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磁共振成像領域,特別涉及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是一種精密醫(yī)學成像設備,它既可支持相關科學研究又可用于臨床病癥診斷。在磁共振成像的過程中,射頻線圈的擺位對于最終成像效果具有很大的影響。通常情況下,系統(tǒng)操作者需要根據(jù)初次定位成像來調整線圈的位置。
在利用磁共振設備對動物進行掃描診斷時,傳統(tǒng)的磁共振掃描儀的床板沿著軌道滑動,掃描線圈與滑動床板固定在一起。這種結構在遇到針對較大尺寸動物的掃描診斷時,射頻線圈并不一定位于最佳掃描位置,此時需要移動待檢測動物,使得射頻線圈對準目標位置。這個過程需要操作者抬起動物,而此時動物處于麻醉狀態(tài)中,將待檢測動物移動到合適的位置十分費力,此類繁瑣的操作給整個掃描過程帶來了許多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無需移動動物且可以實現(xiàn)局部成像和全身成像的磁共振系統(tǒng)。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的一種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包括床板和支架,所述床板包括一凹槽,所述支架設置于所述凹槽內,所述支架面向所述凹槽底部的一側設置有滑槽,還包括
頭部線圈,至少部分放置于所述凹槽內,所述頭部線圈能在所述滑槽內滑動;和/或
脊柱線圈,至少部分放置于所述凹槽內,所述脊柱線圈能在所述滑槽內滑動;和/或
腹部線圈,與所述床板、支架、脊柱線圈三者之任意一者可分離式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滑槽包括第一分滑槽和第二分滑槽,所述第一分滑槽對應所述頭部線圈設置,所述第二分滑槽對應所述脊柱線圈設置。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分滑槽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分滑槽的深度,使得第一分滑槽和第二分滑槽底部之間形成一個梯度差,呈階梯狀。
優(yōu)選地,所述頭部線圈只能在第一分滑槽內移動,所述脊柱線圈可以在第一分滑槽和第二分滑槽內移動。
優(yōu)選地,所述脊柱線圈的線圈組件與所述頭部線圈的線圈組件之間有部分重疊。
優(yōu)選地,所述頭部線圈呈圓筒狀,且所述頭部線圈靠近所述脊柱線圈一側設置有環(huán)形凸臺,所述環(huán)形凸臺與頭部線圈本體形成一個臺階面,所述環(huán)形凸臺及所述臺階面與所述脊柱線圈相配合。
優(yōu)選地,所述支架上表面兩側設置有標尺。
優(yōu)選地,所述床板為密封床板,所述床板于所述支架兩側各設置一擋板,以防止支架隨著線圈的移動而移動。
優(yōu)選地,所述脊柱線圈包括底板及線圈組件,所述線圈組件設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線圈組件包括至少三列線圈單元。
優(yōu)選地,所述底板呈V字形,包括第一板面、第二板面以及第三板面,所述第一板面大體平行于地面放置,所述第二板面及第三板面由所述第一板面斜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板面、所述第二板面以及所述第三板面上均至少設置一列線圈單元。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結構簡單,且通過設置支架以及支架下方設置滑槽,解決了動物成像時,動物移動不方便的問題,只需要在滑槽內移動線圈即可。同時頭部線圈和脊柱線圈的放置和取出也方便,需要使用時,只需抬起支架一端,即可取出/放入頭部線圈和/或脊柱線圈。頭部線圈、脊柱線圈、腹部線圈按需取用,既可以實現(xiàn)局部成像,又能實現(xiàn)全身成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的支架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的支架的俯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的頭部線圈和脊柱線圈的配合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的脊柱線圈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的脊柱線圈的床板結構示意圖;
圖8為平面形底板和V字形底板兩種不同分布方式的信號強度對比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的脊柱線圈在動物成像時的放置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的脊柱線圈于腹部線圈配合時動物成像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需要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僅限于指定視圖上的相對位置,而非絕對位置。
