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儲能器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池。
背景技術:
為了滿足人們對于電池容量的需求,電池中通常包括多個電芯,各電芯中包含正極極耳和負極極耳,各電芯的正極極耳可以連接到一起,負極極耳可以連接到一起,以滿足電池的供能要求。
傳統(tǒng)技術中可以采用連接片實現(xiàn)各極耳之間的連接,該連接片的一側(cè)與一個極耳焊接,另一側(cè)與另一個極耳焊接,使得相連接的極耳通過該連接片電導通。
然而,將極耳與連接片焊接到一起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以下問題:
1、焊接時,極耳表面會產(chǎn)生高溫,導致電芯內(nèi)部溫度升高。高溫情況下SEI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固體電解質(zhì)界面膜)的穩(wěn)定性會下降,進而影響電池的循環(huán)性能。
2、由于需要焊接的極耳數(shù)量較多,所需實施的焊接操作也比較多,導致電池的裝配效率較低。
3、一旦在焊接過程中出現(xiàn)焊接不良的問題,就會導致對應的電芯報廢,因此會造成電池的加工成本較高。
4、當采用錫焊的方式實施上述焊接操作時,最終形成的多個電池組裝后得到的電池組存在內(nèi)阻大、導線連接復雜、焊接次數(shù)多、效率低等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申請?zhí)峁┝艘环N電池,以提高電池的循環(huán)性能。
本申請?zhí)峁┑碾姵匕ㄟB接部和至少兩個電芯,所述電芯包括電芯主體、第一極耳和第二極耳,至少兩個所述電芯的所述第一極耳或所述第二極耳通過所述連接部電連接,所述連接部上設置至少兩個夾持槽,各所述夾持槽一一對應地夾持各所述第一極耳或各所述第二極耳。
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部至少設置為兩個,分別為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分體設置;
所述第一連接部上的所述夾持槽夾持所述第一極耳,所述第二連接部上的所述夾持槽夾持所述第二極耳。
優(yōu)選地,還包括定位框,所述電芯主體安裝于所述定位框上,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定位框定位配合。
優(yōu)選地,還包括設置于所述連接部上的第一卡接凸起,所述定位框包括第二卡接凸起,所述第一卡接凸起與所述第二卡接凸起卡接配合。
優(yōu)選地,所述定位框和所述第一卡接凸起均設置為多個,相鄰的所述第一卡接凸起分別與相鄰的所述定位框一一卡接配合,且相鄰的所述第一卡接凸起所受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卡接凸起設置于所述連接部的邊緣處,相鄰的所述第一卡接凸起之間形成插裝空間,所述插裝空間與所述夾持槽相連通。
優(yōu)選地,所述夾持槽的橫截面為條形截面,所述條形截面的延伸線為曲線,所述橫截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極耳或所述第二極耳的延伸面。
優(yōu)選地,所述夾持槽包括至少兩個弧形槽段,各所述弧形槽段沿著所述第一極耳或所述第二極耳插入所述夾持槽的方向依次連通。
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部包括至少兩個主體結構和至少一個實心連接結構,所述夾持槽開設于所述主體結構上,相鄰的所述主體結構通過所述實心連接結構相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夾持槽的開口側(cè)設置導向面,所述導向面能夠與所述第一極耳或所述第二極耳滑動配合,以向所述第一極耳或所述第二極耳提供導向作用力。
本申請?zhí)峁┑募夹g方案可以達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請所提供的電池中,連接部上設置夾持槽,該夾持槽能夠向極耳施加夾持力,進而實現(xiàn)連接部與極耳之間的連接。采用此種結構后,連接部與極耳之間已然可以達到一定的連接可靠性,因此無需將連接部與極耳焊接到一起,也就能夠防止極耳表面在焊接過程中產(chǎn)生高溫,以此防止電芯的內(nèi)部溫度升高。所以,相比于背景技術中所采用的方案,使用上述連接部后電池的循環(huán)性能將有所提升。
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jié)描述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所提供的電池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C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本申請實施例所提供的電池中,定位框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本申請實施例所提供的電池中,第二卡接凸起的示意圖;
