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能消除接觸部與扁平導體之間的接觸不良。沿著金屬板的平坦板面具有彈性臂部的端子(20)以與板面垂直的方向作為排列方向被外殼(10)保持,外殼具有收納部(15),該收納部形成能允許扁平導體(F)的連接部分(F1)插入到彈性臂部的自由端上的空間,對被外殼和端子中的至少一方支承成能移動的可動構(gòu)件(3)進行移動操作,使彈性臂部和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在接觸壓力下接觸而實現(xiàn)電連接,端子(20)具有經(jīng)由將金屬板折曲的折曲部(29)而與彈性臂部(27)并排形成的其它的彈性臂部,各彈性臂部能獨立地撓曲變位,此外,在自由端側(cè)具有用于與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接觸的接觸部(27B、28B)。
【專利說明】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shù)】
[0002]作為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已知有例如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電連接器。在該專利文獻1中,與扁平導體(撓性電纜)連接的端子形成維持金屬板的平坦板面的形態(tài),上下并排的、作為支承部的一個上臂部和作為接點部的具有可撓性的一個下臂部使它們的一端側(cè)作為自由端并通過連結(jié)部連結(jié)而形成一個構(gòu)件,將形成于扁平導體的前端部的連接部分從對端子進行保持的外殼的收納部插入上述上臂部與下臂部的自由端彼此之間。
[0003]在上臂部設有凹狀的引導支承部,以將作為可動構(gòu)件的致動器支承成可轉(zhuǎn)動,在下臂部設有作為接觸部的接觸突起,以與扁平導體接觸,通過進行上述可動構(gòu)件的轉(zhuǎn)動操作,將扁平導體朝下臂部的接觸部按壓,利用該接觸壓力來確保與該接觸部的電連接。盡管上述下臂部形成為一個臂狀部分,但位于其上緣的接觸部在該下臂部的長度方向上形成于多處。
[0004]根據(jù)專利文獻1,在上述連接器中,由于在下臂部設有多個接觸部,因此,即便在接觸部上附著有異物或接觸部的表面氧化的情況下,至少其它的接觸部能避免受到該情況的影響,所以能確保與扁平導體的接觸。
[0005]現(xiàn)有技術(shù)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7-012618
[0008]然而,在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中,由于端子在一個下臂部上前后設有多個接觸部,因此,若下臂部因疲勞而導致可撓性降低或即便在多個接觸部中的一個上附著有異物,也可能會導致接觸部與扁平導體之間的接觸不良。
[0009]由于僅設有一個下臂部,因此,若該下臂部因疲勞而使可撓性降低,則多個接觸部均無法保持合適的接觸壓力,在一個接觸部上附著有異物時,若異物卡入接觸部與扁平導體之間,則會使上述一個接觸部朝遠離扁平導體的方向變位,這樣,其它接觸部也會一起同樣地朝遠離扁平導體的方向變位,所有的接觸部的接觸壓力都會降低。其結(jié)果是,在端子的接觸部與扁平導體之間會產(chǎn)生接觸不良。
【發(fā)明內(nèi)容】
[0010]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其具有能消除上述不良的端子。
[0011]在本發(fā)明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中,沿著金屬板的平坦板面延伸出彈性臂部的端子以與上述板面垂直的方向作為排列方向被外殼保持,該外殼具有收納部,該收納部形成能允許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插入到上述彈性臂部的自由端上的空間,對被外殼和端子中的任一方支承成可移動的可動構(gòu)件進行移動操作,使上述彈性臂部和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在接觸壓力下接觸而實現(xiàn)電連接。
