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接器組件,尤其是指一種通過轉(zhuǎn)接板來實現(xiàn)電連接器與電路板電性連接的連接器組件。
背景技術:
習知的一種連接器,例如一種插座連接器,具有一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具有多個端子槽,多個端子,設于所述端子槽,所述多個端子具有焊接部和接觸部,所述焊接部焊接于一電路板,使所述連接器焊接于電路板上,一插頭連接器與所述插座連接器對應插接,并通過插頭連接器的線纜電性外接電子設備或電子裝置用以傳輸訊號或者電源。抑或一種線覽連接器,所述線纜一端設有端子,所述端子直接插接于一電路板上,所述線纜另一端電性外接電子設備或電子裝置用以傳輸訊號或者電源。
然而上述插座連接器和對接的插頭連接器,需要分別制作插頭插座連接器和插頭連接器,先將插座連接器焊接于所述電路板上,再將插頭連接器插接于所述插座連接器,結(jié)構復雜,生產(chǎn)工序繁多,導致制造費用較高,且組裝過程易產(chǎn)生不良,不利于維修更換。而線纜上設置端子直接插入所述電路板,雖然結(jié)構簡單,因線纜無法固定,需要單個插入,導致組裝費時,效率低,增加生產(chǎn)成本。
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新的連接器,以克服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創(chuàng)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插接方便,制作簡易的連接器組件。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連接器組件,電性連接于一電路板,其包括:一電連接器,具有一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具有一插槽,多個端子槽設于所述插槽的至少一側(cè),多個端子,設于所述端子槽,并凸伸入所述插槽;
一轉(zhuǎn)接板,所述轉(zhuǎn)接板具有一接觸端和一固定端,所述接觸端收容于所述插槽且與所述端子電性接觸,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電路板,所述轉(zhuǎn)接板電性連接所述電連接器與所述電路板。
進一步,所述固定端具有多個焊接腳,至少一金屬導電層設于所述焊接腳上,并從所述焊接腳延伸至所述接觸端。
進一步,相鄰所述焊接腳之間具有一開槽,所述電路板設有多個收容槽,所述焊接腳收容于對應的所述收容槽,且所述開槽的距離大于二相鄰收容槽之間的距離。
進一步,所述絕緣本體具有相對設置的一對接面和一插入面,所述對接面凹設形成所述插槽,所述轉(zhuǎn)接板由對接面插入所述插槽,所述插入面凹設形成所述端子槽,所述端子由插入面安裝到所述端子槽,并凸伸入所述插槽,從而與所述轉(zhuǎn)接板電性接觸。
進一步,所述對接面凸設至少一定位柱,所述電路板具有至少一定位孔,所述定位柱固持于所述定位孔,用以固定所述絕緣本體于所述電路板上。
進一步,所述對接面凹設至少一第一散熱槽,并與所述端子槽相連通,用以通風散熱。
進一步,所述絕緣本體具有側(cè)面,所述側(cè)面連接所述對接面與所述插入面,所述側(cè)面凹設至少一第二散熱槽,所述第二散熱槽連通所述第一散熱槽和所述端子槽。
進一步,所述第二散熱槽之間具有肋板,所述端子槽內(nèi)具有狹槽,所述肋板之間的寬度大于所述端子槽的寬度,所述肋板與狹槽之間形成止擋部用以止擋端子。
進一步,所述狹槽內(nèi)具有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散熱槽下方,限制端子插入過度。
進一步,所述端子具有一主體部,所述主體部兩端分別延伸一接觸部和一接線部,所述接觸部凸伸入所述插槽用以電性接觸所述轉(zhuǎn)接板,所述接線部用以連接一線纜。
