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中繼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將端子與測定器等電連接所使用的中繼連接器,該端子配置在與電子部件連接的柔性印制基板等被檢查側的被連接基板的端部。
背景技術:
在便攜式電話機或數碼相機一類的小型的電子設備中,多將柔性印制基板與搭載有電子部件的電子電路電連接,將配置在該柔性印制基板的端部上的端子經由連接器等與其它電子電路連接,從而組裝電子設備。優(yōu)選在進行該組裝前,檢查各個電子電路是否適當。為此,需要將設置在柔性印制基板的端部上的端子與檢查裝置電連接而進行檢查。在該檢查中,為了將設置在柔性印制基板的端部上的端子與檢查裝置電連接,而需要能夠簡單且可靠地進行電連接并能夠簡單分離的中繼連接器。用于實現(xiàn)上述目的的以往的中繼連接器的一例如日本特開2000-77122號公報 (專利文獻1)所示。簡單說明其結構的話,通過擺動支軸擺動自如地配置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在擺動支軸的一側在第一夾緊部件與第二夾緊部件之間壓縮設置彈性體, 通過該彈性體的彈力進行彈性施力以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擺動支軸的另一側閉合。并且,在第一夾緊部件的另一側、且在位于第二夾緊部件一側的面上設置將柔性印制基板等被連接基板朝擺動支軸側插入的引導槽。通過該引導槽來限制所插入的柔性印制基板的側緣的位置。此外,與插入的柔性印制基板的前端抵接而限制其插入的止動部件設置在第一夾緊部件上。在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以面向通過引導槽和止動部件進行定位的柔性印制基板的端子的方式配置探針。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0-77122號公報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以往的中繼連接器中,將柔性印制基板可靠地插入到被限制位置為止,閉合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而使探針與柔性印制基板的端子抵接,而在可靠地打開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之后拔出柔性印制基板,這種情況下不會產生任何不良情況。然而,當急于進行檢查作業(yè)時,有在未將柔性印制基板可靠地插入到被限制位置為止的狀態(tài)下而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閉合的情況,無論探針與柔性印制基板的端子抵接還是不抵接都無法抵接在適當的位置,從而有可能未正確地進行檢查或檢查結果產生偏差。而且,若在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未可靠地打開的狀態(tài)下拔出柔性印制基板,則折彎方向的力作用于探針,而成為探針破損及磨損的原因。因此,優(yōu)選在將柔性印制基板可靠地插入至適當位置而被限制位置的狀態(tài)下閉合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而且,優(yōu)選在可靠地打開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后拔出柔性印制基板。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基于上述要求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在將被連接基板插入至適當的位置而
6進行位置限制時,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閉合。而且,另一目的在于,當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可靠地打開之后將被連接基板排出。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中繼連接器,通過擺動支軸擺動自如地配置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在上述擺動支軸的一側在上述第一夾緊部件與上述第二夾緊部件之間壓縮設置第一彈性體,通過上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進行彈性施力以使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擺動支軸的另一側閉合,在上述第一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且在位于上述第二夾緊部件一側的面上設置引導槽,該引導槽限制被連接基板的側緣的位置并使該被連接基板朝向上述擺動支軸側插入,在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朝向上述插入的上述被連接基板配置探針,在上述第一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設置止動部件,該止動部件與插入到上述引導槽中的上述被連接基板的前緣抵接并在上述擺動支軸側在規(guī)定范圍內往復移動自如,通過第二彈性體對上述止動部件向與上述被連接基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彈性施力,上述止動部件在上述第二彈性體的彈力的作用下位于上述擺動支軸的相反側時,與設置在上述第二夾緊部件上的突起抵接而對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擺動支軸的上述另一側閉合進行限制,上述止動部件位于上述擺動支軸側時,上述止動部件與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突起的抵接被解除,在上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的作用下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閉合,將上述被連接基板插入上述引導槽而使上述止動部件克服上述第二彈性體的彈力一直移動到上述擺動支軸側的規(guī)定位置時,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突起與上述止動部件的抵接被解除, 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閉合,上述探針與上述被連接基板抵接。并且,也可以是,在上述止動部件上配置直至上述第一夾緊部件的上述一側的引導軸,使上述引導軸的另一端側伴隨上述止動部件的上述往復移動也進行往復移動,使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克服上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而使上述一側閉合時,設置在上述第二夾緊部件上的按壓用突起與上述引導軸的另一端抵接而將上述引導軸向上述另一側按壓,從而使上述止動部件向上述另一側移動。