[0012]在上述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中,在本發(fā)明中,端子具有經(jīng)由將金屬板折曲的折曲部而與上述彈性臂部并排形成的其它的彈性臂部,各彈性臂部能獨立地撓曲變位,此外,各彈性臂部在自由端側(cè)具有用于與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接觸的接觸部。
[0013]在上述構(gòu)成的本發(fā)明的連接器中,在將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插入配置到設于端子的彈性臂部的接觸部上后,通過可動構(gòu)件的操作對扁平導體進行按壓,在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與端子的接觸部之間產(chǎn)生接觸壓力而進行接觸連接。
[0014]在上述端子上設有經(jīng)由折曲部而并排的多個彈性臂部,上述多個彈性臂部各自能獨立地撓曲變位,因此,即便一個彈性臂部產(chǎn)生因疲勞而導致的撓曲特性降低、異物附著于接觸部等的不良情況,獨立的其它的彈性臂部也不會被不良的彈性臂部影響,能正常地動作,能利用該其它的彈性臂部維持接觸壓力,此外,能確保接觸可靠性。此外,在沒有產(chǎn)生不良情況時,由于分別設于多個彈性臂部,因此,能利用多處的接觸部進一步提高接觸可靠性,此外能擴大接觸部所處的接觸點分布范圍,能防止扁平導體的局部撓曲變形。
[0015]在本發(fā)明中,端子具有隔著用于收納扁平導體的收納空間而并排延伸的上臂部和下臂部,該上臂部和下臂部以它們的長度方向一端側(cè)作為自由端,并在中間位置或另一端側(cè)通過連結(jié)部互相連結(jié),從而形成一個構(gòu)件,且以相對于上述板面垂直的方向作為排列方向被外殼保持,該外殼的收納部形成上述收納空間,該收納空間允許將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插入上述上臂部和下臂部的自由端彼此間,上述上臂部和下臂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為彈性臂部,通過對可動構(gòu)件進行移動操作,使上述上臂部和下臂部的自由端彼此朝接近方向撓曲變位,以夾住并按壓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來實現(xiàn)接觸,多個彈性臂部從形成于靠近連結(jié)部的長度方向位置的折曲部朝自由端延伸,多個彈性臂部彼此不接觸,能獨立地撓曲變位,且在各自的自由端具有接觸部。
[0016]這樣,本發(fā)明不僅能應用于扁平導體配置于彈性臂部的接觸部上、利用可動構(gòu)件對其按壓形式的端子,還能應用于利用上臂部和下臂部這兩個臂部夾住扁平導體且使至少一方的臂部作為彈性臂部、利用可動構(gòu)件將扁平導體壓向彈性臂部的接觸部這樣形式的端子。具有兩個臂部的端子存在所謂前翻轉(zhuǎn)形式的端子和所謂后翻轉(zhuǎn)形式的端子,本發(fā)明能應用于這兩種端子,其中,在所謂前翻轉(zhuǎn)形式的端子中,可動構(gòu)件位于收納空間所處的一端偵牝在所謂后翻轉(zhuǎn)形式的端子中,上臂部從連結(jié)部還延伸到另一端側(cè),可動構(gòu)件配置于該另一端側(cè),利用可動構(gòu)件提起該上臂部的另一端部,在以連結(jié)部為支點的杠桿原理下,上臂部的一端側(cè)朝下方彈性變位,對扁平導體進行按壓。
[0017]這樣,端子具有上臂部和下臂部,至少一方具有經(jīng)由折曲部并排形成的主臂部和副臂部,若折曲部位于靠近連結(jié)部的位置,則主臂部和副臂部均形成從上述折曲部朝向前端即自由端延伸的懸臂梁狀,兩臂部各自的自由端側(cè)能獨立地撓曲變位,可撓曲的臂長(從靠近連結(jié)部的位置到自由端的距離)足夠長,容易撓曲。
[0018]在本發(fā)明中,較為理想的是,多個彈性臂部各自的接觸部彼此在長度方向上互相錯開配置。這樣,在接觸部彼此間,在長度方向上確保有間隔,即便在一個彈性臂部的接觸部上附著有異物,異物也不會影響到其它的彈性臂部的接觸部,不會對其它的彈性臂部的接觸部的接觸可靠性造成不良影響。此外,由于在上述長度方向上存在多個接觸部,因此,扁平導體與多個接觸部的接觸點分布范圍擴大,能抑制扁平導體的面形態(tài)的局部變形。