另外,在本實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請參閱圖1,圖1示例性的示出了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100的結構示意圖,所述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包括床板10、支架20、頭部線圈30和脊柱線圈40,所述床板 10包括一凹槽11,所述支架20設置于所述凹槽11內,所述脊柱線圈40和所述頭部線圈30至少部分放置于所述凹槽11內。
所述床板11包括第一床板101、第二床板103和第三床板105,所述第一床板101大致平行于地面設置,所述第二床板103和第三床板105由所述第一床板 101兩側斜向外延伸形成,如此,第一床板101、第二床板103和第三床板105 合圍形成所述凹槽11,所述凹槽11大致成V字形。
所述頭部線圈30和所述脊柱線圈40能夠在所述滑槽21內滑動。具體地,請繼續(xù)參閱圖2和圖3,所述支架2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端23和第二端25,且第一端23和第二端25均形成有支腳27,所述支架20通過所述支腳27支撐于所述凹槽11底部,兩支腳之間形成滑槽21,由于支架20蓋合于所述凹槽11設置,這樣滑槽21相當于被第一床板101的上表面密封,因而使得滑槽21與所述第一床板101之間形成滑動空間29,所述頭部線圈30和所述脊柱線圈40在所述滑動空間內滑動。所述滑槽21的深度大于所述頭部線圈30和/或所述脊柱線圈40的厚度。
所述滑槽21包括第一分滑槽211和第二分滑槽213,第一分滑槽211對應所述頭部線圈30設置,第二分滑槽213對應所述脊柱線圈40設置,且所述第一分滑槽211和所述第二分滑槽213與第一床板101分別形成供所述頭部線圈30和所述脊柱線圈40滑動的第一滑動空間291和第二滑動空間293。所述頭部線圈 30在第一滑動空間291內滑動,所述脊柱線圈40在所述第二滑動空間293內滑動。所述第一分滑槽211的深度大于所述頭部線圈30厚度,所述第二分滑槽213 的深度大于所述脊柱線圈40的厚度,且第一分滑槽211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分滑槽213的深度。
由于所述頭部線圈30和所述脊柱線圈40的厚度不同,因而所述滑槽21底部呈階梯狀結構。例如,頭部線圈30的厚度較厚,而脊柱線圈40的厚度較薄,因而與頭部線圈30相對的第一分滑槽211底部和與脊柱線圈40相對的第二分滑槽213底部之間形成一個梯度差,呈階梯狀,從而使得第一分滑槽211深度大于第二分滑槽213深度。同時,由于第一分滑槽211和第二分滑槽213之間存在梯度差,因而使得頭部線圈30只能在第一分滑槽211內移動,而脊柱線圈40 可以在第一分滑槽211和第二分滑槽213內移動。這樣的設置在對動物進行全身成像時,使得對動物的放置有了一個相對的位置標準,即以頭部為相對固定部分放置,將頭部放置于第一分滑槽211對應的支架40部分,由于脊柱線圈 40的活動范圍較大,因而無論動物的體型長短,均可實現(xiàn)全身成像。
進一步,請參閱圖4,所述支架20上表面兩側設置有標尺,以方便線圈的移動。在使用時,根據(jù)線圈初始所在刻度,以及成像后需要調整的對應目標刻度,實現(xiàn)精確移動。
進一步,所述床板10為密封床板,所述床板10于所述支架兩側各設置一擋板,以防止支架20隨著線圈的移動而移動。
請繼續(xù)參閱圖5,圖5示例性的示出了頭部線圈30和脊柱線圈40的配合示意圖,所述頭部線圈30大體呈圓筒狀,且所述頭部線圈30靠近所述脊柱線圈 40一側設置有環(huán)形凸臺31,所述環(huán)形凸臺31與頭部線圈30本體形成一個臺階面33,所述環(huán)形凸臺31及所述臺階面33與所述脊柱線圈40相配合。
請繼續(xù)參閱圖6,所述脊柱線圈40包括底板41、線圈組件43以及電路系統(tǒng) (圖未示),所述線圈組件43設置于所述底板41的上表面,其緊貼與所述底板 41的上表面設置,所述電路系統(tǒng)與線圈組件43電性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線圈組件43設置于所述底板41的上表面。
所述線圈組件43包括若干線圈單元431,所述線圈單元431呈縱橫排列,同一行或列的相鄰線圈單元431之間至少有部分區(qū)域重疊。
優(yōu)選地,所述線圈組件43包括至少三列線圈單元431。
請參閱圖7,所述底板41大體呈V字形,其包括第一板面411、第二板面413 以及第三板面415,所述第一板面411大體平行于地面放置,所述第二板面413 及第三板面415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板面411的兩側并與所述第一板面411固定連接,由所述第一板面411斜向外延伸形成。
