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859955閱讀:20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變壓器和電抗器(リアクトル)等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在絕緣筒內部疊置了多個圓板線圈并通過強制地使絕緣和冷卻用流體循環(huán)或由自然對流使絕緣和冷卻用流體循環(huán)以進行冷卻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
在內側絕緣筒1與圓板線圈3的內周側面之間,通過設置內側垂直分隔件6,形成內側垂直冷卻路8。外側絕緣筒2與圓板線圈3的外周側面之間,通過設置外側垂直分隔件7,形成外側垂直冷卻部9。如圖34所示,在內側絕緣筒1和外側絕緣筒2,對每多個圓板線圈3配置內側閉塞板10和外側閉塞板11,從而對每多個水平冷卻路5形成1個冷卻段。內側閉塞板10閉塞內側垂直冷卻路8,外側閉塞板11閉塞外側垂直冷卻路9,內側閉塞板10和外側閉塞板11沿絕緣筒軸方向在全周交替配置。
在具有上述那樣構造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中,通過強制地使絕緣和冷卻用流體從下方流入或使絕緣和冷卻用流體由自由對流流入,對圓板線圈3進行冷卻,由于各冷卻段A的冷卻流體流入口A1和流出口A2在各冷卻段交替地反轉于內外側,所以,各冷卻段的水平冷卻路5中流動的冷卻流體一邊在各冷卻段交替地改變方向一邊上升,冷卻各冷卻段的圓板線圈3。冷卻用流體的來自下方的流動(上游端的流動)用箭頭A3表示,朝上方的流動(下游端的流動)用箭頭A4表示。
上述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1通過凸出到內側垂直冷卻路8的途中,使內側垂直冷卻路8部分地變窄。另外,通過使上述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2凸出到外側垂直冷卻路9的途中,使外側垂直冷卻路9部分地變窄,從而抑制流入到各冷卻段的冷卻流下游側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的量,使流入到各冷卻段的冷卻流上游側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的量增加。
通過由上述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物33使內側垂直冷卻路8部分地變窄,或由上述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物34使外側垂直冷卻路9部分地變窄,抑制流入到各冷卻段的冷卻流下游側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量,使流入到各冷卻段的冷卻流上游側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量增加。
通過由上述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物35使內側垂直冷卻路8的斷面積朝冷卻流下游側緩慢地變窄,或由上述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物36使外側垂直冷卻路9的斷面積朝冷卻流下游側緩慢地變窄,抑制流入到各冷卻段的冷卻流下游側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量,使流入到各冷卻段的冷卻流上游側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量增加。
上述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7將內側垂直冷卻路8沿徑向分成2部分,上述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8將外側垂直冷卻路9沿徑向分成2部分。通過調節(jié)上述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7的絕緣筒軸向長度和上述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8的軸向長度,另外通過調節(jié)上述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7的徑向長度和上述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8的徑向長度,調整流入到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的量。
在具有圖33和圖34所示那樣上述構造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中,各冷卻段的流入口附近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的流速與各冷卻段的流出口附近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的流速相比非常小。分流到各冷卻段的各水平冷卻路5中的冷卻流體的流速用具有與冷卻流體的流速成比例的長度的箭頭12表示時,如圖34所示那樣成為不均勻的分布。當冷卻流體的流速如上述那樣不均勻時,配置于流入口附近的圓板線圈3的冷卻效果與配置于流出口附近的圓板線圈3的冷卻相比非常小。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P),雖然可考慮這樣構成冷卻構造,即,在各圓板線圈3交替地配置內側閉塞板10和外側閉塞板11,對于所有圓板線圈3,冷卻流體一邊在內外側交替地改變方向一邊上升,但是,配置多個內側閉塞板10和外側閉塞板11會在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全體中增大冷卻流體的流動阻力,導致冷卻效率下降,同時,會導致制造成本增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P),可考慮如圖35所示那樣,在各冷卻段中,當冷卻段的冷卻流下游側的閉塞板為內側閉塞板10時,將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1配置在水平冷卻路5的全周或一部分,當冷卻段的冷卻流下游側的閉塞板為外側閉塞板11時,將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2配置在水平冷卻路5的全周或一部分,但是,流入到包圍在上述內側閉塞板10和上述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1中的各水平冷卻路5或流入到包圍在上述外側閉塞板11和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2中的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的流速由并列流路的壓力損失的平衡決定,所以,變得不均勻,另外,由于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1使內側垂直冷卻路8部分變窄,或者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2使外側垂直冷卻路9部分變窄,所以,通過該部分的冷卻流體的流動阻力增大,全體流量減少,導致冷卻效率下降。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P),可考慮如圖36所示那樣,在各冷卻段中,當冷卻段的冷卻流下游側的閉塞板為內側閉塞板10時,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物33配置在圓板線圈3的內側垂直冷卻路8側的側面全周或一部分,另外,在各冷卻段中,當冷卻段的冷卻流下游側的閉塞板為外側閉塞板11時,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物34配置在圓板線圈3的外側垂直冷卻路9側的側面全周或一部分,但是,流入到位于上述內側閉塞板10和上述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物33之間的各水平冷卻路5中或流入到位于上述外側閉塞板11和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物34之間的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的流速由并列流路的壓力損失的平衡決定,所以,變得不均勻,另外,由于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物33使內側垂直冷卻路8部分變窄,或者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物34使外側垂直冷卻路9部分變窄,所以,通過該部分的冷卻流體的流動阻力增大,全體流量減少,導致冷卻效率下降。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P),可考慮如圖37所示那樣,在各冷卻段中,當冷卻段的冷卻流下游側的閉塞板為內側閉塞板10時,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物35配置在內側絕緣筒1的內側垂直冷卻路8側的側面全周或一部分,另外,當冷卻段的冷卻流下游側的閉塞板為外側閉塞板11時,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物36配置在外側絕緣筒2的外側垂直冷卻路9側的側面全周或一部分,但是,由于上述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物35使內側垂直冷卻路8朝下游側方向緩慢變窄,或者上述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物36使外側垂直冷卻路9朝下游側方向緩慢變窄,所以,通過該部分的冷卻流體的流動阻力增大,全體流量減少,導致冷卻效率下降,同時導致制造成本增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P),可考慮如圖38所示那樣,在各冷卻段中,當冷卻段的冷卻流下游側的閉塞板為內側閉塞板10時,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8配置在外側垂直冷卻路9側的圓板線圈3的側面全周或一部分,另外,當冷卻段的冷卻流下游側的閉塞板為外側閉塞板11時,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7配置在內側垂直冷卻路8側的圓板線圈3的側面全周或一部分,但是,流入到由配置上述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8的上述圓板線圈3和上述內側閉塞板10圍住的各水平冷卻路5或流入到由配置上述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7的上述圓板線圈3和上述外側閉塞板11圍住的各水平冷卻路5中的冷卻流體的流速由并列流路的壓力損失的平衡決定,所以,變得不均勻,另外,由于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8使外側垂直冷卻路9部分變窄,或者內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7使內側垂直冷卻路8部分變窄,所以,冷卻流體的流動阻力增大,全體流量減少,導致冷卻效率下降。將用具有與冷卻流體的流速成比例的長度的箭頭12表示分流到各冷卻段的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的流速時,如圖38所示那樣成為不均勻的分布。
