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關于一種條形碼指示方法及條碼讀取器,尤指一種可有效提升解碼成功率的條形碼指示方法及條碼讀取器。
背景技術:
條形碼(barcode)是將寬度不等的多個黑條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編碼規(guī)則排列,用以表達一組信息的圖形識別元。條形碼可以標出物品的生產國、制造廠家、商品名稱、生產日期、圖書分類號、郵件起止地點、類別、日期等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圖書管理、郵政管理、銀行系統(tǒng)等許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請參閱圖1,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的條碼讀取器1讀取條形碼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條碼讀取器1包含影像擷取單元10以及發(fā)光單元12。在以條碼讀取器1讀取條形碼時,發(fā)光單元12會發(fā)出指示光線120于條形碼上,以供使用者辨識其所欲讀取的條形碼,同時由影像擷取單元10對條形碼進行取像。由于影像擷取單元10與發(fā)光單元12的位置不可能重疊,因此,指示光線120的行進路徑與影像擷取單元10的取像路徑100便不可能為同一條線,而會如圖1所示指示光線120的行進路徑與影像擷取單元10的取像路徑100夾一個角度。若將自條碼讀取器1起算的距離如圖1所示按由近及遠定義為相對近距離、相對中距離以及相對遠距離,則只有當條形碼位于相對中距離的范圍內時,指示光線120所指示的條形碼才會與影像擷取單元10所擷取的條形碼一致。
如圖1所示,兩個條形碼20、22皆位于相對遠距離處且彼此靠近。若使用者欲以條碼讀取器1讀取條形碼20,則用戶會將發(fā)光單元12發(fā)出的指示光線120對準條形碼20。然而,由于條形碼20、22皆位于相對遠距離處且彼此靠近,因此,影像擷取單元10對條形碼22進行取像,而非對條形碼20進行取像。如此一來,條碼讀取器1便是對條形碼22進行解碼,而非對條形碼20進行解碼。因此,使用者便會把條形碼22的解碼結果誤認為是條形碼20的解碼結果。若使用者沒有實時發(fā)現(xiàn)錯誤,便有可能因此產生損失。
此外,若條形碼20位于相對遠距離處且其附近無其它條形碼存在,則當用戶會將發(fā)光單元12發(fā)出的指示光線120對準條形碼20時,影像擷取單元10便擷取不到條形碼影像,進而導致解碼失敗。此時,使用者便需反復移動條碼讀取器1,使條形碼20位于相對中距離的范圍內,才能成功解碼條形碼20。上述操作方式不僅沒有效率且會影響使用者的使用觀感。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提升解碼成功率的條形碼指示方法及條碼讀取器,以解決上述問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條形碼指示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以條碼讀取器擷取目標條形碼的目標影像;
分析該目標影像,以得到影像參數(shù);
根據(jù)該影像參數(shù)判斷該條碼讀取器與該目標條形碼間的目前距離是否為有效解碼距離;以及
當判斷該目前距離為該有效解碼距離時,自該條碼讀取器發(fā)出指示光線于該目標條形碼上。
較佳的,還包含下列步驟:
當判斷該目前距離不為該有效解碼距離時,自該條碼讀取器發(fā)出警示訊息。
較佳的,該影像參數(shù)為影像清晰度,該條形碼指示方法還包含下列步驟:
當該影像清晰度落在預定清晰度范圍內時,判斷該目前距離為該有效解碼距離;以及
當該影像清晰度落在該預定清晰度范圍外時,判斷該目前距離不為該有效解碼距離。
較佳的,還包含下列步驟:
于該目標影像的第一區(qū)間上設定目標掃描線;
根據(jù)編碼規(guī)則分析該目標掃描線的灰階分布上的至少兩個特征點間的相對關系,以得到該影像參數(shù),其中該影像參數(shù)包含至少一個參考特征參數(shù);
