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通信設備及其導風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一種導風裝置,用于對通信設備出風口輸出的熱氣流進行引導,所述導風裝置包括框架、第一導引件及第二導引件,所述第一導引件可向第一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所述第二導引件可向第二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所述第一及第二方向相反,當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的第一角度小于第一預設角度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有容置空間,且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流入到所述容置空間的熱氣流的量小于或等于預設量。本發(fā)明通過對所述通信設備出風口的熱氣流的引導,避免了所述出風口輸出的熱流量對設備維護人員造成的傷害。另,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通信設備。
【專利說明】一種通信設備及其導風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通信設備及其導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隨著通信設備的不斷發(fā)展,通信設備內部的元器件越來越多,使得通信設備出風口輸出的熱氣流的速度急速增加,并且輸出的熱氣流的溫度也大幅增加。當設備維護人員對通信設備的出風口進行維護時,通信設備出風口輸出的高速度高溫的熱氣流會對設備維護人員造成傷害。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導風裝置,以對通信設備出風口的熱氣流進行引導,從而避免對設備維護人員造成傷害。
[0004]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通信設備。
[0005]第一方面,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導風裝置,用于對通信設備出風口輸出的熱氣流進行引導,所述導風裝置包括框架、第一導引件及第二導引件,所述第一導引件可向第一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所述第二導引件可向第二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所述第一及第二方向相反,當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的第一角度小于第一預設角度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有容置空間,且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流入到所述容置空間的熱氣流的量小于或等于預設量。
[0006]第二方面,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通信設備,包括散熱元件及導風裝置,所述散熱元件包括出風口,以輸出熱氣流,所述導風裝置用于對所述出風口輸出的熱氣流進行引導,所述導風裝置包括框架、第一導引件及第二導引件,所述第一導引件可向第一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所述第二導引件可向第二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所述第一及第二方向相反,當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的第一角度小于第一預設角度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有容置空間,且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流入到所述容置空間的熱氣流的量小于或等于預設量。
[0007]本發(fā)明通信設備包括所述導風裝置。所述導風裝置包括所述框架、所述第一導引件及所述第二導引件。所述第一導引件可向第一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所述第二導引件可向第二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方向相反。當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的第一角度小于第一預設角度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有容置空間,且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流入到所述容置空間的熱氣流的量小于或等于預設量。當設備維護人員對所述通信設備出風口進行維護時,設備維護人員可以處于所述容置空間正對的空間,由于此處的熱氣流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預設量,故這樣的熱氣流不會對設備維護人員造成傷害。故本發(fā)明通過對所述通信設備出風口的熱氣流的引導,避免了所述出風口輸出的熱流量對設備維護人員造成的傷害。【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09]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方式提供的通信設備的示意圖;
[0010]圖2是圖1通信設備的導風裝置的俯視圖;
[0011]圖3是本發(fā)明第二較佳實施方式提供的通信設備的示意圖;
[0012]圖4是圖3的通風門與導風裝置相互連接的原理框圖;
[0013]圖5是圖3通信設備的導風裝置的另一俯視圖;
[0014]圖6是圖3通信設備的通風門、控制件及導風裝置相互連接的原理框圖;
[0015]圖7是本發(fā)明第三較佳實施方式提供的服務器系統(tǒng)的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0017]請參閱圖1及圖2,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通信設備100。所述通信設備100包括散熱元件(未示出)及導風裝置10。所述散熱元件包括出風口(未示出),以輸出熱氣流。所述導風裝置10正對所述出風口。所述導風裝置10用于對所述出風口輸出的熱氣流進行引導。所述導風裝置10包括框架11、第一導引件12及第二導引件13。所述第一導引件12可向第一方向Dl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11內。所述第二導引件13可向第二方向D2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11內。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方向Dl及D2相反。當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之間形成的第一角度Θ小于第一預設角度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之間形成有容置空間14,且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之間流入到所述容置空間14的熱氣流的量小于或等于預設量。