[0019]在本發(fā)明中,若端子在上臂部和下臂部中的任一方上具有對可動構(gòu)件進行引導和支承的引導支承部,在另一方上具有接觸部,則變?yōu)榧瓤梢圆捎盟^的前翻轉(zhuǎn)形式又可以采用所謂的后翻轉(zhuǎn)形式的端子。此時,較為理想的是,上臂部和下臂部中的上述一方為確保支承可動構(gòu)件的支承強度而使剛性比另一方高,換言之,另一方為確保與扁平導體的接觸可靠性而容易撓曲。
[0020]在本發(fā)明中,端子的多個彈性臂部由主彈性臂部和副彈性臂部形成,上述主彈性臂部位于折曲部形成前的板面,上述副彈性臂部在折曲部形成后在折曲部處從上述板面折曲,而形成在與上述主彈性臂部并排的位置上。
[0021]在本發(fā)明中,端子具有連接部,該連接部相對于連結(jié)部在與自由端相反一側(cè)從該連結(jié)部延伸到外殼外,該連接部在與連結(jié)部之間的位置被朝副彈性臂部的方向偏移加工,且位于設有接觸部的任一鄰接且并排的彈性臂部的板面彼此的中間。端子的連接部是用于進行與形成于電路基板的焊點焊接連接的部位,如上所述,通過對連接部進行偏移加工,不用改變標準確定的焊點的位置,就能使連接部位于與焊點一致的位置。此外,若在連接器的設計上對連接部的位置有任何要求,均能應對。
[0022]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中,設于端子的彈性臂部并排形成多個,各彈性臂部在能彼此獨立地撓曲變位的它們的自由端側(cè)具有接觸部,因此,即便一個彈性臂部因疲勞導致?lián)锨匦越档?,利用獨立撓曲的其它的彈性臂部也能多重確保針對上述事態(tài)的安全性,此外,即便在一個彈性臂部的接觸部上附著有異物,其它的彈性臂部的接觸部也能獨立地確保對于扁平導體的合適的接觸壓力,能通過多個接觸部確保接觸可靠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是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及與其連接的扁平導體的立體圖,圖100表示連接扁平導體之前的狀態(tài),圖1(8)表示連接扁平導體之后的狀態(tài)。
[0024]圖2是圖1的連接器的端子位置處的剖視圖,圖2㈧表示與圖1㈧對應的連接扁平導體之前的狀態(tài),圖2 (8)表示與圖1(8)對應的連接扁平導體之后的狀態(tài)。
[0025]圖3是僅表示圖1及圖2的連接器的端子的立體圖。
[0026]圖4是表示圖3的端子的折曲加工前的半加工狀態(tài)的中間材料的俯視圖。
[0027]圖5表示圖3的端子的變形例,圖5(八)中為進行比較而再次示出了圖3的端子,與此相對,圖5(8)、圖5(0表示將折曲部設于不同位置的例子。
[0028]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其它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端子位置處的剖視圖。
[0029](符號說明)
[0030]1 連接器
[0031]3 可動構(gòu)件
[0032]10 外殼
[0033]15 收納部
[0034]154收納空間
[0035]20 端子
[0036]21 上臂部
[0037]22 下臂部
[0038]23 連接部
[0039]24 連結(jié)部
[0040]26引導支承部
[0041]27主彈性臂部
[0042]27B接觸部
[0043]28副彈性臂部
[0044]28B接觸部
[0045]29折曲部
[0046]F扁平導體
【具體實施方式】
[0047]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48]圖1 (A)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外觀及與該連接器連接的扁平導體被連接之前的設有連接部分的前端部的立體圖,圖1(B)是連接后的立體圖。
