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評價透明基體的光學特性的方法。
背景技術:
通常,在具有像素的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器)裝置那樣的顯示裝置上,為了進行該顯示裝置的保護,配置有由透明基體構成的保護罩。
然而,在顯示裝置上設置有這樣的透明基體的情況下,在經由透明基體來觀察顯示裝置的顯示圖像時,經常存在產生放置于周邊的物品映入的情況。當透明基體產生這樣的映入時,顯示圖像的觀察者難以觀察顯示圖像,而且會接受不舒適的印象。
因此,為了抑制這樣的映入,有時對于透明基體的表面應用防眩光處理。
需要說明的是,在專利文獻1中示出使用特殊的裝置來評價向顯示裝置的映入的方法。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47343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如前所述,為了抑制周圍光的映入,對透明基體經常實施防眩光處理。
然而,在實際的透明基體中,除了周圍光的映入的抑制效果之外,有時也想要同時把握防眩性及眩光等特性。
然而,到目前為止,還不太知曉評價透明基體的防眩性和眩光這兩方的方法。尤其是關于透明基體的眩光,到目前為止評價方法難以說是充分確立,存在定量地評價本身困難的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透明基體的眩光評價裝置,最近,SMS-1000裝置(Display-Messtechnik&Systeme公司制)引起關注。在該SMS-1000裝置中,通過經由固體攝像元件拍攝到的透明基體的一部分的圖像(亮度)的解析,能夠評價透明基體的眩光。
然而,根據(jù)本申請發(fā)明者們的見解,確認到在基于SMS-1000裝置的評價中經常得不到適當?shù)难9獾臏y定結果的情況。即,在目視觀察下,雖然未看到有意的眩光,但是在基于SMS-1000裝置的評價中,存在判斷為透明基體表現(xiàn)出顯著的眩光的情況和產生其相反的結果的情況。
這樣,目前也需要適當?shù)匕盐胀该骰w的防眩性及眩光這兩方的技術。
本發(fā)明鑒于這樣的背景而作出,在本發(fā)明中,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適當?shù)卦u價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的防眩性及眩光這兩方的評價方法。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在本發(fā)明中,提供一種評價透明基體的光學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順序不同地具有如下步驟:
取得透明基體的定量化的防眩性指標值的步驟,所述透明基體具有第一及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被進行了防眩光處理;及
取得所述透明基體的定量化的眩光指標值的步驟,
所述定量化的防眩性指標值通過如下步驟得到:
(a)從具有第一及第二表面的透明基體的所述第一表面?zhèn)妊刂鄬τ谒鐾该骰w的厚度方向成20°的方向照射第一光,并測定由所述第一表面反射的20°正反射光的亮度的步驟;
(b)使由所述第一表面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角度在-20°~+60°的范圍內變化,測定由所述第一表面反射的全部反射光的亮度的步驟;及
(c)根據(jù)以下的式(1),推算防眩性指標值R的步驟,
防眩性指標值R=
(全部反射光的亮度-20°正反射光的亮度)/(全部反射光的亮度)式(1),
所述定量化的眩光指標值通過如下的步驟得到:
(A)將所述透明基體以使所述第二表面位于顯示裝置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顯示裝置上的步驟;
(B)在使所述顯示裝置打開的狀態(tài)下,使用固體攝像元件拍攝所述透明基體,取得第一圖像的步驟,且在將所述固體攝像元件與所述透明基體之間的距離設為d、將所述固體攝像元件的焦距設為f時,拍攝時的距離指數(shù)r(=d/f)為8以上的步驟;
(C)根據(jù)所述取得的第一圖像形成第一亮度分布的步驟;
(D)使所述透明基體沿著與所述第二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向移動,使所述透明基體相對于所述顯示裝置移動的步驟;
(E)重復進行所述(B)及(C)的步驟,根據(jù)取得的第二圖像形成第二亮度分布的步驟;
(F)根據(jù)所述第一亮度分布與所述第二亮度分布的差分,求出差分亮度分布ΔS的步驟;
(G)根據(jù)所述差分亮度分布ΔS,推算平均亮度分布ΔSave及標準差σ,并且根據(jù)以下的式(2)得到輸出值A的步驟,
