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器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連接器單元,設(shè)置有第一連接器的連接器單元,該第一連接器具有:棒狀的第一端子配件;管狀的第一殼體,該第一殼體布置成收納第一端子配件;以及接觸防止殼體,該接觸防止殼體布置在第一端子配件和第一殼體之間,其中,接觸防止殼體具有供第一端子配件通過的孔,并且布置成沿著第一端子配件的縱向滑動。
背景技術(shù):
作為由電機的驅(qū)動力驅(qū)動的移動體的汽車安裝有各種電子裝置,諸如電機和逆變器。傳統(tǒng)地,使用各種連接器單元來使電機和逆變器相互連接。圖12是傳統(tǒng)的連接器單元的透視圖。圖12所示的連接器單元110設(shè)置有第一連接器101和第二連接器102,該第一連接器101具有多個棒狀的陽型端子103、所述多個陽型端子103所分別裝接至的陽型殼體104、以及接觸防止殼體105 ;并且該第二連接器102具有要分別與所述多個陽型端子103相連接的多個陰型端子109、以及由合成樹脂制成的陰型殼體111。陰型殼體111形成有多個收納部112,該多個收納部112布置成收納各個陰型端子109,并且該陰型殼體111布置成與陽型殼體104嵌合。在圖12中,箭頭Y方向指示陽型端子103的縱向和接觸防止殼體105的滑動方向,并且箭頭X方向指示多個陽型端子103和多個收納部112的對齊方向。對于上述的第一連接器101,接觸防止殼體105裝接于陽型端子103的露出部,以防止當(dāng)使這些連接器101、102嵌合在一起時,使用者由于接觸陽型端子103而觸電。提供了一種接合接受部131,該接合接受部131形成在陽型端子103在靠近第一連接器102 —側(cè)上的頂端處,并且布置成從陽型端子103突出。接觸防止殼體105包括:接合臂151,該接合臂151布置成接合于接合接受部131,以接觸防止殼體105在朝著陽型殼體104的方向(也就是Y方向)上滑動。接合臂151包括:臂部152,該臂部152沿著Y方向延伸,并且布置成在離開和朝向接合接受部131的方向上變形;以及接合部153,該接合部153形成在靠近第一連接器101 —側(cè)的接合接受部131上,并且布置成在X方向上從臂部152的頂端突出,以接合于接合接受部131。陰型殼體111的收納部112設(shè)置有脫離突起113,該脫離突起113布置成朝著陽型殼體104突出,并且布置成使接合臂151從接合接受部131脫離。在該脫離突起113鄰接在接合臂151上時,當(dāng)陰型殼體111 (第二連接器102)朝著陽型殼體104 (第一連接器101)移動時,脫離突起113使接合臂151的臂部132在離開接合接受部131的方向上變形,從而使接合部153從接合接受部131脫離。在接合臂151從接合接受部131脫離之后,允許接觸防止殼體105相對于陽型端子103滑動。從而,接觸防止殼體105朝著陽型殼體104滑動,以允許陽型端子103進入到陰型端子109,從而使第一連接器101和第二連接器102嵌合在一起(例如,參見專利文獻I)。引用列表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0.2009-30185
發(fā)明內(nèi)容
