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90182閱讀:299來源:國知局
連接器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通過插入、壓入等將連接器端子組裝于連接器外殼而形成的連接器,更詳細而言,涉及如下的連接器:使上述連接器端子的引腳部彎曲,并通過插入、壓入等方法使上述彎曲的引腳部的側面與設置于上述連接器外殼的引導壁直接接觸,由此利用上述引導壁從側面支承上述引腳部,并且,提高上述連接器端子與上述連接器外殼之間的接觸部分的密封性,防止異物從上述連接器外殼與上述連接器端子的接觸部分向上述連接器外殼內的侵入等。



背景技術:

以往,如構成汽車用的電子控制單元(ecu)等的基板那樣,內置于電子裝置的基板與連接到該基板的從外部裝置引出的傳感器信號或供電用的導電線等經由連接器等而連接。而且,這樣的連接器與基板的連接是通過將設置在上述連接器的連接器端子上的引腳部的端部焊接于形成在上述基板上的通孔的焊盤(land)等而進行的,從外部裝置引出的導電線等向該連接器的連接是通過與該連接器端子卡合的來自上述外部裝置的連接端子在上述連接器的外殼內嵌合等來進行的。

作為這樣的連接器的例子,例如公開了日本特開2006-140113號公報(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

上述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技術的目的在于,確認連接器的端子與基板的焊接狀態(tài),并且,防止在連接器的端子的周圍的結露。

因此,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技術中,為了遮擋在從基板的板面上連接了連接器外殼時產生的該基板與連接器外殼之間的間隙,在該連接器外殼上形成有防結露壁。而且,上述防結露壁構成為,通過斷斷續(xù)續(xù)地設置于連接器外周,從而能夠從上述防結露壁之間在目視下確認上述焊接狀態(tài)。

此外,作為其他連接器的例子,例如公開了日本特開2012-134007號公報(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技術。

上述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技術涉及電子部件內置連接器的目的在于,在向上述電子部件內置連接器的部件收容室所收容的保持部材的端子插入孔以壓入的方式插入陽端子接頭并在上述部件收容室中填充成型材料的情況下,防止因毛細管現象而使上述成型材料從上述陽端子接頭與端子插入孔之間的間隙漏出而阻礙端子連接的情況。

因此,在上述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技術中,在所述保持部材的所述端子插入孔中設置供所述陽端子的抵接部抵靠的抵靠部,且在上述抵靠部與上述抵接部設置沿面距離增加部,通過使該沿面距離增加,來抑制因毛細管現象而使成型材料從上述間隙漏出的情況。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14011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134007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在與上述那樣的基板連接的連接器中,以因相對于基板或焊接部分的熱收縮、熱膨脹等引起的應力的緩和等為目的,有時對上述連接器中的焊接于基板的連接器端子的引腳部實施彎曲加工。

而且,作為將這樣的實施了彎曲加工的連接器端子組裝于連接器外殼的方法之一,具有在連接器成型時將端子一體地成型的嵌入成型,但在基于這種嵌入成型的方法中,成型工序復雜,因此通常成本會增加。

對此,為了避免這樣的成本的增加,進行基于與上述方法不同的方法即外插成型的組裝。但是,假設在外插成型后進行了上述連接器端子的引腳部的彎曲加工的情況下,由于向構成連接器外殼的樹脂施加負荷,因此有可能使連接器外殼產生裂紋,或者使端子的位置精度變差。因此,如果考慮上述因素,則優(yōu)選首先進行連接器端子的引腳部的彎曲加工,之后對端子進行外插。

而且,像這樣在外插前進行了上述連接器端子的引腳部的彎曲加工的情況下,作為通過壓入將上述連接器端子組裝于連接器外殼的方法,存在如下方法:通常方法,從向連接器插入來自外部裝置的連接端子的方向,將上述連接器端子向連接器外殼插入;與通常方法相反,從與向連接器插入來自外部裝置的連接端子的方向不同的基板側進行插入。

但是,針對上述連接器端子向連接器外殼的壓入方向,在采用如上所述與通常相反的從基板側進行插入的方法情況下,由于不需要從進行了引腳部的彎曲加工的一側進行壓入,因此,能夠在不擴大連接器外殼的開口部的情況下進行上述連接器端子的組裝,但是,在將來自外部裝置的連接端子插入連接器時,可能由于將上述連接端子插入連接器時的負荷而產生上述連接器端子的脫離,或者使對上述基板的負荷增大。

另一方面,在從與向連接器插入來自外部裝置的連接端子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將上述連接器端子以壓入的方式插入連接器外殼的通常方法的情況下,需要針對上述連接器外殼設置擴大到能夠供進行了上述彎曲加工的引腳部通過的程度的開口部。因此,通過這樣擴大開口部,在組裝上述連接器端子后,會在上述連接器端子的引腳部分和上述連接器外殼的開口部之間形成間隙,塵埃等異物容易侵入到上述連接器外殼的連接器插入口和基板之間,產生對連接器部分的通電造成不良影響的課題。

針對這樣的課題,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中,在連接器外殼上設有壁而防止?jié)駳獾那秩?,但是,由于并非是將連接器端子壓入到連接器外殼,并且,未假定對引腳部實施了彎曲加工的連接器端子,因此,不能假定將“防止異物從設有連接器端子的外殼的開口部侵入”作為技術課題。

