)最常見的病害之一。此病在我國長江以南各煙區(qū)發(fā)生普遍,尤以華南煙區(qū)發(fā)生為重,一些煙田發(fā)病率達30% 50%,且常與黑脛病并發(fā),使危害更加嚴重。水稻白葉枯病又稱白葉瘟、茅草瘟、地火燒等。我國各稻區(qū)均有發(fā)生。水稻主要病害。 對產量影響較大,秕谷和碎米多,減產達20 % 30 %,重的可達50 % 60 %,甚至顆粒無收。稻白葉枯病十九世紀末首先在日本發(fā)現,目前已成為亞洲稻區(qū)的重要病害。在我國、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及其他東南亞國家均有發(fā)生,其中以地處熱帶的國家受害更大。發(fā)生凋萎型白葉枯病的稻田常造成死叢現象,水稻發(fā)病后,一般引起葉片干枯,不實率增加,米質松脆,千粒重降低,減產達20 % 30 %,重的可達50 % 60 %,甚至顆粒無收,損失嚴重。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簡稱細條病),是水稻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病害,屬全國農業(yè)植物檢疫性對象。1918年菲律賓首次報道,目前在東南亞各國和非洲中部都有發(fā)生。1953年中國最早在珠江三角洲發(fā)現,國內主要分布在華南稻區(qū),近年來在長江流域雜交晚稻上亦有大面積發(fā)生。水稻細條病對秈稻的危害性最大,近十多年來,已上升為華南、中南稻區(qū)上的主要細菌病害,其危害程度已超過水稻白葉枯病,減產達5% 25%。除了危害生長期的作物,病原細菌對儲藏期的農作物也可造成危害,有些細菌病害例如大白菜軟腐病,在白菜采收儲藏后,能夠引起大量白菜腐爛,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用于防治作物細菌性病害的農藥主要是銅制劑,如噻菌銅(龍克菌)、氫氧化銅(可殺得、冠菌清)、琥珀肥酸銅(DT)、氧化亞銅(銅大師、神銅)、堿式硫酸銅懸浮劑(綠得寶)等。銅制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配制方法繁瑣,使用不便;藥劑懸浮性能差,銅制劑大多呈強堿性,不能和其他酸性農藥混用;在花期和幼果期使用時容易產生藥害;在果樹上使用時容易引起紅蜘蛛、白蜘蛛、銹壁虱和蚧殼蟲等大量增殖和猖獗發(fā)生; 噴施在植株上的銅元素不具有流動性,不會被植物內吸;一般的含銅農藥配劑常兼有鎘、鉛等雜質,這些雜質對植株的成長都有不良影響。另外防治作物細菌性病害的藥劑是生防菌素,如硫酸鏈霉素,由于使用時間長,產品抗藥性很強,防治效果不理想。氯溴異氰尿酸或氯溴異氰尿酸噴噴施在作物表面能釋放次溴酸(HOBr)或次氯酸(HOCl),有強烈的殺滅細菌的能力。但是三氯異氰尿酸為強氧化劑,農民使用時難以掌握使用方法,容易失效或導致藥害,且其持效期太短,難以大面積推廣。因此,開發(fā)高效低毒的有機殺細菌劑是一種迫切的需求。
2007年本課題組以天然產物中篩選出的先導化合物沒食子酸為起始原料,設計合成一系列新的含1,3,4_噁(噻)二唑基砜(亞砜)衍生物,采用生長速率法,以半夏立枯病原菌(R. solani)、小麥赤霉病菌(G. zeae)、黃瓜灰霉病原菌(B. cinerea)、油菜菌核病菌 (S. sclerotiorum)等植物病害為測試對象,對部分目標化合物進行了抑菌活性研究。發(fā)現部分目標化合物的EC5tl值在2. 9 23. 3 μ g/mL之間,具有很好的抑制真菌活性(Bioorg. Med. Chem. 2007,15,3981 ;Bioorg. & Med. Chem. 2008,16,3632 ;陳才俊,博士畢業(yè)論文,貴州大學,2007)。在2009年 2010年,本課題組合成了數百個噁二唑砜(亞砜)類化合物 (李黔柱,博士畢業(yè)論文,貴州大學,2009年;羅小瓊,碩士畢業(yè)論文,貴州大學,2008年;徐維明,博士畢業(yè)論文,貴州大學,2010年;Molecules. 2010,15,9046-5056 ;中國發(fā)明專利, 2010,CN101812034A ;中國發(fā)明專利,2010,CN 102079730A)。并測試了大多化合物的抑制真菌活性,部分目標化合物對小麥赤霉病菌、辣椒枯萎病菌、蘋果腐爛病菌、馬鈴薯晚疫病菌、半夏立枯病菌、水稻紋枯病蘋果炭疽病菌、黃瓜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中濃度 (EC50)在0. 18 μ g/mL 98. 1 μ g/mL之間,具有較好的抑制真菌活性。