技術(shù)問題然而,上述傳統(tǒng)的連接器單元110具有下列問題。即,對于傳統(tǒng)的連接器單元110,例如,當(dāng)使用者偶然朝著陽型殼體104推動接觸防止殼體105時,在Y方向上施加于接合臂151的力可能引起該接合臂151 (接合部153)的損壞。接合臂151的損壞引起接觸防止殼體105朝著陽型殼體104滑動,導(dǎo)致陽型端子103露出,從而造成使用者接觸陽型端子103的危險。此外,因為通過使臂部152在離開接合接受部131的方向上變形而使接合臂151從接合接受部131脫離,所以對于脫離突起113,需要使臂部152在離開接合接受部131的方向上變形的大的力,這對使用者強加了身體負(fù)擔(dān)。而且,將陰型殼體111 (也就是第二連接器102)的脫離突起113推抵接觸防止殼體105以使臂部152變形,從而存在脫離突起113損壞的危險。而且,為了使臂部152在離開接合接受部131的方向上變形,需要利用臂部152的樹脂變形;然而,在施加熱以后,蠕變現(xiàn)象發(fā)生,這可能減小接合力。鑒于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連接器單元,當(dāng)使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嵌合在一起時,該連接器單元能夠防止使用者接觸第一端子配件。在第一方面中,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連接器單元,包括:第一連接器,該第一連接器具有:棒狀的第一端子配件;管狀的第一殼體,該管狀的第一殼體布置成收納所述第一端子配件;以及接觸防止殼體,該接觸防止殼體布置在所述第一端子配件和所述第一殼體之間,所述接觸防止殼體包括供所述第一端子配件通過的孔并且布置成沿著所述第一端子配件的縱向滑動;以及第二連接器,該第二連接器具有:第二端子配件,該第二端子配件將要連接于所述第一端子配件;以及第二殼體,該第二殼體布置成收納所述第二端子配件,并且布置成與所述第一殼體嵌合。所述接觸防止殼體包括:張緊彈簧,該張緊彈簧具有固定在所述接觸防止殼體的外周處的一端以及被布置成自由端的另一端;所述另一端沿著所述縱向遠(yuǎn)離所述第二連接器地延伸并且被布置成接合于所述第一殼體,以限制所述接觸防止殼體滑動。所述張緊彈簧包括錐狀(tapered)部,該錐狀部在從所述張緊彈簧的所述一端到所述另一端的方向上遠(yuǎn)離所述接觸防止殼體地傾斜。所述第二殼體包括進入部,該進入部布置成當(dāng)朝著所述第一殼體移動時進入所述張緊彈簧和所述第一殼體之間,并且朝著所述接觸防止殼體推動所述錐狀部,從而使得所述張緊彈簧的所述另一端從所述第一殼體脫離,以允許所述接觸防止殼體滑動。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的所述張緊彈簧由金屬制成。在第三方面中,本發(fā)明提供了根據(jù)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連接器,還包括:返回彈簧,該返回彈簧裝接于所述接觸防止殼體的所述外周;以及斜面,該斜面設(shè)置在所述第一殼體的內(nèi)周處,所述斜面在遠(yuǎn)離所述第二連接器的方向上朝著所述第一端子配件傾斜。所述返回彈簧包括鄰接部,該鄰接部布置成朝著所述斜面突出,以鄰接在所述斜面上。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當(dāng)在所述張緊彈簧的所述另一端接合于所述第一殼體的情況下,即在接觸防止殼體定位在接觸防止位置處的情況下,使用者利用手指推動所述接觸防止殼體時,所述張緊彈簧也限制了所述接觸防止殼體滑動。因此,能夠避免所述第一端子露出。從而,能夠提供能夠防止與所述第一端子配件接觸的連接器單元。此外,當(dāng)使用者利用手指推動所述接觸防止殼體時,所述張緊彈簧變形并且推回作用于所述接觸防止殼體的力。因此,不存在與傳統(tǒng)情況中一樣的接合臂破壞的風(fēng)險,并且,當(dāng)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嵌合在一起時,所述接觸防止殼體能夠以可靠的方式定位在所述接觸防止位置。而且,所述進入部布置成進入所述張緊彈簧和所述第一殼體之間,并且朝著所述接觸防止殼體推動所述錐狀部,以使所述張緊彈簧從所述第一殼體脫離,從而允許所述接觸防止殼體滑動。