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總體上涉及一種插頭,特別地,涉及一種用于感測多個供電引腳(power supply pin)處產(chǎn)生的熱的插頭。
背景技術(shù):
文獻1(JP 2014-38785A)公開了一種插頭,其包括:一對具有圓棒形狀的插頭引腳(供電引腳);以及熱敏電阻,其用于感測一對插頭引腳的溫度。文獻1的插頭能夠感測一對插頭引腳中的因插頭與插座之間的不正確接觸或接觸不完全而產(chǎn)生的熱。
在文獻1的插頭中,熱敏電阻被認為是遠離一對插頭引腳,這可能導致感測一對插頭引腳處產(chǎn)生的熱的精度的降低。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將會是提供一種能夠精確地感測多個供電引腳處產(chǎn)生的熱的插頭。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方面的插頭包括:多個供電引腳,其均具有圓棒形狀且軸向彼此平行;以及多個溫度感測元件,其用于分別地感測所述多個供電引腳的溫度。所述多個供電引腳均具有法線方向分別與所述軸向交叉的平面。所述多個溫度感測元件在不與所述多個供電引腳的所述平面接觸的情況下分別面對所述多個供電引腳的所述平面。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方面的插頭能夠精確地感測多個供電引腳處產(chǎn)生的熱。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方式1的插頭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圖。
圖2是實施方式1的插頭的主要部分的另一截面圖。
圖3是實施方式1的插頭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實施方式1的插頭的主視圖。
圖5是實施方式1的插頭的側(cè)視圖。
圖6是實施方式1的插頭的立體圖。
圖7是示出實施方式1的插頭中的供電引腳與溫度感測元件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圖。
圖8是示出實施方式1的插頭中的供電引腳與溫度感測元件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另一幅圖。
圖9是示出實施方式1的插頭中的供電引腳與溫度感測元件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又一幅圖。
圖10是實施方式2的插頭的分解立體圖。
圖11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插頭中的供電引腳與溫度感測元件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圖。
圖12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插頭中的供電引腳與溫度感測元件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另一幅圖。
圖13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插頭中的供電引腳與溫度感測元件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又一幅圖。
具體實施方式
1.實施方式1
以下參照圖1至圖9作出對實施方式1的插頭的說明。注意,圖1是沿著圖4的A-A線截取的插頭的截面圖,圖2是沿著圖5的B-B線截取的插頭的截面圖。注意,在圖2中,部分地省略了插頭的結(jié)構(gòu)。
本實施方式的插頭為符合IEC 60309的插頭。如圖3至圖6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插頭包括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兩個)供電引腳10、單個接地引腳20、插頭主體30、溫度感測單元40和線纜50。以下,如果需要的話,將兩個供電引腳10中的一者稱作第一供電引腳10A,將另一者稱作第二供電引腳10B。
如圖3所示,溫度感測單元40包括: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兩個)溫度感測元件41,其用于分別地感測多個供電引腳10的溫度;以及保持件42,其用于保持多個溫度感測元件41。以下,如果需要的話,將兩個溫度感測元件41中的一者稱作第一溫度感測元件41A,將另一者稱作第二溫度感測元件41B。
第一溫度感測元件41A在不與第一供電引腳10A接觸(即,物理接觸)的情況下配置在第一供電引腳10A附近,以感測第一供電引腳10A的溫度。第二溫度感測元件41B在不與第二供電引腳10B接觸(即,物理接觸)的情況下配置在第二供電引腳10B附近,以感測第二供電引腳10B的溫度。
