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具有蓄電元件的蓄電裝置。
背景技術(shù):
一直以來,公知的是具有層疊配置的多個單電池和夾持于鄰接的單電池間的分隔部件的電池組(例如,參照專利文獻(xiàn)1)。并且,在該電池組中,為了冷卻各單電池,在電池間的間隙形成有輸送冷卻風(fēng)的冷卻風(fēng)通路。
更具體地說明。在所述電池組中,分隔部件具有在電池層疊的方向上延伸的隔離部、與單電池表面平行地延伸的連結(jié)部。因此,在鄰接的單電池之間,利用分隔部件的隔離部和連結(jié)部、以及單電池表面形成冷卻風(fēng)通路。
因此,在所述電池組中,利用向冷卻風(fēng)通路輸送的冷卻風(fēng)冷卻各單電池。
另外,關(guān)于所述單電池,公知的是具有外裝盒的單電池,該外裝盒是收納發(fā)電元件的外裝盒,具有開口端部和比該開口端部薄的主體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xiàn)2)。在該單電池中,由于開口端部比主體部壁厚,因此當(dāng)開口端部和主體部暴露在冷卻風(fēng)中時,開口端部的內(nèi)部的溫度比主體部的內(nèi)部的溫度更難下降,因此,存在該單電池的冷卻效率低的情況。這樣的現(xiàn)象不限于冷卻單電池的情況,在加熱單電池的情況下也會發(fā)生。
專利文獻(xiàn)1:(日本)特開2013-206666號公報
專利文獻(xiàn)2:(日本)再表99/025036號公報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蓄電元件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高的蓄電裝置。
本發(fā)明的蓄電裝置具有:
蓄電元件;
與該蓄電元件相鄰的鄰接部件;
所述蓄電元件具有殼主體和蓋體,所述殼主體收納電極體,并具有在第 一方向的至少一個端部開口的主體部;所述蓋體堵塞所述開口;
所述主體部具有:
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主體部的所述一個端部和另一個端部中的至少任一個端部形成的厚壁部;
比該厚壁部薄的薄壁部;
所述鄰接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的一對密封部,
該一對密封部分別與所述薄壁部緊密接觸。
根據(jù)該結(jié)構(gòu),由于與蓄電元件相鄰的鄰接部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的一對密封部,因此能夠使用于冷卻或加熱蓄電元件的流體在該一對密封部之間流通。并且,由于一對密封部分別與薄壁部緊密接觸,因此利用該一對密封部,能夠抑制在薄壁部的附近流動的所述流體朝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動。
因此,在所述蓄電裝置中,通過使所述流體集中在與主體部中的薄壁部對應(yīng)的區(qū)域,能夠積極地冷卻或加熱厚度比厚壁部薄的薄壁部,因此能夠提高蓄電元件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
在所述蓄電裝置中,可以形成為,
所述鄰接部件具有沿著相鄰的所述蓄電元件擴展的基部,
所述一對密封部分別從該基部朝向所述蓄電元件突出,
所述厚壁部的外表面比所述薄壁部的外表面朝向所述基部突出。
當(dāng)密封部與薄壁部之間產(chǎn)生間隙時,所述流體從薄壁部的附近朝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動,根據(jù)該結(jié)構(gòu),厚壁部的外表面比薄壁部的外表面朝向基部突出,因此在從薄壁部的附近朝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動的所述流體上產(chǎn)生壓力損失。
因此,即便在密封部與薄壁部之間產(chǎn)生間隙,也會抑制所述流體從薄壁部的附近朝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動,因此所述流體容易集中在薄壁部的附近,由此,容易提高蓄電元件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在該情況下,所述厚壁部的外表面也可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越是從所述薄壁部遠(yuǎn)離的位置則越靠近所述基部。根據(jù)該結(jié)構(gòu),由于厚壁部的外表面與鄰接部件的基部的間隔在第一方向上越是從薄壁部遠(yuǎn)離的位置則越窄,因此能夠進(jìn)一步增大在從薄壁部的附近朝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動的所述流體上產(chǎn)生的壓力損失。
在所述蓄電裝置中,可以形成為,
所述一對密封部中的至少一個密封部與所述薄壁部、所述厚壁部緊密接觸。
根據(jù)該結(jié)構(gòu),由于所述一個密封部與薄壁部、厚壁部緊密接觸,因此更可靠地抑制所述流體從薄壁部的附近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動。因此,所述流體容易集中在薄壁部的附近,因此容易提高蓄電元件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
在所述蓄電裝置中,可以形成為,
所述蓄電元件具有配置在所述蓋體的外表面上的外部端子,
所述厚壁部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主體部的一個端部上形成的第一厚壁部。