從而,所述張緊彈簧的接合于所述第一殼體的所述另一端朝著所述第一殼體的內(nèi)側(cè)移位,從而使得所述張緊彈簧從所述第一殼體脫離。從而,與傳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相比,能夠利用更小的力(也就是更容易)使所述張緊彈簧從所述第一殼體脫離。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所述張緊彈簧由金屬制成。從而,當(dāng)所述張緊彈簧暴露于由于電流在所述第一端子配件中流動而受熱的受熱第一端子配件的熱量時,與傳統(tǒng)的由樹脂制成的接合臂相比,由翹曲或扭絞引起的劣化更少,從而允許長期使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張緊彈簧的另一端從所述第一殼體脫離之后,當(dāng)在所述接觸防止殼體可滑動的狀態(tài)下將所述第二連接器從所述第一連接器移除(分離)時,所述張緊彈簧的反作用力朝著所述第二殼體(第二連接器)推回所述接觸防止殼體,并且所述接觸防止殼體被定位在所述接觸防止位置處。因此,防止了所述第一端子配件露出,從而以更加可靠的方式防止與所述第一端子配件接觸。此外,即使不使用作為返回彈簧的卷簧等,也能夠朝著所述第二殼體(第二連接器)推回所述接觸防止殼體,使得所述接觸防止殼體定位在所述接觸防止位置處,從而實現(xiàn)簡單的結(jié)構(gòu),并且減少制造成本。
圖1是構(gòu)成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的第一連接器的透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構(gòu)成連接器單元的第一連接器的分解透視圖;圖3是示出圖2所示的、構(gòu)成第一連接器單元的接觸防止部的透視圖;圖4A是沿著圖1中的線1-1截取的橫截面圖;圖4B是示出圖4A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圖5是沿著圖4中的線I1-1I截取的橫截面圖;圖6A是示出第二連接器朝著圖1的第一連接器移動,并且張緊彈簧脫離的狀態(tài)的橫截面圖;圖6B是示出圖6A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圖7是沿著圖6A中的II1-1II線截取的橫截面圖;圖8是示出在張緊彈簧如圖6A和圖6B中所示的狀態(tài)那樣脫離時,第二連接器朝著第一連接器移動的橫截面圖;圖9是沿著圖8中的線IV-1V截取的橫截面圖;圖10是示出在張緊彈簧如圖8中所示的狀態(tài)那樣脫離時,第二連接器從第一連接器分離的橫截面圖1lA是沿著圖10中的V-V線截取的橫截面圖;圖1lB是示出圖1lA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圖12是示出傳統(tǒng)的連接器單元的透視圖。參考標(biāo)記列表20連接器單元I第一連接器2第二連接器3陽型端子(第一端子配件)4陽型殼體(第一殼體)5a 孔6張緊彈簧7返回彈簧9陰型端子(第二端子配件)10陰型殼體(第二殼體)12進入部49接合接受部51接觸防止殼體62錐狀部63接合部(另一端)72鄰接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下面,將參考圖1至圖11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連接器單元。圖1和圖2所示的連接器單元20包括第一連接器1,該第一連接器I具有:作為第一端子配件的多個棒狀的陽型端子3 ;作為第一殼體的陽型殼體4,該陽型殼體4設(shè)置有多個用于收納每個該多個陽型端子3的收納部40 ;多個接觸防止部5,該接觸防止部5布置在陽型端子3和收納部40之間并且具有供陽型端子3插入的孔5a,并且該接觸防止部布置成沿著陽型端子3的縱向(也就是箭頭Y方向)滑動;以及多個屏蔽部件8,該多個屏蔽部件8安裝在各個接觸防止部5和各個收納部40之間。