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觸控裝置,并且特別涉及一種電子白板及其觸控感測信號傳輸方法。
背景技術(shù):
隨著電子科技與網(wǎng)絡通訊技術(shù)的進步,如今交互式電子白板系統(tǒng)已經(jīng)逐漸取代舊式的黑板或白板等設備,并且大量運用于課堂以及會議室等特殊場合。電子白板一般具有觸控書寫功能,而使用者可以利用觸控筆等工具,在電子白板上進行書寫與繪圖。進一步而言,交互式電子白板系統(tǒng)通常還整合有屏幕分享功能,因而使得電子白板的畫面數(shù)據(jù)可以分享給系統(tǒng)中的多個電子裝置的顯示屏幕,或者將多個電子裝置的畫面數(shù)據(jù)收集并顯示于特定屏幕上。
對于前述的交互式電子白板系統(tǒng)而言,如何管理連入交互式電子白板系統(tǒng)的電子裝置是相當重要的。
隨著觸控技術(shù)的發(fā)展進步,觸控設備逐漸成為諸如筆記本計算機、手機、平板計算機或便攜式多媒體播放器等電子裝置的基本配備。觸控設備可提供使用者通過手勢或是觸控筆等輸入工具進行觸控操作,而且具備操作方便、直覺性高的特點,并因此深受消費者喜愛而且漸成為市場上的主流趨勢。其中,結(jié)合觸控功能的電子白板為一種大型觸控設備,其例如可被應用于教學用途,以提供可進行互動操作的環(huán)境。
電子白板具有大面積觸控區(qū)域的特點。雖然電子白板可提供其它中小型觸控裝置所無法提供的觸控環(huán)境,然而大面積觸控區(qū)域的特點亦會造成使用上的不便。舉例而言,一般電子白板的信號傳輸端口僅配置于電子白板的一側(cè),如此將使得與電子白板連接的電子裝置(如筆記本計算機或平板計算機)的使用位置受到信號傳輸端口的配置位置的限制,因而造成使用者的不便。此外,隨著電子白板的尺寸增大,觸控感測信號將因信號傳輸線過長而造成信號強度減弱,進而造成觸控位置的誤判。
“背景技術(shù)”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術(shù)”段落所揭露的內(nèi)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gòu)成所屬技術(shù)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公知技術(shù)。在“背景技術(shù)”段落所揭露的內(nèi)容,不代表該內(nèi)容或者本發(fā)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代表在本發(fā)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shù)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子白板及其觸控感測信號傳輸方法,可提高電子白板的使用便利性并避免觸控位置的誤判情形出現(xiàn)。
本發(fā)明的其它目的和優(yōu)點可以從本發(fā)明所揭露的技術(shù)特征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電子白板,包括觸控單元以及信號傳輸單元。觸控單元具有觸控區(qū)域,以感測觸控區(qū)域中的觸控操作而產(chǎn)生觸控感測信號。信號傳輸單元耦接觸控單元,信號傳輸單元具有第一信號傳輸端口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第一信號傳輸端口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分別位于觸控區(qū)域的相對側(cè),信號傳輸單元判斷第一信號傳輸端口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的至少其中之一是否與信號接收裝置耦接,并將觸控感測信號傳輸至與信號接收裝置耦接的信號傳輸端口。
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電子白板的觸控感測信號傳輸方法,電子白板包括一觸控區(qū)域以及位于觸控區(qū)域的相對側(cè)的第一信號傳輸端口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電子白板的觸控感測信號傳輸方法包括下列步驟。判斷第一信號傳輸端口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的至少其中之一是否與信號接收裝置耦接。將觸控感測信號傳輸至與信號接收裝置耦接的信號傳輸端口。
基于上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通過在電子白板的相對側(cè)配置信號傳輸端口,并將該觸控感測信號傳輸至與該信號接收裝置耦接的信號傳輸端口,以解決與電子白板連接的信號接收裝置的使用位置受到信號傳輸端口的配置位置限制的問題。另外,并可通過配置于觸控感測信號的信號傳輸路徑上的信號增強單元來增強觸控感測信號的信號強度,以改善信號傳輸線過長而造成信號強度減弱的情形,而且可避免觸控位置的誤判情形出現(xiàn)。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一種電子白板的示意圖。