溫度感測元件41包括感測部411以及一對端子(引線端子)412和413。感測部411用于感測周圍溫度。感測部411具有平板形狀。感測部411具有平坦的溫度感測面414。例如,溫度感測元件41可以為熱敏電阻,特別地,可以為PTC熱敏電阻。因此,感測部411具有根據(jù)周圍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的電阻。
保持件42由電絕緣的樹脂制成。保持件42具有板形狀。第一溫度感測元件41A和第二溫度感測元件41B分別安裝于保持件42的兩相反面。關于這方面,各溫度感測元件41A和41B的溫度感測面414沿相反的方向朝向保持件42。
此外,第一溫度感測元件41A的端子413與第二溫度感測元件41B的端子413電連接在一起。這意味著,第一溫度感測元件41A與第二溫度感測元件41B彼此串聯(lián)連接。
如圖3所示,線纜50包括五根電線51至55和覆蓋五根電線51至55的外皮56。在線纜50的第一端處,五根電線51至55從外皮56露出,線纜50的第二端與期望的裝置(例如,插頭和插座)連接。
五根電線51至55為兩根(第一和第二)供電線51和52、一根接地線53以及兩根(第一和第二)信號線54和55。
例如,第一供電線51和第二供電線52為電壓線。第一供電線51和第二供電線52分別與第一供電引腳10A和第二供電引腳10B電連接。
接地線53與接地引腳20電連接。
第一信號線54和第二信號線55與溫度感測單元40電連接。更詳細地,第一信號線54與第一溫度感測元件41A的端子412電連接,第二信號線55與第二溫度感測元件41B的端子412電連接。這意味著,第一溫度感測元件41A與第二溫度感測元件41B的串聯(lián)電路連接在第一信號線54與第二信號線55之間。
如圖3、圖7至圖9所示,各供電引腳10均具有圓棒形狀并由金屬制成。換言之,各供電引腳10均為圓的引腳。例如,各供電引腳10均包括接觸部11、電線連接部12和凸緣13。接觸部11具有圓棒形狀。接觸部11用于與對應于本實施方式的插頭的插座電連接。凸緣13形成于接觸部11的一端(后端,即圖7中的右端)。凸緣13具有直徑大于接觸部11的圓棒形狀。凸緣13用于供電引腳10的定位。更詳細地,供電引腳10通過凸緣13相對于插頭主體30定位。電線連接部12形成于凸緣13的與接觸部11所在側(cè)相反的一側(cè)。電線連接部12具有細長形的平板形狀。電線連接部12用于與供電線51或供電線52連接。
如圖7至圖9所示,各供電引腳10均還包括平面14。為了將供電引腳10處產(chǎn)生的熱傳遞至溫度感測元件41而設置平面14。平面14為法線方向與供電引 腳10的軸向交叉(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垂直)的平坦平面。平面14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凸緣13。換言之,為了使溫度感測元件41配置在相對于平面14的預定位置,平面14延伸成在凸緣13處存在。更詳細地,平面14被形成為從凸緣13延伸至電線連接部12。平面14的大小大于溫度感測面414的大小。
例如,如圖7和圖8所示,平面14在與供電引腳10的軸向平行的第一方向(圖7和圖8中的左右方向)上大于溫度感測面414。換言之,平面14的第一方向上的尺寸D10大于溫度感測面414的第一方向上的尺寸D11。此外,如圖8和圖9所示,平面14在與供電引腳10的軸向及平面14的法線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圖8和圖9中的上下方向)上大于溫度感測面414。換言之,平面14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D20大于溫度感測面414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D21。將平面14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D20定義為平面14的面對溫度感測面414的部分的最小尺寸。
多個供電引腳10被配置成其軸向彼此平行。此外,多個供電引腳10各自的平面14均朝向由多個供電引腳10圍繞的空間的中心。在本實施方式中,兩個供電引腳10各自的平面14均朝向由這兩個供電引腳10圍繞的空間的中心(換言之,與這兩個供電引腳10的軸向垂直的平面中的、位于這兩個供電引腳10之間的中心點)。這意味著,兩個供電引腳10各自的平面14彼此面對。
如圖3所示,接地引腳20具有圓棒形狀并由金屬制成。與供電引腳10相同,接地引腳20包括接觸部21、電線連接部22、凸緣23和平面24。接地引腳20從整體上大于供電引腳10。接地引腳20被配置成接地引腳20的軸向與多個供電引腳10的軸向平行。
如圖3和圖6所示,插頭主體30包括第一罩(前罩)31、主體塊32、第二罩(后罩)33和外殼34。第一罩31、主體塊32、第二罩33和外殼34均由電絕緣的樹脂制成。