由于在充放電時產(chǎn)生的外部端子的熱容易向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主體部的一個端部形成的第一厚壁部傳遞,因此該第一厚壁部的溫度容易升高,但根據(jù)該結(jié)構(gòu),能夠積極地冷卻薄壁部,因此維持了第一厚壁部的熱容易向薄壁部傳遞的狀態(tài),其結(jié)果是,第一厚壁部的溫度容易降低。因此,高效地冷卻第一厚壁部和薄壁部,因此進(jìn)一步提高蓄電元件的冷卻效率。
所述主體部也可以經(jīng)由形成于所述第一厚壁部的焊接部而與所述蓋體接合。
根據(jù)該結(jié)構(gòu),由于在比薄壁部厚的第一厚壁部上形成有焊接部,因此容易增大該焊接部的焊接深度、焊接面積。因此,能夠?qū)崿F(xiàn)主體部和蓋體上的接合強度的提高、焊接品質(zhì)的穩(wěn)定化。
所述鄰接部件也可以通過一對密封部分別與所述薄壁部緊密接觸,而劃分出使流體在該鄰接部件與所述蓄電元件之間流通的通風(fēng)區(qū)域。
根據(jù)該結(jié)構(gòu),由于通過一對密封部分別與薄壁部緊密接觸而劃分出使流體在鄰接部件與蓄電元件之間流通的通風(fēng)區(qū)域,因此利用該一對密封部中的各個密封部能夠抑制在該通風(fēng)區(qū)域內(nèi)流通的所述流體流向該通風(fēng)區(qū)域外。即,在所述蓄電裝置中,利用一對密封部,能夠抑制在薄壁部的附近流動的所述流體朝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動。
因此,在所述蓄電裝置中,通過使所述流體集中在與主體部中的薄壁部對應(yīng)的通風(fēng)區(qū)域,能夠積極地冷卻或加熱厚度比厚壁部薄的薄壁部,因此能夠提高蓄電元件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
本發(fā)明的其他蓄電裝置具有:
蓄電元件;
與該蓄電元件相鄰的分隔件;
所述蓄電元件具有殼主體和蓋體,所述殼主體收納電極體,并在第一方向的一個端部開口;所述蓋體堵塞所述開口;
所述殼主體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殼主體的所述一個端部上形成的厚壁部;比該厚壁部薄的薄壁部;并且所述殼主體經(jīng)由形成于所述厚壁部的焊接部而與所述蓋體接合,
所述分隔件具有:沿著相鄰的所述蓄電元件擴展的基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的一對密封部;并且通過該一對密封部分別從所述基部突出且與所述薄壁部緊密接觸,而劃分出使流體在該分隔件與所述蓄電元件之間流通的通風(fēng)區(qū)域,
所述厚壁部的外表面比所述薄壁部朝向所述基部突出。
根據(jù)該結(jié)構(gòu),由于一對密封部分別與薄壁部緊密接觸,因此利用該一對密封部,能夠抑制所述流體從薄壁部附近朝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動。
因此,在所述蓄電裝置中,通過使所述流體集中在與主體部中的薄壁部對應(yīng)的區(qū)域,能夠積極地冷卻或加熱厚度比厚壁部薄的薄壁部,因此能夠提高蓄電元件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
發(fā)明效果
以上,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蓄電元件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高的蓄電裝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同一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同一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蓄電元件的立體圖。
圖4是同一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蓄電元件與內(nèi)部分隔件的縱剖視圖。
圖5是同一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蓄電元件與外部分隔件的縱剖視圖。
圖6是用于說明同一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內(nèi)部分隔件的密封部的圖。
圖7是用于說明同一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外部分隔件的密封部的圖。
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蓄電元件的形狀的圖。
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蓄電元件的形狀的圖。
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內(nèi)部分隔件的形狀的 圖。
圖1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的內(nèi)部分隔件的形狀的圖。
附圖標(biāo)記說明
1…蓄電元件,2…分隔件,2A…內(nèi)部分隔件,2B…外部分隔件,3…保持部件,4…絕緣體,10…殼,11…外部端子,20A…基部,20B…基部,21A…密封部,21B…密封部,22A…限制部,22B…限制部,23A…通風(fēng)路,23B…通風(fēng)路,30…終端部件,31…框架,40…絕緣部,100…殼主體,100a…封閉部,100b…主體部,100c…第一壁,100d…第二壁,100e…厚壁部,100f…薄壁部,101…蓋體,102…焊接部,200A…第一抵接部,200B…突出部,201A…第二抵接部,202A…連接部,210A…封堵部,210B…封堵部,300…壓接部,D…電極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蓄電裝置的一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方式的各結(jié)構(gòu)部件的名稱為本實施方式中的名稱,有時會與背景技術(shù)的各結(jié)構(gòu)部件的名稱不同。