并且,在上述專利文獻2所述的技術中,雖然是將連接器端子壓入連接器外殼,但是,沒有假定對引腳部實施了彎曲加工的連接器端子,與上述專利文獻1的情況同樣,沒有將異物侵入的防止假定為技術的課題。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的課題,將提供如下的連接器作為課題,該連接器能夠以低成本實現簡單的組裝并且能夠防止異物侵入連接器外殼,具有連接器端子,該連接器端子具有進行了彎曲加工的引腳部。

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提供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連接器具有:連接器端子,其具有包含與外部連接端子電連接的金屬端子接頭的插入部和具有彎曲形狀的引腳部,該引腳部的一端固定在該插入部的端部上,另一端與基板連接;以及連接器外殼,其保持所述連接器端子,所述連接器外殼具有:貫通孔,其具有通過將所述連接器端子的設有引腳部的一側從所述連接器外殼的外部連接端子的插入側插入而能夠供所述引腳部貫穿的最低限度的大??;以及引導壁,其沿著所述貫通孔的外周而形成,在所述引腳部從所述連接器外殼突出的方向上突出,所述引導壁在所述連接器外殼保持所述連接器端子的狀態(tài)下,至少具有從所述貫通孔的外周起到所述引腳部的彎曲部中的接近所述引腳部的前端側的位置為止的高度,所述引導壁的內壁和所述引腳部的側面至少在1個面相互直接接觸,在其他2個面,在從所述貫通孔的外周起到所述引腳部的彎曲部中的接近所述引腳部的前端側的位置為止的高度范圍內相互直接接觸,由此,從所述引腳部的彎曲部直到所述連接器外殼的內側,構成密閉構造。

此外,通過如下手段能夠更有效地達到解決上述課題的效果:以從所述引導壁的上端部的開口部周緣立設的方式設置密封唇口部,使所述密封唇口部的內側面和所述引腳的側面接觸,從而提高密封性;或者,所述連接器外殼具有供所述連接器端子壓入的壓入孔,所述插入部在所述引腳部的固定側端部具有向所述壓入孔壓入的壓入部;或者,所述壓入部具有從所述插入部的側緣部向側方突出的微小突起;或者,所述插入部具有限位部,該限位部在與所述引腳部的固定側相反的一側與所述壓入部相鄰設置,比所述壓入孔的外周更向側方突出;或者,所述金屬端子接頭是平板形狀的用于提供電源的連接端子;或者,所述引腳部具有四邊形狀的剖面形狀,其前端部分在所述連接器外殼的保持狀態(tài)下,與所述連接器端子向所述連接器外殼插入的方向一致,并且,所述引腳部具有2個彎曲部,所述2個彎曲部使得所述引腳部成為延伸到相對于固定到所述插入部的固定點向所述連接器外殼的中心側偏移的位置處的大致z形狀,所述引導壁構成為,所述剖面與四邊形狀的引腳部中的至少3個面的側面接觸;或者,所述連接器由導熱性樹脂構成。

發(fā)明的效果

由上述的各種結構構成的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器的所述連接器外殼在使所述連接器端子的引腳部彎曲、并且使所述連接器端子的設有引腳部的一側從所述連接器外殼的外部連接端子的插入側在該連接器外殼的貫通孔中貫穿而保持所述連接器端子時,通過使所述連接器端子的引腳部的側面和所述貫通孔的內壁直接接觸來封堵所述引腳部從所述插入側通過所述貫通孔而向基板側脫出時形成的間隙,由此形成密閉構造。

因此,這樣,通過將焊接于基板的引腳部設為彎曲的形狀,能夠減輕熱收縮或熱膨脹而引起的對基板或焊接部的應力。此外,在將連接器端子組裝到上述連接器外殼時,能夠使引腳部為前端側而在對方連接器的插入方向上將連接器端子插入連接器外殼,進行保持。因此,能夠防止來自外部連接裝置的在連接器的插入時的負荷而引起的端子脫離和對連接了引腳部的基板的負荷。

此外,由于能夠在預先使上述連接器端子的引腳部彎曲后插入到連接器外殼,因此,能夠防止如在外插后進行引腳部的彎曲加工時那樣對連接器外殼施加應力的情況,能夠抑制連接器產生裂紋,進而,還能夠提高引腳部前端的位置精度。

此外,所述引導壁在所述連接器外殼保持所述連接器端子的狀態(tài)下,至少具有從所述貫通孔的外周起到所述引腳部的彎曲部中的接近所述引腳部的前端側的位置為止的距離,由此,能夠保護從所述連接器外殼突出的引腳部。因此,能夠對針對引腳部的彎曲荷重輸入進行加強,防止引腳部的傾倒。此外,通過使引導壁的內壁和連接器端子的引腳部的側面相互直接接觸而成為密閉構造,由此,能夠通過引導壁的內壁和引腳部的側面,相對于基板側對形成于上述連接器外殼的貫通孔進行閉口。因此,能夠防止異物等侵入上述連接器側和連接上述連接器的基板之間。

進而,在本發(fā)明中,由于使所述連接器端子的引腳部和所述貫通孔的內壁直接接觸,因此能夠通過相互的接觸來提高熱傳遞效率,所以通過由導熱性高的樹脂構成所述連接器,能夠更有效地經由連接器外殼對來自所述連接器端子部分的熱進行散熱。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與具備本發(fā)明的連接器的ecu連接的電動助力轉向裝置的基本構造的結構圖。