本發(fā)明就是為了解決上述那樣的現(xiàn)有技術的問題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感應電器線圈裝置,該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可抑制因冷卻流體的流動阻力增大產生的流量減少導致的冷卻效率下降,進一步均勻地對冷卻段的多個圓板線圈進行冷卻。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感應電器線圈裝置,該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具有內側絕緣筒、同軸地配置于其外側的外側絕緣筒、沿上述內側絕緣筒與上述外側絕緣筒之間的軸向疊放多個的圓板線圈、由上述圓板線圈的相互間隔構成的水平冷卻路、由上述圓板線圈內周側面與上述內側絕緣筒的間隔構成的內側垂直冷卻路、由上述圓板線圈外周側面與上述外側絕緣筒的間隔構成的外側垂直冷卻路,通過每隔多個上述圓板線圈交替配置閉塞上述內側垂直冷卻路的內側閉塞板和閉塞上述外側垂直冷卻路的外側閉塞板,在每多個上述圓板線圈形成1個冷卻段,絕緣和冷卻用流體從上述冷卻段的下方側流到上方側;其中對于配置于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與配置于上述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一對和配置于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與配置于上述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一對中的至少任何一方的一對,當閉塞板為內側閉塞板的場合,通過將兩端部朝向上述圓板線圈側的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配置到全周或一部分,圍住配置于上述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和配置于上述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從而由上述圓板線圈的外周側面和上述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構成將上述外側垂直冷卻路分成2部分的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在閉塞板為外側閉塞板的場合,將兩端部朝向上述圓板線圈側的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配置在全周或一部分,圍住配置于上述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和配置在上述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從而由上述圓板線圈的內周側面和上述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構成將上述內側垂直冷卻路分成2部分的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
通過這樣構成,在冷卻段中,流速相對較大的冷卻段冷卻流流出口附近的水平冷卻路的冷卻流體,在由圓板線圈的內周側面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構成的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及由圓板線圈的外周側面和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構成的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的至少任何一方的作用下,被強制流入到配置于內側閉塞板或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中的冷卻流體流速相對較小的冷卻段冷卻流流入口附近的水平冷卻路。為此,冷卻流體流速相對較小的冷卻段冷卻流流入口附近的上述水平冷卻路的冷卻流體的流速變大,可使分流到各水平冷卻路的冷卻流體的流速分布進一步均勻化,在冷卻段中可獲得更均勻的冷卻效果。另外,還可抑制冷卻流體的流動阻力增大帶來的流量減少所導致的冷卻效率的下降,更均勻地對冷卻段的多個圓板線圈進行冷卻。
在本發(fā)明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中,對于配置于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和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一對,使流路調整用導向板圍住的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的個數與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的個數相同。
通過這樣構成,在冷卻段中,當出現(xiàn)水平冷卻路高度的不同等產生的不均勻溫度分布或各圓板線圈的不均勻發(fā)熱等導致的不均勻溫度分布時,通過將由流路調整用導向板圍住的配置于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圓板線圈的個數與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圓板線圈的個數調整為所希望的相同數目,在冷卻段中可獲得理想的冷卻流體的流速分布,獲得更為均勻的冷卻效果。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中,對于配置于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和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一對,使流路調整用導向板圍住的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的個數與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的個數不同。
通過這樣構成,在冷卻段中,當出現(xiàn)水平冷卻路高度的不同等產生的不均勻溫度分布或各圓板線圈的不均勻發(fā)熱等導致的不均勻溫度分布時,通過將由流路調整用導向板圍住的配置于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圓板線圈的個數與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圓板線圈的個數調整為所希望的不同數目,在冷卻段中可獲得理想的冷卻流體的流速分布,獲得更為均勻的冷卻效果。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中,將流路調整用導向板配置在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鄰接的冷卻段間。
由于冷卻流體的溫度越往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則溫度越高,所以,圓板線圈的溫度也越往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溫度越高。在絕緣筒軸向冷卻流最下游側,對于包含有成為更高溫度的圓板線圈的冷卻段中的各水平冷卻路,可使冷卻流的流量更為均勻。另外,由于導向板的個數少,所以還可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中,流路調整用導向板分成冷卻流上游側部導向板和冷卻流下游側部導向板這樣2部分,上述上游側部導向板的端部朝向圓板線圈側,上述下游側部導向板朝向圓板線圈側。
這樣,可通過分割導向板改善作業(yè)性,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中,流路調整用導向板分成冷卻流上游部導向板、中央部導向板、及冷卻流下游部導向板這樣3部分,上述上游部導向板的端部朝向圓板線圈側,上述下游部導向板朝向圓板線圈側。
這樣,可通過分割導向板改善作業(yè)性,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中,由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朝向圓板線圈側的端部,將圓板線圈間的水平冷卻路沿水平方向分成2個部分。
通過這樣構成,不降低圓板線圈的冷卻效率即可使冷卻均勻化。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中,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朝向圓板線圈側的端部配置在圓板線圈的周側面部。
通過這樣構成,可使導向板的安裝構造簡化,改善導向板的安裝作業(yè)性。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中,將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朝向圓板線圈側的冷卻流上游側端部配置在圓板線圈的冷卻流下游側面,將冷卻流下游側端部配置在圓板線圈的冷卻流上游側面。