第一罩31包括收納部311、前壁312和套筒313。
收納部311具有中空的筒形狀,并且包括位于相反兩端(前端和后端)的開口。收納部311主要收納主體塊32。
前壁312覆蓋位于收納部311的一端(前端)的開口。如圖4所示,前壁312包括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兩個)供電引腳插孔314和接地引腳插孔315。以下,如果需要的話,將兩個供電引腳插孔314中的一者稱作第一供電引腳插孔314A,將另一者稱作第二供電引腳插孔314B。
供電引腳插孔314具有大于供電引腳10的接觸部11的外徑且小于凸緣13的外徑的內(nèi)徑。各供電引腳10均在接觸部11突出到收納部311外部的情況下經(jīng)由供電引腳插孔314收納在收納部311中。接地引腳插孔315具有大于接地引腳20的接觸部21的外徑且小于凸緣23的外徑的內(nèi)徑。接地引腳20在接觸部21突出到收納部311外部的情況下經(jīng)由接地引腳插孔315收納在收納部311中。
套筒313形成于前壁312的與收納部311所在側(cè)相反的面(即,前面)。套筒313具有中空的筒形狀,以統(tǒng)括性地圍繞兩個供電引腳插孔314和接地引腳插孔315。
如圖1至圖3所示,主體塊32包括殼體321。殼體321包括前壁部322和彼此平行的兩個側(cè)壁部(壁部)323。兩個側(cè)壁部323中的每一者均具有外面(朝向殼體321外側(cè)的面)3231和內(nèi)面(朝向殼體321內(nèi)側(cè)的面)3232,外面3231和內(nèi)面3232均為平坦的表面。殼體321被設計成收納溫度感測單元40。例如,殼體321可以具有一面開口的矩形盒形狀。以下,將兩個側(cè)壁部323中的一者稱作第一側(cè)壁部323A,將另一者稱作第二側(cè)壁部323B。
如圖1和圖2所示,溫度感測單元40收納在主體塊32的殼體321中。溫度感測單元40的兩個溫度感測元件41分別面對兩個側(cè)壁部323。特別地,溫度感測元件41各自的溫度感測面414分別與各側(cè)壁部323的內(nèi)面3232接觸。總之,第一溫度感測元件41A在溫度感測面414與第一側(cè)壁部323A的內(nèi)面3232 接觸的情況下面對第一側(cè)壁部323A。此外,第二溫度感測元件41B在溫度感測面414與第二側(cè)壁部323B的內(nèi)面3232接觸的情況下面對第二側(cè)壁部323B。
如圖1和圖2所示,主體塊32收納在第一罩31的收納部311中,并且固定于前壁312。例如,主體塊32利用兩個第一螺釘35(如圖3所示)固定于第一罩31。
當主體塊32收納在第一罩31的收納部311中時,前壁部322與第一罩31的前壁312相對。結(jié)果,供電引腳10的凸緣13以及接地引腳20的凸緣23保持在前壁部322與第一罩31的前壁312之間。另外,兩個側(cè)壁部323分別面對兩個供電引腳10的平面14。更詳細地,側(cè)壁部323的外面3231以與供電引腳10的平面14平行的方式面對供電引腳10的平面14。關于這方面,供電引腳10的平面14不與側(cè)壁部323接觸。然而,供電引腳10的平面14與側(cè)壁部323之間的間隙被設定為使得供電引腳10的平面14在供電引腳10繞著自身的軸線轉(zhuǎn)動時與側(cè)壁部323接觸。更詳細地,第一供電引腳10A的平面14通過與第一側(cè)壁部323A接觸來防止第一供電引腳10A轉(zhuǎn)動。并且,第二供電引腳10B的平面14通過與第二側(cè)壁部323B接觸來防止第二供電引腳10B轉(zhuǎn)動。
注意,接地引腳20的平面24以與殼體321的底面平行的方式面對殼體321的底面。關于這方面,接地引腳20的平面24不與殼體321接觸。然而,接地引腳20的平面24與殼體321之間的間隙被設定為使得接地引腳20的平面24在接地引腳20繞著自身的軸線轉(zhuǎn)動時與殼體321接觸。更詳細地,接地引腳20的平面24與殼體321接觸,由此能夠抑制接地引腳20轉(zhuǎn)動。
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插頭中,兩個溫度感測元件41A和41B分別面對供電引腳10A的平面14和供電引腳10B的平面14。特別地,溫度感測元件41A的溫度感測面414和溫度感測元件41B的溫度感測面414以分別與供電引腳10A的平面14和供電引腳10B的平面14平行的方式分別面對供電引腳10A的平面14和供電引腳10B的平面14。此外,側(cè)壁部323A位于供電引腳 10A的平面14與溫度感測元件41A之間,側(cè)壁部323B位于供電引腳10B的平面14與溫度感測元件41B之間。
如圖3所示,第二罩33具有板形狀。第二罩33以覆蓋第一罩31的收納部311的后端中的開口的方式安裝于收納部311的后端。此外,第二罩33具有能夠與主體塊32的后部嵌合的形狀。例如,第二罩33利用兩個第二螺釘36固定于第一罩31。第二罩33包括分別允許線纜50的五根電線51、52、53、54和55穿過的五個通孔331、332、333、334和335。第二罩33通過嵌入成型(insert molding)與線纜50形成為一體。