圖2是示出上述電動助力轉向裝置的控制系統(tǒng)的概要結構的框圖。

圖3是示出具備本發(fā)明的連接器的ecu的概要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從外部端子的插入口側觀察到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5是示出連接器端子的形狀的立體圖。

圖6是示出連接器端子的壓入部部分的形態(tài)(輪廓)的例子的主視圖。

圖7是示出連接器端子的插入方法的立體圖。

圖8是從底面?zhèn)扔^察到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9是示出開口部的形狀的圖,(a)是示出其入口側的形狀的圖,(b)是示出其出口側的形狀的圖。

圖10是對于引導壁部分周邊而示出引腳部從壓入部的孔通過引導壁之間而突出的狀態(tài)的圖,(a)是其俯視圖,(b)是其側視圖,(c)是其立體圖。

圖11是示出連接器端子的插入狀態(tài)的圖,(a)是從插入口側觀察到連接器50的圖,(b)是(a)的a-a剖視圖,(c)是(a)的b-b剖視圖。

圖12是對于引導壁部分周邊而示出在引導壁的上端部設置有密封唇口部的例子的圖,(a)是其俯視圖,(b)是其側視圖,(c)是其立體圖,(d)是沿所述圖(c)中的xーx線觀察到的剖視圖。

圖13是示出關于引導壁和孔的其他形態(tài)的圖。

圖14是對于引導壁部分周邊而示出在引導壁的上端部設置有密封唇口部的其他例子的圖,(a)是立體圖,(b)是其側視圖,(c)是從其引腳側觀察到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以將本發(fā)明用于車載用電動助力轉向裝置的電子控制單元(ecu)的情況為例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這里,上述電動助力轉向裝置是借助電動馬達的旋轉力而向車輛的轉向機構賦予轉向輔助力(輔助力)的裝置,該電動助力轉向裝置使馬達的驅動力經由減速機構而通過齒輪或帶等傳遞機構被送至轉向軸或齒條軸,從而對轉向軸或齒條軸賦予轉向輔助力。

而且,這種電動助力轉向裝置(eps)為了準確地產生轉向輔助力的扭矩而進行馬達電流的反饋控制。

上述反饋控制對電動馬達施加電壓進行調整,以使得轉向輔助指令值(電流指令值)與電動馬達電流檢測值之差變小,電動馬達施加電壓的調整通常通過pwm(脈沖寬度調制)控制的占空比(duty)的調整來進行。

按照圖1所示來說明上述的電動助力轉向裝置的通常的結構,方向盤1的柱軸(轉向軸,方向盤軸)2經由減速機構3的減速齒輪、萬向接頭4a和4b、齒輪齒條機構5、拉桿6a、6b,進而經由輪轂單元7a、7b而與操向車輪8l、8r聯結。此外,在柱軸2上設有檢測方向盤1的轉向扭矩的扭矩傳感器9和檢測轉向角θ的轉向角傳感器14,對方向盤1的轉向力進行輔助的馬達200經由減速機構3的減速齒輪(齒輪比n)而與柱軸2聯結。

而且,對上述的電動助力轉向裝置進行控制的控制裝置即控制單元(ecu)10構成為以微控制單元(mcu)為基干部件,從蓄電池13被提供電力,并且,經由點火開關11被輸入點火開關信號。

在這樣構成的控制單元10中,根據扭矩傳感器9檢測到的轉向扭矩th和車速傳感器12檢測到的車速vel,進行輔助(轉向輔助)指令的電流指令值的運算,通過對電流指令值實施了補償等的電壓控制指令值vref來控制向電動馬達200提供的電流。另外,轉向角傳感器14不是必須的,可以不配設,還能夠從與電動馬達200聯結的旋轉變壓器等旋轉位置傳感器取得轉向角。

此外,上述控制單元10連接有對車輛的各種信息進行授受的can(controllerareanetwork:控域網)15,還能夠從can15接收車速vel。此外,控制單元10還連接有對can15以外的通信、模擬/數字信號、電波等進行授受的非can16。

控制單元10主要由cpu(還包含mpu、mcu等)構成,圖2中示出在其cpu內部通過程序執(zhí)行的一般的功能。

對此,參照圖2對控制單元10的功能和動作進行說明,將扭矩傳感器9檢測到的轉向扭矩th和車速傳感器12檢測到的(或來自can15的)車速vel輸入到電流指令值運算部310。電流指令值運算部310根據所輸入的轉向扭矩th和車速vel,使用輔助映射圖等,對向馬達200提供的電流的控制目標值即電流指令值iref1進行運算。電流指令值iref1經由加法部320a輸入到電流制限部330,被限制了最大電流的電流指令值irefm輸入到減法部320b,對與從馬達200側反饋的馬達電流值im之間的偏差i(irefm-im)進行運算,將該偏差i輸入到用于轉向動作的特性改善的pi控制部350。于是,通過pi控制部350進行了特性改善的電壓控制指令值vref輸入到pwm控制部360,進而,經由作為馬達驅動部的逆變器電路370對馬達200進行pwm驅動。另外,這里,馬達200的電流值im由馬達電流檢測器380檢測,并反饋到減法部320b。此外,逆變器電路370使用fet作為驅動元件,由fet的橋電路構成。

此外,在加法部320a中加上來自補償信號生成部340的補償信號cm,通過補償信號cm的相加進行轉向系統(tǒng)系的特性補償,對收斂性、慣性特性等進行改善。補償信號生成部340通過加法部344將自對準扭矩(sat)343和慣性342相加,通過加法部345在該相加結果上進一步加上收斂性341,將加法部345的相加結果作為補償信號cm。

