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線纜連接器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尤其是指一種適用于高速傳輸?shù)腎nfiniBand(無限帶寬)線纜連接器組件。
背景技術:
隨著計算機信號傳輸?shù)母邘?、快速響應的需求的增多,信息產(chǎn)業(yè)中發(fā)展出InfiniBand架構。InfiniBand架構通過點對點連接而非共享總線方式將輸入輸出(I/O)次系統(tǒng)從內(nèi)存中分離出來。Infini Band產(chǎn)品適用于網(wǎng)絡應用中的簇、I/O擴展及本地附加裝置,并可滿足高性能服務器的應用,以提供比現(xiàn)有技術成本更低的傳輸。
為達成InfiniBand架構的技術性能,InfiniBand產(chǎn)品必須提供足夠多的具有很小間距的信號端子以傳輸信號。因此,InfiniBand產(chǎn)品具有相對較復雜的結構。例如,一種InfiniBand線纜連接器組件包括基部、組設于基部上的蓋體及組設于基座與蓋體之間的線纜連接模塊。線纜連接模塊包括具有若干導線的線纜、若干遮蔽板、組裝有所述導線與遮蔽板的若干間隔裝置和若干信號及接地端子。線纜的每一導線包括一對信號線及一接地線,所述遮蔽板分別電性連接所述接地線,所述一對信號線與遮蔽板分別焊接于內(nèi)部電路板的后端的信號與接地回路。信號及接地端子的后端焊接于內(nèi)部電路板的前端。因此,線纜的所述一對信號線與信號端子電性連接,接地線通過遮蔽板與接地端子電性連接。然而,由于存在間隔裝置使InfiniBand線纜連接器組件的結構復雜化且增加了制造成本。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結構相對簡單且成本較低。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其具有一改良的遮蔽體,該遮蔽體可方便地與線纜的接地線相連接。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線纜連接器組件包括基座、安裝于基座上的蓋體及安裝于蓋體與基座之間的線纜連接模塊,線纜連接模塊包括線纜、若干遮蔽體、若干信號及接地端子;線纜包括若干導線,每一導線包括一對信號線及一接地線,每一對信號線包括分別位于上、下方的第一信號線及第二信號線;每一遮蔽體具有固持部,每一接地線分別收容并焊接于對應固持部內(nèi);每一對信號線位于兩相鄰遮蔽體之間,其第一、二信號線分別位于上、下方;若干端子與接地線、信號線電性連接。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線纜的接地線固持焊接于遮蔽體的固持部內(nèi),無需另設間隔裝置,而使線纜連接器組件結構簡單,成本低;遮蔽體的改良構造使其可方便地與線纜的接地線相連接。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件的立體分解圖。
圖2為圖1所示的線纜連接器組件的后部與底部視角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圖2所示的線纜連接器組件的線纜連接模塊的部分立體分解圖。
圖4為圖1所示的線纜連接器組件的線纜連接模塊的部分立體組合圖。
圖5為圖4所示的線纜連接模塊的后部與底部視角的部分立體組合圖。
圖6為圖1所示的線纜連接模塊的立體組合圖。
圖7為圖6所示的線纜連接模塊的后部與底部視角的立體組合圖。
圖8為圖1所示的線纜連接器組件的立體組合圖。
圖9為圖8所示的線纜連接器組件的俯視圖。
圖10為圖8所示的線纜連接器組件的主視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件沿圖9中A-A線的剖視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件沿圖9中B-B線的剖視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件沿圖10中C-C線的部分剖視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件沿圖10中D-D線的部分剖視圖。
圖15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件沿圖10中E-E線的部分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2并結合圖6、7,本實用新型InfiniBand線纜連接器組件100包括由蓋體1、基座2及位于蓋體1與基部2之間的線纜連接模塊200。
如圖1與圖2所示,線纜連接模塊200包括收容有八根導線40的線纜4、絕緣本體5、若干信號端子和接地端子及若干板狀遮蔽體8。
每一導線40呈橢圓形輪廓,其包括一對差分對信號線402、404與接地線406。每一導線40的信號線402、404排列成相互垂直對齊。每一導線40的接地線406位于相鄰信號線對之間且位于每對信號線之間的頂邊。
本體5包括基部50、自基部50向前凸伸的舌部51、自基部50的兩側(cè)延伸的一對導引臂部53及設于該對臂部53中間并靠近基部50的后部的內(nèi)置電路板52。自基部50向后延伸形成有一對肋部501。肋部501進一步設有后表面502。舌部51具有平行于后表面502的一前表面510。貫穿舌部51設有九條第一通道512。舌部51的上、下表面各設有八條第二通道514,每一第二通道514位于兩相鄰第一通道512之間。