如圖1所示,外殼34覆蓋第一罩31的收納部311、第二罩33和線纜50的第一端。外殼34具有圓筒形狀。外殼34不是提前形成的部件,而是通過嵌入成型形成的部件。因此,圖3中未示出外殼34。
以下,給出如何組裝本實施方式的插頭的簡要說明。以下的說明僅為示例,其意味著本實施方式的插頭的組裝不限于以下說明。
首先,通過嵌入成型將第二罩33與線纜50形成為一體。
接著,進行與線纜50的連接。更詳細地,將第一供電線51連接至第一供電引腳10A的電線連接部12。將第二供電線52連接至第二供電引腳10B的電線連接部12。將接地線53連接至接地引腳20的電線連接部22。將第一信號線54連接至溫度感測單元40的第一溫度感測元件41A的端子412。將第二信號線55連接至溫度感測單元40的第二溫度感測元件41B的端子412。
結(jié)果,使第一溫度感測元件41A與第二溫度感測元件41B的串聯(lián)電路連接在第一信號線54與第二信號線55之間。
隨后,使第二罩33與主體塊32接合。在該步驟中,溫度感測單元40收納在主體塊32的殼體321中。另外,第一供電引腳10A、第二供電引腳10B和接地引腳20配置在殼體321附近(如圖2所示)。
此后,將第一供電引腳10A、第二供電引腳10B、接地引腳20和主體塊 32收納在第一罩31的收納部311中。在該步驟中,將第一供電引腳10A以使得接觸部11穿過第一供電引腳插孔314A并突出到收納部311外部的方式收納在收納部311中。將第二供電引腳10B以接觸部11穿過第二供電引腳插孔314B并突出到收納部311外的方式收納在收納部311中。將接地引腳20以接觸部21穿過接地引腳插孔315并突出到收納部311外的方式收納在收納部311中。另外,利用第一螺釘35和35將主體塊32固定至第一罩31。
然后,利用第二螺釘36和36將第二罩33固定至第一罩31。
最后,通過嵌入成型形成外殼34。
通過前述過程,能夠獲得如圖6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插頭。本實施方式的插頭包括:多個供電引腳10,其具有圓棒形狀且軸向彼此平行;以及多個溫度感測元件41,其用于分別地感測多個供電引腳10的溫度。多個供電引腳10均具有法線方向分別與軸向交叉的平面14。多個溫度感測元件41在不與多個供電引腳10的平面14接觸的情況下分別面對平面14。
2.實施方式2
以下參照圖10至圖13作出對實施方式2的插頭的說明。
如圖10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插頭與實施方式1的插頭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兩個)供電引腳10和單個接地引腳20的形狀。因此,省略了對本實施方式的插頭的與實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的說明。
供電引腳10包括與實施方式1相同的接觸部11、電線連接部12、凸緣13和平面14。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1至圖13所示,平面14僅存在于電線連接部12。替代地,凸緣13具有比實施方式1的凸緣薄的厚度(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這意味著,在本實施方式中,平面14的一部分不存在于凸緣13,因而凸緣13本身是薄的。換言之,凸緣13是薄的,使得溫度感測元件41能夠配置在相對于平面14的預定位置。
還在本實施方式中,平面14的大小大于溫度感測面414的大小。例如, 如圖11和圖12所示,平面14在與供電引腳10的軸向平行的第一方向(圖11和圖12中的左右方向)上大于溫度感測面414。換言之,平面14的第一方向上的尺寸D10大于溫度感測面414的第一方向上的尺寸D11。此外,如圖12和圖13所示,平面14在與供電引腳10的軸向及平面14的法線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圖12和圖13中的上下方向)上大于溫度感測面414。換言之,平面14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D20大于溫度感測面414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D21。將平面14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D20定義為平面14的面對溫度感測面414的部分的最小尺寸。
