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信息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基于物料目錄的物資編碼生成和管理的方法。
背景技術:
在物資管理過程中,會出現(xiàn)多個編碼都指向同一個實物的情況,這種情況在建筑施工行業(yè)的物資管理以及其他物質(zhì)管理中普遍存在。
現(xiàn)有的解決方案:對物資編碼統(tǒng)一管理,新增、修改、刪除都要嚴格審核,為了減少一物多碼的情況,建立新增編碼后,只有審核通過的編碼才能進入編碼庫,新物質(zhì)才允許入庫。由于該方案物資編碼需要事先定義,并嚴格審核后,才能進行使用,這就要求企業(yè)花較多的時間和成本,事先整理物資編碼,對無法事先定義所有物資編碼和需要物資快速入庫的情況來說,該傳統(tǒng)方案無法很好地解決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基于物料目錄的物資編碼生成和管理的方法。
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基于物料目錄的物資編碼生成和管理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過程:包括以下過程:步驟1、判斷新入庫物資在物資編碼庫中是否已經(jīng)存在對應編碼,如果否,則根據(jù)物料目錄生成相應的物資編碼,使用物資編碼并同時生成待審核編碼列表;步驟2、將待審編碼列表傳輸給審核端,如果審核通過則轉(zhuǎn)化為已審核編碼,如果審核存在問題則轉(zhuǎn)化為問題編碼;步驟3、將問題編碼進行維護,判斷問題編碼的問題類型;步驟4、如果是存在一物多碼的情況,則進行編碼合并;如果不存在該問題編碼的對應物資,則禁用編碼;如果問題編碼描述不準確,則進行編碼的更正。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1的具體過程為:步驟11、設置多級物料目錄庫,將編碼屬性即大類、中類、小類、名稱、單位和規(guī)格型號依次設置為多級物料目錄中由高到低的層級;所述步驟12、新入庫物資入庫時,形成新增編碼,查找多級物料目錄中大類、中類、小類、名稱、單位和規(guī)格型號屬性,判斷新增編碼是否已在物料目錄庫中存在;或者通過搜索關鍵詞判斷新增編碼是否已在物資編碼庫中存在;步驟13、如果不存在相同編碼,則按照物料目錄庫的格式錄入物資明細生成物資編碼并入庫,可使用物資編碼并同時生成物資編碼對應的待審編碼列表;步驟14、如果存在相同編碼,則直接使用物資編碼。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2的具體過程為:步驟21、將待審編碼列表傳輸給審核端,審核端讀取待審編碼;步驟22、審核端進行審核,如果審核通過則轉(zhuǎn)化為已審核編碼,將已審核編碼存入物資編碼庫;如果審核存在問題,則將待審編碼轉(zhuǎn)化為問題編碼,進行維護后存入物資編碼庫。
進一步的,步驟4的具體過程為:如果存在一物多碼的情況,則將對應的原有編碼合并到問題編碼,將合并后的編碼存入物資編碼庫中;如果物資編碼庫中不存在問題編碼對應的物資,則禁用編碼;如果問題編碼與對應的原有編碼相比描述不準確,則判斷問題編碼使用狀態(tài),如果問題編碼還未在業(yè)務中使用,直接更新問題編碼描述,更新后存入物資編碼庫,如果問題編碼已在業(yè)務中使用,更改問題編碼描述,將對應的原有編碼與更改后的問題編碼合并,將合并后的編碼存入物資編碼庫。
進一步的,所述編碼的碼段屬性包括統(tǒng)一編碼、唯一編碼、源編碼、是否公有、是否合并狀態(tài)。
進一步的,合并的具體過程為:對應的原有編碼合并到問題編碼的過程或者將對應的原有編碼與更改后的問題編碼合并的過程中,對應的原有編碼的碼段屬性為統(tǒng)一編碼=a,源編碼=a,唯一編碼=a,是否公有=否,合并狀態(tài)=否,問題編碼或者更改后的問題編碼的碼段屬性為統(tǒng)一編碼=b,源編碼=b,唯一編碼=b,是否公有=否,合并狀態(tài)=否,當存在一物多碼的情況,合并過程中,設置a.統(tǒng)一編碼=b.唯一編碼,a.源編碼=b.唯一編碼,a.合并狀態(tài)=是,a.是否公有=是,b.是否公有=是。