[0049]在圖1 (A)、圖1 (B)中,符號I是本實施方式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符號F是與該連接器I連接的扁平導體。
[0050]扁平導體F在其前端部(圖1 (A)中作為靠近連接器I的部分即右上緣部)具有與上述連接器I連接的連接部分,并朝后方(圖1(A)、圖1(B)中的左下方)長長地延伸,但在圖1(A)中僅示出了到連接部分的稍后方位置為止的部分,而省略了更后方的圖示。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扁平導體F將前端部下表面的覆膜除去而露出連接電路部,從而形成連接部分。為了提高與連接器連接時的強度,通常在該連接部分的上表面還具有加強片。
[0051]在該扁平導體F的連接部分的寬度方向兩側(cè)緣,利用突出部而形成有被卡定部Flo該突出形狀的被卡定部Fl與后述柱部卡定,以防止扁平導體F脫開。
[0052]連接器I由連接器主體2和可動構(gòu)件3構(gòu)成,該可動構(gòu)件3被后述端子支承成相對于連接器主體2是可動的(也請參照圖2)。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動構(gòu)件3被轉(zhuǎn)動操縱。
[0053]連接器主體2具有:由電絕緣材料制成的外殼10 ;維持金屬板的平坦面而制成并被外殼10保持的端子20 ;以及與該端子同樣地由金屬板制成并被外殼10保持的配件40。關(guān)于上述端子20及配件40將在后面進行敘述。
[0054]外殼10是使電絕緣材料成形而制出的,具有在上述扁平導體F的寬度方向上較長、高度尺寸較小的大致長方體外形,如圖2(A)的剖視圖所示,在上述寬度方向上排列形成有多個貫穿前后方向(圖2(A)中前方為右方、后方為左方)的狹縫狀的端子槽11。在端子槽11中對應地插入保持有端子20,在上述寬度方向上形成端子的排列范圍。在該端子的排列范圍外側(cè),用于保持配件40的配件槽14形成與端子槽11同樣的狹縫狀,且貫穿前后方向形成。
[0055]由于如上所述,上述端子20及配件40以與金屬板的平坦的板面相對的方式排列,因此,供上述端子20及配件40插入保持的端子槽11及配件槽14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槽寬也被制成端子20及配件40各自的板厚方向上的尺寸,在圖2 (A)及圖2 (B)中,將與紙面垂直的方向設為上述槽寬。由于上述配件40并不是本發(fā)明的主要發(fā)明點,所以僅說明其能加強連接器、提高朝電路基板的安裝強度,而下面省略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后面所詳細說明的那樣,上述端子20的一部分是將金屬板折曲而形成的兩片結(jié)構(gòu),因此,上述端子槽11也具有與之對應的槽寬,在一個端子槽11中存在能收容一片板厚的部分和能收容兩片板厚的部分。
[0056]如圖2(A)、圖2(B)及圖3所示,端子20具有上臂部21、下臂部22及連接部23,上臂部21和下臂部22的基部通過連結(jié)部24連結(jié),并沿著外殼10的形成端子槽11的上壁部12和下壁部13的內(nèi)表面設置,連接部23從上述下臂部22的下部位置相對于連結(jié)部24朝與上述下臂部22相反的方向即前方延伸,并突出到外殼10外。該連接部23在外殼10外朝下傾斜之后,朝向前方延伸,其下緣以與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對應電路部接觸的方式設置,并與該對應電路部焊接連接。上述上臂部21在基部的上緣具有卡定突起21A,在連結(jié)部24的上緣具有卡定突起21B,在將端子20從前方朝向后方插入至上述端子槽11的規(guī)定位置時,上述上臂部21咬入外殼10的上壁部12的內(nèi)表面,從而防止端子20脫開。
[0057]該上臂部21為了避免在紙面內(nèi)撓曲而要求比較高的剛性,尤其比下臂部22的剛性高。該上臂部21的前端部25在高度方向上的寬度較大。
[0058]在上述前端部25的下緣部,凹彎曲的槽狀的引導支承部26朝向下方開口形成。該引導支承部26為了將后述可動構(gòu)件引導支承成可轉(zhuǎn)動而形成,相對于可動構(gòu)件起到軸承的作用。由于該引導支承部26僅位于剛性較高的上述上臂部21的前端部分,所以不會影響該上臂部21整體的剛性。
