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顯示模組及電子設備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觸摸顯示模組,所述觸摸顯示模組包括:顯示面板;金屬背板,與所述顯示面板相對設置;觸控發(fā)射電極膜,設置于所述顯示面板朝向所述金屬背板的表面上;觸控接收電極膜,設置于所述金屬背板朝向所述顯示面板的表面上;其中,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與所述觸控接收電極膜彼此電絕緣。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具有該觸摸顯示模組的電子設備。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壓力檢測結構放到整個顯示模組中,避免了觸控接收電極膜受到壓力的壓破導致整個觸控結構發(fā)生形變,進而影響觸摸效果的情況發(fā)生。本實用新型不僅提高了觸摸顯示模組的整體強度,增強了抗干擾能力,而且有利于觸摸顯示模組結構薄型化,提高了產品良率。
【專利說明】
觸摸顯示模組及電子設備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屬于電子設備技術領域,具體地講,涉及一種觸摸顯示模組及具有該 觸摸顯示模組的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0002] 觸摸屏作為一種智能化的人機交互界面產品,已經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很多領 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尤其在消費電子產品領域(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領域)中 發(fā)展最為迅速。
[0003] 目前的大都數(shù)的電容式壓力觸控方案都是把壓力感應膜和顯示進行分離,直接把 相關的傳感器貼在顯示模組的后面。我們知道,電容觸控IC的偵測都是PF(皮法)級的,任何 空間的變化都會影響其電容分布的一致性及均勻性。如果直接按照目前市面上的方案,由 于顯示模組和手機外框間間距受模組和手機外殼及電池影響的因素比較大,隨著按壓次數(shù) 的增加,很容易導致結構變化,使得發(fā)射電極層和接收電極層之間的距離產生比較大的變 化,而讓壓力觸控失效。
[0004] 因此,現(xiàn)有技術中的電容式壓力觸控方案還有待于改進和發(fā)展。 【實用新型內容】
[0005] 為了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將壓力檢 測結構放到整個顯示模組中的觸摸顯示模組及電子設備。
[0006]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觸摸顯示模組,所述觸摸顯示模組包括:顯 示面板;金屬背板,與所述顯示面板相對設置;觸控發(fā)射電極膜,設置于所述顯示面板朝向 所述金屬背板的表面上;觸控接收電極膜,設置于所述金屬背板朝向所述顯示面板的表面 上;其中,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與所述觸控接收電極膜彼此電絕緣。
[0007] 進一步地,所述顯示面板沿著遠離所述金屬背板的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偏光片、陣 列基板、彩色濾光片基板、第二偏光片;其中,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設置于所述第一偏光片 朝向所述金屬背板的表面上。
[0008] 進一步地,所述觸摸顯示模組還包括:保護蓋板,設置于所述第二偏光片背向所述 彩色濾光片基板的表面上。
[0009] 進一步地,所述觸摸顯示模組還包括:導光單元,設置于所述金屬背板與所述顯示 面板之間,以向所述顯示面板提供均勻的面光源。
[0010]進一步地,所述觸摸顯示模組還包括:支撐組件,設置于所述金屬背板與所述的顯 示面板之間,且與所述金屬背板的兩相對側端固定,以形成用于容置所述導光單元的容置 空間。
[0011]進一步地,所述支撐組件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側框支架和第二側框支架,其中, 所述第一側框支架和所述第二側框支架均設置于所述金屬背板與所述的顯示面板之間,所 述第一側框支架與所述金屬背板的一側端固定,所述第二側框支架與所述金屬背板的另一 側端固定,從而使所述第一側框支架與所述第二側框支架之間的間距空間形成用于容置所 述導光單元的容置空間。
[0012]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側框支架朝向所述第二側框支架的表面上形成第一支腳和第 二支腳,其中,所述第一支腳插置于所述導光單元與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之間,所述第二支 腳插置于所述金屬背板與所述導光單元之間。
[0013]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側框支架朝向所述第一側框支架的表面上形成第三支腳和第 四支腳,其中,所述第三支腳插置于所述導光單元與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之間,所述第四支 腳插置于所述金屬背板與所述導光單元之間。
[0014] 進一步地,所述支撐組件與所述觸控接收電極膜間隔設置。
[0015]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電子設備,其包括上述的觸摸顯示模 組。
[0016]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觸控顯示模組及電子設備,通過將壓力檢 測結構放到整個顯示模組中,將觸控發(fā)射電極膜設置在第一偏光片上和將發(fā)射電極層觸控 接收電極膜設置在金屬背板上,又由于觸控接收電極膜有金屬背板和支撐組件的支撐作 用,避免了觸控接收電極膜受到壓力的壓破導致整個觸控結構發(fā)生形變,進而影響觸摸效 果的情況發(fā)生。本實用新型不僅提高了觸摸顯示模組的整體強度,增強了抗干擾能力,而 且,該結構組裝方便、結構簡單,有利于觸摸顯示模組結構薄型化,提高了產品良率。
【附圖說明】
[0017] 通過結合附圖進行的以下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點和 優(yōu)點將變得更加清楚,附圖中:
