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是指一種金屬殼體穩(wěn)固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shù):
專利號為CN200580048163.6的中國專利揭示了一種電連接器,包括金屬殼體、收容該金屬殼體中的絕緣本體及固持于該絕緣本體中的多數(shù)端子。該金屬殼體具有一第一側(cè)壁,第一側(cè)壁設(shè)有向下延伸的延伸臂,并且其延伸臂上設(shè)有開口,該絕緣本體上設(shè)有與該開口相抵扣的凸臺;該金屬殼體還具有一第二側(cè)壁連接該第一側(cè)壁,第二側(cè)壁設(shè)有一凸出部,凸出部設(shè)有兩縫隙用于接合插頭,凸出部與絕緣本體對應(yīng)的側(cè)面之間具有一間隙。但是,由于凸出部懸空于絕緣本體,當(dāng)插頭插入金屬殼體中時,所述凸出部容易晃動,造成電連接器與插頭對接不良。
因此,有必要設(shè)計一種新的電連接器,以克服上述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創(chuàng)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金屬殼體穩(wěn)固的電連接器。
為了達(dá)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一種電連接器,用于對接一對接連接器,其包括:一金屬殼體,具有一頂壁、自所述頂壁相對兩側(cè)向下延伸形成的兩側(cè)壁、及自兩側(cè)壁向后延伸形成兩臂部向后超出所述頂壁,所述頂壁具有兩扣持孔用于扣持所述對接連接器,自所述頂壁后端向下彎折延伸再水平向后彎折延伸形成一彎折部;一絕緣本體,裝配于兩臂部之間,絕緣本體對應(yīng)所述彎折部設(shè)有一擋部位于彎折部后方使彎折部擋止于擋部,所述頂壁與絕緣本體上表面在上下方向具有一間隙,絕緣本體具有一前表面,所述前表面設(shè)有一開口供所述對接連接器插入,所述頂壁的前端向前突出于所述前表面,所述頂壁的后端與所述前表面沿前后方向?qū)R;多個端子,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中。
進(jìn)一步,所述頂壁的后端向后抵靠于所述前表面。
進(jìn)一步,自所述臂部向內(nèi)水平彎折延伸形成一連接臂,自連接臂向后水平延伸形成一限位部,絕緣本體底面設(shè)有一限位槽擋止限位部。
進(jìn)一步,所述限位槽具有一第一限位面及與第一限位面垂直的一第二限位面,所述限位部的后端擋止于第一限位面,所述限位部的側(cè)邊擋止于第二限位面。
進(jìn)一步,所述第二限位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面的高度。
進(jìn)一步,所述絕緣本體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凹槽,所述凹槽的后側(cè)形成所述擋部,所述凹槽具有自所述前表面斜向后延伸而成的一斜面,所述凹槽的底面為一平面連接所述斜面和所述擋部,所述彎折部自所述頂壁斜向下彎折延伸越過所述斜面且貼置于所述平面。
進(jìn)一步,自所述頂壁相對兩側(cè)分別向下彎折且水平延伸形成一延伸壁,所述延伸壁具有一向上凸出的加強(qiáng)肋。
進(jìn)一步,所述端子設(shè)有一固持部鑲埋成型于所述絕緣本體內(nèi),所述固持部具有一第一寬度和一第二寬度,所述第一寬度大于所述第二寬度,自固持部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具有所述第一寬度,自延伸部向前延伸形成一接觸部用于接觸對接連接器,所述接觸部具有所述第二寬度。
進(jìn)一步,所述端子分為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所述絕緣本體包括與上排端子鑲埋成型的一第一塑膠塊、與下排端子鑲埋成型的一第二塑膠塊及收容第一塑膠塊和第二塑膠塊的收容空間,所述第一塑膠塊由上至下具有3級臺階分別形成第一臺階部、第二臺階部、第三臺階部,所述第一臺階部的底面與第二塑膠塊的上表面貼平,且第二塑膠塊的上表面向上凸伸一凸柱,第一臺階部的底面具有一配合孔收容凸柱,第二塑膠塊的后表面與第二臺階部貼平。
