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燃料電池用加濕模組及其單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燃料電池用加濕模組及其單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可用以確保燃料電池內的濕度的燃料電池用加濕模組及其單體。
背景技術:
近年來,空氣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其中一大部分是來自于汽油引擎所排放的廢氣,因此汽油引擎所造成的污染絕不容輕視,為追求更好的環(huán)境品質,發(fā)展零污染的燃料電池來代替高污染的汽油引擎等,實為首要之務。
燃料電池主要是利用氫氣和氧氣通過電化學反應生成水,并釋放電能,其主要由陽極、陰極、電解質及外部電路所組成,氫氣是導入陽極,而氧氣(或空氣)是導入陰極;陽極的氫離子穿過電解質到達陰極,而陽極的電子亦通過外電路到達陰極,在陰極與氧氣反應而生成水并釋放電能。
目前所發(fā)展出來的燃料電池約略有以下幾種堿性燃料電池、磷酸型燃料電池、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及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等,各種燃料電池各有其優(yōu)劣點及應用范圍,由于本發(fā)明主要是針對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作改良,因此以下以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進行說明。
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質子交換膜(作為電解質)中,需要有液態(tài)水才能傳遞質子(氫離子),然而,當低溫干燥的空氣進入高溫的燃料電池中時,因為濕度差異太大,質子交換膜中的水份會被大量蒸發(fā),導致嚴重失水,而無法順利傳導質子。
在習知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中,經常使用設置于燃料電池外部的空氣加濕裝置,并且需要額外的動力以啟動裝置,導致是統(tǒng)較為復雜,體積與重量增加。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燃料電池用加濕模組及其單體,其可確保燃料電池內的濕度。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是提供一種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包括一第一導氣板、一第二導氣板、以及一中間層;第一導氣板與燃料電池連通,且在其上形成復數個第一溝槽,用以供大氣經由第一溝槽而流至燃料電池;第二導氣板與燃料電池連通,且在其上形成復數個第二溝槽,用以供來自燃料電池的氣體經由第二溝槽而流至加濕單體的外部,其中第二導氣板是以第二溝槽面對第一導氣板的第一溝槽的方式設置;中間層設置于第一導氣板和第二導氣板之間,用以隔絕在第一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以及在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且使在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中的水份傳遞至第一溝槽。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中間層包括一透水層、以及一第一吸水層;透水層用以供在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中的水份通過至第一溝槽,第一吸水層設置于透水層面對第二導氣板的表面上,用以吸取在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中的水份。
又,第一吸水層是黏貼在透水層上且由親水性的材質所制成,而透水層是由透水且不透氣的材質所制成。
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中間層包括一第二吸水層,設置于透水層面對第一導氣板的表面上,用以吸取通過透水層的水份。
又,第二吸水層是黏貼在透水層上且是由親水性的材質所制成。
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中間層是黏貼在第一導氣板和第二導氣板上。
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溝槽和第二溝槽之間是以相互正交的方式設置。
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導氣板在第一溝槽的延伸方向上分別形成有一第一開口、以及一第二開口,且第二導氣板分別形成有與第一開口、以及第二開口對應的一第三開口、以及一第四開口,借此大氣從第一開口和第三開口進入第一溝槽,而從第二開口和第四開口離開加濕單體。
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二導氣板在第二溝槽的延伸方向上分別形成有一第五開口,且第一導氣板形成有與第五開口對應的一第六開口,借此來自燃料電池的氣體從第五開口和第六開口進入第二溝槽。
又,第一導氣板在第六開口的相對側上形成有一第七開口,借此在第二溝槽流動的氣體從第七開口離開加濕單體。
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更包括一擴充板,其設置于第一導氣板和第二導氣板之間,且在面對第一導氣板的一側上形成復數個第三溝槽,而在面對第二導氣板的一側上形成復數個第四溝槽。
