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板對板連接器組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電連接器組合,尤指一種應用于手機及其它便攜式電子裝置上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
背景技術:
已有的電連接器種類繁多,隨著手機及其它便攜式電子裝置的發(fā)展及其功能的不斷加強,與之配合的板對板電連接器的導電端子排列越來越密,為確保電訊信號傳輸?shù)臏蚀_性及穩(wěn)定性,端子的構(gòu)造、組裝及接觸方式尤其重要。
現(xiàn)有板對板連接器多是采用一對相互匹配的分別組設在兩電路板上的插頭連接器或插座連接器,當該兩連接器相互組接并形成電性及機械性連接時,相應電路板之間即形成電性導通從而可進行電訊傳輸。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現(xiàn)有技術可參照日本Hirose(廣瀨電機)公司的相關技術網(wǎng)站(www.hirose.co.uk/Datasheets/DF23%20Series.pdf),名稱為《0.5mm PitchLow-Profile Board-to-Board/Board-to-FPC Connectors)》,其揭示了一種如圖1所示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該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包括插頭連接器8及插座連接器7,插頭連接器8及插座連接器7內(nèi)分別設有導電端子80,70,其中插頭連接器8的導電端子80設有第一臂802、第二臂804及尾部806;插座連接器7的導電端子70設有彈性臂702,彈性臂702上設有接觸部704。當插頭連接器8與插座連接器7配合時,插座連接器導電端子70的接觸部704與插頭連接器導電端子80的第一臂802導接。由于插頭連接器導電端子80的第一臂802與第二臂804為剛性設計,第一臂802與第二臂804間的縫隙過于緊密,插頭連接器8及插座連接器7的端子80,70接觸后變形全在插座連接器7的導電端子70上,這樣會導致插座連接器7的導電端子70嚴重變形,從而使其電阻增大而使電信傳輸信號減弱,甚至產(chǎn)生插頭連接器8與插座連接器7不導通的現(xiàn)象。
另,插頭連接器8的導電端子80設有第一臂802及第二臂804,該第一臂802及第二臂804為對折設計且長度相當,第二臂804緊貼靠于其所在插槽中的內(nèi)壁,故,當兩相互對折的第一臂802及第二臂804共同插入插座連接器7中時,沒有任何移動空隙,勢必增大了插頭連接器8的導電端子80與插座連接器7的導電端子之間的接觸壓力,同時,由于插入時插頭連接器8的導電端子80無導引部,亦不好對準插入。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導電端子具有較佳彈性力、對接可靠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包括一插頭連接器和與其配合的插座連接器,插頭連接器和插座連接器分別設有絕緣本體及收容于絕緣本體內(nèi)的導電端子,所述插頭連接器絕緣本體的側(cè)壁上設有端子收容槽,導電端子設有收容于該端子收容槽內(nèi)的彈性臂、固持部及尾部,其中所述插頭連接器導電端子的彈性臂包括第一彈性臂及第二彈性臂,第一彈性臂與第二彈性臂之間有一定間距,第一彈性臂的長度大于第二彈性臂的長度且第一彈性臂末端設有導引面。通過這樣設置,插頭連接器導電端子的彈性臂與插座連接器導電端子配合時,可分擔插座連接器導電端子的部分位移量,從而避免插座連接器導電端子受力過重而嚴重變形甚至破損而導致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不導通。
與先前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yōu)點當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相對接時,由于插頭連接器導電端子的彈性臂設有導引面,故,其可較容易且順利的插入至插座連接器中。插入后,插頭連接器的端子與插座連接器的端子相接觸,插頭連接器導電端子的彈性臂可增加該導電端子的彈性力,又可分解插座連接器導電端子的接觸壓力,而使得插座連接器的導電端子不會因過度擠壓或過度彎折而受損,從而使得連接器之間對接更為可靠,提高了電連接器之間的電氣導通性能,也延長了板對板連接器組合的使用壽命。
圖1是現(xiàn)有的一種板對板連接器組合的剖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板對板連接器組合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板對板連接器組合中插頭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板對板連接器組合中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對接前的立體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板對板連接器組合中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對接后的立體組合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板對板連接器組合沿圖5中VI-VI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照圖2所示,一種用于連接兩印刷電路板(未圖示)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100,由插頭連接器1和插座連接器2構(gòu)成,其中插頭、插座連接器1、2的結(jié)構(gòu)均為扁平狀,以便對接后具有較小的高度,也有利于插頭、插座連接器1、2牢固的焊接在印刷電路板上。
請參照圖2、圖3及圖6所示,所述插頭連接器1包括第一絕緣本體10及收容于該第一絕緣本體10的第一導電端子30。第一絕緣本體10內(nèi)設有用以與插座連接器2對接的收容部102。絕緣本體10橫向兩側(cè)壁設有用于收容平行排列的第一導電端子30的第一收容槽101,該第一收容槽101貫穿第一絕緣本體10的上下表面,且第一收容槽101內(nèi)設有隔板104,該隔板104將第一收容槽101分隔為第一開槽1010及第二開槽1012。第一開槽1010內(nèi)設有彎折的第一內(nèi)壁1011及同第一導電端子30發(fā)生干涉的第二內(nèi)壁(未圖標),第二開槽1012內(nèi)設有兩相互平行的側(cè)壁(未圖標)。