通過這樣構成,可使導向板的安裝構造簡化,改善導向板的安裝作業(yè)性。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中,將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朝向圓板線圈側的冷卻流上游側端部配置在圓板線圈的冷卻流上游側面,將冷卻流下游側端部配置在圓板線圈的冷卻流下游側面。
通過這樣構成,可使導向板的安裝構造簡化,改善導向板的安裝作業(yè)性。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中,將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朝向圓板線圈側的彎曲部位形成為曲面形狀以降低冷卻流的流動阻力。
通過這樣構成,可降低通過垂直導向冷卻路的冷卻流體的流動阻力,增加冷卻流體的全體流量。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中,流路調整用導向板可在圓板線圈的周向上連續(xù)配置于圓板線圈間的水平分隔件間地一體形成為長尺寸狀。
通過這樣構成,可減少配置的導向板的部件個數,同時減少安裝工序。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中,流路調整用導向板分成冷卻流上游部導向板、中央部導向板、及冷卻流下游部導向板這樣3部分,上述上游部導向板的端部朝向圓板線圈側,上述下游部導向板朝向圓板線圈側,并且,上述中央部導向板沿著圓板線圈的周側面由軟片形成。
通過這樣構成,可改善中央部導向板的安裝作業(yè)性。
另外,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感應電器線圈裝置,該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具有內側絕緣筒、同軸地配置于其外側的外側絕緣筒、沿上述內側絕緣筒與上述外側絕緣筒之間的軸向疊放多個的圓板線圈、由上述圓板線圈的相互間隔構成的水平冷卻路、由上述圓板線圈內周側面與上述內側絕緣筒的間隔構成的內側垂直冷卻路、及由上述圓板線圈外周側面與上述外側絕緣筒的間隔構成的外側垂直冷卻路,通過每隔多個上述圓板線圈交替配置閉塞上述內側垂直冷卻路的內側閉塞板和閉塞上述外側垂直冷卻路的外側閉塞板,在每多個上述圓板線圈形成1個冷卻段,絕緣和冷卻用流體從上述冷卻段的下方側流到上方側;其中對于配置于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與配置于上述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一對和配置于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與配置于上述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一對,當閉塞板為內側閉塞板的場合,通過將兩端部朝向上述圓板線圈側的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配置在周圍,圍住配置于上述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和配置于上述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從而由上述圓板線圈的外周側面和上述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構成將上述外側垂直冷卻路分成2部分的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在閉塞板為外側閉塞板的場合,將兩端部朝向上述圓板線圈側的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配置在周圍,圍住配置于上述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和配置在上述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從而由上述圓板線圈的內周側面和上述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構成將上述內側垂直冷卻路分成2部分的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
通過這樣構成,在冷卻段中,流速相對較大的冷卻段冷卻流流出口附近的水平冷卻路的冷卻流體,在由圓板線圈的內周側面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構成的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及由圓板線圈的外周側面和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構成的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的作用下,被強制流入到配置于內側閉塞板和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中的冷卻流體流速相對較小的冷卻段冷卻流流入口附近的水平冷卻路。為此,冷卻流體流速相對較小的冷卻段冷卻流流入口附近的上述水平冷卻路的冷卻流體的流速變大,可使分流到各水平冷卻路的冷卻流體的流速分布進一步均勻化,在冷卻段中可獲得更均勻的冷卻效果。另外,還可抑制冷卻流體的流動阻力增大帶來的流量減少所導致的冷卻效率的下降,更均勻地對冷卻段的多個圓板線圈進行冷卻。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1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平面圖。
圖2為圖1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I-I線斷面圖。
圖3為示出圖38的冷卻流體流動的模式圖。
圖4為示出圖2的冷卻流體流動的模式圖。
圖5為現(xiàn)有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溫度分布圖。
圖6為本發(fā)明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溫度分布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2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斷面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3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平面圖。
圖9為圖8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I-I線斷面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4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平面圖。
圖11為圖10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I-I線斷面圖。
圖12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5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平面圖。
圖13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6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平面圖。
圖14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7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平面圖。
圖15為圖14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I-I線斷面圖。
圖16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8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斷面圖。
圖17為圖16的B部變形詳細斷面圖。
圖18為圖16的B部的另一變形詳細斷面圖。
圖19為圖16的B部的另一變形詳細斷面圖。
圖20為圖16的B部的再另一變形詳細斷面圖。
圖21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9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斷面圖,示出圖16的B部的變形詳細斷面圖。
圖22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10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斷面圖,示出圖16的B部的變形詳細斷面圖。
圖23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11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斷面圖,示出圖16的B部的變形詳細斷面圖。
圖24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12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斷面圖,示出圖1的I-I線斷面圖的變形例。
圖25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13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斷面圖,示出圖24的B部的變形詳細斷面圖。
圖26示出用于本發(fā)明的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平面圖和該圖的I-I線斷面圖。
圖27示出用于本發(fā)明的另一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平面圖和該圖的I-I線斷面圖。