[0059]端子20的下臂部22的寬度(圖中高度尺寸方向)比上臂部21窄,所以形成為彈性臂部,能在與紙面平行的面內(nèi)沿上下方向撓曲。如上所述,該下臂部22形成為彈性臂部,并具有主彈性臂部27和副彈性臂部28。上述下臂部22在作為其基部的靠近連結(jié)部24的位置,在上述下臂部22的上緣的一部分具有折曲部29,在該折曲部29將下臂部22朝板厚方向折曲,以形成主彈性臂部27和副彈性臂部28,上述主彈性臂部27在板厚方向上在與上述連結(jié)部24相同的位置維持同一面,上述副彈性臂部28在板厚方向上相對于上述主彈性臂部27錯開折曲的量,與主彈性臂部27并排并以板厚彼此相對。
[0060]如圖3也可知,從板厚方向觀察端子20時,上述主彈性臂部27與副彈性臂部28兩者間形成有間隙,其外形形狀及尺寸大致一致。關(guān)于從基部到自由端(圖中左端)的長度即臂長,主彈性臂部27比副彈性臂部28略長,這是兩者的不同點。
[0061 ] 上述主彈性臂部27及副彈性臂部28各自的下緣具有在靠自由端的后半部朝向上方傾斜的傾斜部27A、28A,在傾斜部27A、28A與外殼10的下壁部13的上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且該間隙朝向上述自由端側(cè)而變大。上述彈性臂部27、28的基部是支承于端子槽11的下表面即外殼10的下壁部13的上表面上的被支承部。此外,在該主彈性臂部27及副彈性臂部28的自由端形成有在它們的上緣朝向上述上臂部21的引導支承部26并朝上方突出的接觸部27B、28B。如上所述,至自由端為止的主彈性臂部27的臂長比副彈性臂部28略長,因此,主彈性臂部27的接觸部27B相應地比副彈性臂部28的接觸部28B靠后方。兩彈性臂部27、28的接觸部27B、28B朝上方的突出量大致相同。
[0062]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優(yōu)選的方式,在上述主彈性臂部27和副彈性臂部28中的至少一方,在靠近連結(jié)部24的部分、即基部附近位置的上述被支承部,通過壓花加工使小的凸部27C(或28C)朝兩彈性臂部27、28的相對方向突出,兩彈性臂部27、28通過上述凸部27C(或28C)點狀抵接,并在大致整個臂長全長范圍內(nèi)形成間隙,以實現(xiàn)可靠的非接觸,利用傾斜部27A、28A構(gòu)成主要的彈性部的兩彈性臂部27、28能彼此獨立地撓曲彈性變位。
[0063]如上所述,在外殼10上與紙面平行地排列形成有與端子數(shù)量相應數(shù)量的狹縫狀的端子槽11,該端子槽11供由金屬板形成且維持其板面的上述端子20從前方插入。如上所述,端子20的上臂部21形成一片,下臂部22形成兩片,因此,上述端子槽11也與之對應地,在外殼10的上壁部12形成較窄的槽寬,在下壁部13形成較寬的槽寬。形成端子槽11的上端及下端的外殼10的上壁部12及下壁部13對上述端子20進行保持。作為基部的連結(jié)部24的下緣與外殼10的下壁部13的內(nèi)表面接觸,如上所述,上壁部21的卡定突起21A、21B咬入外殼的上壁部12,從而能確保端子位置并能防止脫開。
[0064]在上述外殼10的后半部分(左半部分)不存在上壁部12,該后半部分朝上方開放,從而形成用于收納扁平導體F的收納部15。在收納部15的連接器寬度方向兩端位置,立設有從外殼10的下壁部13立起的柱部16,該柱部16與插入至規(guī)定位置后的扁平導體F的被卡定部Fl的后緣卡定,以防止扁平導體F脫開。該收納部15還能供后述可動構(gòu)件3配置。上述端子20的上臂部21和下臂部22各自的自由端部位于上述收納部15,在上述上臂部21和下臂部22各自的自由端部之間,形成有可供扁平導體F插入的收納空間15A。
[0065]在上述外殼10的收納部15配置有由絕緣材料制成的可動構(gòu)件3。該可動構(gòu)件3被端子20的上述引導支承部26引導支承成可在圖2(A)的打開位置與圖2(B)的關(guān)閉位置之間自由轉(zhuǎn)動。上述可動構(gòu)件3具有前端側(cè)(圖2(A)中上端側(cè))的操作部31、相反側(cè)的槽部32。操作部31是用于施加作為對可動構(gòu)件3的操作力的轉(zhuǎn)動力的部分,槽部32用于收容端子20的前端部25。因此,槽部32與端子20相對應地形成為梳齒狀的狹縫。此外,在該槽部32內(nèi)設有將槽部32的內(nèi)表面彼此連結(jié)的軸部33,該軸部33被端子20的引導支承部26引導支承成能自由轉(zhuǎn)動。
