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散熱模組組合及其散熱器組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散熱模組組合,特別是關于一種用于對多個發(fā)熱電子 元件散熱的散熱模組組合及其散熱器組合。
背景技術:
隨著發(fā)熱電子元件功率的不斷提高,散熱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在電腦中尤其是筆記本電腦中更是如此,為了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高效地帶走系 統(tǒng)產(chǎn)生的熱量,目前業(yè)界主要釆用由熱管、散熱器及風扇組成的散熱模組,
將其安裝于中央處理器(CPU)上,使熱管與CPU接觸以吸收其所產(chǎn)生的熱 量。該方式的熱傳遞路徑為CPU產(chǎn)生的熱量經(jīng)熱管傳到散熱器,再由風扇 產(chǎn)生的氣流將傳至散熱器的熱量帶走。
由于對電腦的功能及要求的不斷提高,顯卡(VGA)等其它發(fā)熱電子元 件的發(fā)熱量也在提高,也需要散熱模組來提供散熱解決方案,該散熱模組中 也是通過熱管將顯卡等發(fā)熱電子元件與其中的散熱器連接起來。換言之,一 個電腦中, 一般采用多個散熱模組如第一散熱模組和第二散熱模組,分別對 中央處理器、顯卡等進行散熱。由于電腦內(nèi)組裝空間的限制及成本等因素考 量,通常將第二散熱模組中的散熱器設置在第 一散熱模組中風扇的出風口處, 即兩個散熱模組中的兩個散熱器順次設置在一個風扇的出風口處,從而共用 一個風扇吹出的氣流散熱。
通常,第二散熱模組中的散熱器是通過熱管與被冷卻的電子元件如顯卡 等連接。該第二散熱模組通過改變熱管的形狀來適應電腦內(nèi)各個電子元件的 排布狀況,并通過該熱管將第二散熱模組中的散熱器固定在第一散熱模組中 風扇的出風口處而與第 一散熱模組中的散熱器相鄰設置。
然而,第二散熱模組中的熱管需要從顯卡處延伸至第 一散熱模組中的風 扇處而導致該熱管的跨度較長。經(jīng)過長時間振動或者跌落時,熱管容易產(chǎn)生 擺動變形,使第二散熱模組中的散熱器偏離第 一散熱模組中風扇的出風口 。 因此,如何能使各發(fā)熱電子元件的散熱模組能彼此固定及定位,并以最佳的 效率來工作成為業(yè)者急需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各發(fā)熱電子元件的散熱器能彼此固定及定位 的散熱模組組合及散熱器組合。
一種散熱器組合,包括一第一散熱器和一第二散熱器,該第一散熱器上 設有一凹槽,該第二散熱器上設有一折鉤,該折鉤卡扣于該凹槽內(nèi)而使該第 二散熱器與第 一散熱器組合在一起。
一種散熱模組組合,包括一第一散熱模組和一第二散熱模組,該第一散
熱模組包括一具有出風口的風扇和一設置在該風扇出風口處的第一散熱器; 該第二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二散熱器,該第二散熱器設置在該第一散熱模組中 風扇的出風口處且與第一散熱器并排設置,該第一散熱器上設有一凹槽,該 第二散熱器上設有一折鉤,該折鉤卡扣于該凹槽內(nèi)而使第二散熱器與第一散 熱器組合在一起。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該第 一散熱器與第二散熱器通過固定于第 一散熱器底 部上的板體端部的折鉤卡扣于第二散熱器上的凹槽內(nèi),實現(xiàn)兩個散熱器之間 的固定及定位,使其以最佳的效率工作。
此外,由于兩個散熱器可以相互卡扣配合,可根據(jù)實際使用狀況對不同 的散熱模組中的散熱器進行組合,從而可根據(jù)不同系統(tǒng)內(nèi)電子元件的具體布 局狀況對散熱模組進行排布,從而優(yōu)化系統(tǒng)內(nèi)散熱模組分布狀況、提升散熱 模組的通用性。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發(fā)明散熱模組組合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組裝圖。
圖2為圖1中散熱器組合的立體組裝圖。
圖3為圖2的立體分解圖。
圖4為圖2的正3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如圖l所示為本發(fā)明散熱模組組合的一個較佳實施例,該散熱模組組合包 括一第一散熱模組10和一第二散熱模組20,分別用于對兩個發(fā)熱電子元件散 熱,比如分別對筆記本電腦中的CPU和顯卡散熱。該第一散熱模組10包括一 具有出風口的風扇300和一設置在該風扇300出風口處的第 一散熱器120以及第 一熱管140。該第二散熱模組20包括一第二散熱器220和自該第二散熱器220 向外延伸的第二熱管240,該第二散熱器220設置在該第一散熱模組10中風扇 300的出風口處與第一散熱器120并排設置,且該第二散熱器220相較該第一散 熱器120遠離該風扇300的出風口。其中,該第一散熱器120上設有一凹槽122, 該第二散熱器IO上設有一折鉤222,該凹櫝1M與該折鉤222^目互卡扣而使第 二散熱器220與第 一散熱器120組合在一起。
