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屬于申請日為2012年3月1日的中國發(fā)明專利申請201280017005.4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當立體地顯示將由指示體指令的指令圖像以及接收用戶的指令時能夠不破壞用戶的立體效果的立體顯示設備、指令接受方法和程序。
背景技術:
在相關技術中,已知存在一種立體顯示設備,在該立體顯示設備中,當顯示用右眼的按鈕圖像和左眼的按鈕圖像形成的3D按鈕圖像并且用戶通過諸如手指和觸摸筆的指示體觸摸布置在顯示屏幕上的觸摸傳感器時,檢測在顯示屏幕上的觸摸位置(例如,參見PTL1)。
{引用列表}
{專利文獻}
{PTL 1}:日本專利申請?zhí)亻_No.2010-55266
技術實現要素:
技術問題
然而,如圖17中所示,當用戶的手指92接近其上設有觸摸傳感器的顯示屏幕90時,手指92和按鈕立體圖像94重疊并且看起來好像手指92穿過按鈕,并且因此存在用戶感到奇怪的問題。也就是,雖然在硬件按鈕的情況下按鈕受到手指的按壓,但是在虛擬3D按鈕的情況下,即使按壓操作由手指執(zhí)行,按鈕立體圖像也只是覆蓋手指,并且因此存在觀察員的立體效果受到破壞的問題。
鑒于以上問題,完成了本發(fā)明,并且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當立體地顯示將由指示體指令的指令圖像以及接受用戶的指令時不能破壞用戶的立體效果的立體顯示設備與指令接受方法和程序。
問題的解決方案
為了實現該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立體顯示設備,包括:立體顯示裝置,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用于顯示用要由指示體指令的指令左眼圖像和指令右眼圖像形成的指令立體圖像;空間傳感器,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在所述立體顯示設備的顯示屏幕上由所述指示體指令的指令位置并且檢測所述立體顯示設備的顯示屏幕與所述指示體之間的間隔;確定裝置,所述確定裝置用于確定由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到的所述指令位置是否在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相對應的檢測區(qū)域內,并且接受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相對應的指令;視差量判定裝置,所述視差量判定裝置用于判定由所述立體顯示裝置顯示的所述指令左眼圖像與所述指令右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并且根據由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到的間隔上的減小來減小所述指令左眼圖像與所述指令右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以及圖像處理裝置,所述圖像處理裝置用于通過由所述視差量判定裝置判定的所述視差量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顯示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上。
而且,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立體顯示設備,該設備包括:立體顯示裝置,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用于顯示用要由指示體指令的指令左眼圖像和指令右眼圖像形成的指令立體圖像;觸摸傳感器,所述觸摸傳感器布置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上并且檢測由所述指示體觸摸的指令位置;確定裝置,所述確定裝置用于確定所述觸摸傳感器檢測到所述觸摸的所述指令位置是否在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相對應的檢測區(qū)域內,并且接受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相對應的指令;空間傳感器,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所述觸摸傳感器的觸摸表面或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與所述指示體之間的間隔;視差量判定裝置,所述視差量判定裝置用于判定由所述立體顯示裝置顯示的所述指令左眼圖像與所述指令右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并且根據由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到的間隔上的減小來減小所述指令左眼圖像與所述指令右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以及圖像處理裝置,所述圖像處理裝置用于通過由視差量判定裝置判定的所述視差量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顯示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上。
根據本發(fā)明,由于空間傳感器檢測到顯示屏幕與指示體(例如,手指或觸摸筆)之間的間隔,并且根據檢測到的間隔上的減小來減小指令左眼圖像與指令右眼圖像之間視差量,所以可以不破壞用戶的立體效果。
在該說明書中,“指令立體圖像”是將由指示體指令的指令圖像并且表示被立體地顯示的圖像。“指令立體圖像”的具體示例包括所謂的按鈕類型(例如,3D按鈕、3D圖標或3D縮略圖)的3D圖像和所謂的滑動類型(例如,3D滑塊)的3D圖像。觸摸操作類型(例如,按鈕操作或滑動操作)和圖像顯示格式不特別地受到限制。
在按鈕類型3D圖像(即,3D按鈕圖像)中,通過本發(fā)明,由于可以改變立體圖像的彈出量,使得立體圖像連同諸如手指和觸摸筆的指示體受到按壓,所以能夠消除視覺奇異性的感覺。即使當不提供按鈕類型3D圖像時,也提供促使用戶精確地識別指示體與顯示屏幕之間的間隔的效果。
在一個實施例中,當空間傳感器或觸摸傳感器檢測到指示體的指令時,圖像處理裝置將指令立體圖像切換至平面顯示。也就是,當指示體觸摸時,由于將指令圖像從立體顯示切換至平面顯示,所以不僅可以感覺到觸覺而且還可以感覺到指示體與顯示屏幕之間的間隔變?yōu)榱愕囊曈X,這是優(yōu)選的。
而且,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使用立體顯示裝置和空間傳感器的指令接受方法,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用于顯示用要由指示體指令的指令左眼圖像和指令右眼圖像形成的指令立體圖像,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上由指示體指令的指令位置并且檢測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與所述指示體之間的間隔,所述方法包括:通過預定的視差量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顯示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上的步驟;通過所述空間傳感器獲取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與所述指示體之間的間隔的步驟;根據在所獲取的間隔上的減小來減小所述指令左眼圖像與指令右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的步驟;以及通過判定由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到的指令位置是否在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相對應的檢測區(qū)域內來接受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相對應的指令的步驟。
