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線束的布線結構和屏蔽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線束被屏蔽蓋覆蓋的布線結構,并且涉及一種用于該布線結構的屏蔽蓋。
背景技術:
例如,在電動車輛和混合動力車輛中,安裝在這些車輛中的電機單元和逆變器單元通過用于大電流和高電壓的線束連接(請參見專利文獻I)。用于大電流和高電壓的線束受到針對電磁屏蔽的措施。引文清單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文獻JP-A-2003-11522
發(fā)明內容
技術問題由于線束通常在駕駛車輛期間所發(fā)生的擺動容易傳遞到線束的環(huán)境下布線,所以存在擔心擺動的影響。還存在由線束本身的熱量產生以及從連接目標傳遞的熱量所產生的影響的擔心??梢哉J為優(yōu)選的是,在線束受到針對電磁屏蔽的措施的情況下,這些影響不會產生任何問題。鑒于上述情況實現了本發(fā)明,并且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線束的布線結構,即使在線束受到針對電磁屏蔽的措施的情況下,該線束的布線結構仍能夠減小因為擺動和熱量所產生的影響。此外,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屏蔽蓋,該屏蔽蓋能夠減小因為擺動和熱量所產生的影響。問題的解決方案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種線束的布線結構,所述線束的線束體的導電路徑和覆蓋所述線束的導電屏蔽蓋直接地或者間接地部分進入接觸狀態(tài)和保持狀態(tài)中的至少一個狀態(tài)。根據該構造,線束體和屏蔽蓋的導電路徑一進入部分接觸狀態(tài)和部分保持狀態(tài)中的至少之一個狀態(tài),線束側的熱量就能夠傳遞到屏蔽蓋以被放熱。此外,線束的擺動也能夠被抑制。更有效的是,使線束體和屏蔽蓋進入保持狀態(tài)而用于抑制擺動。在第二方面,可以構造擺動結構,使得彎曲部形成于所述導電路徑中,該彎曲部用作直接接觸所述屏蔽蓋的部分,并且凸部形成于所述屏蔽蓋中,該凸部的內表面用作直接接觸所述彎曲部的部分。根據該構造,線束側的熱量能夠通過線束的彎曲部和屏蔽蓋的凸部傳遞到屏蔽蓋側以被放熱。在第三方面,可以構造擺動結構,使得屏蔽蓋設置有抗振裝置。根據該構造,線束側的擺動被抗振裝置吸收,并且能夠有效抑制擺動。
在第四方面,可以構造擺動結構,使得所述抗振裝置包括具有C形截面的槽狀的保持部,并且所述導電路徑的被保持部嵌入所述抗振裝置的所述保持部,并且被該保持部保持,以用作被所述屏蔽蓋間接地保持的部分。根據該構造,線束側的擺動被抗振裝置的保持部的保持狀態(tài)和線束的被保持部吸收。在第五方面,可以構造擺動結構,使得屏蔽蓋設置有熱輻射裝置。根據該構造,由線束側傳遞的熱量被屏蔽蓋的熱輻射裝置有效地放熱。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種具有導電性并且覆蓋線束的屏蔽蓋,該屏蔽蓋包括這樣一個部分:該部分與所述線束的線束體的導電路徑的一部分直接地或者間接地進入接觸狀態(tài)和保持狀態(tài)中的至少一個狀態(tài)。根據該構造,屏蔽蓋的一部分一旦接觸和/或保持導電路徑的一部分,則線束側的熱量傳遞到屏蔽蓋,并且屏蔽蓋輻射所傳遞的熱量。此外,能夠抑制線束側的擺動。更有效的是,屏蔽蓋具有進入到用于抑制擺動的保持狀態(tài)的部分。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和第二方面,能夠提供一種布線結構,即便線束受到針對電磁屏蔽的措施,該布線結構仍能夠減小擺動和熱量的影響。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和第四方面,能夠有效地抑制線束側的擺動。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能夠有效地輻射由線束側所傳遞的熱量。根據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能夠提供一種屏蔽蓋,其能夠減小線束側所產生的擺動和熱量的影響。
圖1是采用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的線束的布線結構的混合動力車輛的示意圖。圖2A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線束的透視圖。圖2B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的透視圖。圖3A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的平面圖。圖3B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的底視圖。圖4A是沿圖3B中的線IVA-1VA截取的截面圖。圖4B是沿圖3B中的線IVB-1VB截取的截面圖。圖5A是從抗擺動部件一側觀看到的屏蔽蓋的透視圖。圖5B是抗擺動部件的放大透視圖。圖6A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的底視圖。圖6B是沿圖6A中的線VIB-VIB截取的截面圖。圖7A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的平面圖。圖7B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的底視圖。圖8A是沿圖7B中的線VIIIA-VIIIA截取的截面圖。圖8B是沿圖7B中的線VIIIB-VIIIB截取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布線結構是用于使線束中線束體的導電路徑與屏蔽蓋處于部分接觸狀態(tài)和/或者處于部分保持狀態(tài)的結構,該布線結構包括線束和覆蓋線束的用于電磁屏蔽措施的屏蔽
