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齒輪測量領域,尤其涉及智能型齒輪公法線測量儀。
背景技術:
公法線是齒輪上幾個牙齒之間的距離,由定尺、動尺和線圖組成,在兩端開口的套形定尺上,具有各帶9個方孔的A面和B面,從而確定齒輪運行過程中,兩個齒輪是否能夠緊密嚙合,公法線長度過小,則齒輪在轉動過程中容易發(fā)生碰撞現(xiàn)象,而公法線長度過大,則容易導致兩個齒輪無法嚙合,無法安裝使用。但現(xiàn)有技術中對公法線的測量一般采用手工測量,在測量過程中由于卡尺以及手法等原因,測量容易出現(xiàn)偏差,無法實現(xiàn)精準測量。因此,現(xiàn)有技術有待于更進一步的改進和發(fā)展。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鑒于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智能型齒輪公法線測量儀,提高了對齒輪公法線測量的準確性與穩(wěn)定性。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方案包括:
智能型齒輪公法線測量儀,其包括測量機構與分度機構,其中,分度機構上布置有待測齒輪,待測齒輪與測量機構之測量頭相配合,測量待測齒輪的公法線;測量機構包括基座,基座上設置有一控制絲杠與第一水平支架,控制絲杠前端穿過第一水平支架與一驅動齒條相連接,水平支架上設置有一固定齒條,固定齒條與驅動齒條平行布置,固定齒條的前端固定在第二水平支架上,第二水平支架上設置有一從動齒輪,從動齒輪位于固定齒條與驅動齒條之間,從動齒輪與固定齒條、驅動齒條相嚙合;從動齒輪的一側設置有第一螺桿,另一側設置有第二螺桿,第一螺桿設置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能隨第一螺桿轉動水平移動,第一套筒上布置有第一弧形安裝臂,第一弧形安裝臂的端頭設置有第一測量頭;第二螺桿設置有第二套筒,第二套筒能隨第二螺桿轉動水平移動,第二套筒上布置有第二弧形安裝臂,第二弧形安裝臂的端頭設置有第二測量頭;第一測量頭與第二測量頭相向布置,隨從動齒輪的轉動第一測量頭與第二測量頭作相互靠近或相互背離運動。
所述的齒輪公法線測量系統(tǒng),其中,上述第一弧形安裝臂上設置有第一弧形限位槽,第二水平支架上設置有第一限位臂,第一限位臂伸入第一弧形限位槽內(nèi);第二弧形安裝臂上設置有第二弧形限位槽,第二水平支架上設置有第二限位臂,第二限位臂伸入第二弧形限位槽內(nèi)。
所述的齒輪公法線測量系統(tǒng),其中,上述第一測量頭內(nèi)布置有第一調(diào)節(jié)彈簧,第一測量頭的一側設置有第一調(diào)節(jié)螺釘;第二測量頭內(nèi)布置有第二調(diào)節(jié)彈簧,第二測量頭的一側設置有第二調(diào)節(jié)螺釘,第一調(diào)節(jié)螺釘與第二調(diào)節(jié)螺釘用于調(diào)整第一測量頭與第二測量頭的測量寬度。
所述的齒輪公法線測量系統(tǒng),其中,分度機構包括底座,底座上設置有旋轉螺母,旋轉螺母內(nèi)設置有豎直布置的升降絲杠,升降絲杠上設置有帶有內(nèi)螺紋的升降套筒,升降套筒能沿升降絲杠移動,升降套筒上端設置有橫向布置的安裝架,安裝架上布置有控制軸,控制軸的一端與一步進電機的動力輸出軸相連接,控制軸的另一端設置有一齒輪夾具,齒輪夾具通過漲緊套與該控制軸相連接,齒輪夾具上布置有待測齒輪,待測齒輪隨齒輪夾具轉動。
所述的齒輪公法線測量系統(tǒng),其中,上述升降套筒后側設置有支撐桿,支撐桿上端設置有電機支撐平臺,電機支撐平臺用于支撐上述步進電機。
所述的齒輪公法線測量系統(tǒng),其中,上述控制軸配置有扭力扭矩限制器。
所述的齒輪公法線測量系統(tǒng),其中,齒輪公法線測量系統(tǒng)配置有一控制中心,測量機構、分度機構均與控制中心通信連接,控制中心用于控制齒輪公法線測量系統(tǒng)的運行狀態(tài)并記錄、分析相應參數(shù)。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型齒輪公法線測量儀,通過測量機構與分度機構相結合的技術方式,實現(xiàn)了機械化測量齒輪公法線的目的,使齒輪公法線測量的過程更穩(wěn)定,尤其是通過齒條齒輪的配合相應套筒,使相向布置的測量頭可以靠近或背離,從而能適應不同齒輪的測量,并且其測量過程由純機械機構進行測量,穩(wěn)定性遠遠優(yōu)于人工測量,提高了對齒輪公法線的測量精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齒輪公法線測量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測量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測量機構前端的局部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