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通過統(tǒng)一編碼和源編碼的設置,達到編碼合并和拆解的目的,消除一物多碼的情況;同時,合并編碼的方法,物資入庫不必依賴審核端編碼的審核,先建立非正式的新增編碼,然后就可以及時的將物資入庫,入庫后再進行新增編碼的審核,進而編寫成正式編碼或者合并,提高了物資入庫的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基于物料目錄的物資編碼生成和管理的方法流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物資編碼生成過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物資編碼審核過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物資編碼維護過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新入庫物資a新增編碼的碼段屬性在初始狀態(tài)下的結(jié)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原有編碼b的碼段屬性在初始狀態(tài)下的結(jié)構示意圖。
圖7為將a編碼的碼段屬性合并到b的碼段屬性的過程示意圖。
圖8為將a編碼的碼段屬性合并到b的碼段屬性后,再將b的碼段屬性合并到c的碼段屬性的過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基于物料目錄的物資編碼生成和管理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過程:包括以下過程:步驟1、判斷新入庫物資在物資編碼庫中是否已經(jīng)存在對應編碼,如果否,則根據(jù)物料目錄生成相應的物資編碼,使用物資編碼并同時生成待審核編碼列表;步驟2、將待審編碼列表傳輸給審核端,如果審核通過則轉(zhuǎn)化為已審核編碼,如果審核存在問題則轉(zhuǎn)化為問題編碼;步驟3、將問題編碼進行維護,判斷問題編碼的問題類型;步驟4、如果是存在一物多碼的情況,則進行編碼合并;如果不存在該問題編碼的物資,則禁用編碼;如果問題編碼描述不準確,則進行編碼的更正。該過程中,新入庫的物資原來沒有存在相同的編碼,也可以先生成物資編碼入庫,不管物資編碼是否存在問題,都可以先使用該物資編碼,同時再對該物資編碼進行審核過程,審核有問題的編碼進行相應的維護再存入物資編碼庫,使物資的入庫不必依賴于審核結(jié)果,提高物資入庫的工作效率。
如圖2所示,所述步驟1的具體過程為:步驟11、設置多級物料目錄庫,將編碼屬性即大類、中類、小類、名稱、單位和規(guī)格型號依次設置為多級物料目錄中由高到低的層級;比如物資“蘇打”對應自身的大類、中類、小類、名稱、單位和型號;所述步驟12、新入庫物資入庫時,形成新增編碼,查找多級物料目錄中大類、中類、小類、名稱、單位和規(guī)格型號屬性,判斷新增編碼是否已在物料目錄庫中存在;或者通過搜索關鍵詞判斷新增編碼是否已在物資編碼庫中存在;步驟13、如果不存在相同編碼,則按照物料目錄庫的格式錄入物資明細生成物資編碼并入庫,可使用物資編碼并同時生成物資編碼對應的待審編碼列表;步驟14、如果存在相同編碼,則直接使用已存在的物資編碼。例如物資“蘇打”新入庫時,新增編碼,如果“蘇打”在之前就以新增編碼的編碼格式已經(jīng)存在,那就可以直接使用“蘇打”對應的編碼;如果“蘇打”入庫是新增的編碼格式在之前不存在,一方面先形成物資編碼進行使用,同時生成待審核編碼做進一步后續(xù)審核、維護。
如圖3所示,所述步驟2的具體過程為:步驟21、將待審編碼列表傳輸給審核端,審核端讀取待審編碼;步驟22、審核端進行審核,如果審核通過則轉(zhuǎn)化為已審核編碼,將已審核編碼存入物資編碼庫;如果審核存在問題,則將待審編碼轉(zhuǎn)化為問題編碼,進行維護后存入物資編碼庫。審核過程對待審編碼列表的物資編碼再一次進行篩查,審核通過存入物資編碼庫,審核不通過的(可能是因為不存在對應物資、以其它名稱存在、或者編碼描述得不準確),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維護過程再存入物資編碼庫。
如圖4所示,所述步驟4的具體過程為:例如物資“蘇打”原先以“碳酸鈉”存在,但物資入庫端并不知道該情況,此事“蘇打”入庫時生成的物資編碼與原有的“碳酸鈉”的編碼是一種物資但有不同的編碼,即一物多碼,如果存在一物多碼的情況,則將“碳酸鈉”的編碼合并到“蘇打”對應的問題編碼,將合并后的編碼存入物資編碼庫中;如果物資編碼庫中不存在問題編碼對應的物資,則禁用編碼;如果問題編碼與對應的原有編碼相比描述不準確,比如碼段屬性或者編碼屬性的相關描述不準確,則判斷問題編碼使用狀態(tài),如果問題編碼還未在業(yè)務中使用,直接更新問題編碼描述,更新后存入物資編碼庫,如果問題編碼已在業(yè)務中使用,更改問題編碼描述,將對應的原有編碼與更改后的問題編碼合并,將合并后的編碼存入物資編碼庫。