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止動部件的位于上述第二夾緊部件一側的面上沿與上述被連接基板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設置槽,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突起能夠插入到上述槽中,在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突起插入到上述止動部件的上述槽中的狀態(tài)下,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閉合,在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突起與上述止動部件的上述槽的位于上述擺動支軸一側的邊緣抵接的狀態(tài)下,保持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打開的狀態(tài)。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止動部件上配置直至上述第一夾緊部件的上述一側的引導軸,使上述引導軸的另一端側伴隨上述止動部件的上述往復移動也進行往復移動,使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克服上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而使上述一側閉合時,設置在上述第二夾緊部件上的按壓用突起與上述引導軸的另一端抵接而將上述引導軸向上述另一側按壓,上述止動部件向上述另一側移動,在上述止動部件的位于上述第二夾緊部件一側的面上沿與上述被連接基板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設置槽,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突起能夠插入到上述槽中,在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突起插入到上述止動部件的上述槽中的狀態(tài)下,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閉合,在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突起與上述止動部件的上述槽的位于上述擺動支軸一側的邊緣抵接的狀態(tài)下,保持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打開的狀態(tài),在上述止動部件的上述槽的位于上述擺動支軸一側的邊緣的、位于上述第二夾緊部件一側的面上設置上述槽側形成得低的傾斜,伴隨上述止動部件由于上述被連接基板的插入被按壓而向上述擺動支軸側移動,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突起與上述止動部件抵接的位置偏離,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一側稍微打開而上述引導軸的另一端不與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按壓用突起抵接。另外,也可以是,本發(fā)明的中繼連接器,通過擺動支軸擺動自如地配置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在上述擺動支軸的一側在上述第一夾緊部件與上述第二夾緊部件之間壓縮設置第一彈性體,通過上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進行彈性施力以使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擺動支軸的另一側閉合,在上述第一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且在位于上述第二夾緊部件一側的面上設置引導槽,該引導槽限制被連接基板的側緣的位置并使該被連接基板朝向上述擺動支軸側插入,在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朝向上述插入的上述被連接基板配置探針,在上述第一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設置止動部件,該止動部件與插入到上述引導槽中的上述被連接基板的前緣抵接并在上述擺動支軸側在規(guī)定范圍內往復移動自如,通過第二彈性體對上述止動部件向與上述被連接基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彈性施力,在上述止動部件上配置直至上述第一夾緊部件的上述一側的引導軸,使上述引導軸的另一端側伴隨上述止動部件的上述往復移動也進行往復移動,在上述第一夾緊部件的上述一側配置鉤部件,該鉤部件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擺動自如,在上述第二夾緊部件設置卡合凹部,該卡合凹部在上述一側閉合的狀態(tài)下與上述鉤部件卡合而保持上述一側閉合的狀態(tài),并設置對上述鉤部件向上述卡合凹部方向進行彈性施力的第三彈性體, 上述引導軸在移動到上述一側時與上述鉤部件抵接,克服上述第三彈性體的彈力而使上述鉤部件受按壓擺動,從而解除與上述卡合凹部的卡合。并且,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一側設置按壓部件以能夠與上述鉤部件抵接而將上述鉤部件向上述卡合凹部側按壓,該按壓部件向上述擺動支軸的方向在規(guī)定范圍內往復移動自如,并壓縮設置上述第三彈性體以對該按壓部件向上述擺動支軸側進行彈性施力,在上述一側閉合的狀態(tài)下利用上述第三彈性體的彈力經由上述按壓部件對上述鉤部件進行彈性施力而使上述鉤部件與上述卡合凹部卡合,在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打開的狀態(tài)下,上述止動部件由于上述被連接基板的插入被向上述擺動支軸側按壓而移動并使上述引導軸移動到上述一側時,上述按壓部件克服上述第三彈性體的彈力而移動,允許上述鉤部件的擺動而解除與上述卡合凹部的卡合,克服上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而使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一側閉合時,上述按壓部件通過上述第三彈性體的彈力按壓上述鉤部件而使上述鉤部件擺動,從而與上述卡合凹部卡合。