而且,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使用立體顯示裝置、觸摸傳感器和空間傳感器的指令接受方法,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用于顯示用要由指示體指令的指令左眼圖像和指令右眼圖像形成的立體圖像,所述觸摸傳感器布置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上并且檢測由所述指示體觸摸的位置,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在所述觸摸傳感器的觸摸表面或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與所述指示體之間的空間上的間隔的變化,所述方法包括:通過預定的視差量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顯示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上的步驟;從所述空間傳感器獲取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與所述指示體之間的間隔的步驟;根據在從所述空間傳感器獲取的間隔上的減小來減小所述指令左眼圖像與指令右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的步驟;以及通過判定由所述觸摸傳感器檢測到觸摸的位置是否在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相對應的檢測區(qū)域內來接受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相對應的指令的步驟。
而且,本發(fā)明提供促使計算機執(zhí)行指令接受方法的程序和存儲該程序的計算機可讀記錄介質。
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根據本發(fā)明,當立體地顯示觸摸操作的指令圖像和接受用戶的指令時,可以不破壞用戶的立體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圖示根據本發(fā)明的立體顯示設備的示例的整個配置的框圖。
圖2是圖示指令立體圖像和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的示例的解釋圖。
圖3是圖示使用立體照相機作為空間傳感器的立體顯示設備的外觀的視圖。
圖4是圖示使用紅外光傳感器作為空間傳感器的立體設備的視圖。
圖5是圖示指令接收設備的示例的流程的流程圖。
圖6是例如其中用于優(yōu)勢眼的指令圖像接近用于不是優(yōu)勢眼的眼睛的指令圖像的解釋圖。
圖7是圖示其中根據指示體與顯示屏幕之間的間隔的減小來減小指令立體圖像的彈出量dz的狀態(tài)的模式圖。
圖8是圖示僅面對指示體的指令立體圖像的視差量減小的情況的解釋圖。
圖9是圖示僅面對指示體的指令立體圖像的尺寸增大的情況的解釋圖。
圖10是圖示移動周圍的指令立體圖像遠離面對指示體的指令立體圖像的情況的解釋圖。
圖11是圖示在未獲取優(yōu)勢眼信息的情況下指令立體圖像與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的示例的解釋圖。
圖12是圖示根據本發(fā)明的立體設備的另一個示例的整個配置的框圖。
圖13是用來描述優(yōu)勢眼測量處理的解釋圖。
圖14是圖示立體顯示設備的基礎硬件配置示例的框圖。
圖15是圖示根據本發(fā)明的能夠通過空間傳感器檢測指令位置的立體顯示設備的示例的整個配置的框圖。
圖16是圖示圖15中的立體顯示設備的基礎硬件配置示例的框圖。
圖17是用來描述本發(fā)明的問題的解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根據附圖詳細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圖1是圖示一個實施例的立體顯示設備10的配置示例的框圖。
圖像輸入單元11輸入一個視點的2D圖像。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將從圖像輸入單元11輸出的一個方面的2D圖像轉換成用多個視點的2D圖像(即,右眼的右眼圖像和左眼的左眼圖像)形成的3D圖像。立體顯示單元13執(zhí)行3D圖像的立體顯示。觸摸傳感器16布置在立體顯示單元13的顯示屏幕上并且檢測在顯示屏幕上由用戶通過諸如手指和觸摸筆的指示體觸摸的指令位置(x-y坐標)。
在此處,在說明書中,“2D”意指二維(即,平面)和“3D”意指三維(即,立體)。也就是,“2D圖像”表示平面圖像,并且“3D圖像”表示立體圖像(即,能夠立體地觀察的圖像)。
圖2的部分(A)至(C)圖示了為了接受立體顯示單元13和觸摸傳感器16中的用戶的指令將多個視點的指令2D圖像(即,指令左眼圖像53L和指令右眼圖像53R)顯示在立體顯示單元13的顯示屏幕上的狀態(tài)。圖2的部分(A)圖示了視差量為零(即,無彈出)的情況,圖2的部分(B)圖示了視差量是小的(即,小彈出量)的情況,并且圖2的部分(C)圖示了視差量是最大的(即,最大彈出)的情況。附圖標記56表示其中在顯示屏幕(即,觸摸表面)上觸摸的指令位置被檢測為有效的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雖然在圖2的部分(A)的情況下它不被識別為立體圖像,但是通過將指令左眼圖像53L和指令右眼圖像53R在x方向(即,水平方向)上移位視差量d并且如圖2的部分(B)和(C)所示顯示它們,用戶將指令圖像識別為在顯示屏幕的近側上彈出的立體圖像(即,3D圖像)。
空間傳感器17表示檢測指示體(例如,手指和觸摸筆)的三維位置的傳感器,該傳感器檢測立體顯示單元13的顯示屏幕(或觸摸傳感器16的觸摸表面)與指示體之間的間隔。在此處,觸摸傳感器16與指令的移動距離相比是薄的,并且因此,觸摸傳感器16的和顯示屏幕的前表面(即,觸摸表面)被識別為大致相同的。在下文中,在假定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立體顯示單元13的顯示屏幕與指示體之間的間隔的情況下給出解釋。
立體效果設定單元14具有接受與指令3D圖像的立體效果的量級(或強度)相關的設定輸入操作并且促使存儲單元15存儲與立體效果的設定和輸入量級相對應的視差量作為初始視差量的功能。例如,立體效果設定單元14促使立體顯示單元13顯示立體效果的“強烈”、“中等”和“微弱”的選擇菜單以從用戶接受立體效果水平的選擇輸入,并且促使存儲單元15存儲與該立體效果水平相對應的視差量。
優(yōu)勢眼信息設定單元20A接受用戶的優(yōu)勢眼信息的設定輸入并且將設定和輸入優(yōu)勢眼信息存儲在存儲單元15中。例如,通過詢問用戶關于左右眼中的哪一只眼是優(yōu)勢眼的問題,從用戶接受右眼或左眼的選擇輸入。在此處,對通過用戶的設定輸入操作獲取優(yōu)勢眼信息的配置給出解釋,并且稍后描述通過自動地確定用戶的優(yōu)勢眼獲取優(yōu)勢眼信息的模式。
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至少基于優(yōu)勢眼信息來判定在立體顯示單元13的顯示屏幕上的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即,反應區(qū)域)。例如,在獲取優(yōu)勢眼信息的情況下,取決于用戶的優(yōu)勢眼是右眼還是用戶的優(yōu)勢眼是左眼,切換在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中的顯示屏幕上的位置、尺寸和形狀中的至少一個。
確定單元19確定其中指令位置檢測單元16檢測到觸摸的位置是否在由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判定的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其是與指令3D圖像相對應的區(qū)域)的范圍內,使得接受與指令3D圖像相對應的指令。也就是,確定單元19確定是否存在與指令3D圖像相對應的用戶的指令。
控制單元30控制立體顯示設備10的每個單元。而且,作為視差量判定裝置,控制單元30判定在指令左眼圖像53L與指令右眼圖像53R之間的視差量。控制單元30根據由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的在立體顯示單元13的顯示屏幕與指示體之間的空間的間隔上的變化來改變視差量。根據由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的間隔上的減小,該示例的控制單元30減小指令右眼圖像53R與指令左眼圖像53L之間的視差量。而且,當由觸摸傳感器16檢測到指示體的觸摸時,該示例的控制單元30執(zhí)行控制以將指令3D圖像切換至平面顯示。為了將指令3D圖像切換至平面顯示,存在僅將指令右眼圖像和指令左眼圖像中的一個顯示在立體顯示單元13上的切換模式和將視差量改變?yōu)榱愕哪J健?/p>
