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器人連接器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動力與信號復合連接且單邊接地的公連接器與連接器。
背景技術:
目前,應用在機器人上的連接器均采用雙邊接地的結構,從而導致連接器結構復雜。而機器人的結構正在往結構緊湊化的方向發(fā)展,雙邊接地的連接器的復雜將無法滿足機器人結構緊湊化的要求且無法實現動力與信號復合連接。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實現動力與信號復合連接且單邊接地的公連接器。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實現動力與信號復合連接且單邊接地的連接器。
為實現上述的第一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公連接器,包括第一主體與公連接板,第一主體包括公裝配部與公固定部,公裝配部固定連接于第一主體的下部,公固定部與第一主體的第一端相互固定連接,公連接板與第一主體的第二端相互固定連接;第一主體包括公信號區(qū)與公動力區(qū),公信號區(qū)與公動力區(qū)相互固定連接,公連接板與公信號區(qū)相對設置;公裝配部包括公側壁與公裝配腔,公裝配腔位于公側壁內部。
由上述方案可見,公連接器包括公信號區(qū)與公動力區(qū)以實現信號與動力的復合連接;公固定部用以固定接地件,公固定部位于公連接器的第一端以實現公連接器的單邊接地。
一個優(yōu)選的方案是,第一主體包括公端部壁,公端部壁位于第一主體的第二端。
由此可見,避免公連接器的結構出現干涉,保證接地件的連接可靠。
一個優(yōu)選的方案是,公端部壁包括公扣合部,公連接板包括公板扣合部,公扣合部與公板扣合部相互固定連接。
由此可見,便于固定裝配公連接板,避免公連接板與接地件出現干涉。
為實現上述的第二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連接器,包括公連接器、母連接器、動力端子與信號端子,公連接器包括包括公裝配部、第一主體、公連接板與公固定部,公裝配部固定連接于第一主體的下部,公固定部與第一主體的第一端相互固定連接,公連接板與第一主體的第二端相互固定連接;第一主體包括公信號區(qū)與公動力區(qū),公信號區(qū)與公動力區(qū)相互固定連接,公連接板與公信號區(qū)相對設置;公裝配部包括公側壁與公裝配腔,公裝配腔位于公側壁內部;母連接器包括第二主體與母連接板,第二主體包括母固定部,母固定部與第二主體的第一端相互固定連接,母連接板與第二主體的第二端相互固定連接;第二主體包括母信號區(qū)與母動力區(qū),母信號區(qū)與母動力區(qū)相互固定連接,母連接板與母信號區(qū)相對設置;第二主體包括母裝配部,母裝配部位于第二主體的上部,母信號區(qū)位于母裝配部內;動力端子固定連接于公動力區(qū)與母動力區(qū)內,信號端子固定連接于公信號區(qū)與母信號區(qū)內。
由此可見,連接器通過公固定部與母固定部而實現單邊接地;公連接器的公信號區(qū)、公動力區(qū)與母連接器的母信號區(qū)、母動力區(qū)可實現連接器的動力與信號復合連接。
一個優(yōu)選的方案是,第二主體包括母端部壁,母端部壁位于第二主體的第二端。
由此可見,避免母連接器的結構出現干涉,保證接地件的連接可靠。
一個優(yōu)選的方案是,母端部壁包括母扣合部,母連接板包括母板扣合部,母扣合部與母板扣合部相互固定連接。
由此可見,便于固定裝配母連接板,避免母連接板與接地件出現干涉。
一個優(yōu)選的方案是,動力端子包括動力端子主體與動力端子連接件,動力端子連接件固定于動力端子主體的兩端之間。
由此可見,動力端子連接件便于把動力端子固定裝配在公動力區(qū)與母動力區(qū)。
一個優(yōu)選的方案是,公連接板包括公連接件,母連接板包括母連接件,信號端子與公連接件固定連接,信號端子與母連接件固定連接。
由此可見,公連接件與母連接件均便于固定連接信號端子。
一個優(yōu)選的方案是,第一主體包括公端部壁,公端部壁位于第一主體的第二端。
由此可見,便于固定裝配公連接板。
一個優(yōu)選的方案是,公端部壁包括公扣合部,公連接板包括公板扣合部,公扣合部與公板扣合部相互固定連接。
由此可見,便于固定裝配公連接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連接器實施例的結構分解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公連接器的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一主體的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第一主體的另一視角的結構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公連接板(母連接板)的結構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母連接器的結構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二主體的結構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連接器實施例的結構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連接器實施例裝配至保護殼內的結構圖。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連接器100包括公連接器1、母連接器2、動力端子3與信號端子4,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2通過動力端子3與信號端子4而相互固定連接。連接器100還具有公接地件35與母接地件37,公接地件35的數量為一個,母接地件37的數量為一個,公接地件35固定裝配于公連接器1的第一端,母接地件37固定裝配于母連接器2的第一端。