在前期工作基礎上,我們對本課題組前期所合成的砜類化合物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活性研究,其中內容之一是針對煙草青枯病等細菌病害開展生物活性篩選,結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對細菌性病害具有非常好的活性。本發(fā)明是對本課題組前期合成化合物的用途進行衍生,將其應用在防治植物細菌病害方面。
本發(fā)明中的化合物來源如下述文獻
1. Caijun Chen, Baoan Song, Yang Song, Guangfang Xu, Pinaki Bhadury, Linhong Jin, DeyuHu, Qianzhu Li, Fang Liu, Wei Xue, Ping Lu, Zhuo Chen. Synthesis and antifungal activitiesof sulfone derivatives containing trimethoxyphenyl substituted 1, 3,4-thiadiazole and 1, 3,4-oxadiazole moiety. 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 2007,15 :3981-3989.
2. Weiming Xu, Song Yang, Pinaki Bhadury, Jiang He, Ming He, Lili Gao, Deyu Hu,BaoanSong. Synthesis and bioactivity of novel sulfone derivatives containing 2,4-dichlorophenylsubstituted 1,3,4-oxadiazole/thiadiazole moiety as chitinase inhibitors.Pesticide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11,101(1) :6-15.
3.楊松,徐維明,宋寶安,陳卓,胡德禹,何江,賀鳴,薛偉,潘昭喜.一類含2, 5-取代雜環(huán)基砜類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應用[P].中國發(fā)明專利,2010,申請?zhí)?201010272710. 1.公開號:CN 102079730A.
4.徐維明,宋寶安,楊松,何江,賀嗚,胡德禹,金林紅,趙云,王貞超,柏松,王建.2-取代-5-(2,4-二氯苯基)-1,3,4_噁二唑類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應用[P].中國發(fā)明專利,2010,公開號:CN101812034A, ZL :201010168265. 4.
5.李黔柱,宋寶安,陳江,楊松,陳卓,許瑞卿,金林紅,劉剛,薛偉,胡德禹.3-取代-2-芳基取代-5-(3,4,5-三烷氧基苯基)-1,3,4_噁二唑衍生物及制備方法和用途,申請?zhí)?200610050996. 2,公開號CN1824657A.
6.陳才俊,博士畢業(yè)論文,含1,3,4_噻(噁)二唑基砜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貴州大學,2007年.
7.徐維明,博士畢業(yè)論文,新型雜環(huán)取代砜類殺菌劑合成與生物活性研究,貴州大學,2010年.
簡寫為
1. Bioorg. Med. Chem. 2007,15 :3981-3989.
2. Pest. Biochem. Phy. 2011,101(1) :6-15.
3.中國發(fā)明專利,CN 102079730A.
4.中國發(fā)明專利,ZL :20101016擬65. 4.
5.中國發(fā)明專利,CN1824657A.
6.陳才俊,博士畢業(yè)論文,貴州大學,2007年.
7.徐維明,博士畢業(yè)論文,貴州大學,2010年.
8.