至JHL ο例如,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的線束是指在混合動力車輛或者電動車輛內布線的線束。下面以混合動力車輛為例進行描述。該線束的構造、結構和效果與電動車輛的情況基本上相同。此外,根據該實施例的線束的應用并不局限于混合動力車輛或者電動車輛,并且它還可以應用于常規(guī)車輛等。圖1是采用根據本發(fā)明所述方面的線束的布線結構的混合動力車輛的原理圖。圖1示出了混合動力車輛I?;旌蟿恿囕vI是一種通過將發(fā)動機2和電機單元3所產生的兩種動力混合而驅動的汽車。電機單元3由圖中未示出的電池(電池組)通過逆變器單元4供電。在該實施例中,發(fā)動機2、電機單元3和逆變器單元4安裝于位于前輪所在的混合動力車輛I的前位置處的發(fā)動機艙5內。未不出的電池安裝于位于發(fā)動機艙5后方的,或者位于后輪所在的車輛后部的車輛內部空間內。通過根據本發(fā)明的所述方面的線束的布線結構21,將電機單元3連接到逆變器單元4。通過根據本發(fā)明的所述方面的高壓線束6,將圖中未示出的電池連接到逆變器單元4。例如,線束6從發(fā)動機艙5經過位于車輛的地板的地面?zhèn)鹊牡匕逑驴臻g布線。將給出本發(fā)明的所述方面的補充說明。電機單元3包括電機和發(fā)動機。逆變器單元4包括逆變器和轉換器。電機單元3被形成為包括屏蔽殼7的電機組件。逆變器單元還被形成為包括屏蔽殼8的逆變器組件。圖中未示出的電池是N1-MH (鎳金屬氫化物)或者Li離子(鋰離子)類型的,并且被模塊化。諸如電容器的二次電池裝置可以被用作為電池。如果電池可以用于混合動力車輛I或者電動車輛,則電池的類型不受限制。逆變器單元4被布置并且固定于電機單元3的上方。即,逆變器單元4和電機單元3彼此鄰近布置。由于采用這樣的布置,所以線束的布線結構21短。設置固定腳部9,從而在電機單元3的上方布置并且固定逆變器單元4。下面將說明線束的布線結構21的實施例。(第一實施例)將參照
第一實施例。圖2A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線束的透視圖。圖2B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的透視圖。圖3A是線束的布線結構的平面圖。圖3B是線束的布線結構的底視圖。圖4A是沿圖3B中的線IVA — IVA截取的截面圖。圖4B是沿圖3B中的線IVB -1VB截取的截面圖。圖5A是從如抗擺動部件的一側觀看的屏蔽蓋的透視圖。圖5B是抗擺動部件的放大透視圖。在圖2A至3B中,線束的布線結構21包括:線束22、覆蓋線束22的用于電磁屏蔽措施的屏蔽蓋23,以及用于將屏蔽蓋23連接并固定到屏蔽殼7、8的多個螺栓(用于利用螺絲固定的部件,圖中未示出)(請參見圖1)。線束22包括:線束體24、設置于線束體24的一端處的電機側連接器25,以及設置于線束體24的另一端處的逆變器側連接器26。線束體24包括在基本同一個面上以預定間隙對齊的多個高壓導電路徑27 (例如,3個)(或者只稱為“導電路徑”)。電機側連接器25插入到電機單元3的屏蔽殼7內(參考圖1),并且在屏蔽殼7的內部電連接。逆變器側連接器26也插入到逆變器單元4的屏蔽殼8內(參考圖1),并且在屏蔽殼8的內部電連接。電機側連接器25包括:端子部28、絕緣外殼29,以及包膠成型部30,該包膠成型部與外殼29接續(xù)并且對端子部28與高壓導體路徑27的接續(xù)部包膠模制。逆變器側連接器26包括:端子部31、絕緣外殼32,以及包膠成型部33與外殼32接續(xù)并且對端子部31和高壓導體路徑27的接續(xù)部包膠模制。如圖4A所示,高壓導電路徑27包括導體34和覆蓋導體34的絕緣體35。導體34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別接續(xù)到端子部28和31。在第一實施例中,通過施壓加工具有導電性的金屬板(例如,銅、銅合金或者鋁制成的板)形成導體34。即,導體34形成為具有預定寬度和厚度的匯流排形狀(或者帶形狀)。導體34的形狀并不局限于匯流排形狀。例如,該形狀可以是股線絞合的導體結構,也可以是具有矩形截面或者圓形截面的棒狀導體的結構(例如,矩形單芯或者圓形單芯形成的導體結構)。絕緣體35具有絕緣性,并且形成為對導體34防護和防水等。通過利用諸如橡膠的彈性體或者熱塑彈性體包膠成型,形成絕緣體35。彎曲部36形成于第一實施例的高壓導電路徑27中。彎曲部36形成為直接接觸屏蔽蓋23的那部分。彎曲部36形成為大約半圓弧的凸出形狀。彎曲部36的該形狀是一個實例。即,只要彎曲部36直接接觸屏蔽蓋23,彎曲部36的形狀并不局限于該形狀。