[0066]上述可動構(gòu)件3如圖2 (A)所示從直立位置起進一步轉(zhuǎn)動,到達傾斜姿勢的最大限度轉(zhuǎn)動狀態(tài)的打開位置,上述端子20的上臂部21和下臂部22的自由端彼此間的空間即供扁平導體F插入的收納空間15A打開。處于上述打開位置的姿勢的圖2(A)的可動構(gòu)件3的下端緣34形成為與扁平導體F的插入方向相同方向的面,扁平導體F沿著該下端緣34插入。即,該下端緣34相對于可動構(gòu)件3從其軸部33朝向操作部31延伸的方向形成為傾斜面??蓜訕?gòu)件3的上述下端緣34與背面38 (圖2 (A)中可動構(gòu)件3的左表面)交叉的部分形成為大致角部,從而形成加壓部36,在可動構(gòu)件3朝關(guān)閉位置轉(zhuǎn)動過程中,利用該加壓部36對扁平導體F進行按壓,使得在即將到達關(guān)閉位置之前按壓力達到最大值。
[0067]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按照如下步驟使用。
[0068](I)首先,將連接器I配置到電路基板(未圖示)上的規(guī)定位置,通過焊接等,使端子20的連接部23與該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連接。同樣地,也將配件40焊接固定到電路基板。
[0069](2)接著,使可動構(gòu)件3順時針朝上方轉(zhuǎn)動到圖1(A)所示的打開位置,并維持該打開位置。
[0070](3)在可動構(gòu)件3位于打開位置時,能確保收納部15及收納空間15A朝左方大幅度打開的狀態(tài)。因此,能從扁平導體F的插入側(cè)很好地觀察到收納空間15A的周邊。操作者將扁平導體F以其連接部分成為下表面的方式插入到上述收納空間15A、即端子20的上臂部21與下臂部22之間,并將扁平導體F的前端插入到收納空間15A的里部。
[0071]在扁平導體F插入到上述規(guī)定位置時,上述連接部分位于端子20的接觸部27B、28B 上。
[0072](4)在將扁平導體F插入至規(guī)定位置后,使可動構(gòu)件3逆時針轉(zhuǎn)動,從而從圖1(A)的位置轉(zhuǎn)到圖1(B)的關(guān)閉位置。可動構(gòu)件3利用其加壓部36及背面38將扁平導體F壓向接觸部27B、28B,使扁平導體F與接觸部27B、28B電連接。
[0073]如上所述,在自由端設有上述接觸部27B的主彈性臂部27和在自由端設有上述接觸部28B的副彈性臂部28分別形成朝向自由端延伸的懸臂梁,能彼此獨立地彈性撓曲,不過,由于在兩者間形成有間隙,所以在彈性撓曲時,兩者不會相互作用摩擦力。因此,兩者被扁平導體F按壓的結(jié)果是,能獨立地撓曲且分別能獲得規(guī)定的接觸壓力。
[0074]所以,在接觸部27B和接觸部28B中的任一方附著有灰塵等異物時,有可能在一方上產(chǎn)生接觸不良,但由于在另一方上并沒有附著異物且能獨立地撓曲,所以能在與扁平導體F之間確保規(guī)定的接觸壓力的狀態(tài)下進行接觸。
[0075]接下來,對上述端子20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
[0076]圖4是在金屬板上形成折曲部29且在得到圖3所示的端子20之前的半加工狀態(tài)的中間材料的俯視圖。
[0077]在圖4中,對帶狀的金屬板進行沖壓而成形的中間材料M具有傳送部分C和端子部分T,上述傳送部分C為進行傳送而形成有卡定孔Cl,上述端子部分T最終會變?yōu)槎俗?。端子部分T與傳送部分C通過縮進形成的接連部J相連。
[0078]上述端子部分T在進行形成上述折曲部29的折曲加工之前,在平坦的面上具有在折曲加工后形成端子的各部的部分。為了便于理解端子20的各部和折曲前的對應部分,在端子各部的符號前面加上T來表示對應部分。