又,第三溝槽和第四溝槽之間是以相互正交的方式設置,且第三溝槽和第一溝槽之間是以相互正交的方式設置,第四溝槽和第二溝槽之間是以相互正交的方式設置。
又,擴充板在第三溝槽的延伸方向上分別形成有一第八開口、以及一第九開口,且在第四溝槽的延伸方向上分別形成有一第十開口、以及一第十一開口。
又在本發(fā)明中,提供一種燃料電池用加濕模組,其包括分別與燃料電池連通的復數個加濕單體,而加濕單體分別包括一第一導氣板、一第二導氣板、以及一中間層;第一導氣板與燃料電池連通,且在其上形成復數個第一溝槽,用以供大氣經由第一溝槽而流至燃料電池;第二導氣板與燃料電池連通,且在其上形成復數個第二溝槽,用以供來自燃料電池的氣體經由第二溝槽而流至加濕單體的外部,其中第二導氣板是以第二溝槽面對第一導氣板的第一溝槽的方式設置;中間層設置于第一導氣板和第二導氣板之間,用以隔絕在第一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以及在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且使在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中的水份傳遞至第一溝槽。
又在本發(fā)明中,提供一種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其與一加濕流體供應源連通,且包括一第三導氣板、一第四導氣板、以及一中間層;第三導氣板與燃料電池連通,且在其上形成復數個第五溝槽,用以供大氣經由第五溝槽而流至燃料電池;第四導氣板與加濕流體供應源連通,且在其上形成復數個第六溝槽,用以供來自加濕流體供應源的流體經由第六溝槽而流至加濕單體的外部,其中第四導氣板是以第六溝槽面對第三導氣板的第五溝槽的方式設置;中間層設置于第三導氣板和第四導氣板之間,用以隔絕在第五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以及在第六溝槽中流動的流體,且使在第六溝槽中流動的流體中的水份傳遞至第五溝槽。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第四導氣板在第六溝槽的延伸方向上分別形成有一第五開口、以及一第十二開口,且第三導氣板分別形成有與該五開口、以及第十二開口對應的一第六開口、以及一第十三開口,借此來自加濕流體供應源的流體從第五開口和第六開口進入第六溝槽,而從第十二開口和第十三開口離開加濕單體。
又在本發(fā)明中,提供一種燃料電池用加濕模組,其與一加濕流體供應源連通,且包括分別與燃料電池和加濕流體供應源連通的復數個加濕單體,而加濕單體分別包括一第三導氣板、一第四導氣板、以及一中間層;第三導氣板與燃料電池連通,且在其上形成復數個第五溝槽,用以供大氣經由第五溝槽而流至燃料電池;第四導氣板與加濕流體供應源連通,且在其上形成復數個第六溝槽,用以供來自加濕流體供應源的流體經由第六溝槽而流至加濕單體的外部,其中第四導氣板是以第六溝槽面對第三導氣板的第五溝槽的方式設置;中間層設置于第三導氣板和第四導氣板之間,用以隔絕在第五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以及在第六溝槽中流動的流體,且使在第六溝槽中流動的流體中的水份傳遞至第五溝槽。
圖1是本發(fā)明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的第一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圖2a是在圖1中的第一導氣板的前視圖;圖2b是在圖1中的第一導氣板的后視圖;圖3a是在圖1中的第二導氣板的前視圖;圖3b是在圖1中的第二導氣板的后視圖;圖4a是本發(fā)明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的第一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圖4b是在圖4a中沿線b-b所得的剖面圖;圖4c是在圖4a中沿線c-c所得的剖面圖;圖5是本發(fā)明的燃料電池用加濕模組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6a是本發(fā)明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的第二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圖6b是在圖6a中的擴充板的前視圖;圖6c是在圖6a中的擴充板的后視圖;圖7a是本發(fā)明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的第三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圖7b是在圖7a中的第三導氣板的前視圖;圖7c是在圖7a中的第三導氣板的后視圖;圖7d是在圖7a中的第四導氣板的前視圖;圖7e是本發(fā)明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的第三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圖8是本發(fā)明的燃料電池用加濕模組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號說明1燃料電池用加濕模組2燃料電池用加濕模組5燃料電池6加濕流體供應源10第一導氣板11第一溝槽12第一開口13第二開口14第六開口15第七開口20第二導氣板21第二溝槽22第三開口23第四開口24第五開口30中間層31透水層311第一粘著部312第二粘著部32第一吸水層33第二吸水層40擴充板41第三溝槽42第四溝槽43第八開口
