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具有充電座的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各種類型的電子產品已廣泛的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 當中。在某些電子產品中,由于內部配置有電池模塊(如充電電池),因此在不需外加電源 的情況下即可進行操作,進而增加電子產品使用上的便利性,例如移動電話、無線電話或是 如自走式清潔裝置(robot cleaner)等智能型家電等。雖然這種類型的電子產品可借由其本身所具有的電池模塊供應操作時所需的電 源,然而受限于電池模塊的電量有限,使電子產品在電池模塊的電力耗盡后,必須借由一充 電座對電池模塊進行充電后,才能具有持續(xù)運作的能力。因此,這種電子產品均具有與其相 對應的充電座,用以供電子產品進行充電。在此以自走式清潔裝置及其充電座為例,一般在自走式清潔裝置內部設置有一控 制模塊、一驅動模塊、一無線信號接收模塊、一電池容量檢測模塊及一電池模塊,控制模塊 分別電性連接到驅動模塊、無線信號接收模塊及電池容量檢測模塊,而電池模塊則電性連 接到電池容量檢測模塊及控制模塊。并且于自走式清潔裝置的外側面或底面裝設有一電性 耦合于電池模塊的充電端(recharging terminal)。充電座則具有一充電控制模塊及一無線信號發(fā)射模塊,并且在充電座上具有一與 充電端相對應的供電端(power terminal) 0其中,充電座的無線信號發(fā)射模塊可發(fā)射多個 無線信號,用以確保自走式清潔裝置能夠確認前往充電座的路徑。而充電控制模塊則可控 制充電座的輸出電力規(guī)格或其他電氣特性。在自走式清潔裝置的運作上,當自走式清潔裝置的電池容量檢測模塊檢測出電池 模塊的電量過低時,會將信息傳送至控制模塊,并且以無線信號接收模塊檢測來自無線信 號發(fā)射模塊所發(fā)射的無線信號。當無線信號接收模塊接收無線信號后,自走式清潔裝置即 利用控制模塊做定位校正,并利用驅動模塊駛向充電座,并結合到充電座上。此時,自走式 清潔裝置以充電端接觸充電座的供電端,借以形成電性導電狀態(tài),并通過充電座對自走式 清潔裝置進行充電作業(yè)。其中,在充電端與供電端的結構設計上,均是由成對的正極導電片及負極導電片 所組成,且正、負極導電片之間以間隔排列方式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并具有一定的尺寸大 小。當充電端接觸供電端時,以充電端的正、負極導電片分別接觸供電端的正、負極導電片, 使充電端與供電端之間呈電性導通狀態(tài)。此時,由于正、負極導電片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因 此當充電端的正極導電片接觸于供電端的正極導電片時,充電端的負極導電片亦同時地接 觸于供電端的負極導電片。這種正、負極導電片同時接觸的瞬間,極容易在接觸點造成火花并引起短路,進而 使充電座及自走式清潔裝置在使用上存在安全性的疑慮。并且,由于受限于正、負電極導電 片的尺寸大小,使待充電的自走式清潔裝置在結合到充電座時,往往需沿一預定方向完全對正,才能使兩者間的充電端與供電端相互導接而進行充電作業(yè),此種高精確的定位要求亦增加自動充電實際操作上的困難。此外,除了充電端與供電端的正、負極導電片均位于同一平面外,充電端與供電端 的設置位置分別的裸露在自走式清潔裝置及充電座上,并且不具有預防誤觸的斷電機制。 因此,在充電端或供電端上具有水氣或沾染有液體的情形下,當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形下 觸摸到充電端或供電端時,極容易造成使用者觸電或受到電擊而受傷。因此,傳統(tǒng)具有充 電座的電子裝置在充電端與供電端的設置上,造成使用者在使用上存在有安全性疑慮的問 題。
實用新型內容鑒于以上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借以改進傳統(tǒng)電子裝置及其充 電座的充電端與供電端的由于在充電作業(yè)上以兩者間的正、負極導電片同時接觸的方式進 行而容易在充電端與供電端的接觸瞬間產生火花,所存在的安全性疑慮的問題。以及成對 的正、負極導電片設置在同一平面上,容易讓使用者同時誤觸充電端或供電端的正、負極導 電片,而造成使用者因觸電而受傷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充電座及一主機。充電座具有一第一電極 與一第二電極,且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具有一夾角,使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位于充電 座的不同側面上。