接著,描述優(yōu)勢眼與用戶的觸摸位置之間的關系。如果執(zhí)行圖2的部分(B)和(C)所示的顯示,則雖然立體圖像出現在指令右眼圖像53R的中心位置與指令左眼圖像53L的中心位置之間的中間,但是在用戶在看見立體圖像的同時通過手指或觸摸筆給出指令的情況下,指令位置是取決于用戶的優(yōu)勢眼的位置。例如,在用戶的優(yōu)勢眼是右眼的情況下,用戶傾向于指令與在指令右眼圖像53R的中心位置與指令左眼圖像53L的中心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C相比更靠近指令右眼圖像53R的中心位置的位置。因此,在獲取優(yōu)勢眼信息的情況下,根據用戶的優(yōu)勢眼是否右眼還是用戶的優(yōu)勢眼是左眼,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切換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的位置、尺寸和形狀中的至少一個。例如,在獲取優(yōu)勢眼信息的情況下,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布置在更靠近指令右眼圖像和指令左眼圖像當中的優(yōu)勢眼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中。例如,包括指令右眼圖像53R的顯示區(qū)域的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被設定。通過該方式,可以正確地確定由用戶預期的指令。
在圖1中,圖像輸入單元11、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確定單元19和控制單元30用例如微處理器(CPU)形成。立體效果設定單元14和優(yōu)勢眼信息設定單元20主要用例如微處理器和觸摸傳感器16形成。在不使用觸摸傳感器的情況下,立體效果設定單元14和優(yōu)勢眼信息設定單元20可以用諸如鍵盤和鼠標的其它輸入設備形成。存儲單元15用例如存儲器形成。然而,在每個單元中的處理可以由軟件根據在諸如存儲單元15的計算機可讀非臨時記錄介質中所記錄的程序來執(zhí)行或可以由硬件通過電路來執(zhí)行。
接著,描述了能夠檢測指示體的三維位置的空間傳感器17的示例。
圖3圖示了在使用復眼立體照相機42(下文被稱為“復眼3D照相機”)作為圖1的空間傳感器17的情況下的立體顯示設備10。復眼3D照相機42是包括光學系統和多個視點的攝像元件的照相機,并且,基于由多重成像元件拍攝的多個視點的成像圖像,檢測指示體的三維位置以觸摸包括立體顯示單元13和觸摸傳感器16的觸摸面板40。
在此處,在圖3中,雖然例證了其中使用復眼3D照相機42的情況,但是執(zhí)行單個成像光學系統的光瞳分割以執(zhí)行立體射線照相的單眼3D照相機可以被用作空間傳感器17。
如圖4的部分(A)和(B)所示,紅外光傳感器可以被用作空間傳感器17,該紅外光傳感器包括發(fā)出紅外光的紅外發(fā)光單元17a和接收紅外光的紅外光接收單元17b。圖4的部分(A)表示其中從與顯示屏幕正交的z方向(即,x-y平面)看到立體顯示設備10的平面圖。圖4的部分3(B)表示其中沿著z方向看到立體顯示設備10的橫截面的橫截面圖。該示例的空間傳感器17具有其中包括紅外發(fā)光單元17a和紅外光接收單元17b的紅外光傳感器集合在z方向上被分層的配置。如圖4的部分(C)所示,通過檢測其中置于所述紅外光傳感器17a和17b集合當中的由指示體遮擋的紅外光,檢測到指示體與顯示屏幕之間的間隔。根據在指示體與顯示屏幕之間的間隔檢測所需的分辨能力來判定紅外光傳感器在Z方向上之間的元件間隔。
在此處,雖然立體照相機(即,立體成像傳感器)和紅外光傳感器已經作為空間傳感器17被引入,但是毋庸贅述,可以使用其它種類的傳感器。例如,電容類型觸摸傳感器(或觸摸面板)可以被用作空間傳感器。
圖5是圖示在圖1中的立體顯示設備10a中的指令接收處理示例的流程圖。根據通過控制形成控制單元30的微處理器的程序來執(zhí)行該處理。假定在開始該處理之前,將一個視點的指令2D圖像輸入在圖像輸入單元11中。
首先,確定是否已經設定優(yōu)勢眼信息(步驟S2)。也就是,判定是否將優(yōu)勢眼信息存儲在存儲單元15中。
在已經設定優(yōu)勢眼信息的情況下,基于優(yōu)勢眼信息,判定觀察員的優(yōu)勢眼是左眼還是用戶的優(yōu)勢眼是右眼(步驟S4)。在優(yōu)勢眼是右眼的情況下,事先對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給出通知,使得當指示體接近顯示屏幕時,將指令左眼圖像移位至指令右眼圖像側并且顯示在立體顯示單元13上(步驟S6)。在優(yōu)勢眼是左眼的情況下,事先對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給出通知,使得當指示體接近顯示屏幕時,將指令右眼圖像移位至指令左眼圖像側并且顯示在立體顯示單元13上(步驟S8)。因此,通過事先設定與優(yōu)勢眼信息相對應的移位信息,當指示體接近立體顯示單元13的顯示屏幕時,執(zhí)行圖像處理,使得用于不是優(yōu)勢眼的眼睛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例如,指令左眼圖像)接近用于優(yōu)勢眼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例如,指令右眼圖像)。
在尚未設定優(yōu)勢眼信息的情況下,事先對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給出通知,使得將指令左眼圖像和指令右眼圖像兩者移位并且顯示在立體顯示單元13上(步驟S10)。也就是,由于不提供優(yōu)勢眼信息,所以事先設定優(yōu)勢眼信息使得執(zhí)行如下默認的處理:當指示體接近立體顯示單元13的顯示屏幕時,使指令左眼圖像和指令右眼圖像接近兩個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的中心。
隨后,將指令圖像立體地顯示在立體顯示單元13上(步驟S12)。也就是,基于由立體效果設定單元14設定的初始視差量,由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將由圖像輸入單元11獲取的一個視點的指令2D圖像轉換成包括指令左眼圖像和指令右眼圖像的指令3D圖像,并且將指令3D圖像顯示在立體顯示單元13上。
隨后,開始觀察員的指令的接受(步驟S14)。在該示例中,由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基于存儲在存儲單元15中的優(yōu)勢眼信息來判定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并且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被通知給確定單元19。
隨后,從空間傳感器17獲取指示體的三維位置(px、py、pz)(步驟S16)。在該示例中,由圖3中的復眼3D照相機42測量指示體的三維位置。在此處,在該示例中,px和py表示在與顯示屏幕平行的平面上的坐標,并且px示出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而且,pz示出離顯示屏幕的距離(或間隔)。
隨后,確定指示體的x-y位置(px、py)和指令3D圖像的x-y位置是否匹配(步驟S18)。也就是,確定由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的指示體的x-y位置(px、py)是否在指令3D圖像的x-y平面中的范圍內。在將多個指令3D圖像顯示在立體顯示單元13上的情況下,在所述多個指令3D圖像當中指定面對指示體的指令3D圖像。
在存在面對指示體的指令3D圖像的情況下,確定相對于指令3D圖像的彈出量dz和在指示體與顯示屏幕之間的間隔pz而言是否規(guī)定pz<dz(步驟S20)。已經知道初始視差量d0(即,左右指令圖像之間的距離)和與初始視差量d0相對應的彈出量dz0,并且首先確定是否建立pz<dz0。在此處,根據在觀察員與顯示屏幕之間的距離r和在觀察員的兩只眼睛之間的間隔s,通過dz0=(d0×r)/(d0+s)判定dz0。作為一個示例,在大約三英寸的LCD的情況下,可以計算s=65mm,并且r=300mm。關于r,可以針對觀察員使用復眼照相機或距離傳感器來計算精確的值。而且,可以執(zhí)行臉部檢測和面部檢測以檢測觀察員的眼睛的位置并且計算s的精確值。