當該至少一個參考特征參數(shù)與對應的至少一個第一預定特征參數(shù)相符時,判斷該目前距離為相對遠距離;
當該至少一個參考特征參數(shù)與對應的至少一個第二預定特征參數(shù)相符時,判斷該目前距離為該有效解碼距離;以及
當該至少一個參考特征參數(shù)與對應的至少一個第三預定特征參數(shù)相符時,判斷該目前距離為相對近距離。
較佳的,還包含下列步驟:
以該條碼讀取器于多個預定距離下擷取樣本條形碼的多個樣本影像,其中多個該預定距離部分屬于該相對遠距離、部分屬于該相對中距離,以及其余部分屬于該相對近距離;
于每一個該樣本影像的第二區(qū)間上設定樣本掃描線,其中,該第一區(qū)間和該第二區(qū)間的譯碼相同;以及
根據(jù)該編碼規(guī)則分析每一個該樣本掃描線的灰階分布上的至少兩個特征點間的相對關系,以得到對應該相對遠距離的該至少一個第一預定特征參數(shù)、對應該相對中距離的該至少一個第二預定特征參數(shù)以及對應該相對近距離的該至少一個第三預定特征參數(shù)。
較佳的,該至少兩個特征點間的相對關系為像素距離、灰階差異值或其組合。
較佳的,該至少兩個特征點為兩個相鄰波峰點與波谷點、兩個相鄰波峰點、兩個相鄰波谷點或其組合。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條碼讀取器,包含:
影像擷取單元,擷取目標條形碼的目標影像;
發(fā)光單元;以及
處理單元,電性連接于該影像擷取單元與該發(fā)光單元,該處理單元分析該目標影像,以得到影像參數(shù),該處理單元根據(jù)該影像參數(shù)判斷該條碼讀取器與該目標條形碼間的目前距離是否為有效解碼距離,當該處理單元判斷該目前距離為該有效解碼距離時,該處理單元控制該發(fā)光單元發(fā)出指示光線于該目標條形碼上。
較佳的,還包含警示單元,電性連接于該處理單元,當該處理單元判斷該目前距離不為該有效解碼距離時,該處理單元控制該警示單元發(fā)出警示訊息。
較佳的,該影像參數(shù)為影像清晰度,當該影像清晰度落在預定清晰度范圍內時,該處理單元判斷該目前距離為該有效解碼距離,當該影像清晰度落在該預定清晰度范圍外時,該處理單元判斷該目前距離不為該有效解碼距離。
較佳的,該處理單元于該目標影像的第一區(qū)間上設定目標掃描線,該處理單元根據(jù)編碼規(guī)則分析該目標掃描線的灰階分布上的至少兩個特征點間的相對關系,以得到該影像參數(shù),該影像參數(shù)包含至少一個參考特征參數(shù),當該至少一個參考特征參數(shù)與對應的的至少一個第一預定特征參數(shù)相符時,該處理單元判斷該目前距離為相對遠距離,當該至少一個參考特征參數(shù)與對應的至少一個第二預定特征參數(shù)相符時,該處理單元判斷該目前距離為該有效解碼距離,當該至少一個參考特征參數(shù)與對應的至少一個第三預定特征參數(shù)相符時,該處理單元判斷該目前距離為相對近距離。
較佳的,還包含記憶單元,電性連接于該處理單元,該記憶單元儲存對照表,該對照表記錄對應該相對遠距離的該至少一個第一預定特征參數(shù)、對應該有效解碼距離的該至少一個第二預定特征參數(shù),以及對應該相對近距離的該至少一個第三預定特征參數(shù)。
較佳的,該至少兩個特征點間的相對關系為像素距離、灰階差異值或其組合。
較佳的,該至少兩個特征點為兩個相鄰波峰點與波谷點、兩個相鄰波峰點、兩個相鄰波谷點或其組合。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條碼讀取器和條形碼指示方法,在以本發(fā)明條碼讀取器讀取條形碼時,本發(fā)明在判斷條碼讀取器與目標條形碼間的目前距離為相對中距離時,才控制發(fā)光單元發(fā)出指示光線于目標條形碼上。此時,條碼讀取器才對目標條形碼的目標影像進行解碼。由于目標條形碼位于相對中距離的范圍內,因此,影像擷取單元即是針對目標條形碼進行取像。換言之,即使目標條形碼附近有其它條形碼存在,當使用者看到指示光線打在目標條形碼上時,便可確定條碼讀取器一定是對目標條形碼進行解碼。藉此,即可有效提升目標條形碼的解碼成功率。此外,當條碼讀取器與目標條形碼間的目前距離不為相對中距離時(例如,相對遠距離或相對近距離),本發(fā)明可自條碼讀取器發(fā)出警示訊息,以提示用戶將條碼讀取器與目標條形碼間的目前距離調整為相對中距離。藉此,可以減少使用者反復移動條碼讀取器次數(shù),進而增進解碼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的條碼讀取器讀取條形碼的示意圖。
