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散熱器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鰭片散熱器。
背景技術(shù):
鰭片散熱器是一種常用的散熱片,以導熱性佳、質(zhì)輕、易加工之金屬貼附于發(fā)熱表面,以復合的熱交換模式來散熱。由于鰭片散熱器是一種被動型散熱元件,為了提高其散熱性能,目前的散熱片一般采用增多鰭片數(shù)量的方式。由于鰭片散熱器的底板面積有限,設置的鰭片數(shù)量有限,限制了散熱性能,增加底面面積則使鰭片散熱器難以那裝在小型的設備中。此外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設置過多的鰭片,也容易使鰭片之間空間狹小,不利于熱量的流動和散發(fā),并且也增加了鰭片散熱器的加工難度。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目前的鰭片式散熱器散熱性能有限、鰭片數(shù)量過密、加工難度大等技術(shù)問題,提出一種結(jié)構(gòu)簡單、易于加工、體積小、散熱性能強的鰭片散熱器。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為:
一種鰭片式散熱器,包括底板以及間隔設置在底板上的多個鰭片,所述鰭片包括高層鰭片和低層鰭片。
所述高層鰭片頂端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低層鰭片頂端的高度位置,所述高層鰭片和低層鰭片依次交替設置。
所述鰭片上間隔設置多個散熱槽,相鄰鰭片的對應散熱槽對齊。
作為優(yōu)選,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以及鰭片兩側(cè)的表面上都設置有納米碳涂層。
作為優(yōu)選,所述散熱槽的底端位于底板上。
作為優(yōu)選,所述鰭片垂直設置在底板上,低層鰭片的高度大于所述高層鰭片高度的一半。
作為優(yōu)選,所述鰭片之間的距離相同,且相互平行,所述鰭片中散熱槽之間的距離都相同。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在于:
1、鰭片式散熱器不僅在相鄰鰭片之間形成橫向的散熱通道,并且在相鄰高層鰭片之間形成橫向的散熱通道,此外對齊排列的散熱槽形成縱向的散熱通道,增加了熱量流動的空間和方向,使環(huán)境內(nèi)的熱量流在氣壓的推動下更加且對方想地快速流動,而不會受到阻擋,提高了散熱效果。
2、鰭片式散熱器表面設有納米碳涂層,將熱能轉(zhuǎn)換成中紅外進行主動散熱,提高主動散熱效果。
3、散熱槽延伸到底板,使縱向的散熱通道完全與橫向的散熱通道相連通,提高熱量流動效果。
4、鰭片垂直設置,使散熱通道頂部開口向上,熱量能夠迅速上升并離開散熱器,提高散熱效果。低層鰭片的高度設置其具有較大的表面積,保證散熱,同時能夠使高層鰭片之間形成散熱通道。
5、鰭片之間等距且平行,散熱槽之間等距,使鰭片散熱器上橫向和縱向的散熱通道分布均勻,熱量能夠均勻向各個方向流動,避免熱量向一個部分集中流動,保證散熱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鰭片式散熱器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一;
圖2為鰭片式散熱器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二;
圖3為鰭片式散熱器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三;
圖4為鰭片式散熱器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四;
以上各圖中:1、底板;2、鰭片;2.1、高層鰭片;2.2、低層鰭片;3、散熱槽;4、納米碳涂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示例性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具體描述。然而應當理解,在沒有進一步敘述的情況下,一個實施方式中的元件、結(jié)構(gòu)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結(jié)合到其他實施方式中。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shù)語“內(nèi)”、“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guān)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位置關(guān)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gòu)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shù)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如圖1至4所示,鰭片式散熱器,包括底板1以及間隔設置在底板1上的多個鰭片2。
以圖4中自左向右和自右向左為橫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為縱向。
由于鰭片2間隔設置,相鄰的鰭片2之間形成橫向的第一散熱通道。
鰭片2包括高層鰭片2.1和低層鰭片2.2。高層鰭片2.1頂端的高度位置高于所述低層鰭片2.2頂端的高度位置,高層鰭片2.1和低層鰭片2.2依次交替設置。
如圖2所示,由于高層鰭片2.1高于低層鰭片2.2,相鄰的兩個高層鰭片2.1之間形成橫向的第二散熱通道,第二散熱通道的寬度略大于兩個第一散熱通道,第二散熱通道的底部位于底層鱗片2.2的頂部,位于對應的兩個第一散熱通道上方。
鰭片2上間隔設置多個散熱槽3,相鄰鰭片2的對應散熱槽3對齊。
如圖3和圖4所示,相鄰鰭片2散熱槽3對齊,形成縱向的第三散熱通道??v向的第三散熱通道穿過所有的鰭片2,與第一散熱通道和第二散熱通道相連通。
相互連通的第一散熱通道、第二散熱通道和第三散熱通道呈網(wǎng)格狀,增加了熱量的流通空間,發(fā)熱部件的熱量傳遞給與其接觸的散熱器,熱量先進入散熱器的底板1,再分布到底板上1的各個鰭片2中,最終從底板1和鰭片2中散發(fā)到第一散熱通道、第二散熱通道和第三散熱通道中。
熱量在第一散熱通道、第二散熱通道和第三散熱通道中,從橫向和縱向通過3個通道流出到散熱器外,更加大量和快速地向外散發(fā),使散熱更快。
為了加快熱量從散熱器中散發(fā)到散熱通道的速度,底板1的上表面以及鰭片2兩側(cè)的表面上都設置有納米碳涂層4。
納米碳涂層4增加了導熱效率,使熱量迅速從底板1和鰭片2上傳遞給納米碳涂層4。進入納米碳涂層4的熱量又迅速散發(fā)到與其接觸的與第一散熱通道、第二散熱通道和第三散熱通道中,提高傳熱效率,增加散熱效果。
為了提高第三散熱通道與第一散熱通道和第二散熱通道的連通程度,散熱槽3的底端位于底板1上。
散熱槽3延伸到底板1,使第三散熱通道底部位于底板1上,將第三散熱通道最大程度地與與第一散熱通道和第二散熱通道相連通,提高傳熱效率。
為了使熱量能夠快速的向底板1上方的方向散發(fā),鰭片2垂直設置在底板1上,使第一散熱通道和第二散熱通道的頂端的開口與下方的底板1表面對齊,從底板1和鰭片2散發(fā)出的熱量不僅能夠迅速通過第一散熱通道和第二散熱通道橫向離開散熱器,也能夠迅速上升,通過第一散熱通道和第二散熱通道的頂端的開口散發(fā)到散熱器外,加快散熱速度。
為了保證第一散熱通道和第二散熱通道結(jié)構(gòu)完整,同時增加鰭片2的總表面積,低層鰭片2.2的高度大于高層鰭片2.1高度的一半。
為了使各個方向的散熱更加均勻,鰭片2之間的距離相同,且相互平行,鰭片2中散熱槽3之間的距離都相同。
等距設置的鰭片2和散熱槽3,使第一散熱通道、第二散熱通道和第三散熱通道的分布更加均勻。熱量在第一散熱通道、第二散熱通道和第三散熱通道中,能夠均勻向各個方向流動,不會在散熱器內(nèi)的某處匯集,使散熱器各個部位熱量分布均勻,散熱器整體溫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