圖28示出用于本發(fā)明的另一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平面圖和該圖的I-I線斷面圖。
圖29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形式15的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平面圖和該圖的I-I線斷面圖。
圖30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形式16的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平面圖和該圖的I-I線斷面圖。
圖31為本發(fā)明的實施形式17的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平面圖,分解示出下游部導向板和中央部導向板。
圖32為組裝本發(fā)明的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時的斷面圖,(a)為圖31的I-I線斷面圖,(b)為J-J線斷面圖。
圖33為現(xiàn)有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平面圖。
圖34為圖33所示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I-I線斷面圖。
圖35為現(xiàn)有另一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斷面圖。
圖36為現(xiàn)有另一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斷面圖。
圖37為現(xiàn)有另一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斷面圖。
圖38為現(xiàn)有的再另一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斷面圖。
實施形式1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形式1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平面圖,示出其一部分。圖2為圖1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I-I線斷面圖。
(實施形式1的構成)在內側絕緣筒1與外側絕緣筒2之間沿軸向重疊多個圓板線圈3,由圓板線圈3的相互間隔形成多個水平冷卻路5,由內側絕緣筒1和圓板線圈3形成內側垂直冷卻路8,由外側絕緣筒2和圓板線圈3形成外側垂直冷卻路9。在各水平冷卻路5插入水平分隔件4保持間隔。另外,內側垂直冷卻路8和外側垂直冷卻路9分別由內側垂直分隔件6和外側垂直分隔件7保持圓板線圈與內側絕緣筒1或外側絕緣筒2的間隔。為了由內側閉塞板10閉塞內側垂直冷卻路8,由外側閉塞板11閉塞外側垂直冷卻路9,將其沿絕緣筒軸方向對每多個圓板線圈3交替配置于全周,每多個水平冷卻路5構成1個冷卻段A。在圖2中12表示流速。
對于內側閉塞板10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下游側的一對冷卻段和外側閉塞板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下游側的一對冷卻段,當閉塞板為內側閉塞板10時,通過將兩端部朝向圓板線圈3側的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配置在全周,圍住配置在內側閉塞板10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圖2的場合為2個)圓板線圈3和配置在內側閉塞板10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3,由圓板線圈3和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構成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另外,當閉塞板為外側閉塞板11時,通過將兩端部朝向圓板線圈3側的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配置在全周,圍住配置在外側閉塞板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圖2的場合為2個)圓板線圈3和配置在外側閉塞板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3,由圓板線圈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構成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
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冷卻流上游側端部和冷卻流下游側端部分別朝圓板線圈3側折曲,通過將其前端插入到由圓板線圈3的相互間隔構成的水平冷卻路5,將水平冷卻路5分成2部分。另外,通過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將外側垂直冷卻路9和內側垂直冷卻路8沿徑向成分2部分,在外側垂直冷卻路9構成并列的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在內側垂直冷卻路8構成并列的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
對應于各冷卻段的圓板線圈3的個數或各冷卻段的各水平冷卻路5的高度(絕緣筒軸向的長度)等,調整配置在由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或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圍住的內側閉塞板10或外側閉塞板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下游側的圓板線圈3的個數。另外,對應于各冷卻段的圓板線圈3的個數或各冷卻段的各水平冷卻路5的高度等,由尺寸a調整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相對由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或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沿徑向分割成2部分的外側垂直冷卻路9的分流比,或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相對內側垂直冷卻路8的分流比。
由箭頭A3表示冷卻用流體的來自下方的流動(上游端的流動),由箭頭A4表示朝向上方的流動(下游端的流動)。A1為冷卻段A的冷卻流體的流入口,A2為冷卻段A的流出口。
(實施形式1的作用)在具有以上那樣的構成的實施形式1中,在內側絕緣筒1和外側絕緣筒2之間,強制性地使絕緣和冷卻用流體從圖2的下側流入,或由自然對流使絕緣和冷卻用流體流入,當流到上側時,相對于內側閉塞板10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下游側的一對冷卻段,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配置在全周,圍住配置于內側閉塞板10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3和配置于內側閉塞板10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3,從而由圓板線圈3和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構成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使配置于內側閉塞板10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中的冷卻流體流速相對較大的冷卻流在流出口附近的冷卻流體直接流到配置于內側閉塞板10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冷卻流體流速相對較小的流入口附近的水平冷卻路5。為此,各冷卻段的流入口附近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的流速變大,可使分流到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的流速分布均勻化。
相對外側閉塞板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和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在全周配置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圍住配置于外側閉塞板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3和配置在外側閉塞板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3,從而由圓板圈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構成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使配置于外側閉塞板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中的在冷卻流體流速相對較大的冷卻流流出口附近的冷卻流體直接流到配置于外側閉塞板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在冷卻流體流速相對較小的流入口附近的水平冷卻路5。為此,各冷卻段的冷卻流流入口附近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流速變大,從而可使分流到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的流速分布均勻化。
為此,當用具有與冷卻流體的流速成比例的長度的箭頭12表示分流到各冷卻段的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體的流速時,如圖2所示那樣,成為均勻化的分布。