此外,也可以是,本發(fā)明的中繼連接器,通過擺動支軸擺動自如地配置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在上述擺動支軸的一側在上述第一夾緊部件與上述第二夾緊部件之間壓縮設置第一彈性體,通過上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進行彈性施力以使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擺動支軸的另一側閉合,在上述第一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且在位于上述第二夾緊部件一側的面上設置引導槽,該引導槽限制被連接基板的側緣的位置并使該被連接基板朝向上述擺動支軸側插入,在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朝向上述插入的上述被連接基板配置探針,在上述第一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設置止動部件,該止動部件與插入到上述引導槽中的上述被連接基板的前緣抵接而在上述擺動支軸側在規(guī)定范圍內往復移動自如,在上述止動部件上配置直至上述第一夾緊部件的上述一側的引導軸,使上述引導軸的另一端側伴隨上述止動部件的上述往復移動也進行往復移動,在上述第一夾緊部件的上述一側配置鉤部件,該鉤部件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擺動自如,在上述第二夾緊部件設置卡合凹部,該卡合凹部在上述一側閉合的狀態(tài)下與上述鉤部件卡合而保持上述一側閉合的狀態(tài),在上述第一夾緊部件上設置對上述鉤部件向上述卡合凹部方向進行彈性施力的第三彈性體,上述引導軸在移動到上述一側時與上述鉤部件抵接,克服上述第三彈性體的彈力而使上述鉤部件受按壓擺動,在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另一側打開的狀態(tài)下,上述止動部件由于上述被連接基板的插入被向上述擺動支軸側按壓而移動并使上述引導軸移動到上述一側時,上述鉤部件克服上述第三彈性體的彈力進行擺動而解除與上述卡合凹部的卡合,克服上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而使上述第一夾緊部件和上述第二夾緊部件的上述一側閉合時,上述鉤部件在上述第三彈性體的彈力的作用下進行擺動以與上述卡合凹部卡合,并且使上述引導軸受按壓向上述另一側移動而使上述止動部件向上述擺動支軸的相反側移動。發(fā)明效果在本發(fā)明第一方面所記載的中繼連接器中,由于將被連接基板插入第一夾緊部件的引導槽中而使止動部件克服第二彈性體的彈力移動到規(guī)定位置時,第二夾緊部件與止動部件的抵接被解除,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擺動支軸的另一側閉合,探針與被連接基板抵接,因此,在將被連接基板插入至適當位置之前,能夠不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閉合而可靠地使探針與被連接基板的端子抵接。在本發(fā)明第二方面所記載的中繼連接器中,由于從插入被連接基板而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閉合的狀態(tài)開始,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一側克服第一彈性體的彈力閉合而使另一側打開時,設置在第二夾緊部件上的按壓用突起與引導軸的另一端抵接而將其向另一側按壓,止動部件向另一側移動,被連接基板也向排出方向移動,因此,在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被可靠地打開后排出被連接基板,從而探針不會受到損傷。在本發(fā)明第三方面所記載的中繼連接器中,由于在止動部件的位于第二夾緊部件一側的面上沿與被連接基板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設置槽,第二夾緊部件的突起能夠插入到槽中,因此,通過止動部件的位置將突起插入到槽中或與邊緣抵接,根據止動部件的位置,在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閉合的狀態(tài)和打開的狀態(tài)下,能夠通過比較簡單的結構可靠地進行控制。在本發(fā)明第四方面所記載的中繼連接器中,由于在止動部件的槽的位于擺動支軸一側的邊緣的、位于第二夾緊部件一側的面上設置槽側較低的傾斜,因此止動部件由于被連接基板的插入被按壓并向擺動支軸側移動,伴隨于此,第二夾緊部件的突起與止動部件抵接的位置偏離,第二夾緊部件在第一彈性體的彈力的作用下稍微擺動,而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一側稍微打開。通過該動作,引導軸的另一端不與第二夾緊部件的按壓用突起抵接,從而不會妨礙插入被連接基板。
在本發(fā)明第五方面所記載的中繼連接器中,設置在第一夾緊部件上的鉤部件與設置在第二夾緊部件的一側的卡合凹部卡合而能夠保持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一側閉合的狀態(tài)。因此,無需如第一實施例那樣在止動部件上設置供設置在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的突起插入或抵接的槽或邊緣,當然也無需在第二夾緊部件上設置突起。因此,能夠使止動部件的結構簡單并能夠使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的結構簡單。在本發(fā)明第七方面所記載的中繼連接器中,由于在使鉤部件與卡合凹部卡合的方向上進行彈性施力的第三彈性體的彈力的作用下,經由引導軸而使止動部件向擺動支軸的相反方向移動,因此無需像第一實施例那樣對止動部件向擺動支軸的相反方向進行彈性施力的第二彈性體,從而使整體的結構簡單。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中繼連接器的第一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的組裝狀態(tài)下的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打開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切側視圖。圖3是從圖2的狀態(tài)開始,插入被連接基板而止動部件移動到擺動支軸側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切側視圖。圖4是示出插入被連接基板而從圖2變化成圖3的狀態(tài)時的各部分的狀態(tài)的局部放大圖,單點劃線示出圖2的狀態(tài),實線示出圖3的狀態(tài)。圖5是突起插入到止動部件的槽中而使探針與被連接基板抵接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切側視圖。圖6是從圖5的狀態(tài)開始,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一側克服第一彈性體的彈力而閉合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切側視圖。