輸出值A=標準差σ/平均亮度分布ΔSave 式(2)
(H)在基準用的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實施所述(A)~(G)的步驟,并取代輸出值A而得到參照輸出值Q的步驟,且該(H)的步驟是在所述(A)~(G)的步驟之前實施或者與所述(A)~(G)的步驟并列地實施的步驟;及
(I)根據(jù)以下的式(3)求出眩光指標值G的步驟,
眩光指標值G=(輸出值A)/(參照輸出值Q) 式(3)。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提供一種透明基體,具有第一及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被進行了防眩光處理,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前述的本發(fā)明的方法評價時,
所述防眩性指標值R為0.4以上,
所述眩光指標值G為0.6以下。
發(fā)明效果
在本發(fā)明中,能夠提供一種可適當?shù)卦u價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的防眩性及眩光這兩者的評價方法。
附圖說明
圖1是概略地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評價透明基體的防眩性的方法的流程的圖。
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取得防眩性指標值時使用的測定裝置的一例的圖。
圖3是概略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評價透明基體的眩光的方法的流程的圖。
圖4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評價透明基體的眩光的方法的一工序中得到的第一圖像的圖。
圖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評價透明基體的眩光的方法的一工序中得到的第一亮度分布的圖。
圖6是標繪了在各種透明基體中得到的防眩性指標值R(橫軸)與眩光指標值G(縱軸)的關系的一例的圖。
圖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透明基體的圖。
圖8是表示在各透明基體中得到的基于目視的防眩性的等級(縱軸)與防眩性指標值R(橫軸)之間的關系的一例的坐標圖。
圖9是表示在各透明基體中得到的眩光指標值G(縱軸)與基于目視的眩光的等級(橫軸)之間的關系的一例的坐標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fā)明。
如前所述,在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中,有時想要把握防眩性和眩光這兩特性。然而,目前,幾乎還未看到能夠客觀地評價透明基體的防眩性和眩光這兩方的方法。
尤其是作為對透明基體實施防眩光處理的方法,存在各種方法,因此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的表面也存在各種形態(tài)。將這樣的具有各種表面的透明基體的防眩性及眩光以相同指標一樣地評價的情況極其困難。
例如,最近,作為透明基體的眩光評價裝置,SMS-1000裝置受到關注。然而,根據(jù)本申請發(fā)明者們的見解,確認到在基于SMS-1000裝置的評價中,經常得不到適當?shù)难9獾臏y定結果。即,即便在目視觀察中未看到有意的眩光的透明基體,在基于SMS-1000裝置的評價中,也存在判斷為透明基體表現(xiàn)出較大的眩光的情況和產生其相反的結果的情況。
這樣,即便僅著眼于透明基體的眩光,仍然難以說是確立了充分有效的測定方法。此外,實際情況是幾乎不存在著眼于透明基體的防眩性和眩光這兩方的評價方法。
相對于此,在本發(fā)明中,提供一種評價透明基體的光學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順序不同地具有如下步驟:
取得透明基體的定量化的防眩性指標值的步驟,所述透明基體具有第一及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被進行了防眩光處理;及
取得所述透明基體的定量化的眩光指標值的步驟,
所述定量化的防眩性指標值通過如下步驟得到:
(a)從具有第一及第二表面的透明基體的所述第一表面?zhèn)妊刂鄬τ谒鐾该骰w的厚度方向成20°的方向照射第一光,并測定由所述第一表面反射的20°正反射光的亮度的步驟;
(b)使由所述第一表面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角度在-20°~+60°的范圍內變化,測定由所述第一表面反射的全部反射光的亮度的步驟;及