下面說明本發(fā)明的冷卻流體的流動比現(xiàn)有感應電器線圈裝置例如圖38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冷卻流體的流動均勻化的原因。圖3為示出圖38的冷卻流體的流動模式圖。在圖38中,由內側和外側流體調整用絕緣板37、38分流冷卻流體,但分流使流速增大,而且,冷卻流體不易偏向到內側和外側閉塞板10、11的下游側(配置于內側和外側閉塞板10、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流入口附近)的各水平冷卻路5,另外,在流路設置內側和外側流路調整用絕緣板37、38,使全體的壓力損失增大。結果,對于冷卻流體的流動的均化,圖38與現(xiàn)有的圖34相等或在其以下。
另外,圖4為示出作為本發(fā)明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圖2的冷卻流體的流動的模式圖。在本發(fā)明的實施形式1中,冷卻流體由圖2的內側和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13分流,并且,被強制地偏向到內側和外側閉塞板10、11的下游側(配置于內側和外側閉塞10、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流入口附近)的各水平冷卻路5,另外,也通過使流路并列化,還可能減少全體的壓力損失(即,減少作為冷卻流體的流動阻力的主要原因的合流損失和分流損失)。
(實施形式1的效果)在圖5中示出現(xiàn)有的圖34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溫度分布,在圖6中示出實施形式1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的溫度分布。圖的縱軸為圓板線圈的編號(區(qū)域編號),橫軸為溫度上升[K],從上游側到下游側的冷卻段編號為(1)-(4)。在實施形式1中,由于可使各冷卻段的各水平冷卻路5的流量均勻,所以,可防止在各冷卻段中僅特定的圓板線圈3出現(xiàn)明顯的溫度上升,實現(xiàn)一樣的冷卻效果即提高冷卻效率,降低各圓板線圈3的平均溫度。因此,如容量相同,可減少導體的斷面積,提高電流密度,獲得小型輕量的變壓器和電抗器等。
(實施形式2的構成)通過在全周配置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圍住與配置于內側閉塞板10和外側閉塞板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3相同數量或不同數量的配置在內側閉塞板10和外側閉塞板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圓板線圈3,沿徑向將外側垂直冷卻路9或內側垂直冷卻路8分成2部分,構成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和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根據場合,也可圍住個數比配置于內側閉塞板10和外側閉塞板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圓板線圈3多的、配置在內側閉塞板10和外側閉塞板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圓板線圈3??扇我庹{整由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或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圍住的配置在內側閉塞板10或外側閉塞板11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下游側的圓板線圈3的個數,另外,可由尺寸a調整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相對外側垂直冷卻路9的分流比,或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相對內側垂直冷卻路8的分流比。
(實施形式2的作用)實施形式2在實施形式1的基礎上,可任意調整由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圍住的圓板線圈3的數量,當在各冷卻段因水平冷卻路5的尺寸差異等產生不均勻的流量分布時,可由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作用使各冷卻段中的各水平冷卻路5的流量均勻。另外,當在各冷卻段的圓板線圈3中產生不均勻的發(fā)熱等時,可增大與發(fā)熱量多的圓板線圈3鄰接的各水平冷卻路的流量,減少與發(fā)熱量少的圓板線圈3相接的各水平冷卻路的冷卻流的流量。
(實施形式2的效果)在實施形式2中,可在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冷卻流下游側的各冷卻段獲得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效果。
(實施形式3的構成)通過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配置在全周,由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將水平冷卻路5和外側垂直冷卻路9分成2部分,在外側垂直冷卻路9構成并列的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通過由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的兩端部插入,將該水平冷卻路5分成2部分。
(實施形式3的作用)實施形式3在實施形式1和實施形式2的基礎上,僅配置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出于鐵芯、線圈、絕緣物的配置和構成上的理由,該感應電器線圈裝置與實施形式1相比,減輕了工作上的問題。另外,由于導向板的個數少,制造成本的增加也得以抑制。按照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作用,可使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的冷卻流下游側各冷卻段的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流量進一步均勻。
(實施形式3的效果)在實施形式3中,可在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的冷卻流下游側的各冷卻段獲得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效果。
(實施形式4的構成)通過將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配置在全周,由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將水平冷卻路5和內側垂直冷卻路8分成2部分,在內側垂直冷卻路8構成并列的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
(實施形式4的作用)實施形式4在實施形式1和實施形式2的基礎上,僅配置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各水平冷卻路5越往徑向內側斷面積越小,所以,冷卻流體的流速變大,由于越往徑向外側斷面積越大,所以冷卻流體的流速變小。因此,就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安裝對各冷卻段的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的流量的均勻化效果而言,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比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大,所以,實施形式4比實施形式3對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的流量的均勻化效果大。另外,與實施形式1相比較,由于導向板的個數少,所以還可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按照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作用,可進一步使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下游側各冷卻段的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流量均勻化。
(實施形式4的效果)在實施形式4中,可在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下游側的各冷卻段獲得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效果。
(實施形式5的構成)如圖12所示,通過沿周向的一部分配置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由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將水平冷卻路5和外側垂直冷卻路9分成2部分,在外側垂直冷卻路9構成并列的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由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將水平冷卻路5和內側垂直冷卻路8分成2部分,在內側垂直冷卻路8構成并列的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在圖12中,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沿周向的一部分在圖12的平面圖中呈相向配置,但根據場合,在圖12的平面圖中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也可不呈相向配置,而是將一方沿周向錯開1個水平分隔件間隔地交替配置。