當未形成彎曲部36時,屏蔽蓋23的那部分可以凸出以與高壓導電路徑27相接觸。被保持部37形成于第一實施例的高壓導電路徑27中。被保持部37形成為由屏蔽蓋23間接保持的那部分。只要以被保持的形狀形成,被保持部37的形狀并不局限于特定形狀。在第一實施例中,被保持部37對應于高壓導電路徑27的未處理直部。如圖2A至5B所示,屏蔽蓋23由能夠對于線束22實現電磁屏蔽特性的導電金屬材料形成,并且屏蔽蓋23覆蓋整個線束22。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屏蔽蓋23包括:頂壁38、從頂壁38的周緣延伸的側壁39,以及在側壁39的預定位置處連接的多個固定部40。如圖2B中所示,屏蔽蓋23形成為盒形。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屏蔽蓋23設置有抗振部件41 (抗振裝置)。凸部42形成在頂壁38中。形成凸部42,使得當從外側觀看時,頂壁38的一部分凸出(當從內部觀看時形成為凹部)。形成凸部42,使得其內表面用作為關于線束的彎曲部36的接觸部。當內表面接觸彎曲部36時,凸部42吸收待在線束22中產生的熱量,并且該熱量基本上通過屏蔽蓋23的整體而放熱。固定部40利用螺絲固定于電機單元3的屏蔽殼7 (參考圖1)和逆變器單元4的屏蔽殼8 (參考圖1)。固定部40形成為具有螺孔43的舌片形狀。通過拉伸導電金屬板或者通過沖壓并折疊金屬板,形成屏蔽蓋23。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屏蔽蓋23具有單部件結構,但是不僅僅應用于此。屏蔽殼23可以具有兩個部件的分割結構。如圖3A至5B所示,抗振部件41是固定于屏蔽殼23內部的部件,并且保持線束22的被保持部37,從而抑制線束22的擺動。盡管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抗振部件41是樹脂模制產品,但是它可以由諸如橡膠的彈性體形成,以增強對振動的吸收,或者對與被保持部37的碰撞的吸收。下面,將參考圖5A和5B更具體說明抗振部件41。
如圖5A和5B所示,通過將具有C形橫截面的槽狀的多個被保持部44(例如,3個)對齊,使抗振部件41形成。保持部44與線束22的高壓導電路徑的對齊相對應地布置。多個凸起45形成在每個保持部44的凹槽側部上,以對線束22的被保持部37的側部施壓。凸起45形成為其進入被保持部37裝配到保持部44內的狀態(tài)??拐癫考?1形成為,使得每個保持部44的凹槽底接觸屏蔽蓋23的頂壁38的內表面??拐癫考?1使其兩側卡止到屏蔽蓋23的側壁39。在第一實施例中,卡止凸起46形成在抗振部件41的對置兩側。這些卡止凸起46鎖定在待被卡止的屏蔽蓋23的側壁39的卡止孔47內?;谏厦嬲f明的構造和結構,說明利用線束22連接電機單元3與逆變器單元4的連接操作以及線束的布線結構21的組裝操作。將參照圖1至圖5B來進行說明。在制造了線束22之后,首先,進行將線束22的電機側連接器25連接到電機單元3的操作。此時,電機側連接器25穿過屏蔽殼7。此外,電機側連接器25電連接到屏蔽殼7的內部。接著,進行將線束22的逆變器側連接器連接到逆變器單元4的操作。此時,逆變器側連接器26穿過屏蔽殼8。此外,逆變器側連接器26電連接到屏蔽殼8的內部。這樣,完成了與連接線束22的相關的操作。隨后,進行利用屏蔽蓋23覆蓋線束22和利用螺絲固定它的操作。在利用屏蔽蓋23覆蓋的操作中,已經預先設置的抗振部件41保持線束22的被保持部37。因此,線束22進入到該線束的擺動被抑制的狀態(tài)。此外,在利用屏蔽蓋23覆蓋的操作中,屏蔽蓋23的凸部42的內表面接觸線束22的彎曲部36。因此,線束22進入該線束所產生的熱量基本上通過屏蔽蓋23的整體而放熱的狀態(tài)。以此方式,完成了與組裝線束的布線結構21相關的操作。線束22受到電磁屏蔽措施,并且該線束進入到不受到噪聲影響的狀態(tài)。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21,即使線束22受到針對電磁屏蔽的措施時,也能夠幾乎不受到擺動或者熱量的影響。(第二實施例)下面,將參照
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圖6A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的底視圖。圖6B是沿圖6A中的線VIB-VIB截取的截面圖。與第一實施例中的那些相同的構成部件指定為相同的參考編號,并且省略它們的詳細說明。如圖6A和6B所示,與圖3A至4B進行比較發(fā)現,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21與第一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21的不同之處在于未設置有抗振部件41。在第二實施例中,屏蔽蓋23的凸部42的內表面接觸線束22的彎曲部36。因此,線束22進入線束中所產生的熱量基本上由屏蔽蓋23的整體而放熱的狀態(tài)。此外,由于凸部42的內表面接觸彎曲部36,所以線束22被該內表面施壓并保持,并且它幾乎不擺動。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21,與在第一實施例中相同,即便線束22受到針對電磁屏蔽的措施,也能夠幾乎不受到擺動或者熱量的影響。下面,將參考