圖7是本發(fā)明的中繼連接器的第二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圖8是圖7所示的中繼連接器的組裝狀態(tài)下的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打開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圖9是從圖8的狀態(tài)開始在插入被連接基板而使止動部件移動到擺動支軸側的狀態(tài)下鉤部件解除與卡合凹部的卡合時的側視圖。圖10是鉤部件解除與卡合凹部的卡合、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閉合而使探針與被連接基板抵接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圖11是從圖10的狀態(tài)開始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一側克服第一彈性體的彈力閉合而使按壓部件與鉤部件抵接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圖12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中繼連接器的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打開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圖13是從圖12的狀態(tài)開始插入被連接基板而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閉合并使探針與被連接基板抵接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0第一夾緊部件1Oa 引導槽1Ob支軸支承部
IOc ?LIOd 長孔12第二夾緊部件12a按壓用突起12b 突起12c 卡合凹部12d凸輪狀部分13銷塊14擺動支軸16、24、36 螺旋彈簧18被連接基板20止動部件20a 槽20b 邊緣20c 圓柱部21銷22引導軸26電路基板28探針29罩部件30鉤部件30a第二擺動支軸32防松部件34按壓部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圖1至圖6,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圖1是本發(fā)明的中繼連接器的第一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圖1所示的中繼連接器的組裝狀態(tài)下的打開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切側視圖。圖3是從圖2的狀態(tài)開始插入被連接基板而使止動部件移動到擺動支軸側的狀態(tài)下的局部剖切側視圖。圖4是示出插入被連接基板而從圖2變化成圖3的狀態(tài)時的各部分的狀態(tài)的局部放大圖,單點劃線示出圖2的狀態(tài),實線示出圖3的狀態(tài)。圖5是突起插入到止動部件的槽中而探針與被連接基板抵接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切側視圖。圖6是從圖5的狀態(tài)開始,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一側克服第一彈性體的彈力而閉合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切側視圖。在圖1至圖6中,本發(fā)明的中繼連接器的第一實施例中,通過擺動支軸14擺動自如地配置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在擺動支軸14的一側(以下稱為后側)在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之間壓縮設置作為第一彈性體的螺旋彈簧16,通過該螺旋彈簧16的彈力進行彈性施力以使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擺動支軸14 的另一側(以下稱為前側)閉合。在第一夾緊部件10上,在擺動支軸14的前側將設有引
11導槽IOa的部件固定在位于第二夾緊部件12 —側的面上。包含設有該引導槽IOa的部件而構成第一夾緊部件10。能通過該引導槽IOa限制被連接基板18的側緣并從前側朝擺動支軸14 一側插入與電子電路等電連接的被連接基板18。并且,在第一夾緊部件10上以與被插入到引導槽IOa中的被連接基板18的前端抵接的方式設有止動部件20,該止動部件 20向擺動支軸14側的方向(被連接基板18的插入方向即前后方向)在規(guī)定范圍內往復移動自如。而且,在該止動部件20上通過銷21連接固定有引導軸22的一端,該引導軸22 的另一端部朝向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延伸,并伴隨止動部件20的往復移動而進行往復移動。該引導軸22移動自如地插入到孔IOc中,以對止動部件20的往復移動進行引導,并且使止動部件20的移動與設置在第二夾緊部件12后側的后述的按壓用突起12a的作用相關聯(lián),其中,上述該孔IOc貫穿與插入擺動支軸14的第一夾緊部件一體構成的支軸支承部10b。此外,與引導軸22間隙配合的作為第二彈性體的螺旋彈簧M被壓縮設置在止動部件20與第一夾緊部件10之間,對止動部件20向與被連接基板18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彈性施力。在止動部件20上,在位于第二夾緊部件12 —側的面上沿與被連接基板18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設置槽20a,槽20a的位于擺動支軸14 一側的邊緣20b的、位于第二夾緊部件12 —側的面成為擺動支軸14的相反側稍低(槽20a —側較低)的斜面。從止動部件2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設置圓柱部20c,該圓柱部20c插入到設置在第一夾緊部件10上的長孔IOd中,不會妨礙止動部件20的往復移動。并且,在該圓柱部20c螺入銷21,將銷21的細徑的前端部插入固定于引導軸22。第二夾緊部件12在擺動支軸14的前側固定有由絕緣材料形成的銷塊13。而且, 在第二夾緊部件12的與第一夾緊部件10相反一側的面上配置用于與測定器電連接的電路基板沈。并且,在銷塊13上配置有探針觀、28···,上述探針觀、觀…的一端側能面對插入到第一夾緊部件10的引導槽IOa中的被連接基板18的表面?zhèn)鹊亩瞬可显O置的端子并與該端子抵接。上述探針觀、28···的另一端側與設置在電路基板沈上的電路圖案抵接。此外,以覆蓋該電路基板沈的方式配置罩部件四。包括銷塊13、電路基板沈及罩部件四而構成第二夾緊部件12。