(實施形式5的作用)實施形式5在實施形式1和實施形式2的基礎上,沿周向部分地配置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與實施形式1相比,由于導向板的個數少,所以制造成本的增加也受到抑制。由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作用,可使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冷卻流下游側的的各冷卻段的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流量更均勻。
(實施形式5的效果)在實施形式5中,可在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下游側的各冷卻段獲得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效果。
(實施形式6的構成)通過將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配置在周向的一部分,由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將水平冷卻路5和內側垂直冷卻路8分成2部分,在內側垂直冷卻路8構成并列的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
(實施形式6的作用)實施形式6在實施形式4的基礎上,沿周向部分地配置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與實施形式4相比,由于導向板的個數少,所以制造成本的增加受到抑制。由與實施形式4相同的作用,可使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冷卻流下游側的的各冷卻段的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流量更均勻。
(實施形式6的效果)在實施形式6中,可在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下游側的各冷卻段獲得與實施形式4相同的效果。
在圖13中,將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配置在周向的一部分,但也可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配置在周向的一部分。
(實施形式7的構成)通過在圓板線圈3的絕緣筒軸向的一部分特別是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沿全周配置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由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在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一部分將水平冷卻路5和外側垂直冷卻路9分成2部分,在外側垂直冷卻路9構成并列的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由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在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一部分將水平冷卻路5和內側垂直冷卻路8分成2部分,在內側垂直冷卻路8構成并列的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
(實施形式7的作用)實施形式7在實施形式1和實施形式2的基礎上,在圓板線圈3的軸向一部分配置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由于冷卻流體的溫度越往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溫度越高,所以,圓板線圈3的溫度也越往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溫度越高。因此,溫度最高的圓板線圈3位于絕緣筒軸向冷卻流最下游側的冷卻段的冷卻流流入口附近。實施形式7由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作用,可僅使包含成為最高溫度或比平均值高的溫度的圓板線圈3的各冷卻段的各水平冷卻路5的冷卻流流量更均勻。另外,與實施形式1相比,由于導向板的個數少,所以,可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
(實施形式7的效果)在實施形式7中,可在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下游側的各冷卻段獲得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效果。
實施形式7在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設置了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但也可僅設置一方的導向板。
(實施形式8的構成)在圖17中,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分割成冷卻流上游側部和冷卻流下游側部這樣2個構件,沿全周或一部分將折曲到(朝向)圓板線圈3側的上游側部導向板20的端部配置在由圓板線圈3的相互間隔形成的水平冷卻路5中,圍住配置于閉塞板10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3,另外,沿全周或一部分將折曲到(朝向)圓板線圈3側的下游側部導向板19的端部配置在由圓板線圈3的相互間隔形成的水平冷卻路5中,圍住配置于閉塞板10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3。
另外,在圖18、19、及圖20中,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分割成上游部、中央部、及下游側部這樣3個構件,沿全周或一部分在由圓板線圈3的相互間隔形成的水平冷卻路5中朝向圓板線圈3側配置上游部導向板23的端部,由上游部導向板23和閉塞板10圍住配置于閉塞板10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3,沿全周或一部分在由圓板線圈3的相互間隔形成的水平冷卻路5中朝向圓板線圈3側配置下游部導向板22的端部,由下游部導向板22和閉塞板10圍住配置于閉塞板10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3,沿全周或一部分在垂直冷卻路9中與圓板線圈3保持一定間隔地配置中央部導向板21,從而構成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和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在圖19和圖20所示那樣的安裝構成的場合,通過在圓板線圈3與中央部導向板21間配置導向板支承分隔件24,構成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和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在圖19中,對每個圓板線圈3設置導向板支承分隔件24,在圖20中,共用于多個圓板線圈3地垂直設置導向板支承分隔件24。
(實施形式8的作用)實施形式8在實施形式1和實施形式2的基礎上,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分成上游側部導向板20和下游側部導向板19。另外,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分成中央部導向板21、上游部導向板23、及下游部導向板22。另外,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也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同樣地分割。與實施形式1相比,通過分割導向板,改善了作業(yè)性,抑制了制造成本的增加。另外,通過配置導向板支承分隔件24,可在提高安裝精度的同時,防止導向板的變形。
(實施形式8的效果)在實施形式8中,可在導向板的冷卻流下游側的各冷卻段獲得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效果。
(實施形式9的構成)在圓板線圈3的側面沿全周或一部分配置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上游側部導向板20和下游側部導向板19的端部,構成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和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
(實施形式9的作用)實施形式9在實施形式1、實施形式2和實施形式8的基礎上,沿全周或一部分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上游側部導向板20和下游側部導向板19的端部配置在圓板線圈3的側面(周側面)。圓板線圈3成為疊置導體線束的構成,在導體線束與導體線束之間插入導向板的端部,從而使導向板安裝構造簡單,與實施形式1相比,改善了導向板的安裝作業(yè)性,抑制了制造成本的增加。
(實施形式9的效果)在實施形式9中,可在導向板的冷卻流下游側的各冷卻段獲得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效果。
前面說明了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分成上游側部導向板20和下游側部導向板19的場合,對于不分割的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通過將朝圓板線圈3側折曲的冷卻流上游側端部和冷卻流下游側端部插入到導體線束與導體線束之間,也可使導向板安裝構造簡單,與實施形式1相比,改善導向板的安裝作業(yè)性,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
在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分成中央部導向板21、上游部導向板23、及下游部導向板22這樣3部分的場合,通過將上游部導向板23和下游部導向板22的端部插入到導體線束與導體線束之間,使導向板安裝構造簡單,與實施形式1相比,改善了導向板的安裝作業(yè)性,并抑制了制造成本的增加。
