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變壓器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變壓器。
背景技術:
因用人成本的增加和國家戰(zhàn)略規(guī)劃,提高我國的制造業(yè)水平,在此基礎上,傳統(tǒng)變壓器行業(yè)推行出全自動多軸繞線工藝。但此工藝要求在變壓器設計中繞線不能使用擋邊、套管。
但初級繞組與次級繞組在出線掛腳時會出現(xiàn)交叉,存在安全隱患,達不到安規(guī)的要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改進的變壓器。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變壓器,包括柱狀的繞線本體以及設置在所述繞線本體兩端的初級接線座、次級接線座;
所述初級接線座上橫向并排設有若干初級接線腳,兩相鄰的所述初級接線腳之間均設有第一出線槽,所述第一出線槽一端的開口與所述繞線本體位置對應;
所述繞線本體上繞設有從所述次級接線座一端向所述初級接線座一端逆時針繞設的初級繞線,所述初級繞線繞設到靠近所述初級接線座后,向所述初級接線座彎折,由所述第一出線槽引出后接入到所述初級接線腳上;
所述次級接線座上橫向并排設有若干次級接線腳,兩相鄰的所述次級接線腳之間均設有第二出線槽,所述第二出線槽一端的開口與所述繞線本體位置對應;
所述初級繞線外沿周圈繞設有從所述次級接線座一端向所述初級接線座一端逆時針繞設的次級繞線,所述次級繞線繞設到靠近所述初級接線座后,向所述次級接線座彎折,由所述第二出線槽引出后接入到所述次級接線腳上;
所述初級接線腳、次級接線腳位于所述繞線本體的同一側面,所述次級繞線向所述次級接線座彎折的位置與所述初級繞線向所述第一出線槽彎折的位置在周向上和/或軸向上錯開。
優(yōu)選地,所述初級繞線包括在所述繞線本體上從所述次級接線座一端向所述初級接線座一端逆時針繞設的第一層初級線,所述第一層初級線由所述初級接線座對應的端部沿繞設方向向內的第二個第一出線槽引出,并從端部兩個所述初級接線座的背面反向繞設到最外端的所述初級接線腳上;
所述第二個第一出線槽的開口位于所述第一層初級線相對所述初級接線腳排列方向上的寬度范圍內。
優(yōu)選地,所述次級繞線包括在所述第一層初級線外從所述次級接線座一端向所述初級接線座一端逆時針繞設的第一層次級線,所述第一層次級線由所述次級接線座對應的端部沿繞設方向向內的第二個第二出線槽引出,并從對應的端部第二個所述次級接線座的背面反向繞設到對應的所述次級接線座的所述次級接線腳上。
優(yōu)選地,所述初級繞線還包括繞設在所述第一層次級線外從所述次級接線座一端向所述初級接線座一端逆時針繞設的第二層初級線,且所述第二層初級線由所述初級接線座對應的端部沿繞設方向向內的第二個所述第一出線槽引出,并從端部兩個所述初級接線座的背面反向繞設到最外端對應的所述初級接線腳上;或,
所述初級繞線還包括繞設到所述第一層次級線外的第二層初級線,且所述第二層初級線由所述初級接線座對應的端部沿繞設方向向內的第一個所述第一出線槽引出,并從端部的所述初級接線座的背面反向繞設到最外端對應的所述初級接線腳上;所述第二層初級線在所述初級接線腳排列方向的寬度邊緣超出端部沿繞設方向向內的第一個所述第一出線槽的開口。
優(yōu)選地,所述次級繞線還包括在所述第二層初級線外從所述次級接線座一端向所述初級接線座一端逆時針繞設的第二層次級線,且所述第二層次級線由所述次級接線座對應的端部沿繞設方向向內的第一個第二出線槽引出,并從端部的所述次級接線座的背面繞設到最外端對應的所述次級接線腳上。
優(yōu)選地,所述繞線本體上由內向外繞設的各層初級繞線向所述第一出線槽引出的出線順序依次為:由靠近所述初級接線座的中部的所述第一出線槽向與繞設方向相反方向對應的所述初級接線座的端部的所述第一出線槽依次出線。
優(yōu)選地,所述繞線本體上由內向外繞設的各層次級繞線向所述第二出線槽引出的出線順序依次為:由靠近所述次級接線座的中部的第二出線槽向與繞設方向相反方向對應的所述次級接線座的端部的第二出線槽依次出線。