請參照圖2至圖4,該第 一散熱器120由若干平行相間排列的第一散熱片 124組成,每相鄰兩第一散熱片124間形成一第一氣流通道126;該第二散熱器 220由若千平行相間排列的第二散熱片224組成,每相鄰兩第二散熱片224間形 成一第二氣流通道226,每一個第二散熱片224對應一個第一散熱片124。
該第一散熱器120與第二散熱器220通過凹槽122與折鉤222a固定連接,本 實施例中,該折鉤222a是由板體222的端部向上彎折而成,該板體222為一長 方形板體,其長度與第二散熱器220及第一散熱器120的長度相同。該第二散 熱器220于其底部2220靠近第一散熱器120的一側(cè)形成一階梯部2222,該板體 222焊接于階梯部2222處使其固定在第二散熱器220上,且讓板體222設有折鉤 222a的一側(cè)伸于外側(cè)。該凹槽122是由第一散熱器120的底部1220靠近第二散 熱器220的一側(cè)沖壓形成,該凹槽122的形狀與折鉤222a的形狀類似,讓折鉤 222a卡扣在凹槽122內(nèi),從而實現(xiàn)第二散熱器220與第一散熱器120的固定連 接。該凹槽122將第一散熱器120的底部1220分成兩個部分,靠近第二散熱器 220的部分略高于遠離第二散熱器220的部分,這種設置以及階梯部2222的設 置可以使板體222固定在第 一散熱器120上后,板體222的底面和兩個散熱器 120、 220的底面1220、 2220在同一平面上。
當然,在本實施例中,也可以將板體222焊接在第一散熱器120的底部 1220,則階梯部2222設置在第一散熱器120的底部1220,凹槽122a設置在第二 散熱器220的底部2220,同樣通過板體222的焊接及折鉤222a的鉤扣將第二散 熱器220與第一散熱器120固定在一起,該種設計結構簡單,制做成本低,量 產(chǎn)性強。
為了進一步將第二散熱器220與第一散熱器120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 在第一散熱器120的每個第一散熱片124的側(cè)壁形成第一定位部如突出部128, 該突出部128由每個第一散熱片124的側(cè)壁向第二散熱器220的方向突出延伸, 在第二散熱器220的每個第二散熱片224的側(cè)壁對應突出部128設置一第二定 位部如凹部228,通過將第一散熱器120的突出部128收容于該第二散熱器220上的凹部228內(nèi)實現(xiàn)第二散熱器220與第一散熱器120的進一步固定連接。同 理,該突出部128也可以設置在第二散熱器220上,該凹部228則對應的設于第 一散熱器120上。
請同時參照圖1和圖4,該第二散熱器220與第 一散熱器120分別通過第二 熱管240和第一熱管140與發(fā)熱電子元件(圖未示)接觸,以對其散熱。第一 熱管140、 240呈扁平彎曲形,分別包括蒸發(fā)端142、 242與冷凝端144、 244。 該第一散熱器120具有一收容槽130,用以將第一熱管140的冷凝端144收容其 中,第一熱管140的蒸發(fā)端142通過第 一吸熱部IOO將其固定至發(fā)熱電子元件 CPU(圖未示)上,從而吸收其熱量。第二熱管240的蒸發(fā)端242通過第二吸 熱部200將其固定至發(fā)熱電子元件顯卡(圖未示)上,吸收其熱量,冷凝端244 通過焊接固定在第二散熱器220上。
工作時,CPU產(chǎn)生的熱量傳遞至與CPU熱接觸的第一熱管140的蒸發(fā)端 142,由第一熱管140將熱量傳到第一散熱器120,最后通過風扇300產(chǎn)生的氣 流與第一散熱器120發(fā)生熱交換,同時,顯卡產(chǎn)生的熱量傳遞至與顯卡熱接觸 的第二熱管240的蒸發(fā)端242,由第二熱管240將熱量傳到第二散熱器220,由 于第二散熱器220與第 一散熱器120固定連接,通過風扇300吹過第 一散熱器 120的氣流可以直接與第二散熱器220發(fā)生熱交換,將熱量最終散發(fā)到環(huán)境中 去,以達到快速有效散熱的目的。通過折鉤222a與凹槽122將第二散熱器220 與第 一散熱器120的固定連接,以及第二散熱器220與第 一散熱器120間的突出 部128和凹部228的設置,進一步將第二散熱器220與第一散熱器120定位,使 第二散熱器220的第二氣流通道226與第 一散熱器120的第 一氣流通道126對應 銜接,^^兩個散熱器120、 220可以共同利用風扇300吹出的氣流。此外,由于 折鉤222a與凹槽122的設置,即使組裝了該散熱模組的產(chǎn)品發(fā)生振動甚至跌 落,只靠較長的第二熱管240連接的第二散熱器220也不會偏離風扇300的出風 口的位置,更不會導致第二熱管240發(fā)生變形損壞的現(xiàn)象,同時還解決對不同 電子元件散熱的多散熱器設計的情形下,可以使散熱器之間相互固定及定位, 保證模組結構及性能。
此外,由于兩個散熱器可以相互卡扣配合,可根據(jù)實際使用狀況對不同 散熱模組中的散熱器進行組合,從而可根據(jù)不同系統(tǒng)內(nèi)電子元件的具體布局 狀況對散熱模組進行排布,從而優(yōu)化系統(tǒng)內(nèi)散熱模組分布狀況、提升散熱模 組的通用性。
權利要求