并且,在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在位于第一夾緊部件10 —側的面上面向引導軸22的另一端而設置按壓用突起12a。如后所述,當使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閉合時,該按壓用突起1 對引導軸22的另一端朝擺動支軸14側施加按壓作用。此外,在第二夾緊部件12的前側、在位于第一夾緊部件10 —側的面上設置突起 12b,該突起12b能夠插入到移動至擺動支軸14側的狀態(tài)下的止動部件20的槽20a中。在止動部件20向擺動支軸14的相反側移動的狀態(tài)下,該突起12b能夠與槽20a的位于擺動支軸14 一側的邊緣20b的斜面抵接。在這種結構中,克服螺旋彈簧16的彈力,如圖2所示,使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擺動支軸14的后側閉合,而使前側成為開口狀態(tài)。在該前側為開口的狀態(tài)下,止動部件20在第二彈性體的螺旋彈簧M的彈力的作用下位于擺動支軸14的相反側, 第二夾緊部件12的突起12b與止動部件20的位于擺動支軸14 一側的邊緣20b抵接,從而保持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前側開口的狀態(tài)。在所述圖2的狀態(tài)下,將被連接基板18插入到第一夾緊部件10的引導槽IOa時,其前端與止動部件20抵接,通過進一步插入被連接基板18,如圖3所示,克服螺旋彈簧M的彈力而使止動部件20向擺動支軸 14側移動。于是,如圖4所示,由于第二夾緊部件12的按壓用突起12a與止動部件20的邊緣20b的斜面抵接,因此伴隨止動部件20的移動而從單點劃線向實線所示的狀態(tài)變化, 通過作為第一彈性體的螺旋彈簧16的彈力,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前側稍微逐漸閉合,后側也逐漸打開,引導軸22的另一端不與第二夾緊部件12的按壓用突起1 抵接,從而不會妨礙止動部件20的移動。由此,止動部件20 —直移動到擺動支軸14側的規(guī)定位置時,如圖5所示,突起12b插入到止動部件20的槽20a中,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擺動支軸14的前側閉合,第二夾緊部件12的探針觀、28···與插入的被連接基板18抵接,而進行電連接。在該圖5的狀態(tài)下,適當地檢查測定連接有被連接基板18 的電子電路等。在檢查作業(yè)結束后,如圖6所示,克服螺旋彈簧16的彈力,使第一夾緊部件 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擺動支軸14的后側閉合時,首先第二夾緊部件12進行擺動而突起12b從止動部件20的槽20a脫離,與突起12b從該槽20a的脫離同時或稍延遲地,第二夾緊部件12的按壓用突起1 將引導軸22的另一端向擺動支軸14側按壓。當該按壓用突起1 將引導軸22的另一端向擺動支軸14側按壓時,在止動部件20的邊緣20b的斜面與突起12b之間產生略微的間隙,從而不會妨礙止動部件20向擺動支軸14的相反側的移動。因此,止動部件20在引導軸22產生的按壓和作為第二彈性體的螺旋彈簧M的彈力的作用下從擺動支軸14側向相反側移動,將被連接基板18向插入方向的相反側推出。在第一實施例的中繼連接器中,在使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擺動支軸14的后側閉合而使前側開口的狀態(tài)下,插入被連接基板18時,若將被連接基板18插入至規(guī)定位置,則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擺動支軸14的前側閉合,第二夾緊部件12的探針觀、28···與插入的被連接基板18抵接而進行電連接。由于被連接基板18 的側緣被限制位置并在插入規(guī)定量的位置與探針觀、28···抵接,因此在正確的位置可靠地與端子電連接。由此,不會發(fā)生如下情況當探針觀、28···與被連接基板18的端子未抵接或雖然抵接但未在適當位置抵接時,無法適當地進行檢查或檢查結果產生偏差。而且,在測定結束后,若使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擺動支軸14的后側閉合,則通過止動部件20排出被連接基板18,因此不需要檢查操作員拔出被連接基板18的作業(yè)。因此, 不會在未可靠地打開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前側的狀態(tài)下拔出被連接基板 18。其結果是,不會發(fā)生折彎方向的力作用于探針觀、28···而導致探針觀、28···破損及磨損的情況。此外,即使是未設置突起12b的第二夾緊部件12及未設置槽20a的止動部件20, 本實施例也能夠得到同樣的效果。接下來,參照圖7至圖11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圖7是本發(fā)明的中繼連接器的第二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圖8是圖7所示的中繼連接器組裝后的狀態(tài)下的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打開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圖9是從圖8的狀態(tài)開始在插入被連接基板而使止動部件移動到擺動支軸側的狀態(tài)下鉤部件解除與卡合凹部的卡合時的側視圖。圖10是鉤部件解除與卡合凹部的卡合、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閉合而使探針與被連接基板抵接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圖11是從圖10的狀態(tài)開始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一側克服第一彈性體的彈力閉合而使按壓部件與鉤部件抵接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在圖7至圖11中,對與圖1至圖6所示的部件相同或等同的部件標注相同附圖標記而省略重復的說明。在圖7至圖11所示的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中繼連接器中,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以下幾點。首先,在止動部件20上未設置槽20a和形成為斜面的邊緣20b。而且,也
