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學軌跡感測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移動軌跡感知器,特別涉及一種具有導光組件的光學 軌跡感測模塊。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與進步,不論是個人計算機(Personal Computer, PC)、 筆記型計算機(Notebook)、手機(mobile phone)、或個人數(shù)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等電子產(chǎn)品,已成為大眾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上不 可或缺的便捷工具,然而上述的電子產(chǎn)品必須由如鼠標、觸控板、軌跡球等指 針輸入裝置,才能執(zhí)行窗口接口的操控。以鼠標為例,近年來發(fā)展出具備有光標操控功能及執(zhí)行預設功能的光學感 知模塊(Touch Control module),取代了現(xiàn)有鼠標的光學感應模塊與按鍵的功 能。光學感知模塊設置于鼠標裝置的上殼體,使用者可選擇性地以鼠標底部的 光學感應模塊操控光標位置,或是由手指于光學感知模塊上的滑動,而產(chǎn)生一 對應的控制信號?,F(xiàn)有的光學感知模塊結構的各光學組件為分離的構件,且發(fā)光二極管射出 的光線須準確投射至放置于開孔的使用者手指,因此發(fā)光二極管與開孔之間的 投射距離必須相對拉長,導致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體積勢必隨之增加,而無法薄 型化,且于制造上必須考慮電子裝置內(nèi)部的各零組件與光學感知模塊之間的布 線設計,致使工藝工序相對地增加,使得裝設有光學感知模塊的電子裝置的販 賣價格居高不下,并且無法滿足現(xiàn)今消費者對電子產(chǎn)品必須輕薄且價格低廉的 需求0另外,由于現(xiàn)有光學感知模塊所需要的裝設空間過大,因此目前除了應用 于鼠標等計算機指針輸入裝置外,很難再搭載于如手機、PDA、平板計算機等 便攜電子裝置。發(fā)明內(nèi)容鑒于以上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光學軌跡感測模塊,以改進現(xiàn)有光 學感知模塊的發(fā)光二極管與光傳感器為相互分離的光學構件,使得光學感知模 塊的尺寸受限而無法薄型化,并且導致組裝過于復雜及制造成本過高等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光學軌跡感測模塊包括有透光片、電路板、成像透鏡及導光 組件。透光片用以供一對象接觸并于其表面上移動,電路板上電性設置有光傳 感器及光源,成像透鏡設置于透光片與光傳感器之間,導光組件設置于光源與 透光片之間。其中,光源朝向?qū)Ч饨M件射出一感測光線,由導光組件聚集感測 光線并導引投射至透光片的接觸區(qū)域,對象反射感測光線至成像透鏡予以成 像,最后成像的感測光線折射至光傳感器并被光傳感器接收。本實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將光傳感器與光源整合設置于一電路板上,并由 導光組件聚集及導引光源所射出的感測光線,此一模塊化的設計,使得光學移 動軌跡感知器的體積大幅降低,以達到薄型化的目的。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 用新型的限定。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示意圖;以及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的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100光學軌跡感測模塊110 透光片120 電路板121 光傳感器122 光源 130 導光組件140 成像透鏡200電子裝置 300 物件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光學軌跡感測模塊,應用于一電子裝置內(nèi),此電 子裝置包括但不局限于鼠標、軌跡球、手機、個人數(shù)字助理、筆記型計算機... 等具有輸入接口的電子裝置。以下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中,將以鼠標做為本 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以限制本 實用新型。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的光學軌跡感測 模塊100裝設于一電子裝置200內(nèi)部,其包括有透光片IIO、電路板120、導 光組件130、及成像透鏡140。透光片110裝設于電子裝置200的殼體上,以 供一對象300(例如為使用者的手指)接觸,并且對象300可于透光片110的表 面移動。電路板120上電性設置有一光傳感器121及一光源122,而成像透鏡140 設置于透光片110與光傳感器121之間。其中光傳感器121對應于透光片110, 且光源122可射出一感測光線至透光片110,光線透過透光片110并射出于電 子裝置200的殼體外,以投射至滑動于透光片110上的對象300 (即使用者的 手指),并產(chǎn)生反射至成像透鏡140,接著成像的感測光線折射至光傳感器121, 以計算對象300與光學軌跡感測模塊100之間的相對位移量,并產(chǎn)生一對應的 控制信號。而位移偵測與計算的方式,至少可為影像偵測式或是光學偵測式, 惟此部份并非本專利的標的故不贅敘。其中,透光片110使用的材質(zhì)可為亞克力或是玻璃等不讓光學軌跡感測模 塊100的感測效率降低的透光板或是透鏡。另外,光傳感器121可為電荷耦合 組件(Charged Coupled Device, 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CMOS),而光源122可為直光型發(fā)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或是側發(fā)光型發(fā)光二極管(side emitting LED)等類 似的發(fā)光組件,以發(fā)射具指向特性的光線。