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圖7A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的平面圖。圖7B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的底視圖。圖8A是沿圖7B中的線VIIIA-VIIIA截取的截面圖。圖8B是沿圖7B中的線VIIIB-VIIIB截取的截面圖。與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的那些相同的構成部件給定為相同的參考編號,并且省略它們的詳細說明。
如圖7A至SB所示,與圖6A和6B進行比較發(fā)現,根據第三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21與第二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在屏蔽蓋23的頂壁38的外表面上設置有多個熱輻射片48。熱輻射片48對應于用于擴大屏蔽蓋23的表面積的部分,并且以沿屏蔽蓋23的縱向方向直線延伸的肋形而形成。通過設置多個熱輻射片,屏蔽蓋23可以有效地放熱。只要能夠增大屏蔽蓋23的表面積,第三實施例的熱輻射片48的形狀并不局限于此。根據第三實施例的線束的布線結構21,與在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相同,即便線束22受到針對電磁屏蔽的措施,也能夠幾乎不受到擺動或者熱量的影響。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本質的情況下,通過各種修改,能夠實現本發(fā)明。本申請基于并且要求2010年9月24日提交的第2010-213054號日本專利申請的優(yōu)先權,其全部內容通過引用并入此處。工業(yè)實用性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的布線結構和屏蔽蓋在下述情況下是有用的:布線結構和屏蔽蓋安裝于需要使電線受到電磁屏蔽措施的、諸如混合動力車輛、電動車輛或者普通車輛的車輛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線束的布線結構,其中, 所述線束的線束體的導電路徑和覆蓋所述線束的導電屏蔽蓋直接地或者間接地部分進入接觸狀態(tài)和保持狀態(tài)中的至少一個狀態(tài)。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布線結構,其中, 彎曲部形成于所述導電路徑中,該彎曲部用作直接接觸所述屏蔽蓋的部分,并且 凸部形成于所述屏蔽蓋中,該凸部的內表面用作直接接觸所述彎曲部的部分。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布線結構,其中, 所述屏蔽蓋設置有抗振裝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布線結構,其中, 所述抗振裝置包括具有C形截面的槽狀的保持部,并且 所述導電路徑的被保持部嵌入所述抗振裝置的所述保持部,并且被該保持部保持,以用作被所述屏蔽蓋間接地保持的部分。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布線結構,其中, 所述屏蔽蓋設置有熱輻射裝置。
6.一種具有導電性并且覆蓋線束的屏蔽蓋,該屏蔽蓋包括這樣一個部分: 該部分與所述線束的線束體的導電路徑的一部分直接地或者間接地進入接觸狀態(tài)和保持狀態(tài)中的至少一個狀態(tài)。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屏蔽蓋,其中, 凸部形成于所述屏蔽蓋中,該凸部的內表面用作直接接觸彎曲部的部分,該彎曲部形成在所述線束的所述線束體的所述導電路徑中。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屏蔽蓋,包括抗振裝置。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屏蔽蓋,其中, 所述抗振裝置包括具有C形截面的槽狀的保持部,以用作間接保持所述導電路徑的被保持部的部分。
10.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屏蔽蓋,包括熱輻射裝置。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種線束的布線結構和一種用于該布線結構的屏蔽蓋,該布線結構即便線束受到針對電磁屏蔽的措施仍能夠減小由于擺動和熱量所產生的影響。在該布線結構中,線束的線束體的導電路徑和覆蓋該線束的導電屏蔽蓋直接地或者間接地部分進入接觸狀態(tài)和保持狀態(tài)中的至少之一個狀態(tài)。
文檔編號H05K9/00GK103155320SQ20118004608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9月24日
發(fā)明者足立英臣, 久保嶋秀彥 申請人:矢崎總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