連接器單元20還包括第二連接器2,該第二連接器2具有:作為第二端子配件的、布置成連接于各個陽型端子3的多個陰型端子9 ;以及作為第二殼體的陰型殼體10 (在圖6A,圖6B中示出),該陰型殼體10具有用于分別收納該多個陰型端子9的多個陰型收納部11,并且布置成朝著陽型殼體4移動,以與陽型殼體4嵌合。在圖1和圖2中,第二連接器2省略并且未示出。此外,連接器單元20布置在作為安裝在汽車上的電子裝置的逆變器和電機之間,以電連接該逆變器和電機。通過將連接器I和2嵌合在一起,來自電池的電力經(jīng)由逆變器供給于電機。在圖1和其它視圖中,箭頭Y方向不僅指示各個陽型端子3的縱向,而且指示第二連接器2進入(也就是朝著移動)第一連接器I的方向;箭頭X方向指示第一連接器I的多個收納部40的對齊方向,并且箭頭Z方向指示與Y方向和X方向二者都相交的方向。
通過沖壓和彎曲導(dǎo)電金屬板而獲得上述的陽型端子3。各個陽型端子3包括:形成為棒狀的凸片(tab)30 ;以及裝接部31,該裝接部31形成在凸片30的端部以在X方向上突出,并且布置成例如將凸片30裝接于設(shè)備側(cè)匯流排13,該匯流排13連接于作為電子裝置的逆變器。上述的陽型殼體4包括:多個收納部40,該多個收納部40相互連接;以及裝接部41,該裝接部41布置成將多個收納部40裝接于作為電子裝置的逆變器的殼體部。多個收納部40沿著X方向?qū)R。此外,如圖2、圖4A和圖4B所示,各個收納部40一體地包括:管狀的第一本體部42 ;管狀的內(nèi)管部43,該內(nèi)管部43布置在第一本體部42的內(nèi)側(cè),并且布置成將各個凸片定位在內(nèi)側(cè),以不動地固定各個凸片30 ;以及與第一本體部42接續(xù)的第二本體部44,該第二本體部44在Y方向上靠近第二連接器2的那一側(cè)上布置在第一本體部42和第一本體部42內(nèi)側(cè)的內(nèi)管部43處。如圖4A和圖4B所示,第一本體部42沿Y方向的長度形成得比內(nèi)管部43沿Y方向的長度更長,并且第一本體部42 (的端部)布置成與內(nèi)管部43相比在Y方向上朝著第二本體部比突出地更多。另外,如圖5所示,第一本體部42定位成與逆變器的殼體部對置,并且通過相互對置的一對對置壁部45和連接該對對置壁部45的一對第一側(cè)壁部46而形成為管狀。如圖5所示,設(shè)置有斜面46a,該斜面46a形成在第一側(cè)壁部46的內(nèi)周上并且傾斜,以便隨著在Y方向上遠(yuǎn)離第二連接器2而越靠近陽型端子3 (也就是朝著內(nèi)側(cè)傾斜)。第二本體部44通過頂壁部47和與頂壁部47接續(xù)的一對第二側(cè)壁部48而形成為檐溝狀,頂壁部47與所述一對對置的壁部45中遠(yuǎn)離作為電子裝置的逆變器的那一個對置壁部45接續(xù)。第二側(cè)壁部48分別與所述一對第一側(cè)壁部46中的每一個接續(xù)。如圖4A和圖4B所示,頂壁部47設(shè)置有接合接受部49,該接合接受部49布置在頂壁部47的與所述一個對置壁部45 (也就是第一本體部42)相鄰接的端部,并且布置成從頂壁部47向內(nèi)突出。接合接受部49布置成以接合方式接合或停止在稍后描述的張緊彈簧6的接合部63處。如圖3所示,接觸防止部5 —體地包括:接觸防止殼體51,張緊彈簧6,以及一對返回彈簧7。接觸防止殼體51布置成覆蓋各個陽型端子3,并且設(shè)置有孔5a,陽型端子3的凸片30插入該孔5a。當(dāng)陽型端子3插入到孔5a中時,使得接觸防止殼體51能夠沿著陽型端子3的縱向(也就是Y方向)滑動。此外,接觸防止殼體51布置在各個陽型端子3和陽型殼體4 (也就是收納部)之間。