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驅動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應用于組網小衛(wèi)星的雙翼太陽陣對日定向驅動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全球小衛(wèi)星發(fā)展態(tài)勢強勁,發(fā)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已成為世界航天活動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小衛(wèi)星具有低成本、短周期、發(fā)射便捷的特點,而很多適用于常規(guī)衛(wèi)星平臺的機構由于尺寸、重量及成本等原因,難以滿足小衛(wèi)星的使用需求。作為星上重要機構,小衛(wèi)星太陽陣對日定向驅動裝置在尺寸、重量、成本及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應用于組網小衛(wèi)星的雙翼太陽陣對日定向驅動裝置,其能夠適用于雙翼往復擺動的小衛(wèi)星太陽陣在軌對日定向驅動,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構型簡單,結構緊湊,重量輕。
本發(fā)明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應用于組網小衛(wèi)星的雙翼太陽陣對日定向驅動裝置,其包括步進電機、諧波減速器、齒輪組、第一連接法蘭接口、第一限位塊、中空輸出軸、霍爾傳感器、第二連接法蘭接口,步進電機與諧波減速器相連,諧波減速器通過齒輪組與中空輸出軸相連,第一連接法蘭接口和第二連接法蘭接口分別套在中空輸出軸的兩端,第一連接法蘭接口位于第二連接法蘭接口的左邊,第一限位塊套在第一連接法蘭接口上,霍爾傳感器與第二連接法蘭接口相連。
優(yōu)選地,所述齒輪組包括第二限位塊、第三限位塊、非金屬材料大齒輪、金屬材料小齒輪,非金屬材料大齒輪與金屬材料小齒輪相連,第二限位塊、第三限位塊都安裝在非金屬材料大齒輪上,第二限位塊位于第三限位塊左邊。
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限位塊為正120°的限位塊,第三限位塊為負120°的限位塊。
優(yōu)選地,所述齒輪組采用非金屬材料與金屬材料配合。
優(yōu)選地,所述諧波減速器和齒輪組組成一個兩級傳動裝置。
優(yōu)選地,所述中空輸出軸上設有一個凹槽。
優(yōu)選地,所述中空輸出軸采用鈦合金材質加工,中空輸出軸在結構上做減重處理,且表面采用微弧氧化措施。
優(yōu)選地,所述齒輪組與諧波減速器偏置,在布局上實現了單個輸出軸兩端動力輸出。
本發(fā)明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本發(fā)明能夠通過對驅動源和傳動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性布局,實現了單臺步進電機驅動雙翼太陽電池陣的功能,并且根據整星布局的特點,對中空輸出軸進行修改,可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和可擴展性;通過諧波減速器和外置齒輪組的設計,實現了單臺步進電機驅動雙翼太陽陣在軌對日定向,并減小了力矩波動,使驅動更加平穩(wěn);外置齒輪組的輪齒部分采用金屬材料與非金屬材料配合,減輕了重量,免去了潤滑環(huán)節(jié),使結構設計緊湊,布局合理;由于中空輸出軸的設計及小衛(wèi)星在軌任務需求,摒棄了結構復雜的滑環(huán)組件,采用電纜進行傳輸,增加了可靠性,降低了重量和成本;通過中空輸出軸導出太陽翼的功率電纜和信號電纜,使電纜走向路徑相比常規(guī)驅動機構大大縮短,走線清晰簡潔,大大降低了驅動過程中電纜的扭曲和彎折,這也是驅動裝置能實現較大的往復擺動角度(±120°)。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齒輪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中空輸出軸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給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應用于組網小衛(wèi)星的雙翼太陽陣對日定向驅動裝置包括步進電機1、諧波減速器2、齒輪組3、第一連接法蘭接口4、第一限位塊5、中空輸出軸6、霍爾傳感器7、第二連接法蘭接口8,步進電機1與諧波減速器2相連,諧波減速器2通過齒輪組3與中空輸出軸6相連,第一連接法蘭接口4和第二連接法蘭接口8分別套在中空輸出軸6的兩端,第一連接法蘭接口4位于第二連接法蘭接口8的左邊,第一限位塊5套在第一連接法蘭接口4上,霍爾傳感器7與第二連接法蘭接口8相連。
如圖2所示,所述齒輪組3包括第二限位塊31、第三限位塊32、非金屬材料大齒輪33、金屬材料小齒輪34,非金屬材料大齒輪33與金屬材料小齒輪34相連,第二限位塊31、第三限位塊32都安裝在非金屬材料大齒輪33上,第二限位塊31位于第三限位塊32左邊,這樣方便旋轉。
所述第二限位塊31為正120°的限位塊,第三限位塊32為負120°的限位塊,這樣實現機械硬限位。
所述齒輪組采用非金屬材料與金屬材料配合,這樣在不影響齒輪強度的情況下,實現了輕量化設計,同時金屬材料與非金屬材料的齒輪組配合無需潤滑,使得機構設計更加簡潔。具體來說,齒輪組中主動齒輪采用金屬材料,進行鍍膜處理;從動齒輪本體采用金屬材料,輪齒部分采用非金屬材料。
所述諧波減速器和齒輪組組成一個兩級傳動裝置,這樣減少步進電機固有的轉速波動,增大驅動裝置的輸出力矩,使得驅動太陽翼轉動更加平穩(wěn)。齒輪組與諧波減速器偏置,在布局上實現了單個輸出軸兩端動力輸出。
如圖3所示,所述中空輸出軸6上設有一個凹槽,這樣方便用于引出功率電纜和信號電纜,減少了電接插件的使用,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所述中空輸出軸采用鈦合金材質加工,中空輸出軸在結構上做減重處理,且表面采用微弧氧化措施,這樣保證發(fā)射率和吸收率,具有輕量化、高強度、較好的隔熱性能。
所述中空輸出軸作為結構支撐,實現動力的輸出與傳遞;同時,中空輸出軸部分為太陽陣的功率電纜和信號電纜提供了走線通道,實現了電纜走線和機構布局的一體化設計;根據整星布局的特點,可對中空輸出軸長度、外徑等參數適應性修改。
本發(fā)明應用于組網小衛(wèi)星的雙翼太陽陣對日定向驅動裝置的功率和信號傳輸采用電纜傳輸,不需要滑環(huán)傳輸,增強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發(fā)明使用一臺步進電機能夠帶動兩翼太陽陣實現往復擺動,擺動范圍為±120°,擺動的極限位置安裝霍爾傳感器,通過程序判斷實現軟限位;同時,極限位置的限位塊實現機械硬限位。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