如圖1及圖2所示,蓄電裝置具有:蓄電元件1;與該蓄電元件1相鄰的分隔件(鄰接部件)2。另外,蓄電裝置具有將蓄電元件1和分隔件2一起保持的保持部件3。保持部件3由導(dǎo)電材料成型。隨之,蓄電裝置具有配置在蓄電元件1與保持部件3之間的絕緣體4。
如圖3所示,蓄電元件1具有殼主體100,該殼主體100收納包含正極和負(fù)極的電極體,并且具有開口。另外,蓄電元件1具有堵塞殼主體100的開口的蓋體101。而且,蓄電元件1具有配置在殼主體100的外表面上或蓋體101的外表面上的一對外部端子11。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殼主體100及蓋體101稱為殼10,進(jìn)行以下的說明。
即,殼10具備具有開口的殼主體100。另外,殼10具有關(guān)閉殼主體100的開口的蓋體101。
如圖3及圖4所示,殼主體100為有底筒狀。更具體地說明。殼主體100具有:板狀的封閉部100a,所述封閉部100a具有朝向殼10的內(nèi)側(cè)的內(nèi)表面和朝向殼10的外側(cè)的外表面;筒狀的主體部100b,所述主體部100b連接于 封閉部100a的周緣,向封閉部100a的內(nèi)表面?zhèn)妊由觳鼑搩?nèi)表面。
主體部100b在第一方向的一個端部開口。并且,主體部100b的第一方向的另一個端部由封閉部100a封閉。更具體地說明。本實施方式的主體部100b具有隔開間隔地相互對置的一對第一壁100c;隔著一對第一壁100c相互對置的一對第二壁100d。第一壁100c的表面積比第二壁100d的表面積大。因此,主體部100b為扁平方筒狀。
而且,如圖4所示,主體部100b具有在第一方向的各端部中的至少任一個端部形成的厚壁部100e和比該厚壁部100e薄的薄壁部100f。本實施方式的主體部100b具有在一個端部上形成的厚壁部100e和比該厚壁部100e薄的薄壁部100f。即,由主體部100b的一個端部構(gòu)成厚壁部100e,由主體部100b的另一個端部及各端部之間的部分構(gòu)成薄壁部100f。
厚壁部100e形成為比薄壁部100f向外突出。因此,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比薄壁部100f的外表面靠近分隔件2。另外,在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與分隔件2之間形成有間隙。因此,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與分隔件2的間隔比薄壁部100f的外表面與分隔件2的間隔窄。
在本實施方式中,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在第一方向上越是從薄壁部100f遠(yuǎn)離的位置,則越靠近分隔件2。即,在第一方向上,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以從薄壁部100f的外表面向分隔件2接近的方式傾斜。
在本實施方式中,厚壁部100e形成為遍及主體部100b的各第一壁100c和各第二壁100d。更具體地說明。厚壁部100e形成為遍及第一方向的各第一壁100c的一個端部與第一方向的各第二壁100d的一個端部。并且,厚壁部100e形成為遍及主體部100b的第一方向的一個端部(主體部100b的開口端緣部)的整周。
因此,在各第一壁100c中,第一方向的一個端部的厚度比第一方向的另一個端部的厚度厚。另外,在各第二壁100d中,第一方向的一個端部的厚度比第一方向的另一個端部的厚度厚。
殼主體100通過各種加工方法制作而成。在本實施方式中,殼主體100通過拉深加工而形成。
蓋體101的尺寸及形態(tài)與殼主體100的開口對應(yīng)。在本實施方式的蓄電元件1中,伴隨著封閉部100a形成為大致長方形,開口也形成為大致長方形。因此,本實施方式的蓋體101與殼主體100的開口對應(yīng)地形成為長方形狀。
隨之,蓋體101在長邊方向的兩端具有在短邊方向上延伸的一對第一端緣。另外,蓋體101在短邊方向的兩端具有在長邊方向上延伸的一對第二端緣。
在蓋體101上配置有一對外部端子11。在本實施方式中,伴隨著蓋體101形成為長方形狀,一對外部端子11分別配置在蓋體101的長邊方向的兩側(cè)的兩個位置。通常,在蓋體101的一對端子位置設(shè)置有將殼10內(nèi)外貫通的孔,在該孔中插入有用于將外部端子11與電極體D電連接的導(dǎo)電部件。
蓋體101、主體部100b的厚壁部100e通過焊接相互接合。因此,本實施方式的蓄電元件1具有通過將蓋體101與主體部100b的厚壁部100e焊接而形成的焊接部102。
焊接部102是通過對蓋體101的外周面和厚壁部100e的外周面照射激光而形成的。
本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具有多個蓄電元件1。多個蓄電元件1分別在一個方向上排列。在本實施方式中,多個蓄電元件1分別朝向一個方向排列殼10的第一壁100c。蓄電裝置具有將相鄰的兩個蓄電元件1的外部端子11彼此電連接的匯流條。
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說明中,為了方便說明,將蓄電元件1的排列方向設(shè)為X軸方向。另外,將與蓄電元件1的排列方向正交的兩軸向中的一個方向(第二方向)設(shè)為Y軸方向,將剩下的一個方向(第一方向)設(shè)為Z軸方向。隨之,在各附圖中,輔助地圖示出與X軸方向、Y軸方向以及Z軸方向分別對應(yīng)的正交三軸(坐標(biāo)軸)。