13未設置第二夾緊部件12的按壓用突起1 及突起12b。并且,鉤部件30通過第二擺動支軸 30a在第一夾緊部件10的后側(一側)配置成在規(guī)定范圍內擺動自如。而且,在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在位于第一夾緊部件10 —側的面上設置卡合凹部12c,在第一夾緊部件10 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閉合的狀態(tài)下,鉤部件30與卡合部件12c卡合,克服作為第一彈性體的螺旋彈簧16的彈力而保持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閉合的狀態(tài)。 鉤部件30通過設置在第一夾緊部件10后側的防松部件32被限制向后方的擺動,在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打開的狀態(tài)下通過與卡合凹部12c相連的凸輪狀部分 12d被限制成不會向前方擺動到必要程度以上。此外,凸輪狀部件12d當然構成為不會妨礙引導軸22的往復移動。并且,在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在位于第一夾緊部件10 —側的面上,以比卡合凹部12c靠后方且位于鉤部件30的后方而從后方與其抵接的方式,將按壓部件34配置成沿前后方向(擺動支軸14方向)在規(guī)定范圍內往復移動自如。此外,該按壓部件34由第三彈性體的螺旋彈簧36朝前側(向擺動支軸14方向)進行彈性施力。此外,使按壓部件34的與鉤部件30抵接的面傾斜,通過抵接而對鉤部件30作用有朝前側方向施力的力。在上述結構的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中繼連接器中,首先如圖8所示,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閉合而鉤部件30與卡合凹部12c卡合,保持使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閉合的狀態(tài)。在上述狀態(tài)下,插入被連接基板18時,止動部件20被向后方按壓而移動,經由引導軸22按壓鉤部件30,克服作為第三彈性體的螺旋彈簧36的彈力而使按壓部件34向后方移動,如圖9所示,從卡合凹部12c解除鉤部件30的卡合。于是,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前側閉合,如圖10所示,探針觀、28··· 成為與被連接基板18抵接的狀態(tài)。在上述狀態(tài)下,適當地進行被連接基板18的檢查。若該檢查結束,則當使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克服作為第一彈性體的螺旋彈簧16的彈力而閉合時,如圖11所示,按壓部件34與鉤部件30的后方斜上部分抵接, 使第三彈性體的螺旋彈簧36收縮并使鉤部件30向前方擺動地施力。在此,鉤部件30向前方的擺動經由引導軸22使止動部件20向前方移動,而通過螺旋彈簧M的彈力對止動部件 20朝前方進行彈性施力,從而將被連接基板18向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排出。此外,當使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閉合而鉤部件30處于能夠與卡合凹部12c卡合的位置時,在作為第三彈性體的螺旋彈簧36的彈力的作用下,按壓部件34以使鉤部件30 與卡合凹部12c卡合的方式移動,成為圖8的狀態(tài)。在上述的第二實施例的中繼連接器中,無需如第一實施例那樣的設置在止動部件 20上的槽20a、形成為斜面的邊緣20b、設置在第二夾緊部件12上的突起12b,從而能夠使止動部件20的結構簡單,并且能夠使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擺動支軸14 的前側的結構比較簡單。此外,參照圖12及圖13,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圖12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中繼連接器的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打開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圖13是從圖12的狀態(tài)開始,插入被連接基板而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另一側閉合且探針與被連接基板抵接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在圖12及圖13中,對與圖1至圖11所示的部件相同或等同的部件標注相同附圖標記,省略重復的說明。在圖12及圖13所示的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中繼連接器中,與第二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以下幾點。首先,未設置作為對止動部件20向前方進行彈性施力的第二彈性體的螺旋彈簧M。而且,未在第二夾緊部件12上設置按壓部件34。并且,將作為第三彈性體的螺旋彈簧36壓縮設置在鉤部件30與第一夾緊部件10之間,以使擺動自如地設置在第一夾緊部件10上的鉤部件30向前方擺動。在該螺旋彈簧36的彈力的作用下鉤部件30向前方擺動時,經由引導軸22使止動部件20向前方移動。此外,通過與設置在第二夾緊部件12 上的卡合凹部12c相連的凸輪狀部分12d,限制鉤部件30向前方擺動到必要程度以上,從而作為第三彈性體的螺旋彈簧36的彈力不會作為使止動部件20不必要地向前方移動的力起作用。在上述結構的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中繼連接器中,首先如圖12所示,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閉合而使鉤部件30與卡合凹部12c卡合,保持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閉合的狀態(tài)。在上述狀態(tài)下插入被連接基板18時,止動部件20被向后方按壓而移動,經由引導軸22按壓鉤部件30,克服作為第三彈性體的螺旋彈簧 36的彈力而使鉤部件30向后方擺動移動,如圖13所示,鉤部件30的卡合與卡合凹部12c 脫離。于是,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前側閉合,探針觀、28···成為與被連接基板18抵接的狀態(tài)。在上述狀態(tài)下,鉤部件30向前方的擺動由凸輪狀部分12d限制。然后,適當進行被連接基板18的檢查,檢查結束時,使第一夾緊部件10和第二夾緊部件12的后側克服作為第一彈性體的螺旋彈簧16的彈力而閉合時,如圖12所示,鉤部件30成為與卡合凹部12c卡合的狀態(tài)。在上述的第三實施例的中繼連接器中,在向使鉤部件30與卡合凹部12c卡合的方向進行彈性施力的作為第三彈性體的螺旋彈簧36的彈力的作用下,經由引導軸22使止動部件20向與被連接基板18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因此無需如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那樣對止動部件20向擺動支軸的相反方向進行彈性施力的作為第二彈性體的螺旋彈簧對,從而使整體的結構簡單。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引導軸22是用于使止動部件20、按壓用突起12a及鉤部件 30連動的部件,其并不局限于軸狀的部件,只要可進行連動即可,可以為任意結構。而且,第一夾緊部件10可以整體由絕緣材料構成,但也可以為了使設置在被連接基板18的背面上的接地(GND)圖案與檢查裝置電連接,通過導電體構成設有引導槽IOa的部件,經由該部件使被連接基板18的接地圖案與檢查裝置電連接。