圖2A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條碼讀取器3與樣本條形碼4的示意圖。
圖2B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條碼讀取器3掃描樣本條形碼4獲取的樣本影像示意圖。
圖3為圖2A中的條碼讀取器的功能方塊圖。
圖4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條形碼指示方法建立條形碼影像特征與條碼讀取器3和樣本條形碼4的相對距離的對照表的流程圖。
圖5為條碼讀取器與樣本條形碼間的預定距離為相對中距離時取得的灰階分布的示意圖。
圖6為條碼讀取器與樣本條形碼間的預定距離為相對遠距離時取得的灰階分布的示意圖。
圖7為條碼讀取器與樣本條形碼間的預定距離為相對近距離時取得的灰階分布的示意圖。
圖8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條形碼指示方法的流程圖。
圖9A為目標條形碼5的示意圖。
圖9B為條碼讀取器3擷取目標條形碼5獲得的目標影像示意圖。
圖10為目標掃描線的灰階分布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對本發(fā)明的目的、構造、特征及其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茲配合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閱圖2A至圖7,圖2A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條碼讀取器3掃描樣本條形碼4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圖2B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條碼讀取器3掃描樣本條形碼4獲取的樣本影像示意圖,圖3為圖2A中的條碼讀取器3的功能方塊圖,圖4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條形碼指示方法建立條形碼影像特征與條碼讀取器3和樣本條形碼4的相對距離的對照表的流程圖,圖5為條碼讀取器3與樣本條形碼4間的預定距離為相對中距離時取得的灰階分布的示意圖,圖6為條碼讀取器3與樣本條形碼4間的預定距離為相對遠距離時取得的灰階分布的示意圖,圖7為條碼讀取器3與樣本條形碼4間的預定距離為相對近距離時取得的灰階分布的示意圖。
如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條碼讀取器3包含影像擷取單元30、發(fā)光單元32、處理單元34、警示單元36以及記憶單元38,其中處理單元34電性連接于影像擷取單元30、發(fā)光單元32、警示單元36與記憶單元38。于實際應用中,影像擷取單元30可為電荷耦合組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傳感器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傳感器;發(fā)光單元32可為發(fā)光二極管或其它發(fā)光組件;處理單元34可為具有數(shù)據(jù)處理功能的處理器或控制器;警示單元36可為光源、顯示器、揚聲器、振動馬達或其組合;記憶單元38可為內存或其它數(shù)據(jù)儲存裝置。一般而言,條碼讀取器3中還會設有運作時必要的軟硬件組件,如電路板、電源供應器、應用程序、通訊模塊、鏡頭等,視實際應用而定。
本發(fā)明藉由條碼讀取器3取得樣本條形碼4的影像特征,再估測條碼讀取器3與樣本條形碼4的相對距離,以提供解碼時需要的相對距離信息,進而有效提升解碼成功率。因此,在對條形碼進行解碼前,本發(fā)明的條形碼指示方法可先建立條形碼影像特征與條碼讀取器3和樣本條形碼4的相對距離的對照表。
