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伏裝置、光伏模塊及其固定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關于一種光伏裝置,且特別關于一種光伏裝置、光伏模塊及其固定件。
背景技術:
由于石油存量逐年地減少,能源危機已成為近來全世界所共同關注的焦點,故替代能源的發(fā)展刻不容緩。在眾多的替代能源中,太陽能具有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優(yōu)勢,因此一直是最受矚目的焦點。目前收集太陽能的方法通常利用光伏板(photovoltaicpanel)來實現(xiàn)。光伏板通常裝設在建筑物的屋頂上,以接受長時間的日照而產(chǎn)生足夠的太陽能。為了將多個光伏板共同裝設于屋頂上而形成光伏陣列,裝設人員通常會在屋頂上先利用多個螺絲或螺栓,將多條長軌固定在屋頂后,再利用多個螺絲、螺栓或夾具將光伏板固定在長軌上。由于上述方式需要多個長軌、螺絲及螺栓等零件才能將光伏板裝設于屋頂上,不可避免地會增加零件成本以及裝設人員的工作時間。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快速組裝的光伏裝置、光伏模塊及其固定件。為了達到上述目的,依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一種光伏裝置包含至少一光伏板、至少一框體、以及至少一固定件。框體設置于光伏板的至少一側(cè)邊,且框體包含至少一對夾持部、一側(cè)壁以及至少一凸條。光伏板位于此對夾持部之間。部分側(cè)壁用以連接此對夾持部,且側(cè)壁具有背對光伏板的一外露面。凸條連接于側(cè)壁的外露面上,且凸條具有一固定槽于其上方。固定件用以包覆部分凸條,且固定件包含一旋扣部位于固定件的上端部,部份旋扣部用以卡合于固定槽中。其中,該凸條包含彼此相對的兩抵擋部分別位于該固定槽的一開口的相對兩側(cè),該些抵擋部的一者抵靠于該側(cè)壁,該些抵擋部的另一者位于該固定槽的另一側(cè)且遠離該側(cè)壁。其中,該固定件的該旋扣部具有彼此相對的兩側(cè)面,用以分別抵住該固定槽的該開口相對兩側(cè)的該些抵擋部。其中,該凸條的該些抵擋部分別具有一抵擋面與該側(cè)壁的該外露面相夾一 α角,20° ≤ a ≤ 60°。其中,該固定件包含一限位部,連接于該旋扣部以使該固定件的剖面具有類似C型的結構,且該限位部包覆至少部分的該凸條。其中,該凸條具有一第一承靠部鄰接于該固定槽的一側(cè)而位于該凸條的頂端,用以抵頂該固定件的該限位部。其中,該凸條具有一第二承靠部,相對于該第一承靠部而位于該凸條的底端,且鄰接于該側(cè)壁的底端。其中, 該固定件的該限位部具有一末端子部,該末端子部相對于該旋扣部位于該固定件的另一端部,用以抵頂部分該第二承靠部。其中,該光伏裝置包含同列相鄰二個該光伏板,且該兩光伏板的該兩凸條位于同一軸在線,其中該固定件用以同時固定該同列相鄰二個光伏板的該兩凸條的相鄰兩端部。其中,該固定件包含一限位部,該限位部具有連接該旋扣部的一水平子部以及一末端子部,該末端子部位于該固定件的另一端部且與該水平子部平行,該水平子部與該末端子部分別具有一鎖附孔,且該兩個鎖附孔彼此相對以利于一鎖附件穿過而將該固定件鎖附于一建筑結構。依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一種光伏裝置包含一第一光伏模塊、一第二光伏模塊以及至少一固定件。第一光伏模塊包含一第一光伏板以及至少一第一框體。第一框體設置于第一光伏板的至少一側(cè)邊,且第一框體包含一對第一夾持部、一第一側(cè)壁以及至少一第一凸條。第一光伏板位于此對第一夾持部之間。部分第一側(cè)壁用以連接此對第一夾持部。第一側(cè)壁具有背對第一光伏板的一第一外露面。第一凸條連接于第一側(cè)壁的第一外露面上。第一凸條具有至少一第一固定槽于其上方。第二光伏模塊與第一光伏模塊相鄰設置,且第二光伏模塊包含一第二光伏板以及至少一第二框體。第二框體設置于第二光伏板的至少一側(cè)邊,且第二框體包含一對第二夾持部、一第二側(cè)壁以及至少一第二凸條。第二光伏板位于此對第二夾持部之間。部分第二側(cè)壁用以連接此對第二夾持部。第二側(cè)壁具有背對第二光伏板的一第二外露面。第二凸條連接于第二側(cè)壁的第二外露面上。第二凸條具有至少一第二固定槽于其上方。第一凸條與第二凸條相鄰設置。固定件包含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二固定部以及一連接部。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反向設置,連接部連接于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之間,第一固定部包含位于第一固定部的上端部的一第一旋扣部,第二固定部包含位于第二固定部的上端部的一第二旋扣部。部分第一旋扣部及部分第二旋扣部分別位于第一固定槽及/或第二固定槽中。其中,該連接部具有一鎖附孔。其中,該第一凸條包含彼此相對的兩第一抵擋部,分別位于該第一固定槽的一開口的相對兩側(cè),該些第一抵擋部的一者抵靠于該第一側(cè)壁,該些第一抵擋部的另一者位于該第一固定槽的另一側(cè)且遠離該第一側(cè)壁;該第二凸條包含彼此相對的兩第二抵擋部,分別位于該第二固定槽的一開口的相對兩側(cè),該些第二抵擋部的一者抵靠于該第二側(cè)壁,該些第二抵擋部的另一者位于該第二固定槽的另一側(cè)且遠離該第二側(cè)壁。其中,該第一旋扣部具有彼此相對的兩第一側(cè)面,用以分別抵住該第一固定槽的該些第一抵擋部及/或該第二固定槽的該些第二抵擋部;該第二旋扣部具有彼此相對的兩第二側(cè)面,其中該些第二抵擋部用以分別抵住該第一固定槽的該些第一抵擋部及/或該第二固定槽的該些第二抵擋部。其中,該些第一抵擋部分別具有一抵擋面與該第一外露面相夾一 α角,
20° ≤ a ≤ 60° ;其中,該些第二抵擋部分別具有一抵擋面與該第二外露面相夾一 β角,20° ≤ β ≤ 60°。其中,該固定件包含:一第一限位部,連接于該第一旋扣部以使該第一固定部的剖面具有類似C型的結構;以及一第二限位部,連接于該第二旋扣部以使該第一固定部的剖面具有類似C型的結構。
