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全程脈沖式充電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充電器。
背景技術:
隨著充電電池的廣泛應用,充電器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具。但目前市場上的充電器絕大部分都不能進行脈沖充電。充電時耗電量大,如手機采用限壓充電方式其耗電量相對較高,另一方面,充電電池一旦多次固定充電,電池易發(fā)熱,發(fā)熱后電解液變成水蒸氣從防爆孔溢出,使得電池干固容量下降,或產(chǎn)生電池陰陽極板儲電層膨脹脫落,從而導致充電電池報廢。若超時充電,或限壓開關損壞都會損壞電池,再者市場上的電子充電器或變壓器降壓充電器一旦遇高壓,即380V電壓,也極易損壞。
發(fā)明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全程脈沖充電、節(jié)電、充電限壓可調(diào)的全程脈沖式充電器。
本實用新型實現(xiàn)其發(fā)明目的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全程脈沖式充電器,包括變壓器、整流電路單元和充電電路單元,其特征在于其充電電路單元結構是這樣的整流電路單元的正極輸出端并聯(lián)著復合三極管的e極、電容C1的正端、電阻R1的一端,復合三極管的b極串聯(lián)著三個發(fā)光二極管、電阻R2并與時基電路單元的第3腳連接,復合三極管的c極與時基電路單元的第5腳連接,并連接充電電池正極,第5腳監(jiān)測電池電壓;時基電路單元的第2、7腳之間串聯(lián)著二極管D9,第2腳接二極管正極,第7腳接二極管負極,第7腳還并聯(lián)著電阻R4、R3,電阻R4另一端連接著電阻R5和充電轉(zhuǎn)換開關,電阻R5另一端接地;電阻R3另一端與時基電路單元的第6腳;電容C3的正端與時基電路單元的第6腳連接,另一端接地;時基電路單元的第1腳接地,時基電路單元的第4、8腳并聯(lián)后與電阻R1另正端連接;電阻R1另一端并聯(lián)著電阻R6、R7、R8、R9,電阻R6、R7、R8、R9另一端分別為充電轉(zhuǎn)換開關接點;電阻R1另一端還并聯(lián)著電容C2和穩(wěn)壓管的正極,電容C2和穩(wěn)壓管另一端接地。
所述復合三極管由PNP三極管S9015與NPN三極管SDD880連接組成;所述電阻R1為1K、R2為1.2K、R3為2.2K、R4為1K、R5為5.67K、R6為12.56K、R7為6.15K、R8為2.38K、R9為982Ω;所述電容C1為2萬uf16V、C2為200uf16V、C3為68uf16V;所述時基電路為NE555。
所述變壓器選用磁通密度為3萬-7萬高斯,鐵芯中舌寬15毫米、疊厚15毫米、芯高18毫米,初級導線直徑為0.06毫米,線圈匝數(shù)8000匝;次級導線直徑0.23毫米,線圈匝數(shù)450匝。
所述時基電路為NE555。上述電路中,電容C1的作用為聚能,電阻R1的作用為限壓供電,電阻R2、R4的作用限制電流,電阻R3的作用調(diào)節(jié)脈沖長短,電阻R5的作用限制轉(zhuǎn)換開關的電流,電阻R6、R7、R8、R9的作用為分別實現(xiàn)限制不同的充電電壓,二極管D9的作用為提高初期充電電流。
本實用新型可實現(xiàn)全程脈沖充電,充電時耗電約2.2W,停止充電時約0.6W,節(jié)電效果明顯;該充電器可在交流380V時充電5分鐘對電池無損傷,耐高壓380V沖擊,;充電過程中電池不發(fā)熱,延長了電池壽命;可對200毫安-3000毫安的電池進行限壓充電,電池充足電后自動停止充電。本實用新型零件少、易組裝、免維護,使用安全方便。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電路原理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說明。
全程脈沖式充電器,包括變壓器、全橋整流電路單元和充電電路單元,見圖1。整流電路單元的正極輸出端并聯(lián)著復合三極管的e極、電容C1的正端、電阻R1的一端,復合三極管的b極串聯(lián)著三個發(fā)光二極管D5、D6、D7、電阻R2并與時基電路單元的第3腳連接,復合三極管的c極與時基電路單元的第5腳連接,并連接充電電池正極,第5腳的作用為監(jiān)測電池電壓;時基電路單元的第2、7腳之間串聯(lián)著二極管,第2腳接二極管正極,第7腳接二極管負極,第7腳還并聯(lián)著電阻R4、R3,電阻R4另一端連接著電阻R5和轉(zhuǎn)換開關,電阻R5另一端接地;電阻R3另一端與時基電路單元的第6腳;電容C3的正端與時基電路單元的第6腳連接,另一端接地;時基電路單元的第1腳接地,時基電路單元的第4、8腳并聯(lián)后與電阻R1另一端連接;電阻R1另一端并聯(lián)著電阻R6、R7、R8、R9,電阻R6、R7、R8、R9另一端分別為轉(zhuǎn)換開關接點;電阻R1另一端還并聯(lián)著電容C2和穩(wěn)壓管的正極,電容C2和穩(wěn)壓管另一端接地。充電電池正極接丁點,負極接地。
