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太陽能發(fā)電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太陽能發(fā)電裝置。
背景技術:
太陽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目前得到了廣泛的利用。然而將光能轉換成電能是太陽能利用的一種方式,由于太陽始終屬于移動狀態(tài),而太陽能電池板則處于固定不動的狀態(tài),所以當太陽移動到其無法有效的照射到太陽能電池板上時,則會影響太陽能電池板發(fā)電的效率,無法充分的利用太陽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太陽能發(fā)電裝置。
為達到本實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太陽能發(fā)電裝置,所述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包括底框、位于所述底框上方的電機裝置、位于所述電機裝置上方的支架裝置、位于所述支架裝置左側的調(diào)節(jié)裝置及位于所述支架裝置上方的太陽能電池板裝置,所述底框上設有位于其內(nèi)部的空腔、收容于所述空腔內(nèi)的蓄電池、控制器、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下方的第一滾輪,所述電機裝置包括電機、位于所述電機上方的轉軸、位于所述電機左右兩側的第一固定桿及位于所述電機上方的定位架,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右側第二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下方的第一彎曲桿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上方的彈簧,所述調(diào)節(jié)裝置包括第三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桿下方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桿上方的電缸、位于所述電缸上方的推動桿、設置于所述推動桿上端的第二滾輪、位于所述電缸上方的定位桿、位于所述定位桿上方的第四固定桿及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桿左端的第三滾輪,所述太陽能電池板裝置包括太陽能電池板、位于所述太陽能電池板下方的旋轉板及位于所述旋轉板下方的固定塊。
所述蓄電池與控制器電性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框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樞軸連接。
所述電機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框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轉軸的下端與所述電機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一端與所述電機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定位架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架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架的兩端與所述底框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貫穿所述定位架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
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轉軸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右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彈簧呈豎直狀,所述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桿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固定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與所述轉軸固定連接,所述電缸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電缸連接,所述推動桿的上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推動桿樞軸連接,所述定位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貫穿所述定位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的左端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第四固定桿樞軸連接。
所述太陽能電池板呈長方體,所述太陽能電池板與所述蓄電池及控制器電性連接,所述旋轉板呈長方體,所述旋轉板的上表面與所述太陽能電池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呈長方體是,所述固定塊的上表面與所述旋轉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第一支撐桿樞軸連接,所述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旋轉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滾輪頂靠在所述旋轉板的下表面上。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太陽能發(fā)電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以方便的將其移動到有太陽光的位置,使得太陽光照射到太陽能電池板上,并且可以自動的調(diào)節(jié)太陽能電池板的角度,使得太陽光可以正對的照射到太陽能電池板上,提高太陽能電池吧發(fā)電的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太陽能發(fā)電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包括底框1、位于所述底框1上方的電機裝置2、位于所述電機裝置2上方的支架裝置3、位于所述支架裝置3左側的調(diào)節(jié)裝置4及位于所述支架裝置3上方的太陽能電池板裝置5。
如圖1所示,所述底框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底框1上設有位于其內(nèi)部的空腔11、收容于所述空腔11內(nèi)的蓄電池12、控制器13、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塊14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14下方的第一滾輪15。所述空腔1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蓄電池12與控制器13電性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14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塊14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框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14的下表面設有第一凹槽141。所述第一滾輪15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15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15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41內(nèi)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14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15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141內(nèi)旋轉,所述第一滾輪15在地面上滾動,方便將本實用新型移動到需要的位置上。
如圖1所示,所述電機裝置2包括電機21、位于所述電機21上方的轉軸23、位于所述電機21左右兩側的第一固定桿24及位于所述電機21上方的定位架22。所述電機21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電機2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框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23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轉軸23的下端與所述電機21連接,使得所述電機21可移動帶動所述轉軸23旋轉。所述第一固定桿24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固定桿24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固定桿24的一端與所述電機2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24的另一端與所述定位架22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架22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架22的兩端與所述底框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23貫穿所述定位架22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轉軸23可以穩(wěn)定的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3包括第一支撐桿3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31右側第二固定桿32、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32下方的第一彎曲桿33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32上方的彈簧34。所述第一支撐桿3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轉軸2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31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31的上端設有第一凹槽311,所述第一凹槽31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固定桿3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桿32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31的右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33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33的上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桿3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3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31固定連接。所述彈簧34呈豎直狀,所述彈簧34的下端與所述第二固定桿32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調(diào)節(jié)裝置4包括第三固定桿41、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桿41下方的第一支架42、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桿41上方的電缸43、位于所述電缸43上方的推動桿44、設置于所述推動桿44上端的第二滾輪45、位于所述電缸43上方的定位桿46、位于所述定位桿46上方的第四固定桿47及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桿47左端的第三滾輪48。所述第三固定桿4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桿41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3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42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42的上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4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42的下端與所述轉軸23固定連接。所述電缸43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電缸43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固定桿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4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推動桿44的下端與所述電缸43連接,使得所述電缸43帶動所述推動桿44上下移動,所述推動桿44的上端設有第二凹槽441,所述第二凹槽44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滾輪45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45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441內(nèi)且與所述推動桿44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滾輪45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441內(nèi)旋轉。所述定位桿4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桿46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3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44貫穿所述定位桿46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推動桿44可以豎直的上下移動。所述第四固定桿47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固定桿47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3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47的左端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三滾輪48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48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第四固定桿47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三滾輪48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內(nèi)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太陽能電池板裝置5包括太陽能電池板51、位于所述太陽能電池板51下方的旋轉板52及位于所述旋轉板 52下方的固定塊53。所述太陽能電池板51呈長方體,所述太陽能電池板51可以將光能轉換成電能,所述太陽能電池板51與所述蓄電池12及控制器13電性連接,使得太陽能電池板51轉換成的電能存儲在蓄電池12內(nèi),所述控制器13可以控制所述太陽能電池板 51能量轉換的效率。所述旋轉板52呈長方體,所述旋轉板52的上表面與所述太陽能電池板5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53呈長方體是,所述固定塊53的上表面與所述旋轉板5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53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311內(nèi)且與所述第一支撐桿31樞軸連接,使得所述太陽能電池板51可以圍繞所述第一支撐桿31的上端旋轉,所述彈簧34的上端與所述旋轉板5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滾輪45頂靠在所述旋轉板52的下表面上。
如圖1所示,所述本實用新型太陽能發(fā)電裝置使用時,首先將其推動到有太陽光的地方,使得太陽光可以直接照射在太陽能電池板51上,然后太陽能電池板51轉換的電能存儲在蓄電池12內(nèi)。當太陽移動時,可以通過打開電機21的開關,使得所述電機21帶動所述轉軸23旋轉,進而使得所述第一支撐桿31旋轉,所述第一支撐桿31旋轉可以使得所述太陽能電池板51旋轉,進而可以使得太陽能電池板51旋轉至太陽光直接照射在其上表面的角度。同時可以打開電缸43的開關,使得所述推動桿44向上或者向下移動,當所述推動桿44向上移動時,所述第二滾輪45向上頂靠旋轉板52,且在旋轉板52的下表面上滾動,使得旋轉板52的左端向上移動,其右端向下移動,使得太陽能電池板51面對太陽光,提高其發(fā)電的效率,當所述推動桿44向下移動時,所述彈簧34向上推動旋轉板52的右端,使得所述旋轉板52的右端向上移動,其左端向下移動,直至將太陽能電池板51旋轉至太陽光可以直接照射在其上表面上的角度,以提高發(fā)電的效率。至此,本實用新型太陽能發(fā)電裝置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