其中,該第一凸條具有一第一承靠部鄰接于該第一固定槽的一側(cè)而位于該第一凸條的頂端,用以抵頂該固定件的該第一限位部及/或該第二限位部;其中,該第二凸條具有一第三承靠部鄰接于該第二固定槽的一側(cè)而位于該第二凸條的頂端,用以抵頂該固定件的該第一限位部及/或該第二限位部。其中,該第一凸條具有一第二承靠部,相對于該第一承靠部而位于該第一凸條的底端;其中該第二凸條具有一第四承靠部,相對于該第三承靠部而位于該第二凸條的底端。其中,該固定件的該第一限位部具有一第一末端子部,該第一末端子部相對于該第一旋扣部位于該第一固定部的另一端部,用以抵頂部分該第二承靠部及/或該第四承靠部;該第二限位部具有一第二末端子部,該第二末端子部相對于該第二旋扣部位于該第二固定部的另一端部,用以抵頂部分第二承靠部及/或該第四承靠部。其中,該光伏裝置包含同列相鄰兩個該些第一光伏模塊及同列相鄰兩個該些第二光伏模塊,且該兩第一光伏板的該兩第一凸條位于同一軸在線,該兩第二光伏板的該兩第二凸條位于同一軸在線,其中該固定件的該第一固定部用以同時固定該同列相鄰兩個第一光伏板的該兩第一凸條的相鄰兩端部,且該固定件的該第二固定部用以同時固定該同列相鄰兩個第二光伏板的該兩第二凸條的相鄰兩端部。其中,該第一光伏模塊與該第二光伏模塊相鄰設置,且該第一凸條與該第二凸條位于該第一光伏板與該第二光伏板之間而相鄰設置,其中該固定件的該第一固定部與該第二固定部用以分別固定該第一凸條與該第二凸條的相鄰兩端部。依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一種光伏模塊包含一光伏板以及多個框體。此些框體用以設置光伏板的多個側(cè)邊,每一框體包含一對夾持部、一側(cè)壁以及至少一凸條。此對夾持部用以夾該光伏板。部分側(cè)壁用以連接此對夾持部,且側(cè)壁具有背對光伏板的一外露面。凸條為一中空條狀結構,且連接于其中一側(cè)壁的外露面上,且凸條具有一固定槽于其上方。其中,該凸條包含彼此相對的兩抵擋部及連接該些抵擋部的一弧形內(nèi)壁,該些抵擋部分別位于該固定槽的一開口的相對兩側(cè)。其中,該些抵擋部的一者抵靠于該側(cè)壁,該些抵擋部的另一者位于該固定槽的另一側(cè)且遠離該側(cè)壁。其中,該凸條的該些抵擋部分別具有一抵擋面與該側(cè)壁的該外露面相夾一 α角,20° ≤ a ≤ 60°。其中,該凸條具有一第一承靠部鄰接于該固定槽的一側(cè)而位于該凸條的頂端;該凸條另具有一第二承靠部,相對于該第一承靠部而位于該凸條的底端,且鄰接于該側(cè)壁的底端。其中,該凸條更包含一讓位部,位于該第一承靠部與該第二承靠部之間。其中,該固定槽為一扇形槽。其中,該凸條與該框體為相同材料所制成或是一體成型的。依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一種用于固定光伏模塊的固定件包含一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包含一第一旋扣部以及一第一限位部。第一旋扣部位于第一固定部的上端部。第一限位部連接于第一旋扣部,以使該第一固定部的剖面具有一 C形結構。第一限位部包含一第一末端子部、一第一水平子部以及一第一傾斜子部。第一末端子部相對于第一旋扣部位于第一固定部的另一端部。第一水平子部連接第一旋扣部。第一傾斜子部由第一水平子部相對第一旋扣部的一端,朝第一末端子部傾斜。其中,該第一水平子部與該第一末端子部彼此平行。其中,該固定件更包含:多個第一彎折部,連接于該第一傾斜子部與第一末端子部之間。其中,該第一水平子部與該第一末端子部分別具有一鎖附孔,且彼此相對。其中,該固定件更包含:一第二固定部,包含:一第二旋扣部,位于該第二固定部的上端部;以及一第二限位部,連接于該第二旋扣部,以使該第一固定部的剖面具有一類似C形結構;以及—連接部,連接于該第一固定部及該第二固定部之間,且該第一固定部與該第二固定部反向設置。其中,該第二限位部包含:一第二末端子部,該第二末端子部相對于該第二旋扣部位于該第二固定部的另一端部;一第二水平子部,連接該第二旋扣部;以及一第二傾斜子部,由該第二水平子部相對該第二旋扣部的一端,朝該第二末端子部傾斜。其中,該固定件更包含:多個第二彎折部,連接于該第二傾斜子部與第二末端子部之間。其中,該連接部具有一鎖附孔。于本發(fā)明上述實施方式中,光伏模塊的每一框體可包含背對于光伏板的凸條,且此凸條具有固定槽,其可供固定件部分地置入,而使光伏板固定于建筑結構上。因此,本發(fā)明無須采用長軌及鎖附于長軌上的多個螺絲及螺栓,即可將光伏板固定于建筑結構上,從而縮短組裝時間,還可減少長軌的成本。
圖1繪示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光伏陣列的立體圖。圖2繪示圖1的局部區(qū)域A的立體圖。圖3繪示圖2沿著D-D’線所剖的剖面圖。圖4A至圖4D繪示第二固定件與凸條利用旋扣的方式結合的分解步驟圖。圖5繪示圖1的局部區(qū)域B的立體圖。圖6繪示圖5沿著E-E’線所剖的剖面圖。圖7繪示圖6的局部放大圖。圖8繪示圖1的局部區(qū)域C的立體圖。圖9繪示依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光伏陣列的局部立體圖。圖10繪示依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光伏陣列的局部立體圖。其中,附圖標記:100:第一固定件102:第一固定部104:第二固定部110:第一旋扣部112、114:第一側(cè)面
116:第一端面120:第二旋扣部122、124:第二側(cè)面126:第二端面130:第一限位部132:內(nèi)表面134:第一末端子部135:第一彎折部136:第一水平子部138:第一傾斜子部140:第二限位部142:內(nèi)表面144:第二末端子部145:第二彎折部146:第二水平子部148:第二傾斜子部142:內(nèi)表面144:第二末端子部150:連接部160:第一鎖附孔200:第二固定件210:第三旋扣部212,214:側(cè)面216:端面220:限位部222:內(nèi)表面224:末端子部225:彎折部226:水平子部228:傾斜子部230:第二鎖附孔300:光伏模塊300a:第一光伏模塊300b:第二光伏模塊310:光伏板310a:第一光伏板310b:第二光伏板320:框體320a:第一框體
320b:第二框體321、322:夾持部321a、322a:第一夾持部321b,322b:第二夾持部323:側(cè)壁323a:第一側(cè)壁323b:第二側(cè)壁324:外露面324a:第一外露面324b:第二外露面33O:間隙400:建筑結構500:凸條500a:第一凸條500b:第二凸條510:固定槽510a:第一固定槽510b:第二固定槽512、514:抵擋部512a、514a:第一抵擋部512b、514b:第二抵擋部516:內(nèi)壁516a:第一內(nèi)壁516b:第二內(nèi)壁520:讓位部520a:第一讓位部520b:第二讓位部522:讓位空間522a:第一讓位空間522b:第二讓位空間524:彎折部524a:第一彎折部524b:第二彎折部540、540a:第一承靠部540b:第三承靠部542:水平表面542a:第一水平表面542b:第二水平表面544:傾斜表面