如圖3、圖4A和圖4B所示,接觸防止殼體51通過定位在與頂壁部47對置位置處的頂板部52、與頂板部52對置的底壁部53、以及定位在與陽型殼體4的一對第二側(cè)壁部48對置位置處的一對側(cè)板部54而形成為管狀。接觸防止殼體51通過未示出的向前脫離防止裝置而裝接于陽型殼體4。如圖3所示,頂板部52設(shè)置有從頂板部52的外表面突出的第一埋入部55。該第一埋入部55布置在頂板部52的在Y方向上靠近第二連接器2 —側(cè)的端部處,并且張緊彈簧6的一端埋入在第一埋入部55處。如圖3所示,所述一對側(cè)板部54每一者都設(shè)置有一對懸垂部57和第二埋入部58。此外,設(shè)置了切除部59,該切除部59切割成矩形,并且形成在各個側(cè)板部54的在Y方向上遠(yuǎn)離第二連接器2 —側(cè)的端部處。該一對懸垂部57在側(cè)板部54在Z方向上的布置兩端處,并且在Y方向上沿著側(cè)板部54延伸,各個懸垂部57布置成從頂板部52的外表面突出。第二埋入部58形成在該一對懸垂部57之間。此外,第二埋入部58布置成在Y方向上比切除部59更靠近第二連接器2,并且與切除部59對齊。此外,第二埋入部58布置成從各個側(cè)板部54的外表面突出。返回彈簧7的一端埋入在第二埋入部58處。張緊彈簧6通過沖壓和彎曲導(dǎo)電金屬板獲得。此外,如圖3、圖4A和圖4B所示,張緊彈簧6的一端埋入在第一埋入部55處并且固定在接觸防止殼體51的外周處且裝接于該接觸防止殼體51,而張緊彈簧6的另一端是在縱向上(也就是Y方向)上遠(yuǎn)離第二連接器2延伸的自由端。張緊彈簧6包括:錐狀(tapered)部62,該錐狀部62在從張緊彈簧6的所述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上遠(yuǎn)離接觸防止殼體51地傾斜;以及接合部63,該接合部63朝著接觸防止殼體51彎曲,以從錐狀部62的端部(即,上述另一端)朝著接觸防止殼體51突出。此外,在接合部63和接觸防止殼體51之間設(shè)置了空間,以允許張緊彈簧6在Z方向上彈性變形。接合部63布置成接合于陽型殼體4的接合接受部49,以限制接觸防止殼體51在Y方向上朝著陽型端子3的基部(也就是裝接部31)滑動。在這里,術(shù)語“接觸防止位置”定義為:在接合部63接合于陽型殼體4的接合接受部49的狀態(tài)也就是接合防止殼體51滑動受限制的狀態(tài)下,接觸防止殼體51所定位的位置。上述的一對返回彈簧7通過沖壓和彎曲導(dǎo)電金屬板而獲得。此外,如圖3和圖5所示,返回彈簧7的一端埋入在第二埋入部58處并且固定在接觸防止殼體51的外周以裝接于該接觸防止殼體51,而該返回彈簧的另一端是在縱向(也就是Y方向)上遠(yuǎn)離第二連接器2延伸的自由端。返回彈簧7的另一端設(shè)置有鄰接部72,該鄰接部72朝著斜面46a (在向外方向上)突出,以鄰接在該斜面46a上。此外,返回彈簧7布置成在X方向上彈性變形。此外,接觸防止殼體51的上述切除部59布置在鄰接部72的內(nèi)側(cè),使得當(dāng)鄰接部72向內(nèi)變形時,鄰接部72通過切除部59。上述的屏蔽部件8由導(dǎo)電金屬板制成,并且布置成抑制電噪音泄露到外側(cè)。此外,屏蔽部件8布置在陽型殼體4和接觸防止殼體5之間,并且裝接于陽型殼體4的第二本體部44的內(nèi)側(cè)。此外,屏蔽部件8包括:本體部80,該本體部80形成為檐溝狀,以便覆蓋陽型端子3 ;以及多個爪部81,該多個爪部81用于裝接于第二本體部44 (也就是陽型殼體4)。上述的陰型收納部11包括:進入部12,該進入部12布置成從陰型收納部朝著第一連接器I突出,并且布置成進入接觸防止殼體51和陽型殼體4 (也就是第一本體部42)之間。該進入部12進入張緊彈簧6和陽型殼體4 (也就是收納部40)之間,并且朝著接觸防止殼體51推動錐狀部62,從而使張緊彈簧6的接合部63從陽型殼體4 (也就是收納部40)脫離,以允許接觸防止殼體51滑動。