[0018]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觸摸顯示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 以下,將參照附圖來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然而,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 來實施本實用新型,并且本實用新型不應該被解釋為限制于這里闡述的具體實施例。相反, 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從而本領域的其他技術人員 能夠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各種實施例和適合于特定預期應用的各種修改。
[0020] 在附圖中,為了清楚起見,夸大了層和區(qū)域的厚度。相同的標號在整個說明書和附 圖中可用來表示相同的元件。
[0021] 將理解的是,盡管在這里可使用術語"第一"、"第二"等來描述各種元件,但是這些 元件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僅用于將一個元件與另一個元件區(qū)分開來。另外,本 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的觸摸顯示模組可應用于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中,本實施例以應用 在手機上的觸摸顯示模組為例,對該觸摸顯示模組的結構進行說明。
[0022]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觸摸顯示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0023]參照圖1,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觸摸顯示模組100包括:顯示面板10、觸控發(fā) 射電極膜21、觸控接收電極膜22、導光單元30、金屬背板41、保護蓋板51。
[0024]其中,金屬背板41與所述顯示面板10相對設置,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設置于所述顯 示面板10朝向所述金屬背板41的表面上,觸控接收電極膜22設置于所述金屬背板41朝向所 述顯示面板10的表面上,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與所述觸控接收電極膜22彼此電絕緣。導 光單元30設置于所述金屬背板41與所述顯示面板10之間,以向所述顯示面板10提供均勻的 面光源。
[0025]具體地,所述顯示面板10沿著遠離所述金屬背板41的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偏光片 11、陣列基板12、彩色濾光片基板13、第二偏光片14;其中,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設置于所 述第一偏光片11朝向所述金屬背板41的表面上。在這里,陣列基板12具體為TFT玻璃。
[0026] 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具體為氧化銦錫(ITO)導光膜,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包 括發(fā)射電極層,所述觸控接收電極膜22包括接收電極層。也就是說,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和觸 控接收電極膜22的電極層之間相互作用,形成實現(xiàn)壓力檢測的結構。觸控接收電極膜22具 體為柔性電路板(FPC)膜。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
[0027] 具體地,所述發(fā)射電極層通過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印刷在所述第一偏光片11 上。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對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與第一偏光片11的連接方式作限制,這僅是本 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
[0028]需要說明的是,發(fā)射電極層一整面的發(fā)射電極直接接地,或者接到集成電路板的 發(fā)射信號端;接收電極層上有相應的接受判斷電極。其中,假設發(fā)射電極層和接收電極層之 間的間距為d。由電容公式C = IoI1AALUq為真空介電常數(shù);I1為介質介電常數(shù);A為發(fā)射電 極層和接收電極層的相對面積,d為發(fā)射電極層和接收電極層之間的距離)。由上述電容公 式可知,發(fā)射電極層和接收電極層之間的電容電量很容易受到兩者間距離d的變化干擾。如 果直接按照目前市面上的方案,由于觸摸顯示模組100和手機外框間距受模組和手機外殼 及電池影響的因素比較大,隨著按壓次數(shù)的增加,很容易導致觸摸顯示模組100的結構變 化,使得發(fā)射電極層和接收電極層之間的距離產生比較大的變化,而讓壓力觸控失效。
[0029]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通過將實現(xiàn)壓力檢測的結構(具體包括發(fā)射電極層、接 收電極層)放到整個顯示模組中,接收電極層與發(fā)射電極層之間設置一定的距離,且承載發(fā) 射電極層的觸控接收電極膜22還具有金屬背板41、支撐組件(下文對所述"支撐組件"將有 詳細的說明)的支撐及緩沖作用,避免由于壓力的作用導致接收電極層所在的結構與發(fā)射 電極層所在的結構之間產生變形進而影響觸摸顯示模組的效果的情況。
[0030] 具體而言,所述導光單元30設置于所述金屬背板41與所述顯示面板10之間,或者 說所述導光單元30設置于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和觸控接收電極膜22之間,以向所述顯示 面板10提供均勻的面光源。具體地,所述導光單元30與所述觸控接收電極膜22間隔設置。在 本實施例中,為了進一步避免壓力傳到觸控接收電極膜22上,導光單元30與所述觸控發(fā)射 電極膜21、觸控接收電極膜22都間隔設置,互不接觸。當然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這僅 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最優(yōu)實施例,例如,所述導光單元30可以與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接觸連 接,而與觸控接收電極膜22間隔設置,也同樣能避免壓力直接傳到觸控接收電極膜22上。