一類防治作物細菌病害的噁二唑砜類化合物的制備路線如下
權利要求
1.式(I)所示的噁二唑砜類化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細菌性病害或抑制植物細菌性病害的用途,
2.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式(I)所示的噁二唑砜類化合物中,所述鹵原子為氟、氯、溴或碘,所述C1-C5烷基為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叔丁基、正戊基、異戊基或新戊基,所述C1-C2鹵代烷基為三氟甲烷基、二氟二氯甲烷基、三氯甲烷基、二氟甲烷基、二氯甲烷基、一氟甲烷基、1,2-二氟乙烷基、1,2-四氟乙烷基、1,2-二氯乙烷基或1,2-四氯乙烷基,所述C1-C3烷氧基為甲氧基,乙氧基或正丙氧基,所述C2-C5的烯基為乙烯基、丙烯基、烯丙基、丁烯基、異丁烯基、戊烯基、異戊烯基或新戊烯基,所述C2-C5的酯基為甲酸甲酯基、甲酸乙酯基、甲酸丙酯基、乙酸甲酯基、乙酸乙酯基或乙酸丙酯基,所述取代芐基是4-甲基芐基、3-甲基芐基、2-甲基芐基、3,4-二甲基芐基、2,4-二甲基芐基、2,6_ 二甲基芐基、4-氟芐基、3-氟芐基、2-氟芐基、3,4-二氟芐基、2,4-二氟芐基、 2,6- 二氟芐基、4-氯芐基、3-氯芐基、2-氯芐基、3,4- 二氯芐基、2,4- 二氯芐基、2,6- 二氯芐基、4-甲氧基芐基、3-甲氧基芐基、2-甲氧基芐基、3,4_ 二甲氧基芐基、2,4_ 二甲氧基芐基、2,6_ 二甲氧基芐基。
3.根據權利要求
1或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式(I)所示的噁二唑砜類化合物為選自以下的化合物2-(芐基砜基)-5- (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 (4-甲基芐基砜基)-5- (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烯丙基砜基)-5-(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4-甲氧基芐基砜基)-5- (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 (4-氟芐基砜基)_5_ (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3-氯芐基砜基)-5-(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乙氧羰基甲砜基)-5-(2,4- 二氯苯基)-1,3, 4-噁二唑、2-(2-氟芐基砜基)-5-O,4- 二氯苯基)-1,3,4_噁二唑、2-(3-甲氧基芐基砜基)-5- O,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 (4-硝基芐基砜基)-5- (2,4- 二氯苯基)-1,3, 4-噁二唑、2- (4-氯芐基砜基)-5- (2,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_ (乙基砜基)-5- (2, 4- 二氯苯基)-1,3,4-噁二唑、2-磺酸基-5-(2,4- 二氯苯基)_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3-硝基-4-氯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3,4- 二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2-氯苯基)-1,3, 4-噁二唑、2-(甲基砜基)-5-(3,4-二氟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_5_(2-三氟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2,3,4-三氟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環(huán)己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吡啶-4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對氯芐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4-氯苯基)-1,3,4-噁二唑、 2-(甲基砜基)-5-(4-溴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5- ,4-二氟苯基)-1,3, 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3-二氯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5-(2-氟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2-氯-6-氟-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 S )-5-(4-甲基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5- ,6-二氟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5- ,6-二氯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5-(3-氟苯基)-1, 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2-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2- ^ 基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5- -氟苯基)-1,3,4_噁二唑、2-(甲基砜基)-5- (3-氯苯基)-1,3,4-噁二唑、2-(甲基砜基)-5- (2-溴苯基)_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 (3-硝基-4-氯苯基)-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 (3,4- 二甲氧基苯基)-1,3,4_噁二唑、2-(乙基砜基)-5-苯基-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2-氯苯基)-1,3,4_噁二唑、2-(乙基砜基)-5-(3,4-二氟苯基)-1,3,4_噁二唑、2-(乙基砜基)-5-(2-三氟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 ,3,4-三氟苯基)-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環(huán)己基-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吡啶-3-基)-1, 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吡啶-4基)-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5~ (呋喃-2 基)-1,3,4_噁二唑、2-(乙基砜基)-5-(對氯芐基)-1,3,4_噁二唑、2-(3-硝基芐基砜基)-5-(3,4,5_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2-甲氧基芐基砜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芐基砜基)-5-(3,4,5_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 2- (4-硝基芐基砜基)-5- (3,4, 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 [ (2-氯吡啶-5-基) 甲基砜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乙氧羰基甲砜基)_5_(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烯丙基砜基)-5-(3,4,5_三甲氧基)苯基_1,3, 4-噁二唑、2-(4-氯芐基砜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_1,3,4_噁二唑、2-(丙基砜基)-5-(3,4,5_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乙基砜基)_5_(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甲砜基)-5- (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 (2-氯芐基砜基)-5-(3,4,5_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3-甲氧基芐基砜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4-甲氧基芐基砜基)-5-(3,4,5_三甲氧基)苯基_1,3, 4-噁二唑、2- (3-氟芐基砜基)-5- (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 (4-氟芐基砜基)-5- (3,4, 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 (2-氟芐基砜基)_5_ (3,4, 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
4.權利要求
1至3之一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噁二唑砜類化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細菌病害。
5.權利要求
1至3之一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噁二唑砜類化合物用于抑制植物細菌性病害。
6.權利要求
1至5之一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噁二唑砜類化合物用于防治或抑制斑點型細菌病害、葉枯型細菌病害、青枯型細菌病害、枯萎型細菌病害、潰瘍型細菌病害、腐爛型細菌病害或畸型細菌病害。
7.權利要求
6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斑點型細菌病害是水稻細菌性褐斑病、水稻細菌性條斑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棉花細菌性角斑病、番茄斑疹病、白菜葉斑病、西瓜細菌性角斑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辣椒細菌性葉斑病或大白菜細菌性角斑??;所述葉枯型細菌病害是水稻白葉枯病、黃瓜細菌性葉枯病、魔芋細菌性葉枯病或黃瓜葉枯??;所述青枯型細菌病害是煙草青枯病、番茄青枯病、馬鈴薯青枯病、革莓青枯病、辣椒青枯病或茄子青枯?。凰隹菸图毦『κ邱R鈴薯枯萎??;所述潰瘍型細菌病害是柑桔潰瘍病、大豆細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實細菌性斑疹病、西紅柿潰瘍病,番茄瘡痂病、細菌性斑疹病或辣椒瘡痂??;所述腐爛型細菌病害是白菜細菌性軟腐病、茄科及葫蘆科作物的細菌性軟腐病、以及水稻基腐病、白菜軟腐病、辣椒軟腐病、甘藍軟腐病、甘藍黑腐病、馬鈴薯環(huán)腐病或馬鈴薯軟腐??;所述畸型細菌病害是菊花根癌病。
8.用于防治作物細菌病害或抑制植物細菌性病害的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劑含有權利要求
1至3之一所述的噁二唑砜類化合物,并且所述制劑的劑型為乳油、微乳、水乳、懸浮劑、種衣劑、拌種劑、可濕性粉劑、緩釋顆粒劑、控釋顆粒劑、水分散粒劑、干懸浮劑或顆粒劑。
9.根據權利要求
8所述的的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劑的劑型中,有效成分噁二唑砜類化合物占制劑總重量的1 % 90 %,更具體的含量是10 % 85 %。
10.權利要求
1至3之一所述的噁二唑砜類化合物用于處理細菌、細菌棲息地或需防治細菌侵襲的材料、植物、區(qū)域、土壤、種子或空間的用途。
專利摘要
本發(fā)明一類防治作物細菌病害的噁二唑砜類化合物公開了一種防治作物細菌病害的化合物——一類含噁二唑砜類衍生物,由以下通式表示,通式中Rn和R2如說明書中所定義。本發(fā)明的部分化合物對作物斑點型、葉枯型、青枯型等細菌病害具有較好的抑制活性,應用前景廣闊。
文檔編號A01P1/00GKCN102499247SQ201110314246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7日
發(fā)明者佟茂國, 徐維明, 潘昭喜, 王建, 賀鳴, 陳學海, 韓菲菲 申請人:貴州大學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