權利要求
1.一種中繼連接器,其特征在于,通過擺動支軸擺動自如地配置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 在所述擺動支軸的一側在所述第一夾緊部件與所述第二夾緊部件之間壓縮設置第一彈性體,通過所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進行彈性施力以使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擺動支軸的另一側閉合,在所述第一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且在位于所述第二夾緊部件一側的面上設置引導槽,該引導槽限制被連接基板的側緣的位置并使該被連接基板被朝向所述擺動支軸側插入,在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朝向所述插入的所述被連接基板配置探針, 在所述第一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設置止動部件,該止動部件與插入到所述引導槽中的所述被連接基板的前緣抵接并在所述擺動支軸側在規(guī)定范圍內往復移動自如,通過第二彈性體對所述止動部件向與所述被連接基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彈性施力,所述止動部件在所述第二彈性體的彈力的作用下位于所述擺動支軸的相反側時,與所述第二夾緊部件抵接而限制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擺動支軸的所述另一側閉合,所述止動部件位于所述擺動支軸側時,所述止動部件與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抵接被解除,在所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閉合,將所述被連接基板插入所述引導槽而使所述止動部件克服所述第二彈性體的彈力移動至所述擺動支軸側的規(guī)定位置時,所述第二夾緊部件與所述止動部件的抵接被解除,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閉合,所述探針與所述被連接基板抵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繼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止動部件上配置直至所述第一夾緊部件的所述一側的引導軸, 使所述引導軸的另一端側伴隨所述止動部件的所述往復移動也進行往復移動, 使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克服所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而將所述一側閉合時,設置在所述第二夾緊部件上的按壓用突起與所述引導軸的另一端抵接而向所述另一側按壓所述弓I導軸,使所述止動部件向所述另一側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繼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夾緊部件上設置突起,在所述止動部件的位于所述第二夾緊部件一側的面上沿與所述被連接基板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設置槽,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突起能夠插入到所述槽中,在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突起插入到所述止動部件的所述槽中的狀態(tài)下,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閉合,在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突起與所述止動部件的所述槽的位于所述擺動支軸一側的邊緣抵接的狀態(tài)下,保持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打開的狀態(tài)。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繼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止動部件上配置直至所述第一夾緊部件的所述一側的引導軸, 使所述引導軸的另一端側伴隨所述止動部件的所述往復移動也進行往復移動, 使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克服所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而將所述一側閉合時,設置在所述第二夾緊部件上的按壓用突起與所述引導軸的另一端抵接而向所述另一側按壓所述弓I導軸,使所述止動部件向所述另一側移動, 在所述第二夾緊部件上設置突起,在所述止動部件的位于所述第二夾緊部件側的面上沿與所述被連接基板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設置槽,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突起能夠插入到所述槽中,在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突起插入到所述止動部件的所述槽中的狀態(tài)下,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閉合,在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突起與所述止動部件的所述槽的位于所述擺動支軸一側的邊緣抵接的狀態(tài)下,保持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打開的狀態(tài),在所述止動部件的所述槽的位于所述擺動支軸一側的邊緣的、位于所述第二夾緊部件一側的面上設置所述槽側形成得低的傾斜,伴隨所述止動部件由于所述被連接基板的插入被按壓而向所述擺動支軸側移動,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突起與所述止動部件抵接的位置偏離,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一側稍微打開,所述引導軸的另一端不與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按壓用突起抵接。