另外,供電引腳10包括用于防止供電引腳10轉(zhuǎn)動的第二平面131。第二平面131存在于凸緣13,并且朝向與平面14相反的方向。第二平面131用于防止供電引腳10轉(zhuǎn)動。更詳細地,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罩31包括面對第二平面131的一個或多個突起。例如,供電引腳10被配置成使得第二平面131不與一個或多個突起接觸。然而,供電引腳10的第二平面131與一個或多個突起之間的間隙被設定成使得供電引腳10的第二平面131在供電引腳10繞著自身軸線轉(zhuǎn)動時與一個或多個突起接觸。更詳細地,供電引腳10的第二平面131通過與一個或多個突起接觸來防止供電引腳10轉(zhuǎn)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插頭中,供電引腳10的平面14通過與側(cè)壁部323接觸來防止供電引腳10轉(zhuǎn)動。更詳細地,在本實施方式的插頭中,供電引腳10的轉(zhuǎn)動被均為平坦表面且朝向相反方向的平面(第一平面)14和第二平面131防止。
接地引腳20以與實施方式1相同的方式包括接觸部21、電線連接部22、凸緣23和平面24。在本實施方式中,平面24僅存在于電線連接部22。替代地,凸緣23具有比實施方式1的凸緣薄的厚度(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這意味著,在本實施方式中,平面24的一部分不存在于凸緣23,因而凸緣23本身是薄的。
另外,接地引腳20包括用于防止接地引腳20轉(zhuǎn)動的第二平面231。第二 平面231存在于凸緣23,并且朝向與平面24相反的方向。第二平面231用于防止接地引腳20轉(zhuǎn)動。更詳細地,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罩31包括面對第二平面231的一個或多個突起(第二突起)。因此,接地引腳20的第二平面231通過與一個或多個突起(第二突起)接觸來防止接地引腳20轉(zhuǎn)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插頭中,接地引腳20的平面24通過與殼體321接觸來防止接觸引腳20轉(zhuǎn)動。更詳細地,在本實施方式的插頭中,接地引腳20的轉(zhuǎn)動被均為平坦表面且朝向相反方向的平面(第一平面)24和第二平面231防止。
與實施方式1的插頭一樣,如上所述的本實施方式的插頭包括:多個供電引腳10,其具有圓棒形狀且軸向彼此平行;以及多個溫度感測元件41,其用于分別地感測多個供電引腳10的溫度。多個供電引腳10各自具有法線方向與軸向交叉的平面14。多個溫度感測元件41在不與多個供電引腳10的平面14接觸的情況下分別面對平面14。注意,在本實施方式中,多個供電引腳10均包括:接觸部11,其具有圓棒形狀;凸緣13,其位于接觸部11的一端;以及電線連接部12,其位于凸緣13的與接觸部11所在端相反的端。在多個供電引腳10的每個供電引腳10中,平面14均僅存在于電線連接部12。
根據(jù)需要,本實施方式的第二平面131可以設置于實施方式1的供電引腳10。同樣地,本實施方式的第二平面231可以設置于實施方式1的接地引腳20。
3.其它實施方式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插頭中,供電引腳10的平面14的大小可以與溫度感測元件41的溫度感測面414的大小大致相同。平面14的大小可以小于溫度感測元件41的溫度感測面414的大小,只要能夠精確地感測所產(chǎn)生的熱即可。例如,參照圖7和圖8,平面14的第一方向上的尺寸D10可以與溫度感測面414的第一方向上的尺寸D11大致相同。同樣地,參照圖8和圖9,平面14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D20可以與溫度感測面414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D21 大致相同。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插頭中,在多個供電引腳10的各個供電引腳10中,整個平面14可以存在于凸緣13。另外,平面14可以沿供電引腳10的軸向延伸凸緣13的整個長度。
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插頭可以包括三個或更多個供電引腳10和一個接地引腳20。多個供電引腳10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中性引腳。還在這種情況下,多個供電引腳10的平面14能夠朝向由多個供電引腳10圍繞的空間的中心。例如,當存在三個供電引腳10時,這三個供電引腳10的平面14朝向由這三個供電引腳10圍繞的空間的中心(換言之,在與這三個供電引腳10的軸向垂直的平面中的、以這三個供電引腳10作為頂點的多邊形的中心)??傊敶嬖谌齻€或更多個供電引腳10時,由多個供電引腳10圍繞的空間的中心被視作在與多個供電引腳10的軸向垂直的平面中的、以多個供電引腳10作為頂點的多邊形的中心。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插頭中,多個供電引腳10各自的平面14可以朝向相同的方向,或者可以朝向與由多個供電引腳10圍繞的空間的中心相反的方向。