請參閱圖3所示,每一肋部501設有九條凹槽504?;?0進一步于其后部的一對肋部501之間設有收容腔503。貫穿基部50設有九對槽道506,其分別與第一通道512相連通。貫穿基部50設有九條狹槽509,其分別與第一通道512相連通。每一對槽道506分別位于相應狹槽509的上、下方并同時與狹槽509相連通。貫穿基部50設有八對通孔508,其分別與第二通道514相連通。每一凹槽504于垂直方向上與相應狹槽509對齊。進一步地,舌部51設有若干孔511用來提供每一第一通道512在前表面510上的開口。第一通道512與槽道506共同形成了一端子收容空間以收容接地端子,第二通道514與通孔508共同形成了一端子收容空間以收容信號端子。
內(nèi)置印刷電路板52包括相對設置的一對前端與后端。若干電路524形成于電路板52的前端的上、下表面,若干接地回路520形成于其后端的上、下表面。若干信號回路522形成于每兩相鄰接地回路520之間。
端子包括九根第一接地端子3、排成兩排的十八根第二接地端子6、八根第一信號端子7及八根第二信號端子9。請參閱圖3所示,每一第一接地端子3包括肢部30及自肢部30的一端延伸而出的一對翼部32,于肢部30的另一端設有尖端300。每一翼部32設有配接部320。每一第二接地端子6包括用來固持于本體5內(nèi)的固持部60及用來與對接連接器對接的接觸部62。每一第一信號端子7包括固持部70、接觸部72及自固持部70向上延伸的彎曲部74。彎曲部74進一步設有用來連接電路板52的配接部740。每一第二信號端子9包括固持部90、接觸部92及自固持部90向下延伸的彎曲部94。彎曲部94進一步設有用來連接電路板52的配接部940。另外,第二接地端子6的長度等于每一第一信號端子7或第二信號端子9的固持部70、90的長度加上接觸部72、92的長度。組裝時,第二接地端子6、第一信號端子7、第二信號端子9的扁平構形接觸部62、72、92排布于與基部50的上表面平行的平面內(nèi),而第一接地端子3的扁平構形肢部30排布于與基部50的上表面垂直的平面內(nèi)。為改善端子的阻抗,端子的接觸部需要鍍金。而出于成本的考慮,接觸部僅端部鍍金。
每一遮蔽體8包括扁平構形的主體部80和自主體部80的前端向前延伸的一對分叉的上、下指部82用來配接電路板52。于主體部80的上、下邊緣分別設有一固持部,這些固持部是一對缺口800。
請參閱圖1至圖2并結合圖13至圖15所示,組裝時,第一信號端子7、第二信號端子9與第一接地端子3、第二接地端子6分別插入本體5內(nèi)。第二接地端子6先插入基部50的槽道506內(nèi),然后成對完全收容于舌部51的第一通道512內(nèi)。第一信號端子7、第二信號端子9先插入基部50的通孔508內(nèi),然后進一步收容于舌部51的第二通道514內(nèi)。接觸部62、72、92排列于舌部51的兩表面用來提供與對接連接器配接的足夠表面。每一第一接地端子3插入與基部50的一對槽道506相連通的對應狹槽509內(nèi)并進一步進入第一通道512內(nèi)直到尖端300延伸入舌部51的孔511內(nèi),其中肢部30配接位于第一接地端子3的上、下方的一對第二接地端子6,翼部32固持于凹槽504內(nèi)用來防止不必要的變形。第一接地端子3的翼部32與第一信號端子7、第二信號端子9的彎曲部74、94超出后表面502而露于基部50的收容腔503內(nèi)。如此,通過焊接配接部320、740、940到電路板52前端的電路524,電路板52可固持于一對臂部53之間及翼部32與彎曲部74、94之間。最后,在插入方向及垂直于基部50上表面的方向所確定的平面上,每一肢部30具有相對于彎曲部74、94更大的表面,如此提供對信號傳輸?shù)母玫慕拥乇Wo。
請參閱圖4至圖7并結合圖13至圖15,遮蔽體8的分叉的上、下指部82分別焊接于電路板52后端的接地回路520。所述一對信號線402、404分別焊接于信號回路522。如此,第一信號端子7、第二信號端子9通過電路板52分別電性連接信號線402、404。每一導線40的接地線406收容并焊接于相應遮蔽體8的缺口800上。如此,第一接地端子3通過電路板52電性連接線纜4的接地線406,以提供線纜連接器組件100更好的接地保護。如此,線纜連接模塊200組裝完成。
請參閱圖1與圖2并結合圖8至圖15所示,蓋體1與基座2都是由如鋁合金一類的金屬鑄造而成。線纜連接模塊200置入基座2內(nèi)后將蓋體1所提供的一對螺釘12鎖固入形成于基座2內(nèi)的螺帽23內(nèi)的螺紋孔231內(nèi),如此,蓋體1、線纜連接模塊200及基座2組裝在一起。為將蓋體1安裝至基座2上,先將蓋體1的前端的突出部11定位于基座2的前端的凸緣25的下方。安裝有螺釘12的蓋體1的后端相對于凸緣25向下朝基座2方向樞轉(zhuǎn)直到蓋體1的后端與基座2的后端相接觸。線纜連接器組件100進一步設有可移動地安裝于蓋體1與基座2之間的拉動件22,用來解除線纜連接器組件100與對接連接器之間的扣持。