圖2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白板的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白板的示意圖。
圖4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白板的示意圖。
圖5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一種信號增強單元的示意圖。
圖6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白板的示意圖。
圖7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一種電子白板的觸控感測信號傳輸方法的流程圖。
圖8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白板的觸控感測信號傳輸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發(fā)明之前述及其它技術(shù)內(nèi)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優(yōu)選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xiàn)。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并非用來限制本發(fā)明。
圖1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一種電子白板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電子白板100包括觸控單元102以及信號傳輸單元104,觸控單元102耦接信號傳輸單元104。觸控單元102具有觸控區(qū)域TA1,用以感測觸控操作而產(chǎn)生觸控感測信號。信號傳輸單元104具有信號傳輸端口P1與信號傳輸端口P2,信號傳輸端口P1與信號傳輸端口P2可與信號接收裝置106耦接,以讓信號傳輸單元104通過信號傳輸端口P1或信號傳輸端口P2將觸控感測信號傳輸給信號接收裝置106,讓信號接收裝置106判斷出對應觸控操作的觸控位置,其中信號接收裝置106可例如為計算機主機、筆記本計算機、平板計算機、智能手機或其它適當?shù)碾娮友b置,信號傳輸端口P1與信號傳輸端口P2可例如為通用序列總線(universal serial bus,USB)傳輸端口或其它適當?shù)膫鬏敹丝冢景l(fā)明不以此為限。
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如圖2的電子白板100’所示,信號傳輸端口P1與信號傳輸端口P2可分別配置于觸控區(qū)域TA1的相對兩側(cè),對比于圖1的傳輸單元104,在圖2的信號傳輸單元104則可設置于電子白板102內(nèi),而僅暴露信號傳輸端口P1與信號傳輸端口P2,故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信號傳輸端口P1與信號傳輸端口P2在實際應用時配置的位置。
請再次參考圖1,進一步來說,信號傳輸單元104可判斷信號傳輸端口P1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P2的至少其中之一是否與信號接收裝置106耦接,并通過與信號接收裝置106耦接的信號傳輸端口P1或P2,將觸控感測信號傳輸至信號接收裝置106。在本實施例中,信號接收裝置106耦接信號傳輸端口P1,信號傳輸單元104可通過信號傳輸端口P1將觸控感測信號傳輸至信號接收裝置106。如此通過將信號傳輸端口P1、P2配置于觸控區(qū)域TA1的相對側(cè),并通過與信號接收裝置106耦接的信號傳輸端口,傳輸觸控感測信號給信號接收裝置106,可使與電子白板100連接的信號接收裝置106的使用位置不會如先前技術(shù)所描述的電子白板受到信號傳輸端口的配置位置限制,而僅能耦接至觸控區(qū)域的其中一側(cè),因此可有效提高電子白板100的使用便利性。
在另一實施例中,若信號傳輸端口P1耦接信號接收裝置106,且信號傳輸端口P2耦接另一信號接收裝置,信號傳輸單元104會將觸控感測信號傳輸至信號傳輸端口P1,亦即當電子白板100同時耦接兩個信號接收裝置時,可設定其中一個信號傳輸端口傳輸觸控感測信號的優(yōu)先權(quán)高于另一信號傳輸端口傳輸觸控感測信號的優(yōu)先權(quán)。其中信號傳輸單元104可判斷信號傳輸端口P1、P2是否連接到信號接收裝置的方式,例如可通過檢測信號傳輸端口P1、P2的電源腳位是否接收到電源信號來判斷。