(c)根據(jù)以下的式(1),推算防眩性指標值R的步驟,
防眩性指標值R=
(全部反射光的亮度-20°正反射光的亮度)/(全部反射光的亮度)式(1),
所述定量化的眩光指標值通過如下的步驟得到:
(A)將所述透明基體以使所述第二表面位于顯示裝置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顯示裝置上的步驟;
(B)在使所述顯示裝置打開的狀態(tài)下,使用固體攝像元件拍攝所述透明基體,取得第一圖像的步驟,且在將所述固體攝像元件與所述透明基體之間的距離設為d、將所述固體攝像元件的焦距設為f時,拍攝時的距離指數(shù)r(=d/f)為8以上的步驟;
(C)根據(jù)所述取得的第一圖像形成第一亮度分布的步驟;
(D)使所述透明基體沿著與所述第二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向移動,使所述透明基體相對于所述顯示裝置移動的步驟;
(E)重復進行所述(B)及(C)的步驟,根據(jù)取得的第二圖像形成第二亮度分布的步驟;
(F)根據(jù)所述第一亮度分布與所述第二亮度分布的差分,求出差分亮度分布ΔS的步驟;
(G)根據(jù)所述差分亮度分布ΔS,推算平均亮度分布ΔSave及標準差σ,并且根據(jù)以下的式(2)得到輸出值A的步驟,
輸出值A=標準差σ/平均亮度分布ΔSave 式(2)
(H)在基準用的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實施所述(A)~(G)的步驟,并取代輸出值A而得到參照輸出值Q的步驟,且該(H)的步驟是在所述(A)~(G)的步驟之前實施或者與所述(A)~(G)的步驟并列地實施的步驟;及
(I)根據(jù)以下的式(3)求出眩光指標值G的步驟,
眩光指標值G=(輸出值A)/(參照輸出值Q) 式(3)。
在本發(fā)明的評價透明基體的光學特性的方法中,如以下詳細所示,無論防眩光處理的方法如何,都能夠適當?shù)卦u價進行了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的防眩性及眩光這兩方。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方法中,使用數(shù)值化的值作為透明基體的防眩性及眩光。因此,關于防眩性及眩光,與觀察者的主觀或成見無關而能夠客觀且定量地判斷上述的光學特性。
(關于本發(fā)明的評價透明基體的光學特性的方法的一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附圖,說明在本發(fā)明的方法中能夠使用的分別評價透明基體的防眩性及眩光的方法的一實施方式。
(防眩性評價方法)
圖1概略性地示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評價透明基體的防眩性的方法的流程。
如圖1所示,該評價透明基體的防眩性的方法(以下,也稱為“第一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從具有第一及第二表面的透明基體的所述第一表面?zhèn)?,沿著相對于所述透明基體的厚度方向成20°的方向照射第一光,并測定由所述第一表面正反射的光(以下,也稱為“20°正反射光”)的亮度的步驟(步驟S110);
(b)使由所述第一表面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角度在-20°~+60°的范圍內變化,測定由所述第一表面反射的第一光(以下,也稱為“全部反射光”)的亮度的步驟(步驟S120);及
(c)根據(jù)以下的式(1),推算防眩性指標值R的步驟(步驟S130)。
防眩性指標值R=
(全部反射光的亮度-20°正反射光的亮度)/(全部反射光的亮度)式(1)
以下,對各步驟進行說明。
(步驟S110)
首先,準備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及第二表面的透明基體。
透明基體只要透明,就可以由任意材料構成。透明基體也可以是例如玻璃或塑料等。
在透明基體由玻璃構成的情況下,玻璃的組成沒有特別限定。玻璃也可以是例如鈉鈣玻璃或鋁硅酸鹽玻璃。
另外,在透明基體由玻璃構成的情況下,也可以對第一及/或第二表面進行化學強化處理。
在此,化學強化處理是指使玻璃基板浸漬在包含堿金屬的熔融鹽中,將在玻璃基板的最表面存在的離子半徑小的堿金屬(離子)置換為在熔融鹽中存在的離子半徑大的堿金屬(離子)的技術的總稱。在化學強化處理法中,在被處理的玻璃基板的表面配置離子半徑比原來的原子大的堿金屬(離子)。因此,能夠向玻璃基板的表面施加壓縮應力,由此玻璃基板的強度(尤其是破裂強度)提高。
例如,在玻璃基板包含鈉離子(Na+)的情況下,通過化學強化處理,將該鈉離子置換為例如鉀離子(K+)。或者,例如,在玻璃基板包含鋰離子(Li+)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化學強化處理,將該鋰離子置換為例如鈉離子(Na+)及/或鉀離子(K+)。