圖6為本申請實施例所提供的電池中,電芯與定位框的配合示意圖;
圖7為本申請實施例所提供的電池中,連接部與第一卡接凸起的連接示意圖。
附圖標記:
11-連接部;
110-夾持槽;
111-主體結構;
112-實心連接結構;
113-導向面;
12-電芯;
120-電芯主體;
121-第一極耳;
122-第二極耳;
13-定位框;
130-框體;
131-第二卡接凸起;
14-第一卡接凸起。
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申請的原理。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申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7所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池,該電池可以是硬殼電池,也可以是軟包電池。此電池具體包括連接部11和電芯12,電芯包括電芯主體120、第一極耳121和第二極耳122。電芯主體120通常可以包括第一極片、第二極片和隔離膜,第一極片可以是陰極片,第二極片是陽極片,第一極耳121可以是陰極極耳,第二極耳122是陽極極耳,第一極耳121通常固定在第一極片上,第二極耳122固定在第二極片上。當然,第一極片也可以是陽極片,第二極片是陰極片,第一極耳121可以是陽極極耳,第二極耳122是陰極極耳。隔離膜設置于第一極片與第二極片之間。整個電芯12可以是卷繞式電芯,也可以是疊片式電芯。
上述電芯12一般會設置為至少兩個,各電芯12依次排列,各電芯12中,至少兩個電芯12的第一極耳121可以連接到一起,第二極耳122也可以連接到一起,以實現(xiàn)各電芯12之間的串并聯(lián)。連接部11的作用就是將至少兩個第一極耳121或者第二極耳122連接到一起。當然,連接部11也可以設置為至少兩個,其中一部分連接部11用于連接各第一極耳121,另一部分連接部11用于連接各第二極耳122。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電池中,連接部11上設置至少兩個夾持槽110,各夾持槽110一一對應地夾持各第一極耳121或各第二極耳122。夾持槽110的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需要夾持的極耳的數(shù)量調(diào)整,該數(shù)量可以是兩個、三個、四個甚至更多個,各夾持槽110依次間隔排列。連接部11可以僅連接各第一極耳121,此時該夾持槽110僅與第一極耳121夾持配合;連接部11也可以僅連接各第二極耳122,此時該夾持槽110僅與第二極耳122夾持配合;連接部11也可以至少設置為兩個,分別為分體設置的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第一連接部上設置的夾持槽夾持第一極耳121,第二連接部上設置的夾持槽夾持第二極耳122。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均可以設置為一個或者多個。
采用上述電池以后,連接部11上設置夾持槽110,該夾持槽110能夠向極耳施加夾持力,進而實現(xiàn)連接部11與極耳之間的連接。采用此種結構后,連接部11與極耳之間已然可以達到一定的連接可靠性,因此無需將連接部11與極耳焊接到一起。因此該電池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無需對連接部11和極耳實施焊接操作,也就能夠防止極耳表面在焊接過程中產(chǎn)生高溫,以此防止電芯的內(nèi)部溫度升高,不容易對SEI膜的穩(wěn)定性產(chǎn)生不良影響,因此使用上述連接部11后電池的循環(huán)性能將有所提升。
2、將上述連接部11夾持在極耳上以后即可完成各極耳之間的連接,而不需要采用多次復雜的焊接操作,因此該電池的裝配效率有所提高。
3、由于不需要實施焊接操作,因此也就可以避免焊接時出現(xiàn)的焊接不良問題,并且連接部11與極耳裝配時,連接的成功率比較高,也就不容易出現(xiàn)電芯報廢的情況,進而降低電池的加工成本。
4、同樣地,因為不需要采用焊接操作,也就不存在現(xiàn)有技術中通過錫焊實現(xiàn)各極耳間連接時所存在的問題,即,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電池經(jīng)組裝后形成的電池組具有內(nèi)阻較小、導線連接簡單、焊接次數(shù)少、效率高等優(yōu)點。
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上述電池還可包括定位框13,電芯12安裝于該定位框13上。設置此處的定位框13以后,可以更可靠地將多個電芯12連接到一起,使得整個電池的結構強度更高。此時,連接部11與定位框13可以沒有連接關系,但是為了增強連接部11向極耳施加的作用力,可以使連接部11與定位框13定位配合。當連接部11與定位框13定位配合后,定位框13會向連接部11施加作用力,使得連接部11發(fā)生變形,該變形將促使夾持槽110的相對兩個側(cè)壁收緊,進而向極耳施加更大的夾持力。