在面對指示體的指令3D圖像存在并且建立pz<dz的情況下,通過使指令左眼圖像和指令右眼圖像中的至少一個在水平方向(即,x方向)上移位,由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調節(jié)指令左眼圖像與指令右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使得建立dz=pz。也就是,基于在步驟S6、S8或S10中設定的移位信息集合,使得用于不是優(yōu)勢眼的眼睛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接近用于優(yōu)勢眼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圖6典型地圖示了其中當優(yōu)勢眼是右眼時使用于左眼的指令左眼圖像53L接近用于右眼的右眼指令右眼圖像53R的狀態(tài)。因此,當根據由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的間隔dz上的減小來減小視差量時,并且指令3D圖像的立體圖像54被移動并且受到指示體的按壓。
隨后,由確定單元19確定是否觸摸了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步驟S24)。也就是,確定指示體是否觸摸在顯示屏幕中由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判定的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實際上,觸摸面板的觸摸表面包括立體顯示單元13和觸摸傳感器16)。
在確定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被觸摸的情況下,通過在水平方向(即,x方向)上移位指令左眼圖像和指令右眼圖像中的至少一個,調節(jié)視差量使得指令3D圖像的彈出量dz成為零(步驟S26)。也就是,基于在步驟S6、S8或S10中的移位信息集合,由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將指令3D圖像切換至2D顯示,使得指令左眼圖像與指令右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變成零。在該示例中,它進入其中顯示僅用于優(yōu)勢眼的指令圖像(例如,指令右眼圖像,如果右眼是優(yōu)勢眼的話)的狀態(tài)。
隨后,執(zhí)行與觸摸操作相對應的動作(步驟S28)。也就是,執(zhí)行與指令3D圖像相對應的處理。
隨后,確定是否終止該處理(步驟S30),在該處理終止的情況下終止處理,并且在該處理繼續(xù)的情況下返回至步驟S16。
如上文使用圖5所描述的,當間隔pz小于初始彈出量dz0時,根據在間隔pz上的減小來減小彈出量dz。圖7的部分(A)至(D)圖示了該狀態(tài)。
在圖7的部分(A)所示的狀態(tài)下,由于間隔pz大于彈出量dz并且手指在3D按鈕的立體圖像54前面,所以即使間隔pz減小,也不會改變彈出量dz。如圖7的部分(C)中所示,當間隔pz小于初始彈出量dz0時,通過根據間隔pz上的減小來減小視差量,控制單元30減小彈出量dz。如圖7的部分(D)所示,當檢測到手指的觸摸時,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將3D按鈕的指令3D圖像切換至2D顯示。例如,它進入僅顯示優(yōu)勢眼的指令圖像的狀態(tài)。替代地,將視差量調節(jié)成變?yōu)閐z=0。
當使觸摸手指遠離顯示屏幕時,根據由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的間隔pz上的增加,可以使3D按鈕的視差量增加。也就是,像從部分(D)、部分(C)至部分(B)以逆序看到圖7的情況那樣,根據間隔pz的增加,可以增加彈出量dz。然而,如圖7的部分(A)所示,當間隔pz等于或大于初始彈出量dz0時,彈出量dz不增加。
如圖7所示,雖然上文已經描述了其中間隔pz與初始彈出量dz0之間關系是當建立pz<dz0時彈出量dz逐漸減小的示例情況,但是作為另一個模式,當建立pz<dz0時,可以將彈出量dz設定為零。也就是,在pz<dz0時,切換至2D顯示。
而且,已經描述了其中使用于不是優(yōu)勢眼的眼睛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靠近用于優(yōu)勢眼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的情況,基于優(yōu)勢眼的敏銳度可以移位指令圖像。更具體地,將指示用戶的優(yōu)勢眼和優(yōu)勢眼的敏銳度的優(yōu)勢眼信息事先存儲在存儲單元15中,并且,當根據在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間隔pz上的減小來減小視差量時,基于存儲在存儲單元15中的優(yōu)勢眼信息,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使得指令右眼圖像的顯示位置和指令左眼圖像的顯示位置兩者接近如下位置:該位置與在指令右眼圖像與指令左眼圖像之間的中間位置相比更靠近用于優(yōu)勢眼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并且通過根據優(yōu)勢眼的敏銳度的速率更靠近用于優(yōu)勢圖像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
接著,對在多個指令3D圖像被顯示在立體顯示單元13上的情況下的控制示例給出解釋。
圖8是在僅減小面對指示體的3D按鈕的視差量的情況下的解釋圖。
在顯示多個3D按鈕54a、54b和54c的情況下,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基于由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的手指的三維位置來指定面對手指的3D按鈕54b,并且,如圖8的部分(B)和(C)中所示,對于在所述多個3D按鈕54a、54b和54c當中的僅面對手指的3D按鈕54b,通過根據間隔pz的減小來減小視差量來減小彈出量。
而且,在顯示多個3D按鈕54a、54b和54c的情況下,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基于由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的手指的三維位置來指定3D按鈕54b,指定面對手指的3D按鈕54b,并且,如圖8的部分(D)所示,當檢測到手指觸摸到顯示屏幕時,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將在所述多個3D按鈕54a、54b和54c當中的僅面對手指的3D按鈕54b切換至2D顯示。
而且,在顯示多個3D按鈕54a、54b和54c的情況下,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基于從空間傳感器17獲取的指示體的三維位置來指定面對指示體的指令3D圖像,基于由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的手指的三維位置來指定面對手指的3D按鈕54b,并且,像以從部分(D)、部分(C)至部分(B)的逆序看到圖8的情況那樣,僅對于在所述多個3D按鈕54a、54b和54c當中的面對手指的3D按鈕54b而言,可以通過根據間隔pz的增加而增加視差量來減小彈出量dz。
圖9是在放大僅面對指示體的指令3D圖像的尺寸的情況下的解釋圖。
在顯示多個3D按鈕54a、54b,和54c的情況下,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基于由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的手指的三維位置來指定面對手指的3D按鈕54b,并且,如圖9的部分(A)和(B)中所示,在多個3D按鈕54a、54b和54c當中的僅面對手指的3D按鈕54b的尺寸被放大,并且3D按鈕54a、54b和54c中的每一個的位置不被改變。而且,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根據按鈕尺寸的放大而擴大。
在以這種方式放大僅面對指示體的3D按鈕的尺寸的情況下,要被按壓的3D按鈕變得容易被按壓。而且,由于每個3D按鈕的位置不改變,所以甚至在當要被按壓的3D按鈕改變至其它3D按鈕的情況下,每個3D按鈕也容易被按壓。