544a:第一傾斜表面544b:第二傾斜表面550、550a:第二承靠部550b:第四承靠部600:第二鎖附件700:第一鎖附件800、800a:承載座810、810a:拴附件A、B、C:局部區(qū)域α、β:角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fā)明的多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jié)將在以下敘述中一并說明。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了解到,在本發(fā)明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jié)并非必要的,因此不應用以限制本發(fā)明。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組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應了解到,本說明書全文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等用詞僅用以幫助讀者區(qū)隔相似的技術特征,并不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元件在功能或結構上必然有所不同,合先敘明。圖1繪示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光伏陣列的立體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光伏陣列可包含至少一第一固定件100、至少一第二固定件200以及多個光伏模塊300。每個光伏模塊300包含光伏板310以及至少一框體320。第一固定件100及第二固定件200均用以將框體320固定于建筑結構400。圖2繪示圖1的局部區(qū)域A的放大立體圖。圖3繪示圖2沿著D-D’線所剖的剖面圖。如圖2及圖3所示,框體320包含至少一對夾持部321及322、側(cè)壁323以及至少一凸條500。光伏板310位于夾持部321、部分側(cè)壁323及夾持部322之間。側(cè)壁323部分連接于夾持部321及夾持部322之間。側(cè)壁323具有背對光伏板310的外露面324。凸條500連接于側(cè)壁323的外露面324上接近底端處。凸條500具有長條狀固定槽510于其上方,固定槽510的側(cè)剖面為類似扇形的扇形槽,用來與第一固定件100或第二固定件200卡合。第二固定件200的側(cè)剖面為類似C形的固定件,其包含第三旋扣部210位于第二固定件200的上端部,第三旋扣部210用以卡合于固定槽510中。光伏陣列還可包含第二鎖附件600。第二鎖附件600可將第二固定件200鎖附于建筑結構400。如圖2及圖3所示,由于框體320包含背對于光伏板310的凸條500,凸條500是一種中空條狀結構,連結于框體320的側(cè)邊,且凸條500的固定槽510可供第二固定件200的第三旋扣部210置入,而將光伏板310固定于建筑結構400上。如此一來,本發(fā)明無須采用長軌及鎖附于長軌上的多個螺絲及螺栓,即可將光伏板310固定于建筑結構400上,從而縮短組裝時間,還可減少長軌的成本。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凸條500與光伏板310被框體320的側(cè)壁323所分隔。也就是說,凸條500與光伏板310分別位于側(cè)壁323的相對兩側(cè),凸條500與框體320可以是相同材料所制成或是一體成型的部件。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凸條500包含彼此相對的多個抵擋部512、514,分別位于固定槽510開口的相對兩側(cè),以及連接抵擋部512與抵擋部514之間的固定槽510中具有弧形內(nèi)壁516,其中抵擋部512抵靠于側(cè)壁323而面向固定槽510,抵擋部514則相對于抵擋部512位于固定槽510另一側(cè)且遠離側(cè)壁323。第二固定件200的第三旋扣部210具有彼此相對的多個側(cè)面212、214及連接側(cè)面212與側(cè)面214的端面216,其中側(cè)面212位于第三旋扣部210的外側(cè),而側(cè)面214位于第三旋扣部210的內(nèi)側(cè)。抵擋部512用以抵住第三旋扣部210的側(cè)面212,抵擋部514用以抵住第三旋扣部210的側(cè)面214,端面216分離地面向固定槽510的內(nèi)壁516。也就是說,固定槽510可僅利用兩相對的抵擋部512及514抵住第三旋扣部210,使得第三旋扣部210與固定槽510的內(nèi)壁516之間存有空隙,而無須與內(nèi)壁516完全密合。如此一來,固定槽510可留有一定的空間以供第三旋扣部210在其中旋轉(zhuǎn),使得第二固定件200可利用旋扣的方式與凸條500結合或卸除。應了解到,本說明書全文所指的“旋扣”代表兩對象在相對旋轉(zhuǎn)后可互相固定,且以反向旋轉(zhuǎn)之后即可互相分離或卸除。于部分實施方式中,抵擋部512、514分別具有抵靠于第三旋扣部210的抵擋面(未標示),其與框體320的外露面324相夾α角,20° < α < 60°,當?shù)诙潭?00與凸條500卡合之后,第三旋扣部210的側(cè)面212、214也與框體320的外露面324相夾α角。在上述范圍內(nèi)的α角可避免第三旋扣部210滑落出固定槽510外,從而穩(wěn)固地固定第二固定件200與凸條500之間的相對位置。應了解到,圖3中繪示以界定α角的虛線與外露面324相平行。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二固定件200包含限位部220,連接于第三旋扣部210,而構成剖面具有類似C型的結構。限位部220可包覆至少部分的凸條500。凸條500具有第一承靠部540以及讓位部520,第一承靠部540毗鄰固定槽510的抵擋部514而位于凸條的中空結構的頂端,并可抵頂?shù)诙潭?00的限位部220,讓位部520毗鄰第一承靠部540。讓位部520與限位部220的內(nèi)表面222分離,以定義讓位空間522于其間。具體來說,限位部220的部分的內(nèi)表面222不與凸條500的讓位部520相接觸,而讓位空間522位于該部分的內(nèi)表面222與讓位部520之間。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凸條500的第一承靠部540可包含水平表面542以及傾斜表面544,水平表面542連接于抵擋部514的抵擋面與傾斜表面544之間,傾斜表面544由水平表面542朝向讓位部520傾斜。第二固定件200的限位部220可包含水平子部226以及傾斜子部228,水平子部226連接于第三旋扣部210與傾斜子部228之間。水平子部226與傾斜子部228之間的夾角大致上等于水平表面542與傾斜表面544之間的夾角,如此水平表面542及傾斜表面544便可與水平子部226與傾斜子部228緊密接觸而無間隔,從而利于第一承靠部540抵頂限位部220。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凸條500具有第二承靠部550,位于凸條500的底端,并B比鄰于讓位部520與側(cè)壁323之間。除了水平子部226與傾斜子部228之外,限位部220還可包含末端子部224,相對于第三旋扣部210位于第二固定件200的另一端部。末端子部224的長度較長于第二承靠部550的長度,故第二承靠部550可用來抵頂于部分末端子部224。也就是說,第一承靠部540及第二承靠部550分別位于凸條500的上下相對兩側(cè),而限位部220的水平子部226與末端子部224可分別與第一承靠部540及第二承靠部550均相抵頂,如此便能包覆至少部分的凸條500。