44第九開口45第十開口46第十一開口50第三導氣板51第五溝槽52第一開口53第二開口54第六開口55第十三開口60第四導氣板61第六溝槽62第三開口63第四開口64第五開口65第十二開口100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200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300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參考圖1、2a、2b、3a、3b、4a、4b、4c,其顯示本發(fā)明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的第一實施例,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100可用以對進入燃料電池的空氣加濕,其包括一第一導氣板10、一第二導氣板20、以及一中間層30。
第一導氣板10可與如圖4a所示的燃料電池5連通,且如第2a、2b圖所示,在其一表面上形成復數個第一溝槽11,在其四周分別形成兩個第一開口12、兩個第二開口13、兩個第六開口14、一第七開口15,其中位于加濕單體100外界的燃料電池用較干燥的反應空氣進氣,可經由第一導氣板10上的第一溝槽11而流至燃料電池5,第一開口12、第二開口13是在第一溝槽11的延伸方向上形成。
第二導氣板20可與如圖4a所示的燃料電池5連通,且如第3a、3b圖所示,在其一表面上形成復數個第二溝槽21,在其周邊的三個邊緣上分別形成兩個第三開口22、兩個第四開口23、以及兩個第五開口24,其中來自燃料電池5的飽含水汽的反應空氣排氣可經由第二導氣板20上的第二溝槽21而流至加濕單體100的外部,第三開口22、第四開口23分別與第一導氣板10上的第一開口12、第二開口13對應,而第五開口24是在第二溝槽21的延伸方向上形成并與第一導氣板10上的第六開口14對應。
又,參考圖1,在加濕單體100中,第二導氣板20是以其第二溝槽21面對第一導氣板10的第一溝槽11的方式設置,且第一溝槽11和第二溝槽21之間是以相互正交的方式設置。
借由第一導氣板10和第二導氣板20的上述構成,并參考圖4a后可知,燃料電池用較干燥的反應空氣進氣可從第一開口12和第三開口22進入第一溝槽11,之后從第二開口13和第四開口23離開加濕單體100而流至燃料電池5,而來自燃料電池5的飽含水汽的反應空氣排氣,則從第五開口24和第六開口14進入第二溝槽21,直接離開加濕單體10進入大氣環(huán)境。
如圖1所示,中間層30設置于第一導氣板10和第二導氣板20之間,且包括一透水層31、一第一吸水層32、以及一第二吸水層33;透水層31作為中間層30的基底,且是由透水且不透氣的材質所制成,用以隔絕在第一溝槽11中流動的氣體以及在第二溝槽21中流動的氣體,且可使在第二溝槽21中流動的氣體中的水份通過而傳遞至第一溝槽11。
第一吸水層32是設置于透水層31面對第二導氣板20的表面上,且由親水性的材質所制成,用以吸取在第二溝槽21中流動的氣體中的水份;第二吸水層33是設置于透水層31面對第一導氣板20的表面上,且由親水性的材質所制成,用以吸取通過透水層31的水份。
又,第一吸水層32和第二吸水層33是分別黏貼于透水層31而組合成中間層30,透水層31在其周圍分別設有兩個第一粘著部311、以及兩個第二粘著部312,借由此第一粘著部311、第二粘著部312,可將中間層30是黏貼在第一導氣板10和第二導氣板20上;應注意的是第一粘著部311、第二粘著部312在透水層31上的位置,在與第一導氣板10和第二導氣板20組合后,需不影響氣體在第一溝槽11、第二溝槽21中的流動。
本實施例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100的構成如上所述,以下說明當其應用在燃料電池中的使用狀況。
如上所述,外界大氣可借由未圖示的鼓風機從第一開口12和第三開口22進入加濕單體100的第一溝槽11,之后從第二開口13和第四開口23離開加濕單體100而流至燃料電池5的陰極;當氣體通過燃料電池5的陰極側后,則從第五開口24和第六開口14再進入加濕單體100的第二溝槽21中,直接離開加濕單體100排入大氣;應注意的是外界氣體在通過燃料電池5的陰極側之后,其濕度和溫度均會提高。
借由上述過程,外界大氣在進入燃料電池5之前,其可在加濕單體100的第一溝槽11中,借由中間層30而吸取在第二溝槽21中流動的高濕度氣體的水份,而達到加濕的效果。
因此,由于低溫干燥的空氣在進入高溫的燃料電池中之前,已借由本發(fā)明的加濕單體100加濕,因此可使燃料電池內的質子交換膜中的濕度差異最小化,而防止質子交換膜中的水份會被大量蒸發(fā),使其可順利傳導質子,以確保燃料電池的效率。
另外,本發(fā)明的加濕單體除了對外界大氣具有加濕效果之外,也具有提高溫度的效果,此對于燃料電池的效率提高,也有正面的影響。
應了解的是在實際使用時,可能會視需要,而將數個加濕單體100組合成一加濕模組1,如圖5所示,借此可使欲進入燃料電池的空氣流量加大。
第二實施例參考第6a、6b、6c圖,其顯示本發(fā)明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的第二實施例,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200包括一第一導氣板10、一第二導氣板20、兩中間層30、以及一擴充板40;應注意的是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導氣板10、一第二導氣板20、以及中間層30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因此標以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