另一方面,在透明基體由塑料構成的情況下,塑料的組成沒有特別限定。透明基體也可以是例如聚碳酸酯基板。
需要說明的是,在步驟S110之前,實施對透明基體的第一表面進行防眩光處理的步驟。防眩光處理的方法沒有特別限定。防眩光處理也可以是例如磨砂處理、蝕刻處理、噴砂處理、拋光處理或硅涂層處理等。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防眩性測定方法中,使用表示透明基體的防眩性的定量的指標值(防眩性指標值R),能夠一樣地評價各種透明基體。因此,作為防眩光處理的方法,可以采用各種方法。
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的第一表面也可以具有例如0.05μm~1.0μm的范圍的表面粗糙度(算術平均粗糙度Ra)。
接下來,從準備的透明基體的第一表面?zhèn)瘸蛳鄬τ谕该骰w的厚度方向成20°±0.5°的方向照射第一光。第一光由透明基體的第一表面反射。在該反射光中,接受20°正反射光,測定其亮度,作為“20°正反射光的亮度”。
(步驟S120)
接下來,使由第一表面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角度在-20°~+60°的范圍內變化,實施同樣的操作。此時,測定由透明基體的第一表面反射而從第一表面出射的第一光的亮度分布并進行總計,作為“全部反射光的亮度”。
(步驟S130)
接下來,根據(jù)以下的式(1),推算防眩性指標值R:
防眩性指標值R=
(全部反射光的亮度-20°正反射光的亮度)/(全部反射光的亮度)式(1)
如后所述,確認到該防眩性指標值R與基于觀察者的目視的防眩性的判斷結果相關,顯示接近于人的視覺的行跡的情況。例如,防眩性指標值R顯示較大的值(接近于1的值)的透明基體的防眩性優(yōu)異,反之防眩性指標值R顯示較小的值的透明基體處于防眩性差的傾向。因此,該防眩性指標值R可以使用作為判斷透明基體的防眩性時的定量的指標。
圖2示意性地示出取得前述的式(1)表示的防眩性指標值R時使用的測定裝置的一例。
如圖2所示,測定裝置300具有光源350及檢測器370,在測定裝置300內配置透明基體210。透明基體210具有第一表面212及第二表面214。光源350朝向透明基體210放射第一光362。檢測器370接受在第一表面212反射的反射光364,并檢測其亮度。
需要說明的是,透明基體210以使第一表面212位于光源350及檢測器370側的方式配置。因此,檢測器370檢測的第一光是由透明基體210反射的反射光364。而且,在透明基體210的一方的表面被進行防眩光處理的情況下,該防眩光處理的表面成為透明基體210的第一表面212。即,這種情況下,透明基體210以使防眩光處理的表面位于光源350及檢測器370側的方式配置在測定裝置300內。
另外,第一光362以相對于透明基體210的厚度方向傾斜了20°的角度照射。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申請中,考慮到測定裝置的誤差,將20°±0.5°的范圍定義為角度20°。
在這樣的測定裝置300中,從光源350朝向透明基體210照射第一光362,使用以使受光角度φ成為20°的方式配置的檢測器370,檢測由透明基體210的第一表面212反射的正反射光364。由此,檢測“20°正反射光”。
接下來,在檢測器370中,使測定反射光364的受光角度φ在-20°~+60°的范圍內變化,實施同樣的操作。
并且,在受光角度φ=-20°~+60°的范圍內,檢測由透明基體210的第一表面212反射的反射光364(稱為全部反射光)的亮度分布,并進行總計。
在此,受光角度φ的負(-)表示該受光角度與成為評價對象的對象表面(在上述例中為第一表面)的法線相比處于入射光側的情況,正(+)表示該受光角度與對象表面的法線相比不處于入射光側的情況。
根據(jù)得到的20°正反射光的亮度及全部反射光的亮度,通過前述的式(1),能夠取得透明基體210的防眩性指標值R。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測定通過使用市售的測角器(變角光度計)能夠容易地實施。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光的照射角度從60°~5°的范圍能夠適當選擇。但是,在本申請中,從基于目視觀察的防眩性評價與定量評價表現(xiàn)良好的相關的觀點出發(fā),選擇20°作為第一光的照射角度。
(關于眩光指標值)
圖3概略性地示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評價透明基體的眩光的方法的流程。
如圖3所示,該評價透明基體的眩光的方法(以下,也稱為“第二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將具有第一及第二表面的透明基體以使第二表面位于顯示裝置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顯示裝置上的步驟(步驟S210);