首先,執(zhí)行步驟S10,提供樣本條形碼4。于此實施例中,樣本條形碼4的編碼符合特定的編碼規(guī)則。如圖2A所示,樣本條形碼4的編碼可符合Code 39的編碼規(guī)則,因此,在解碼樣本條形碼4后,即可得到“*3A*”的編碼。由于在樣本條形碼4前后都會有對應于固定的起始與終止符“*”的區(qū)間,因此,本發(fā)明可利用此特殊區(qū)間,建立條形碼影像特征與條碼讀取器3和樣本條形碼4的相對距離的對照表。需說明的是,樣本條形碼4的編碼亦可根據(jù)實際需求而選擇其它編碼規(guī)則,不以Code 39的編碼規(guī)則為限。
接著,執(zhí)行步驟S12,以條碼讀取器3于多個預定距離下擷取樣本條形碼4的多個樣本影像,其中該多個預定距離的部分屬于相對遠距離、部分屬于相對中距離(即有效解碼距離)以及其余部分屬于相對近距離。
接著,執(zhí)行步驟S14,于每一個樣本影像的第一區(qū)間上設定樣本掃描線40。樣本掃描線40可設定為樣本條形碼4的樣本影像上的一條水平線,如圖2B所示。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發(fā)明該第一區(qū)間為該特殊區(qū)間,即樣本掃描線40可設定在該特殊區(qū)間(對應于固定的起始與終止符“*”的區(qū)間),以提高通用性;且本發(fā)明只是在該樣本影像上設定樣本掃描線40,以沿著樣本掃描線40掃描該樣本影像并獲得樣本掃描線40的灰階分布,樣本掃描線40并不是直接畫在該樣本影像上,而假設樣本掃描線40實際存在于該樣本影像上,則會影響得到的灰階分布,因此,實際上,無法在該樣本影像上直接看到樣本掃描線40,圖2B只是為了方便理解才標出了樣本掃描線40。
接著,執(zhí)行步驟S16,根據(jù)編碼規(guī)則分析每一個樣本掃描線40的灰階分布上的至少兩個特征點間的相對關系,以得到對應相對遠距離的至少一個第一預定特征參數(shù)、對應相對中距離的至少一個第二預定特征參數(shù)與對應相對近距離的至少一個第三預定特征參數(shù)。
于此實施例中,圖5為條碼讀取器3與樣本條形碼4間的預定距離為相對中距離時取得的灰階分布,圖6為條碼讀取器3與樣本條形碼4間的預定距離為相對遠距離時取得的灰階分布,且圖7為條碼讀取器3與樣本條形碼4間的預定距離為相對近距離時取得的灰階分布,其中三角形與正方形分別為灰階分布的波峰點與波谷點。
本發(fā)明可取如圖5至圖7所示的兩個相鄰波峰點A與波谷點B、兩個相鄰波峰點C、E以及兩個相鄰波谷點D與波峰點E作為三組特征點來進行分析。需說明的是,以兩個相鄰波峰點A與波谷點B為例,圖5中波峰點A與波谷點B位于其對應的灰階分布曲線的相對位置與圖6中波峰點A與波谷點B位于其對應的灰階分布曲線的相對位置相同,圖6中波峰點A與波谷點B位于其對應的灰階分布曲線的相對位置與圖7中波峰點A與波谷點B位于其對應的灰階分布曲線的相對位置相同,即,圖5至圖7中波峰點A都對應樣本條形碼4的同一區(qū)間,圖5至圖7中波谷點B都對應樣本條形碼4的同一區(qū)間,以得到不同該預定距離下波峰點A與波谷點B的相對位置關系;兩個相鄰波峰點C、E以及兩個相鄰波谷點D與波峰點E的選擇原理同上,在此不再贅述。當然,本發(fā)明還可根據(jù)實際應用選擇兩個相鄰波峰與波谷、兩個相鄰波峰、兩個相鄰波谷或其組合作為特征點來進行分析,不以圖5至圖7所示的實施例為限。
舉例而言,可將條碼讀取器3與樣本條形碼4間的預定距離為7公分時定義為相對中距離,且以此相對中距離取得圖5所示的灰階分布,其中兩個相鄰波峰點A與波谷點B相距5個像素距離,兩個相鄰波峰點C、E相距5個像素距離,且兩個相鄰波谷點D與波峰點E的灰階差異值為35。此外,可將條碼讀取器3與樣本條形碼4間的預定距離為13公分時定義為相對遠距離,且以此相對遠距離取得圖6所示的灰階分布,其中兩個相鄰波峰點A與波谷點B相距3個像素距離,兩個相鄰波峰點C、E相距1個像素距離,且兩個相鄰波谷點D與波峰點E的灰階差異值為7。再者,可將條碼讀取器3與樣本條形碼4間的預定距離為4公分時定義為相對近距離,且以此相對近距離取得圖7所示的灰階分布,其中兩個相鄰波峰點A與波谷點B相距8個像素距離,兩個相鄰波峰點C、E相距7個像素距離,且兩個相鄰波谷點D與波峰點E的灰階差異值為14。需說明的是,可根據(jù)實際應用選擇兩個特征點間的像素距離、灰階差異值或其組合作為兩個特征點間的相對關系,不以上述的實施例為限。