進(jìn)一步,所述第一塑膠塊設(shè)有一排隔欄及一連接部連接一排隔離欄的底面,所述上排端子的一部分鑲埋成型于所述隔欄,相鄰兩隔欄之間形成一通槽貫穿所述第一塑膠塊的上表面和底面及后表面。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由于所述金屬殼體具有所述彎折部擋止于所述絕緣本體的擋部,故當(dāng)對接連接器插入所述金屬殼體中時,所述金屬殼體的頂壁不會向后晃動,從而金屬殼體固定更為穩(wěn)固,保證了所述電連接器與對接連接器良好的電性連接。
【附圖說明】
圖1為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2為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為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4為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5為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6為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立體組合剖視圖;
圖7為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上排端子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8為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下排端子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的附圖標(biāo)號說明:
電連接器100 絕緣本體1 對接部11 前表面111 開口1111
第一頂面112 凹槽1121 擋部1122 斜面1123 平面1124
第一底面113 限位槽1131 第一限位面1132第二限位面1133 高度H1,H2
導(dǎo)柱1134 第一側(cè)面114 凸塊1141 端子槽115 安裝部12
第二頂面121 固定孔1211 第二側(cè)面122 收容空間123 金屬殼體2
頂壁21 扣持孔211 延伸壁212 加強(qiáng)肋2121 間隙213
彎折部214 側(cè)壁22 凹口221 固定腳222 臂部223
固持孔2231 連接臂2232 限位部2233 端子3 上排端子31
第一固持部311 第一延伸部312 第一接觸部313 第一焊接尾部314 下排端子32
第二固持部321 第二延伸部322 第二接觸部323 第二焊接尾部324 第一寬度L1
第二寬度L2 塑膠塊4 第一塑膠塊41 隔欄411 連接部412
通槽413 固定塊414 第一臺階部415 配合孔4151 第二臺階部416
第三臺階部417 第二塑膠塊42 凸柱421 電路板5
【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結(jié)構(gòu)、特征以及功效等,現(xiàn)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jìn)一步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100包括:一絕緣本體1,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1內(nèi)的多個端子3,與所述端子3鑲埋成型的一塑膠塊4,以及安裝在所述絕緣本體1上的一金屬殼體2。
如圖2和圖5所示,所述絕緣本體1包括向前延伸的一對接部11以及自所述對接部11向后延伸的一安裝部12。所述對接部11具有一前表面111,所述前表面111設(shè)有一開口1111,所述開口1111供一對接連接器(未圖示)插入,所述對接部11還包括一第一頂面112、與所述第一頂面112相對設(shè)置的一第一底面113以及連接所述第一頂面112和所述第一底面113的兩第一側(cè)面114,所述第一頂面112、第一底面113及兩第一側(cè)面114共同圍設(shè)形成所述開口1111。所述第一頂面112及第一底面113均設(shè)有與所述開口1111相連通的用以安裝所述端子3的多個端子槽115,所述第一頂面112向下凹陷形成一凹槽1121,所述凹槽1121的后側(cè)形成一擋部1122,所述凹槽1121具有自所述前表面111斜向后延長而成的一斜面1123,所述凹槽1121的底面為一平面1124用于連接所述斜面1123和所述擋部1122。所述第一底面113的兩側(cè)分別設(shè)有一限位槽1131,所述限位槽1131具有一第一限位面1132與所述第一限位面1132相垂直的一第二限位面1133,并且所述第二限位面1133的高度H1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面1132的高度H2。所述第一底面113還設(shè)有兩個導(dǎo)柱1134,并且其中一個所述導(dǎo)柱1134具有方向性的菱形截面,這樣不僅提高安裝的速度和效率,而且還有定位作用,并可防止錯裝。兩所述第一側(cè)面114還分別設(shè)有一凸塊1141。