進一步,所述主體部兩側(cè)具有相對設置的二側(cè)部,每一所述側(cè)部延伸一固持部,所述固持部延伸一彈片。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電連接器通過所述轉(zhuǎn)接板與所述電路板的電性連接,所述電連接器具有一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具有一插槽,多個端子槽設于所述插槽的至少一側(cè),多個端子,設于所述端子槽,并凸伸入所述插槽;所述轉(zhuǎn)接板具有一接觸端和一固定端,所述接觸端收容于所述插槽且與所述端子電性接觸,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電路板,從而使得所述轉(zhuǎn)接板電性連接所述連接器與所述電路板,結(jié)構簡單,減少生產(chǎn)工序,制造成本低,且組裝過程容易,利于維修更換。
【附圖說明】
圖1為實用新型實施例連接器組件的立體剖視圖;
圖2為圖1的連接器組件與電路板配合時的分解圖;
圖3為圖1的連接器組件與電路板配合時的立體圖;
圖4為圖1的連接器組件與電路板配合時的分解平面剖視圖;
圖5為圖1的連接器組件與電路板配合時的平面剖視圖;
圖6為圖1的連接器組件與電路板配合時另一個視角的平面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的附圖標號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結(jié)構、特征以及功效等,現(xiàn)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連接器組件100沿著一上下方向X安裝于一電路板200上,所述連接器組件100包括一電連接器和一轉(zhuǎn)接板2,所述電連接器具有一絕緣本體1,多個端子3設于所述絕緣本體1,所述端子3一端連接線纜4,所述絕緣本體1設一插槽14,多個端子3設于所述插槽14兩側(cè),所述轉(zhuǎn)接板2一端收容于所述插槽14,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電路板200上,用于電性連接所述電連接器和所述電路板200。
請參閱圖1、圖2和圖5,所述絕緣本體1具有上下相對設置的一插入面12和一對接面11,所述插槽14和多個第一散熱槽110自所述對接面11向上凹設形成,本實施例中,多個所述第一散熱槽110排列成兩排,所述插槽14位于兩排所述第一散熱槽110之間,所述對接面11凸設多個定位柱15,多個所述定位柱15對稱分布在多個所述第一散熱槽110的外側(cè),所述定位柱15用以固定所述絕緣本體1于所述電路板200上;請參閱圖5,所述插入面12向下凹設多個端子槽16,多個所述端子槽16分布在所述插槽14兩側(cè)且與所述第一散熱槽110在上下方向X上相連通。所述端子槽16具有一第一壁面161,以及連接所述第一壁面161的兩個第二壁面162,具有一凸塊163設于所述第一壁面161且朝向所述插槽14設置,所述凸塊163與所述第二壁面162之間形成兩個狹槽164,所述狹槽164向下延伸與所述第一散熱槽110連通,所述狹槽164內(nèi)具有一限位部165,所述限位部165自所述第一壁面161凸設,絕緣本體1還具有兩個相對的側(cè)面13,所述側(cè)面13連接所述對接面11和所述插入面12,每一所述側(cè)面13凹設多個第二散熱槽130,每一所述第二散熱槽130與每一所述端子槽16相對應,且所述第二散熱槽130連通所述第一散熱槽110和所述端子槽16,從而更加利于散熱,多個所述第二散熱槽130之間通過肋板1301隔開,所述肋板1301之間的寬度大于所述端子槽16的寬度,也即所述第二散熱槽130的寬度大于所述端子槽16的寬度,使所述肋板1301與所述第二壁面162之間形成一止擋部1302,所述止擋部1302位于所述第二散熱槽130的上方,所述限位部165位于所述第二散熱槽130的下方,所述端子槽16顯露于所述第二散熱槽130。
請參閱圖1、圖2和圖4,所述轉(zhuǎn)接板2具有一接觸端20和一固定端21,所述接觸端20位于所述轉(zhuǎn)接板2的上端,所述固定端21位于所述轉(zhuǎn)接板2的下端,所述接觸端20用以插入所述插槽14電性連接所述電連接器,所述固定端21用以固定所述轉(zhuǎn)接板2于所述電路板200,所述固定端21具有多個焊接腳211,兩相鄰焊接腳211之間具有一開槽212。多個金屬導電層22分別設于所述焊接腳211,并從所述焊接腳211延伸至所述接觸端20,用以與所述端子3電性接觸。
請參閱圖1,所述端子3具有一主體部30,所述主體部30的一端延伸一接觸部31,用以電性接觸所述轉(zhuǎn)接板2,所述主體部31相對的另一端延伸一接線部35,用以連接所述線纜4,所述主體部30具有兩個相對設置的側(cè)部301,每一所述側(cè)部301延伸一固持部33,用以與所述絕緣本體1定位配合,每一所述固持部33向外側(cè)延伸一彈片34,兩所述彈片34相對設置,所述接觸部31反向彎折一抵壓部32,使得所述接觸部31與所述轉(zhuǎn)接板2電性接觸更加良好,所述接線部35具有一第一接線部351和一第二接線部352,所述第二接線部352位于所述第一接線部351與所述主體部30之間。