本實用新型的透光片110為一雙凸面鏡片,使用者的手指可舒適地于透光片110上進行操作,并且雙凸面鏡片的設計亦可輔助對象300的反射影像的成 像,以大幅縮減光學軌跡感測模塊100的整體高度。請繼續(xù)參閱圖l,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導光組件130為一導光柱,設 置于光源122與透光片110之間。當光源122朝向?qū)Ч庵涑龈袦y光線時,導 光柱將聚集感測光線并將光線導引投射至透光片110的接觸區(qū)域,即對象300 于透光片110表面移動的區(qū)域范圍,以令光源122所射出的感測光線有效地投 射至對象300,以提高光學軌跡感測模塊100的感測效率。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 例的導光組件130為一反射棱鏡(prism),設置于光源122與透光片110之間。 光源122朝向反射棱鏡射出感測光線,并由反射棱鏡導引投射至透光片110 的接觸區(qū)域(對象300于透光片110表面移動的區(qū)域范圍),以有效地將光源 122所射出的感測光線投射至物件300上。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示 意圖,其中導光組件130為反射棱鏡,且反射棱鏡130的反射面為圓弧曲面, 可有效地聚集光源122射出的感測光線,并且導引光線投射至透光片110位置。另外,如圖4至圖6所示的第四實施例至第六實施例的示意圖,本實用新 型的導光組件130亦可為光纖、聚光透鏡、或是夫瑞乃透鏡(Fresnel lens), 以有效地將光源122的感測光線投射至透光片110,并經(jīng)由光傳感器121接收 對象300的反射影像,而產(chǎn)生一位移控制信號。導光組件130可為上述各實施例所揭露的型態(tài),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亦 可采用不同型態(tài)的導光手段,并不以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實施例為限。本實用新型的光傳感器與光源電性設置于同一電路板上,并由導光組件有 效地將感測光線導引投射至透光片,使得光學軌跡感測模塊同時具備導光功能 與成像功能。本實用新型的光學軌跡感測模塊的模塊化設計,不僅大幅縮減光 學軌跡感測模塊的體積及簡化其工藝,以達到薄型化、降低制造成本、及提升 組裝性的目的。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 實質(zhì)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 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 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光學軌跡感測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透光片,以供一對象接觸并于其表面上移動;一電路板,電性設置有一光傳感器及一光源,該光源用以射出一感測光線至該透光片,并由該光傳感器接收該對象的反射影像;一成像透鏡,設置于該透光片與該光傳感器之間;以及一導光組件,設置于該光源與該透光片之間;其中,該光源朝向該導光組件射出該感測光線,該導光組件聚集該感測光線并導引投射至該透光片的接觸區(qū)域,該對象反射該感測光線至該成像透鏡,成像的該感測光線折射至該光傳感器,該光傳感器感測該對象的移動并產(chǎn)生一對應的控制信號。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軌跡感測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導光組件 為一導光柱。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軌跡感測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導光組件 為一反射棱鏡。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光學軌跡感測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反射棱鏡 的反射面為一圓弧曲面。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軌跡感測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導光組件 為一光纖。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軌跡感測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導光組件 為一聚光透鏡。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軌跡感測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導光組件 為一夫瑞乃透鏡。
8、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軌跡感測模塊,其特征在于,該透光片為 一雙凸面鏡片。
專利摘要一種光學軌跡感測模塊,其包括有透光片、電路板、及導光組件。透光片供一對象接觸并于其表面上移動,電路板上電性設置有光傳感器及光源,導光組件設置于光源與透光片之間。光源所射出的感測光線由導光組件的聚集及導引,而投射至透光片的接觸區(qū)域。
文檔編號G06F3/033GK201218933SQ200820115328
公開日2009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5月26日
發(fā)明者林麗雯, 賴鍵模 申請人:昆盈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