(實施形式10的構成)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上游側部導向板20的端部沿全周或一部分配置在圓板線圈3的冷卻流上游側面,將下游側部導向板19的端部沿全周或一部分配置在圓板線圈3的冷卻流下游側面,構成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和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
(實施形式10的作用)實施形式10在實施形式1、實施形式2、及實施形式8的基礎上,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上游側部導向板20的端部沿全周或一部分配置在圓板線圈3的冷卻流上游側面,將下游側部導向板19的端部沿全周或一部分配置在圓板線圈3的冷卻流下游側面。與實施形式1相比,使導向板安裝構造簡單,改善了導向板的安裝作業(yè)性,抑制了制造成本的增加。
(實施形式10的效果)在實施形式10中,可在導向板的冷卻流下游側的各冷卻段獲得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效果。
前面說明了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分成上游側部導向板20和下游側部導向板19的場合,但在不分割的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也可同樣地實施朝圓板線圈3側折曲的冷卻流上游側端部和冷卻流下游側端部。
在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分成中央部導向板21、上游部導向板23、及下游部導向板22這樣3部分的場合,也可同樣地實施上游部導向板23和下游部導向板22的端部。
(實施形式11的構成)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上游側部導向板20沿全周或一部分配置在圓板線圈3的冷卻流下游側面,將下游側部導向板19的端部沿全周或一部分配置在圓板線圈3的冷卻流上游側面,構成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和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
(實施形式11的作用)實施形式11在實施形式1、實施形式2、及實施形式8的基礎上,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上游側部導向板20的端部沿全周或一部分配置在圓板線圈3的冷卻流下游側面,將下游側部導向板19的端部沿全周或一部分配置在圓板線圈3的冷卻流上游側面。與實施形式1相比,使導向板安裝構造簡單,改善了導向板的安裝作業(yè)性,抑制了制造成本的增加。
(實施形式11的效果)在實施形式11中,可在導向板的冷卻流下游側的各冷卻段獲得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效果。
前面說明了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分成上游側部導向板20和下游側部導向板19的場合,但在不分割的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也可同樣地實施朝圓板線圈3側折曲的冷卻流上游側端部和冷卻流下游側端部。
在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分成中央部導向板21、上游部導向板23、及下游部導向板22這樣3部分的場合,也可同樣地實施上游部導向板23和下游部導向板22的端部。
(實施形式12的構成)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冷卻流上游側端部朝圓板線圈3側折曲并使折曲部斷面為圓弧,將冷卻流下游側端部朝圓板線圈3側折出并使折曲部斷面為圓弧,沿全周或一部分配置在由圓板線圈3的相互間隔形成的水平冷卻路5中,構成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和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
即,將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朝向圓板線圈側的彎曲部位形成為曲面形狀,以降低冷卻流的流動阻力。
(實施形式12的作用)實施形式12在實施形式1的基礎上,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的冷卻流上游側端部和冷卻流下游側端部的折曲部斷面形成為圓弧。與實施形式1相比,通過使各折曲部斷面形成為圓弧,降低了通過內側垂直冷卻路8和外側垂直冷卻路9、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和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的冷卻流體的流動阻力。
(實施形式12的效果)在實施形式12中,可在導向板的冷卻流下游側的各冷卻段降低冷卻流體的流動阻力,同時獲得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效果。
前面對未分割的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說明了將各折曲部斷面形成為圓弧的形式,但也可在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分割成2部分的場合下使上游側部導向板20的端部折曲成圓弧狀,使下游側部導向板19的端部折曲成圓弧,從而可同樣地降低冷卻流體的流動阻力。
圖26、圖27、及圖28示出用于本發(fā)明的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平面圖和各圖的I-I線斷面圖。示出在每一水平分隔件4間使用獨立的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場合。
(實施形式15的構成)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可連續(xù)配置于水平分隔件4之間地一體形成為長尺寸形,同時配置在冷卻段的全周或其一部分,構成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和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圖29中,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連續(xù)地插入到每一水平分隔件4之間,在與外側絕緣筒2(圖中未示出)之間設置導向板支承垂直分隔件41。
(實施形式15的作用)實施形式15在實施形式12的基礎上,通過同時在冷卻段的全周或其一部分配置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或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可減少配置的導向板的部件數量,并減少安裝工序。
(實施形式15的效果)在實施形式15中,可容易地安裝導向板,并且,在導向板的冷卻流下游側的各冷卻段可獲得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效果。
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一體形成為長尺寸形,可適用于將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3和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14分成2部分的場合,也適用于分成3部分的場合,可減少配置的導向板的部件數量,并減少安裝工序。
(實施形式16的構成)將上游部導向板23和下游部導向板22同時配置在冷卻段的全周或其一部分,將可獲得任意形狀的柔軟的中央部導向片25例如壓合板等絕緣紙、聚酯等絕緣材料同時配置在冷卻段的全周或其一部分,由圓板線圈3的側面和導向板支承垂直分隔件42固定,構成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和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
(實施形式16的作用)實施形式16在實施形式8、實施形式9、實施形式10、及實施形式11的基礎上,將上游部導向板23和下游部導向板22同時配置在冷卻段的全周或其一部分,將可獲得任意形狀的中央部導向片25同時配置在冷卻段的全周或其一部分,從而可減少配置的導向板的部件數量,并減少安裝工序。
(實施形式16的效果)在實施形式16中,可容易地安裝導向板,并且,在導向板的冷卻流下游側的各冷卻段可獲得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效果。實施形式17圖31為實施形式17的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平面圖,分解示出下游部導向板22和中央部導向板21。圖32為組裝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時的斷面圖,(a)為圖31的I-I線斷面圖,(b)為J-J線斷面圖。與實施形式8、實施形式9、實施形式10、及實施形式11相同的構成、作用、效果部分省略其說明。
(實施形式17的構成)將帶切口的上游部導向板23和帶切口的下游部導向板22同時配置在冷卻段的全周或其一部分,將帶切口的中央部導向板21同時配置在冷卻段的全周或其一部分,并使帶切口的上游部導向板23和帶切口的下游部導向板22的凹部與中央部導向板21的凸部一致,從而構成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7和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18。
(實施形式17的作用)實施形式17在實施形式8、實施形式9、實施形式10、及實施形式11的基礎上,使同時配置在冷卻段全周或其一部分的帶切口的上游部導向板23和帶切口的下游部導向板22的凹部與同時配置在冷卻段全周或其一部分的帶切口的中央部導向板21的凸部一致,從而提高冷卻流上下游方向的安裝尺寸精度,并防止圓板線圈3的振動等導致的導向板的變形和錯位等。