圖10是在將周圍的指令3D圖像移動遠離面對指示體的指令3D圖像的情況下的解釋圖。
在顯示多個3D按鈕54a、54b和54c的情況下,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基于由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的手指的三維位置來指定面對手指的3D按鈕54c,并且,如圖10的部分(A)和(B)中所示,將周圍的3D按鈕54a、54b、54d和54e(即,指令3D圖像)移動遠離面對手指的3D按鈕54c(即,指令3D圖像)。
在將其它3D按鈕以這種方式移動遠離面對指示體的3D按鈕的情況下,要被按壓的3D按鈕變得容易被按壓。然而,當手指在按鈕的布置方向(例如,x方向)上移動時,顯示位置順利地移動,使得,在將要被按壓的3D按鈕改變至另一個3D按鈕的情況下,按鈕不會變得難以被按壓。
接著,描述在圖1所示的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中的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
取決于優(yōu)勢眼信息是否被存儲在存儲單元15中(即,優(yōu)勢眼信息是否存在),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切換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的位置、尺寸和形狀中的至少一個。
在優(yōu)勢眼信息存在的情況下,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使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的尺寸小于在未提供優(yōu)勢眼信息的情況。
在優(yōu)勢眼信息存在的情況下,取決于用戶的優(yōu)勢眼是右眼還是用戶的優(yōu)勢眼是左眼,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切換檢測區(qū)域的位置、尺寸和形狀中的至少一個。
在優(yōu)勢眼信息存在的情況下,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將檢測區(qū)域布置成更靠近指令右眼圖像和指令左眼圖像中的用于優(yōu)勢眼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而且,在優(yōu)勢眼信息存在的情況下,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判定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使得與指令右眼圖像和指令左眼圖像中的優(yōu)勢眼相對應的指令圖像的至少部分被包括。
接著,對在未獲取優(yōu)勢眼信息的情況下的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給出解釋。
在未獲取用戶的優(yōu)勢眼信息的情況下,不能僅通過檢測僅在指令左眼圖像位置與指令右眼圖像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中的用戶的指令來覆蓋能夠被指令的區(qū)域。這是因為其右眼是優(yōu)勢眼的用戶趨向于指令指令右眼圖像的周邊,并且其左眼是優(yōu)勢眼的用戶趨向于指令指令左眼圖像的周邊。因此,在未獲取優(yōu)勢眼信息的情況下,如圖11的部分(A)和(B)中所示,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判定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56,使得指令右眼圖像53R的至少部分和指令左眼圖像53L的至少部分被包括。在此處,圖11的部分(A)圖示了在最小視差量(即,立體圖像的最小彈出量)的情況下的示例,并且圖11的部分(B)圖示了在最大視差量(即,立體圖像的最大彈出量)的情況下的示例。
在未獲取用戶的優(yōu)勢眼信息的情況下,存在從圖1的配置省略優(yōu)勢眼信息設定單元20的第一情況,并且存在其中用戶的優(yōu)勢眼信息不由在圖1所示的配置中的優(yōu)勢眼信息設定單元20設定的第二情況。
接著,對其中測量優(yōu)勢眼信息的情況給出解釋。圖12是圖示能夠測量優(yōu)勢眼信息的立體顯示設備10的配置示例的框圖。在此處,相同的附圖標記被分配給圖1所示的組件,并且省略關于已解釋的事項的解釋。
圖12中的立體顯示設備10包括作為優(yōu)勢眼信息獲取裝置的優(yōu)勢眼測量單元21,通過優(yōu)勢眼測量單元21執(zhí)行優(yōu)勢眼測量,并且將作為測量結果的優(yōu)勢眼信息存儲在存儲單元15中。控制單元30控制包括優(yōu)勢眼測量單元21的每個單元。
基于包括指令右眼圖像53R和指令左眼圖像53L的指令3D圖像的視差量和在指令3D圖像被顯示在立體顯示單元13上的狀態(tài)下由指令位置檢測單元16檢測到的用戶的指令位置,優(yōu)勢眼測量單元21計算優(yōu)勢眼參數。
優(yōu)勢眼參數在該示例中表示優(yōu)勢眼信息并且指示用戶的優(yōu)勢眼連同優(yōu)勢眼的敏銳度水平(在下文中稱為“優(yōu)勢眼程度”)。優(yōu)勢眼程度示出如何將立體顯示單元13的顯示屏幕上的用戶的指令位置移位至指令右眼圖像53R的顯示位置和指令左眼圖像53L的顯示位置中的優(yōu)勢側上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
例如,如圖13的部分(A)至(C)所示,包括指令右眼圖像53R和指令左眼圖像53L的指令3D圖像通過三種立體效果顯示在立體顯示單元13上。在該示例中,在三種(也就是小、中和大)之間改變立體效果(即,立體圖像的彈出量)的同時顯示指令3D圖像。也就是,通過由立體效果設定單元14改變d1、d2和d3之間的視差量來改變指令3D圖像的立體效果,促使用戶執(zhí)行關于每個指令3D圖像的指令操作,并且由指令位置檢測單元16檢測到分別與視差量d1、d2和d3相對應的指令位置p1、p2和p3,作為立體顯示單元13的顯示屏幕上的坐標值。
在該示例中,使用w=a×d作為優(yōu)勢眼模型等式。在此處,“w”表示從一個指令圖像的參考位置(在該示例中,其是指令右眼圖像53R的中心位置)至指令位置的距離,“a”表示優(yōu)勢眼參數,并且“d”表示視差量。也就是,通過優(yōu)勢眼測量單元21,指令右眼圖像53R的參考位置(即,中心位置)和與其相對應的指令左眼圖像53L的參考位置(即,中心位置)被用作參考,并且計算數值a=w/d作為優(yōu)勢眼參數,示出指令位置更靠近(即,經移位的)的指令圖像的參考位置的數值。
例如,在用戶是慣用右眼的情況下,優(yōu)勢眼參數“a”小于0.5。也就是,指令位置成為更靠近指令右眼圖像53R的中心位置的位置。在用戶是慣用左眼的情況下,優(yōu)勢眼參數“a”變得大于0.5。也就是,指令位置成為更靠近指令左眼圖像53L的中心位置的位置。在此處,在優(yōu)勢眼參數“a”變成0.5的情況下,雖然存在用戶既是慣用右眼又是慣用左眼的高可能性,但是為了方便起見,可以處理成用戶是慣用右眼的或慣用左眼的。
在此處,由于優(yōu)勢眼參數“a”因每個觀察員(用戶)而變化,所以優(yōu)選的是,優(yōu)勢眼參數被存儲在與用戶ID(例如,名稱)相關聯的存儲單元15中,并且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的范圍(即,位置和尺寸)由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為每個用戶判定。
為了提高優(yōu)勢眼測量單元21的優(yōu)勢眼測量的測量精度,設定下列測量模式。
第一,存在在改變視差量的同時將指令3D圖像多次顯示在立體顯示單元13上的模式,用戶的指令位置由指令位置檢測單元16多次檢測,并且優(yōu)勢眼信息被計算。
第二,存在在改變顯示位置的同時將指令3D圖像多次顯示在立體顯示單元13上的模式,用戶的指令位置由指令位置檢測單元16多次檢測,并且優(yōu)勢眼信息被計算。優(yōu)選的是,每當顯示指令3D圖像一次時,就改變視差量。
第三,存在在改變顯示位置的同時將指令3D圖像的多個項目顯示在立體顯示單元13上的模式,用戶的指令位置由指令位置檢測單元16多次檢測,并且優(yōu)勢眼信息被計算。優(yōu)選的是,每個指令3D圖像改變視差量。
由于該示例的立體顯示設備10測量用戶的優(yōu)勢眼和優(yōu)勢眼程度并且基于測量結果判定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所以可以更加精確地判定用戶的指令。