主機以可拆卸的關系結合到充電座上或是與充電座分離。主機具有一第 三電極與一第四電極,第三電極與充電座的第一電極相對應,且第四電極與充電座的第二 電極相對應。當主機結合到充電座時,主機先以第四電極接觸第二電極,之后,再以第三電 極接觸第一電極,使主機的第三電極與第四電極分別與充電座的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呈電 性導通狀態(tài),而借由充電座對主機進行充電。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電子裝置中,借由將充電座上的第 一電極與第二電極設置在不同平面上,可讓使用者同時誤觸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的機率降 至最低,因此可避免使用者遭受觸電或電擊等意外事件的發(fā)生。并且,在充電座的第一電極 與第二電極設置在不同平面的特性,讓主機在結合到充電座的過程中,必須先以第四電極 接觸充電座的第二電極后,才能再以第三電極接觸第一電極??杀苊獾谌姌O與第四電極 在同一時間,分別地接觸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因此在主機結合到充電座時,可有效防止不 同電極之間因瞬間接觸而產生火花,進而大幅度地提升主機與充電座在使用上的安全性。以上的關于本實用新型內容的說明及以下的實施方式的說明是用以示范與解釋 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實用新型的更進一步的解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模塊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側視組合示意圖;圖4為圖3的局部放大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控制流程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充電座具有導電開關的局部剖面示意圖;[0020]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充電座具有導電開關的局部作動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充電座的局部剖面示意圖;以及圖10及圖11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充電座的作動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充電座11 載體111 表面112 底面113 第一電極1131 接觸部1132 卡止部1133 導電部114 開孔12 座體121 第二電極122無線信號發(fā)射器123電源線124變壓器125充電控制模塊13金屬片14導電開關141 簧片142導電片15導電開關151第一導電片152 第一彈簧153第二導電片154 第二彈簧20 主機21 本體211第三電極212第四電極213無線信號接收器214控制模塊215驅動模塊216電池容量檢測模塊217電池模塊22 滾輪[0059]23 磁鐵θ 夾角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電子裝置為內部裝設有電池模塊,并且須通過與其相對應的 充電座進行充電的電子裝置,例如為移動電話、無線電話或智能型家電等電子裝置。在以下 的詳細說明中,是以自走式清潔裝置做為本實用新型的舉例說明,但并不以此為限。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所公開的電子裝置包括一充電座10及 一主機20。充電座10具有一載體11及一座體12。載體11具有相對的一表面111及一底 面112,載體11以底面112放置在地面上(圖中未示),載體11的表面111上設置有一極 性為負極(negative electrode)的第一電極113。座體12豎立在載體11的表面111上, 并與第一電極113保持一間距。座體12相鄰第一電極113的一側面,具有一極性為正極 (positive electrode)的第二電極121與一無線信號發(fā)射器122,無線信號發(fā)射器122設 置在第二電極121上方。其中,第一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的極性亦可為第一電極113 為正極而第二電極121為負極的設置關系,在本實施例中是以第一電極113為負極,而第二 電極121為正極做為舉例說明,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由于第一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分別位于載體11的表面111以及座體12的側 面上,因此使第一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之間具有一夾角θ。