在下面,將參考圖4A、圖4B和圖5說明連接器單元20的第一連接器I的組裝程序。通過將螺栓插入到陽型殼體4的裝接部41中,陽型殼體4裝接于作為電子裝置的逆變器的殼體部。然后,將通過陽型殼體4的內(nèi)管部43的陽型端子3的裝接部31放置在匯流排13上,并且使用螺栓將陽型端子3裝接于設(shè)備側(cè)匯流排13。然后,使接觸防止部5的頂板部52和陽型殼體4的頂壁部47彼此相對地定位,并且將陽型端子3的凸片30插入到接觸防止殼體51的孔5a中,并且通過向前脫離防止裝置將接觸防止殼體51裝接于陽型殼體
4。結(jié)果,張緊彈簧6的裝接部63接合于接合接受部49。通過這樣做,張緊彈簧6起到限制接觸防止殼體在Y方向上遠(yuǎn)離第二連接器2地滑動。此時,如圖5所示,返回彈簧7的鄰接部72鄰接在斜面46a上。從而,陽型端子3裝接于陽型殼體4。以這樣的方式,組裝了第一連接器I。接著,下面將參考圖6A、圖6B、圖7、圖8和圖9說明用于使第一連接器I和第二連接器2嵌合在一起的嵌合方法。將以上述方式組裝的第一連接器I朝著第二連接器2移動。然后,使第二連接器2的進入部12進入張緊彈簧6和陽型殼體4 (也就是收納部40)之間。通過進一步移動第二連接器2,進入部12鄰接在張緊彈簧6的錐狀部62上并且朝著接觸防止殼體51推動錐狀部62。隨著進入部12推動接觸防止殼體51,接合部63朝著收納部40 (也就是陽型端子4)的內(nèi)側(cè)移位至該接合部63不與接合接受部49接合的位置。結(jié)果,如圖6A和6B所示,張緊彈簧6的接合部63從陽型殼體4的接合接受部49脫離,從而允許接觸防止殼體51沿著Y方向在遠(yuǎn)離第二連接器2的方向上滑動。此外,通過在接觸防止殼體51能沿著Y方向在遠(yuǎn)離第二連接器2的方向上滑動地移動的狀態(tài)下移動第二連接器2,該接觸防止殼體51沿著Y方向在遠(yuǎn)離第二連接器2的方向上被第二連接器2推動。從而,如圖11所示,由于斜面46a沿著Y方向在遠(yuǎn)離第二連接器2的方向上朝著陽型端子3傾斜,所以返回彈簧7的反作用力F施加在斜面46a上。從而,該反作用力F在斜面46a上的施加產(chǎn)生了垂直阻力N,該垂直阻力N與反作用力F相反并且等于反作用力F的大小。從而,由于該垂直阻力N的產(chǎn)生,在垂直阻力N的分解成分P的方向上,有力作用,從而,鄰接部72 (也就是返回彈簧7)在分解成分P的方向上也就是在Y方向上朝著第二連接器2的方向上施加力。此外,通過移動第二連接器2,接觸防止部5沿著Y方向遠(yuǎn)離第二連接器2滑動,從而露出陽型端子3。通過進一步移動第二連接器2,露出的陽型端子3進入第二連接器2的陰型端子9的內(nèi)側(cè)。結(jié)果,這些端子9和3相互連接,并從而連接器I和2嵌合在一起(在圖8和圖9中示出)。此時,返回彈簧7在Y方向上朝著第二連接器2施加力。此外,如圖10和圖11所示,在連接器I和2嵌合在一起之前,并且在接觸防止殼體51能在Y方向上遠(yuǎn)離第二連接器2滑動地移動時(也就是半嵌合狀態(tài)),即使當(dāng)?shù)诙B接器2從第一連接器I移除(分離),返回彈簧7也在Y方向上朝著第二連接器2施加力,并且在Y方向上朝著第二連接器2推回接觸防止殼體51。結(jié)果,張緊彈簧6的接合部63接合于陽型殼體4的接合接受部49,使得接觸防止殼體51定位在接觸防止位置處。根據(jù)上述實施例,連接器單元20包括第一連接器I和第二連接器2,第一連接器I具有:作為第一端子配件的棒狀的陽型端子3 ;作為第一殼體的陽型殼體4,該陽型殼體4形成為管狀以收納陽型端子3 ;以及布置在陽型端子3和陽型殼體4之間的接觸防止殼體51,接觸防止殼體51形成為管狀以供陽型端子3通過并且布置成沿著陽型端子3的縱向(也就是Y方向)滑動,第二連接器2具有:作為連接于陽型端子3的第二端子配件的陰型端子9 ;以及布置成收納陰型端子9并且布置成與陽型殼體4嵌合的陰型殼體10。