分隔件2具有絕緣性。分隔件2具有與蓄電元件1的殼10(主體部100b的第一壁100c)相鄰的基部和密封部。另外,分隔件2具有防止與基部相鄰的蓄電元件1的位置偏移的限制部。
更具體地說明分隔件2。如上所述,蓄電裝置具有多個蓄電元件1。隨之,如圖2所示,蓄電裝置具有兩種分隔件2。即,作為分隔件2,蓄電裝置具有配置在兩個蓄電元件1間的分隔件(以下,稱為內(nèi)部分隔件)2A、與多個蓄電元件1中的位于最端部的蓄電元件1相鄰的分隔件(以下,稱為外部分隔件)2B。
首先,說明內(nèi)部分隔件2A。如圖4所示,內(nèi)部分隔件2A具有:與蓄電元件1(殼主體100的第一壁100c)相鄰的基部20A;分別在Z軸方向(主 體部100b的一對端部排列的方向)上隔開間隔地排列的一對密封部21A。另外,內(nèi)部分隔件2A具有防止與該基部20A相鄰的兩個蓄電元件1的位置偏移的限制部22A(參照圖2)。
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沿著相鄰的蓄電元件1(蓄電元件1的主體部100b)擴展。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夾入兩個蓄電元件1間。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與相鄰的兩個蓄電元件1中的一個蓄電元件1對置的第一面;與兩個蓄電元件1中的另一個蓄電元件1對置、且與該第一面相反的一側(cè)的第二面。
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沿著相鄰的蓄電元件1(蓄電元件1的主體部100b)擴展。在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與相鄰的一對蓄電元件1中的至少任一個蓄電元件1之間,形成有用于使冷卻或加熱蓄電元件1的流體通過的通風(fēng)路23A。本實施方式的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形成為在Z軸方向上連續(xù)的矩形波形狀。因此,在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與X軸方向上相鄰的一對蓄電元件1之間分別形成有通風(fēng)路23A。
更具體地說明。在蓄電元件1中,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僅與相鄰的兩個蓄電元件1中的一個蓄電元件1抵接的第一抵接部200A;僅與相鄰的兩個蓄電元件1中的另一個蓄電元件1抵接的第二抵接部201A。隨之,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將第一抵接部200A與第二抵接部201A連接的連接部202A。
第一抵接部200A在Y軸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一抵接部200A遍及Y軸方向的全長地抵接于蓄電元件1的主體部100b(第一壁100c)。并且,第二抵接部201A在Y軸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二抵接部201A遍及Y軸方向的全長地抵接于蓄電元件1的主體部100b(第一壁100c)。
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多個第一抵接部200A和多個第二抵接部201A。并且,各第一抵接部200A和各第二抵接部201A在Z軸方向上交替配置。
由此,在蓄電裝置中,利用第一抵接部200A中的抵接于蓄電元件1的面相反的一側(cè)的面和與第一抵接部200A相連的一對連接部202A,形成使所述流體在Y軸方向上流通的多個通風(fēng)路23A。另外,在蓄電裝置中,利用第二抵接部201A中的抵接于蓄電元件1的面相反的一側(cè)的面和與第二抵接部201A相連的一對連接部202A,形成使所述流體在Y軸方向上流通的多個通 風(fēng)路23A。這樣,在蓄電裝置中,在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一面與蓄電元件1之間、以及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二面與蓄電元件1之間分別形成有多個通風(fēng)路23A。
需要說明的是,在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與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之間,優(yōu)選形成有間隙。這樣,通過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與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接觸,抑制密封部21A與薄壁部100f的密合性降低。
通過一對密封部21A分別與薄壁部100f緊密接觸,而劃分出使所述流體在彼此之間流通的通風(fēng)區(qū)域。另外,在內(nèi)部分隔件2A中,各第一抵接部200A、各第二抵接部201A、各連接部202A配置在一對密封部21A之間。因此,在內(nèi)部分隔件2A中,通風(fēng)路23A形成在一對密封部21A之間。
一對密封部21A分別在Y軸方向上延伸。更具體地說明。Y軸方向的一對密封部21A的長度與Y軸方向的主體部100b的第一壁100c的長度大致相同。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蓄電元件1中,一對密封部21A分別遍及Y軸方向的主體部100b的第一壁100c的大致全長地緊密接觸,因此抑制所述流體從通風(fēng)區(qū)域流出。