無線信號發(fā)射器122可為 一紅外線、激光或藍牙(blue tooth)發(fā)射器,用以在一定范圍內發(fā)射一無線信號。座體12 的另一側面上具有一電源線123,并且在座體12內設置有一變壓器124及一充電控制模塊 125 (如圖2所示)。第一電極113、第二電極121、無線信號發(fā)射器122及變壓器124分別耦 接到充電控制模塊125,使第一電極113、第二電極121、無線信號發(fā)射器122及變壓器124 分別與充電控制模塊125呈電性連接的關系。電源線123的一端穿設在座體12內并連接 到變壓器123,電源線123的另一端穿出到座體12外并導接到一外部插座(圖中未示),用 以將插座所供應的交流電源傳送至變壓器124,并通過變壓器124轉換為適用于主機20的 直流電源后,再通過充電控制模塊125傳送至第一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主機20具有一本體21及多個滾輪22,多個滾輪22設置在本體21底部,用以帶動 本體21在如地面的平面上進行如前進、后退及左右轉動等運動。本體21上與充電座10的 載體11及座體12相對應的二側面上,分別具有一極性為負極的第三電極211與一極性為 正極的第四電極212。其中,第三電極211的極性與第一電極113相同,第四電極212的極 性與第二電極121相同,且第三電極211與第四電極212的極性相異。也就是說,當第一電 極113為正極時,第三電極211也為正極,而第二電極121與第四電極212則為負極。本體 21并具有一無線信號接收器213,無線信號接收器213與第四電極212位于本體21的同一 側面上,用以接收來自充電座10的無線信號發(fā)射器123所發(fā)射的無線信號。本體21內并設置有一控制模塊214、一驅動模塊215、一電池容量檢測模塊216及 一電池模塊217。無線信號接收器213、驅動模塊215及電池容量檢測模塊216分別耦接在 控制模塊214上,并與控制模塊214呈電性連接關系。電池模塊217分別耦接到電池容量 檢測模塊216、第三電極211與第四電極212,電池模塊217為如充電電池等具電能儲存功 能的裝置,用以提供主機運作時所需的電能。而驅動模塊215則與多個滾輪22相連接,用以驅動多個滾輪22轉動,進而帶動本體21進行前進、后退及左右轉動等運動。請參閱圖1至圖5,在主機20與充電座10之間的操作上,當主機20處于運作狀態(tài) 時(S101),主機20的電池容量檢測模塊216持續(xù)對電池模塊217的蓄電量進行監(jiān)測。當 電池容量檢測模塊216所測得電池模塊217的蓄電量不足時(S102),例如僅剩余10%或 15%的蓄電量時,主機20的控制模塊214(如中央處理器(CPU)等)即發(fā)送一信號致動無 線信號接收器213。當無線信號接收器213被致動后,即通過無線信號找尋充電座10的位 置(S103)。無線信號接收器213持續(xù)接收來自無線信號發(fā)射器123所發(fā)射的無線信號,并 將無線信號數據傳送至控制模塊21。控制模塊21即依據所接收的無線信號數據對主機20 與充電座10相互間的方位進行定位校正,并發(fā)送一方向控制信號至驅動模塊215,進而使 驅動模塊215控制多個滾輪22的轉動方向,并導引主機20以設置有第三電極211與第四 電極212的一側朝充電座10設置有第一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的一側靠攏(S104)。以 上主機借由接收無線信號而自動朝向充電座移動、靠攏的技術已為大家所知,且并非本實 用新型所強調的重點所在,因此其詳細結構及作動原理在此便不再加以贅述。由于充電座10的第一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之間具有一夾角θ而位于不同平 面上,因此當主機20以設置有第三電極211與第四電極212的一側朝充電座10設置有第一 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的一側靠攏時,主機20會先以第三電極211接觸充電座10的第一 電極113,也就是說使主機20與充電座10之間的負極先呈現電性導通狀態(tài)(S105)。之后, 隨著主機20持續(xù)的靠攏充電座10,最終使主機20的第四電極212接觸充電座10的第二電 極121,進而使主機20結合到充電座10上(如圖3和圖4所示)。此時,主機20與充電座 10之間的正極亦呈電性導通狀態(tài),因此主機20即可通過充電座10的充電控制模塊125以 外部電源對電池模塊217進行充電作業(yè)(S106)。