(B)在使所述顯示裝置打開的狀態(tài)下,使用固體攝像元件拍攝所述透明基體,取得第一圖像的步驟,且在將所述固體攝像元件與所述透明基體之間的距離設為d、將所述固體攝像元件的焦距設為f時,拍攝時的距離指數(shù)r(=d/f)為8以上的步驟(步驟S220);
(C)根據(jù)所述取得的第一圖像形成第一亮度分布的步驟(步驟S230);
(D)使所述透明基體沿著與所述第二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向移動,使所述透明基體相對于所述顯示裝置移動的步驟(步驟S240);
(E)重復進行所述(B)及(C)的步驟,根據(jù)取得的第二圖像形成第二亮度分布的步驟(步驟S250);
(F)根據(jù)所述第一亮度分布與所述第二亮度分布的差分,求出差分亮度分布ΔS的步驟(步驟S260);
(G)根據(jù)所述差分亮度分布ΔS,推算平均亮度分布ΔSave及標準差σ,并且根據(jù)以下的式(2)得到輸出值A的步驟(步驟S270);
輸出值A=標準差σ/平均亮度分布ΔSave 式(2)
(H)在基準用的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實施所述(A)~(G)的步驟,取代輸出值A而得到參照輸出值Q的步驟(步驟S280);
(I)根據(jù)以下的式(3)求出眩光指標值G的步驟(步驟S290)。
眩光指標值G=(輸出值A)/(參照輸出值Q)式(3)
以下,詳細說明各步驟。
(步驟S210)
首先,準備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及第二表面的透明基體。透明基體的第一表面被進行防眩光處理。
需要說明的是,透明基體的材質、組成等與在前述的步驟S110中所示的情況相同,因此這里不再進一步說明。
但是,如前所述,以往,難以通過相同指標一樣地評價下述透明基體的眩光,所述透明基體具有不僅是由于例如蝕刻處理內的條件變更那樣的單一的防眩光處理方法之間而不同的各種表面,而且由于存在多個的防眩光處理方法而不同的各種表面。
然而,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眩光評價方法中,如以后所示,使用表示透明基體的眩光的定量的指標值(眩光指標值G),能夠一樣地評價各種透明基體。因此,需要留意的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眩光評價方法作為選擇防眩光處理的處理方法的手段也有用。
接下來,準備顯示裝置。顯示裝置只要是具有像素(pixel)的結構即可,沒有特別限定。顯示裝置也可以是例如LCD裝置、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機發(fā)光二極管)裝置、PDP(Plasma Display Panel:等離子顯示器)裝置或者平板型顯示裝置等。顯示裝置的析像度優(yōu)選為例如132ppi以上,更優(yōu)選為186ppi以上,進一步優(yōu)選為264ppi以上。
接下來,在顯示裝置上配置透明基體。此時,透明基體以第二表面位于顯示裝置側的方式配置在顯示裝置上。
(步驟S220)
接下來,在使顯示裝置打開的狀態(tài)(即顯示圖像的狀態(tài))下,使用固體攝像元件,從第一表面?zhèn)扰臄z透明基體,取得配置在顯示裝置上的透明基體的圖像(第一圖像)。
固體攝像元件與透明基體之間的距離d設定為規(guī)定的值。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申請中,使用距離指數(shù)r作為對應于固體攝像元件與透明基體之間的距離d的指標。在此,距離指數(shù)r使用固體攝像元件的焦距f及固體攝像元件與透明基體之間的距離d,由以下的式(4)表示:
距離指數(shù)r=(固體攝像元件與透明基體之間的距離d)/
(固體攝像元件的焦距f) 式(4)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申請中,距離指數(shù)r為8以上。
這是因為,若距離指數(shù)r小于8,則固體攝像元件與透明基體之間的距離d變小,容易受到透明基體的防眩光處理后的第一表面的形態(tài)的影響。因此,通過使距離指數(shù)r為8以上,能夠在有意地抑制了由應用的防眩光處理的方法的不同引起的第一表面的形態(tài)的差異的影響的狀態(tài)下,一樣地評價利用各種方法進行了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的眩光。
距離指數(shù)r優(yōu)選為9以上,更優(yōu)選為10以上。
顯示于顯示裝置的圖像是單一色(例如綠色)的圖像,優(yōu)選顯示在顯示裝置的顯示圖像面整體上。這是為了極力減小由顯示色的差異引起的觀察方法的差異等的影響。