5.一種中繼連接器,其特征在于,通過擺動支軸擺動自如地配置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 在所述擺動支軸的一側在所述第一夾緊部件與所述第二夾緊部件之間壓縮設置第一彈性體,通過所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進行彈性施力以使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擺動支軸的另一側閉合,在所述第一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且在位于所述第二夾緊部件一側的面上設置引導槽,該引導槽限制被連接基板的側緣的位置并使該被連接基板被朝向所述擺動支軸側插入,在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朝向所述插入的所述被連接基板配置探針, 在所述第一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設置止動部件,該止動部件與插入到所述引導槽中的所述被連接基板的前緣抵接并在所述擺動支軸側在規(guī)定范圍內往復移動自如,通過第二彈性體對所述止動部件向與所述被連接基板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彈性施力,在所述止動部件上配置直至所述第一夾緊部件的所述一側的引導軸, 使所述引導軸的另一端側伴隨所述止動部件的所述往復移動也進行往復移動, 在所述第一夾緊部件的所述一側配置鉤部件,該鉤部件在規(guī)定范圍內擺動自如,在所述第二夾緊部件上設置卡合凹部,該卡合凹部在所述一側閉合的狀態(tài)下與所述鉤部件卡合而保持所述一側閉合的狀態(tài),設置對所述鉤部件向所述卡合凹部的方向進行彈性施力的第三彈性體, 所述引導軸在移動到所述一側時與所述鉤部件抵接,克服所述第三彈性體的彈力而使所述鉤部件受按壓擺動,解除與所述卡合凹部的卡合。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中繼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一側,以能夠與所述鉤部件抵接而向所述卡合凹部側按壓所述鉤部件的方式設置按壓部件,該按壓部件向所述擺動支軸的方向在規(guī)定范圍內往復移動自如,壓縮設置所述第三彈性體,以對所述按壓部件向所述擺動支軸側進行彈性施力, 在所述一側閉合的狀態(tài)下利用所述第三彈性體的彈力經由所述按壓部件對所述鉤部件進行彈性施力而使所述鉤部件與所述卡合凹部卡合,在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打開的狀態(tài)下,所述止動部件由于所述被連接基板的插入被向所述擺動支軸側按壓而移動并使所述引導軸移動到所述一側時,所述按壓部件克服所述第三彈性體的彈力而移動,允許所述鉤部件擺動而解除與所述卡合凹部的卡合,克服所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而使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一側閉合時,所述按壓部件通過所述第三彈性體的彈力按壓所述鉤部件而使所述鉤部件擺動, 與所述卡合凹部卡合。
7.—種中繼連接器,其特征在于,通過擺動支軸擺動自如地配置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 在所述擺動支軸的一側在所述第一夾緊部件與所述第二夾緊部件之間壓縮設置第一彈性體,通過所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進行彈性施力以使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擺動支軸的另一側閉合,在所述第一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且在位于所述第二夾緊部件一側的面上設置引導槽,該引導槽限制被連接基板的側緣的位置并使該被連接基板被朝向所述擺動支軸側插入,在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朝向所述插入的所述被連接基板配置探針, 在所述第一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設置止動部件,該止動部件與插入到所述引導槽中的所述被連接基板的前緣抵接并在所述擺動支軸側在規(guī)定范圍內往復移動自如, 在所述止動部件上配置直至所述第一夾緊部件的所述一側的引導軸, 使所述引導軸的另一端側伴隨所述止動部件的所述往復移動也進行往復移動, 在所述第一夾緊部件的所述一側配置鉤部件,該鉤部件在規(guī)定范圍內擺動自如, 在所述第二夾緊部件上設置卡合凹部,該卡合凹部在所述一側閉合的狀態(tài)下與所述鉤部件卡合而保持所述一側閉合的狀態(tài),設置對所述鉤部件向所述卡合凹部的方向進行彈性施力的第三彈性體, 所述引導軸在移動到所述一側時與所述鉤部件抵接,克服所述第三彈性體的彈力而使所述鉤部件受按壓擺動,在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另一側打開的狀態(tài)下,所述止動部件由于所述被連接基板的插入被向所述擺動支軸側按壓而移動并使所述引導軸移動到所述一側時,所述鉤部件克服所述第三彈性體的彈力進行擺動而解除與所述卡合凹部的卡合,克服所述第一彈性體的彈力而使所述第一夾緊部件和所述第二夾緊部件的所述一側閉合時,所述鉤部件在所述第三彈性體的彈力的作用下進行擺動以與所述卡合凹部卡合, 并且使所述引導軸受按壓向所述另一側移動而使所述止動部件向所述擺動支軸的相反側移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中繼連接器,當將被連接基板插入至適當位置時,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的前側閉合,探針能與被連接基板的端子抵接。使第一夾緊部件和第二夾緊部件擺動自如,通過螺旋彈簧(16)進行彈性施力以使其前側閉合。在第一夾緊部件的前側以在規(guī)定范圍內往復移動自如的方式設置止動部件,通過另外的螺旋彈簧(24)對其向前方彈性施力。止動部件位于前方時與設置在第二夾緊部件上的突起抵接而限制前側閉合,向后方移動時解除抵接而使前側閉合。通過被連接基板的插入,克服螺旋彈簧(24)的彈力而使止動部件向后方移動時,解除突起的抵接,設置在第二夾緊部件上的探針與被連接基板的端子抵接。
文檔編號H01R13/639GK102170071SQ20111003021
公開日2011年8月3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月19日
發(fā)明者平子了一 申請人:株式會社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