在此處,在第一實施例至第三實施例中,雖然已經描述了根據用戶的優(yōu)勢眼信息判定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的位置和尺寸的示例情況,但是,可以根據用戶的優(yōu)勢眼來判定位置和尺寸中的一個。而且,雖然已經描述了其中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的形狀是四邊形的示例情況,但是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的形狀不特別地受到限制。例如,橢圓形狀是可接受的。
而且,可以根據用戶的優(yōu)勢眼來判定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的形狀。
雖然為了便于本發(fā)明的理解在上文中已經將僅四邊形按鈕圖像圖示為指令立體圖像,但是“按鈕圖像”并不限于這樣的圖像并且包括接受指示體(諸如手指和觸摸筆)的按壓操作的各種立體圖像。例如,包括3D圖標圖像和3D縮略圖像。而且,在本發(fā)明中,“指令立體圖像”不特別地受到“按鈕圖像”的限制。例如,包括通過諸如類似3D滑塊的滑動操作、旋轉操作、移動操作、擴大操作和縮小操作的各種觸摸操作接受指令的各種圖像。
而且,雖然已經描述了其中將指令立體圖像顯示成隨著指示體接近顯示屏幕而被按壓的示例情況,但是本發(fā)明還適用于其中將指令立體圖像顯示成隨著指示體接近顯示屏幕而從顯示屏幕中的深處接近顯示屏幕的情況。
而且,控制單元30可以檢測到,通過觸摸傳感器16(即,指令位置檢測單元)輸入指令的用戶被改變。
例如,控制單元30(即,用戶改變檢測裝置)計算由觸摸傳感器16檢測到的指令位置(即,觸摸位置)在由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判定的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的范圍之外的次數或頻率,并且基于計算結果來檢測用戶的變化??刂茊卧?0可以創(chuàng)建關于由觸摸傳感器16檢測到的指令位置的歷史信息并且基于關于指令位置的歷史信息來檢測用戶的變化。例如,通過基于關于指令位置的歷史信息檢測優(yōu)勢眼或優(yōu)勢眼的敏銳度的改變來檢測用戶的變化。
在檢測到用戶的變化的情況下,控制單元30執(zhí)行下列校準處理、檢測模式切換處理、顯示模式切換處理和通知處理中的至少一個處理。
在校準處理中,獲取新用戶的優(yōu)勢眼信息以相對于指令左眼圖像和指令右眼圖像的顯示區(qū)域來判定檢測區(qū)域的位置、尺寸和形狀中的至少一個上的差別。
檢測模式切換處理執(zhí)行從第一檢測模式到第二檢測模式的切換,該第一檢測模式基于優(yōu)勢眼信息根據用戶的優(yōu)勢眼或優(yōu)勢眼的敏銳度來判定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該第二檢測模式設定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以默認其尺寸大于上述第一檢測模式。
顯示模式切換處理執(zhí)行從顯示指令3D圖像的立體顯示模式至顯示指令2D圖像的平面顯示模式的切換。
可以從用戶接受在用戶的變化被檢測到的情況下執(zhí)行的處理的選擇。
圖14是圖示根據上述第一至第三實施例的應用立體顯示設備的基礎硬件配置的框圖。在圖14中的立體顯示設備10中,微處理器110包括根據第一和第二實施例的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18、確定單元19、控制單元30和優(yōu)勢眼測量單元21。而且,介質接口101包括圖像輸入單元11。相對于如存儲卡的立體顯示設備10的主體可分離的介質而言,介質接口101執(zhí)行數據讀取和數據寫入。作為介質接口101,可以使用經由網絡執(zhí)行通信的網絡接口。
作為圖14中的立體顯示設備10,例如,存在能夠執(zhí)行立體顯示的各種數字設備,諸如個人計算機、3D照相機設備、3D便攜式終端設備、3D游戲設備、3D引導設備和3D電視設備。
在將圖14中的立體顯示設備10用作3D照相機設備的情況下,3D成像裝置獨立于空間傳感器17被設定,該3D成像裝置通過在多個視點處拍攝物體來獲取拍攝的3D圖像,并且在立體攝像單元中獲取的拍攝的立體圖像和指令立體圖像被組合并且由立體顯示單元13立體地顯示。
雖然在上文中已經描述了由觸摸傳感器16檢測到顯示屏幕上的指令位置的示例情況,但是可以由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指令位置。
圖15圖示了其中能夠由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指令位置的立體顯示設備10的一個示例的整體配置。在圖15中,為圖12中所示的組件分配相同的附圖標記,并且僅描述與圖12的情況不同的要點。
空間傳感器17檢測由指示體指令的立體顯示單元13的顯示屏幕上的指令位置并且檢測立體顯示單元13的顯示屏幕與指示體之間的間隔。確定單元19確定由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的指令位置是否在與指令3D圖像相對應的檢測區(qū)域內,并且接受與指令3D圖像相對應的指令。
當指示體對顯示屏幕的指令由空間傳感器17檢測到時,三維圖像處理單元12將指令3D圖像切換至平面顯示。
根據該示例的空間傳感器17,可以檢測諸如手指的指示體是否觸摸立體顯示單元13的顯示屏幕以及指示體觸摸顯示屏幕上的哪個位置。作為這樣的空間傳感器17的示例,存在立體照相機(例如,復眼3D照相機和單眼3D照相機)。
圖16是圖示圖15所示的立體顯示設備的基礎硬件配置示例的框圖。在圖16中,對圖14所示的組件分配相同的附圖標記,并且存在與圖14的情況不同的要點在于,還使用空間傳感器17作為指令位置檢測單元16。
上面公開的本發(fā)明和應用本發(fā)明的發(fā)明如下。
發(fā)明1:一種立體顯示設備,包括:立體顯示裝置,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用于顯示用要由指示體指令的指令左眼圖像和指令右眼圖像形成的指令立體圖像;空間傳感器,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上由所述指示體指令的指令位置并且檢測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與所述指示體之間的間隔;確定裝置,所述確定裝置用于確定由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到的指令位置是否在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相對應的檢測區(qū)域內,并且接受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相對應的指令;視差量判定裝置,所述視差量判定裝置用于判定由所述立體顯示裝置顯示的所述指令左眼圖像與所述指令右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并且根據由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到的間隔上的減小來減小所述指令左眼圖像與所述指令右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以及圖像處理裝置,所述圖像處理裝置用于通過由所述視差量判定裝置判定的所述視差量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顯示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上。