參見圖2至圖5,公連接器1包括第一主體5與公連接板6,第一主體5包括公裝配部7、公固定部8、公信號區(qū)9與公動力區(qū)10。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主體5為一體成形制成,公固定部8通過一體成形而固定連接于第一主體5的第一端,公裝配部7通過一體成形而固定于第一主體5的下部,公信號區(qū)9與公動力區(qū)10通過一體成形而相互固定連接。公信號區(qū)9包括多個公信號孔,公動力區(qū)10包括多個公動力孔。
公裝配部7包括公側壁11與公裝配腔12,公裝配腔12自公側壁11的底部延伸至公信號區(qū)9與公動力區(qū)10的下端面,公信號區(qū)9的下端面與公動力區(qū)10的下端面平齊。公側壁11突出于公固定部8的外部,公固定部8與公裝配腔12連通。在本實施例中,公固定部8的輪廓為ㄇ狀,公固定部8的兩塊豎壁分別形成有固定板,固定板自豎壁往公固定部8的內部延伸,兩塊固定板相對設置,兩塊固定板之間形成開口。
第一主體5包括公端部壁13、側壁15與側壁16,公端部壁13固定于第一主體5的第二端,側壁15與側壁16位于第一主體5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第一主體5的第一端與第二端為相對設置。公端部壁13包括公扣合部14,側壁15包括公扣合部18,側壁16包括公扣合部17。在本實施例中,公扣合部14的數量為兩個,公扣合部18與公扣合部17的數量均為一個,側壁16與側壁15相互平行設置,側壁16與側壁15均垂直于公端部壁13。公連接板6包括公板扣合部19與扣合部20,公板扣合部19與公扣合部14相互固定扣合,扣合部20與公扣合部18、公扣合部17相互扣合。
公板扣合部19的數量對應于公扣合部14的數量,扣合部20對應于公扣合部18與公扣合部17的數量總和,因此,板扣合部19的數量為兩個,扣合部20的數量為兩個。公連接板6包括多個公連接件21,公連接件21包括兩塊相對設置的弧形彈性件組成,公連接板6與第一主體的第二端扣合于公信號區(qū)9的上方,公連接板6與公信號區(qū)9為相對設置,公連接件21的數量與公信號孔的數量對應。在本實施例中,公連接板6與公信號區(qū)9相互抵接。
參見圖6與圖7,母連接器2包括第二主體22與母連接板26,母連接板26與第二主體22的第二端相互固定連接。母連接板26的結構與公連接板6的結構一致且相互對應,母板扣合部與公板扣合部19一致,扣合部與扣合部20對應,母連接件與公連接件21一致。第二主體22包括母裝配部23、母固定部24、母信號區(qū)25與母動力區(qū)27。在本實施例中,第二主體22為一體成形制成,母固定部24通過一體成形而固定連接于第二主體22的第一端,母裝配部23通過一體成形而固定于第二主體22的下部,母信號區(qū)25與母動力區(qū)27通過一體成形而相互固定連接。母信號區(qū)25包括多個公信號孔,母動力區(qū)27包括多個公動力孔。母裝配部23包括母信號區(qū)25與母動力區(qū)27的一部分,母信號區(qū)25位于母裝配部23內,母裝配部23固定裝配于公裝配腔12內。
母固定部24的輪廓為ㄇ狀,母固定部24的兩塊豎壁分別形成有固定板,固定板自豎壁往母固定部24的內部延伸,兩塊固定板相對設置,兩塊固定板之間形成開口。
第二主體22包括母端部壁28、側壁29與側壁30,母端部壁28固定于第二主體22的第二端,側壁29與側壁30位于第二主體22的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第二主體22的第一端與第二端為相對設置。母端部壁28包括母扣合部31,側壁29包括母扣合部32,側壁30包括母扣合部33。在本實施例中,母扣合部31的數量為兩個,母扣合部32與母扣合部33的數量均為一個,側壁29與側壁30相互平行設置,側壁29與側壁30均垂直于母端部壁28。母連接板26包括多個母連接件,母連接件包括兩塊相對設置的弧形彈性件組成,母連接板26與第一主體的第二端扣合于母信號區(qū)25的下方,母連接板26與母信號區(qū)25為相對設置,母連接件的數量與公信號孔的數量對應。母扣合部與母板扣合部相互固定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母連接板26與母信號區(qū)25相互抵接。
參見圖1與圖8,動力端子3包括動力端子主體與動力端子連接件34,動力端子連接件34固定于動力端子主體的兩端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動力端子連接件34的數量為兩個。每個動力端子連接件34分別固定連接于公動力區(qū)10與母動力區(qū)27內,信號端子4固定連接于公信號區(qū)9與母信號區(qū)25。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2通過動力端子3與信號端子4而相互固定連接。當信號端子4穿過公連接板6與母連接板26時,母連接件與公連接件21發(fā)生彈性形變。
當信號端子4靜止于連接器100內時,母連接件與公連接件21的彈性形變消失從而把信號端子卡合于連接器100的內部。動力端子3的固定原理與信號端子4的固定原理一致。在本實施例中,公接地件35的數量選為一個,母接地件37的數量選為一個。公接地件35固定于公固定部8內,母接地件37固定于母固定部24內。公接地件35與母接地件37均固定裝配有螺釘,螺釘穿過公接地件35并抵接于第一主體以對公接地件35進行定位,螺釘穿過母接地件37并抵接于第二主體以對母接地件37進行定位。公接地件35與母接地件37均包括螺釘孔,每個螺釘孔亦裝配有螺釘以令公接地件35與母接地件37均可固定連接于保護殼36。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2亦分別設置有螺釘孔,每個螺釘孔亦裝配有螺釘以令公連接器1、母連接器2均與保護殼36固定連接。
參見圖9,連接器100固定裝配于保護殼36內。因此,連接器100能滿足單邊接地,亦能實現連接器的動力與信號復合連接,并保證結構簡單,滿足機器人結構緊湊化的要求。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