應了解到,限位部220的內(nèi)表面222涵蓋了水平子部226、末端子部224及傾斜子部228上接觸凸條500的位置,而限位部220的內(nèi)表面222的其它位置不與凸條500相接觸。另外,傾斜子部228由水平子部226相對第三旋扣部210的一端,朝末端子部224傾斜。于部分實施方式中,讓位部520位于第一承靠部540與第二承靠部550之間。具體來說,讓位部520可由多個彎折部524所形成,彎折部524的數(shù)量并不限定,惟最終的結構中,第二承靠部550與第一承靠部540的水平表面542呈平行配置。另外,第二固定件200的傾斜子部228與末端子部224之間也具有多個彎折部225,相對于讓位部520,惟第二固定件200的多個彎折部225的彎折角度稍大于讓位部520的多個彎折部524的彎折角度而形成讓位空間522,前述描述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圖4A至圖4D繪示第二固定件200與凸條500利用旋扣的方式結合的分解步驟圖。如圖4A所示,組裝人員可先將第二固定件200的第三旋扣部210插入固定槽510中,并使第三旋扣部210的端面216抵頂固定槽510的內(nèi)壁516,而第二固定件200的末端子部224也抵頂于讓位部520。此時,第三旋扣部210直立于固定槽510中。接著,如圖4B所示,組裝人員可旋轉(zhuǎn)第二固定件200,使得第三旋扣部210的端面216沿著固定槽510的弧形內(nèi)壁516移動。具體來說,第三旋扣部210的端面216朝向抵擋部512旋轉(zhuǎn),第二固定件200的末端子部224也同時沿著讓位部520的轉(zhuǎn)折處朝第二承靠部550接近。此時,限位部220會逐漸包覆凸條500。另外,當限位部220逐漸包覆凸條500時,讓位部520不會跟限位部220的內(nèi)表面222相接觸,故可避免干涉第二固定件200的旋轉(zhuǎn)。接著,如圖4C所示,由于讓位部520與限位部220的內(nèi)表面222無接觸,故組裝人員可不受干涉地繼續(xù)旋轉(zhuǎn)第二固定件200,此時第二固定件200的末端子部224已接近讓位部520與第二承靠部550之間的轉(zhuǎn)折處。最后,如圖4D所示,當?shù)诙潭?00旋轉(zhuǎn)至定位時,抵擋部512及514會分別與第二固定件200的側(cè)面212及214相抵,凸條500的第一承靠部540會抵頂限位部220的水平子部226與傾斜子部228,而第二承靠部550會抵頂末端子部224,如此便能固定第二固定件200與凸條500之間的相對位置。最后,請復參閱圖2,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二固定件200還可包含多個第二鎖附孔230,分別位于水平子部226與末端子部224且彼此相對,例如位于兩者的中央處。一個第二固定件200可同時用來卡合于兩相鄰光伏模塊300的兩凸條500的兩相鄰端部,當?shù)诙i附件600穿過第二固定件200的第二鎖附孔230,恰穿過兩相鄰光伏模塊300的兩凸條500之間的間隙330,以將第二固定件200與凸條500固定于建筑結構400上,進而將兩相鄰光伏模塊300固定于建筑結構400上。具體來說,第二鎖附件600可為螺絲或螺栓,而第二鎖附孔230可為與第二鎖附件600形狀相契合的螺孔,但本發(fā)明并不以螺絲、螺栓及螺孔的組合為限。請復參閱圖1,多個光伏模塊300沿著X方向成列地設置,并沿著Y方向成行地設置。也就是說,共同沿著X方向排列的光伏模塊300可視為同列的光伏模塊300,而共同沿著Y方向排列的光伏模塊300可視為同行的光伏模塊300。上述X方向與Y方向大致上垂直。請參閱圖2,同列相鄰的二個光伏模塊300之間相隔間隙330。如此,第二固定件200可同時卡合于同列相鄰二個光伏模塊300并橫跨間隙330。也就是說,一個第二固定件200可同時用來固定兩個彼此分開且相鄰的光伏模塊300,且兩光伏模塊300沿著X方向排列的兩個框體側(cè)邊均具有凸條500,且兩凸條500位于同一軸在線,用以與第二固定件200卡合。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二鎖附件600位于相隔間隙330的位置,而進一步將第二固定件200鎖固于建筑物400。圖5繪示圖1的局部區(qū)域B的放大立體圖。圖6繪示圖5沿著E-E’線所剖的剖面圖。為了使讀者能清楚了解本發(fā)明,在第5及6圖中的光伏模塊可分為相鄰設置的第一光伏模塊300a及第二光伏模塊300b。第一光伏模塊300a可包含第一光伏板310a以及至少一第一框體320a。第一框體320a包含一對第一夾持部321a及322a、第一側(cè)壁323a以及至少一第一凸條500a。第一光伏板310a位于第一夾持部321a、部分第一側(cè)壁323a及第一夾持部322a之間。第一側(cè)壁323a部分連接第一夾持部321a及第一夾持部322a。第一側(cè)壁323a具有背對第一光伏板310a的第一外露面324a。第一凸條500a連接于第一側(cè)壁323a的第一外露面324a上接近底端處。第一凸條500a具有第一固定槽510a于其上方。第二光伏模塊300b包含第二光伏板310b以及至少一第二框體320b。第二框體320b包含一對第二夾持部321b及322b、第二側(cè)壁323b以及至少一第二凸條500b。第二光伏板310b位于第二夾持部321b、部分第二側(cè)壁323b以及第二夾持部322b之間。第二側(cè)壁323b部分連接第二夾持部321b及第二夾持部322b。第二側(cè)壁323b包含背對第二光伏板310b的第二外露面324b。第二凸條500b連接于第二側(cè)壁323b的第二外露面324b上接近底端處。第二凸條500b具有第二固定槽510b于其上方。第一固定件100的側(cè)剖面為類似蝴蝶形的固定件,其包含相對反向設置的第一固定部102與第二固定部104以及連接于兩者之間的連接部150,第一固定部102與第二固定部104的側(cè)剖面都為類似C形結構,且兩者反向的設置。第一固定部102包含第一旋扣部110位于第一固定部102的上端部,第二固定部104包含第二旋扣部120位于第二固定部104的上端部。第一旋扣部110及第二旋扣部120分別位于連接部150的相對兩側(cè)。部分第一旋扣部110及部分第二旋扣部120分別用以卡合于第一固定槽510a及第二固定槽510b中。第一鎖附件700將第一固定件100鎖附于建筑結構400上。如圖6所示,由于第一固定槽510a及第二固定槽510b可分別供部分第一旋扣部110及部分第二旋扣部120置入,故第一固定件100可將第一光伏板310a及第二光伏板310b共同固定于建筑結構400(可參閱圖5)上。如此一來,本發(fā)明無須采用長軌及鎖附于長軌上的多個螺絲及螺栓,即可將至少一第一光伏板310a及至少一第二光伏板310b固定于建筑結構400上,從而縮短組裝時間,還可減少長軌的成本。如圖5所示,第一固定件100還可具有第一鎖附孔160。第一鎖附件700穿過第一鎖附孔160,以將第一固定件100固定于建筑結構400上。