如圖6a所示,擴充板40設置于第一導氣板10和第二導氣板20之間,且在與第一導氣板10之間設有一中間層30,在與第二導氣板20之間也設有一中間層30;擴充板40在面對第一導氣板10的一側上形成復數個第三溝槽41,而在面對第二導氣板20的一側上形成復數個第四溝槽42,而第三溝槽41和第四溝槽42之間是以相互正交的方式設置,且第三溝槽41和第一溝槽11之間是以相互正交的方式設置,第四溝槽42和第二溝槽21之間是以相互正交的方式設置。
如第6b、6c圖所示,擴充板40在第三溝槽41的延伸方向上分別形成有兩個第八開口43、以及兩個第九開口44,且在第四溝槽42的延伸方向上分別形成有兩個第十開口45、以及兩個第十一開口46。
借由上述構成,外界大氣可借由未圖示的鼓風機從第一開口12、第三開口22、第十開口45進入加濕單體200的第一溝槽11、第四溝槽42,之后從第二開口13和第四開口23、第十一開口46離開加濕單體200而流至燃料電池5的陰極;當氣體通過燃料電池5的陰極側后,則從第五開口24和第六開口14、第八開口43再進入加濕單體200的第二溝槽21、第三溝槽41中,之后從第七開口15、第九開口44離開加濕單體200。
因此,本實施例的加濕單體200除了可達成第一實施例的加濕單體100所能達成的效果之外,更具有擴充性,而更方便使用。
應了解的是在實際使用時,可在兩導氣板之間設置一個以上的擴充板。
又,本實施例的加濕單體200也可如第一實施例般,將數個組合成一加濕模組。
第三實施例參考第7a、7b、7c、7d、7e圖,其顯示本發(fā)明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的第三實施例,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300包括一第三導氣板50、一第四導氣板60、以及一中間層30;應注意的是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導氣板10、一第二導氣板20、以及中間層30中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部分,標以相同的名稱,并省略其說明。
第三導氣板50可與如圖7e所示的燃料電池5連通,且如第7b、7c圖所示,在其一表面上形成復數個第五溝槽51,在其四周分別形成兩個第一開口52、兩個第二開口53、兩個第六開口54、以及兩個第十三開口55,其中位于加濕單體300外界的大氣可經由第三導氣板50上的第五溝槽51而流至燃料電池5,第一開口52、第二開口53是在第五溝槽51的延伸方向上形成。
第四導氣板60可與如圖7e所示的加濕流體供應源6連通,且如第7c、7d圖所示,在其一表面上形成復數個第六溝槽61,在其四周分別形成兩個第三開口62、兩個第四開口63、兩個第五開口64、以及兩個第十二開口65,其中來自加濕流體供應源6的流體可經由第四導氣板60上的第六溝槽61而流至加濕單體300的外部,第三開口62、第四開口63分別與第三導氣板50上的第一開口52、第二開口53對應,而第五開口64、第十二開口65是在第六溝槽61的延伸方向上形成,并與第三導氣板50上的第六開口54、第十三開口55對應。
借由上述構成,外界大氣可借由未圖示的鼓風機從第一開口52、第三開口62進入加濕單體300的第五溝槽51,之后從第二開口53和第四開口63離開加濕單體300而流至燃料電池5的陰極;來自加濕流體供應源6的流體則從第五開口64和第六開口54進入加濕單體300的第六溝槽61中,之后從第十二開口65、第十三開口55離開加濕單體300。
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點在于第一實施例是利用通過燃料電池的氣體來對進入燃料電池前的外界大氣加濕,而本實施例是利用一加濕流體供應源來對進入燃料電池前的外界大氣加濕,因此加濕流體的選擇性更高,例如,可利用液體,而不限于氣體,且可確實掌握加濕流體的性質,例如,濕度和溫度等,而可更確保其加濕效果;不過由于需另外增設加濕流體供應源,其所占的空間比第一實施例大。
又,本實施例的第三導氣板和第四導氣板可分別由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導氣板和第二導氣板所取代。
又,本實施例的加濕單體300也可如第一實施例般,將數個組合成一加濕模組3,如圖8所示。
又,本實施例的加濕單體200也可如第二實施例般,增設擴充板,以增加使用方便性。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視后附的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包括一第一導氣板,與該燃料電池連通,且在其上形成復數個第一溝槽,用以供大氣經由該第一溝槽而流至該燃料電池;一第二導氣板,與該燃料電池連通,且在其上形成復數個第二溝槽,用以供來自該燃料電池的氣體經由該第二溝槽而流至該加濕單體的外部,其中該第二導氣板是以該第二溝槽面對該第一導氣板的該第一溝槽的方式設置;以及一中間層,設置于該第一導氣板和該第二導氣板之間,用以隔絕在該第一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以及在該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且使在該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中的水份傳遞至該第一溝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其中該中間層包括一透水層,用以供在該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