直至電池模塊217的蓄電量回復后,即停 止充電作業(yè),并使主機20進入待機狀態(tài)(S107)。在此過程中,由于主機20與充電座10之間先完成負極的電性導通(即以第三電 極211接觸第一電極113),然后再完成正極的電性導通(即以第四電極212接觸第二電極 121)。因此,當主機20結合到充電座10時,可避免兩者間因正、負電極的瞬間接觸而產生 火花的情形發(fā)生。并且,借由將第一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設置在充電座10的不同平面 上,可降低使用者同時誤觸第一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的機率,進而讓使用者免于遭受到 觸電或電擊等意外事件的傷害。其中,雖然本實施例中是將充電座10的第一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設置在不同 平面上,使主機20在與充電座結合的過程中,必須先以第三電極211接觸第一電極113,再 以第四電極212接觸第二電極121。然而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充電座10的第一 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之間,也可為位于同一平面的設置方式,例如將第一電極113與第 二電極121設置在充電座10的載體11的表面111上,并且使第一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 之間具有一夾角,而呈相互交錯設置的方式。例如在載體11的表面111上,將第一電極113設置在遠離座體12的一端,以及將 第二電極121設置在靠近座體12的一端。并且將主機20上的第三電極211與第四電極212 分別做相對應的設置。同樣可達到使主機20在結合到充電座的過程中,先以第三電極211 接觸第一電極,然后再以第四電極212接觸第二電極121的結合方式。在本實施例中是以 充電座10的第一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位于不同平面作為舉例說明,但并不以此為限。[0071]此外,為了使主機20在結合到充電座10的過程中,能更加準確地以第三電極211 接觸第一電極113。借由第一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之間并非位于同一平面的特性,適度 的增加第一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的表面積。讓主機20的第三電極211與第四電極212 在主機20的定位過程中更容易的分別接觸第一電極113與第二電極121。或者,還可在主 機20設置有第四電極212的一側配置一磁鐵23,并且在充電座10設置有第二電極121的 一側配置一與磁鐵23相對應的金屬片13 (如圖1)。當主機20靠攏充電座10時,借由磁鐵 23對金屬片13的磁吸作用,以協(xié)助主機20的第四電極212與充電座10的第二電極121之 間的導引定位(如圖3和圖4所示)。同樣地,亦可將磁鐵23配置到充電座10以及將金屬 片13配置到主機20上,均可達到通過磁鐵23及金屬片13協(xié)助定位的效果(圖中未示)。其中,如圖1、圖2、圖6和圖7所示,當主機20上配置有 磁鐵23時,可同時在充電 座10的座體12內設置一導電開關14,導電開關14分別連接到充電控制模塊125與第二 電極121之間,使第二電極121必需通過導電開關14才能與充電控制模塊125形成電性連 接。導電開關14具有一金屬材質的簧片141及一導電片142,簧片141的一端連接到第二 電極121,簧片141的另一端懸置在導電片142上,并對應磁鐵23在主機20上的設置位置。 導電片142設置在充電座10內相鄰第二電極121的一側,并與第二電極121之間具有一間 距。同時,導電片142的一端耦接到充電控制模塊125。當主機20尚未結合到充電座10時,充電座10的第二電極121與充電控制模塊 125之間呈現斷路狀態(tài)(如圖6所示)。當主機20以第四電極212接觸充電座10的第二 電極121時,由于導電開關14的簧片141將受到主機20上的磁鐵23的磁吸作用而彎折并 抵靠在導電片142上,使第二電極121與充電控制模塊125之間呈電性連關系,進而使第四 電極212與第二電極121之間形成電性導通狀態(tài)(如圖7所示)。因此,借由導電開關14 以類似繼電器的作動原理的設置方式,確保充電座10在與主機20結合時才會呈現電路導 通狀態(tài),可進一步的避免觸電意外的發(fā)生。可以理解的是,這種磁鐵23與導電開關14的對 應設置關系,亦可應用到第一電極113、第三電極211及/或第四電極212上,或者將導電開 關14置換為繼電器(圖中未示)的設置方式,同樣可達到在主機20與充電座10結合前, 使第一電極113、第三電極211及/或第四電極212呈電性斷路狀態(tài)的功能。