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切換電路,特別指一種用于用戶線路長短線饋電的切換電路。
背景技術(shù):
用戶線接口電路(以下簡稱SLIC)是與電話線路的接口,是CODEC與外接話機環(huán)路的中間接口,它具有如下功能:
鈴流信號:能提供話機振鈴所需的鈴流,是一個負高壓交流信號;
摘掛機檢測信號:它能提供話機摘掛機時的微處理器檢測信號,微處理器根據(jù)該信號的變化來判斷出話機的摘掛機情況;
語音信號接口:它具有與CODEC與DTMF相連的模擬語音信號接口,完成從話機到CODEC與DTMF或從CODEC到話機的模擬語音信號連接,它是話機與CODEC聯(lián)系的橋梁;
用戶線接口:連接話機;
在通訊領(lǐng)域,通常使用-30V電壓供給SLIC用于線路饋電。
現(xiàn)有技術(shù)使用-30V電壓供給SLIC用于線路饋電,而在用戶線路較長的時候,該饋電方式不能滿足饋電需求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用于用戶線路長短線饋電的切換電路,便于用戶使用。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用于用戶線路長短線饋電的切換電路,用于連接控制芯片SLIC以及話機;所述切換電路包括電源控制芯片U1,還包括第一切換控制電路、第二切換控制電路、芯片電源電路、隔離驅(qū)動電路、濾波電路、電容C1、電容C5、電容C10、電容C11、電容C3、電容C7、 電容C9、電阻R4、電阻R3、電阻R1、電阻R2、電感L1以及MOS管Q1;
所述控制芯片SLIC分別連接至所述第一切換控制電路、第二切換控制電路、電容C1的一端、電容C5一端部以及電感L1一端部;
所述話機連接至所述第一切換控制電路以及濾波電路;
所述第二切換電路連接至所述電源控制芯片U1的COMP引腳、電容C10的一端部以及電阻R4的一端部;
所述電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腳分別連接所述芯片電源電路、電阻R3一端部、電容C3一端部、電容C7一端部、電容C9一端部以及隔離驅(qū)動電路;
所述隔離驅(qū)動電路連接至所述MOS管Q1的源極、MOS管Q1的柵極、二極管D1的陰極以及電感L1的另一端部;
所述電阻R4的另一端部、電容C10的另一端部以及電源控制芯片U1的VFB引腳并聯(lián)后連接至所述電阻R1的一端部以及電阻R2的一端部;
所述濾波電路并聯(lián)于所述電阻R1的另一端以及電阻R2的另一端;
所述電阻R3的另一端部連接至所述電源控制芯片U1的RT/CT引腳以及電容C11的一端部;
所述電容C11的另一端部、電容C3另一端部、電容C7另一端部、電容C9另一端部、二極管D1的陽極、電阻R2的另一端部、電源控制芯片U1的GROUND陰極、第二切換控制電路以及隔離驅(qū)動電路均接地;
所述電容C1的另一端部、電容C5的另一端部、芯片電源電路、MOS管Q1的漏極以及電阻R1的另一端部均接地。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切換控制電路包括三極管Q5、電阻R21、電阻R11二極管D9以及MOS管Q4,所述電阻R21一端部連接至控制芯片SLIC,所述電阻R21的另一端部連接至三極管Q5的集電極,所述三級管Q5的基極接地,所述三極管Q5的發(fā)射機分別連接所述MOS管Q4的柵極、二極管D9的陰極以及電阻R11的另一端,所述話機分別連接所述電阻R11的另一端、二極管D9的陽極以及MOS管Q4的源極,所述MOS管Q4的漏極連接至控制芯片SLIC。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切換控制電路包括電阻R23、三級管Q6、電阻R26、電阻R25以及三極管Q7;所述控制芯片SLIC連接至所述電阻R23的一端部,所述電阻R23的另一端部連接至所述三極管Q6的集電極,所述三極管Q6的基極接地,所述三極管Q6的發(fā)射極通過所述電阻R26分別連接所述三極管Q7的基極以及電阻R25的一端部,所述電阻R25以及三極管Q7的發(fā)射極均接地,所述三極管Q7的集電極分別連接至所述電源控制芯片U1的COMP引腳、電容C10的一端部以及電阻R4的一端部。