如圖2和圖5所示,所述安裝部12包括一第二頂面121以及自所述第二頂面121相對兩側(cè)向下延伸形成的兩第二側(cè)面122 ,所述第二頂面121及兩第二側(cè)面122 均分別自所述第一頂面112及兩第一側(cè)面114向后延伸形成,并且所述擋部1122位于所述第一頂面112與所述第二頂面121的連接處,所述第二頂面121及兩第二側(cè)面122 共同圍設(shè)形成收容所述塑膠塊4的一收容空間123,所述收容空間123與所述端子槽115相連通以便所述端子3從所述安裝部12插入到所述端子槽115內(nèi)。所述第二頂面121還設(shè)有兩固定孔1211。
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金屬殼體2包括一頂壁21以及自所述頂壁21相對兩側(cè)向下延伸形成的兩側(cè)壁22,所述頂壁21中部凹設(shè)有兩扣持孔211,所述扣持孔211用于扣持所述對接連接器(未圖示)。自所述頂壁21相對兩側(cè)分別向下彎折且水平延伸形成一延伸壁212,所述延伸壁212具有向上凸出的一加強(qiáng)肋2121,所述加強(qiáng)肋2121用于加強(qiáng)所述金屬殼體2的強(qiáng)度。所述頂壁21與所述絕緣本體1的第一頂面112之間具有一間隙213,所述頂壁21的前端向前突出于所述絕緣本體1的前表面111,所述頂壁21的后端與所述前表面111沿前后方向?qū)R。所述頂壁21后端朝所述絕緣本體1的第一頂面112彎折延伸再水平向后延伸形成一彎折部214,所述彎折部214越過所述絕緣本體1的所述斜面1123且貼置于所述平面1124,并且擋止于所述擋部1122上,當(dāng)對接連接器(未圖示)插入所述金屬殼體2中時,所述金屬殼體2的頂壁21不會向后晃動,從而金屬殼體2固定更為穩(wěn)固,保證了所述電連接器100與對接連接器(未圖示)良好的電性連接。
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金屬殼體2的所述兩側(cè)壁22的前端分別向后凹設(shè)有一凹口221,所述凹口221用于定位所述對接連接器(未圖示)。所述兩側(cè)壁22的底端還分別向下延伸形成兩固定腳222,所述固定腳222用于將所述電連接器100固定在所述電路板5上。所述兩側(cè)壁22的后端進(jìn)一步向后延伸形成兩臂部223,所述兩臂部223向后超出所述頂壁21,所述絕緣本體1裝配于所述兩臂部223之間。所述臂部223的中部凹設(shè)有一固持孔2231,所述固持孔2231與所述絕緣本體1的所述凸塊1141相配合,從而可使得所述金屬殼體2固持安裝到所述絕緣本體1上。自所述兩臂部223分別向內(nèi)水平彎折延伸形成一連接臂2232,并且自所述連接臂2232向后進(jìn)一步水平延伸形成一限位部2233,所述限位部2233的后端擋止于所述第一限位面1132,所述限位部2233的側(cè)邊擋止于所述第二限位面1133,這樣可使得所述金屬殼體2與所述絕緣本體1的裝配更為牢固。
如圖2、圖7和圖8所示,所述多個端子3包括排列在上方的上排端子31及排列在上排端子31下方的下排端子32。所述上排端子31設(shè)有一第一固持部311鑲埋成型于所述塑膠塊4內(nèi),所述第一固持部311具有一第一寬度L1和一第二寬度L2,所述第一寬度L1大于所述第二寬度L2,自所述第一固持部311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一第一延伸部312,所述第一延伸部312具有所述第一寬度L1,自所述第一延伸部312進(jìn)一步向前延伸形成一第一接觸部313用于接觸所述對接連接器(未圖示),所述第一接觸部313具有所述第二寬度L2,自所述第一固持部311的后端向下彎折且水平延伸形成以第一焊接尾部314。所述下排排端子設(shè)有一第二固持部321鑲埋成型于所述塑膠塊4內(nèi),所述第二固持部321具有所述第一寬度L1和所述第二寬度L2,自所述第二固持部321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一第二延伸部322,所述第二延伸部322具有所述第一寬度L1,自所述第二延伸部322進(jìn)一步向前延伸形成一第二接觸部323用于接觸所述對接連接器(未圖示),所述第二接觸部323具有所述第二寬度L2,自所述第二固持部321的后端向下彎折且水平延伸形成以第二焊接尾部324。