[0018]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的一端緊密靠近。即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之間流入所述容置空間14的熱氣流量約為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根據(jù)實際需要,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的一端可以不需緊密貼靠,只要滿足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之間流入到所述容置空間14的熱氣流的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預設量即可。所述預設量也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0019]其中,所述熱氣流從所述出風口輸出時的氣流方向(來流方向)I是垂直于所述導風裝置10。當所述熱氣流遇到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12及13時,若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的一端緊密貼靠時,所述熱氣流分別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的兩外側向遠離所述容置空間14的方向流動(如圖1及圖2中的Il及12表示的方向)。若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的一端并未緊密貼靠(圖中未示出)時,所述熱氣流一部分會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的一端之間流入所述容置空間14。所述熱氣流的另一部分會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的兩外側向遠離所述容置空間14的方向流動(如圖1及圖中的Il及12表示的方向)。
[0020]因此,當設備維護人員對所述通信設備100出風口進行維護時,設備維護人員可以處于所述容置空間14正對的空間內。由于此處的熱氣流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預設量,這樣的熱氣流不會對設備維護人員造成傷害。故本較佳實施方式通過對所述通信設備100出風口的熱氣流的引導,避免了所述出風口輸出的熱流量對設備維護人員造成的傷害。
[0021]請繼續(xù)參考圖3及圖4,本發(fā)明第二較佳實施方式提供的通信設備102與第一較佳實施方式提供的通信設備100相似。所述第二較佳實施方式提供的通信設備102與第一較佳實施方式提供的通信設備100的區(qū)別在于:在第二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通信設備102還包括通風門20。所述通風門20用于遮擋所述散熱元件及所述導風裝置10。所述通風門20連接至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當所述通風門20打開時,所述第一導引件12向所述第一方向Dl旋轉。所述第二導引件13向第二方向D2旋轉,從而使得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之間形成的第一角度Θ小于所述第一預設角度。
[0022]請繼續(xù)參考圖5,具體地,所述通風門20包括第一開門21及第二開門22。所述第一開門21連接至第一導引件21。所述第二開門22連接至所述第二導引件13。當所述第一開門21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所述第一導引件12與所述熱氣流來流方向I形成的第二角度Θ 2小于第二預設角度。當所述第二開門22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所述第二導引件22與所述熱氣流來流方向I形成的第三角度Θ 3小于所述第二預設角度。其中,所述第二角度Θ2與第三角度Θ 3之和等于所述第一角度Θ。
[0023]請繼續(xù)參考圖6,在本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導風裝置10還包括控制件15。所述控制件15連接至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導引件12向第一方向Dl轉動所述第二角度Θ 2,并控制所述第二導引件13向第二方向D2的轉動所述第三角度Θ 3。
[0024]所述控制件15還連接至所述第一開門21及所述第二開門22。當所述第一開門21打開時,所述控制件15將所述第一導引件12向第一方向Dl轉動所述第二角度Θ2。當所述第二開門22打開時,所述控制件15將所述第二導引件13向第二方向D2轉動所述第三角度Θ3。
[0025]具體地,所述控制件15包括控制開關151、第一連接件152及第二連接件153。所述第一連接件152連接至所述第一導引件12。所述第二連接件153連接至所述第二導引件
13。所述控制開關151連接至所述第一及第二連接件152及153,以控制所述第一導引件12向第一方向Dl轉動所述第二角度Θ 2,及控制所述第二導引件13向第二方向D2轉動所述第三角度Θ 3。
[0026]所述控制開關151還連接至所述第一及第二開門21及22。當所述第一開門21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所述第一開門21觸動所述控制開關151。所述控制開關151控制所述第一連接件152,以使所述第一導引件12向第一方向Dl轉動所述第二角度Θ2。當所述第二開門22觸動所述控制開關151。所述控制開關151控制所述第二連接件153,以使所述第二導引件13向第二方向D2轉動所述第三角度Θ 3。
[0027]請繼續(xù)參考圖7,本發(fā)明第三較佳實施方式提供的通信設備103與第二較佳實施方式提供的通信設備102相似。所述第三較佳實施方式提供的通信設備103與第二較佳實施方式提供的通信設備102的區(qū)別在于:在第三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導風裝置還可以包括第三及第四導引件16及17。所述第三導引件16可向所述第一方向Dl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11內。所述第四導引件17可向第二方向D2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11內。所述第三導引件16設置于所述第一導引件12的第一側。所述第一導引件12的第二側位于所述第二導引件13的第一側。所述第四導引件17設置于所述第二導引件13的第二側。所述控制件15還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及第四導引件16及17分別向第一及第二方向轉動。
[0028]其中,所述第一連接件152還連接至所述第三導引件16。所述第二連接件153還連接至所述第四導引件17。當所述第一開門21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所述第一開門21觸動所述控制開關151。所述控制開關151還控制所述第三導引件16向所述第一方向Dl轉動所述第二角度Θ2。當所述第二開門22觸動所述控制開關151。所述控制開關151還控制所述第四導引件17向所述第二方向D2轉動所述第三角度Θ3。
[0029]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導引件12與所述熱氣流來流方向I形成的第二角度Θ 2與所述第二導引件13與所述熱氣流來流I方向形成的第三角度Θ 3均小于第二預設角度。所述第二角度Θ2與所述第三角度Θ3之和等于所述第一角度Θ。所述第二角度Θ2及所述第三角度相等Θ3。所述第一預設角度為180度。所述第二預設角度為90度。
[0030]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角度Θ 2及所述第三角度Θ 3也可以不相等,只需保證所述第二角度Θ2與所述第三角度Θ3之和等于所述第一角度Θ即可。所述第一及第二預設角度的具體度數(shù)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調整。所述導引件的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0031]本發(fā)明所述通信設備100包括所述導風裝置10。所述導風裝置10包括所述框架
11、所述第一導引件12及所述第二導引件13。所述第一導引件12可向第一方向Dl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11內。所述第二導引件13可向第二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11內。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方向相反。當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之間形成的第一角度小于第一預設角度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之間形成有容置空間14,且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12及13之間流入到所述容置空間14的熱氣流的量小于或等于預設量。當設備維護人員對所述通信設備100出風口進行維護時,設備維護人員可以處于所述容置空間14正對的空間,由于此處的熱氣流量小于或等于所述預設量,故這樣的熱氣流不會對設備維護人員造成傷害。故本發(fā)明通過對所述通信設備100出風口的熱氣流的引導,避免了所述出風口輸出的熱流量對設備維護人員造成的傷害。