具體來說,第一鎖附件700可為螺絲或螺栓,而第一鎖附孔160可為與第一鎖附件700形狀相契合的螺孔,但本發(fā)明并不以螺絲、螺栓及螺孔的組合為限。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鎖附孔160開設于連接部150上,以免干涉第一凸條500a或第二凸條500b。圖7繪示圖6的局部放大圖。如圖7所示,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凸條500a包含彼此相對的多個第一抵擋部512a及514a,分別位于第一固定槽510a開口的相對兩側(cè),第一抵擋部512a與514a之間的固定槽510a中具有弧形第一內(nèi)壁516a。第一旋扣部110具有彼此相對的多個第一側(cè)面112及114,以及連接第一側(cè)面112及114的第一端面116,其中側(cè)面112位于第一旋扣部110的外側(cè),而側(cè)面114位于第一旋扣部110的內(nèi)側(cè)。第一抵擋部512a用以抵住第一側(cè)面112,第一抵擋部514a用以抵住第一側(cè)面114,第一端面116分離地面向第一內(nèi)壁516a。也就是說,第一固定槽510a可僅利用兩相對的第一抵擋部512a及514a抵住第一旋扣部110,使得第一旋扣部110與第一固定槽510a的第一內(nèi)壁516a之間存有空隙,而無須與第一內(nèi)壁516a完全密合。如此一來,第一固定槽510a可留有一定的空間以供第一旋扣部110在其中旋轉(zhuǎn),使得第一固定件100可利用旋扣的方式與第一凸條500a結合或卸除。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二凸條500b包含彼此相對的多個第二抵擋部512b及514b,分別位于第二固定槽510b開口的相對兩側(cè),第二抵擋部512b與514b之間的固定槽510b中具有弧形第二內(nèi)壁516b。第二旋扣部120具有彼此相對的多個第二側(cè)面122及124,以及連接第二側(cè)面122及124的第二端面126,其中側(cè)面122位于第二旋扣部120的外側(cè),而側(cè)面124位于第二旋扣部120的內(nèi)側(cè)。第二抵擋部512b用以抵住第二側(cè)面122,第二抵擋部514b用以抵住第二側(cè)面124,第二端面126分離地面向第二內(nèi)壁516b。如此一來,第二固定槽510b可留有一定的空間以供第二旋扣部120在其中旋轉(zhuǎn),使得第一固定件100可利用旋扣的方式與第二凸條500b結合或卸除。在組裝時,組裝人員可先將第一旋扣部110直立地插入第一固定槽510a,然后旋轉(zhuǎn)第一固定件100,使第一固定件100與第一凸條500a穩(wěn)固地結合。接著,組裝人員可移動第二框體320b (可參閱圖6),使第二固定槽510b容納第二旋扣部120后,再旋轉(zhuǎn)第二框體320b,使第一固定件100與第二凸條500b穩(wěn)固地結合。或者,組裝人員也可先將第二旋扣部120直立地插入第二固定槽510b,然后旋轉(zhuǎn)第一固定件100,使第一固定件100與第二凸條500b穩(wěn)固地結合。接著,組裝人員可移動第一框體320a (可參閱圖6),使第一固定槽510a容納第一旋扣部110后,再旋轉(zhuǎn)第一框體320a,使第一固定件100與第一凸條500a穩(wěn)固地結合。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抵擋部512a、514a分別具有抵靠于第一旋扣部110的抵擋面(未標不),其與第一外露面324a(可參閱第6和7圖)相夾α角,20° < α < 60° ,當?shù)谝还潭?00與凸條500a卡合之后,第一旋扣部110的第一側(cè)面112、114也與框體320a的第一外露面324a相夾α角。在上述范圍內(nèi)的α角可避免第一旋扣部110滑落出第一固定槽510a外,而穩(wěn)固地固定第一固定件100與第一凸條500a之間的相對位置。應了解到,圖7中繪示以界定α角的虛線與第一外露面324a相平行。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二抵擋部512b、514b分別具有抵靠于第二旋扣部120的抵擋面(未標示),其與第二外露面324b(可參閱第6和7圖)相夾β角,20° <β<60°,當?shù)谝还潭?00與凸條500b卡合之后,第二旋扣部120的第二側(cè)面122、124也與框體320b的第二外露面324b相夾β角。在上述范圍內(nèi)的β角可避免第二旋扣部120滑落出第二固定槽510b外,而穩(wěn)固地固定第一固定件100與第二凸條500b之間的相對位置。應了解到,圖7中繪示以界定β角的虛線與第二外露面324b相平行。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件100還可包含第一限位部130,連接于第一旋扣部110,而構成剖面類似C型結構。第一限位部130包覆至少部分第一凸條500a。第一凸條500a具有第一承靠部540a以及第一讓位部520a,第一承靠部540a毗鄰第一固定槽510a的第一抵擋部514并抵頂?shù)谝还潭?00的第一限位部130,第一讓位部520a毗鄰第一承靠部540a。第一讓位部520a與第一限位部130的內(nèi)表面132分離,以定義第一讓位空間522a于其間。具體來說,第一限位部130的部分的內(nèi)表面132不與第一凸條500a的第一讓位部520a相接觸,而第一讓位空間522a位于該部分的內(nèi)表面132與第一讓位部520a之間。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件100還可包含第二限位部140,連接于第二旋扣部120,而構成剖面類似C型結構。第二限位部140包覆至少部分的第二凸條500b。第二凸條500b具有第三承靠部540b以及第二讓位部520b,第三承靠部540b毗鄰第二固定槽510b的第二抵擋部514b并抵頂?shù)谝还潭?00的第二限位部140,第二讓位部520b毗鄰第三承靠部540b。第二讓位部520b與第二限位部140的內(nèi)表面142分離,以定義第二讓位空間522b于其間。具體來說,第二限位部140的部分的內(nèi)表面142不與第二凸條500b的第二讓位部520b相接觸,而第二讓位空間522b位于該部分的內(nèi)表面142與第二讓位部520b之間。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凸條500a的第一承靠部540a可包含第一水平表面542a以及第一傾斜表面544a,第一水平表面542a連接于第一抵擋部514a的抵擋面與第一傾斜表面544a之間,第一傾斜表面544a由第一水平表面542a朝向第一讓位部520a傾斜。第一固定件100的第一限位部130可包含第一水平子部136以及第一傾斜子部138,第一水平子部136連接于第一旋扣部110與第一傾斜子部138之間。第一水平子部136與第一傾斜子部138之間的夾角大致上等于第一水平表面542a與第一傾斜表面544a之間的夾角。