接著,對使用本發(fā)明的連接器的控制單元10進行說明。

圖3示出圖1所示的電動助力轉向裝置的控制單元10的分解立體圖。控制單元10具有殼體20、包含馬達驅動部的作為電源模塊的半導體模塊30、散熱用片材39、包含電流指令值運算部等的控制電路基板40、用于從外部裝置提供電力和信號的連接器50、3相輸出用連接器60和罩70。

這里,殼體20具有:平板狀的半導體模塊載置部21,其形成為大致矩形狀,用于載置半導體模塊30;電力和信號用連接器安裝部22,其設于半導體模塊載置部21的長度方向端部,用于安裝電力和信號用連接器50;3相輸出用連接器安裝部23,其設于半導體模塊載置部21的寬度方向端部,用于安裝3相輸出用連接器60。

而且,在半導體模塊載置部21上形成有多個螺紋孔21a,所述多個螺紋孔21a供用于安裝半導體模塊30的安裝螺釘38扭入。此外,在半導體模塊載置部21以及電力和信號用連接器安裝部22上立設有用于安裝控制電路基板40的多個安裝柱24,在各安裝柱24上形成有螺紋孔24a,該螺紋孔24a供用于安裝控制電路基板40的安裝螺釘41扭入。進而,3相輸出用連接器安裝部23上形成有多個螺紋孔23a,該多個螺紋孔23a供用于安裝3相輸出用連接器60的安裝螺釘61扭入。

而且,半導體模塊30通過多個安裝螺釘38安裝于殼體20的半導體模塊載置部21上。在半導體模塊30的基板31上形成有供安裝螺釘38貫穿插入的多個貫通孔31a。

另外,在將半導體模塊30安裝在半導體模塊載置部21上時,將散熱用片材39安裝在半導體模塊載置部21上,從該散熱用片材39的上方安裝半導體模塊30。而且,通過該散熱用片材39,將半導體模塊30中產生的熱經由該散熱用片材39散熱到殼體20。

此外,通過在基板上安裝多個電子部件而使控制電路基板40構成包含電流指令值運算部等的控制電路。在將半導體模塊30安裝到半導體模塊載置部21上之后,通過多個安裝螺釘41將上述控制電路基板40從半導體模塊30的上方安裝到多個安裝柱24,所述多個安裝柱24立設于半導體模塊載置部21和電力和信號用連接器安裝部22。在控制電路基板40上形成有供安裝螺釘41貫穿插入的多個貫通孔40a。

此外,電力和信號用連接器50用于將來自作為外部裝置的蓄電池(未圖示)的直流電源輸入到半導體模塊30,將包含來自扭矩傳感器9和車速傳感器12的信號的各種信號輸入到控制電路基板40。上述電力和信號用連接器50通過多個安裝螺釘50a安裝在設于半導體模塊載置部21的電力和信號用連接器安裝部22上。

而且,3相輸出用連接器60用于輸出來自a相輸出端子92a、b相輸出端子92b和c相輸出端子92c的電流。上述3相出用連接器60通過多個安裝螺釘61安裝到設于半導體模塊載置部21的寬度方向端部上的3相輸出用連接器安裝部23。此外,在上述3相輸出連接器60上形成有供安裝螺釘61貫穿插入的多個貫通孔60a。

進而,罩70以從控制電路基板40的上方覆蓋該控制電路基板40的方式安裝在殼體20上,該殼體20安裝有半導體模塊30、控制電路基板40、電力和信號用連接器50和3相輸出用連接器60。

接著,對作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連接器50的結構進行具體說明。

圖4是從由外部連接裝置向連接器的插入口側(所述圖3的下側)觀察連接器50的立體圖。如該圖4所示,連接器50由電源連接器部51、通信連接器部52、扭矩信號連接器部53、轉向角傳感器連接器部54構成,各連接器部具有共同的連接器外殼55。此外,上述連接器外殼55通過由導熱性材料等構成的合成樹脂一體成型。

在上述連接器50的電源連接器部51中插入向控制單元(ecu)10提供電源的電源連接器,在通信連接器部52中插入用于進行can通信的車輛用通信信號連接器。此外,在扭矩信號連接器部53中插入用于輸入來自扭矩傳感器9的轉向扭矩th的扭矩信號連接器,在轉向角傳感器連接器部54中插入用于輸入來自轉向角傳感器14的轉向角θ的轉向角傳感器連接器。

而且,在上述連接器外殼55上保持有各連接器部的連接器端子。以下,著眼于電源連接器部51,對其具體的結構進行說明。

圖5是示出連接器外殼55所保持的電源連接器端子56的立體圖。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圖5中的上方向稱作連接器端子56的上方向,將圖5中的下方向稱作連接器端子56的下方向。

連接器端子56具有平板形狀的插入部56a,上述插入部56a構成為包含金屬制的金屬端子接頭,該金屬制的金屬端子接頭在電源連接器部51中插入了來自外部連接機器的連接端子情況下,與該連接端子卡合而進行通電。而且,在該插入部56a的下端部附近的側緣部形成有限位部56b,在該限位部56b的下方(插入部56a的下端部)形成有壓入部56c。