如圖8和圖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第二實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本實 用新型所公開的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在結構上大致相同,以下僅就兩者間的差異加以 說明。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所公開的電子裝置,其中充電座10還具有多個開孔114及 一導電開關15,且第一電極113是以多個圓柱形結構對應穿設在每一開孔114內。第一電 極113具有一接觸部1131、一卡止部1132及一導電部1133??ㄖ共?132環(huán)設在接觸部 1131與導電部1133之間,且接觸部1131的外徑匹配開孔的孔徑,而卡止部1132的外徑則 大于開孔114的孔徑。因此,當第一電極113穿設在載體11的開孔114中時,第一電極113 以接觸部1131露出在載體11的表面111上,卡止部1132及導電部1133則容置在載體11 內,并以卡止部1132抵靠在載體11相鄰開孔114的邊緣上,以防止第一電極113脫離載體 11。導電開關15設置在載體11內,導電開關15具有一第一導電片151、多個第一彈簧 152、一第二導電片153及多個第二彈簧154。第一導電片151設置在第一電極113下方,多個第一彈簧152的一端分別抵靠在第一導電片151上,另一端則抵頂到第一電極113,并 套設在第一電極113的導電部1133,使第一導電片151與第一電極113的導電部1133相 隔一間距。多個第二彈簧154的彈性系數大于多個第一彈簧152的彈性系數。多個第二彈 簧154的一端抵靠在載體底部的內側面上,多個第二彈簧154的另一端則抵頂在第一導電 片151上,使第一導電片151介于多個第一彈簧152與多個第二彈簧154之間。同時,第一 導電片151受到多個第二彈簧154的抵頂而常態(tài)地接觸第二導電片153,且第二導電片的一 端耦接到座體12內的充電控制模塊(圖中未示)。因此,第一導電片151可通過第二導電片153的連接,而常態(tài)的與充電控制模塊呈 電性連接的關系。并由于第一電極113與第一導電片153之間相隔一間距,使第一電極113 常態(tài)地呈現電性斷路狀態(tài)。請參閱圖10,當主機20受到充電座10的無線信號發(fā)射器122的導引而結合到充 電座10時,主機20先以第三電極211接觸充電座10的第一電極113。此時,由于第三電極 211與地面之間的高度為定值,并且為第一電極接觸第一導電片時,第一電極的接觸部與地 面之間的高度。因此,當第三電極211壓制在第一電極113上時,將一并地使多個第一彈簧 152受到第一電極113的壓縮而變形,并帶動第一電極113的導電部接觸第一導電片151。 進而使第一電極113與第三電極211之間形成電性導通狀態(tài)。因此,借由導電開關15的設置,可確保充電座10在與主機20結合時才會呈現電 路導通狀態(tài),可避免使用者在充電座的操作上發(fā)生觸電或電擊等意外。也就是說,當使用者 誤觸充電座的第一電極113的力量不足以克服多個第一彈簧152的彈性力時,第一電極113 將持續(xù)的呈現電性斷路狀態(tài)。并且,如圖11所示,當使用者誤觸于第一電極113的力量過 大時,將使多個第二彈簧154受到壓縮變形,而一并地帶動第一導電片151脫離第二導電片 153,使第一電極113與充電控制模塊之間缺乏電性連接關系,而呈現電性斷路狀態(tài)。因此, 通過此導電開關15的設置方式,可進一步地提升充電座10在使用上的安全性。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電子裝置中,借由將充電座與主機之間相互接觸的正、負電 極設置在不同平面上,讓主機在結合到充電座時,先使正極(或負極)呈電性導通后,再使 負極(或正極)呈電性導通,因此,當主機與充電座彼此之間的正、負極相互接觸時,可避免 火花的產生而提高使用上的安全性。并借由正、負極位于不同平面的特性,讓使用者同時誤 觸正、負極而產生觸電意外的風險降低最低。雖然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公開如上所述,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 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可對本實用新型的形狀、構造、特征做 些許的變更,因此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以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為準。