優(yōu)選地,所述次級繞線與所述初級接線座之間留有間隙,供所述初級繞線彎折引出到所述第一出線槽。
優(yōu)選地,所述次級繞線與所述初級接線座之間的間隙為所述次級繞線繞一圈的繞設寬度。
優(yōu)選地,所述初級繞線與所述次級接線座之間留有間隙,且間隙為所述初級繞線繞設一圈至三圈的繞設寬度。
實施本實用新型的變壓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變壓器的初級繞線向初級接線座彎折的位置和次級繞線向次級接線座彎折的位置錯開,可有效保證初級繞線、次級繞線之間的間距,避免初級繞線、次級繞線在出線掛腳時出現(xiàn)交叉,防止出現(xiàn)安全隱患,從而滿足安規(guī)的要求,同時,采用該結構,還能實現(xiàn)全自動化制造工藝,提升了生成效率。
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變壓器在繞設本體上繞設第一層初級線后向第一出線槽彎折后掛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在圖1中繞設的第一層初級線外繞設第一層次級線后向第二出線槽彎折掛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在圖2中繞設的第一層次級線外繞設第二層初級線后向第二出線槽彎折掛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其他實施例中在圖2中繞設的第一層次級線外繞設第二層初級線后向靠近端部的第一個第二出線槽彎折掛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在圖4中繞設的第二層初級線外繞設第二層次級線后向第二出線槽彎折掛線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xiàn)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的變壓器包括柱狀的繞線本體1以及設置在繞線本體1兩端的初級接線座2、次級接線座3。
初級接線座2上橫向并排設有五個初級接線腳21,兩相鄰的初級接線腳21之間均設有第一出線槽22,第一出線槽22一端的開口與繞線本體1位置對應。在其他實施例中,初級接線座2上的初級接線腳21也可為其他的數(shù)量。
繞線本體1上繞設有從次級接線座3一端向初級接線座2一端逆時針繞設的初級繞線,初級繞線繞設到靠近初級接線座2后,向初級接線座2彎折,由第一出線槽22引出后接入到初級接線腳21上。
結合圖2所示,次級接線座3上橫向并排設有四個次級接線腳31,兩相鄰的次級接線腳31之間均設有第二出線槽32,第二出線槽32一端的開口與繞線本體1位置對應。在其他實施例中,次級接線座3上的次級接線腳31也可為其他的數(shù)量。
初級繞線外沿周圈繞設有從次級接線座3一端向初級接線座2一端逆時針繞設的次級繞線,次級繞線繞設到靠近初級接線座2后,向次級接線座3彎折,由第二出線槽32引出后接入到次級接線腳31上。
進一步地,初級接線腳21、次級接線腳31位于繞線本體1的同一側面,次級繞線向次級接線座3彎折的位置與初級繞線向第一出線槽22彎折的位置在周向上和/或軸向上錯開。由于彎折位置錯開,可有效保證初級繞線、次級繞線之間的間距,避免初級繞線、次級繞線在出線掛腳時出現(xiàn)交叉,防止出現(xiàn)安全隱患,從而滿足安規(guī)的要求,同時,采用該結構,還能實現(xiàn)全自動化制造工藝,提升了生成效率。
結合圖1至圖5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初級繞線包括第一層初級線4、第二層初級線5,次級繞線包括第一層次級線6、第二層次級線7。
如圖1所示,第一層初級線4在繞線本體1上從次級接線座3一端向初級接線座2一端逆時針繞設,在繞設到靠近初級接線座2后,由初級接線座2對應的端部沿繞設方向向內的第二個第一出線槽22引出,并從端部兩個初級接線座2的背面反向繞設到最外端的初級接線腳21上。