如此一來,第一水平表面542a及第一傾斜表面544a便可與第一水平子部136與第一傾斜子部138緊密接觸而無間隔,從而利于第一承靠部540a抵頂?shù)谝幌尬徊?30。具體來說,第二凸條500b的第三承靠部540b可包含第二水平表面542b以及第二傾斜表面544b,第二水平表面542b連接于第二抵擋部514b的抵擋面與第二傾斜表面544b之間,第二傾斜表面544b由第二水平表面542b朝向第二讓位部520b傾斜。第一固定件100的第二限位部140可包含第二水平子部146以及第二傾斜子部148,第二水平子部146連接于第二旋扣部120與第二傾斜子部148之間。第二水平子部146與第二傾斜子部148之間的夾角大致上等于第二水平表面542b與第二傾斜表面544b之間的夾角。如此一來,第二水平表面542b及第二傾斜表面544b便可與第二水平子部146與第二傾斜子部148緊密接觸而無間隔,從而利于第三承靠部540b抵頂?shù)诙尬徊?40。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凸條500a具有第二承靠部550a,位于第一凸條500a的底端,并毗鄰于第一讓位部520a與第一側(cè)壁323a之間。除了第一水平子部136及第一傾斜子部138之外,第一限位部130還可包含第一末端子部134,相對于第一旋扣部110位于第一固定部102的另一端部。第二承靠部550a可用來抵頂于部分第一末端子部134。由于第一限位部130與第一承靠部540a及第二承靠部550a均相抵頂,如此便能包覆至少部分的第一凸條500a。應了解到,第一限位部130的內(nèi)表面132涵蓋了第一水平子部136、第一末端子部134及第一傾斜子部138上接觸第一凸條500a的位置,而第一限位部130的內(nèi)表面132的其它位置不與第一凸條500a相接觸。第一傾斜子部138由第一水平子部136相對第一旋扣部110的一端,朝第一末端子部134傾斜。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二凸條500b具有第四承靠部550b,位于第二凸條500b的底端,并毗鄰于第二讓位部520b與第二側(cè)壁323b之間。除了第二水平子部146及第二傾斜子部148之外,第二限位部140還可包含第二末端子部144,相對于第二旋扣部120位于第二固定部104的另一端部。第四承靠部550b抵頂部分第二末端子部144。由于第二限位部140與第三承靠部540b及第四承靠部550b均相抵頂,如此便能包覆至少部分的第二凸條500b。應了解到,第二限位部140的內(nèi)表面142涵蓋了第二水平子部146、第二末端子部144及第二傾斜子部148上接觸第二凸條500b的位置,而第二限位部140的內(nèi)表面142的其它位置不與第二凸條500b相接觸。第二傾斜子部148由第二水平子部146相對第二旋扣部120的一端,朝第二末端子部144傾斜。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讓位部520a位于第一承靠部540a與第二承靠部550a之間。具體來說,第一讓位部520a可由多個第一彎折部524a所形成,第一彎折部524a的數(shù)量并不限定,但最終的結構中,第二承靠部550a與第一承靠部540a的第一水平表面542a呈平行配置。另外,第一固定部102的第一傾斜子部138與第一末端子部134之間也具有多個第一彎折部135,相對于第一讓位部520a,惟第一固定部102的多個第一彎折部135的彎折角度稍大于第一讓位部520a的多個第一彎折部524a的彎折角度而形成第一讓位空間522a,前述描述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二讓位部520b位于第三承靠部540b與第四承靠部550b之間。相似地,第二讓位部520b可由多個第二彎折部524b所形成,第二彎折部524b的數(shù)量并不限定,但最終的結構中,第四承靠部550b與第三承靠部540b的第二水平表面542b呈平行配置。另外,第二固定部104的第二傾斜子部148與第二末端子部144之間也具有多個第二彎折部145,相對于第二讓位部520b,惟第二固定部104的多個第二彎折部145的彎折角度稍大于第二讓位部520b的多個第二彎折部524b的彎折角度而形成第二讓位空間522b,前述描述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前述實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02與第二固定部104分別通過第一限位部130與第二限位部140與連接部150連接,包含有第一固定部102、第二固定部104與連接部150的第一固定件100為一體成型的部件。圖8繪示圖1的局部區(qū)域C的放大立體圖。如圖8所示,同列相鄰的兩個第一光伏模塊300a與同列相鄰的兩個第二光伏模塊300b彼此分隔且共同定義出間隙中心340。上述所謂“同列”代表沿著X方向排列的對象。第一固定件100同時卡合于此些第一光伏模塊300a、此些第二光伏模塊300b并橫跨間隙中心340。換句話說,兩第一光伏模塊300a沿著X方向排列,而第一光伏板模塊300a與第二光伏板模塊300b沿著Y方向排列,因此這些第一光伏模塊300a與第二光伏模塊300b可排列成類似2X2的陣列,并共同定義出間隙中心340于上述四者的對稱位置。第一固定件100位于間隙中心340,并與這些第一光伏模塊300a及第二光伏模塊300b相結合,第一固定件100的第一固定部102用來同時固定兩組第一光伏模塊300a,第二固定部104用來同時固定兩組第二光伏模塊300b。因此,單一第一固定件100即可同時固定四個光伏板模塊,從而大幅減少材料成本。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鎖附件700位于間隙中心340,以避免與周遭的第一光伏模塊300a或第二光伏模塊300b干涉。請再參閱圖1,如圖所示,第二固定件200可直接固定于建筑結構400上。為了方便第二固定件200直接固定,此建筑結構400較佳為非脆性建材,例如:水泥,但不以此為限。倘若建筑結構400上覆蓋脆性建材(例如陶制屋瓦)時,則組裝人員可在脆性建材覆蓋建筑結構400之前利用拴附件810將承載座800固定于建筑結構400上(請參閱第9),接著通過第二鎖附件600將第二固定件200固定至承載座800 (如圖9所示)。另外,組裝人員也可在脆性建材覆蓋建筑結構400之前利用栓附件810a將承載座800a固定于建筑結構400上(請參閱圖10),并通過第一鎖附件700將第一固定件100固定至承載座800a (如圖10所示)。最后再將脆性建材覆蓋于承載座800及800a上。如此便能避免脆性建材受到第一鎖附件700及第二鎖附件600的破壞。