拉動件22具有向前延伸的兩個臂部222,每一臂部222于其后部內(nèi)側(cè)形成有安裝塊224,于其前部內(nèi)側(cè)形成有驅(qū)動塊26。一對扣持件28安裝于基座2的側(cè)壁的前部。每一扣持件28具有卡鉤狀的前端284、固持于基座2上的后端282及形成于前端284與后端282之間的凸輪部286,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件100與對接連接器對接時該前端284用來扣持對接連接器。凸輪部286的內(nèi)側(cè)抵靠于拉動件22的臂部222的驅(qū)動塊26上。凸輪部286呈一向內(nèi)且向后階梯狀延伸的構形,當向后拉動拉動件22而使驅(qū)動塊26向后移動時,驅(qū)動塊26驅(qū)動凸輪部286而使卡鉤狀前端284側(cè)向朝外移動以解除線纜連接器組件100與對接連接器之間的扣持。線纜連接器組件100具有一對彈性組件,本實施方式中為一對彈性片24,每一彈性片24具有固定于拉動件22的臂部222的安裝塊224內(nèi)的前端及固定至基座2的后端。當拉動件22被向后拉動時,彈性片24被壓縮。當拉力解除時,彈性片24回復其初始位置,從而推動拉動件22回復被拉動前的初始位置。如此,扣持件28回復如圖1所示的初始位置。
權利要求1.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其包括基座、蓋體及線纜連接模塊,其中蓋體固定于基座上,線纜連接模塊安裝于基座與蓋體之間,線纜連接模塊包括線纜、若干遮蔽體及若干端子,其中線纜包括若干導線,每一導線包括一對信號線與一接地線,所述一對信號線包括第一信號線與第二信號線,若干端子用來與對接連接器電性配接,其與所述接地線及信號線電性連接,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遮蔽體設有固持部,所述接地線分別收容并焊接于固持部內(nèi),所述每一對信號線位于兩相鄰遮蔽體之間,其中所述每一對信號線的第一、第二信號線分別位于相對的上、下方位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體呈板狀,其包括主體部和自主體部向前延伸的一對分叉的上、下指部,固持部為設于主體部上、下邊緣的一對缺口。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體的主體部的高度大于每一對信號線的第一、第二信號線之間的垂直距離。
4.如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該線纜連接器組件進一步包括一印刷電路板,所述信號線、端子及遮蔽體的上、下指部焊接于該印刷電路板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線纜連接模塊進一步包括具有供印刷電路板固定的后端的絕緣本體及自絕緣本體向前延伸而出的舌部,所述端子收容于舌部的上、下表面。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貫穿舌部設有若干第一通道,在舌部的上、下表面內(nèi)設有若干第二通道,每一第二通道位于兩相鄰第一通道之間,所述端子包括分別收容于第二通道內(nèi)的若干信號端子及成對收容于第一通道內(nèi)的若干第二接地端子。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進一步包括若干第一接地端子,自后向前貫穿本體設有與第一通道相連通的若干狹槽,每一第一接地端子凸伸貫穿相應狹槽并進一步收容于相應第一通道內(nèi)。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接地端子包括收容于第一通道內(nèi)并與相應對的第二接地端子配接的肢部及自肢部向后延伸并焊接于電路板上的一對翼部。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接地端子的肢部于其前端形成有尖端,所述舌部設有與所述第一通道相連通的若干孔,每一肢部的尖端收容于相應孔內(nèi)。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該線纜連接器組件進一步包括位于基部的側(cè)壁的前端用來扣持對接連接器的一對金屬扣持件和具有一對驅(qū)動塊并與金屬扣持件相配合的拉動件,當拉動件被向后拉時,所述驅(qū)動塊驅(qū)動扣持件沿一方向移動以解除線纜連接器組件與對接連接器之間的扣持。
專利摘要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100),其包括基座(2)、安裝于基座上的蓋體(1)及安裝于蓋體與基座之間的線纜連接模塊(200),線纜連接模塊包括線纜(4)、若干遮蔽體(8)、若干信號及接地端子(3、6、7、9)。線纜包括若干導線(40),每一導線包括分別位于上、下方的第一信號線(402)、第二信號線(404)與一接地線(406)。每一遮蔽體具有一對缺口(800),每一接地線分別收容并焊接于對應缺口內(nèi),每一對信號線位于兩相鄰遮蔽體之間,若干端子與接地線、信號線電性連接。遮蔽體通過上述改良結構可方便地與接地線相連接。
文檔編號H01R13/648GK2629277SQ0325132
公開日2004年7月28日 申請日期2003年4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月28日
發(fā)明者杰利·吳 申請人: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