上述限位部56b形成為從插入部56a的側緣部的端面向側方突出,其形狀為,其下表面成為與插入部56a的側緣部的端面正交的垂直面。

此外,上述壓入部56c具有形成為從插入部56a的側緣部的端面向側方突出的多個微小突起。

關于壓入部56c的上述突起的形狀,如圖6的(a)所示,可以是上下表面成為與插入部56a的側緣部的端面正交的垂直面的矩形形狀的凹凸,如圖6的(b)所示,也可以是,下表面成為朝向上方并朝向側方(圖6(b)中為右方向)傾斜的錐面,上表面成為與插入部56a的側緣部的端面正交的垂直面,此外,上述突起的形狀也可以如圖6的(c)所示,是所謂鋸齒形狀的凹凸。

此外,如圖5所示,在插入部56a的下緣側,在插入部56a的寬度方向上并排連接有2根引腳部56d。關于該引腳部56d,從延伸的方向觀察時的剖面是四邊形,其前端部分在將連接器端子56收容在連接器外殼55中的狀態(tài)下,被插入到圖3所示的控制電路基板40所形成的孔40b中,通過點浸漬被焊接,進行防塵涂敷。另外,在上述的例中,上述引腳部56d的上述剖面使用了四邊形,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只要能夠采用通過與后述的引導壁57d的協動而使上述引腳部56d的側面與上述引導壁57d能夠形成密封構造的形態(tài)適應性即可,如上所述剖面不限于四邊形,也能夠選擇圓、多邊形等形態(tài)。

此外,上述引腳部56d的前端側被設置成與插入部56a的平面平行,并且相對于插入部56a的平面偏移。具體而言,引腳部56d在從插入部56a的下緣側向下方離開規(guī)定距離的位置處,通過彎曲部56e向插入部56a的大致厚度方向彎曲,并且,在從該彎曲部56e向下方離開規(guī)定距離的位置處,引腳部56d的前端側通過彎曲部56f向與構成插入部56a的平板平面平行的方向彎曲。即,引腳部56d在上述平板的側視圖中為大致z形狀。另外,各彎曲部56e、56f的角度是鈍角。

如圖7所示,連接器端子56從引腳部56d側插入連接器外殼55的電源連接器部51,并被保持。(另外,同7圖中的空心箭頭表示上述連接器端子56的插入方向。)這里,假設將2個連接器端子56在插入部56a的厚度方向上并排配置而收容于連接器外殼55的電源連接器部51。此時,連接器端子56被配置成使得引腳部56d的上述偏移方向相對于引腳部56d固定到插入部56a上的固定點成為連接器外殼55的中心側的朝向。另外,通過這樣使引腳部56d的前端位置位于連接器外殼55的中心側,能夠使連接器的針對基板的安裝部緊湊。

圖8是在將連接器端子56插入連接器外殼55的狀態(tài)下,從連接器外殼55的底面?zhèn)扔^察連接器50的立體圖。

如該圖8所示,連接器外殼55具有與至少2個連接器端子對應的孔57,該孔57具有2個開口部57a,所述2個開口部57a能夠讓連接器端子56具有的2根引腳部56d分別從前端側貫穿。而且,在收容各個連接器端子56時,成為引腳部56d在與連接器外殼55的底面正交的方向上從孔57突出的狀態(tài)。

圖9是示出孔57的形狀的俯視圖。其中,圖9的(a)表示將上述連接器端子56壓入的一側的入口部分的孔的形狀,圖9的(b)表示出口側的孔的形狀。

如該圖9的(a)所示,孔57的上述入口部分側是與上述連接器端子56的平面部56a和上述引腳部56d的剖面形狀對應地,俯視中具有從側面觀察木屐的齒這樣的形狀的孔,由供上述引腳部56d貫穿的2個開口部(貫通孔)57a和供壓入部56c壓入的開口部(壓入孔)57b構成。開口部57a與從壓入方向觀察連接器端子56時的引腳部56d的外形相同,但是,具有稍小的大小,即具有能夠使引腳部56d從前端側壓入而貫穿的最低限度的大小。此外,開口部57b與上述同樣,具有比從壓入方向觀察連接器端子56時的包含壓入部56c的外形稍小的大小。因此,孔57的內周面的大小構成為比上述連接器端子56的外周面的大小稍小。

此外,如圖9的(b)所示,在上述孔57的出口側,僅供引腳部56d貫穿的2個開口部(貫通孔)57a的周圍被后面詳述的引導壁57d包圍,因此,僅該部分封堵所述開口部57b的出口側。

并且,在連接器外殼55的底面,如圖10所示,在收容連接器端子56時,在僅引腳部56d突出的一側(連接器50的插入口側的相反側),沿著開口部57a的外周形成有上述引導壁57d。上述引導壁57d在包圍各引腳部56d的至少3個方向(引腳部56d的左右方向和偏移方向)上形成,其高度至少具有收容連接器端子56時的從孔57的上述出口側的外周起到超過上述引腳部56d的靠前端部的彎曲部56f為止的距離。

上述圖10是針對連接器50的上述引導壁57d部分周邊,示出引腳部56d從如上所述構成的壓入部56c的孔57通過引導壁57d之間而突出的情況的圖,其中的(a)是俯視圖,(b)是側視圖,(c)是立體圖。