在以條碼讀取器3于多個不同的預定距離下擷取樣本條形碼4的多個樣本影像,且對每一個樣本影像的樣本掃描線40的灰階分布進行如上的分析后,即可建立如下表1所示的條形碼影像特征與條碼讀取器3與樣本條形碼4的相對距離的對照表,其中表1所示的對照表儲存于記憶單元38中。
表1
請參閱圖8至圖10,圖8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條形碼指示方法的流程圖,圖9A為目標條形碼5的示意圖,圖9B為條碼讀取器3擷取目標條形碼5獲得的目標影像示意圖,圖10為目標掃描線50的灰階分布的示意圖。在建立如上表1所示的條形碼影像特征與條碼讀取器3和樣本條形碼4的相對距離的對照表后,即可根據(jù)表1對目標條形碼5進行擷取與解碼。需說明的是,由于表1根據(jù)Code 39的編碼規(guī)則而建立,因此,目標條形碼5亦需符合Code 39的編碼規(guī)則。換言之,目標條形碼5的編碼規(guī)則需符合用以建立表1的編碼規(guī)則。本發(fā)明可經(jīng)由上述方式產生對應不同編碼規(guī)則的多個如表1所示的對照表,且將多個對照表儲存于記憶單元38中。
首先,執(zhí)行步驟S30,以條碼讀取器3擷取目標條形碼5的目標影像,亦即,經(jīng)由條碼讀取器3的影像擷取單元30擷取目標條形碼5的目標影像。
接著,執(zhí)行步驟S32,處理單元34分析目標影像,以得到影像參數(shù)。于此實施例中,處理單元34可先于目標影像的第二區(qū)間上設定目標掃描線50,如圖9B所示,其中該第一區(qū)間和該第二區(qū)間的譯碼相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發(fā)明該第二區(qū)間亦為該特殊區(qū)間,樣本掃描線40設定在該特殊區(qū)間,即對應于固定的起始與終止符“*”的區(qū)間,否則表1將失去參考性。當然,本發(fā)明的掃描線的設定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樣本掃描線所設置的樣本條形碼的區(qū)間與目標掃描線所設置的目標條形碼的區(qū)間對應的譯碼相同,具體由設計人員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在此不再贅述。
并且,本發(fā)明只是在該目標影像上設定目標掃描線50,以沿著目標掃描線50掃描該目標影像并獲得目標掃描線50的灰階分布,目標掃描線50并不是直接畫在該目標影像上,而假設目標掃描線50實際存在于該目標影像上,則會影響得到的灰階部分,因此,實際上,無法在該目標影像上直接看到目標掃描線50,圖9B只是為了方便理解才標出了目標掃描線50。接著,處理單元34可根據(jù)目標條形碼5的編碼規(guī)則分析目標掃描線50的灰階分布上的至少兩個特征點間的相對關系,以得到影像參數(shù),其中影像參數(shù)包含至少一個參考特征參數(shù)。由于表1以圖5至圖7所示的兩個相鄰波峰點A與波谷點B、兩個相鄰波峰點C、E以及兩個相鄰波谷點D與波峰點E作為三組特征點而建立,因此,本發(fā)明可根據(jù)目標掃描線50的灰階分布上的兩個相鄰波峰點A與波谷點B、兩個相鄰波峰點C、E以及兩個相鄰波谷點D與波峰點E的相對關系(如圖10所示),得到三個參考特征參數(shù),亦即,兩個相鄰波峰點A與波谷點B的像素距離,兩個相鄰波峰點C、E的像素距離,以及兩個相鄰波谷點D與波峰點E的灰階差異值。
在以上述方式得到目標條形碼5的目標影像的影像參數(shù)后,接著,執(zhí)行步驟S34,處理單元根據(jù)該影像參數(shù)判斷條碼讀取器3與目標條形碼5間的目前距離是否為相對中距離。于此實施例中,當根據(jù)目標條形碼5得到的參考特征參數(shù)(亦即,影像參數(shù))與表1中的第一預定特征參數(shù)相符時,處理單元34即可判斷條碼讀取器3與目標條形碼5間的目前距離為相對遠距離;當根據(jù)目標條形碼5得到的參考特征參數(shù)(亦即,影像參數(shù))與表1中的第二預定特征參數(shù)相符時,處理單元34即可判斷條碼讀取器3與目標條形碼5間的目前距離為相對中距離,即有效解碼距離;當根據(jù)目標條形碼5得到的參考特征參數(shù)(亦即,影像參數(shù))與表1中的第三預定特征參數(shù)相符時,處理單元34即可判斷條碼讀取器3與目標條形碼5間的目前距離為相對近距離。