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插頭可以不包括線纜50。在本實施方式中,插頭可以包括以可拆裝的方式與線纜50連接的端子塊(terminal block)。
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插頭可以不包括外殼34。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插頭中,插頭主體30可以延長(deferrable)。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插頭中,溫度感測元件41可以為NTC熱敏電阻??傊瑴囟雀袦y元件41不受特別的限制。
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插頭可以不符合IEC 60309。例如,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插頭可以符合IEC 60309以外的標準(例如,CEE 7/7、CEE 7/16、CEE 7/17和BS 546)。總之,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插頭包括至少兩個具有圓棒形狀的引腳就足夠了。線纜50的電線的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供電引腳10的數(shù)量、接地引腳20的有無等而改變。此外,引腳(例如,供電引腳和接地引腳)的配置還可以根據(jù)標準而改變。
4.方面
從以上實施方式可知,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插頭包括:多個供電引腳10,其均具有圓棒形狀且軸向彼此平行;以及多個溫度感測元件41,其用于分別地感測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的溫度。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均具有法線方向分別與所述軸向交叉的平面14。所述多個溫度感測元件41在不與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的所述平面14接觸的情況下分別面對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的所述平面14。
第一方面的插頭包括用于分別地感測多個供電引腳10的溫度的多個溫度感測元件41。因此,與僅為多個供電引腳10設置一個溫度感測元件的情況相比,能夠更精確地感測多個供電引腳10處產(chǎn)生的熱。另外,多個供電引腳10被分別地制備成具有平面14,多個溫度感測元件41被制備成面對多個供電引腳10的平面14,而非面對多個供電引腳10的曲面。因此,能夠增加從多個供電引腳10傳遞至對應的多個溫度感測元件41的熱的量。因此,能夠更精確地感測多個供電引腳10處產(chǎn)生的熱。
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方面的插頭可以與第一方面組合地實現(xiàn)。在第二方面中,所述多個溫度感測元件41具有均為平坦的溫度感測面414。所述多個溫度感測元件41的溫度感測面414在分別與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的所述平面14平行的狀態(tài)下分別面對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的所述平面14。
第二方面的插頭能夠提供增加了的從供電引腳10傳遞至溫度感測元件41的熱的量,因此能夠改善對供電引腳10處產(chǎn)生的熱的感測精度。
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方面的插頭可以與第二方面組合地實現(xiàn)。在第三方面 中,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的所述平面14的法線方向與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的軸向分別垂直。
第三方面的插頭能夠提供增加了的從供電引腳10傳遞至溫度感測元件41的熱的量,因此能夠改善對供電引腳10處產(chǎn)生的熱的感測精度。
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四方面的插頭可以與第二或第三方面組合地實現(xiàn)。在第四方面中,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的所述平面14分別大于面對所述平面14的所述溫度感測面414。