一對密封部21A中的一個密封部21A與Z軸方向的薄壁部100f的一個端部緊密接觸,一對密封部21A中的另一個密封部21A與Z軸方向的薄壁部100f的另一個端部緊密接觸。
各密封部21A具有與相鄰的蓄電元件1分別緊密接觸的一對封堵部210A。一對封堵部210A分別在X軸方向上從基部20A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一對封堵部210A分別形成為在X軸方向上向彼此相反的方向鼓出的圓弧狀。隨之,一個密封部21A(各封堵部210A)的一部分和厚壁部100e的一部分在Z軸方向上相互排列。
需要說明的是,各蓄電元件1的電極體D優(yōu)選配置在與一對密封部21A之間對應(yīng)的位置。即,各蓄電元件1的電極體D優(yōu)選從Z軸方向的一端遍及Z軸方向的另一端地配置在與由一對密封部21A劃分出的通風(fēng)區(qū)域?qū)?yīng)的區(qū)域內(nèi)。這樣,由于在與使所述流體通過的通風(fēng)區(qū)域?qū)?yīng)的區(qū)域內(nèi)配置電極體D,因此能夠提高電極體D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
如上所述,內(nèi)部分隔件2A配置在相鄰的兩個蓄電元件1之間。因此,限制部22A為了限制與內(nèi)部分隔件2A相鄰的兩個蓄電元件1的相對移動,而朝向與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一面相鄰的蓄電元件1和與內(nèi)部分隔 件2A的基部20A的第二面相鄰的蓄電元件1延伸。
如上所述,由于本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具有多個蓄電元件1,因此內(nèi)部分隔件2A分別配置在相鄰的蓄電元件1之間。即,蓄電裝置具有多個內(nèi)部分隔件2A。
接著,說明外部分隔件2B。如圖5所示,外部分隔件2B具有:具有與蓄電元件1的殼主體100(主體部100b的第一壁100c)對置的第一面及與該第一面相反的一側(cè)的第二面的基部20B;密封部21B;決定與該基部20B相鄰的蓄電元件1的位置的限制部22B(參照圖2)。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外部分隔件2B中,基部20B與保持部件3(終端部件30)對置。即,外部分隔件2B配置在蓄電元件1與終端部件30之間。
外部分隔件2B具有從基部20B的第一面朝向蓄電元件1突出的突出部200B,該突出部200B與該蓄電元件1抵接。
如上所述,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沿著相鄰的蓄電元件1擴展。即,基部20B形成為板狀。
在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與相鄰的蓄電元件1之間,形成有使用于冷卻或加熱蓄電元件1的流體通過的通風(fēng)路23B。在本實施方式的外部分隔件2B中,通過突出部200B抵接于與基部20B相鄰的蓄電元件1,而在基部20B和與該基部20B相鄰的蓄電元件1之間形成通風(fēng)路23B。
更具體地說明。突出部200B在Y軸方向上延伸。另外,突出部200B遍及Y軸方向的全長地抵接于蓄電元件1的主體部100b(第一壁100c)。本實施方式的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具有多個突出部200B。并且,多個突出部200B分別在Z軸方向上互相隔開間隔地配置。由此,在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與蓄電元件1之間,形成有使所述流體在Y軸方向上流通的多個通風(fēng)路23B。
需要說明的是,在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與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之間也優(yōu)選形成有間隙。這樣,通過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與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接觸,抑制密封部21B與薄壁部100f的密合性降低。
通過一對密封部21B分別與薄壁部100f緊密接觸,而在彼此之間劃分出使所述流體流通的通風(fēng)區(qū)域。另外,在外部分隔件2B中,各突出部200B配置在一對密封部21B之間。因此,在外部分隔件2B中,通風(fēng)路23B形成在一對密封部21B之間。
一對密封部21B分別在Y軸方向上延伸。更具體地說明。Y軸方向的一對密封部21B的長度與Y軸方向的主體部100b的第一壁100c的長度大致相同。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蓄電元件1中,一對密封部21B分別遍及Y軸方向的主體部100b的第一壁100c的大致全長地緊密接觸,因此抑制所述流體從通風(fēng)區(qū)域流出。
一對密封部21B中的一個密封部21B與Z軸方向的薄壁部100f的一個端部緊密接觸,一對密封部21A中的另一個密封部21B與Z軸方向的薄壁部100f的另一個端部緊密接觸。
各密封部21B具有與相鄰的蓄電元件1緊密接觸的封堵部210B。封堵部210B在X軸方向上從基部20B朝向相鄰的蓄電元件1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封堵部210B形成為在X軸方向上從基部20B朝向相鄰的蓄電元件1鼓出的圓弧狀。隨之,一個密封部21B(封堵部210B)的一部分與厚壁部100e的一部分在Z軸方向上互相排列。