當然,本發(fā)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精神及其實質(zhì)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jù)本發(fā)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一光伏板; 至少一框體,設置于該光伏板的至少一側(cè)邊,該框體包含: 至少一對夾持部,該光伏板位于該對夾持部之間; 一側(cè)壁,部分該側(cè)壁用以連接該對夾持部,該側(cè)壁具有背對該光伏板的一外露面;以及至少一凸條,連接于該側(cè)壁的該外露面上,該凸條具有一固定槽于其上方;以及至少一固定件,用以包覆部分該凸條,包含一旋扣部位于該固定件的上端部,部份該旋扣部用以卡合于該凸條的該固定槽中。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凸條包含彼此相對的兩抵擋部分別位于該固定槽的一開口的相對兩側(cè),該些抵擋部的一者抵靠于該側(cè)壁,該些抵擋部的另一者位于該固定槽的另一側(cè)且遠離該側(cè)壁。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固定件的該旋扣部具有彼此相對的兩側(cè)面,用以分別抵住該固定槽的該開口相對兩側(cè)的該些抵擋部。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凸條的該些抵擋部分別具有一抵擋面與該側(cè)壁的該外露面相夾一 α角,20° < α <60°。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固定件包含一限位部,連接于該旋扣部以使該固定件的剖面具有類似C型的結構,且該限位部包覆至少部分的該凸條。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凸條具有一第一承靠部鄰接于該固定槽的一側(cè)而位于該凸條的頂端,用以抵頂該固定件的該限位部。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凸條具有一第二承靠部,相對于該第一承靠部而位于該凸條的底端,且鄰接于該側(cè)壁的底端。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固定件的該限位部具有一末端子部,該末端子部相對于該旋扣部位于該固定件的另一端部,用以抵頂部分該第二承靠部。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光伏裝置包含同列相鄰二個該光伏板,且該兩光伏板的該兩凸條位于同一軸在線,其中該固定件用以同時固定該同列相鄰二個光伏板的該兩凸條的相鄰兩端部。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固定件包含一限位部,該限位部具有連接該旋扣部的一水平子部以及一末端子部,該末端子部位于該固定件的另一端部且與該水平子部平行,該水平子部與該末端子部分別具有一鎖附孔,且該兩個鎖附孔彼此相對以利于一鎖附件穿過而將該固定件鎖附于一建筑結構。
11.一種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光伏模塊,包含: 一第一光伏板;以及 至少一第一框體,設置于該第一光伏板的至少一側(cè)邊,包含: 一對第一夾持部,該第一光伏板位于該對第一夾持部之間; 一第一側(cè)壁,部分該第一側(cè)壁用以連接該對第一夾持部,該第一側(cè)壁具有背對該第一光伏板的一第一外露面;以及 至少一第一凸條,連接于該第一側(cè)壁的該第一外露面上,該第一凸條具有一第一固定槽于其上方;一第二光伏模塊,與該第一光伏模塊相鄰設置,包含: 一第二光伏板;以及 至少一第二框體,設置于該第二光伏板的至少一側(cè)邊,包含: 一對第二夾持部,該第二光伏板位于該對第二夾持部之間; 一第二側(cè)壁,部分該第二側(cè)壁用以連接該對第二夾持部,該第二側(cè)壁具有背對該第二光伏板的一第二外露面;以及 至少一第二凸條,連接于該第二側(cè)壁的該第二外露面上,該第二凸條具有至少一第二固定槽于其上方,其中該第一凸條與該第二凸條相鄰設置;以及 至少一固定件,包含一第一固定部、一第二固定部以及一連接部,該第一固定部及該第二固定部反向設置,該連接部連接于該第一固定部及該第二固定部之間,該第一固定部包含位于該第一固定部的上端部的一第一旋扣部,該第二固定部包含位于該第二固定部的上端部的一第二旋扣部,且部分該第一旋扣部及部分該第二旋扣部分別用以卡合于該第一凸條的該第一固定槽及/或該第二凸條的該第二固定槽中。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部具有一鎖附孔。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凸條包含彼此相對的兩第一抵擋部,分別位于該第一固定槽的一開口的相對兩側(cè),該些第一抵擋部的一者抵靠于該第一側(cè)壁,該些第一抵擋部的另一者位于該第一固定槽的另一側(cè)且遠離該第一側(cè)壁; 其中,該第二凸條包含彼此相對的兩第二抵擋部,分別位于該第二固定槽的一開口的相對兩側(cè),該些第二抵擋部的一者抵靠于該第二側(cè)壁,該些第二抵擋部的另一者位于該第二固定槽的另一側(cè)且遠離該第二側(cè)壁。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旋扣部具有彼此相對的兩第一側(cè)面,用以分別抵住該第一固定槽的該些第一抵擋部及/或該第二固定槽的該些第二抵擋部; 其中,該第二旋扣部具有彼此相對的兩第二側(cè)面,其中該些第二抵擋部用以分別抵住該第一固定槽的該些第一抵擋部及/或該第二固定槽的該些第二抵擋部。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些第一抵擋部分別具有一抵擋面與該第一外露面相夾一 α角,20° ≤ α ≤60° ; 其中,該些第二抵擋部分別具有一抵擋面與該第二外露面相夾一 β角,20° ≤ β ≤ 60°。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固定件包含: 一第一限位部,連接于該第一旋扣部以使該第一固定部的剖面具有類似C型的結構;以及 一第二限位部,連接于該第二旋扣部以使該第一固定部的剖面具有類似C型的結構。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凸條具有一第一承靠部鄰接于該第一固定槽的一側(cè)而位于該第一凸條的頂端,用以抵頂該固定件的該第一限位部及/或該第二限位部; 其中,該第二凸條具有一第三承靠部鄰接于該第二固定槽的一側(cè)而位于該第二凸條的頂端,用以抵頂該固定件的該第一限位部及/或該第二限位部。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凸條具有一第二承靠部,相對于該第一承靠部而位于該第一凸條的底端; 其中該第二凸條具有一第四承靠部,相對于該第三承靠部而位于該第二凸條的底端。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固定件的該第一限位部具有一第一末端子部,該第一末端子部相對于該第一旋扣部位于該第一固定部的另一端部,用以抵頂部分該第二承靠部及/或該第四承靠部; 該第二限位部具有一第二末端子部,該第二末端子部相對于該第二旋扣部位于該第二固定部的另一端部,用以抵頂部分第二承靠部及/或該第四承靠部。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光伏裝置包含同列相鄰兩個該些第一光伏模塊及同列相鄰兩個該些第二光伏模塊,且該兩第一光伏板的該兩第一凸條位于同一軸在線,該兩第二光伏板的該兩第二凸條位于同一軸在線,其中該固定件的該第一固定部用以同時固定該同列相鄰兩個第一光伏板的該兩第一凸條的相鄰兩端部,且該固定件的該第二固定部用以同時固定該同列相鄰兩個第二光伏板的該兩第二凸條的相鄰兩端部。