優(yōu)選地,第二個第一出線槽22的開口位于第一層初級線4相對初級接線腳21排列方向上的寬度范圍內,讓第一層初級線4在彎折到初級接線座2上時,彎折位置在第一層初級線4與初級接線腳21排列方向上的寬度范圍內,避免在繞設第一層次級線6后向次級接線座3彎折時時與第一層次級線6產(chǎn)生交叉。
如圖2所示,在第一層初級線4外包覆有絕緣膠帶,第一層次級線6繞設在第一層初級線4外從次級接線座3一端向初級接線座2一端逆時針繞設,絕緣膠帶將第一層初級線4、第一層次級線6之間絕緣隔離。第一層次級線6由次級接線座3對應的端部沿繞設方向向內的第二個第二出線槽32引出,并從對應的端部第二個次級接線座3的背面反向繞設到對應的次級接線座3的次級接線腳31上。
如圖3所示,第二層初級線5繞設在第一層次級線6外從次級接線座3一端向初級接線座2一端逆時針繞設,第一層次級線6外也包覆有絕緣膠帶與第二層初級線5絕緣隔離。第二層初級線5由初級接線座2對應的端部沿繞設方向向內的第二個第一出線槽22引出,并從端部兩個初級接線座2的背面反向繞設到最外端對應的初級接線腳21上。由于第二層次級線7繞設在第二層初級線5外,第二層次級線7的外形尺寸會相對第二層初級線5的外形增加,第二層初級線5的引出位置也可保證與第二層次級線7之間不會交叉干涉。
如圖4所示,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層初級線5繞設在第一層次級線6外從次級接線座3一端向初級接線座2一端逆時針繞設,第二層初級線5也可由初級接線座2對應的端部沿繞設方向向內的第一個第二出線槽32引出,并從端部的初級接線座2的背面反向繞設到最外端對應的初級接線腳21上。對應地,為了避免與第二層初級線5、第二層次級線7不會交叉干涉,第二層初級線5在初級接線腳21排列方向上的寬度邊緣超出端部沿繞設方向向內的第一個第一出線槽22的開口,讓第二層次級線7在向次級接線座3引出時在周向上與初級繞線錯開,保持與初級繞線的間距。
如圖5所示,進一步地,次級繞線還包括在第二層初級線5外從次級接線座3一端向初級接線座2一端逆時針繞設的第二層次級線7,第二層初級線5外包覆有絕緣膠帶將第二層初級線5與第二層次級線7絕緣隔離,且第二層次級線7由次級接線座3對應的端部沿繞設方向向內的第一個第二出線槽32引出,并從端部的次級接線座3的背面繞設到最外端對應的次級接線腳31上。
在其他實施例中,當初級繞線包括其他數(shù)量的多層時,繞線本體1上由內向外繞設的各層初級繞線向第一出線槽22引出的出線順序依次為:由靠近初級接線座2的中部的第一出線槽22向與繞設方向相反方向對應的初級接線座2的端部的第一出線槽22依次出線。
對應地,當次級繞線包括其他數(shù)量的多層時,繞線本體1上由內向外繞設的各層次級繞線向第二出線槽32引出的出線順序依次為:由靠近次級接線座3的中部的第二出線槽32向與繞設方向相反方向對應的次級接線座3的端部的第二出線槽32依次出線。
在以上引出彎折過程中能避免引出的初級繞線與次級繞線之間不會交叉,保持一定的間距即可。
如圖2、圖5所示,次級繞線與初級接線座2之間留有間隙,供初級繞線彎折引出到第一出線槽22。由于次級繞線的直徑比初級繞線的大,且次級繞線的直徑會比較大,次級繞線與初級接線座2之間的間隙為次級繞線繞一圈的繞設寬度,可以保證初級繞線與次級繞線之間保持一定的安全間距。
如圖1、圖3所示,初級繞線與次級接線座3之間留有間隙,由于初級繞線的直徑較小,因此,初級繞線與次級接線座3之間的間隙為初級繞線繞設一圈至三圈的繞設寬度,也可為兩圈或多于三圈的繞設寬度。初級繞線與次級接線座3之間有間隙,可保證次級繞線在次級接線座一端向次級接線座彎折引出時,與初級繞線之間保持一定的安全間距。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術特征可以任意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