[0079]上述接連部J使上述端子部分T的基部即連結(jié)部T24和上述傳送部分C連接。從該連結(jié)部T24的上部朝向左方延伸出上臂部T21,從該連結(jié)部T24的下部朝向左方延伸出下臂部T22,朝向右方延伸出連接部T23。下臂部T22具有主彈性臂部T27和副彈性臂部T28,上述主彈性臂部T27從連結(jié)部T24的下部朝向左方直線狀延伸出,上述副彈性臂部T28先朝向上方從主彈性臂部T27分叉后,朝向左方延伸而形成倒L字狀。副彈性臂部T28的臂長比主彈性臂部T27的臂長稍短。上述分叉部分形成折曲部T29。
[0080]上述端子部分T的上述折曲部T29沿折曲線T29-1折曲,折曲后,如圖3所示,主彈性臂部27與副彈性臂部28以其板面彼此平行的狀態(tài)在板厚方向上相對并并排。在折曲加工中,在主彈性臂部27與副彈性臂部28之間殘留有間隙,該間隙使兩者保持非接觸狀態(tài)。為了積極地形成間隙,在兩者中的任一方通過壓花加工設置上述凸部27C也是一種方法。這樣,在形成端子部分T后或插入時,將接連部J在切斷線J-1的位置切斷,就能從傳送部分C分離。如表示中間材料的圖4所示,在形成端子部分T時,副彈性臂部T28位于上臂部T21與下臂部T22的主彈性臂部T27之間的范圍內(nèi),因此,作為材料的金屬板基本不存在被加工而扔掉的部分,與不具有副彈性臂部28的端子的情形相比,端子部分T彼此的間距寬度、材料成本基本不變。
[0081]在本實施方式中,下臂部22通過形成折曲部29而設置主彈性臂部27和副彈性臂部28時,折曲部29并不限定于圖3中圖示的位置,可以變更。在圖5㈧中,為了進行參照而再次示出圖3的端子,折曲部29位于主彈性臂部27的基部的上緣,折曲前的副彈性臂部T28(圖中虛線表示)已在圖4中示出,但如再次在圖5(A)中示出的那樣,其相對于折曲線T29-1位于上側(cè)并與主彈性臂部27平行地延伸。
[0082]在圖5(A)中折曲部29位于主彈性臂部27的基部的上緣,但在圖5(B)所示的例子中,折曲部29位于主彈性臂部27的基部的下緣,副彈性臂部28朝向上方折曲。因此,折曲前的副彈性臂部T28 (圖中虛線表示)相對于折曲線T29-1位于下側(cè),且與主彈性臂部27平行地延伸。
[0083]接著,在圖5(C)所示的例子中,折曲部29位于從連結(jié)部24延伸出的連接部23的端部緣,折曲前的副彈性臂部T28(圖中虛線表示)朝右方延伸,并在位于上述連接部23的端部緣的折曲線Τ29-1被朝左方折曲加工。在該例中,與圖5(A)、圖5(B)的例子相比,連接部23形成雙層,因此,通過焊接連接固定到電路基板的力變得更大。當然,在與主彈性臂部27的連接部23的下緣對應的部分,作為切入副彈性臂部28而使下緣從電路基板浮起的位置,也可僅在主彈性臂部27的連接部23進行焊接連接。
[0084]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盡管未圖示,但也可使連接部23在板厚方向上偏移設置。上述例子那樣設有兩個彈性臂部的情況自不待言,例如在不同的位置設置折曲部、并形成三個以上的彈性臂部的情況下,也能在連結(jié)部與連接部之間的位置通過沖壓等進行板厚方向上的偏移加工,并以該位置為邊界使連接部相對于連結(jié)部側(cè)在板厚方向上偏移,從而能相對于任意的彈性臂部偏移所期望的量。例如,在下臂部具有主彈性臂部和副彈性臂部這兩個臂部時,能使連接部位于兩者的中間。使連接部偏移的優(yōu)點在于,電路基板的連接部焊接連接用的焊點的位置通常設于標準確定的位置,不改變該位置而使上述連接部的位置偏移即可應對。
[0085]在本實施方式中,下臂部是多層的,但除下臂部以外,也可使其它部分形成為多層,此外,也可使端子整體形成為多層。例如,在使上臂部形成多層的情況下,能提高引導支承部的支承力,所以能使端子的板厚更薄。
[0086]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上臂部具有對可動構(gòu)件進行引導支承的引導支承部的情況下,除下臂部以外,也可使上臂部經(jīng)由折曲部而設置兩個臂部。此時,能提高支承力。