進一步地,所述芯片電源電路包括電阻R7、二極管D3、電容C20以及三極管Q2,所述電阻R7的一端部以及三極管Q2的集電極均接地,所述電阻R7的另一端部分別連接所述二極管D3的陰極以及三極管Q2的基極,所述三極管Q2的發(fā)射極分別連接所述電容C20的一端部以及電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腳,所述電容C20的另一端部連接所述二極管D3的陽極以及接地。
進一步地,所述隔離驅(qū)動電路包括柵極驅(qū)動器U2、二極管D2、電容C8、電阻R5以及電阻R6;所述柵極驅(qū)動器U2的VDD引腳連接至所述電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腳,所述柵極驅(qū)動器U2的GND引腳接地,所述電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腳通過所述二極管D2連接至所述柵極驅(qū)動器U2的VB引腳以及電容C8的一端部,所述電容C8的另一端部連接至所述電阻R6的一端部以及柵極驅(qū)動器U2的引腳VS,所述柵極驅(qū)動器U2的引腳HO通過所述電阻R5連接至所述電阻R6的另一端部以及MOS管Q1的柵極,所述柵極驅(qū)動器U2的引腳VS連接至所述MOS管Q1的源極、電感L1的一端部以及二極管D1的陰極。
進一步地,所述濾波電路包括電容C2以及電容C12;所述電容C2的一端與所述電容C12的一端并聯(lián)后連接至所述電阻R1的另一端部,所述電容C2的另一端與所述電容C12的另一端并聯(lián)后連接至所述電阻R2的另一端部以及話機。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用戶線路長短線饋電的切換電路,通過一個切換電路,使用戶可以自行選擇饋電方式,從而滿足通訊 電路中長短線路的不同饋電需求。
附圖說明
下面參照附圖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用戶線路長短線饋電的切換電路的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用于用戶線路長短線饋電的切換電路,用于連接控制芯片SLIC以及話機;所述切換電路包括電源控制芯片U1,還包括第一切換控制電路、第二切換控制電路、芯片電源電路、隔離驅(qū)動電路、濾波電路、電容C1、電容C5、電容C10、電容C11、電容C3、電容C7、電容C9、電阻R4、電阻R3、電阻R1、電阻R2、電感L1以及MOS管Q1;
所述控制芯片SLIC分別連接至所述第一切換控制電路、第二切換控制電路、電容C1的一端、電容C5一端部以及電感L1一端部;
所述話機連接至所述第一切換控制電路以及濾波電路;
所述第二切換電路連接至所述電源控制芯片U1的COMP引腳、電容C10的一端部以及電阻R4的一端部;
所述電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腳分別連接所述芯片電源電路、電阻R3一端部、電容C3一端部、電容C7一端部、電容C9一端部以及隔離驅(qū)動電路;
所述隔離驅(qū)動電路連接至所述MOS管Q1的源極、MOS管Q1的柵極、二極管D1的陰極以及電感L1的另一端部;
所述電阻R4的另一端部、電容C10的另一端部以及電源控制芯片U1的VFB引腳并聯(lián)后連接至所述電阻R1的一端部以及電阻R2的一端部;
所述濾波電路并聯(lián)于所述電阻R1的另一端以及電阻R2的另一端;
所述電阻R3的另一端部連接至所述電源控制芯片U1的RT/CT引腳以及電容C11的一端部;
所述電容C11的另一端部、電容C3另一端部、電容C7另一端部、電容C9另一端部、二極管D1的陽極、電阻R2的另一端部、電源控制芯片 U1的GROUND陰極、第二切換控制電路以及隔離驅(qū)動電路均接地;
所述電容C1的另一端部、電容C5的另一端部、芯片電源電路、MOS管Q1的漏極以及電阻R1的另一端部均接地。
所述第一切換控制電路包括三極管Q5、電阻R21、電阻R11二極管D9以及MOS管Q4,所述電阻R21一端部連接至控制芯片SLIC,所述電阻R21的另一端部連接至三極管Q5的集電極,所述三級管Q5的基極接地,所述三極管Q5的發(fā)射機分別連接所述MOS管Q4的柵極、二極管D9的陰極以及電阻R11的另一端,所述話機分別連接所述電阻R11的另一端、二極管D9的陽極以及MOS管Q4的源極,所述MOS管Q4的漏極連接至控制芯片SLIC。