10
權利要求一種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充電座,具有一第一電極與一第二電極,且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具有一夾角;以及一主機,以可拆卸的關系結合到該充電座或與該充電座相分離,該主機具有一第三電極與一第四電極,該第三電極與該第一電極相對應,且該第四電極與該第二電極相對應,該主機結合到該充電座時,該主機先以該第四電極接觸該第二電極,再以該第三電極接觸該第一電極,以借由該充電座對該主機進行充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三電極具有相同 的電極極性,該第二電極與該第四電極具有相同的電極極性,且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 的電極極性相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主機還具有一磁鐵,該充電座還具 有一金屬片,該主機結合到該充電座,該磁鐵吸附到該金屬片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充電座還具有一磁鐵,該主機還具 有一金屬片,該主機結合到該充電座,該磁鐵吸附到該金屬片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主機還具有一磁鐵,該充電座還具 有一導電開關,該導電開關具有一簧片,該簧片的一端連接到該第二電極,該簧片的另一端懸置在該導電片的一側面 上并與該磁鐵相對應;以及一導電片,該導電片設置在該第二電極的一側,并與該第二電極之間具有一間距,該主 機結合到該充電座,該磁鐵導引該簧片貼覆于該導電片,該第二電極通過該簧片電性連接 到該導電片而呈一電性導通狀態(tài)。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充電座還具有一磁鐵,該主機還具 有一導電開關,該導電開關具有一簧片,該簧片的一端連接到該第四電極,該簧片的另一端懸置在該導電片的一側面 上并與該磁鐵相對應;以及一導電片,該導電片設置在該第四電極的一側,并與該第四電極之間具有一間距,該主 機結合到該充電座,該磁鐵導引該簧片貼覆于該導電片,該第四電極通過該簧片電性連接 到該導電片而呈一電性導通狀態(tài)。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充電座還具有一座體及一載體,該 座體設置在該載體上,該第一電極配置于該載體,且該第二電極配置于該座體。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載體還具有一開孔及一導電開關, 該第一電極穿設于該開孔,該導電開關設置在該載體內,該導電開關包括一第一導電片,設置在該第一電極下方;以及至少一第一彈簧,該第一彈簧的一端抵靠于該第一導電片,該第一彈簧的另一端抵頂 于該第一電極,該第一電極借由該第一彈簧露出于該開孔,并常態(tài)地與該第一導電片相分 罔;其中,該主機結合到該充電座,該主機的該第三電極壓制在該第一電極上,并借由該第 一電極接觸該第一導電片而呈一電性導通狀態(tài)。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導電開關還包括至少一第二彈簧及一第二導電片,該第二彈簧的一端抵靠在該載體的一內側面上,該第二彈簧的另一端抵 頂于該第一導電片,該第一導電片介于該第一彈簧及該第二彈簧之間,并常態(tài)地接觸該第 二導電片,該第一電極通過該第一導電片電性連接到該第二導電片而呈該電性導通狀態(tài)。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彈簧的彈性系數大于該第一 彈簧的彈性系數。
專利摘要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充電座及一主機,充電座具有一第一電極與一第二電極,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具有一夾角,且主機具有一第三電極與一第四電極。當主機結合到充電座時,主機先以第四電極接觸第二電極,再以第三電極接觸該第一電極,使主機借由充電座進行充電。
文檔編號H01R33/96GK201584471SQ200920268878
公開日2010年9月15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1月5日
發(fā)明者白欣宜 申請人:恩斯邁電子(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