發(fā)明2:一種立體顯示設備,包括:立體顯示裝置,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用于顯示用要由指示體指令的指令左眼圖像和指令右眼圖像形成的指令立體圖像;觸摸傳感器,所述觸摸傳感器布置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上并且檢測由所述指示體觸摸的指令位置;確定裝置,所述確定裝置用于確定其中由所述觸摸傳感器檢測到所述觸摸的指令位置是否在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相對應的檢測區(qū)域內,并且接受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相對應的指令;空間傳感器,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所述觸摸傳感器的觸摸表面或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與所述指示體之間的間隔;視差量判定裝置,所述視差量判定裝置用于判定由所述立體顯示裝置顯示的所述指令左眼圖像與所述指令右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并且根據由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到的間隔上的減小來減小所述指令左眼圖像與所述指令右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以及圖像處理裝置,所述圖像處理裝置用于通過由所述視差量判定裝置判定的所述視差量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顯示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上。
發(fā)明3:根據發(fā)明1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當由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到所述指示體到所述顯示屏幕的指令時,所述圖像處理裝置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切換至平面顯示。
發(fā)明4:根據發(fā)明2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當由所述觸摸傳感器檢測到所述指示體到所述顯示屏幕的觸摸時,所述圖像處理裝置將所述指令立體圖像切換至平面顯示。
發(fā)明5:根據發(fā)明1至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所述指示體在空間上的三維位置;并且,在將多個指令立體圖像顯示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上的情況下,所述圖像處理裝置基于所述指示體的三維位置來指定面對所述指示體的指令立體圖像,并且,在所述多個指令立體圖像當中,僅對于面對所述指示體的指令立體圖像而言,所述圖像處理裝置根據所述間隔上的減小來減小所述指令右眼圖像與所述指令左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
發(fā)明6:根據發(fā)明1至5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所述指示體在空間上的三維位置;并且,在將多個指令立體圖像顯示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上的情況下,所述圖像處理裝置基于所述指示體的三維位置來指定面對所述指示體的指令立體圖像,并且,當檢測到所述指示體到所述顯示屏幕的指令時,所述圖像處理裝置僅將在所述多個指令立體圖像當中的面對所述指示體的指令立體圖像切換至平面顯示。
發(fā)明7:根據發(fā)明1至6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所述指示體在空間上的三維位置;并且,在將多個指令立體圖像顯示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上的情況下,所述圖像處理裝置基于所述指示體的三維位置來指定面對所述指示體的立體圖像并且放大在所述多個指令立體圖像當中的僅面對所述指示體的指令立體圖像。
發(fā)明8:根據發(fā)明1至7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所述指示體在空間上的三維位置;并且,在將多個指令立體圖像顯示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上的情況下,所述圖像處理裝置基于所述指示體的三維位置來指定面對所述指示體的立體圖像并且使周圍的指令立體圖像移動遠離面對所述指示體的指令立體圖像。
發(fā)明9:根據發(fā)明1至8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所述視差量判定裝置根據由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到的間隔上的增加來增加所述指令右眼圖像與所述指令左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
發(fā)明10:根據發(fā)明9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所述空間傳感器檢測所述指示體在空間上的三維位置;并且,在將多個指令立體圖像顯示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上的情況下,所述圖像處理裝置基于所述指示體的三維位置來指定面對所述指示體的指令立體圖像,并且,在所述多個指令立體圖像當中,僅對于面對所述指示體的指令立體圖像而言,所述圖像處理裝置根據所述間隔上的增加來增加所述指令右眼圖像與所述指令左眼圖像之間的視差量。
發(fā)明11:根據發(fā)明1至10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進一步包括用于存儲指示用戶的優(yōu)勢眼的優(yōu)勢眼信息的存儲裝置,其中,當根據所述間隔上的減小來減小所述視差量時,基于存儲在所述存儲裝置中的優(yōu)勢眼信息,所述圖像處理裝置將用于不是所述指令右眼圖像和所述指令左眼圖像中的優(yōu)勢眼的眼睛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移動至用于所述優(yōu)勢眼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
發(fā)明12:根據發(fā)明1至10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進一步包括用于存儲指示用戶的優(yōu)勢眼的優(yōu)勢眼信息和所述優(yōu)勢眼的敏銳度的存儲裝置,其中,當根據在所述間隔上的減小來減小所述視差量時,基于存儲在所述存儲裝置中的優(yōu)勢眼信息,所述圖像處理裝置將所述指令右眼圖像的顯示位置和所述指令左眼圖像的顯示位置兩者移動至更靠近如下位置:該位置與在所述指令右眼圖像與所述指令左眼圖像之間的中間位置相比更靠近用于所述優(yōu)勢眼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并且在取決于所述優(yōu)勢眼的敏銳度的程度上更靠近用于所述優(yōu)勢眼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
發(fā)明13:根據發(fā)明11和12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進一步包括檢測區(qū)域判定裝置,所述檢測區(qū)域判定裝置用于至少基于所述優(yōu)勢眼信息來判定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上指令位置的檢測區(qū)域。
發(fā)明14:根據發(fā)明1至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進一步包括優(yōu)勢眼信息獲取裝置,所述優(yōu)勢眼信息獲取裝置用于通過基于所述指令立體圖像的視差量和在所述指令立體圖像被顯示在所述立體顯示裝置上狀態(tài)下檢測到的指令位置計算優(yōu)勢眼信息來獲取所述優(yōu)勢眼信息。
發(fā)明15:根據發(fā)明1至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進一步包括優(yōu)勢眼信息獲取裝置,所述優(yōu)勢眼信息獲取裝置用于通過接受所述優(yōu)勢眼信息的輸入操作來獲取優(yōu)勢眼信息。
發(fā)明16:根據發(fā)明1至1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所述空間傳感器是立體成像傳感器、紅外光傳感器與電容傳感器中的一個。
發(fā)明17:根據發(fā)明1至1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所述指示體是手指和筆中的一個。
發(fā)明18-34:分別對應于發(fā)明1至17的指令接受方法。