圖3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白板的示意圖。請參照圖3,電子白板300與電子白板100類似,相同的組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在此不再贅述。本實施例的電子白板300與電子白板100的差異在于,信號傳輸單元104還包括信號傳輸路徑切換單元302以及檢測單元304,其中信號傳輸路徑切換單元302耦接觸控單元102、檢測單元304、信號傳輸端口P1以及信號傳輸端口P2,且檢測單元304還耦接觸控單元102、信號傳輸端口P1以及信號傳輸端口P2。信號傳輸路徑切換單元302以及檢測單元304例如是現(xiàn)有應用于筆記本計算機的外接電源與內(nèi)部電池之切換電路與檢測芯片,本發(fā)明對此不加以限制。檢測單元304可檢測信號傳輸端口P1以及信號傳輸端口P2的電源腳位PPIN1以及PPIN2的至少其中之一是否接收到來自信號接收裝置106的電源信號。若檢測單元304接收到電源信號,則將電源信號提供給觸控單元102做為操作電壓使用,此外并控制信號傳輸路徑切換單元302將觸控感測信號的信號傳輸路徑切換為傳輸至接收到電源信號的信號傳輸端口。舉例而言,當僅有信號傳輸端口P1接收到來自信號接收裝置106的電源信號時,檢測單元304控制信號傳輸路徑切換單元302將觸控感測信號傳送至信號傳輸端口P1的數(shù)據(jù)傳輸腳位DPIN1。類似地,若僅有信號傳輸端口P2接收到另一信號接收裝置106’的電源信號時,檢測單元304控制信號傳輸路徑切換單元302將觸控感測信號傳送至信號傳輸端口P2的數(shù)據(jù)傳輸腳位DPIN2。此外,若信號傳輸端口P1以及信號傳輸端口P2同時接收到來自信號接收裝置106與信號接收裝置106’的電源信號時,檢測單元304可控制信號傳輸路徑切換單元302將觸控感測信號傳送至優(yōu)先權(quán)較高的信號傳輸端口,例如信號傳輸端口P1,以避免信號接收裝置106與信號接收裝置106’之間的相互干擾。在另一實施例中,檢測單元304亦可控制信號傳輸路徑切換單元302將觸控感測信號傳送至信號傳輸端口P2,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
圖4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白板的示意圖,請參照圖4。在本實施例中,電子白板400與圖1實施例的電子白板100類似,相同的組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在此不再贅述。電子白板400與電子白板100的差異在于,電子白板400還包括信號增強單元402,信號傳輸單元104可通過信號增強單元402耦接至信號接收裝置106。如圖4所示,信號增強單元402例如可耦接于信號傳輸端口P2與信號接收裝置106之間(在其它實施例中信號增強單元402亦可為耦接于信號傳輸端口P1與信號接收裝置106之間,本發(fā)明并不以此為限),信號增強單元402可增強信號傳輸端口P2所輸出的信號強度,亦即觸控感測信號的信號強度,以改善信號傳輸線過長所造成信號強度減弱的情形,而使信號接收裝置106可更準確地依據(jù)觸控感測信號判斷觸控位置,避免觸控位置的誤判情形出現(xiàn),其中,信號增強單元402,熟知此技術(shù)人員可知,例如可使用信號增強電路來增加輸出的信號強度。
圖5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一種信號增強單元的示意圖,請參照圖5。本實施例中,信號增強單元402連接于前述的信號傳輸端口P1或信號傳輸端口P2的至少其中之一,信號增強單元402例如包括總線信號增強單元502以及穩(wěn)壓單元504,其中總線信號增強單元502例如是信號放大器電路,穩(wěn)壓單元504例如是本技術(shù)領域人員所常使用的穩(wěn)壓電路,本發(fā)明對此不加以限制。當信號傳輸端口P1或信號傳輸端口P2例如是通用序列總線傳輸端口時,總線信號增強單元502可例如是通用總線信號增強單元??偩€信號增強單元502可用以增強信號傳輸端口P1以及信號傳輸端口P2傳輸?shù)男盘枏姸?例如,增強來自數(shù)據(jù)傳輸腳位的信號的強度),而穩(wěn)壓單元則可對提供至信號傳輸端口P1以及信號傳輸端口P2的電源腳位的電源信號進行穩(wěn)壓,以避免信號接收裝置106與電子白板100間的信號傳輸路徑過長,而使出現(xiàn)信號不穩(wěn)定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信號增強單元402并不限定于耦接至信號傳輸端口P1或P2,只要信號增強單元402被配置于觸控感測信號的信號傳輸路徑上即可。如圖6所示,電子白板600與電子白板400類似,相同的組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在此不再贅述。電子白板600與電子白板400的差異在于,電子白板600的觸控單元102可包括信號傳輸端口P3(例如,為通用序列總線信號傳輸端口,然而不以此為限),信號增強單元402耦接于信號傳輸端口P3與信號傳輸單元104之間,觸控單元102提供的觸控感測信號先經(jīng)由信號增強單元402進行放大,然后才被輸出至信號傳輸單元104,如此亦可達到改善信號傳輸線過長所造成信號強度減弱的情形的目的。此外,在部分實施例中,亦可將信號增強單元402配置于觸控單元102或信號傳輸單元104內(nèi),本發(fā)明并不以此為限。