[0087]在圖1至圖5的例子中,端子具有上臂部和下臂部,兩者在與自由端相反一側(cè)的端部通過連結(jié)部連結(jié),形成所謂的前翻轉(zhuǎn)(front flip)形式,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不設置上臂部而僅具有下臂部,并由兩個以上的彈性臂部來構(gòu)成該下臂部。此外,在圖6所示的所謂后翻轉(zhuǎn)(back flip)形式的端子中也能應用本發(fā)明,在后翻轉(zhuǎn)形式的端子中,上臂部21和下臂部22在它們的長度方向中間位置通過連結(jié)部24而連結(jié),在具有長圓截面形狀的凸輪部37的可動構(gòu)件3轉(zhuǎn)動時,上臂部21的右端側(cè)的被按壓部21C因上述凸輪部37而朝上方撓曲,在杠桿原理下,上臂部21的左端側(cè)朝下方撓曲而按壓扁平導體。在圖6所示的例子中,與圖3的例子不同,在上臂部21設有分別具有接觸部27B、28B的主彈性臂部27和副彈性臂部28。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沿著金屬板的平坦板面延伸出彈性臂部的端子以與所述板面垂直的方向作為排列方向被外殼保持,該外殼具有收納部,該收納部形成能允許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插入到所述彈性臂部的自由端上的空間,對被外殼和端子中的至少一方支承成能移動的可動構(gòu)件進行移動操作,使所述彈性臂部和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在接觸壓力下接觸而實現(xiàn)電連接,其特征在于, 端子具有經(jīng)由將金屬板折曲的折曲部而與所述彈性臂部并排形成的其它的彈性臂部,各彈性臂部能獨立地撓曲變位,此外,各彈性臂部在自由端側(cè)具有用于與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接觸的接觸部。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端子具有隔著用于收納扁平導體的收納空間而并排延伸的上臂部和下臂部,該上臂部和下臂部以它們的長度方向一端側(cè)作為自由端,并在中間位置或另一端側(cè)通過連結(jié)部互相連結(jié),從而形成一個構(gòu)件,且以相對于所述板面垂直的方向作為排列方向被外殼保持,該外殼的收納部形成所述收納空間,該收納空間允許將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插入所述上臂部和下臂部的自由端彼此間,所述上臂部和下臂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為彈性臂部,通過對可動構(gòu)件進行移動操作,使所述上臂部和下臂部的自由端彼此朝接近方向撓曲變位,以夾住并按壓扁平導體的連接部分來實現(xiàn)接觸, 多個彈性臂部從形成于靠近連結(jié)部的長度方向位置的折曲部朝自由端延伸,多個彈性臂部彼此不接觸,能獨立地撓曲變位,且在各自的自由端具有接觸部。
3.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個彈性臂部各自的接觸部彼此在長度方向上互相錯開配置。
4.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端子在上臂部和下臂部中的任一方上具有對可動構(gòu)件進行引導和支承的引導支承部,而在另一方上具有接觸部。
5.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端子的多個彈性臂部由主彈性臂部和副彈性臂部形成,所述主彈性臂部位于折曲部形成前的板面,所述副彈性臂部在折曲部形成后在折曲部處從所述板面折曲,而形成在與所述主彈性臂部并排的位置上。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端子具有連接部,該連接部相對于連結(jié)部在與自由端相反一側(cè)從該連結(jié)部延伸到外殼夕卜,該連接部在與連結(jié)部之間的位置被朝副彈性臂部的方向偏移加工,且位于設有接觸部的任一鄰接且并排的彈性臂部的板面彼此的中間。
【文檔編號】H01R12/77GK104347982SQ201410393172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8月9日
【發(fā)明者】政木真悟 申請人:廣瀨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