作為固體攝像元件,可以利用例如電荷耦合元件(CCD)、互補性金屬氧化膜半導體(CMOS)。無論采用哪個的情況下,都優(yōu)選使用具有高像素數(shù)的數(shù)碼相機等。
通過該步驟,能得到例如圖4示意性地表示的第一圖像410。在圖4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圖像410中,觀察到與顯示裝置的一部分的排列成3行×3列的9個像素對應的區(qū)域(以下,稱為對應區(qū)域420-1~420-9)明亮。
需要說明的是,在圖4中,為了明確化,將各對應區(qū)域420-1~420-9彼此以充分分離的狀態(tài)示出。然而,需要留意的是,在實際的圖像中,各對應區(qū)域420-1~420-9間的距離更窄,相鄰的對應區(qū)域彼此有時明亮的部分局部重合。
(步驟S230)
接下來,對于在步驟S220中拍攝到的第一圖像410進行圖像解析,形成第一亮度分布。第一亮度分布在XY平面上形成作為立體性的映射。
圖5示意性地示出該步驟得到的第一亮度分布的一例。
如圖5所示,第一亮度分布430在與第一圖像410的各對應區(qū)域420-1~420-9對應的區(qū)域分別具有大致正態(tài)分布形狀的亮度分布成分q1~q9。更一般而言,第一亮度分布430通過i個的多個亮度分布成分qi的集合表示(i為2以上的整數(shù))。
需要留意的是,在圖5中,為了避免描繪變得復雜,亮度分布成分q1~q9二維性地(即非立體性地)表示。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提高第一亮度分布430的精度,也可以增加在步驟S220中拍攝的第一圖像410的張數(shù),在該步驟S230中,對于各個第一圖像410實施同樣的圖像解析。這種情況下,然后,通過對各圖像解析結果進行平均化,能得到精度更高的第一亮度分布430。
(步驟S240)
接下來,使透明基體沿著與第二表面平行的方向滑動,使透明基體相對于顯示裝置相對移動。移動距離優(yōu)選小于10mm,例如,也可以為數(shù)mm。
(步驟S250)
接下來,重復進行所述步驟S220~步驟S230。即,在使顯示裝置打開的狀態(tài)下,利用固體攝像元件取得第二圖像,并且根據(jù)第二圖像形成第二亮度分布。
在該步驟中,也可以為了增加第二亮度分布的精度而增加利用固體攝像元件拍攝的第二圖像的張數(shù)。然后,對于各個第二圖像實施圖像解析,對各圖像解析結果進行平均化,由此能得到精度更高的第二亮度分布。
由此,能得到由多個亮度分布成分si(在此i為2以上的整數(shù))的集合表示的第二亮度分布。需要說明的是,亮度分布成分si由與亮度分布成分qi相同的個數(shù)構成。
(步驟S260)
接下來,根據(jù)第一亮度分布與第二亮度分布的差分,推算差分亮度分布ΔS。差分亮度分布ΔS與第一亮度分布及第二亮度分布同樣地,通過大致正態(tài)分布形狀的亮度分布成分ti(在此i為2以上的整數(shù))的集合表示。
(步驟S270)
接下來,使用由步驟S260得到的差分亮度分布ΔS,推算平均亮度分布ΔSave及標準差σ。
在此,平均亮度分布ΔSave可以通過對在差分亮度分布ΔS中包含的i個亮度分布成分ti的絕對值進行平均化來求出。而且,標準差σ可以使用差分亮度分布ΔS中包含的i個亮度分布成分ti、平均亮度分布ΔSave,根據(jù)以下的式(5)求出。
【數(shù)學式1】
根據(jù)得到的平均亮度分布ΔSave及標準差σ,通過以下的式(2),推算輸出值A。
輸出值A=標準差σ/平均亮度分布ΔSave 式(2)
(步驟S280)
接下來,使用基準(標準)用的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實施前述的步驟S210~步驟S270的步驟。由此,取代所述式(2)的輸出值A而取得參照輸出值Q。
眩光指標值通過與如后述的(3)式那樣得到的參照輸出值Q的比率來表示,因此參照輸出值Q強烈地要求測定再現(xiàn)性,需要遠大于各測定的誤差。為了簡單地準備賦予適當?shù)膮⒄蛰敵鲋礠的基準(標準)用的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只要選定對于鈉鈣玻璃進行了基于磨砂/蝕刻的防眩光處理后的平板狀的玻璃中,60度光澤值盡可能大,且粗糙度曲線要素的平均長度RSm為70μm以上且小于120μm,作為市售品能夠獲得的透明基體即可。
在此,60度光澤值可以通過遵照JIS-Z8741的方法測定作為鏡面光澤度。60度光澤值例如為110以上,更優(yōu)選為120以上。粗糙度曲線要素的平均長度RSm可以通過遵照JIS B0601(2001)的方法進行測定。粗糙度曲線要素的平均長度RSm例如為70μm以上,更優(yōu)選為80μm以上,且小于120μm,優(yōu)選小于110μm。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中,作為滿足上述的條件的基準用的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選定了60度光澤值為140%且表粗糙度曲線要素的平均長度RSm為85μm的VRD140防眩光處理玻璃(旭硝子株式會社制)。