圖7是依照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一種電子白板的觸控感測信號傳輸方法的流程圖,請參照圖7。其中電子白板包括觸控區(qū)域以及位于觸控區(qū)域的相對側(cè)的第一信號傳輸端口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由上述實施例可知,電子白板的觸控感測信號傳輸方法可包括下列步驟。首先,判斷第一信號傳輸端口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的至少其中之一是否與信號接收裝置耦接(步驟S702),其中第一信號傳輸端口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可例如為通用序列總線傳輸端口,然不以此為限。若第一信號傳輸端口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的至少其中之一與信號接收裝置耦接,則將觸控感測信號傳輸至與信號接收裝置耦接的信號傳輸端口(步驟S704),相反地,若第一信號傳輸端口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皆未與信號接收裝置耦接,則繼續(xù)執(zhí)行步驟S702。其中判斷第一信號傳輸端口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是否與信號接收裝置耦接的方式可例如為,檢測第一信號傳輸端口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的電源腳位是否接收到電源信號,若檢測到電源腳位接收到電源信號,則將觸控感測信號的信號傳輸路徑切換為傳輸至接收到電源信號的信號傳輸端口。
圖8是依照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白板的觸控感測信號傳輸方法的流程圖,請參照圖8。在本實施例中,若在步驟S702中判斷第一信號傳輸端口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的至少其中之一與信號接收裝置耦接,可更進一步判斷是否第一信號傳輸端口耦接一個信號接收裝置并且第二信號傳輸端口耦接另一信號接收裝置(步驟S802)。若第一信號傳輸端口耦接一個信號接收裝置且第二信號傳輸端口耦接另一信號接收裝置,將觸控感測信號傳輸至第一信號傳輸端口(步驟S804),亦即設定第一信號傳輸端口進行信號傳輸?shù)膬?yōu)先權(quán)高于第二信號傳輸端口,然不以此為限,在其它實施例中亦可設定第二信號傳輸端口進行信號傳輸?shù)膬?yōu)先權(quán)高于第一信號傳輸端口。其中判斷第一信號傳輸端口與第二信號傳輸端口耦接是否連接信號接收裝置的方式可例如為,通過判斷第一信號傳輸端口與第二信號傳輸端口的電源腳位是否接收到電源信號來實施,例如若第一信號傳輸端口與第二信號傳輸端口的電源腳位皆接收到電源信號,將觸控感測信號的信號傳輸路徑切換為傳輸至第一信號傳輸端口。
相反地,若在步驟S802中判斷出第一信號傳輸端口與第二信號傳輸端口皆耦接信號接收裝置,則將觸控感測信號傳輸至與信號接收裝置耦接的信號傳輸端口(步驟S806)。此外,在另一實施例中,為了改善信號傳輸線過長所造成信號強度減弱的情形,還可對第一信號傳輸端口與第二信號傳輸端口所輸出的信號進行增強,如在本實施例中,在步驟S804與S806后,可增強第一信號傳輸端口以及第二信號傳輸端口的至少其中之一傳輸?shù)男盘枏姸?,并對提供至此信號傳輸端口的電源腳位的電源信號進行穩(wěn)壓(步驟S808),如此便可更準確地依據(jù)觸控感測信號判斷觸控位置,避免觸控位置的誤判情形出現(xiàn)。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通過在電子白板的相對側(cè)配置信號傳輸端口,并將觸控感測信號傳輸至與信號接收裝置耦接的信號傳輸端口,以解決與電子白板連接的信號接收裝置的使用位置受到信號傳輸端口的配置位置限制的問題。另外,并可通過配置于觸控感測信號的信號傳輸路徑上的信號增強單元來增強觸控感測信號的信號強度,以改善信號傳輸線過長而造成信號強度減弱的情形,而可避免觸控位置的誤判情形出現(xiàn)。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即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及發(fā)明說明內(nèi)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fā)明專利涵蓋的范圍內(nèi)。另外本發(fā)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范圍不須達成本發(fā)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優(yōu)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并非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權(quán)利范圍。再者,說明書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僅用以表示組件的名稱,并非用來限制組件數(shù)量上的上限或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