所述復合三極管由PNP三極管S9015與NPN三極管SDD880連接組成;所述電阻R1為1K、R2為1.2K、R3為2.2K、R4為1K、R5為5.67K、R6為12.56K、R7為6.15K、R8為2.38K、R9為982Ω;所述電容C1為2萬uf16V、C2為200uf16V、C3為68uf16V;所述時基電路為NE555。
所述變壓器選用磁通密度為3萬-7萬高斯,鐵芯中舌寬15毫米、疊厚15毫米、芯高18毫米,初級導線直徑為0.06毫米,線圈匝數(shù)8000匝;次級導線直徑0.23毫米,線圈匝數(shù)450匝。
其工作原理如下交流電經(jīng)變壓器降壓輸出交流12V,經(jīng)D1-D4全橋整流電路得直流14V電流,甲點經(jīng)電阻R1降壓、電容C2和穩(wěn)壓管DW8穩(wěn)壓得直流12V電流供給NE555時基電路單元工作,使其產(chǎn)生振蕩。由NE555時基電路單元第3腳控制信號去開關G點。轉(zhuǎn)動轉(zhuǎn)換開關使其與電阻R8接通,此時電池最高限壓充電值為4.2V。丙點建立基準電位,BG開通一次丁點就對電池正極充電一次。由電容C1將2W的電能集中起來以直流400毫安的電流對電池充電,再由BG的C端輸出,周而復始。NE555時基電路單元對控制原理是一開機,作為振蕩元件的電容C3處在充電狀態(tài),NE555時基電路單元第3腳輸出高電頻發(fā)光二極管LED滅,BG截止,停止對電池充電。當電容C3的電壓逐漸上升,以至高于NE555時基電路單元第5腳電壓,NE555時基電路單元內(nèi)部電路翻轉(zhuǎn),其第7腳對地短路。在電容C3對地放電過程中NE555時基電路單元第3腳變?yōu)榈碗婎l發(fā)光二極管LED燈亮,BG導通。將電容C1聚集的電能充向電池正極,當電容C3電壓低于NE555時基電路單元第5腳電壓四分之一時,NE555時基電路單元內(nèi)部電路再次翻轉(zhuǎn),其第7腳對地斷開,電容C3開始充電,其第3腳重復高頻,如此循環(huán)往復。當充電即將達到限壓值時電容C3充電過程逐漸變慢,因為NE555時基電路單元第5腳電壓已接近丙點電壓,對電池的充電間隙延長,發(fā)光二極管LED燈長時不亮,電流表不動,充電結束。
充電結束后,若長時間未將電池取下,電池電壓下降,充電器將自動對電池進行充電。
權利要求1.全程脈沖式充電器,包括變壓器、整流電路單元和充電電路單元,其特征在于整流電路單元的正極輸出端并聯(lián)著復合三極管的e極、電容C1的正端、電阻R1的一端,復合三極管的b極串聯(lián)著三個發(fā)光二極管、電阻R2并與時基電路單元的第3腳連接,復合三極管的c極與時基電路單元的第5腳連接,并連接充電電池正極,第5腳監(jiān)測電池電壓;時基電路單元的第2、7腳之間串聯(lián)著二極管,第2腳接二極管正極,第7腳接二極管負極,第7腳還并聯(lián)著電阻R4、R3,電阻R4另一端連接著電阻R5和轉(zhuǎn)換開關,電阻R5另一端接地;電阻R3另一端與時基電路單元的第6腳;電容C3的正端與時基電路單元的第6腳連接,另一端接地;時基電路單元的第1腳接地,時基電路單元的第4、8腳并聯(lián)后與電阻R1另正端連接;電阻R1另一端并聯(lián)著電阻R6、R7、R8、R9,電阻R6、R7、R8、R9另一端分別為轉(zhuǎn)換開關接點;電阻R1另一端還并聯(lián)著電容C2和穩(wěn)壓管的正極,電容C2和穩(wěn)壓管另一端接地。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程脈沖式充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三極管由PNP三極管S9015與NPN三極管SDD880連接組成;所述電阻R1為1K、R2為1.2K、R3為2.2K、R4為1K、R5為5.67K、R6為12.56K、R7為6.15K、R8為2.38K、R9為982Ω;所述電容C1為2萬uf16V、C2為200uf16V、C3為68uf16V;所述時基電路為NE55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全程脈沖式充電器。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xiàn)有充電器耗電量大、限壓充電不可靠和充電過程電池發(fā)熱剖。該裝置由整流電路單元、復合三極管、若干電阻、電容和時基電路單元等組成,其特點是采用時基電路單元對充電電壓、電流進行檢測、控制。本實用新型可實現(xiàn)全程脈沖充電,耐高壓380V沖擊,節(jié)電效果明顯;充電過程中電池不發(fā)熱,延長了電池壽命;可對200毫安-3000毫安的電池進行限壓充電,電池充足電后自動停止充電。本實用新型零件少、易組裝、免維護,使用安全方便。
文檔編號H02J7/10GK2704956SQ20042002529
公開日2005年6月15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3月8日
發(fā)明者王禮彬 申請人:王禮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