中的水份通過至該第一溝槽;以及一第一吸水層,設置于該透水層面對該第二導氣板的表面上,用以吸取在該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中的水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其中該中間層包括一第二吸水層,設置于該透水層面對該第一導氣板的表面上,用以吸取通過該透水層的水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其中該第一溝槽和該第二溝槽之間是以相互正交的方式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其中該第一導氣板在該第一溝槽的延伸方向上分別形成有一第一開口、以及一第二開口,且該第二導氣板分別形成有與該第一開口、以及該第二開口對應的一第三開口、以及一第四開口,借此大氣從該第一開口和該第三開口進入該第一溝槽,而從該第二開口和該第四開口離開上述加濕單體。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其中該第二導氣板在該第二溝槽的延伸方向上分別形成有一第五開口,且該第一導氣板形成有與該第五開口對應的一第六開口,借此來自該燃料電池的氣體從該第五開口和該第六開口進入該第二溝槽。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其中該第一導氣板在該第六開口的相對側上形成有一第七開口,借此在該第二溝槽流動的氣體從該第七開口離開上述加濕單體。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更包括一擴充板,設置于該第一導氣板和該第二導氣板之間,且在面對該第一導氣板的一側上形成復數個第三溝槽,且在面對該第二導氣板的一側上形成復數個第四溝槽。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其中該第三溝槽和該第四溝槽之間是以相互正交的方式設置,且該第三溝槽和該第一溝槽之間是以相互正交的方式設置,該第四溝槽和該第二溝槽之間是以相互正交的方式設置。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電池用加濕單體,其中該擴充板在該第三溝槽的延伸方向上分別形成有一第八開口、以及一第九開口,且在該第四溝槽的延伸方向上分別形成有一第十開口、以及一第十一開口。
11.一種燃料電池用加濕模組,包括復數個加濕單體,分別與該燃料電池連通,且分別包括一第一導氣板,與該燃料電池連通,且在其上形成復數個第一溝槽,用以供大氣經由該第一溝槽而流至該燃料電池;一第二導氣板,與該燃料電池連通,且在其上形成復數個第二溝槽,用以供來自該燃料電池的氣體經由該第二溝槽而流至該加濕單體的外部,其中該第二導氣板是以該第二溝槽面對該第一導氣板的該第一溝槽的方式設置;以及一中間層,設置于該第一導氣板和該第二導氣板之間,用以隔絕在該第一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以及在該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且使在該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中的水份傳遞至該第一溝槽。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燃料電池用加濕模組,其中該中間層包括一透水層,用以供在該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中的水份通過至該第一溝槽;一第一吸水層,設置于該透水層面對該第二導氣板的表面上,用以吸取在該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中的水份;以及一第二吸水層,設置于該透水層面對該第一導氣板的表面上,用以吸取通過該透水層的水份。
13.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燃料電池用加濕模組,更包括一擴充板,設置于該第一導氣板和該第二導氣板之間,且在面對該第一導氣板的一側上形成復數個第三溝槽,且在面對該第二導氣板的一側上形成復數個第四溝槽。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提供一種燃料電池用加濕模組及其單體,其中加濕模組包括復數個加濕單體,加濕單體分別與燃料電池連通,且分別包括一第一導氣板、一第二導氣板、以及一中間層;第一導氣板與燃料電池連通,且在其上形成復數個第一溝槽,用以供大氣經由第一溝槽而流至燃料電池;第二導氣板與燃料電池連通,且在其上形成復數個第二溝槽,用以供來自燃料電池的氣體經由第二溝槽而流至加濕單體的外部,其中第二導氣板是以第二溝槽面對第一導氣板的第一溝槽的方式設置;中間層設置于第一導氣板和第二導氣板之間,用以隔絕在第一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以及在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且使在第二溝槽中流動的氣體中的水份傳遞至第一溝槽。
文檔編號H01M8/04GK1567634SQ03141308
公開日2005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03年6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6月10日
發(fā)明者徐耀升, 楊源生, 鄭耀宗, 高本木, 楊德洲 申請人:亞太燃料電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