如上述圖10的(a)所示,引腳部56d和引導壁57d構成為被配置成,構成上述引腳部56d的矩形剖面中的上述3個方向的3個側面與上述引導壁57d的內表面相互直接接觸,該區(qū)域如上述側視圖(b)所示,從連接器外殼55的壓入端部57c起直至超過連接器端子56的引腳部56d的靠前端部的彎曲部56f為止,其中,連接器外殼55的壓入端部57c在出口側包圍連接器端子56的壓入部56c的周圍。

即,在上述引腳部56d的側面中,與連接彎曲部56e和56f的線段平行的兩側面和上述引導壁57d的內表面構成為,相比于上述引腳部56d的兩側面的間隔,上述引導壁57d的內側面的間隔較小,因此,從孔57的出口側直到上述引腳部56d的彎曲部56f為止,通過上述壓入而緊密接觸,并且,在上述引腳部56d的側面中,位于上述引腳部56d的偏移的方向上的與連接上述彎曲部56e和56f的線段垂直的側面中的相對于上述插入部56a的平面的相反側的面(上述偏移的方向側的背面?zhèn)鹊拿?s和上述引導壁57d的內表面,由于以下原因而在上述彎曲部56f周邊的部分緊密接觸,即,以下原因:上述開口部57a的大小與從壓入方向觀察連接器端子56時的引腳部56d的外形相同,但是稍小,并且與上述彎曲部的背面?zhèn)鹊拿娼佑|。(另外,上述壓入端部57c形成為從連接器外殼55突出,但是,也不一定要這樣突出地形成。)

而且,上述引導壁57d通過這樣的結構,與上述引腳部56d的側面部分共同作用,如上述立體圖(c)所示,采用從引腳部56d對連接器外殼55的內部側進行密閉的構造。

通過這種結構,當將連接器端子56從引腳部56d側插入連接器外殼55的電源連接器部51時,連接器端子56的插入狀態(tài)成為圖11所示的狀態(tài)。在圖11中,(a)是從插入口側觀察連接器50的圖,(b)是(a)的a-a剖視圖,(c)是(a)的b-b剖視圖。另外,這里,上述圖(a)、(b)中的空心箭頭表示連接器端子56的插入方向。

如上述圖11所示,在將連接器端子56插入形成于連接器外殼55的底面的孔57中的狀態(tài)下,由于上述孔57的內周面的大小構成為比上述連接器端子56的外周面的大小稍小,因此,成為如下狀態(tài):連接器端子56的引腳部56d貫穿孔57的開口部57a,連接器端子56的壓入部56c被緊密貼合地壓入孔57的開口部57b中。此時,壓入部56c的突起在壓入端部57c的內側周邊咬入開口部57b的內壁,連接器外殼55以足夠的保持力保持連接器端子56。因此,能夠成為連接器端子56不容易從連接器外殼55脫離的構造。

而且,由于上述開口部57b是不能供限位部56b貫穿的大小,因此,連接器端子56被壓入至限位部56b與連接器外殼55的底面背側抵接為止。這樣,進行連接器端子56的壓入方向的定位。另外,此時,壓入部56c的下端面如上述實施方式那樣,可以構成為從開口部57b稍微突出而收容在上述壓入端部57c中的結構,但是,也可以構成為不設置上述壓入端部57c而不突出的結構。

而且,在該狀態(tài)下,如圖11的(b)所示,以在夾著引腳部56d的左右兩側與相互接觸的方式配置引導壁57d。并且,如圖11的(c)所示,上述引導壁57d被配置成,相對于插入部56a的平面在引腳部56d的偏移側,從開口部57a的周圍直到引腳部56d的前端側的彎曲部56f為止,至少在上述前端側的彎曲部56f周邊與其相互緊密接觸。

這樣,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引腳部56d和引導壁57d在開口部57a的出口側進行封蓋。由此,開口部57a被閉口,能夠防止異物從連接器插入口側向基板40側侵入。此外,通過這樣的構成,能夠從在上述連接器外殼55的反對側形成的電源連接器部51的開口部起連續(xù)形成孔57的開口部57a至開口部57b,因此,上述連接器外殼55的模具設計也比較容易。

此外,關于上述引導壁57d,也可以是,進一步如圖12所示采用如下結構:在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中,以從開口部分的周緣進行立設的方式設置密封唇口部58,其中,該開口部分用于讓連接器端子56的引腳部56d從連接器50貫穿。

即,上述圖12是針對連接器50的上述引導壁57d部分周邊而示出在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設置了上述密封唇口部58的例子的圖,(a)是其俯視圖,(b)是其側視圖,(c)是其立體圖,(d)示出從所述圖(c)的x―x線觀察的剖視圖。

上述密封唇口部58從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的開口部分的周緣立設而形成,構成為在上述引導壁57d的靠上方的位置處覆蓋從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突出的引腳部56d的3個側面(上述引腳部56d的上述偏移的方向側的背面?zhèn)鹊拿鎠及包圍其兩側的面)。而且,上述密封唇口部由具有絕緣性和導熱性、且具有撓性的柔軟的合成樹脂或彈性體等構成,與上述引腳部的3個側面和上述引導壁的上端部緊密貼合,即使在上述引腳部56d產生熱變形,也針對上述基板方向對上述引腳部56d和上述引導壁57d的接觸面進行密封,能夠維持與上述引腳部56d的側面緊密接觸的穩(wěn)定的接觸狀態(tài)。另外,這里,如上所述,在將上述密封唇口部58構成為從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的開口部分的周緣覆蓋上述引導壁57d的靠上方的位置的情況下,上述密封唇口部58的上述引腳56d的貫穿部分形成為比上述引腳56d的外徑小。此外,上述密封唇口可以通過粘接劑等與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粘接,或者,也可以是使用具有自熔合作用的上述彈性體等而進行粘接,進而,還可以是,密封唇口的材料從上述上端部57e的開口部分的周緣浸透到上述引導壁57d之間的空間內,在此基礎上,如上所述從開口部分的周緣立設。