需要說明的是,各蓄電元件1的電極體D優(yōu)選配置在與各密封部21B的彼此間對應(yīng)的位置。即,各蓄電元件1的電極體D優(yōu)選從Z軸方向的一端遍及Z軸方向的另一端地配置在與由一對密封部21B劃分出的通風(fēng)區(qū)域?qū)?yīng)的區(qū)域內(nèi)。這樣,由于在與使所述流體通過的通風(fēng)區(qū)域?qū)?yīng)的區(qū)域內(nèi)配置有電極體D,因此電極體D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提高。
如上所述,外部分隔件2B的第一面與蓄電元件1相鄰。限制部22B為了限制與外部分隔件2B的第一面相鄰的蓄電元件1的相對移動,而朝向與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相鄰的蓄電元件1延伸。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外部分隔件2B配置為隔著蓄電元件1而與該內(nèi)部分隔件2A相鄰。即,蓄電裝置具有一對外部分隔件2B。外部分隔件2B與多個蓄電元件1中的位于最端部的蓄電元件1相鄰。即,外部分隔件2B以夾著排列的多個蓄電元件1的方式設(shè)置有一對。
另外,如上所述,一對外部分隔件2B各自的第一面與蓄電元件1的殼主體100對置。因此,一對外部分隔件2B分別配置成各自的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彼此相對。因此,在蓄電裝置中,一對外部分隔件2B分別配置成在X軸方向上彼此對稱。
在本實施方式中,保持部件3為金屬制。如圖2所示,保持部件3具有:分別配置在與各外部分隔件2B相鄰的位置的一對終端部件30;與該一對終 端部件30分別連接的一對框架31。
一對終端部件30分別具有與外部分隔件2B對置的第一面和與該第一面相反的一側(cè)的第二面。一對終端部件30分別具有與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抵接的壓接部300。
絕緣體4由具有絕緣性的材料構(gòu)成。絕緣體4具有使一對框架31分別相對于各蓄電元件1絕緣的一對絕緣部40。
一對絕緣部40中的一個絕緣部40配置成跨過一對框架31中的一個框架31與蓄電元件1之間、以及該一個框架31與分隔件2(內(nèi)部分隔件2A及外部分隔件2B)之間。
一對絕緣部40中的另一個絕緣部40配置成跨過一對框架31中的另一個框架31與蓄電元件1之間、以及該另一個框架31與分隔件2(內(nèi)部分隔件2A及外部分隔件2B)之間。
根據(jù)以上的蓄電裝置,如圖6所示,在各內(nèi)部分隔件2A中,由于一對密封部21A分別與蓄電元件1的薄壁部100f緊密接觸,因此能夠抑制在薄壁部100f的附近流通的所述流體流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即,抑制在與薄壁部100f對應(yīng)的區(qū)域流動的所述流體向與厚壁部100e對應(yīng)的區(qū)域退避。
另外,如圖7所示,在各外部分隔件2B中,一對密封部21B分別與蓄電元件1的薄壁部100f緊密接觸,因此抑制在薄壁部100f的附近流通的所述流體流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
因此,在蓄電裝置中,通過使所述流體集中在與主體部100b中的薄壁部100f對應(yīng)的區(qū)域,能夠積極地冷卻或加熱厚度比厚壁部100e薄的薄壁部100f,因此能夠提高蓄電元件1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
另外,在蓄電裝置中,由于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與分隔件2的基部之間的間隔比薄壁部100f的外表面與分隔件2之間的間隔窄,因此即便在密封部21A與薄壁部100f之間產(chǎn)生間隙,也會抑制在薄壁部100f的附近流通的所述流體流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
更具體地說明。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與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的間隔在Z軸方向上,越是從薄壁部100f遠(yuǎn)離的位置則越窄。因此,在通過產(chǎn)生于薄壁部100f與密封部21A之間的間隙而從薄壁部100f的附近朝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流動的流體上產(chǎn)生壓力損失。因此,即便在內(nèi)部分隔件2A的一個密封部21A與薄壁部100f之間產(chǎn)生間隙,也能夠抑制所述流體從薄壁部 100f的附近朝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流動。
另外,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與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之間的間隔在Z軸方向上越是從薄壁部100f遠(yuǎn)離的位置則越窄。在通過薄壁部100f與密封部21B之間產(chǎn)生的間隙而從薄壁部100f的附近朝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流動的所述流體上產(chǎn)生壓力損失。因此,即便在外部分隔件2B的一個密封部21B與薄壁部100f之間產(chǎn)生間隙,也會抑制所述流體從薄壁部100f的附近朝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流動。
這樣,在蓄電裝置中,由于抑制所述流體從薄壁部100f的附近朝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流動,因此蓄電元件1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難以降低。