第一導電端子30,其包括彈性臂、第一固持部304及第一尾部306。其中,彈性臂包括第一彈性臂301、第二彈性臂302及連接第一彈性臂301與第二彈性臂302的連接部300,第一彈性臂301的末端部設有一導引部303,該導引部303設有第一導引面305、第二導引面307及用于連接第一導引面305及第二導引面307的插入面308,第一導引面305與第二導引面307大致平行。第一彈性臂301設有接觸面3010及與接觸面3010相對設置的對接面3012。所述第一固持部304自第一彈性臂301的接觸面3010末端處延伸設置,用于同第一開槽1010的側(cè)面干涉。所述第一尾部306為由連接部300與第二彈性臂302連接的一端水平彎折伸出并用于與外部電路板相接。
請參照圖1、圖2及圖5所示,組裝時,第一導電端子30豎直收容于插頭連接器1的收容槽101中。其中第一彈性臂301收容于收容槽101的第一開槽1010中,該第一彈性臂301的對接面3012、第二導引面307及插入面308與第一開槽1010中的第一內(nèi)壁1011之間均有一定的間距,該第一彈性臂301可于其中發(fā)生位移。第二彈性臂302收容于收容槽101的第二開槽1012中,該第二彈性臂302與第二開槽1012的兩側(cè)壁發(fā)生干涉,可將第二彈性臂302固持于第一絕緣本體10中。第一導電端子30的固持部304同第一開槽1010中的第二內(nèi)壁發(fā)生干涉,從而可避免第一導電端子30壓入第一絕緣本體10中后產(chǎn)生外彈的現(xiàn)象,起到很好的固持和準確定位的作用。
請參照圖2、圖4及圖6,插座連接器2包括第二絕緣本體20及收容于該第二絕緣本體20內(nèi)的第二導電端子40。該第二絕緣本體20中間設有一島部22,島部22上對稱設有端子第二收容槽202。該第二絕緣本體20還包括兩側(cè)壁203,每一側(cè)壁203上設有卡持孔204。所述島部22與第二絕緣本體20之側(cè)壁203形成收容插頭連接器1的環(huán)形槽24。
所述第二導電端子40包括卡持部402、設于卡持部402前方的自由接觸臂404及用于連接印刷電路板的第二尾部408,其中接觸臂404自由端還凸伸設有接觸端406。
組裝時,第二導電端子40的卡持部402卡持于第二絕緣本體20的卡持孔204中并與卡持孔204的內(nèi)壁發(fā)生干涉,以便將第二導電端子固持于第二絕緣本體20中,而自由接觸臂404收容于島部22內(nèi)的第二收容槽202中,其中該接觸臂404同第二收容槽202的內(nèi)壁間有一定的間隙以便該接觸臂404發(fā)生位移。
請參照圖4、圖5及圖6,當插頭連接器1與插座連接器2對接時,第一絕緣本體10收容于第二絕緣本體40的環(huán)形槽24中,第二絕緣本體40的島部22同第一絕緣本體10的收容部102相卡合。第一導電端子30與第二導電端子40相接觸構(gòu)成電性連接。當?shù)诙щ姸俗咏佑|臂404的接觸端406與第一導電端子第一彈性臂301的接觸面3010抵接時,由于第一導電端子第一彈性臂301可在其所在的第一開槽1010中移動,故該第一導電端子30可分解一部分與第二導電端子40間的接觸壓力,使第二導電端子40不會因過度彎折或金屬疲勞而導致連接器損壞或失效的情況,從而提高了板對板連接器組合100的壽命。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包括相互配合的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該插頭連接器和插座連接器均分別設有絕緣本體及收容于絕緣本體內(nèi)的導電端子,插頭連接器絕緣本體設有端子收容槽,其特征在于插頭連接器的端子設有兩個相互連接的第一及第二彈性臂,端子收容槽中設有一隔板,該隔板將端子收容槽分割為第一開槽及第二開槽,其中端子的第一彈性臂收容于第一開槽中并與第一開槽的內(nèi)壁有一定間隙,第二彈性臂卡持于第二開槽中。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頭連接器端子的第一彈性臂長度大于第二彈性臂長度。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征在于第一彈性臂的外側(cè)末端設有固持部。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頭連接器端子的固持部與第一開槽的內(nèi)壁發(fā)生干涉。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征在于插頭連接器端子的第一彈性臂末端設有導引部,該導引部設有第一導引面、與第一導引面大致平行的第二導引面及連接第一導引面與第二導引面的插入面。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征在于插頭連接器端子的彈性臂設有連接第一彈性臂與第二彈性臂的連接部。
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征在于插頭連接器端子的第二彈性臂卡持于第二開槽中,并與第二開槽的兩內(nèi)壁發(fā)生干涉。
8.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征在于插頭連接器端子的第一彈性臂與插座連接器端子導接時,插頭連接器端子的第一彈性臂可于其所在的第一開槽中發(fā)生位移。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包括一插頭連接器和與其配合的插座連接器,插頭連接器和插座連接器分別設有絕緣本體及收容于絕緣本體內(nèi)的導電端子,所述插頭連接器絕緣本體的側(cè)壁上設有端子收容槽,導電端子設有收容于該端子收容槽內(nèi)的彈性臂、固持部及尾部,其中所述插頭連接器導電端子的彈性臂包括第一彈性臂及第二彈性臂,第一彈性臂與第二彈性臂之間有一定間距,第一彈性臂的長度大于第二彈性臂的長度且第一彈性臂末端設有導引面。通過這樣設置,插頭連接器導電端子的彈性臂與插座連接器導電端子配合時,可分擔插座連接器導電端子的部分位移量,從而避免插座連接器導電端子受力過重而嚴重變形甚至破損而導致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不導通。
文檔編號H01R12/57GK2682612SQ200320110830
公開日2005年3月2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1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3年11月14日
發(fā)明者陳明慶, 何有明 申請人: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