所述編碼的碼段屬性包括統(tǒng)一編碼、唯一編碼、源編碼、是否公有、是否合并狀態(tài)。其中唯一編碼是物資一直不變的碼段信息,合并過程中通過設置統(tǒng)一編碼和源編碼來實現(xiàn)。
合并的具體過程為:對應的原有編碼合并到問題編碼的過程或者將對應的原有編碼與更改后的問題編碼合并的過程中,對應的原有編碼的碼段屬性為統(tǒng)一編碼=a,源編碼=a,唯一編碼=a,是否公有=否,合并狀態(tài)=否,如圖5所示為原有編碼的碼段屬性在初始狀態(tài)下的結(jié)構示意圖,依次為統(tǒng)一編碼碼段、源編碼碼段、唯一編碼碼段、是否共有和合并狀態(tài),用0表示是否公有為否、用1表示是否公有為是,用0表示是否合并為否、用1表示是否合并為是,因此原有編碼a的碼段屬性即統(tǒng)一編碼碼段、源編碼碼段、唯一編碼碼段、是否公有、合并狀態(tài)依次表示為a、a、a、0、0。問題編碼或者更改后的問題編碼b的碼段屬性為統(tǒng)一編碼=b,源編碼=b,唯一編碼=b,是否公有=否,合并狀態(tài)=否,如圖6所示為問題編碼或者更改后的問題編碼b的碼段屬性在初始狀態(tài)下的結(jié)構示意圖,同理問題編碼b的碼段屬性即統(tǒng)一編碼碼段、源編碼碼段、唯一編碼碼段、是否公有、合并狀態(tài)依次表示為b、b、b、0、0,當存在一物多碼的情況,合并過程中,設置a.統(tǒng)一編碼=b.唯一編碼,a.源編碼=b.唯一編碼,a.合并狀態(tài)=是,a.是否公有=是,b.是否公有=是,合并后新入庫物資a的編碼的碼段屬性即狀態(tài)為:統(tǒng)一編碼=b,源編碼=b,唯一編碼=a,是否公有=是,合并狀態(tài)=是,該合并過程如圖7所示,因此合并后原有編碼a的編碼的碼段屬性即統(tǒng)一編碼碼段、源編碼碼段、唯一編碼碼段、是否公有、合并狀態(tài)依次表示為b、b、a、1、1;問題編碼b的編碼的碼段狀態(tài)為:統(tǒng)一編碼=b,源編碼=b,唯一編碼=b,是否公有=是,合并狀態(tài)=否,如圖7所示,因此合并后原有編碼b的碼段屬性即統(tǒng)一編碼碼段、源編碼碼段、唯一編碼碼段、是否公有、合并狀態(tài)依次表示為b、b、b、1、0;同理,如果存在多個物資的合并,比如還需要將問題編碼b合并至編碼c,則設置a.統(tǒng)一編碼=c.唯一編碼,b.統(tǒng)一編碼=c.唯一編碼,b.源編碼=c.唯一編碼,b.合并狀態(tài)=是,b.是否公有=是,c.是否公有=是,合并后物資a的編碼的碼段狀態(tài)為:統(tǒng)一編碼=c,源編碼=b,唯一編碼=a,是否公有=是,合并狀態(tài)=是;原有編碼b的編碼的碼段狀態(tài)為:統(tǒng)一編碼=c,源編碼=c,唯一編碼=b,是否公有=是,合并狀態(tài)=是;物資c的編碼的碼段狀態(tài)為:統(tǒng)一編碼=c,源編碼=c,唯一編碼=c,是否公有=是,合并狀態(tài)=否,如圖8所示,編碼c的碼段屬性即統(tǒng)一編碼碼段、源編碼碼段、唯一編碼碼段、是否公有、合并狀態(tài)在初始狀態(tài)下依次表示為c、c、c、0、0,在繼續(xù)將問題編碼b合并至編碼c后,編碼a的碼段屬性即統(tǒng)一編碼碼段、源編碼碼段、唯一編碼碼段、是否公有、合并狀態(tài)依次表示為c、b、a、1、1,編碼b的碼段屬性即統(tǒng)一編碼碼段、源編碼碼段、唯一編碼碼段、是否公有、合并狀態(tài)依次表示為c、c、b、1、1,編碼c的碼段屬性即統(tǒng)一編碼碼段、源編碼碼段、唯一編碼碼段、是否公有、合并狀態(tài)依次表示為c、c、c、1、0。
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體實施方式。本發(fā)明擴展到任何在本說明書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過程的步驟或任何新的組合。如果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所做的非實質(zhì)性改變或改進,都應該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