需要說明的是,該步驟S280也可以使用評價用的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在實施前述的步驟S210~步驟S270之前實施?;蛘?,該步驟S280也可以與評價用的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的步驟S210~步驟S270的實施并列地實施。
(步驟S290)
接下來,使用輸出值A及參照輸出值Q,根據(jù)以下的式(3),求出眩光指標值G:
眩光指標值G=(輸出值A)/(參照輸出值Q) 式(3)
該眩光指標值G如后所述與基于觀察者的目視的眩光的判斷結果相關,確認到顯示接近于人的視覺的行跡的情況。例如,眩光指標值G大的透明基體的眩光顯著,反之眩光指標值G小的透明基體處于抑制眩光的傾向。因此,該眩光指標值G可以使用作為判斷透明基體的眩光時的定量性指標。
以上,參照圖3~圖5,說明了評價透明基體的眩光的方法的一例。但是,在本發(fā)明中,評價透明基體的眩光的方法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在前述的流程中,在步驟S260與步驟S270之間,根據(jù)差分亮度分布ΔS,也可以實施將由來于所述顯示裝置的成分進行濾波除去的步驟(步驟S265)。取代差分亮度分布ΔS而使用通過該操作得到的實效差分亮度分布ΔSe,來實施步驟S270,由此能夠進一步提高得到的眩光指標值G的精度。
但是,該步驟S265只要在需要時進行即可,未必非要實施。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說明的評價透明基體的眩光的方法通過使用例如SMS-1000裝置(Display-Messtechnik&Systeme公司制)能夠容易地實施。
通過使用以上說明那樣的防眩性指標值R及眩光指標值G,能夠定量地評價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的光學特性。
(基于2個指標的評價)
接下來,說明同時評價透明基體的2個光學特性的方法及其效果。
在圖6中示出標繪了在通過各種方法進行了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中得到的防眩性指標值R(橫軸)與眩光指標值G(縱軸)的關系的圖的一例。在此,本數(shù)據(jù)取得用的眩光評價的拍攝時的距離指數(shù)r=10.8。
在圖6中,橫軸的防眩性指標值R越大,而且縱軸的眩光指標值越小,透明基體的防眩性越提高,越能抑制透明基體的眩光。
需要說明的是,在圖6中,為了參考,兼具良好的防眩性和良好的眩光防止性的理想的透明基體的區(qū)域由顯示為ideal的○標記表示。
在此,僅考慮單一的光學的特性例如眩光防止性而從各種透明基體之中選定候補透明基體的情況下,圖6的陰影所示的區(qū)域C中包含的透明基體成為同樣的選定。即,在這樣的方法中,防眩性差的透明基體包含在選定候補透明基體中。同樣,僅考慮防眩性而選定透明基體的情況下,同樣地選定圖6的陰影所示的區(qū)域D中包含的透明基體,眩光防止性差的透明基體包含在選定候補中。
相對于此,在使用圖6那樣的眩光指標值G與防眩性R的相關圖的情況下,能夠一次考慮兩方的光學特性而選定適當?shù)耐该骰w。即,在這樣的選定方法中,根據(jù)目的及用途等能夠適當?shù)剡x定透明基體,即,關于眩光防止性和防眩性,以能夠發(fā)揮最良好的特性的方式選定透明基體。
這樣,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方法中,能夠一次定量地考慮2個光學特性,因此能夠根據(jù)使用目的或用途等而更適當?shù)剡x定透明基體。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方法中,作為透明基體的防眩性指標值R及眩光指標值G,使用數(shù)值化了的值。因此,關于防眩性及眩光,與觀察者的主觀或成見無關而能夠客觀且定量地判斷上述的光學特性。
(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透明基體)
接下來,參照圖7,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透明基體。
圖7示意性地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透明基體(以下,僅稱為“透明基體”)900。
透明基體900由玻璃構成。玻璃的組成并未特別限定,玻璃也可以是例如鈉鈣玻璃或鋁硅酸鹽玻璃。
透明基體900具有第一表面902及第二表面904,第一表面902被進行防眩光處理。