接觸防止殼體51包括:張緊彈簧6,該張緊彈簧6具有固定在接觸防止殼體5的外周處的一端,和作為在縱向(也就是Y方向)上遠(yuǎn)離第二連接器2地延伸的自由端并且布置成接合于陽型殼體4以限制接觸防止殼體51滑動的另一端。張緊彈簧6設(shè)置有錐狀部62,該錐狀部62在從所述一端朝著另一端的方向上遠(yuǎn)離接觸防止殼體51地傾斜。陰型殼體10設(shè)置有進入部12,該進入部12布置成隨其朝著陽型殼體4移動而進入張緊彈簧6和陽型殼體4之間,并且朝著接觸防止殼體51推動錐狀部62,從而使得張緊彈簧6的另一端從陽型殼體4脫離,以允許接觸防止殼體51滑動。因此,在張緊彈簧6的另一端接合于陽型殼體4時,即,在接觸防止殼體51定位在接觸防止位置時,即使使用者已經(jīng)利用手指推動接觸防止殼體51,張緊彈簧6也限制了該接觸防止殼體51滑動。因此,防止了陽型端子3露出,從而提供了能夠防止使用者接觸陽型端子3的連接器單元。此外,即使使用者已經(jīng)利用手指推動接觸防止殼體51,張緊彈簧6也經(jīng)歷變形,從而推回了作用于接觸防止殼體51的力。因此,當(dāng)使第一連接器I和第二連接器2嵌合在一起時,不存在諸如在傳統(tǒng)的情況中的接合臂151損壞的風(fēng)險,并且接觸防止殼體51能夠以可靠的方式定位在接觸防止位置處。而且,進入部12布置成進入張緊彈簧6和陽型殼體4之間,并且朝著接觸防止殼體51推動錐狀部62,從而使張緊彈簧6從陽型殼體4脫離,以允許接觸防止殼體51滑動。從而,張緊彈簧6的接合于陽型殼體4的另一端朝著陽型殼體4的內(nèi)側(cè)移位,從而使張緊彈簧6從陽型殼體4脫離。因此,與傳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相比,能夠利用小的力(也就是更容易地)使張緊彈簧6從陽型殼體4脫離。另外,張緊彈簧6由金屬制成。從而,當(dāng)由于電流在陽型端子3中流動而產(chǎn)生熱并且張緊彈簧6暴露于受熱的陽型端子3的熱時,與傳統(tǒng)的由樹脂制成的接合臂151相比,由于翹曲或扭絞產(chǎn)生的劣化更少,從而允許長期使用。此外,如上所述,返回彈簧7裝接于接觸防止殼體51的外周,并且斜面46a設(shè)置在陽型殼體4的內(nèi)周處,并且布置成在遠(yuǎn)離第二連接器2的方向上朝著陽型端子3傾斜。并且,返回彈簧7布置成包括朝著斜面46a突出以鄰接在斜面46a上的鄰接部72。從而,在張緊彈簧6的另一端從陽型殼體4脫離之后,并且當(dāng)在接觸防止殼體51能滑動地移動時將第二連接器2從第一連接器I移除(分離)時,返回彈簧7的反作用力朝著陰型殼體10 (也就是第二連接器)推回接觸防止殼體51,并且接觸防止殼體51被定位在接觸防止位置處。因此,防止了陽型端子3露出,從而以更加可靠的方式防止了與陽型端子3的接觸。而且,即使不使用作為返回彈簧7的卷簧等,也能夠朝著陰型殼體10 (也就是第二連接器2)推回接觸防止殼體51,所以接觸防止殼體51被定位在接觸防止位置處。因此,提供了簡單結(jié)構(gòu),并且能夠減少制造成本。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例,張緊彈簧6的接合部63布置成接合于陽型殼體4的接合接受部49 ;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即,可以使用陽型殼體4的布置成與接合部63接合的端面作為接合部49。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例,張緊彈簧6由金屬制成;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并且張緊彈簧6可以由樹脂制成。