因此,在本發(fā)明中,通過這樣使上述密封唇口部58的內側面和從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突出的引腳部56d的側面緊密接觸,由此,相比于僅設置上述引導壁57d的情況,能夠進一步提高從連接器外殼55側朝向基板40的密封性。而且,上述密封唇口部58由合成樹脂等材料形成,由此,即使在壓入上述連接器后,也能夠維持彈性而保持密閉性。

如以上那樣,在本發(fā)明的連接器中,在連接器外殼55上設置能夠供引腳部56d壓入而貫穿的開口部57a,因此,能夠從引腳部56d側將連接器端子56向來自外部連接裝置的連接端子的插入方向壓入。因此,能夠將預先對引腳部56d實施了彎曲加工的連接器端子56外插于連接器外殼55,能夠比較簡單地以低成本組裝連接器50。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連接器外殼55上設置能夠供引腳部56d壓入而貫穿的開口部57a,因此,能夠從引腳部56d側在來自上述外部連接裝置的連接端子的插入方向上插入連接器端子56。因此,能夠防止由于來自上述連接端子插入側的負荷而引起的端子脫離或對基板的負荷。

此外,通過對引腳部56d實施彎曲加工,能夠減輕由于熱收縮或熱膨脹而引起的對基板或焊接部的應力。這里,在連接器端子56被連接器外殼55保持的狀態(tài)下,以引腳部56d從連接器外殼55的外側在中心方向上2階段地彎曲的方式設置彎曲部56e、56f,因此,能夠使引腳部56d的前端位置靠近相鄰的通信連接器部52,能夠使連接器50的針對基板40的安裝部緊湊。

此外,構成為在連接器端子56上設置限位部56b,使上述連接器端子56從連接器插入方向插入而與限位部56b抵接,因此,能夠通過該限位部56b進行連接器端子56的壓入方向上的定位,并且,在受到連接器的插入加重或向連接器端子56的押入力(外力)時,能夠使得連接器端子56不會朝向基板直接傳遞荷重。此外,這里,限位部56b設置在平板形狀的插入部55a的側緣部,因此難以壓彎。

此外,在連接器端子56設置具有微小突起的壓入部56c,在連接器外殼55進行壓入固定,因此,能夠簡單地以低成本進行連接器50的組裝,并且,能夠使上述突起咬入開口部57b的內壁而發(fā)揮足夠的保持力,能夠抑制端子脫離。特別是,通過將壓入部56c設為圖6的(b)所示的形狀,能夠成為使連接器端子56容易壓入且不易脫離的構造。

并且,在預先對引腳部56d進行彎曲加工后外插入連接器外殼55,因此,與在外插后進行彎曲加工的情況相比,不需要設置進行彎曲工序的多余的設備,加工精度也提高。此外,通過預先進行彎曲,能夠緩和在外插后的彎曲加工時產生的對樹脂部的應力,因此,能夠防止連接器50產生裂紋。此外,能夠事先限制彎曲尺寸和長度尺寸,能夠通過限位部56b決定連接器端子56的壓入深度,因此能夠提高引腳部前端的位置精度。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采用了如下的密閉構造:通過沿著開口部57a的外周以與引腳部56d的側面相互緊密接觸的方式形成引導壁57d,由此,將引腳部56d的貫通孔57a閉口,防止異物從連接器外殼側向基板侵入。因此,除了上述密閉的效果以外,還能夠通過引導壁57d保護引腳部56d,因此,能夠針對引腳部56d的彎曲荷重輸入而進行加強,能夠防止引腳部56d的傾倒。

這樣,在本發(fā)明中,能夠通過簡單的組裝方法而實現成本降低,能夠實現對連接器外殼55的負荷的減輕并防止連接器插入時的端子脫落。

此外,能夠實現基板40和端子56的引腳部56d之間的位置精度的提高,并保護連接器端子56d免于外力影響,因此能夠簡單地進行連接器50的組裝。并且,能夠防止異物從連接器50側傳到連接器外殼55內部而侵入ecu內部,因此能夠提高ecu的可靠性。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此,能夠進行各種變更、改良。

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上述引導壁57d構成為與引腳部56d的3個側面相互接觸。但是,例如,如圖13所示,還可以構成為與上述引腳部56d的4個側面(在上述3個側面中,加上上述引腳部56d的上述偏移方向側的背面?zhèn)鹊拿鎠的相對面即s`的面)相互接觸。這里,圖13是示出這樣的上述引導壁57d和孔57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圖,(a)、(b)是其立體圖,(c)是側視圖。如上述圖13所示,上述引導壁57d可以構成為沿著上述開口部57a的外周與引腳部56d的4個側面(即側面整周)相互接觸,上述第4個側面s`也與其他3個側面同樣,構成為被按壓在上述引腳部56d上而緊密貼合。而且,關于該情況下的上述引導壁57d的高度,可以是,針對上述4個側面中的上述3個面的部分,如上述的圖10或圖11所記載的例子所示,設為從上述孔57的出口側到上述引腳部56d的靠前端部的彎曲部56f左右的高度,針對另外1個面的部分,設為上述連接器50的靠開口部57a的彎曲部56e左右的高度。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如下情況進行了說明:將在連接器外殼55上形成的孔57的入口側的形狀設為如圖9的(a)所示從側面觀察木屐的形狀,出口側的形狀如圖9的(b)所示,開口部57b被引導壁的部分分割。但是,供上述連接器端子56的壓入部56c壓入的開口部57b也可以例如圖13的(b)和其引腳側的側視圖13的(c)所示,將上述出口側構成為閉口,進而提高密閉性。