在本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中,對于蓄電元件1,由于在充放電時產(chǎn)生的外部端子11的熱容易向形成于主體部100b的一個端部的厚壁部100e傳遞,因此該厚壁部100e的溫度容易上升,但在使用于冷卻蓄電元件1的流體(冷卻流體)通過內(nèi)部分隔件2A的一對密封部21A之間(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風(fēng)路23A)、及外部分隔件2B的一對密封部21B之間(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風(fēng)路23B)的情況下,薄壁部100f被積極地冷卻,因此維持了厚壁部100e的熱容易向薄壁部100f傳遞的狀態(tài),其結(jié)果是,厚壁部100e的溫度容易下降。因此,由于厚壁部100e與薄壁部100f被高效地冷卻,因此蓄電元件1的冷卻效率進(jìn)一步提高。
在本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中,蓄電元件1相對于比薄壁部100f厚的第一厚壁部100e形成焊接部102,因此容易增大焊接部102的焊接深度、焊接面積。因此,能夠提高主體部100b與蓋體101的接合強度,使焊接的品質(zhì)穩(wěn)定化。
而且,在蓄電裝置中,分別利用內(nèi)部分隔件2A以及外部分隔件2B,在與相鄰的蓄電元件1的薄壁部100f的大致整個區(qū)域?qū)?yīng)的區(qū)域中劃分出通風(fēng)區(qū)域,因此通過利用所述流體對蓄電元件1的薄壁部100f的大致整個區(qū)域進(jìn)行冷卻或加熱,能夠進(jìn)一步提高蓄電元件1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
更具體地說明。在內(nèi)部分隔件2A中,一個密封部21A與Z軸方向的薄壁部100f的一個端部緊密接觸,另一個密封部21A與Z軸方向的薄壁部100f的另一個端部緊密接觸,因此利用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各密封部21A在與薄壁部100f的大致整個區(qū)域?qū)?yīng)的區(qū)域內(nèi)劃分出通風(fēng)區(qū)域。
并且,在外部分隔件2B中,一個密封部21B與Z軸方向的薄壁部100f 的一個端部緊密接觸,另一個密封部21B與Z軸方向的薄壁部100f的另一個端部緊密接觸,因此利用外部分隔件2B的各密封部21B,在與薄壁部100f的大致整個區(qū)域?qū)?yīng)的區(qū)域劃分出通風(fēng)區(qū)域。
因此,利用通過內(nèi)部分隔件2A所劃分出的通風(fēng)區(qū)域、外部分隔件2B所劃分出的通風(fēng)區(qū)域的所述流體,對各蓄電元件1的薄壁部100f的大致整體進(jìn)行冷卻或加熱,因此進(jìn)一步提高蓄電元件1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的蓄電裝置不限于上述一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主旨的范圍內(nèi)當(dāng)然可以進(jìn)行各種變更。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主體部100b從板狀的封閉部100a的周緣向內(nèi)表面?zhèn)妊由?,但不限于該結(jié)構(gòu)。例如,主體部100b也可以在Z軸方向的兩端開口。在該情況下,主體部100b的各開口利用各個蓋體101堵塞即可。另外,主體部100b、各蓋體101可以通過焊接互相接合。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主體部100b具有在一個端部形成的厚壁部100e,但不限于該結(jié)構(gòu),例如,如圖8所示,主體部100b也可以具有形成在另一個端部的第一厚壁部100e和形成在一個端部的第二厚壁部100e。
在該結(jié)構(gòu)的蓄電裝置中,由于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各密封部21A和外部分隔件2B的各密封部21B與薄壁部100f緊密接觸,因此厚壁部100e、薄壁部100f被高效地冷卻,提高蓄電元件1的冷卻效率。需要說明的是,主體部100b例如也可以僅具有在一個端部形成的第二厚壁部100e。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形成為越是從薄壁部100f遠(yuǎn)離的位置則越靠近分隔件2,但不限于該結(jié)構(gòu)。例如,如圖9所示,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和薄壁部100f的外表面也可以形成為在彼此之間產(chǎn)生臺階。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厚壁部100e形成為遍及主體部100b的一個端部的整周,但不限于該結(jié)構(gòu)。例如,厚壁部100e也可以僅形成在主體部100b的所述一個端部中的與各第一壁100c對應(yīng)的部分。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內(nèi)部分隔件2A的一個密封部21A僅與主體部100b的薄壁部100f緊密接觸,但不限于該結(jié)構(gòu)。例如,如圖10所示,內(nèi)部分隔件2A的一個密封部21A除了主體部100b的薄壁部100f之外,還可以與厚壁部100e緊密接觸。