[0031] 所述導光單元30與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和觸控接收電極膜22之間的間隔縫隙 里,可以是空氣填充,也可以是泡棉膠填充,泡棉膠填充具有良好的緩沖和固定支撐作用, 更好地保護觸控接收電極膜22不受到壓迫。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對此作限制。
[0032]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保證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和觸控接收電極膜22之間的電極能正 常發(fā)揮作用,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和觸控接收電極膜22之間的距離需保持在2毫米或者2毫米 以上。優(yōu)選地,在本實施例,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和觸控接收電極膜22之間的垂直距離優(yōu)選為 2毫米。
[0033] 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金屬背板41設置于所述觸控接收電極膜22背對所述 導光單元30的表面,用于固定所述觸控接收電極膜22。具體而言,觸控接收電極膜22直接貼 在金屬背板41上。
[0034]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防止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和觸控接收電極膜22之間的電容變化 的誤差,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所述金屬背板41的平整度有一定的要求。具體地,所述金屬 背板41的平整度需小于或等于0.2mm,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金屬背板41的平整度優(yōu)選為 0.1mm 〇
[003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觸摸顯示模組100,還包括支撐組件,設置于所述金屬 背板41與所述的顯示面板10之間,且與所述金屬背板41的兩相對側端固定,以形成用于容 置所述導光單元30的容置空間。
[0036]所述支撐組件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側框支架421和第二側框支架422,其中,所述 第一側框支架421和所述第二側框支架422均設置于所述金屬背板41與所述顯示面板10之 間,所述第一側框支架421與所述金屬背板41的一側端固定,所述第二側框支架422與所述 金屬背板41的另一側端固定,從而使所述第一側框支架421與所述第二側框支架422之間的 間距空間形成用于容置所述導光單元30的容置空間。
[0037]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側支架421和第二側框支架422呈鏡面對稱。但本實用新型并不 限制于此。
[0038]所述第一側框支架421朝向所述第二側框支架422的表面上形成第一支腳423和第 二支腳424,其中,所述第一支腳423插置于所述導光單元30與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之間, 所述第二支腳424插置于所述金屬背板41與所述導光單元30之間。
[0039]所述第二側框支架422朝向所述第一側框支架421的表面上形成第三支腳425和第 四支腳426,其中,所述第三支腳425插置于所述導光單元30與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之間, 所述第四支腳426插置于所述金屬背板41與所述導光單元30之間。
[0040] 具體地,所述第一支腳423、第二支腳424、第三支腳425和第四支腳426呈方塊狀。 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
[0041] 由于觸摸顯示模組100的整個結構為一個整體,當手指在蓋板上按壓的時候,ITO 導電膜有一個縱向彎曲變形。觸控接收電極膜22由于支撐組件和金屬背板41的支撐不會發(fā) 生任何形變。且由于整個觸摸顯示模組100受外界的干擾較小,觸控接收電極膜22也就不會 因為受手機外界的擠壓變形而導致整個壓力觸控結構的變形而失效。
[0042]本實施例中,所述導光單元30與第一支腳423、第二支腳424之間的的側壁有一定 的間隔縫隙。同樣地,該縫隙可以是空氣填充,也可以是膠水填充,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對此 作限制。
[004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觸控接收電極膜22與所述支撐組件間隔設置。這樣的設計也 是為了避免施加在顯示面板10上的壓力作用于所述觸控接收電極膜22上導致觸控接收電 極膜22變形,影響觸摸效果。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
[0044] 當然本實用新型的支撐組件的結構也不限制于此,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 例,支撐組件也可以是環(huán)繞所述導光單元30、金屬背板41、觸控接收電極膜22設計的且兩端 開放的容置腔體結構,所述導光單元30、金屬背板41、觸控接收電極膜22收容于所述側框 內。并且,所述容置腔體的內壁開設有環(huán)形的支腳,所述導光單元30的插置于所述支腳之 間,起到固定卡合的作用。
[0045]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觸摸顯示模組100,還包括保護蓋板51,所述保護蓋板 51設置于所述第二偏光片14背向所述彩色濾光片基板13的表面上。更具體地,所述保護蓋 板51通過OCA膠水511與所述第二偏光片14貼合設置。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