1. 一種散熱器組合,包括一第一散熱器和一第二散熱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散熱器上設有一凹槽,該第二散熱器上設有一折鉤,該折鉤卡扣于該凹槽內(nèi)而使該第二散熱器與第一散熱器組合在一起。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組合,其特征在于該折鉤形成在一板體上, 且由板體的端部彎折而成,該板體固定于第二散熱器的底部。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器組合,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散熱器底部具 有一階梯部,該板體焊接固定于該第二散熱器的階梯部上。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器組合,其特征在于該凹槽形成在第一散 熱器的底部,且第一散熱器的底部于凹槽的兩側(cè)不等高。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散熱器組合,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散熱器包括若 干第一散熱片,該第二散熱器包括若干第二散熱片,每一個第二散熱片與一 個第一散熱片對應,每一第一散熱片的側(cè)壁形成一第一定位部,每一第二散 熱片的側(cè)壁上對應該第一定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二定位部,通過各第一定位 部與相對應的第二定位部對接而實現(xiàn)第一散熱器與第二散熱器的進一步定位 連接。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散熱器組合,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定位部為一突 出部,該第二定位部為一凹部,所述各突出部收容于相對應的凹部內(nèi)。
7. —種散熱模組組合,包括一第一散熱模組和一第二散熱模組,其特征 在于該第一散熱模組包括一具有出風口的風扇和一設置在該風扇出風口處 的第一散熱器;該第二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二散熱器,該第二散熱器設置在該 第 一散熱模組中風扇的出風口處且與第 一散熱器并排設置,該第 一散熱器上 設有一凹槽,該第二散熱器上設有一折鉤,該折鉤卡扣于該凹槽內(nèi)而使第二 散熱器與第 一散熱器組合在一起。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散熱模組組合,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散熱模組還 包括第一吸熱部和第一熱管,該第一熱管將該第一吸熱部與該第一散熱器連 接;該第二散熱模組還包括第二吸熱部和第二熱管,該第二熱管將該第二吸 熱部與該第二散熱器連"l妾。
9.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散熱模組組合,其特征在于該折鉤由一板體的端部彎折而成,該第二散熱器的底部具有一向上的階梯部,該板體焊接固定 于該第二散熱器的階梯部。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散熱模組組合,其特征在于該凹槽形成在第一 散熱器的底部,該第一散熱器的底部于凹槽的兩側(cè)不等高。
11.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散熱模組組合,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散熱器包括 若干第一散熱片,該第二散熱器包括若干第二散熱片,每相鄰的兩個第一散 熱片之間形成第一氣流通道,每相鄰的兩個第二散熱片之間形成第二氣流通 道,每一個第一氣流通道與一個第二氣流通道對應,每一第一散熱片的側(cè)壁形成一第一定位部,每一第二散熱片的側(cè)壁上對應該第一定位部的位置形成 一第二定位部,通過各第一定位部與相對應的第二定位部對接而實現(xiàn)第一散 熱器與第二散熱器的進一步定位連接。
12. 如權利要求ll所述的散熱模組組合,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定位部為 一突出部,該第二定位部為一凹部,所述各突出部收容于相對應的凹部內(nèi)。
全文摘要
一種散熱模組組合及其散熱器組合,該散熱模組組合包括一具有出風口的風扇、設置在該風扇出風口處的一第一散熱器以及與該第一散熱器并排設置的第二散熱器,該第一散熱器上設有一凹槽,該第二散熱器上設有一折鉤,該折鉤卡扣于該凹槽內(nèi)而使第二散熱器與第一散熱器組合在一起。該種散熱模組組合實現(xiàn)兩個散熱器之間的固定及定位,使其以最佳的效率工作。
文檔編號H01L23/40GK101534626SQ20081006585
公開日2009年9月16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3月14日
發(fā)明者杰 張, 洪銳彣, 黃清白 申請人:富準精密工業(yè)(深圳)有限公司;鴻準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