所述第二切換控制電路包括電阻R23、三級管Q6、電阻R26、電阻R25以及三極管Q7;所述控制芯片SLIC連接至所述電阻R23的一端部,所述電阻R23的另一端部連接至所述三極管Q6的集電極,所述三極管Q6的基極接地,所述三極管Q6的發(fā)射極通過所述電阻R26分別連接所述三極管Q7的基極以及電阻R25的一端部,所述電阻R25以及三極管Q7的發(fā)射極均接地,所述三極管Q7的集電極分別連接至所述電源控制芯片U1的COMP引腳、電容C10的一端部以及電阻R4的一端部。
所述芯片電源電路包括電阻R7、二極管D3、電容C20以及三極管Q2,所述電阻R7的一端部以及三極管Q2的集電極均接地,所述電阻R7的另一端部分別連接所述二極管D3的陰極以及三極管Q2的基極,所述三極管Q2的發(fā)射極分別連接所述電容C20的一端部以及電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腳,所述電容C20的另一端部連接所述二極管D3的陽極以及接地。
所述隔離驅(qū)動電路包括柵極驅(qū)動器U2、二極管D2、電容C8、電阻R5以及電阻R6;所述柵極驅(qū)動器U2的VDD引腳連接至所述電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腳,所述柵極驅(qū)動器U2的GND引腳接地,所述電源控制芯片U1的VCC引腳通過所述二極管D2連接至所述柵極驅(qū)動器U2的VB引腳以及電容C8的一端部,所述電容C8的另一端部連接至所述電阻R6的一端部以及柵極驅(qū)動器U2的引腳VS,所述柵極驅(qū)動器U2的引腳HO通過所述電阻 R5連接至所述電阻R6的另一端部以及MOS管Q1的柵極,所述柵極驅(qū)動器U2的引腳VS連接至所述MOS管Q1的源極、電感L1的一端部以及二極管D1的陰極。
所述濾波電路包括電容C2以及電容C12;所述電容C2的一端與所述電容C12的一端并聯(lián)后連接至所述電阻R1的另一端部,所述電容C2的另一端與所述電容C12的另一端并聯(lián)后連接至所述電阻R2的另一端部以及話機。
控制芯片SLIC通過控制第一切換控制電路以及第二控制切換電路來使得給話機的供電在-30V和-48V之間進行轉(zhuǎn)換,滿足用戶使用。其中電源控制芯片U1通過隔離驅(qū)動電路驅(qū)動MOS管Q1開關(guān);并且通過電阻R1和電阻R2進行分壓獲取參考電壓,根據(jù)該參考電壓來控制輸出的電壓。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采用GPIO控制電路的切換,從而實現(xiàn)不同線路饋電方式的需求。
當(dāng)用戶線路較短時,通過控制芯片SLIC的接口,將圖中的GPIO引腳置為高電平,使得三極管Q6、Q7均導(dǎo)通,將電源控制芯片U1的COMP引腳接地,使得-30V轉(zhuǎn)-48V電源不工作。同時,三極管Q5導(dǎo)通,MOS管Q4柵極電壓大于開啟電壓,使得MOS管Q4導(dǎo)通,-30V的電路輸入直接輸出到-48V端。
當(dāng)用戶線路較長時,通過控制芯片SLIC的IO口,將圖中的GPIO引腳置為低電平,使得三極管Q5截止,MOS管Q4截止;同時,三極管Q6、Q7截止,-30V轉(zhuǎn)-48V電源正常工作,為長線線路提供有效的饋電。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術(shù)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應(yīng)當(dāng)理解,我們所描述的具體的實施例只是說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的限定,熟悉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在依照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飾以及變化,都應(yīng)當(dāng)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quán)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