如圖6所示,所述第一接觸部313和第二接觸部323均自所述所述收容空間123插入到相應(yīng)的所述端子槽115內(nèi),并且暴露于所述對接部11的所述開口1111內(nèi),以便與插入到所述開口1111內(nèi)的所述對接連接器(未圖示)形成電性連接。所述第一焊接尾部314和第二焊接尾部324均平行于所述電路板5延伸以便與所述電路板5進(jìn)行表面焊接。所述第一接觸部313設(shè)置在所述第二接觸部323的上方,所述第一焊接尾部314設(shè)置在所述第二焊接尾部324的后方,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焊接尾部314與所述第二焊接尾部324朝同一個方向延伸,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焊接尾部314與所述第二焊接尾部324可朝相反方向延伸。
如圖2和圖5所示,所述塑膠塊4收容于所述絕緣本體1的所述收容空間123內(nèi),所述塑膠塊4包括與所述上排端子31鑲埋成型的一第一塑膠塊41以及與所述下排端子32鑲埋成型的一第二塑膠塊42,所述第二塑膠塊42位于所述第一塑膠塊41的下方。所述第一塑膠塊41設(shè)有一排隔欄411以及一連接部412連接所述隔欄411的底面,所述上排端子31的一部分鑲埋成型于所述隔欄411中,相鄰兩隔欄411之間形成一通槽413貫穿所述第一塑膠塊41的上表面、底面以及后表面。所述第一塑膠塊41還設(shè)有與相應(yīng)的所述兩固定孔1211配合的兩固定塊414。
如圖2和圖5所示,所述第一塑膠塊41的底面由上至下具有3級臺階分別形成一第一臺階部415、一第二臺階部416以及一第三臺階部417,所述第一臺階部415的底面與所述第二塑膠塊42的上表面貼平,所述第二塑膠塊42的后表面與所述第二臺階部416的側(cè)面貼平,并且所述第二塑膠塊42的上表面向上凸伸一凸柱421,所述第一臺階面的底面具有一配合孔4151收容所述凸柱421,可使得所述上排端子31的第一焊接尾部314和所述下排端子32的第二焊接尾部324的正位度和平面1124度得到較好地控制,從而避免所述上排端子31的第一焊接尾部314和所述下排端子32的第二焊接尾部324與所述電路板5之間產(chǎn)生虛焊。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有下列有益效果:
(1)所述頂壁21后端朝所述絕緣本體1的第一頂面112彎折延伸再水平向后延伸形成一彎折部214,所述彎折部214越過所述絕緣本體1的所述斜面1123且貼置于所述平面1124,并且擋止于所述擋部1122上,當(dāng)對接連接器(未圖示)插入所述金屬殼體2中時,所述金屬殼體2的頂壁21不會向后晃動,從而金屬殼體2固定更為穩(wěn)固,保證了所述電連接器100與對接連接器(未圖示)良好的電性連接。
(2)自所述延伸臂向內(nèi)水平彎折延伸形成一連接臂2232,并且自所述連接臂2232向后進(jìn)一步水平延伸形成一限位部2233,所述限位部2233的后端擋止于所述第一限位面1132,所述限位部2233的側(cè)邊擋止于所述第二限位面1133,這樣可使得所述金屬殼體2與所述絕緣本體1的裝配更為牢固。
(3)所述第一底面113還設(shè)有兩個導(dǎo)柱1134,并且其中一個所述導(dǎo)柱1134具有方向性的菱形截面,這樣不僅提高安裝的速度和效率,而且還有定位作用,并可防止錯裝。
(4)所述第一臺階部415的底面與所述第二塑膠塊42的上表面貼平,所述第二塑膠塊42的后表面與所述第二臺階部416的側(cè)面貼平,并且所述第一臺階面的配合孔4151與所述第二塑膠塊42的凸柱421配合,可使得所述上排端子31的第一焊接尾部314和所述下排端子32的第二焊接尾部324的正位度和平面1124度得到較好地控制,從而避免所述上排端子31的第一焊接尾部314和所述下排端子32的第二焊接尾部324與所述電路板5之間產(chǎn)生虛焊。
以上詳細(xì)說明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說明,非因此局限本實用新型之專利范圍,所以,凡運用本創(chuàng)作說明書及圖示內(nèi)容所為之等效技術(shù)變化,均包含于本創(chuàng)作之專利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