當處理單元34判斷條碼讀取器3與目標條形碼5間的目前距離為相對中距離時,即該有效解碼距離,執(zhí)行步驟S36,處理單元34控制發(fā)光單元32發(fā)出指示光線于目標條形碼5上。于此實施例中,當發(fā)光單元32發(fā)出指示光線于目標條形碼5上時,處理單元34可同時對目標條形碼5的目標影像進行解碼。于另一個實施例中,當發(fā)光單元32發(fā)出指示光線于目標條形碼5上時,處理單元34可在用戶進一步觸發(fā)條碼讀取器3上的開關后才對目標條形碼5的目標影像進行解碼。由于目標條形碼5位于相對中距離的范圍內,因此,影像擷取單元30即是針對目標條形碼5進行取像。換言之,即使目標條形碼5附近有其它條形碼存在,當使用者看到指示光線打在目標條形碼5上時,便可確定條碼讀取器3一定是對目標條形碼5進行解碼。藉此,即可有效提升目標條形碼5的解碼成功率。
另一方面,當處理單元34判斷條碼讀取器3與目標條形碼5間的目前距離不為相對中距離時(例如,相對遠距離或相對近距離),執(zhí)行步驟S38,處理單元34控制警示單元36發(fā)出警示訊息,以提示用戶將條碼讀取器3與目標條形碼5間的目前距離調整為相對中距離。于此實施例中,警示訊息可為光線、影像、聲音、振動或其組合,視實際應用而定。此外,本發(fā)明亦可利用發(fā)光單元32作為警示單元,此時,上述警示單元36即可省略。
舉例而言,當條碼讀取器3與目標條形碼5間的目前距離為相對遠距離時(亦即,條碼讀取器3距離目標條形碼5過遠),本發(fā)明可以快速閃光方式提示使用者需將條碼讀取器3靠近目標條形碼5來取像。反之,當條碼讀取器3與目標條形碼5間的目前距離為相對近距離時(亦即,條碼讀取器3距離目標條形碼5過近),本發(fā)明可以慢速閃光方式提示使用者需將條碼讀取器3遠離目標條形碼5來取像。當然,本發(fā)明亦可直接通過影像顯示“過遠”、“過近”或其它文字、符號或圖像來提示用戶。換言之,警示訊息的呈現(xiàn)方式可根據(jù)實際應用而決定,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
此外,于另一個實施例中,上述步驟S32所得到的影像參數(shù)亦可為影像清晰度。換言之,本發(fā)明可藉由圖像處理技術分析目標條形碼5的目標影像,以得到目標影像的影像清晰度,且以目標影像的影像清晰度作為上述影像參數(shù)。當影像清晰度落在預定清晰度范圍內時,處理單元34即可判斷條碼讀取器3與目標條形碼5間的目前距離為相對中距離,而當影像清晰度落在預定清晰度范圍外時,處理單元34即可判斷條碼讀取器3與目標條形碼5間的目前距離不為相對中距離。需說明的是,預定清晰度范圍與相對中距離的對應關系可根據(jù)實際應用而決定。
綜上所述,在以本發(fā)明條碼讀取器讀取條形碼時,本發(fā)明在判斷條碼讀取器與目標條形碼間的目前距離為相對中距離時,才控制發(fā)光單元發(fā)出指示光線于目標條形碼上。此時,條碼讀取器才對目標條形碼的目標影像進行解碼。由于目標條形碼位于相對中距離的范圍內,因此,影像擷取單元即是針對目標條形碼進行取像。換言之,即使目標條形碼附近有其它條形碼存在,當使用者看到指示光線打在目標條形碼上時,便可確定條碼讀取器一定是對目標條形碼進行解碼。藉此,即可有效提升目標條形碼的解碼成功率。此外,當條碼讀取器與目標條形碼間的目前距離不為相對中距離時(例如,相對遠距離或相對近距離),本發(fā)明可自條碼讀取器發(fā)出警示訊息,以提示用戶將條碼讀取器與目標條形碼間的目前距離調整為相對中距離。藉此,可以減少使用者反復移動條碼讀取器次數(shù),進而增進解碼效率。
本發(fā)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fā)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實施例并未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相反地,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所作的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