第四方面的插頭能夠提供增加了的從供電引腳10傳遞至溫度感測元件41的熱的量,因此能夠改善對供電引腳10處產(chǎn)生的熱的感測精度。
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五方面的插頭可以與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組合地實現(xiàn)。在第五方面中,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均包括:接觸部11,其具有圓棒形狀;凸緣13,其位于所述接觸部11的一端;以及電線連接部12,其位于所述凸緣13的與所述接觸部11相反的一側(cè)。在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的各所述供電引腳10中,所述平面14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所述凸緣13。
根據(jù)第五方面的插頭,平面14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凸緣13,因此溫度感測元件41能夠更接近接觸部11地配置。通常地,供電引腳10處的發(fā)熱發(fā)生在接觸部11處。因此,能夠改善對供電引腳10處產(chǎn)生的熱的感測精度。
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六方面的插頭可以與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組合地實現(xiàn)。在第六方面中,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均包括:接觸部11,其具有圓棒形狀;凸緣13,其位于所述接觸部11的一端;以及電線連接部12,其位于所述凸緣13的與所述接觸部11相反的一側(cè)。在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的各所述供電引腳10中,所述平面14僅存在于所述電線連接部12。
根據(jù)第六方面的插頭,平面14僅存在于電線連接部12。因此,通過減小凸緣13的厚度,能夠使溫度感測元件41更接近接觸部11地配置。通常地,供電引腳10處的發(fā)熱發(fā)生在接觸部11處。因此,能夠改善對供電引腳10處產(chǎn)生 的熱的感測精度。
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七方面的插頭可以與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組合地實現(xiàn)。在第七方面中,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的所述平面14朝向由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圍繞的空間的中心。
根據(jù)第七方面的插頭,多個溫度感測元件41能夠配置在由多個供電引腳10圍繞的空間中,這能夠使大小減小。
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八方面的插頭可以與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組合地實現(xiàn)。在第八方面中,所述插頭還包括具有電絕緣性的多個壁部323。所述多個壁部323分別位于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的所述平面14與所述多個溫度感測元件41之間。
第八方面的插頭能夠使溫度感測元件41與供電引腳10確實地電絕緣。此外,通常地,固體對熱的傳遞要遠強于諸如空氣等的氣體對熱的傳遞,因此壁部323有利于熱從供電引腳10傳遞至溫度感測元件41。因此,能夠改善對供電引腳10處產(chǎn)生的熱的感測精度。
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九方面的插頭可以與第八方面組合地實現(xiàn)。在第九方面中,所述多個壁部323通過與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的所述平面14接觸來防止所述多個供電引腳10轉(zhuǎn)動。
根據(jù)第九方面的插頭,用于使溫度感測元件41與供電引腳10電絕緣的壁部323還用作用于防止供電引腳10轉(zhuǎn)動的構(gòu)件。因此,無需新添加用于防止供電引腳10轉(zhuǎn)動的結(jié)構(gòu),這能夠降低制造成本。
附圖標記說明
10 供電引腳
11 接觸部
12 電線連接部
13 凸緣
14 平面
323 壁部
41 溫度感測元件
414 溫度感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