發(fā)明35:一種立體顯示設備,包括:立體顯示裝置,用于顯示用指令右眼圖像和指令左眼圖像形成的指令立體圖像以接受用戶的指令;指令位置檢測裝置,用于檢測在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上用戶的指令位置;優(yōu)勢眼信息獲取裝置,用于獲取指示用戶的優(yōu)勢眼的優(yōu)勢眼信息;檢測區(qū)域判定裝置,用于至少基于優(yōu)勢眼信息來判定在立體顯示裝置的顯示屏幕上的指令位置的檢測區(qū)域;以及確定裝置,用于通過確定由指令位置檢測裝置檢測到的指令位置是否在檢測區(qū)域內來接受與指令立體圖像相對應的用戶的指令。
發(fā)明36:根據發(fā)明35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取決于優(yōu)勢眼信息是否存在,所述檢測區(qū)域判定裝置切換所述檢測區(qū)域的位置、尺寸和形狀中的至少一個。
發(fā)明37:根據發(fā)明36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與在不存在優(yōu)勢眼信息的情況相比,在優(yōu)勢眼信息存在的情況下,檢測區(qū)域判定裝置將檢測區(qū)域的尺寸設定成更小。
發(fā)明38:根據發(fā)明35至37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在優(yōu)勢眼信息存在的情況下,取決于用戶的優(yōu)勢眼是右眼還是用戶的優(yōu)勢眼是左眼,檢測區(qū)域判定裝置切換檢測區(qū)域的位置、尺寸和形狀中的至少一個。
發(fā)明39:根據發(fā)明38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在優(yōu)勢眼信息存在的情況下,檢測區(qū)域判定裝置將檢測區(qū)域布置成更靠近指令右眼圖像和指令左眼圖像中的優(yōu)勢眼的指令圖像的顯示位置。
發(fā)明40:根據發(fā)明35至39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在優(yōu)勢眼信息存在的情況下,檢測區(qū)域判定裝置判定檢測區(qū)域,使得指令圖像的至少部分對應于指令右眼圖像和指令左眼圖像中的優(yōu)勢眼。
發(fā)明41:根據發(fā)明35至40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在優(yōu)勢眼信息不存在的情況下,檢測區(qū)域判定裝置判定檢測區(qū)域,使得指令右眼圖像的至少部分和指令左眼圖像的至少部分被包括。
發(fā)明42:根據發(fā)明35至41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基于指令立體圖像的視差量和在指令立體圖像被顯示在立體顯示裝置上的狀態(tài)下由指令位置檢測裝置檢測到的用戶的指令位置,優(yōu)勢眼信息獲取裝置計算指示用戶的優(yōu)勢眼和優(yōu)勢眼的敏銳度的優(yōu)勢眼信息。
發(fā)明43:根據發(fā)明42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指令立體圖像多次顯示在立體顯示裝置上,而視差量是變化的,用戶的指令位置由指令位置檢測裝置多次檢測,并且優(yōu)勢眼信息被計算。
發(fā)明44:根據發(fā)明42和43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指令立體圖像多次顯示在立體顯示裝置上,而顯示位置是變化的,用戶的指令位置由指令位置檢測裝置多次檢測,并且優(yōu)勢眼信息被計算。
發(fā)明45:根據發(fā)明42和43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指令立體圖像顯示在立體顯示裝置上,而顯示位置是變化的,用戶的指令位置由指令位置檢測裝置多次檢測,并且優(yōu)勢眼信息被計算。
發(fā)明46:根據發(fā)明35至41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優(yōu)勢眼信息獲取裝置接受用戶的優(yōu)勢眼信息的輸入操作。
發(fā)明47:根據發(fā)明35至46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進一步包括:立體效果設定裝置,用于接受指令立體圖像的立體效果的量級的設定輸入操作;以及指令立體圖像生成裝置,用于通過與立體效果的設定和輸入量級相對應的視差量生成指令立體圖像,其中:所述立體顯示裝置顯示由所述指令立體圖像生成裝置生成的立體顯示圖像;并且所述檢測區(qū)域判定裝置也基于與立體效果的量級相對應的視差量來判定檢測區(qū)域。
發(fā)明48:根據發(fā)明35至47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進一步包括用于通過指令位置感測裝置檢測輸入指令的用戶的改變的用戶改變檢測裝置。
發(fā)明49:根據發(fā)明48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用戶改變檢測裝置計算由指令位置檢測裝置檢測到的指令位置在由檢測區(qū)域判定裝置判定的檢測區(qū)域的范圍之外的次數或頻率,并且基于計算結果來檢測用戶的改變。
發(fā)明50:根據發(fā)明48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用戶改變檢測裝置創(chuàng)建關于由指令位置檢測裝置檢測到的指令位置的歷史信息并且基于關于指令位置的歷史信息來檢測用戶的改變。
發(fā)明51:根據發(fā)明50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其中,在一個實施例中,用戶改變檢測裝置通過基于關于指令位置的歷史信息檢測優(yōu)勢眼或優(yōu)勢眼的敏銳度的改變來檢測用戶的改變。
發(fā)明52:根據發(fā)明48至51中的一個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進一步包括執(zhí)行下列各項中的至少一項的控制裝置:校準處理,該校準處理獲取關于新用戶的優(yōu)勢眼信息并且相對于指令左眼圖像和指令右眼圖像的顯示區(qū)域來判定檢測區(qū)域的位置、尺寸和形狀中的至少一個上的差別;檢測模式切換處理,該檢測模式切換處理執(zhí)行從第一檢測模式到第二檢測模式的切換,該第一檢測模式基于根據用戶的優(yōu)勢眼或優(yōu)勢眼的敏銳度的優(yōu)勢眼信息來判定檢測區(qū)域,該第二檢測模式將與第一檢測模式相比具有更大的尺寸的檢測區(qū)域設定成默認;顯示模式切換處理,該顯示模式切換處理執(zhí)行從顯示指令立體圖像的立體顯示模式切換到顯示平面指令圖像的平面顯示模式;以及輸出通知的通知處理。
發(fā)明53:根據發(fā)明48至51所述的立體顯示設備,進一步包括選擇接收裝置,該選擇接收裝置用于從用戶接受在檢測到用戶的改變的情況下執(zhí)行的處理的選擇。
發(fā)明54:一種立體攝影設備,包括:根據發(fā)明45至52中的一個的立體顯示設備;以及立體成像裝置,用于獲取通過從多個視點拍攝物體而拍攝的立體圖像,其中所述立體顯示裝置組合拍攝的立體圖像與指令立體圖像并且執(zhí)行立體顯示。
發(fā)明54至72:分別對應于發(fā)明35至53的指令接受方法。
發(fā)明73:一種促使計算機執(zhí)行根據發(fā)明18至34和54至72中的一個所述的指令接受方法的程序。
發(fā)明74:記錄發(fā)明73中描述的程序的記錄介質。也就是,可以在預定的記錄介質中記錄程序并且提供和使用該程序。
雖然已經描述了各種本發(fā)明的各種模式,但是毋庸贅述,該說明書中描述的事項可以盡可能被組合并且被實施。
本發(fā)明并不限于該說明書中描述的示例和附圖所示的示例,并且自然的是,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范圍的情況下,能夠執(zhí)行各種設計改變和改進。
附圖標記清單
10 立體顯示設備
11 圖像輸入單元
12 三維圖像處理單元
13 立體顯示單元
14 立體效果設定單元
15 存儲單元
16 觸摸傳感器
17 空間傳感器
18 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判定單元
19 確定單元
20 優(yōu)勢眼信息設定單元
21 優(yōu)勢眼測量單元
30 控制單元
53R 指令右眼圖像
53L 指令左眼圖像
54 立體圖像
56 指令位置檢測區(qū)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