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例,返回彈簧7由金屬制成;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并且返回彈簧7可以由樹脂制成。 上述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代表性實施例,并且本發(fā)明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即,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范圍的情況下,能夠?qū)@些實施例以各種方式進行修改和實施。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連接器單元,包括: 第一連接器,該第一連接器具有:棒狀的第一端子配件;管狀的第一殼體,該管狀的第一殼體布置成收納所述第一端子配件;以及接觸防止殼體,該接觸防止殼體布置在所述第一端子配件和所述第一殼體之間,所述接觸防止殼體包括供所述第一端子配件通過的孔并且布置成沿著所述第一端子配件的縱向滑動;以及 第二連接器,該第二連接器具有:第二端子配件,該第二端子配件將要連接于所述第一端子配件;以及第二殼體,該第二殼體布置成收納所述第二端子配件,并且布置成與所述第一殼體嵌合, 其中,所述接觸防止殼體包括張緊彈簧,該張緊彈簧具有固定在所述接觸防止殼體的外周處的一端以及被布置成自由端的另一端;所述另一端沿著所述縱向遠(yuǎn)離所述第二連接器地延伸并且被布置成接合于所述第一殼體,以限制所述接觸防止殼體滑動;所述張緊彈簧包括錐狀部,該錐狀部在從所述張緊彈簧的所述一端到所述另一端的方向上遠(yuǎn)離所述接觸防止殼體地傾斜, 其中,所述第二殼體包括進入部,該進入部布置成當(dāng)朝著所述第一殼體移動時進入所述張緊彈簧和所述第一殼體之間,并且朝著所述接觸防止殼體推動所述錐狀部,從而使得所述張緊彈簧的所述另一端從所述第一殼體脫離,以允許所述接觸防止殼體滑動。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單元,其中,所述張緊彈簧由金屬制成。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連接器單元,還包括: 返回彈簧,該返回彈簧裝接于所述接觸防止殼體的所述外周;以及 斜面,該斜面設(shè)置在所述第一殼體的內(nèi)周處,所述斜面在遠(yuǎn)離所述第二連接器的方向上朝著所述第一端子配件傾斜, 其中,所述返回彈簧包括鄰接部,該鄰接部布置成朝著所述斜面突出,以鄰接在所述斜面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連接器單元,當(dāng)使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接合時,該連接器單元能夠防止使用者與第一端子配件進行接觸。一種連接器單元(20),包括具有容納第一端子配件(3)的第一殼體(4)和布置在第一端子配件和第一殼體之間的接觸防止殼體(51)的第一連接器(1);以及與第一殼體接合的第二殼體。張緊彈簧(6)布置在接觸防止殼體中,該張緊彈簧(6)具有固定于接觸防止殼體的外周的一端,以及與第一殼體鎖定以限制接觸防止殼體滑動的自由的另一端。在第二殼體中布置有進入部(12),該進入部(12)進入在張緊彈簧(6)和第一殼體之間,并且通過擠壓張緊彈簧而釋放張緊彈簧鎖定從而使得接觸防止殼體能夠滑動。
文檔編號H01R13/44GK103210547SQ20118005501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11月17日
發(fā)明者矢込佐知子, 石川步, 財津加都喜 申請人:矢崎總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