21.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光伏模塊與該第二光伏模塊相鄰設置,且該第一凸條與該第二凸條位于該第一光伏板與該第二光伏板之間而相鄰設置,其中該固定件的該第一固定部與該第二固定部用以分別固定該第一凸條與該第二凸條的相鄰兩端部。
22.一種光伏模塊,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光伏板; 多個框體,用以設置該光伏板的多個側(cè)邊,每一該框體包含: 一對夾持部,用以夾 持該光伏板;以及 一側(cè)壁,部分該側(cè)壁用以連接該對夾持部,該側(cè)壁具有背對該光伏板的一外露面;以及 至少一凸條,為一中空條狀結構,連接于該些側(cè)壁的一的該外露面上,該凸條具有一固定槽于其上方。
23.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光伏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凸條包含彼此相對的兩抵擋部及連接該些抵擋部的一弧形內(nèi)壁,該些抵擋部分別位于該固定槽的一開口的相對兩側(cè)。
24.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光伏模塊,其特征在于,該些抵擋部的一者抵靠于該側(cè)壁,該些抵擋部的另一者位于該固定槽的另一側(cè)且遠離該側(cè)壁。
25.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光伏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凸條的該些抵擋部分別具有一抵擋面與該側(cè)壁的該外露面相夾一 α角,20° ( α <60°。
26.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光伏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凸條具有一第一承靠部鄰接于該固定槽的一側(cè)而位于該凸條的頂端;該凸條另具有一第二承靠部,相對于該第一承靠部而位于該凸條的底端,且鄰接于該側(cè)壁的底端。
27.根據(jù)權利要求26所述的光伏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凸條更包含一讓位部,位于該第一承靠部與該第二承靠部之間。
28.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光伏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固定槽為一扇形槽。
29.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光伏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凸條與該框體為相同材料所制成或是一體成型的。
30.一種用于固定光伏模塊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固定部,包含: 一第一旋扣部,位于該第一固定部的上端部;以及 一第一限位部,連接于該第一旋扣部,以使該第一固定部的剖面具有一 C形結構,其中該第一限位部包含: 一第一末端子部,相對于該第一旋扣部位于該第一固定部的另一端部; 一第一水平子部,連接該第一旋扣部;以及 一第一傾斜子部,由該第一水平子部相對該第一旋扣部的一端,朝該第一末端子部傾斜。
31.根據(jù)權利要求30所述的用于固定光伏模塊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水平子部與該第一末端子部彼此平行。
32.根據(jù)權利要求31所述的用于固定光伏模塊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多個第一彎折部,連接于該第一傾斜子部與第一末端子部之間。
33.根據(jù)權利要求31所述的用于固定光伏模塊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水平子部與該第一末端子部分別具有一鎖附孔,且彼此相對。
34.根據(jù)權利要求30所述的用于固定光伏模塊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第二固定部,包含: 一第二旋扣部,位于該第二固`定部的上端部;以及 一第二限位部,連接于該第二旋扣部,以使該第一固定部的剖面具有一類似C形結構;以及 一連接部,連接于該第一固定部及該第二固定部之間,且該第一固定部與該第二固定部反向設置。
35.根據(jù)權利要求34所述的用于固定光伏模塊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限位部包含: 一第二末端子部,該第二末端子部相對于該第二旋扣部位于該第二固定部的另一端部; 一第二水平子部,連接該第二旋扣部;以及 一第二傾斜子部,由該第二水平子部相對該第二旋扣部的一端,朝該第二末端子部傾斜。
36.根據(jù)權利要求35所述的用于固定光伏模塊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多個第二彎折部,連接于該第二傾斜子部與第二末端子部之間。
37.根據(jù)權利要求34所述的用于固定光伏模塊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部具有一鎖附孔。
全文摘要
一種光伏裝置包含至少一光伏板、至少一框體、以及至少一固定件。框體包含至少一對夾持部、一側(cè)壁以及至少一凸條。光伏板位于此對夾持部之間。側(cè)壁部分連接此對夾持部,且側(cè)壁包含背對光伏板的一外露面。凸條連接于側(cè)壁的外露面上,且凸條具有至少一固定槽于其上方。固定件包含一旋扣部位于固定件的上端部,部份旋扣部位于固定槽中。
文檔編號H01L31/02GK103107220SQ20121059284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31日
發(fā)明者邱絲繡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