分度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智能型齒輪公法線測量儀,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智能型齒輪公法線測量儀,如圖1、圖2與圖3所示的,其包括測量機構18與分度機構19,其中,分度機構19上布置有待測齒輪27,待測齒輪27與測量機構18之測量頭相配合,測量待測齒輪27的公法線;測量機構18包括基座1,其中,基座1上設置有一控制絲杠2與第一水平支架3,控制絲杠2一端與一驅動電機31相連接,通過驅動電機31帶動控制絲杠2轉動,進而控制驅動齒條4的運動狀態(tài);控制絲杠2前端穿過第一水平支架3與一驅動齒條4相連接,水平支架3上設置有一固定齒條5,固定齒條5與驅動齒條4平行布置,固定齒條5的前端固定在第二水平支架6上,第二水平支架6上設置有一從動齒輪,從動齒輪位于固定齒條5與驅動齒條4之間,從動齒輪與固定齒條5、驅動齒條4相嚙合;從動齒輪的一側設置有第一螺桿,另一側設置有第二螺桿,第一螺桿設置有第一套筒7,第一套筒7能隨第一螺桿轉動水平移動,第一套筒7上布置有第一弧形安裝臂8,第一弧形安裝臂8的端頭設置有第一測量頭9;第二螺桿設置有第二套筒10,第二套筒10能隨第二螺桿轉動水平移動,第二套筒10上布置有第二弧形安裝臂11,第二弧形安裝臂11的端頭設置有第二測量頭12,第一螺桿與第二螺桿可以采用正反旋向的單(雙)線螺紋的結構方式;第一測量頭9與第二測量頭12相向布置,隨從動齒輪的轉動第一測量頭9與第二測量頭12作相互靠近或相互背離運動,從而可以測量不同齒輪的公法線。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的,上述第一弧形安裝臂8上設置有第一弧形限位槽13,第二水平支架6上設置有第一限位臂14,第一限位臂14伸入第一弧形限位槽13內(nèi),從而使第一弧形安裝臂8運行更加平滑;第二弧形安裝臂11上設置有第二弧形限位槽15,第二水平支架6上設置有第二限位臂16,第二限位臂16伸入第二弧形限位槽15內(nèi)。
更進一步的,上述第一測量頭9內(nèi)布置有第一調(diào)節(jié)彈簧,第一測量頭9的一側設置有第一調(diào)節(jié)螺釘32;第二測量頭12內(nèi)布置有第二調(diào)節(jié)彈簧,第二測量頭12的一側設置有第二調(diào)節(jié)螺釘17,第一調(diào)節(jié)螺釘32與第二調(diào)節(jié)螺釘17用于調(diào)整第一測量頭9與第二測量頭12的測量寬度,并且通過對應調(diào)節(jié)彈簧保證了第一測量頭9與第二測量頭12運動過程中無間隙,從而保證了測量精度。
如圖4所示的,分度機構19包括底座20,其中,底座20上設置有旋轉螺母21,旋轉螺母21內(nèi)設置有豎直布置的升降絲杠22,升降絲杠22上設置有帶有內(nèi)螺紋的升降套筒23,升降套筒23能沿升降絲杠22移動,升降套筒23與升降絲杠22相配合,即能實現(xiàn)了升降套筒23高度的調(diào)整,又能充分利用螺紋的自鎖性能,使升降套筒23能夠平穩(wěn)而且精確的實現(xiàn)升降。升降套筒23上端設置有橫向布置的安裝架24,安裝架24上布置有控制軸,控制軸的一端與一步進電機25的動力輸出軸相連接,控制軸的另一端設置有一齒輪夾具26,齒輪夾具26通過漲緊套與該控制軸相連接,齒輪夾具26上布置有待測齒輪27,待測齒輪27隨齒輪夾具26轉動。
更進一步的,上述升降套筒23后側設置有支撐桿28,支撐桿28上端設置有電機支撐平臺29,電機支撐平臺29用于支撐上述步進電機25。并且上述控制軸配置有扭力扭矩限制器,當測量力達到設定的數(shù)值時,扭力限制器發(fā)出24V電壓信號,可以實現(xiàn)電機的通斷,進而實現(xiàn)了過載保護。
并且齒輪公法線測量系統(tǒng)配置有一控制中心30,測量機構18、分度機構19均與控制中心30通信連接,控制中心30用于控制齒輪公法線測量系統(tǒng)的運行狀態(tài)并記錄、分析相應參數(shù),實現(xiàn)了齒輪公法線的自動測量和數(shù)據(jù)的自動采集,當然在自動測量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多個傳感器的布置,現(xiàn)有技術關于傳感器的布置方式已經(jīng)非常成熟,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當然,以上說明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列舉上述實施例,應當說明的是,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說明書的教導下,所做出的所有等同替代、明顯變形形式,均落在本說明書的實質(zhì)范圍之內(nèi),理應受到本實用新型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