[0032]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導風裝置,用于對通信設備出風口輸出的熱氣流進行引導,所述導風裝置包括框架、第一導引件及第二導引件,所述第一導引件可向第一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所述第二導引件可向第二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所述第一及第二方向相反,當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的第一角度小于第一預設角度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有容置空間,且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流入到所述容置空間的熱氣流的量小于或等于預設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口輸出的熱氣流還分別沿著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的兩外側向遠離所述容置空間的方向流動。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裝置還包括控制件,所述控制件連接至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分別向第一及第二方向的轉動,以使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所述第一角度。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導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裝置還包括第三及第四導引件,所述第三導引件可向第一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所述第四導引件可向第二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且所述第三導引件設置于所述第一導引件的第一側,所述第一導引件的第二側位于所述第二導引件的第一側,所述第四導引件設置于所述第二導引件的第二側,所述控制件還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及第四導引件分別向第一及第二方向轉動,以使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所述第一角度。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導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包括控制開關、第一連接件及第二連接件,所述第一連接件連接至所述第一及第三導引件,所述第二連接件連接至所述第二及第四導引件,所述控制開關連接至所述第一及第二連接件,以控制所述第一及第三導引件向第一方向轉動,及控制所述第二及第四導引件向第二方向轉動。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引件與所述熱氣流來流方向形成的第二角度與所述第二導引件與所述熱氣流來流方向形成的第三角度均小于第二預設角度,所述第二角度與所述第三角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角度。
7.一種 通信設備,包括散熱元件及導風裝置,所述散熱元件包括出風口,以輸出熱氣流,所述導風裝置用于對所述出風口輸出的熱氣流進行引導,所述導風裝置包括框架、第一導引件及第二導引件,所述第一導引件可向第一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所述第二導引件可向第二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所述第一及第二方向相反,當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的第一角度小于第一預設角度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有容置空間,且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流入到所述容置空間的熱氣流的量小于或等于預設量。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口輸出的熱氣流還分別沿著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的兩外側向遠離所述容置空間的方向流動。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設備還包括通風門,所述通風門用于遮擋所述散熱元件及所述導風裝置,所述通風門連接至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當所述通風門打開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分別向第一及第二方向旋轉,從而使得所述第一及第二導引件之間形成的第一角度小于所述第一預設角度。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門包括第一開門及第二開門,所述第一開門連接至第一導引件,所述第二開門連接至所述第二導引件,當所述第一開門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所述第一導引件與所述熱氣流來流方向形成的第二角度小于第二預設角度,當所述第二開門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所述第二導引件與所述熱氣流來流方向形成的第三角度小于所述預設角度,其中,所述第二角度與第三角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角度。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裝置還包括控制件,所述控制件連接至所述第一開門、所述第二開門、所述第一導引件及第二導引件,當所述第一開門打開時,所述控制件將所述第一導引件向第一方向轉動所述第二角度,當所述第二開門打開時,所述控制件將所述第二導引件向第二方向轉動所述第三角度。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裝置還包括第三及第四導引件,所述第三導引件可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所述第四導引件可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轉地設置于所述框架內,且所述第三導引件設置于所述第一導引件的第一偵U,所述第一導引件的第二側位于所述第二導引件的第一側,所述第四導引件設置于所述第二導引件的第二側。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服務器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包括控制開關、第一連接件及第二連接件,所述控制開關連接至所述第一及第二開門,所述第一連接件還連接至所述第一及第三導引件,所述第二連接件還連接至所述第二及第四導引件,所述控制開關連接至所述第一及第二連接件,當所述第一開門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所述第一開門觸動所述控制開關,所述控制開關控制所述第一連接件,以使所述第一及第三導引件向第一方向轉動所述第二角度,當所述第二開門觸動所述控制開關,所述控制開關控制所述第二連接件,以使所述 第二及第四導引件向第二方向轉動所述第三角度。
【文檔編號】H05K7/20GK103875318SQ201380003409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12日
【發(fā)明者】陸貞, 池善久, 項能武 申請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