而且,如上述圖13的(a)、(b)、(c)所示,引導壁57d延伸至上述連接器端子56的插入部56a側的引腳部56d的彎曲部56e為止,如上所述,在引導壁57d和引腳部56d構成為與上述4個側面相互接觸的情況下,如圖14所示,還可以采用在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設置上述密封唇口部58的結構。這里,上述圖14是示出在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設置了密封唇口部58的情況的結構例的圖,(a)是立體圖,(b)是其側視圖,(c)是從其引腳側觀察的俯視圖。

具體而言,如上述圖14所示,上述密封唇口部58形成為從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的開口部分的周緣立設,構成為覆蓋從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突出的引腳部56d的4個側面。

在采用這樣的結構的情況下,如上所述,上述引導壁57d構成為沿著上述開口部57a的外周與引腳部56d的4個側面(即側面整周)相互接觸,并且,在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中,能夠形成為通過上述密封唇口部58針對基板方向進一步覆蓋上述4個接觸面整體和上述引導壁的上端部57e。而且,上述密封唇口部由具有絕緣性和導熱性并具有撓性的柔軟的合成樹脂或彈性體等構成,與上述引腳部的4個接觸面和上述引導壁的上端部57e緊密貼合,即使上述引腳部56d產生熱變形,也能夠維持與上述引腳部56d的上述4個側面緊密接觸的穩(wěn)定的接觸狀態(tài)。另外,與上述同樣,在以從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的開口部分的周緣起覆蓋從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突出的引腳部56d的4個側面的方式構成上述密封唇口的情況下,上述密封唇口部58的上述引腳56d的貫穿部分形成為比上述引腳56d的外徑小。此外,上述密封唇口可以通過粘接劑等與上述引導壁57d的上端部57e粘接,或者,也可以是使用具有自熔合作用的上述彈性體等而進行粘接,進而,還可以是,密封唇口的材料從上端部57e的開口部分的周緣浸透到引導壁57d之間的空間內,在此基礎上,如上所述從開口部分的周緣立設。

因此,通過這樣設置上述密封唇口部58,相比于僅設置上述引導壁57d的情況,還能夠進一步提高從連接器外殼55側朝向基板40的密封性。而且,與上述同樣,上述密封唇口部58由合成樹脂等材料形成,因此,在壓入上述連接器后也能夠維持彈性而保持密閉性。

此外,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由包含導熱性材料等的合成樹脂等構成連接器外殼55,但是,在上述連接器外殼55中使用這樣的導熱性的樹脂,通過具有極高的導熱性的樹脂而構成的情況下,與上述連接器端子56的引腳部56d和引導壁57d直接接觸而構成進行協同作用,從而上述連接器外殼55的熱傳遞效率提高,能夠更有效地經由上述連接器外殼55進行從上述連接器端子56的散熱。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將本發(fā)明應用于電源連接器部51的連接器端子56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只要是通過插入、壓入將具有彎曲的引腳部的連接器端子組裝到連接器外殼的連接器,則能夠不限于上述的情況而能夠應用本發(fā)明。

如以上那樣,根據本發(fā)明的連接器,能夠簡化連接器端子對于連接器外殼的組裝,并且,能夠有效地實現從連接器外殼突出的引腳部的保護和異物從連接器側向ecu內部的侵入,本發(fā)明是非常有用的。

標號說明

1:方向盤

2:柱軸(轉向軸,方向盤軸)

3:減速機構

4a:4b:萬向接頭

5:齒輪齒條機構

6a:6b:拉桿

7a:7b:輪轂單元

8l:8r:操向車輪

9:扭矩傳感器

10:控制單元

11:點火開關

12:車速傳感器

13:蓄電池

14:轉向角傳感器

20:殼體

21:半導體模塊載置部

21a:螺紋孔

22:電力和信號用連接器安裝部

23:3相輸出用連接器安裝部,23a:螺紋孔

24:安裝柱,:24a:螺紋孔

30:半導體模塊

31:基板

31a:貫通孔

38:安裝螺釘

39:散熱用片材

40:控制電路基板

40a:貫通孔,40b:孔

41:安裝螺釘

50:電力和信號用連接器,50a:安裝螺釘

51:電源連接器部

52:通信連接器部

53:扭矩信號連接器部

54:轉向角傳感器連接器部

55:連接器外殼

56:電源連接器端子(端子),56a:插入部,56b:限位部,56c:壓入部,56d:引腳部,56e,56f:彎曲部

57:孔,57a:開口部(貫通孔),57b:開口部(壓入孔),57c:壓入端部,:57d:引導壁,57e:引導壁上端部

58:密封唇口部

60:3相輸出用連接器,60a:貫通孔

61:安裝螺釘

70:罩

92a:a相輸出線,92b:b相輸出線,92c:c相輸出線。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