請參閱圖2,所述電路板200具有多個收容槽201和多個固定孔202,所述收容槽201與所述固定孔202貫穿所述電路板200,多個所述收容槽201依次排成一列,多個所述固定孔202對稱分布在多個所述收容槽201兩側(cè)。
請參閱圖1、圖2和圖5,所述端子3從所述插入面12插入所述端子槽16中,所述接觸部31凸伸入所述插槽14,所述固持部33穿過所述狹槽164,抵持于所述限位部165,防止所述端子3插入過度,所述彈片34進入所述第二散熱槽130,當所述端子3完全插入所述端子槽16后,所述止擋部1302位于所述彈片34的上方,止擋所述彈片34,防止所述端子3退出所述端子槽16。所述接線部35連接所述線纜4,所述接線部35與所述凸塊163配合,更好地保護了線纜4以及確保了端子3與線纜4的連接強度。當所述轉(zhuǎn)接板2插入所述插槽14后,所述接觸部31抵接所述轉(zhuǎn)接板2,與所述金屬導電層22電性接觸,所述抵壓部32抵壓所述插槽14的側(cè)壁,從而對所述接觸部31形成一個反作用力,使得所述接觸部31與所述金屬導電層22電性接觸更加良好。
請參閱圖1、圖2和圖5,所述接觸端20從所述對接面11插入于所述插槽14,所述金屬導電層22與所述接觸部31電性接觸,使得所述轉(zhuǎn)接板2與所述電連接器電性連接,所述接觸端20端面設有倒角,使得所述接觸端20更加容易插入所述插槽14。所述固定端21收容于所述電路板200,所述焊接腳211對應插入固定于所述收容槽201中,所述焊接腳211末端設有倒角,兩個相鄰所述收容槽201之間的距離略小于所述開槽212的寬度,使得所述焊接腳211更易插入所述收容槽201;所述焊接腳211的末端穿過所述電路板200,位于所述電路板200的下方,所述金屬導電層22與所述電路板200電性連接,從而使得所述電連接器與所述電路板200電性連接。相比現(xiàn)有技術,在所述轉(zhuǎn)接板2設多個金屬導電層22,其制作工序更加簡單,同時所述收容槽14收容所述轉(zhuǎn)接板2,能夠起到保護所述轉(zhuǎn)接板2的作用,而且所述轉(zhuǎn)接板2直接焊接固定于所述電路板200,安裝更加簡便,同時所述轉(zhuǎn)接板2能承受更大的電流。
請參閱圖2,所述定位柱15固定收容于所述固定孔202中,使得所述絕緣本體1固定于所述電路板200上,不容易脫落。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連接器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轉(zhuǎn)接板2收容于所述插槽14中,所述金屬導電層22與所述接觸部31電性接觸,使得所述轉(zhuǎn)接板2與所述電連接器電性連接,所述固定端21收容于所述電路板200,所述金屬導電層22與所述電路板200電性連接,通過所述轉(zhuǎn)接板2,所述電連接器與所述電路板200電性連接,相比現(xiàn)有技術,在所述轉(zhuǎn)接板2設多個所述金屬導電層22,其結(jié)構簡單,制作工序少,成本低,同時所述收容槽201收容所述轉(zhuǎn)接板2,使得所述轉(zhuǎn)接板2得到更好的保護,提高了連接器組件100的耐用率。
2、所述絕緣本體1通過定位柱15與所述電路板200配合固定,所述轉(zhuǎn)接板2能直接焊接固定于所述電路板200,使得所述連接器組件100安裝過程更加簡便,而且同時所述轉(zhuǎn)接板2能承受更大的電流。
3、所述對接面11凹設多個第一散熱槽110,所述側(cè)面13設有第二散熱槽130,所述插入面12凹設所述端子槽16,所述第一散熱槽110與所述第二散熱槽130、所述插槽14、所述端子槽16之間兩兩相通,更加有利于散熱。
以上詳細說明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說明,非因此局限本實用新型之專利范圍,所以,凡運用本創(chuàng)作說明書及圖示內(nèi)容所為之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于本創(chuàng)作之專利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