所述第一板面411、所述第二板面413以及所述第三板面415上均至少設置一列線圈單元431。
通過將底板41設置呈V形,進而使得線圈組件43呈V字形排布,這種分布方式的線圈組件43成像區(qū)將向所需成像的中心位置集中,在對體型較為狹長的動物(如貓、狗)進行成像時,利用線圈組件43的幾何形狀及尺寸,與待成像的動物脊柱部位有更好地擬合性和協(xié)調性,進而明顯提高信噪比,圖8示出了平面形底板和V字形底板41兩種不同分布方式的信號強度對比示意圖。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板面411采用硬質絕緣材料制作形成,所述第二板面413 及所述第三板面415采用柔性絕緣材料制作形成,更進一步,設置于所述第二板面413和所述第三板面415的線圈單元431,可使用柔性泡沫材料和柔性線路板作為線圈單元431的構成材料。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9,圖9示出了脊柱線圈40在動物成像時的放置圖,所述第二板面413及所述第三板面415外側設置有卡扣417,優(yōu)選地,所述卡扣417設置有多個,等間隔的設置于所述第二板面413及所述第三板面415外側,所述第二板面413和/或所述第三板面415遠離所述第一板面411一端設置有卡扣帶,通過卡扣帶與卡扣417的配合,這種方式可以最大化提高脊柱線圈40與動物表面的貼合度,從而提高成像的信噪比。
進一步,所述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還包括腹部線圈50,所述腹部線圈50包括基板和腹部線圈組件,線圈組件的結構于脊柱線圈40的線圈組件43結構類似,包括若干行列的線圈單元。腹部線圈50的基板和腹部線圈組件均采用柔性絕緣材料制成,便于緊貼待成像目標的腹部。
所述腹部線圈50的兩端的位置設有卡扣帶51,所述卡扣帶51可與所述第二板面413及所述第三板面415上的卡扣417相配合。
請參閱圖10,圖10示出了動物成像示意圖,在實際磁共振臨床成像中,有時需要對動物的多個部位同時進行掃描,例如同時需要進行脊柱和腹部掃描,需要同時使用到腹部線圈50和脊柱線圈40。此時可以根據(jù)動物的體型特征,選用大小不同的腹部線圈進行成像,確保掃描區(qū)域位于磁場中心,例如,可以分別提供一大一小兩種不同規(guī)格的腹部線圈,根據(jù)待成像目標體型大小自由選用。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提供若干種不同規(guī)格大小的腹部線圈50以供選用。
在另外的實施例中,兩個大小不同的腹部線圈50的腹部線圈組件具有相同行數(shù)的線圈單元,因而兩個腹部線圈可以組合形成一個腹部線圈以供使用,通過調節(jié)卡扣帶的松緊,調節(jié)腹部線圈與待成像目標的腹部貼合度。
通過卡扣的方式將腹部線圈50和脊柱線圈40固定在一起,腹部線圈50上的卡扣帶51可與脊柱線圈40上的卡扣417結合在一起,既能提高腹部線圈50的填充因數(shù),從而提高腹部線圈50圖像的信噪比,又能不需要附加其他外在的對動物的專用固定裝置,簡化了操作流程。
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腹部線圈50也可以與支架20或床板10通過卡扣帶和卡扣形成類似腹部線圈和脊柱線圈式的連接,卡扣設置于床板10內外側、支架20上表面均可實現(xiàn)??梢岳斫獾氖?,盡管上述腹部線圈50與脊柱線圈40 的連接被描述為卡扣式的,但不應理解為限定式地,所述腹部線圈50與所述床板10、支架20、脊柱線圈40三者之任意一者的連接不限定于卡扣式連接,其他可分離式連接均可。
脊柱線圈40采用“V”形底板41,進而使線圈組件43呈V形分布,同時第二板面413和第三板面415使用柔性材料,第一板面411采用硬質材料,采用軟硬結合的方式,使得線圈組件43在外形尺寸上最大限度地貼合動物的體表,能提高表面線圈的填充因數(shù),與用于人體的扁平化脊柱線圈單元分布相比,能夠明顯提高20%-30%圖像的信噪比。
當所述脊柱線圈40沿著第二分滑槽213向頭部線圈30移動至相接觸時,所述脊柱線圈40與所述臺階面33抵接,所述環(huán)形凸臺31貼合于所述脊柱線圈40 的上方,這樣使得脊柱線圈40的線圈組件與頭部線圈30的線圈組件之間產(chǎn)生部分重疊,既解決了頭部線圈30和脊柱線圈40的磁場去耦合問題,又加大了對動物的可成像范圍,可實現(xiàn)對常見動物(例如狗)的全身成像。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100結構簡單,且通過設置支架20以及支架20下方設置滑槽21,解決了動物成像時,動物移動不方便的問題,只需要在滑槽21內移動線圈即可。同時頭部線圈30和脊柱線圈40的放置和取出也方便,需要使用時,只需抬起支架一端,即可取出/放入頭部線圈和/或脊柱線圈。頭部線圈、脊柱線圈、腹部線圈按需取用,既可以實現(xiàn)局部成像,又能實現(xiàn)全身成像。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