(實施形式17的效果)在實施形式17中,可容易地安裝導向板,可提高安裝精度,還可在導向板下游側的各冷卻段獲得與實施形式1相同的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具有內側絕緣筒、同軸地配置于其外側的外側絕緣筒、沿上述內側絕緣筒與上述外側絕緣筒之間的軸向疊放多個的圓板線圈、由上述圓板線圈的相互間隔構成的水平冷卻路、由上述圓板線圈內周側面與上述內側絕緣筒的間隔構成的內側垂直冷卻路、由上述圓板線圈外周側面與上述外側絕緣筒的間隔構成的外側垂直冷卻路,通過每隔多個上述圓板線圈交替配置閉塞上述內側垂直冷卻路的內側閉塞板和閉塞上述外側垂直冷卻路的外側閉塞板,在每多個上述圓板線圈形成1個冷卻段,絕緣和冷卻用流體從上述冷卻段的下方側流到上方側;其特征在于對于配置于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與配置于上述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一對和配置于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與配置于上述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一對中的至少任何一方的一對,當閉塞板為內側閉塞板的場合,通過將兩端部朝向上述圓板線圈側的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配置到全周或一部分,圍住配置于上述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和配置于上述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從而由上述圓板線圈的外周側面和上述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構成將上述外側垂直冷卻路分成2部分的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在閉塞板為外側閉塞板的場合,將兩端部朝向上述圓板線圈側的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配置在全周或一部分,圍住配置于上述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和配置在上述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從而由上述圓板線圈的內周側面和上述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構成將上述內側垂直冷卻路分成2部分的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其特征在于對于配置于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和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一對,使流路調整用導向板圍住的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的個數與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的個數相同。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其特征在于對于配置于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和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一對,使流路調整用導向板圍住的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的個數與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的個數不同。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其特征在于將流路調整用導向板配置在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鄰接的冷卻段間。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其特征在于流路調整用導向板分成冷卻流上游側部導向板和冷卻流下游側部導向板這樣2部分,上述上游側部導向板的端部朝向圓板線圈側,上述下游側部導向板朝向圓板線圈側。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其特征在于流路調整用導向板分成冷卻流上游部導向板、中央部導向板、及冷卻流下游部導向板這樣3部分,上述上游部導向板的端部朝向圓板線圈側,上述下游部導向板朝向圓板線圈側。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其特征在于由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朝向圓板線圈側的端部,將圓板線圈間的水平冷卻路沿水平方向分成2個部分。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其特征在于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朝向圓板線圈側的端部配置在圓板線圈的周側面部。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其特征在于將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朝向圓板線圈側的冷卻流上游側端部配置在圓板線圈的冷卻流下游側面,將冷卻流下游側端部配置在圓板線圈的冷卻流上游側面。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其特征在于將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朝向圓板線圈側的冷卻流上游側端部配置在圓板線圈的冷卻流上游側面,將冷卻流下游側端部配置在圓板線圈的冷卻流下游側面。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其特征在于將流路調整用導向板的朝向圓板線圈側的彎曲部位形成為曲面形狀以降低冷卻流的流動阻力。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其特征在于流路調整用導向板可在圓板線圈的周向上連續(xù)配置于圓板線圈間的水平分隔件間地一體形成為長尺寸狀。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其特征在于流路調整用導向板分成冷卻流上游部導向板、中央部導向板、及冷卻流下游部導向板這樣3部分,上述上游部導向板的端部朝向圓板線圈側,上述下游部導向板朝向圓板線圈側,并且,上述中央部導向板沿著圓板線圈的周側面由軟片形成。
14.一種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具有內側絕緣筒、同軸地配置于其外側的外側絕緣筒、沿上述內側絕緣筒與上述外側絕緣筒之間的軸向疊放多個的圓板線圈、由上述圓板線圈的相互間隔構成的水平冷卻路、由上述圓板線圈內周側面與上述內側絕緣筒的間隔構成的內側垂直冷卻路、及由上述圓板線圈外周側面與上述外側絕緣筒的間隔構成的外側垂直冷卻路,通過每隔多個上述圓板線圈交替配置閉塞上述內側垂直冷卻路的內側閉塞板和閉塞上述外側垂直冷卻路的外側閉塞板,在每多個上述圓板線圈形成1個冷卻段,絕緣和冷卻用流體從上述冷卻段的下方側流到上方側;其特征在于對于配置于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與配置于上述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一對和配置于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與配置于上述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的一對,當閉塞板為內側閉塞板的場合,通過將兩端部朝向上述圓板線圈側的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配置在周圍,圍住配置于上述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和配置于上述內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從而由上述圓板線圈的外周側面和上述外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構成將上述外側垂直冷卻路分成2部分的外側垂直導向冷卻路,在閉塞板為外側閉塞板的場合,將兩端部朝向上述圓板線圈側的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配置在周圍,圍住配置于上述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和配置在上述外側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從而由上述圓板線圈的內周側面和上述內側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構成將上述內側垂直冷卻路分成2部分的內側垂直導向冷卻路。
全文摘要
一種感應電器線圈裝置,對于配置在用于閉塞垂直冷卻路的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冷卻段和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冷卻段這樣一對冷卻段,通過將兩端部朝向圓板線圈側的流路調整用導向板配置到周圍,圍住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上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和配置于上述閉塞板的絕緣筒軸向冷卻流下游側的多個圓板線圈,從而由上述圓板線圈的側面和上述流路調整用導向板構成將上述垂直冷卻路分成部分的垂直導向冷卻路。
文檔編號H01F27/10GK1339803SQ01112488
公開日2002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01年4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8月29日
發(fā)明者早瀨岳, 古藤悟, 畝見昭裕, 星野貴司, 一瀨雄太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