[0046] 在本實施例的觸摸顯示模組100的實際應用中,當施加壓力于保護蓋板51上時,保 護蓋板51發(fā)生形變,第二偏光片14、彩色濾光片基板13、陣列基板12、第一偏光片11、觸控發(fā) 射電極膜21隨著蓋板的形變也發(fā)生形變,此時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與觸控接收電極膜22之間 的距離發(fā)生變化,但是,所述觸控接收電極膜22在金屬背框41、支撐組件(包括第一側支架 421和第二側框支架422)的固定支撐下不會發(fā)生任何的形變。由于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和觸 控接收電極膜22上分別具有電極層,兩者之間形成一電容結構,由電容公式C= ξ cL(| D真空介電常數(shù);ξ?介質介電常數(shù);A為發(fā)射電極層和接收電極層的相對面積,d為發(fā) 射電極層和接收電極層之間的距離),可以得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21與觸控接收電極膜22之 間電容以及電量的變化,觸控接收電極膜22上的接收電極層將接收到的變化信息反饋給手 機,手機根據反饋信息做出相應的反應,實現(xiàn)相應的功能控制。
[0047]綜上所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觸控顯示模組及電子設備,通過將壓力檢 測結構放到整個顯示模組中,將觸控發(fā)射電極膜設置在第一偏光片上和將發(fā)射電極層觸控 接收電極膜設置在金屬背板上,又由于觸控接收電極膜有金屬背板和支撐組件的支撐作 用,避免了觸控接收電極膜受到壓力的壓破導致整個觸控結構發(fā)生形變,進而影響觸摸效 果的情況發(fā)生。本實用新型不僅提高了觸摸顯示模組的整體強度,增強了抗干擾能力,而 且,該結構組裝方便、結構簡單,有利于觸摸顯示模組結構薄型化,提高了產品良率。
[0048]雖然已經參照特定實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實用新型,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理 解:在不脫離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在此進 行形式和細節(jié)上的各種變化。
【主權項】
1. 一種觸摸顯示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觸摸顯示模組包括: 顯示面板; 金屬背板,與所述顯示面板相對設置; 觸控發(fā)射電極膜,設置于所述顯示面板朝向所述金屬背板的表面上; 觸控接收電極膜,設置于所述金屬背板朝向所述顯示面板的表面上; 其中,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與所述觸控接收電極膜彼此電絕緣。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摸顯示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面板沿著遠離所述金屬 背板的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偏光片、陣列基板、彩色濾光片基板、第二偏光片;其中,所述觸 控發(fā)射電極膜設置于所述第一偏光片朝向所述金屬背板的表面上。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摸顯示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觸摸顯示模組還包括:保護 蓋板,設置于所述第二偏光片背向所述彩色濾光片基板的表面上。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摸顯示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觸摸顯示模組還包括: 導光單元,設置于所述金屬背板與所述顯示面板之間,以向所述顯示面板提供均勻的 面光源。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觸摸顯示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觸摸顯示模組還包括: 支撐組件,設置于所述金屬背板與所述的顯示面板之間,且與所述金屬背板的兩相對 側端固定,以形成用于容置所述導光單元的容置空間。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觸摸顯示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組件包括:相對設置的 第一側框支架和第二側框支架,其中,所述第一側框支架和所述第二側框支架均設置于所 述金屬背板與所述的顯示面板之間,所述第一側框支架與所述金屬背板的一側端固定,所 述第二側框支架與所述金屬背板的另一側端固定,從而使所述第一側框支架與所述第二側 框支架之間的間距空間形成用于容置所述導光單元的容置空間。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觸摸顯示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框支架朝向所述第二 側框支架的表面上形成第一支腳和第二支腳,其中,所述第一支腳插置于所述導光單元與 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之間,所述第二支腳插置于所述金屬背板與所述導光單元之間。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觸摸顯示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側框支架朝向所述第一 側框支架的表面上形成第三支腳和第四支腳,其中,所述第三支腳插置于所述導光單元與 所述觸控發(fā)射電極膜之間,所述第四支腳插置于所述金屬背板與所述導光單元之間。9. 根據權利要求6至8任一項所述的觸摸顯示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組件與所述 觸控接收電極膜間隔設置。10. -種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至9任一項所述的觸摸顯示模組。
【文檔編號】G06F3/044GK205581828SQ201620251520
【公開日】2016年9月14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8日
【發(fā)明人】朱建鋒, 王銳, 王曉青
【申請人】惠州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