具體地,連接部11與定位框13之間的定位配合可以通過多種結構形式實現(xiàn),例如在定位框13上設置螺絲,該螺絲的末端可以抵在連接部11上,通過擰動螺絲調(diào)整螺絲向連接部11施加的作用力,進而調(diào)整夾持槽110所能提供的夾持力。但是,此種結構會導致電池的裝配操作不夠簡潔,同時,連接部11與定位框13之間的定位可靠性也不夠理想。為此,上述電池還可包括設置于連接部11上的第一卡接凸起14,定位框13包括框體130和第二卡接凸起131,兩者可以分體加工后固定到一起,也可以一體成型。第一卡接凸起14與第二卡接凸起131卡接配合。相比于前一種定位結構,采用卡接的方式實現(xiàn)連接部11與定位框13之間的定位可以簡化電池的裝配工序,同時連接部11與定位框13卡接后,不容易出現(xiàn)相對位移,以此提升兩者之間的定位可靠性。
可選實施例中,如圖2和圖6所示,框體130上具有與第二極耳122對應的分段D,第二卡接凸起131設置在該分段D上,且第二卡接凸起131可以僅設置在該分段D的局部,如圖2所示;也可以從該分段D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如圖3所示。后一種設置方式可以使第二卡接凸起131與第一卡接凸起14的作用面積更大,因此本申請實施例可以優(yōu)選后一種設置方式。
優(yōu)選地,可以將定位框13和第一卡接凸起14均設置為多個,相鄰的第一卡接凸起14分別與相鄰的定位框13一一卡接配合,且相鄰的第一卡接凸起14所受作用力的方向相反。采用此種結構后相鄰的定位框13可以分別向相鄰的第一卡接凸起14施加作用力,且所產(chǎn)生的兩個作用力方向相反,促使單個夾持槽110的相對兩個側(cè)壁可以相互靠近,進而提供更大的夾持力,使得極耳與連接部11之間的連接強度更高。
上述第一卡接凸起14在連接部11上的位置可以靈活選擇,例如設置于連接部11的中部,另一種結構中,如圖7所示,第一卡接凸起14可以設置于連接部11的邊緣處(即圖7所示的下端邊緣),相鄰的第一卡接凸起14之間形成插裝空間A,該插裝空間A與夾持槽相連通。也就是說,安裝連接部11時,極耳相對于連接部11首先進入上述插裝空間A,然后再進入夾持槽110中,由于該插裝空間A的尺寸比夾持槽110的更大,因此該插裝空間A可以為連接部11與極耳之間的裝配提供導向,使得兩者之間的裝配效率更高。
可以理解地,上述連接部11上的夾持槽110可以是平面槽,當極耳進入該夾持槽110內(nèi)以后,由于極耳通常為柔性結構,因此容易出現(xiàn)極耳發(fā)生變形進而與夾持槽110的接觸面積減小的情況,也就導致極耳與連接部11的連接強度不夠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將夾持槽110設置為曲面結構,即,夾持槽110的橫截面設置為曲線型截面,此處的橫截面垂直于第一極耳121或第二極耳122的延伸面。一方面,夾持槽110采用曲面結構后,夾持槽110本身能夠與極耳配合的面積有所增加,并且極耳進入夾持槽110內(nèi)以后將發(fā)生變形,使得極耳與夾持槽的槽壁之間的作用力更大,最終提升連接部11與極耳之間的連接強度。
優(yōu)選地,上述夾持槽110可以包括至少兩個弧形槽段,各弧形槽段沿著第一極耳121或第二極耳122插入夾持槽110的方向依次連通。此結構使得夾持槽110的槽壁更加平緩,防止夾持槽110對極耳造成劃傷。
前文提到,連接部11上的夾持槽110至少設置為兩個,相鄰的夾持槽110之間可以留有間隔,但該間隔會導致整個連接部11的結構強度偏低,不利于連接部11與極耳的可靠配合,因此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電池中,連接部11可以包括主體結構111和實心連接結構112,如圖7所示,該主體結構111用于開設夾持槽110,實心連接結構112則與主體結構111連接,使得相鄰的夾持槽110之間填充該實心連接結構112,整個連接部11的結構強度將隨之提升。
前述實施例中涉及到安裝連接部11時對極耳提供導向的方案,如圖7所示,為了向極耳提供導向作用力,還可以在夾持槽110的開口側(cè)設置導向面113,該導向面113能夠與第一極耳121或第二極耳122滑動配合,以向第一極耳121或第二極耳122提供導向作用力。此處的開口側(cè)指的是極耳首先經(jīng)過的一側(cè),極耳在進入夾持槽110之前,先與導向面113配合,在導向面113的導向作用下,極耳逐漸滑入夾持槽110中。該導向面113優(yōu)選為弧面。
需要說明的是,將連接部11裝配到電芯12上時,可以采用按壓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推動的方式。采用按壓的方式時,可以向連接部11施加按壓力,使得連接部11向靠近極耳的方向運動,并與極耳配合,或者進一步與定位框13配合。采用推動的方式時,可以從極耳的側(cè)面沿著夾持槽110的貫通方向推動連接部11,在這一過程中,夾持槽110與極耳保持接觸,也可以同時與定位框13保持配合,直至連接部11到達指定位置。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