防眩光處理的方法沒有特別限定。防眩光處理也可以是例如磨砂處理、蝕刻處理、噴砂處理、拋光處理或硅涂層處理等。透明基體的第一表面902也可以具有例如0.05μm~1.0μm的范圍的表面粗糙度(算術平均粗糙度Ra)。
另外,透明基體900的第一表面902及/或第二表面904也可以被進行化學強化處理。
透明基體900的尺寸及形狀沒有特別限定。例如,透明基體900也可以是正方形形狀、矩形形狀、圓形形狀或橢圓形形狀等。
需要說明的是,在使用透明基體900作為顯示裝置的保護罩的情況下,透明基體900的厚度優(yōu)選較薄。例如,透明基體900的厚度也可以是0.2mm~2.0mm的范圍。
在此,透明基體900具有使用前述的第一方法(步驟S110~步驟S130)測定的防眩性指標值R為0.4以上這樣的特征。而且,該透明基體900具有使用前述的第二方法(步驟S210~步驟S290。包括步驟S265)測定作為距離指數(shù)r=8的眩光指標值G為0.6以下這樣的特征。
防眩性指標值R優(yōu)選為0.6以上,更優(yōu)選為0.8以上。
另外,眩光指標值G優(yōu)選為0.5以下,更優(yōu)選為0.4以下,進一步優(yōu)選為0.3以下。
實施例
接下來,說明使用各種透明基體實施的防眩性評價及眩光評價的結果。
(關于防眩性評價)
利用以下的方法評價通過各種方法對第一表面進行了防眩光處理后的透明基體的防眩性。
作為防眩光處理,采用了磨砂處理、蝕刻處理、噴砂處理、拋光處理或硅涂層處理。而且,透明基體使用了鋁硅酸鹽玻璃。
首先,從第一表面(即被進行防眩光處理后的表面)側通過目視觀察各透明基體,以等級1~等級12的12等級評價了防眩性。需要說明的是,觀察方向是相對于透明基體的厚度方向成20°的方向。
接下來,使用變角光度計(GC5000L:日本電色工業(yè)公司制),實施前述的步驟S110~步驟S130所示那樣的操作,根據(jù)式(1),推算了各透明基體的防眩性指標值R。
圖8示出在各透明基體中得到的基于目視的防眩性的評價等級(縱軸)與防眩性指標值R(橫軸)之間的關系的一例。
根據(jù)圖8可知,兩者之間存在正的相關關系。
其結果暗示了防眩性指標值R與基于觀察者的目視的反射像擴散性的評價等級的傾向相對應,因此使用防眩性指標值R能夠判斷透明基體的反射像擴散性的情況。換言之,也可以說是通過使用防眩性指標值R能夠客觀且定量地判斷透明基體的反射像擴散性。
(關于眩光的評價)
接下來,使用前述的防眩性評價所使用的各種透明基體,通過以下的方法評價了上述的透明基體的眩光。
首先,將各透明基體直接配置在顯示裝置(iPad(注冊商標)、析像度264ppi)上。此時,以使各透明基體的第一表面(即被進行了防眩光處理的表面)位于觀察者側的方式將透明基體配置在顯示裝置上。需要說明的是,從顯示裝置顯示的圖像為綠色單色的圖像,圖像的尺寸為19.6cm×14.6cm。
接下來,在此狀態(tài)下,從第一表面?zhèn)饶恳曈^察各透明基體,以等級0~等級10的11等級評價了眩光。等級0表示幾乎未看到眩光的情況,等級10表示眩光極其顯著的情況。而且,之間的等級值處于數(shù)值越大則眩光越變大的傾向。
接下來,使用SMS-1000裝置(Display-Messtechnik&Systeme公司制),實施前述的步驟S210~步驟S290(包括步驟S265)所示的操作,根據(jù)式(3),推算了各透明基體的眩光指標值G。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基準用的進行了防眩光處理的透明基體,使用VRD140防眩光處理玻璃(旭硝子株式會社制)。
顯示裝置使用前述的iPad(注冊商標),固體攝像元件與透明基體之間的距離d設為540mm。該距離d由距離指數(shù)r表示的話,相當于r=10.8。
圖9示出在各透明基體中得到的眩光指標值G(縱軸)與基于目視的眩光的等級(橫軸)之間的關系的一例。
根據(jù)圖9可知,兩者之間存在正的相關關系。
其結果暗示了眩光指標值G與基于觀察者的目視的眩光的判定結果的傾向相對應,因此,使用眩光指標值G能夠判斷透明基體的眩光的情況。換言之,可以說是通過使用眩光指標值G能夠客觀且定量地判斷透明基體的眩光。
這樣,確認到能夠使用防眩性指標值R及眩光指標值G分別作為透明基體的防眩性及眩光的定量的指標的情況。
工業(yè)實用性
本發(fā)明能夠利用于例如LCD裝置、OLED裝置、PDP裝置及平板型顯示裝置那樣的各種顯示裝置等中設置的透明基體的光學特性評價。
另外,本申請主張基于在2014年5月14日提出申請的日本國專利申請2014-100343號的優(yōu)先權,并將該日本國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參照而援引于本申請。
標號說明
210 透明基體
212 第一表面
214 第二表面
300 測定裝置
350 光源
362 第一光
364 反射光
370 檢測器
410 第一圖像
420-1~420-9 對應區(qū)域
430 第一亮度分布
900 透明基體
902 第一表面
904 第二表面
qi 亮度分布成分