這樣,內(nèi)部分隔件2A的一個密封部21A與薄壁部100f的一個端部和形成于主體部100b的一個端部的厚壁部100e緊密接觸,因此更可靠地抑制所 述流體從薄壁部100f的附近朝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流動。即,更可靠地抑制所述流體在Z軸方向上從通風(fēng)區(qū)域流出。因此,所述流體容易集中在主體部100b中的與薄壁部100f對應(yīng)的區(qū)域,因此蓄電元件1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容易提高。需要說明的是,在主體部100b的一個端部形成有厚壁部100e(第二厚壁部100e)的情況下,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另一個密封部21A除了主體部100b的薄壁部100f之外,也可以與該厚壁部100e緊密接觸。
另外,外部分隔件2B的一個密封部21B也僅與主體部100b的薄壁部100f緊密接觸,但不限于該結(jié)構(gòu)。例如,外部分隔件2B的一個密封部21B除了主體部100b的薄壁部100f之外,也可以與厚壁部100e緊密接觸。需要說明的是,在主體部100b的一個端部形成有厚壁部100e(第二厚壁部100e)的情況下,外部分隔件2B的另一個密封部21B除了主體部100b的薄壁部100f之外,也可以與該厚壁部100e緊密接觸。
在該情況下,外部分隔件2B的一個密封部21B與薄壁部100f的一個端部和形成于主體部100b的一個端部的厚壁部100e緊密接觸,因此更可靠地抑制所述流體從薄壁部100f的附近朝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流動。即,更可靠地抑制所述流體在Z軸方向上從通風(fēng)區(qū)域流出。因此,所述流體容易集中在主體部100b中的與薄壁部100f對應(yīng)的區(qū)域,因此蓄電元件1的冷卻或加熱的效率容易提高。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厚壁部100e形成為比薄壁部100f向外突出,但不限于該結(jié)構(gòu)。例如,如圖11所示,厚壁部100e也可以形成為比薄壁部100f更向內(nèi)側(cè)突出。需要說明的是,在厚壁部100e中,也可以形成為在Z軸方向上越是從薄壁部100f遠(yuǎn)離的部分則厚度越大。另外,也可以在厚壁部100e的內(nèi)表面和薄壁部100f的內(nèi)表面之間形成臺階。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與X軸方向上相鄰的一對蓄電元件1的之間分別形成有通風(fēng)路23A,但不限于該結(jié)構(gòu)。例如,也可以在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與X軸方向上相鄰的一個蓄電元件1之間形成通風(fēng)路23A。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各密封部21A的封堵部210A形成為在X軸方向上朝向相鄰的蓄電元件1鼓出的圓弧狀,但不限于該結(jié)構(gòu)。例如,在內(nèi)部分隔件2A中,各密封部21A的封堵部210A也可以由朝向在X軸方向上相鄰的蓄電元件1突出且在Y軸方向上延伸的突起構(gòu)成。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外部分隔件2B的各密封部21B的封堵部210B形成為朝向在X軸方向上相鄰的蓄電元件1鼓出的圓弧狀,但不限于該結(jié)構(gòu)。例如,在外部分隔件2B中,各密封部21B的封堵部210B也可以形成為朝向在X軸方向上相鄰的蓄電元件1突出的肋狀。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蓄電裝置具有多個蓄電元件1,但不限于該結(jié)構(gòu)。例如,蓄電裝置也可以具有單個蓄電元件1。在該情況下,蓄電裝置可以具有配置在X軸方向的蓄電元件1的兩側(cè)的一對外部分隔件2B。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形成為矩形波形狀,而在該基部20A與蓄電元件1之間形成通風(fēng)路,但不限于該結(jié)構(gòu)。例如,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只要能夠使流體在第一面與蓄電元件1之間(第二面與蓄電元件1之間)通過,則不限于基部20A的形狀是矩形波形狀。另外,在不需要在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與蓄電元件1之間形成通風(fēng)路的情況下,內(nèi)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也可以形成為平板狀。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電極體D為與殼主體100的內(nèi)表面接觸的結(jié)構(gòu),但不限于該結(jié)構(gòu)。例如,電極體D也可以是不與殼主體100的內(nèi)表面接觸的結(jié)構(gòu),也可以隔著絕緣性的片材而間接地與殼主體100的內(nèi)表面接觸。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未明確記載蓄電元件的種類,不限定蓄電元件的種類。在本實施方式的蓄電裝置中,作為蓄電元件,例如可以采用各種二次電池、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采用一次電池、雙電層電容器等電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